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
主讲人:谭伟(黑龙江)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课!
师:请坐。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情理交融的散文,《巴尔扎克葬词》作者是雨果,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课下注释1,初步了解一下雨果的生平。(板书课题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二、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师:(沉痛的音调)巴尔扎克是法国的骄傲,恩格斯曾这样评价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不尽的挽歌,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于1850年8月18日在巴黎与世长辞了,他的去世在法国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8月22日,巴黎公众冒着霏霏细雨聚集在著名的拉雪兹公墓,为这位文学天才送葬,在葬礼上巴尔扎克亲密的朋友,同巴尔扎克一样拥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大师,雨果饱含感情的宣读了这篇葬词。于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的时候,要注意着重体会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师:同学们先自读一下文章,把你们不太理解的句子摘取出来写在纸上。
(师收取并快速浏览同学们摘抄的句子,生继续阅读)
师: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几句话是这样几句,同学们把它们在书上画下来。第一句,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第二句,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第三句: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第四句: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第五句: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为了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第六句: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第七句: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第八句: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师:接下来我们分成4个小组集中解决一下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第二个问题:理解“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和“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两句话。
第三个问题:怎么理解“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和“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为了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第四个问题:怎么理解“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和“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

可能不化作灵魂!以及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选一名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结果。
(4小组开始分别讨论。师引导)
师:讨论结束我们来请第一小组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发言
生:我们理解第一句是他创作生涯的结束。我们认为虚构就是指他创作的作品,而这片文章是一篇悼词,所以这句话是指他创作生涯的结束。
师: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结束,也就是说明他逝世了。令我想到了马克思墓前讲话的那一句话: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和这句话一样都是两层含义。
师:第二个小问题。
生:结合课文下面的小字,他说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是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黑暗的批判。
师:这里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思想家是谁?
生:像巴尔扎克一样伟大的人物。
师:在19世纪以武力征服欧洲的是谁?
生:拿破仑。
师:巴尔扎克就像拿破仑一样吃咋风云的武力统治者一样,是一个精神统治者。同学们可以看第二自然段当中的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继拿破仑之后强有力的作家之列。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继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师:大家理解这个问题了吗?
生:理解了。
师:这位同学请坐,下面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用手势示意第二组发言人起立)
生: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象,把现实撕破让人看清生活的真面目,并且雨果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师: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象,把现实撕破,这是他的工作,所以他让人看到了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这是从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角度评价的。
生: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巴尔扎克面对黑暗社会的勇气,他镇定自若的面对黑暗的社会,揭露社会现实的真面目。
师:他揭露了社会的真面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识到进行令人生畏的研究,就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只看到这些我觉得还不够完整。大家可以看看,这一自然段当中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除了批判社会现实之外,它更加深入的发掘内心、解剖激情,探索人、心、灵魂、脏腑,开始解剖人的灵魂。(举例:巴尔扎克的《葛朗台》、《高老头》,挖掘出葛朗台和高老头的性格特点和灵魂。)所以通过巴尔扎克的作品能看到最阴沉最悲壮的理想,好,请坐。这是第二组的问题,其他小组明白了吗?懂了可以点点头。
生:(点头。)
师:既然第二小组的研究成果已经和其他同学分享了,那么,第三小组,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鼓励发言,并称

赞“很好”)
生:“伟人们”指的应该是巴尔扎克。
师:伟人们指的是巴尔扎克,这是一个复述。
生:“底座”指的是“大家对它的作品都是有目共睹的“。
师:对他的作品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创作,对吧?他丰厚的创作,我们知道巴尔扎克的一生,他所创作的作品提名为《人间喜剧》一共有91部小说,对吧?
生:是,“未来”指的就是“后来的人们”,“责任”指的是“人们对他是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师:很好,我觉得理解的非常准确,这是你们小组共同研究的结果对吧?
生:对
师:好,第二个问题?
生:“短促”我觉得是指“他一生的生命不长”,“饱满”就是指“他的人生非常的充实,留下了很多伟大的作品”,“作品比岁月还多”指的也是“他的作品很多”。
师:巴尔扎克去世的时候刚51岁,仅仅一部《人间喜剧》就91部,此外他还有其它作品,那么这就是对巴尔扎克成就的一个很高的评价,好,请坐。第三小组的研究成果也突破了,第四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亲切的说“终于出现一位女同学啊。”)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就是指“人类的真、假、善、恶、丑都是要面对死亡的,这是无法抗拒的”而当时雨果也是通过这样一句话来悼念巴尔扎克的死不复生,“也是伟大的自由”我觉得是“巴尔扎克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灵魂的解脱”,然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死后却可以影响人们,继续引导人们前进,向光明执着的迸发”
师:迸发,什么东西在引导人们向着光明前进呀?
生:他的精神
师:他的精神、他的灵魂,对吧?好,请坐。
生:(坐)
师:这样两句话就把我们所列出来的一些疑难的句子解释出来了,我们根据同学们对句子的解说就已经把全文结构清理出来了,大家看第二段,他总结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了一种哀悼之情,(板书:哀悼)刚才我们在研读三、四段的时候是对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格的评价,在研究五~九段的时候是对他的成就和影响的评价,那么整体对巴尔扎克的人格、影响作评价,(板书:评价)最后一部分雨过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认识,他说“在死亡面前,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伟大的自由。”那么对巴尔扎克这样一个伟人的逝世又做了极高的评价:“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消失,而是永恒。”对他进行讴歌(板书:讴歌)。我们理清了文句,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朗读,来体会一下“情”和“理”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实质上在梳理文句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篇葬词的强烈感情,而且还富于哲理,下面

