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应从作者的经历以及书中的人物情节结合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国、罗贯中、刘备、关羽、诸葛亮、忠君、义气、智慧

正文:

说起《三国演义》,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另一本著作《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很多情节大都源自于《三国志》,但有些情节,明显带有作者主观意向的修改。比如《三国志》中记录的历史中刘备作为一方诸侯,是极具军事才能的,性格相对坚毅,而在《三国演义》刘备却成了一个毫无主见,情感丰富,动不动就眼泪满面的仁主。甚至有句话叫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是作者罗贯中在心目中需要这么一个仁慈软弱的君王呢?那么首先,我们就需要看看罗贯中的人生经历。

罗贯中,山西省祁县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约在公元1360~1364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从罗贯中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罗贯中当过张士诚的幕僚(相当于参谋),有过军旅生涯(大约三年),经历过战火硝烟。所以写起文章来往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果换做一般的历史学教授或普通学究来写就未必有这样的水准了。

精彩的作品往往和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没有亲身参与元末农民战争的战火硝烟,没有战场上的戎马倥偬,决策判断时的疑虑重重、战机的稍纵即逝和危机时刻的千钧一发,作者即便有神来之笔也不会如此贴切的刻画人物和情节,可见《三国演义》是对元末农民战争的一种总结,既有战术战法上的总结,也有精神信仰上的总结,只是由于统一天下的是朱元璋而不是张士诚,所以这种战争总结也只能以小说的方式进行总结并流传于世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总结了一个时代,借用另一个时代去表现他心中的理想国,一个猛将辈出,谋臣如林的时代。可是,历史不容他随意修改,大势走向早有定论,他只能在边边杈杈上做点文章。所以刘备仁了,曹操奸了,关羽忠了,诸葛亮妖了……

所以,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迎合大众的同时,又有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1.先看“拥刘反曹”这一观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可是,对于曹操的一些历史功绩和优秀人格,作者还是给予肯定的,比如征乌桓,反董寇,平中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知错能改,重视民生等等。这就产生矛盾了,作者在对其抹黑的同时又不免被其闪光点所吸引,以至于反对之时又带有几分肯定。他反的并非是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而是以曹操为代表的逆臣贼寇。

2、儒家的仁义思想

作者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故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儒家精神,概括起来即是“仁”与“义”。

(1)“仁”的思想。儒家学说是一种伦理哲学,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作为其理论研讨的重点对象,而相对轻视对自然界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而“仁”则居于其学说的核心。儒家的“仁”的思想是孔子提出的。《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复礼为仁”,二是“仁者爱人”。其中以“礼”为核心,这种礼所强调的,是以宗法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而礼又是以“克己”与“爱人”构成两个支撑点的。在作品中,这种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等级观念。作者对封建制度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有着极大的认同。以下凌上,犯上作乱,在作者看来是绝对不可以的。书中写到了两次禅让,汉让魏和魏让晋,作者的态度都是否定的。因为这破坏了封建社会相沿已久的既定的承递秩

序。因而他对任何僭越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许田射猎中,曹操用汉献帝的御用金箭射中一鹿,百官以为是献帝射中,纷纷跪在献帝马前高呼万岁。而曹操驱马挡在献帝马前,接受群臣祝贺。关公欲拍马而出斩曹操,被刘备死死拦住。以后关公多次提到此事:“当时若我杀了老贼,何有今日!”

但是儒家并不绝对否定“犯上作乱”,这要看君是否仁君。因此汤武革命,被历代儒家信徒视为典范,而商汤周武也因此而成为圣人,地位高于那些苦谏丧身的贤人龙逢比干。故暴虐之君不可不除。孙皓妄杀大臣,残暴成性,荒淫无度,作者对他的作为是否定的,因此对他的灭亡就没有什么同情,只是如实叙说。作者并不一概否定诛除暴君的做法。在董卓废少立献时,作者通过大臣卢植之口说:“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他当然是反对董卓擅兴废立的,但是显然,并不一概的反对废除君主。因为在儒家看来,社会的“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而谋逆造反和暴君施虐,都是对稳定状态的破坏,自然是不可容忍的。

②作品中的“仁”。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拥刘反曹倾向,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这一思想。

而刘备之所以能在传说中被认定为天下英主,不仅是百姓,而且也有文人,是因为他的“仁义”。这是他性格的核心。刘备文韬武艺都不怎么样。文彩横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者,书中大有人在。曹植七步成诗,杨修智力不凡,张松过目不忘,当然还有诸葛亮那种政治天才,但是作者却偏偏说他“不甚好读书”。他的武艺在作品中基本没有展示,只有三英战吕布时露了一手。但张飞在作品中是吕布的克星,每一见之,必欲诛除,害得吕布说“翼德何故总要杀我”。故张飞首先出战,连斗五十余合,越战越勇。而此时天神一般的关公又拍马赶到,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助战。虽说仍未战倒,但可以想见吕布之穷于应付。而此时刘备舞双股剑冲上,实在有打太平拳的嫌疑。难怪吕布此时架隔遮拦不定,飞马便回。显然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衡量标准不是文韬武艺,其用心在他处。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搜罗到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一批文官武将,上下一心(人和),官兵誓死效命。他靠的正是仁义,仁治天下,义统三军。

仁爱在他那里,又可分成统治者爱民与宽厚待人。

作品中的爱民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在孔子那里,爱民思想是服从于礼治社会的要求的,而到了孟子那里,这种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具有了本体论的性质,特别地加以了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得之于孟子甚多。董卓为了避开反董联军的锋芒,从洛阳迁都长安。“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而董卓之所以迅速覆亡,失去民心是重要原因之一。故他被杀之日后,“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无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血腥恐怖的场面,却被作者写得痛快淋漓。

