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思维与价值体系重构_麦尚文

中国编辑 2015.112

媒介融合

专 题在国内媒体融合行进十年的历程中,2014年

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时间坐标。这一年在全面

深化改革“元年”的宏大语境下,传媒业获得了

全新的战略命题——“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传统

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使得传媒业深化改革

的“融合议题”被深层搅活。在这个拐点上迈进,

此后国内传媒业的新局谋变,主题与方向、理念

与路径将呈现出更多集束更清晰的面相。

此中有两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一是“媒体

融合”首次纳入国家战略,重点提出“着力打造

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

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

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1],将其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考量,将催生传媒行业的新一轮变局。从趋势看,“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将成为2015年媒体融合的核心命题,各层次各类别各区域的媒体将在新政策之下谋求新的融合路径与发展模式。 另一个关键节点是,这一年国内的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合与转型战略上作了新的调整[2],朝着互联网化、资本化与平台化的方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作为基础的内容战略上呈现出新的实践模式。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价值升级与其作为“新闻搬运工”的侵权争辩,把内容价值的议题嵌入所有传统主流媒体的体系。而财新传媒坚持了三年多的“反侵权行动”,终于在

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思维与价值体系重构

麦尚文 黄雪姣

[摘要]“内容为王”作为一种实践观念带有明显资源制约性和“价值短板”,已难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价值创新需求,有必要从“内容为王”转向“内容为本”这一全新思维。“内容为本”的“1+N”战略创新公式,可为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实践释放出更大的价值想象空间。文章提出“内容为本”思维下的内容战略方向——建构新型“融合式内容价值体系”,深入诠释“五重矩阵”价值创新标尺,以期推动关于内容融合的价值共识与实践突破。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新型主流媒体 内容为本 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这一年有了媒体群体性的呼应。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率先打响2014版权保护第一枪,竖立“内容隔离墙”——旗下34家报刊网联合发布声明,对包括微博、微信、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在内的原创内容,全面实施版权保护。《新京报》也紧密推出多起“反侵权公告”。国内传媒在内容战略上集体呈现出新的观念思维与布局。在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趋势下审视过去一年国内传媒的新战略调整,可以洞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议题走向。笔者以为,在以上两种现象的交叉汇流中,内容的思维荡涤和内容战略的重新拟定,既是作为必然选择的基础性命题,也是融合进程中的关键待解命题。新型主流媒体

的“新”,首先体现为命题更新——新的内容观

念和内容体系的建构,这恰恰是当下媒体融合实

践中,在“渠道”“平台”“入口”“用户”等热

词之下,被有意无意淡化的基础命题。二是内容

价值的全新战略构想与实践。新型主流媒体在国

家战略考量中的一个内嵌逻辑,是通过优质原创

内容的价值提升,来实现媒体话语能力与国家传

播能力的根本性改观,特别是在与互联网内容的

融合乃至世界传播格局的融入,都要注入以“价

值”为战略指向的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基因。

因此,在“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实践中,

内容的重新考量成为无法回避的第一道命题。当前,审视既有的“内容为王”观念,进一步更新

总第 73期

13

内容思维,从战略层面规划新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融合式的内容架构,进而重建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新型内容价值体系,需要换个全新的观察视角作立体化诠释。一、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本”的思维嬗变“内容”是传媒界最熟悉不过的概念与实践,但在观念转型上却是最坚固难破的。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命题下,“内容”的观念转型恰恰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先导,解决好内容观念,对新式基因的注入乃至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都至关重要。1. 十年“内容观念”的基本脉络:媒体融合转型中“内容”淡出核心命题以2005-2015年的十年脉络为分界,此前及此后的内容观念大体呈现为阶段性的思维分野。2005年以前的近十年内,传统主流媒体依托“独家”“厚报”“深度”的单一媒体时代的精英式内容生产理念,主导内容竞争市场,这段时期既是“内容为王”的巅峰时期,也因借力综合性门户网站而埋下“内容隐患”。进入2005年,在报网互动的实践基础上,国内媒体在数字化转型上正式起步。以这一年《解放日报》发起的报业向门户网站“重新要价联盟”为标志性事件[3],报网互动实践实质性地推动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价值想象。在内容的价值保护与提升未竟之时,国内传统主流媒体集体转向数字化、全媒体化的改革主题,优质内容的生产及其价值提升被淡化甚至搁置。这一时期,在实践主题上,“转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内容”的坚守。到2008年“全媒体化”战略实践铺开,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开启全媒体内容结构调整,基于原有团队的内容形态扩容,使得结构化趋于完整,但内容质量被稀释,传媒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内容焦虑”。2010年至今,“互联网化”趋势中,传统主流媒体的原有体系内容,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实践中,出现显著的反向效应——“内容贬值”“人才流失”与“战略跑偏”,“今日头条”侵权争辩事件恰好立体化暴露了这一生态与心态。在“内容”淡出传媒业的核心命题的同时,学术界关于内容观念及其价值的争论议题在2014年底前后集中出现,但共识未定。