我朗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听。(师朗读课文)课文读完了,我觉得这篇课文充满了强烈的感情,一种崇高、一种激动,那么哪些地方使你情感也产生了激动?请你标记出来,然后谈谈你的体会。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好不好?
生:(讨论)
师:这次我们小组的顺序改变成由四到一,首先,第四组同学先来谈一下你们的感受。(走下讲台,近距离听学生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第三节中最后一句话“但是,有时通过忽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我觉得老师在读这段的时候读的很有感情,通常读的最有感情的地方应该是表达的最强烈的,尤其是“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几个字,非常能触动我的感情,也更深的挖掘了雨果和巴尔扎克的思想感情。
师:挖掘了思想感情,那你能不能把这几句读一下?
生:(读)
师:这是对他作品的评价,好,请坐。在这里面我们能不能看到一种悲伤的情感?
生:读不出来
师:读不出来,是不是?第三组,哪些地方使你情感激动?(走下讲台把麦克传递给发言的同学)
生:我觉得第十二节中“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应该读的非常富有感情。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呀?你体会到的是一种什么感情?
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师: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巴尔扎克的死并不是一种结束,对不对?
生:对,是一种精神的延伸。
师:对,那么除了对巴尔扎克的敬仰之外,还让人们思考一些东西,你试着读一下这两句。
生:(读)
师:在这里我补充一点,他的语言体现出一种具有诗化的特点,用了一种排比的形式,有节奏感,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把语气连贯起来,(师示范读,突出侧重点)回去我们可以再试,好,请坐,第二组。(注意不发言的同学)
生:我觉得“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在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这句话充满诗意,哲理性也很高,他把巴尔扎克和祖国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师引导:是对巴尔扎克的一种影响)是对巴尔扎克价值的肯定。
师:那么你觉得这种情感应该是一种什么情感?是激励人的一种情感,对吧?
生:对
师:好,请坐,接下来第一组。
生:我找的是第四小节中的,倒数第三行,“对于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他的成就对人类非常重要。
师:这仍然是在评价他,评价他的什么呀?我觉得这是在评价他的人格,“令人生畏的研究”别人怎么样啊?同追

来补充一下。
生:“令人生畏”就是别人不敢研究,而巴尔扎克却敢,“进行着令人生畏的研究”足以证明巴尔扎克的人格是伟大的,敢于挑战前人没有挑战过的东西。
师:就是敢于揭示和批判现实,是不是?因为现实往往使我们说不清楚的,而且我们带着一种惊慌与恐怖来看待的,但是在巴尔扎克面前怎么样啊?
生:“面带微笑,泰然自若”
师:“泰然自若”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手法呀?
生:描写
师:是反衬,对吧?好,请坐。对于情感的把握我们还要做一个简要的整理,雨果在哀悼巴尔扎克的时候所表现的情感是悲的,但并不是哀伤的,是悲中有壮的。(板书:悲壮。)那么在评价他的作品、人格、成就和影响的时候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他不是简单的说他成就很伟大,而是给人一种振奋,给人一种激励,当他评价到人格的时候说:“他是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他敢于解剖灵魂、批判现实”正是这种忠于现实的人格使巴尔扎克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评价他作品的时候,大家把这三句话可以摘取出来。首先,他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其次,他把他的作品题做“喜剧”似乎好像有点滑稽,雨果说,就算是题做“历史”也没有什么,《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的一部百科全书,可见他的作品仍然是伟大的。再有,是一部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是在文学角度上对他的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在评价他的成就的时候,说他的作品是“崇高而有扎实的作品,屹立起雄伟的纪念碑”,然后评价到“巴尔扎克是精神统治者。”我们知道拿破仑相当有成就,影响欧洲影响世界的人物,他是继拿破仑之后的精神统治者,他的去世在精神领域造成了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空白无法填补,在评价他的影响的时候,举国哀悼,众目仰望,尤其最后“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是对他的死做的最后的赞颂。第一:他的英明永垂不朽,更具体更详细,他的死亡我们还能想到那些人评价过生与死?哪些语句?(走下讲台请同学回答)
生:好像是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如鸿毛。
师:这是司马迁说过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示意学生坐下)
生:鲁迅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笑)
师:孩子,这是臧克家的《有的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的是什么?是精神灵魂。
生:毛泽东奖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师:非常好。生的伟大死

的光荣。巴尔扎克他的死就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躯壳的消失,并不代表他永远消失,他的精神和灵魂却是永生的。这是死亡,其实面对死亡是我们不想接触到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都想活着,而且渴望活着。那么对于生死你又怎样认识的呢?你怎么看待生死呀?麦克在谁手里谁继续说一下。
生:我觉得不管什么人都有一死,但是在自己经历的一段人生当中,所经历的事情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是很有价值的活着一生,有的人是虚度一生。而我认为有价值的活着,虽然时间短暂,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师:很好。请坐。雨果在评价巴尔扎克的时候,哀悼他是悲壮的情感,评价他给人一种激励。(板书:激励)
师:而在赞颂他的时候,表现得是一种敬仰之情(板书:景仰)
师: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板书:线索)我们从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体会到人死并不可怕,虽然死亡我们不愿意接触,而且我们现在还很年轻吧,不必要谈死,对不对?可是通过这篇葬词,可以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如何活着。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被那颗朴素而伟大的灵魂震撼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那么,让我们也带着对巴尔扎克的崇敬,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活着,去仔细的品味巴金 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人不是为了吃米活着的。”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

板书: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结构:哀悼——评价——讴歌

线索:悲壮——激励——景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