作者充分地描写了刘备仁爱待民的系列场景。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博望坡大胜回新野时,百姓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弃樊城走襄阳,百姓相携跟随。曹操大兵追至,而他日行仅十余里。众将一致建议:“皆弃百姓,先行为止。”刘备却哭泣着坚持:“举大事者皆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仁政的实施,换来了相应的效果,即“所到之处,闻刘皇叔至,民莫不簟食壶浆,夹道相迎”,拼死相随。即使在最危难时,也会有百姓不惜一切,援之以手。吕布袭沛,他匹马逃难。“但到处,闻刘豫州至,皆争进饮食”。猎户刘安无食可进,竟杀妻献肉。当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暴行。

刘备性格中的突出特点就是待人厚道仁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

儒家的道德信条之一。刘备在逢到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本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在得到的卢马后,单福(徐庶)认为,的卢马妨主,建议刘备将马赐给手下某位自己厌恶者,待妨过此人后,骑乘“自然无事”。当时刘备正为得到徐庶而兴奋,但听到此言后,“勃然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进行道德试探的徐庶,因此对刘备在生好感,于是真心效命,为刘备设计大破曹军。而曹操知徐庶在刘备处,将徐母拘押,迫使徐庶附己。徐是刘备得到的第一个卓越的谋士,也是唯一的,但是为了让徐庶母子相见,甚至不惜冒徐庶转投曹操后自己面临的巨大危机,毅然放走徐庶。而徐庶对刘备此举的报答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他不是没有攻城掠地的雄心。但是这如果与他的仁厚原则发生冲突,他绝不为之。刘表欲让荆州于他,他坚辞不受;陶谦三让徐州,他拒不受任。进兵西川,有人劝他杀掉刘璋,取而代之,他坚拒不听。这个人物的性格深处,积淀着传统圣人君子的美德。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各阶层人们对最高统治者的普遍要求。

2)作品中的“义”。“义”是维系刘蜀集团内部团结的最重要纽带。桃园结义,形成了刘蜀集团的领导核心,使得这一集团的君臣关系,建立在手足之情的基础之上。因此,“人和”成为这个集团明显区别于曹魏和孙吴集团的特点。在内部关系方面,在刘备生前,总是最稳定团结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无法动摇。其他两大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这里是见不到的。理解信任,生死相报,是这种义的核心。关羽在兵败徐州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无论别人说什么,甚至三人中的张飞都认为关公是叛徒而不加饶恕,但刘备却力排众议,对关公一往情深。这种感情换来了关羽的忠心不二。曹操用金钱、厚爵、名马、美女引诱,而最终换来的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诸葛亮不顾自己将“为享祭之牺牲”,而“许先帝以驰驱”,也正是对刘备之义的报答。

但正是因为刘备将义凌驾于一切之上,所以关羽一旦被孙吴所杀,他便一日数哭,水浆不进,不听诸葛亮的苦苦相谏,新率大兵讨吴,最终身败而死。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义”的观念内部明显出现了矛盾。从理智方面来讲,他认为诸葛亮坚持的是大义,不能因为关公事件这一突发的危机破坏“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基本国策;但从感情角度考虑,他显然倾向于这种生死不渝的异姓手足之情。毕竟这种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代表了人类最高尚的感情。

而关公虽说有种种缺点,如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小失大,但有了义,就是作者赞美的“义绝”之人。

3.我们再看看《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桃园三结义”。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人,采用民间结义形式,撮土为炉,捻草为香,异姓结为兄弟,并誓曰:“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体现的是民间的“信义”,例如:在26开回“袁本初败兵拆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写到曹操谋士“程昱”说“关云长有万夫不敌之勇,希主用智谋收之”。曹操便设计擒住了关云长,关云长暂住曹营后,曹操因爱才,欲留住关云长,便让张辽前去试探他。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从这一点看来,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来看待刘备了。又如曹操为留住关羽,先是为关羽修宅一座,紧接着又送去金银器皿,自从关羽到许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送美女十人侍奉,然而关羽最终依然弃曹操而去,后人有诗赞曰: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圣不降曹。

关羽的这种言行,就连曹操也大为赞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的属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在这里“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便是“忠”。关羽曾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几个字可视为

关羽人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义”和“忠”是关羽最为突出的特色,所以可以说关羽便是“忠义”的化身。

再看诸葛亮。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多智”,然而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例如在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写到刘玄德不顾寒冬雪天,躬请卧龙,卧龙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辅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可不出”。因此,在85回以前,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在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小,它崛起于蛮荒之野,崛起于夹缝之间,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依然没有弃刘备而去,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恩义”,更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义”。

4、悲剧色彩。作者倾心拥戴的蜀汉一方,却是历史上最先灭亡的一方,对他来说,这是典型的“将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大悲剧,因此全书笼罩着一重浓厚的悲剧色彩。这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身上。他是全书最富悲剧性的人物。

①人物的命运悲剧。这个人物的命运可以用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著名定义“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来概括。天下纷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要求历史必须推出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生的安康,但是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却是最不可能“实际上”由诸葛亮来完成。这便构成了他的命运悲剧。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对手的过分强大。作者把这归于宿命的“天不灭曹”,即是天意。作者能过诸葛亮之口说:“曹占天时,吴占地利”,而剩给蜀汉一方的只有“人和”一条了。而这种宿命观,使得这个人物始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支配。他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越是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越见出命运对他的不公。