2. 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本”:在内涵

与战略上重新定义“内容”在传统主流媒体的竞争环境中,“内容为王”

的观念实质,是一种精英化、控制式的作品生产

观念,而在价值引领与需求导向方面则十分淡薄。其间出现的各种“王者论争”,无论是“产品为王”“渠道为王”,还是“关系为王”“平台为王”的商榷与争辩,都以“内容为王”为观念局限的靶子。[4]而触及“内容为王”深层弊病的,是互联网思维及其推进的媒体融合时代。因

此说,正是互联网思维直接颠覆甚至否定了传统的内容观念。但与其说其否定了“内容为王”,

不如说是对近20年来传统主流媒体内容价值竞争理念的一种更替。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将是“新一代内容”乃至“下一代内容”。内容仍然是绕不过去的战略主题。笔者把内容看做媒体融合战略中的基础性命题,而互联网语境下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观,必定不再是旧式“内容为王”的价值自恋,而是回归本位的一种价值追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可描述为“内容为本”——把“内容”作为最基本的而不是最具决定性的实践命题。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传媒实践的形式。作为一种观念,“内容为本”既秉持对内容的价值肯定,又将其置于互联网化语境中动态审视,注入网络化、社会化、融合式的思维基因。作为一种战略,“内容为本”把内容视作最基本的资源要素,内容不是决定性的、唯一主导性的发展要

素,但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竞争战略组成部分。按照融合的思路,“内容为本”具有双重涵义,不但包含内容作为传媒发展的基本资源的价值认知,同时注入了互联网语境的思维考量。以“内容”为创新原点,能够催生各种信息服务业态,开辟新的融合发展模式,即“内容为本+N 为王”的组合。在全新的融合语境下,“内容为本”无疑是与新型主流媒体匹配的新思维,可深入诠释

中国编辑 2015.114媒介融合

专 题当下传媒业的新一代内容融合实践。3. “内容为本”之下的内容战略方向:“融合

式内容价值体系”

进一步揭示“内容为本”,可以洞见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此中“内容”是被互联网重新定义的“内容”。区别于以往单一媒体时代边界清晰的传统内容——“内容为王”观念主导的“内容信息”结构(如图1所示),当下的内容正转向“新一代内容”——数字化、网络化联结、多平台重定向的新型内容——呈现为以关系资源联结为主的“关系信息”特征(如图2所示)。在从传统“内容信息”到新的“关系信息”的转变进程中[5],“内容”被深深卷入网络化关系场景之中。第二,“内容为本”的价值实现需要一个新内容体系的支撑。作为新的内容战略的方向,这样一个内容体系,可构想为“融合式的内容价值体系”。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库、一张网络化联结的关系资源网、一种创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对这三个核心要素的不同选择与实践,就构成了特色化的“融合式内容价值体系”,它将直接决定,在“内容为本”的前提下,什么是价值之“王”。比如,若信息服务模式在其中是最关键的创新,那么,这一内容战略的价值路径,就体现为“内容为本+服务为王”的竞争模式。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战略重点,可在融合式内容价值体系的建构中探索新的价值实现模式。二、传统内容“价值体系”的战略不适与变革动因

“内容为王”观念主导下的传媒实践,呈现为“以内容为中心”的单核发展模式,内容作为唯一的“王者”,具有决定性,但限制了其他资源要素的作用发挥。“内容为本”则产生了思维与实践的双重蜕变。“内容”以“本”为原点,但已不是“中心”,让出核心的角色,呈现为“1+N”的“去中心化”或“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其中“N”的选择才是决定性的,这样就能释放更多要素空间,充分调动关键资源来谋求价值的实现。

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本”,作为一种

当下实践观念阐释,在思维与行动上的转变并不

明显。媒体融合行进已十年,国内传媒业在融合潮流与“王”的争辩中,仍未摆脱“内容为王”的观念局限,未取得“内容为本”的价值共识。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在内容价值体系上存在多重战略不适与阻碍因素,需要廓清。

1. “内容为王”观念对媒体融合实践产生多重制约,传统主流媒体内容价值体系仍显单一弱势

作为信条的“内容为王”实践,主导单一的发展样态,对基于互联网语境的融合实践产生制约。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首先单一形态、线性运作的生产模式,令生产链条形成定势且相对