他从一出场就知道了自己的这种下场。徐庶被曹操迫去许昌之前,曾向刘备许愿,劝说诸葛亮出山相助。“卧龙凤雏,得一可也。”但诸葛亮听了徐庶一番苦言之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但是有感于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毅然出山相助。从此开始了他悲剧的一生。

他一生的事业,大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受刘备知遇知恩出山,至第七十五回关公水淹七军大胜之后,这是他事业节节上升的时期。他为刘备定下了稳居西蜀,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三分天下,徐图中原的基本国策。一切都在他的预想下顺利进行。先是初出茅庐,博望坡大败夏侯惇,火烧新野;特别是一手导演了有声有色的赤壁大战,使多年飘泊无依的刘备得到了荆州这一把扼中原咽喉的战略要地。接着又挥师西进,逼走刘璋,使刘备成为蜀地之主,成为三分天下中的重要一方。

第二阶段是渐透危象,苦苦支撑的时期。从七十六回到九十回。关羽刚愎自用,侮辱孙权,遭致败走麦城。这个损失对蜀汉一方来说是巨大的,因为不仅使其损失了一员“数十年间威震华夏”,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帅,而且还丢失了荆州这一重要战略要地。这本是诸葛亮北伐中的重要基地。可以屯兵作为北伐的大本营,而更可以作为由蜀地发动北伐时的重要策应。但这个损失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刘备因了“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唯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诺,不顾诸葛亮的极力苦劝,毅然倾蜀国所有,调发七十五大兵讨伐孙吴。因后果一是破坏了诸葛亮制订,而他完全认同的基本国策;二是使七十五万大军被孙吴在彝陵一役中,歼灭殆尽,而人力资源的再生起码要有二十年左右的周期;三是使他本人正当英年却客死白帝城,使蜀汉群龙无首,只好由无能弱智的刘禅接掌帝位。这些损失,尤其是最后一个,是蜀汉无法承受得起的。至此蜀汉元气大伤,从实力上已退出逐鹿中原的阵营。但是诸葛亮惨淡经营,极力维持,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巩固了后方根据地,有了北伐的跳板。

第三阶段写他六出祁山北伐未果,最终星殒五丈原。从九十一回到一百零四回。初期看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而实际上蜀汉大势已去,他的悲剧结局也不可必免了。自败于东吴后,蜀汉国力一蹶不振。地处偏远,资源有限,北伐本来就是勉为其难。而这时,后主又重用宦官

黄皓,贪于酒色,朝事荒废。他的北伐,并非是时势使然,而是他自己年事已高,时不我待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了。最终客死陕西岐山蔡家坡的五丈原。对于他临终前的描写,作者显然倾注了满腔的悲愤,故显得特别动人:“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终于为早年回答徐庶的话,画上了句号。

他的悲剧不是个人造成的。他个人的品质无可挑剔,而他所犯的错误也少而又少(除了错用马谡等少数错误外),他的失败,确实是厄运太过强大,他无法战胜。因而他的悲剧,格外具有震撼力。

②个性特色。这个问题本应不属此论点,但人物分析不另立单元,所以赘于这里。这是作者倾全力塑造的全书最有光彩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古往今来贤相所有的美德。集中概括,即他的忠和智。

他的忠贞,首先表现在他对刘氏政权始终不渝的感情方面。自经过三顾草庐的考验,他认定刘备正是自己可以托之终身的一代明主之后,就再没改变过忠诚,一生都要报其知遇之恩。自此之后,他的全部行为就是辅佐明主,不管历史提供过多么有利的机会,他也从未产生过些微野心。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立下遗嘱,若刘禅不材,让他取而代之。一切以蜀汉的大业为出发点。当时他惊恐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事实上正如刘备所言,后主确实不材,但诸葛亮仍然谨守君臣之礼。刘禅称他为“相父”一度对他毕恭毕敬,但他见刘禅时一概行君臣大礼。彝陵之战败后,曹操乘蜀汉内虚,派大兵来伐。他旬日不出相府,安居平五路。刘禅惶惶不可终日,前来探望。他见到后,马上行五体投地大礼,口称“臣罪该万死”。他对刘氏王朝的忠诚,不仅是表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而且在他的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在晚年,他不顾敌强我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现实,一次次率军北伐,六出祁山,最终死于北伐军营中。

这个人物最受后代读者喜爱的,是他的智慧。毛宗岗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一绝也。”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孔明智绝,关公义绝,曹操奸绝”。

在对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透彻把握方面,最能体现出他超绝的智慧。他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当他初见刘备时,刘备年近半百,兵力稀少,无立足之地,拥有的资本只有和皇室沾了点八杆子打不着的血缘关系,还有两位武艺高强的铁哥们儿。而他却在隆中的草庐中设计出了远景蓝图:联吴抗魏,鼎足三分,徐图天下。而后来中国大局的发展,竟然与他的设计惊人的一致。刘备正是有了这样的辅佐,才从一个不名一文的江湖流浪汉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

在具体的战术运用方面,他精心谋划,精心指挥,显示出杰出的军事家才能。在赤壁大战中,他的智慧之灯,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场大战,是曹操征伐孙权的战争。刘备一方本可以坐山观虎斗,但如此,势必唇亡齿寒。而联合孙权抵御曹操,刘备又没有实力。因此,诸葛亮孤身走江东,舌战群儒,指斥孙权手下的文臣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一群废物。在说服孙权迎战后,他与周瑜联手。先是利用草船借箭十万枝,使东吴有了水上作战最有利的武器;在火攻上与周瑜不谋而合;巧借东风,火烧赤壁,歼灭曹操百万大军;华容设伏,险些生擒曹操。这些,都使他成为这场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事实上的导演。赤壁大火一起时,他已回到荆州,乘孙权无暇顾及之时,一举占领了荆襄九郡,使刘备获得了最具战略意义的江汉平原一带,留下了“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的佳话。实现了他事先的全部规划。

他的智慧是超卓的、一贯的,但是年轻时与年老时,却有着不同特点。在初出茅庐时,他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所以其智慧往往是通过争强好胜,咄咄逼人的外露形式表现出来。在舌战群儒时,他寸步不让,穷追猛打。“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

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这不仅说了刘备与曹操实力无法相提并论的事实,而且捎带说刘备是个出身贫寒的不入流的角色,只能靠吹牛在江湖上胡混的骗子。这是针对诸葛亮之主的人身攻击,主辱臣死,因此诸葛亮当然得反击。“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变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变曹氏这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这种反驳很有力度。你不说我的主人是个骗子吗。那好,你从小就是靠说谎赢取名声的骗子;你说曹操是汉初名相曹参之后,那他应该忠于汉室,继承家风,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乱臣贼子;你说刘备是胡吹出身,那为什么皇帝要与他联宗,按照家谱给他赐予爵位;你说他出身贫寒,那刘邦不也出身贫寒,难道出身贫寒就不能成大事?特别是最后加上一句“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等于将对方丑化矮化为一个根本不入流的愚民蠢材,将对方的自尊踩在脚下。而因句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此“陆绩语塞”,只能缴械投降。

晚年的他,少了锋芒毕露,更多了几分沉稳。显得深沉内向,寡言少语。第一百回,司马懿与诸葛亮斗阵失利,手下多人被俘。。而诸葛亮却想战略决战,深知司马懿生性谨慎,自然会采取拖延战术,而蜀兵劳师远征,假以时日,自会退兵。故将对方被俘将士押出,“孔明笑曰:‘吾纵然捉得汝等,何足为奇!吾放汝等回见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未为迟也。汝等性命既饶,当留下军器战马。’遂将众人衣服脱了,以墨涂面,步行出阵。”话虽不多,行动也很简单,但都是最富侮辱性的,果真激得司马懿失去理智,大怒,出兵决战,结果“魏兵十伤六七”。

前人常说《三国演义》人物前后无发展变化,而诸葛亮可算是个例外。

作者尽管极力突出诸葛亮的“智绝”,但他毕竟是在历史实有人物的基础上来塑造的,因此,不能摆脱原型的限制。《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故作品中也写到了“诸葛一生唯谨慎”。魏延曾建议,乘诸葛亮出兵祁山,魏军主力前往迎战,后防空虚时,他自率一彪人马,从子午谷(今西安正南沣峪)突袭长安,从敌后夹击魏兵主力。这确实是一条妙计,事后连司马懿都吓出了一身冷汗。但是却被诸葛亮以子午道奇险,如敌兵从山上用擂木石块打击,将全军覆没为由拒绝了。其实,即使失败大不了就是损失一小部分人马。但如果成功,就将全歼魏军主力,据有关中,继而进兵中原,重蹈刘邦霸业。作战就是要“出奇”才能“制胜”,他这明显是“奇谋为短”。六出祁山几乎都是一个模式,春夏之交出兵,久攻不下,秋日收兵,来年再战。司马懿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总是采用拖延战术,只要守住关中,诸葛亮就无计可施。而在这种情况下,不弄险几无胜利的可能。而他也总是弄到粮草渐尽,无功而返。

另外,“状诸葛多智而尽妖”也是事实。

这个人物为蜀汉事业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尽管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因此作者越是突出他品行的完美和智慧的超卓,越见得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越显出完美的事物被毁灭的令人扼腕叹息。真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剧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主要参考资料】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南方出版社出版)

②《<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陈雪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出版)

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

⑤《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九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编,上

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三国演义》练习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练习汇总 一、填空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代的(),本书与()、()、()合称“四大名著”。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词。 2、《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后来,我们常常把智慧的人叫做(),量窄的人叫(),忠厚的人叫(),性烈的人叫(),奸诈的人叫(),昏庸的人叫()。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______,使丈八蛇矛枪的______和使______的关羽。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 5、《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_________,“智绝”是___________,“义绝”是___________。 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_。 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 答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__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 10、“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 11、《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__________,被赞誉的人是___________ 12.书中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如“卧龙“是(),“凤雏”是(),“小霸王”是(),“美髯公”是(),“常胜将军”是()。 13、(3分)《三国演义》中玄德曰:“曹操多谋,汝不合折断桥梁,彼必追至关.”这句话是刘备对______说的,这句话来源于哪段故事:_______________,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 14、(2分)《三国演义》中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七进七出的将军是______,长坂桥头退百万兵的将军是_________. 15、(1分)《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杜甫誉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的是________. 16.(1分)《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________. 17.杜甫在追思诸葛亮一生时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中“出师未捷”所指的事是。 18.(2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_____,_____”这是《三国演义》中_______写给________的信中的内容. 19.(3分)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士元指的是______,他冠以______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________. 20.(2分)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是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又再度向刘备推荐 21.官渡之战中双方的主要指挥者是()和()。 22.长坂一战中,被魏将军程昱称为“万人敌”的是()。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 一、取才之道 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和创新。 (一)人才的获得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 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2]通过开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 2.相互举荐 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除此之外,张纮举荐顾雍,吕蒙举荐陆逊等等,东吴形成了良好的举荐之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元直回马荐诸葛”[][4],徐庶因其母为曹操所囚,曹操假借徐母之名,驰书来招,因而徐庶只好前往许都救其母,而为了报答刘备,回马举荐了“得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 3.前往聘请 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人才,最成功的非刘备莫属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玄德三顾草庐,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得到了拥有“经纶济世之才”。“三顾茅庐”这一故事也为后人所传诵。《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周瑜将张昭、张纮举荐给孙策之后这样写到:“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5]孙策亲自前往聘请,得以获得二人的许诺,答应出山辅佐。亲自前往聘请,使得人才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君主通过此法往往比较容易获得人才,并使之竭力为自身霸业服务。 4.招降纳叛 战争双方在进行军事斗争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俘获对方将领的情况,到最后为自己所用。两军对战,双方将士必将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就善于抓住这种机会来寻觅人才。每次敌将被俘,曹操总是亲释其缚,待之甚厚。曹操通过这种手段,使得像