封闭,较少进行外部社会化生产参与的考量。二

是过度依赖传统广告,主要资源和运作集中在原创内容环节上,缺少在产品、渠道、技术的运营上拓展资源。另外,内容主导的规模经济的运行方式,把裂变(创办系列媒体)、改版(厚报理图1

传统内容观之下的“内容信息”结构图2 融合语境下的“关系信息”结构

总第 73期

15

念)、发行量(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规模扩张奉为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命题。传统媒体的内容价值体系显得单薄,在价值竞争中受到冲击在所难免,价值体系再造势在必行。2. 未经过优质内容的充分竞争阶段就卷入融合转型潮流趋势,传统主流媒体留存显著的“价值短板”在国内传统主流媒体仍未经受优质内容的规范化职业化浸润及内容价值的充分竞争的情形下,“内容为王”观念所代表的传媒发展阶段便被推进融合时代,导致“转型不适”“融合焦虑”在所难免。与西方媒体近百年的优质新闻竞争历练不同,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竞争不过20年光景,因此在内容团队、文化积淀与专业规范等方面尚显浅薄。对照英美老牌媒体比如《纽约时报》、电讯传媒集团、BBC 等,它们基于长期优质内容竞争而成功转入数字化发展模式。而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国内传统主流媒体“价值短板”异常突出——处于内容“食物链”底层、人才与团队流失、缺乏自有网络平台与联结资源、商业模式不清晰等。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与融合转型同步,仍需在内容生产上历练,为内容的价值回归与实现做好资源储备。3. 传媒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艰难推进,“隔离墙策略”与价值提升策略有待完善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忍受的内容产权保护空白,表现为无偿或低价的门户转载或“报网互动”,最终“养虎为患”,导致网络平台对内容“通吃”,在今天看,这无疑是对“内容为王”的一种价值讽刺。当下,作为稀缺性资源的原创内容的保护,虽在近年有个别的“内容抗争”、及至2014年的传媒集体行动的出现,总体上仍显零散而弱小。胡舒立领衔的财新传媒最早启动、最深刻地理解优质内容的价值与竞争力,三年多时间内发起了近40次反侵权行动,规模最大且效应突出。财新团队一边打造“内容隔离墙”,一边把全媒体内容产品体系上作为战略重点来投入,依托自有平台财新网,着力于“新一代内容”的价值提升,虽未明显奏效,但这种“双边并行、双轮驱动”的价值实践,正代表着内容融合的未来行动方向,亟待其他媒体同行参与完善、突破。 三、新型“内容价值体系”的创新思考综上所述,“内容为王”的观念局限,表现为资源制约性及其“价值短板”,已难适应媒体

融合背景下的实践创新需要,当予以扬弃。而作为全新思维的“内容为本”则甩开了“内容为王”语境下的传统包袱,“1+N”的战略公式,能

够释放出更大的实践想象空间与价值实现路径。在全新“内容为本”的思维取向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可放置于全新的“1+N”战略框架中,重点解决“融合式内容价值体系”这一核心命题。这样一个新型内容价值体系的创新,体现为两个维度,一是“内容”层的创新,二是内容价值体系的创新。在战略方向上,“融合式的内容价值体系”内含三个核心元素(内容库、关系资源网、信息服务模式)。以此为基础,笔者尝试延伸提出新型主流媒体内容价值体系的战略“五重矩阵”创新构想,供实践参考与延伸思考。这一新型内容价值系统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1)融合式的内容银行体系。体现“内容为本”原点的创造力与特色化。(2)内容资源的产权保护体系。检验自有平台的价值评估、

准入门槛与“城墙”高度。(3)内容人才的保护与孵化体系。这是“价值争夺”的关键资源要素,

体现可持续的创新能力。(4)内容网络化“联结”的关系资源体系。是思维嵌入互联网铺开的一张网,体现内容在各个平台的“连接性”与“联结度”。(5)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体系。体现“创新为王”,决定核心能力、商业模式及发展模式。五种体系构成一张融合式的“五边形”内容价值系统,既有内容层的丰厚资源库,又有贴近现实需求导向的价值平台;既是开放性的,又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内容标准与“城墙”隔离。在内容为本的原点上,五个体系均能成为N 元素,产生“王者”。围绕这一内容价值系统,笔者以为,新型主流媒体的未来内容战略,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创新思考方向。第一,“内容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认同,并非否定内容及内容产业的创新,国内传媒内容体系仍然薄弱,“内容”仍是当下建设新型主流媒