(完整版)三国演义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1、三国中有“三绝”,“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 2、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3、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曹”,前三马是指马腾、马超、马岱;后三马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4、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把昏庸的人说是刘禅。 5、三国中有两匹千里马赤兔马、的卢;最后的主人分别是关羽、刘备(此两处有争议) 6、三国中有三位名士被称为一龙,他们是华歆、邴原、管宁,华歆和管宁分别是龙头和龙尾。 7、在军阀混战中,刘备曾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8、魏国历代皇帝是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9、三国中被称为三杰的是孙权、刘备、司马懿。(莫名其妙,不知是何原因) 10、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还有其他) 11、《三国演义》中素有“千古奇策”之称的是隆中对。 12、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士元指的是庞统,他冠以凤雏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庞统巧设连环计。 13、《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赵云,长坂坡头退曹军百万兵的将军是张飞,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14、《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关羽。 15、《三国演义》中具有独家绝活的两个人是左慈、管洛。 16、“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诸葛亮写给周瑜的信中的内容。 17、刘备在长坂坡时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宝贵所能动摇也。”这里的子龙指的是赵云。 18、“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19、“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领袖分别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 20、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目的是为报曹操之恩。 21、“鸡肋”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故事中涉及两个人物是杨修和曹操。 22、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23、“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上面诗句所表现的故事情节:赵子龙在长坂坡为了救刘禅杀了七进七出最终救出刘禅。 24、《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著名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5、玄德曰:“曹操多谋,汝不合拆断桥梁,彼必追至矣”。这句话是刘备对张飞说的,来源于故事张翼德大闹长坂坡。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是粗中有细。 26、“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魂,吴王宁不敬书生”。被赞之人是陆逊,他因在猇亭战役中击败刘备而名声大震。 27、《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 2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将是指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29、《三国演义》中“白衣渡江”一般讲的是吕蒙奇袭荆州的故事。 30、请说出《三国演义》中和下列数字有关的故事情节。 单:千里走单骑三:三顾茅庐 五:过五关斩六将六:六出祁山 七:七擒孟获八:诸葛亮排八阵图 31、《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直大雨将至,雨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段话描述的故事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你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你对刘备的评价是随机应变,是英雄。 3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战役赤壁之战。涉及两个人物是周瑜和曹操 . 33、《三国演义》之初众诸候中违约匿玉玺的是孙坚,称帝的是袁术。三国是曹操死后出现的,首先篡位称帝的是曹丕。 34、“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关羽,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重义气,知恩图报,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居功自傲,刚愎自用。。 35、“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人物是刘备。 36、诸葛亮的哥哥是诸葛瑾,他辅佐的君主是吴国的孙权。 37、“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诸葛亮。 38、“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指的是三国中蜀国国的君主刘禅,有句成语可以概括这句诗乐不思蜀。 39、“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这句诗所指的人物是吕布。 40、“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中三姓家奴说是的吕布。 41、死于落凤坡的是汉军著名谋士庞统,死于麦城的是关羽,死于白帝城的是刘备,死于五丈原的是诸葛亮,死于阆中的是张飞。 42、“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指的是赵云。 43、《三国演义》中以“三”开头的故事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英战吕布。 44、“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所指人物是关羽。 45、在华容道上“三笑一哭”的是曹操,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诡计多端。 46、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逼汉献帝禅位,改国号为魏。 47、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物是司马徽,后来徐庶又再度向刘备推荐。 48、姜维继诸葛亮之后,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斗智斗勇。 49、“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写的人物是关羽,“汉相”指的是曹操,所寻之“兄”是刘备。

三国演义阅读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题 一、填空。 1、《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代作者罗贯中。这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名著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2、“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魏_、_蜀_、_吴_,各自的首领是曹操、刘备、孙权。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锏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5、《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三顾茅庐、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6、《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曹操_,“智绝”是_诸葛亮___,“义绝”是_关羽___。 7、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都是关于、张飞、赵云、马超、黄盖。 8、书中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9、《三国演义》采用话本章回叙事的叙述手法,《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11、写出五个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

出茅庐、探囊取物、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1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关公)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13、巧授连环计”涉及庞统、曹操这两个人物,使用连环计是因为连环计是一计连环累敌,一计以火攻敌,两计扣用。而关键在 15、书中记叙了许多脍灸人口的故事,如“赚城斩车胄”、“煮酒论英雄”、“挥泪斩马谡”、“大意失荆洲”等,这些故事的主要人物依次是关羽、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二、选择题。 1、官渡之战中双方的主要指挥者是(BC ) A袁术;B袁绍;C曹操;D刘备 2、长坡一战中,被魏将程昱称为“万人敌”的是谁( C ) A关羽;B张飞;C赵云 3、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A )A吕布;B魏延;C孙权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作者:安丽晓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之一,其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还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与智慧,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人力资源思想进行分析,发散性思考了《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性与艺术性,深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人力资源管理当代社会启示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故事,其中包含了200多个历史人物形象,以丰富的社会形态为读者展现了忠于历史的艺术作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小说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道,通过对人才管理的智慧,以充分发挥人才在“争霸”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取得竞争中的制高点,历史的发展确如小说中所揭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完胜成就了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曹操,生于公元115年,卒于公元220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才能奠定了曹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并与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在曹操的统治之下,黄河流域一度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风气好转的局面,由此可见,曹操对人力资源管理深谙人性。 一、《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人力资源思想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属于冷情、胆大和狡诈的综合型,曹操之所以被称为枭雄,就是因为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参半,他对求贤的强度,与残害贤士相等同,他曾说过“宁我负天下人,休天下人负我”,书中写到他知道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也将错就错地将吕伯奢也杀掉了;还有对他忠心耿耿的荀彧,在反对曹操进爵后被逼自杀。曹操的残忍、狂暴的性格在这些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为后来他的失利埋下了导火线。尽管在“争霸”的征途中充满了血腥和危机,但曹操的人力资源思想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进行总结,就是“唯才是举”,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大背景与大环境的因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进行了打击,并削弱了当时政府的控制,从而导致“自由竞争”局面的出现。“争霸”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领导人成为一名伯乐唯才是举,还需要有真正能力的千里马。曹操为了得到贤才,组建了青州军,先后进行招贤纳士,在赤壁之战后,总结战败经验,求贤若渴的认识越加深沉,甚至先后定下《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面对贤才,曹操竟然能不顾自身形象,未着鞋袜就起身相迎。求

《三国演义》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训练题 一、填空题 1.《三国演义》之初众诸候中违约匿玉玺的是孙坚,称帝的是袁术。三国是曹操死后出现的,首先篡位称帝的是曹丕。《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分别指魏、蜀、吴,开国帝王分别曹丕、刘备、孙权,末代帝王分别是曹奂、刘禅、孙皓。 2. 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 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把昏庸的人说是刘禅。 3. 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子龙。 4. 《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曹军七进七出,被魏将程昱称为“万人敌”的是赵云,字子龙,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先投奔在公孙瓒手下,后归附刘备,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另外四位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其中让曹操割须弃袍的是马超,定军山计夺天荡山的是黄忠。长坂坡桥头吓退曹军的是张飞,字翼德,他的故事还有智取瓦口隘、义释严颜。 5.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讲的是“义绝”关羽的故事,他被尊为“武圣”,和他相关的故事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等。 6.被称为“智绝”的是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指他所指挥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火烧赤壁三场战役。和他相关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有一句对联赞誉了他一生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收的传人姜维,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斗智斗勇。 7.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被称为“奸绝”的曹操,他自封汉朝丞相,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最能体现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事情是杀吕伯奢全家,“割发代首”表现了他的严于律己,“望梅止渴”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东汉末年,、与桃园结义。 2.曾经想以献宝为借口,想乘机除掉董卓。 3.在苦肉计中,是由与联合完成了这一计。4.卧龙先生是。 5.七步成诗的是。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7.曹操、孙权、刘备后来分别建立了国、国、国。8.在如鱼得水这个典故中,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 9.《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人名) 10.用了辕门射箭一计使刘备与袁术两家和解了。 二、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役是() A.火烧新野 B.火烧博望坡 C.安居平五路 D.火烧赤壁 2.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 3.有关三国歇后语错误的是()

A.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B.张飞绣花――心细如发 C.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献连环计火烧赤壁的是谁?() A.诸葛亮 B.郭嘉 C.庞统 D.曹操 5.张飞在长坂坡吓死谁?() A.关羽 B.夏侯杰 C.曹仁 D.吕布 6.曹操在哪场战役中大败袁绍?()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讨伐董卓 D.合肥之战7.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谁? () A.吕布 B.魏延 C.孙权D.孙策 8.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A.黄盖 B.许诸 C.典伟D.王允 9.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A.长坂坡 B.五丈原 C.新野D.街亭 10.关羽在离开曹操时唯一带走的曹操的赠物是什么?()A.美女 B.金银 C.奴役 D.赤兔马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三国演义》中赵云被称作小霸王。()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3.“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说的。()4.一次,当关羽受伤时,为他刮骨疗伤的大夫是华佗。()

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兼论三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的古典名著。它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它以强烈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政治倾向,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居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坛上,其中的人物刻画、战事描写、心理分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不仅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精华。它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充满着智慧和經验的历史画卷,給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作品中透视出来的儒道两家思想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其中蕴含着的英雄谋略、经济观念、组织意识,培养了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关键词]: 三国文化精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宏大叙事结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学名著。其中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在后人的心目中有的可以说成了“偶像”“神灵”;有的则成了“汉奸”“卖国贼”,甚至好多人的为人处世观念,经营理念都蒙上了一层“三国色彩”。《三国演义》为什么具有如此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呢?我想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精神吸引了人们。 首先,我觉得一部作品总是要表现出一种思想意识,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的需求和愿望。在当日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人们所需求的是要尽快和平、稳定,因此,文章开头就体现出了儒家那种“济世图强”的思想,并且始终贯穿整部作品。范仲俺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来形容和概括《三国演义》中某些人物的思想境界再恰当不过了。有句话是“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长期纷争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些有识之士,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就开始在平息战乱,统一祖国,安定人民这些方面动脑筋,且付诸实际行动,如“桃园三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许下的盟誓,就决定了他们毕生共同奋斗的道路和目的,他们“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品一开头就把刘、关、张三人的伟大抱负和鸿鹄之志展现得有士气和激励之情,因此他们后来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就受到了人民百姓的关注,饱受战乱之苦的劳苦大众们把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几人的身上了。在人民心目中,他们三人就是百姓的“救世主”,是人间的“神”。后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经这样说过“深巷中小儿`````````````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希望和平统一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他们三人能否建功立业也是一个关系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为后世所尊崇的“神灵的化身”诸葛亮也是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有勇有谋、神机妙算的他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者。在人民脑海中,只要有他参加的战争,就会稳操胜劵。这位盖世英杰,年轻时则隐居隆中,没有过多的去辅

《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暑假必读书目《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 1402 邹晓妍 一、填空题。 1.东汉末年,、与桃园结义。 2.曾经想以献宝为借口,想乘机除掉董卓。 3.在苦肉计中,是由与联合完成了这一计。4.卧龙先生是。 5.七步成诗的是。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7.曹操、孙权、刘备后来分别建立了国、国、国。8.在如鱼得水这个典故中,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 9.《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人名) 10.用了辕门射箭一计使刘备与袁术两家和解了。 二、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役是() A.火烧新野 B.火烧博望坡 C.安居平五路 D.火烧赤壁 2.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 3.有关三国歇后语错误的是() A.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B.张飞绣花――心细如发 C.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献连环计火烧赤壁的是谁?() A.诸葛亮 B.郭嘉 C.庞统 D.曹操 5.张飞在长坂坡吓死谁?() A.关羽 B.夏侯杰 C.曹仁 D.吕布 6.曹操在哪场战役中大败袁绍?()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讨伐董卓 D.合肥之战7.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谁? () A.吕布 B.魏延 C.孙权D.孙策 8.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A.黄盖 B.许诸 C.典伟D.王允 9.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A.长坂坡 B.五丈原 C.新野D.街亭 10.关羽在离开曹操时唯一带走的曹操的赠物是什么?()A.美女 B.金银 C.奴役 D.赤兔马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三国演义》中赵云是谁被称作小霸王。()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

六年级《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 1、三国中有“三绝”,“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 2、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3、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把昏庸的人说是刘禅。 4、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等。 5、《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赵云,长坂坡头退曹军百万兵的将军是张飞,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6、《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关羽。 7、“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8、“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领袖分别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 9、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10、《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著名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1、《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 12、《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将是指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13、请说出《三国演义》中和下列数字有关的故事情节。单:千里走单骑三:三顾茅庐五:过五关斩六将六:六出祁山七:七擒孟获八:诸葛亮排八阵图 14、《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直大雨将至,雨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段话描述的故事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你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你对刘备的评价是随机应变是英雄。 15、“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所指人物是关羽。 16、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赤壁之战。涉及两个人物是周瑜和曹操 . 17、“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关羽,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重义气,知恩图报,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居功自傲,刚愎自用。。 18、“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诸葛亮。 19、“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指赵云。 20、“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指的是三国中蜀国的君主刘禅,有句成语可以概括这句诗乐不思蜀。 21、《三国演义》中以“三”开头的故事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英战吕布。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 三国演义 中的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 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 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 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b5E2RGbCAP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 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 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 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p1EanqFDPw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 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 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DXDiTa9E3d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 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 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RTCrpUDGiT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 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
1/6

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 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5PCzVD7HxA 《三国演义》 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 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 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 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jLBHrnAILg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 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 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xHAQX74J0X 从 《三国演义》 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的精髓,体悟领导 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 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 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 力,追求领导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LDAYtRyKfE 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是一种英雄之旅,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 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学习《三国演义》故事中历史人物的领导管 理、处世之道,从中寻找与总结领导与管理的规律和教训,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 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做到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容 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之前的讲座中,我谈到过大局意识的问题,一
2/6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练习题124道

《三国演义》练习题124道 1.曹操次子是(曹丕),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因(感寒疾)而亡故。 2.《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奉孝”,他们是(刘理)和(郭嘉)。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公明”,他们是(徐晃)和(管辂)。又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子远”,他们是(许攸)和(孙峻)。 3.《三国演义》中,曹将夏侯憞的左目为 (曹性) 所射。曹豹是吕布的(岳父)。 4.《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表字先为(长生),后改为“云长”,败走麦城,为(马忠)所擒。 5.合淝合战时,吴国牙将(谷利)告诉孙仲谋先将战马后退,再催马跃桥,孙权才以得脱。 6.《三国演义》中,(杜预)有“《左传》癖”,(邓艾)有“口吃”。 7.李傕领兵犯长安城,是听取了谋士(贾诩)的计策。三国中号称“白马将军”的是(公孙瓒)。 8.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说出的第一个人是(袁术)。 9.三国后期,魏国人被称作“智囊”的人是(桓范),官居(大司农),为(司马懿)所斩。 10.曹操因为做了一个(三马食一槽)的梦,而决心不给司马氏兵权。

12.诸葛亮的父亲名为(诸葛珪),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 13.诸葛亮死在(五丈原),葬在(定军山),享年(五十四)岁,病危之时,蜀汉后主派尚书李福前去问安,问丞相百年之后谁人可继任,诸葛亮先说(蒋琬),后说(费祎)。后诸葛武侯在(定军山)给魏将(钟会)托梦显圣。 14.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玄孙。其祖父为(刘雄),父亲为(刘弘)。刘备早年师从于(卢植)。 15.蜀汉即将降魏时,后主的第(五)个儿子(刘谌)誓死不降魏,官封(北地)王,后杀妻、子,自刎。 16.董卓表字为(仲颖),因(贿赂十常恃)而做西凉刺史。收复吕布时,是听取了身边谋士(李肃)的计策。 17.群英会蒋干中计后,曹操下令掉杀蔡、张二将,后封(于禁)和(毛玠)为水军都督。 18.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相丑,但有大才,孔明很多才学也取之于她,后生子(诸葛赡),与武侯之孙(诸葛尚),皆为(邓艾)所斩。 19.蜀汉最后一个年号为(炎兴),后主刘禅表字为(公嗣),做(四十二)年皇帝位。

三国演义阅读题及答案

一、填空。 1、《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代作者罗贯中。这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名著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2、“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魏_、_蜀_、_吴_,各自的首领是曹操、刘备、孙权。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锏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5、《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三顾茅庐、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6、《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曹操_,“智绝”是_诸葛亮___,“义绝”是_关羽___。 7、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都是关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8、书中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9、《三国演义》采用话本章回叙事的叙述手法,《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11、写出五个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探囊取物、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1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郭济兴安李世俊著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 ——高度重视战略经营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专门是逐步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许多、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缺失。能够讲,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专门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摸索咨询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进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第一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扼要地讲明了荆州和益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

中考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题库(包含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题 一、填空. 1.曹操次子是(曹丕),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因(感寒疾)而亡故。2.《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奉孝”,他们是(刘理)和(郭嘉)。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公明”,他们是(徐晃)和(管辂)。又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子远”,他们是(许攸)和(孙峻)。 3.《三国演义》中,曹将夏侯憞的左目为 (曹性) 所射。曹豹是吕布的(岳父)。4.《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表字先为(长生),后改为“云长”,败走麦城,为(马忠)所擒。 5.合淝合战时,吴国牙将(谷利)告诉孙仲谋先将战马后退,再催马跃桥,孙权才以得脱。 6.《三国演义》中,(杜预)有“《左传》癖”,(邓艾)有“口吃”。 7.李傕领兵犯长安城,是听取了谋士(贾诩)的计策。三国中号称“白马将军”的是(公孙瓒)。 8.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说出的第一个人是(袁术)。 9.三国后期,魏国人被称作“智囊”的人是(桓范),官居(大司农),为(司马懿)所斩。 10.曹操因为做了一个(三马食一槽)的梦,而决心不给司马氏兵权。 12.诸葛亮的父亲名为(诸葛珪),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 13.诸葛亮死在(五丈原),葬在(定军山),享年(五十四)岁,病危之时,蜀汉后主派尚书李福前去问安,问丞相百年之后谁人可继任,诸葛亮先说(蒋琬),后说(费祎)。后诸葛武侯在(定军山)给魏将(钟会)托梦显圣。 14.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玄孙。其祖父为(刘雄),父亲为(刘弘)。刘备早年师从于(卢植)。 15.蜀汉即将降魏时,后主的第(五)个儿子(刘谌)誓死不降魏,官封(北地)王,后杀妻、子,自刎。 16.董卓表字为(仲颖),因(贿赂十常恃)而做西凉刺史。收复吕布时,是听取了身边谋士(李肃)的计策。 17.群英会蒋干中计后,曹操下令掉杀蔡、张二将,后封(于禁)和(毛玠)为水军都督。 18.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相丑,但有大才,孔明很多才学也取之于她,后生子(诸葛赡),与武侯之孙(诸葛尚),皆为(邓艾)所斩。 19.蜀汉最后一个年号为(炎兴),后主刘禅表字为(公嗣),做(四十二)年皇帝位。 20.吴主孙权登基为皇帝后,封(顾雍)为丞相,孙权共在位(二十四)年。21.张飞被手下部将(范疆)和(张达)所刺,后降吴,先主伐吴时,吴归还二人于刘备。 22.《周易摘抄》是东吴谋士(程秉)的作品,当年孔明“舌战群儒”时有所提及。《三国演义》中还提到一人擅长“周易”,这个人是(管辂)。 23.孔明入川时,设计擒张任,这个计策是一个现代电影的名字,它是(十面埋伏)。24.诸葛亮设计喜收姜伯约,当时姜维在(天水),其城太守为(马遵)。后来魏主曹睿委任王朗为军师,在阵前被孔明骂死,王朗当时官拜(司徒),同时派(曹真)为大都督。 25.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封手下五名武将为五虎大将,这五位大将亡故先后顺利为(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 26.曹操父名(曹嵩),因(花钱贿赂买官)官居太尉。后曹操欲接父亲来山东,路经徐州时,陶谦派(张闿)护送,没想到他图财害命,半路杀害曹氏全家。 27.郭奉孝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后来因水士不服病逝于(易州),终年(三十八)

《三国演义》阅读题(含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竞赛(含答案) 一、填空。 1、《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代作者罗贯中。这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名著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2、“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魏_、_蜀_、_吴_,各自的首领是曹操、刘备、孙权。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锏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5、《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三顾茅庐、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6、《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曹操_,“智绝”是_诸葛亮___,“义绝”是_关羽___。 7、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都是关于、张飞、赵云、马超、黄盖。 8、书中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9、《三国演义》采用话本章回叙事的叙述手法,《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11、写出五个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探囊取物、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1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关公)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