中国编辑 2015.116媒介融合

专 题体的首个关键命题,“以独特性为衡量标准的内

容生产”[6],还有待突破。各类媒体机构可依据不同的内容体例,打造特色化的“融合式的内容银行体系”,夯实“价值屋”的基础,为价值体系的固本之策。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在“时政内容”领域深耕细作,内容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核心能力;财新传媒团队对优质内容体系的战略性投入与全媒体化探索,都是融合式内容银行体系的一种操作路径,为“内容为本”推动创新的实践注解。第二,“内容价值屋”的“五重矩阵”实质上是一种媒体融合在内容实践上的“价值标尺”,五个体系作为指标群缺一不可,但又能彰显特色与优势,可用来测量新型主流媒体在内容上的价值创新度。从“内容价值屋”的结构看,这一“价值标尺”有三个维度,一是最基本的“内容标尺”,作为价值体系的底层支撑;二是“保护标尺”,即左右两边的“内容产权保护”与“人才团队”,作为内容价值的“盾牌”;三是“顶层标尺”,即“关系联结网络”与“信息服务模式”,系内容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套“价值标尺”可用来度量、审视、诠释各个媒体机构的内容战

略及其实践效果,有的放矢地推进融合进程及价值实现。总体上看,在第二层的“保护标尺”仍未到位的情形下,顶层的两个关键创新尺度必然被限制,形象地揭示当下我国媒体融合在价值体

系上的“系统性漏洞”。第三,在“内容为本”在业内形成价值共识,作为实践价值观内嵌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中,也即在内容观念上回归价值本位之后,“为王”的争夺与实践,将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议题。对照作为价值标尺的五重矩阵,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战略及价值实现,仍需要进行系统性“补足”与创新,值得深入作跟踪式探究。注释:

[1] 习近平. 强化互联网思维 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

主流媒体.新华社,2014-08-19.

[2] 本文把报业、期刊、广播电视及其新闻网站等统称为

“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相对应。

[3] 胡念飞,麦尚文,汤凯锋.报网十年恩怨,谁能笑傲

江湖.南方日报,2010-01-13.

[4] 辜晓进.内容的至上地位永难撼动——兼与《旗帜鲜

明地反对“内容为王”》商榷.新闻记者,2014(9).[5] 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2:281.

[6] 朱剑飞,胡玮. 主流风范:融合发展 浴火重生——

加快我国新型媒体集团建设的若干思考.现代传播,2014(1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理论逻辑与战略选择》的阶段成果,项目号:13CXW009。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图3 “内容价值屋”:内容价值体系的创新矩阵E.服务 D.联结

B.产权

C.人才A.内容

价值构成——

A.融合式的内容银行体系

B.内容资源产权保护体系

C.人才团队创新孵化体系

D.内容的网络化联结体系

E.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体系价值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完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公有制的含义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就是要进一步突破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对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偏见,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部分,此外还在探索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方式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

品牌价值与品牌创新

品牌知识系列讲座(1) 品牌价值与品牌创新 作者:杜梅祖月 来源于: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年7月28日第11版 当今的国际市场已经跨越产品竞争阶段,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正如美国品牌策略专家莱瑞·莱特所言:“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因为,一个好的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不仅会创造出超额的经济利润,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品牌价值 ◆品牌与品牌价值 品牌(Brand),是名称、名词、标号或设计的一种形态,包括相互之间的组合。确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识别某个销售者或群组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与竞争对手加以区别。品牌最早源于古代挪威语“brandr”,意为“被打上烙印”。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此后的40多年间,研究者对品牌进行了多种解释,但是没有实质的差异。 品牌价值(Brand value),是指某一个时点由品牌所有者运用类似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并且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评估品牌价值就是要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并购、企业定价提供依据,并且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 作为品牌,在市场上除了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外,还有重要的特性价值,这种特性价值构成市场的凝聚力,并以有形的和无形的力量统治着市场,控制着生产者,引导着消费者。 ◆世界品牌实验室

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的是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它是一家国际化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全资附属于世界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世界经理人集团。该实验室的专家和顾问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并购过程中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从2004年起,该实验室每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The World's 500Most Influential Brands),被公认为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品牌年度报告。世界品牌实验室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对世界级品牌进行了评分,根据其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最终推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0个品牌。如,2006年度(第三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谷歌(Google)第一,沃尔玛(Wal-Mart)第二,微软(Microsoft)第三,可口可乐(Coca-Cola)由上届的冠军降至第四。中国有海尔(Haier)、联想(Lenovo)、央视(CCTV)、长虹(Chang Hong)、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和中铁工程(CREC)6个品牌入选。 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还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以2006年为例,该实验室从2006年1月就开始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计算出品牌对收益的贡献程度;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客观地预测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趋势以及品牌贡献在未来收入中的比例;通过对市场、行业竞争环境的风险分析,计算出品牌的当前价值。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以639.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保持第一,联想、中国移动、CCTV紧随其后,品牌价值均超过600亿元。 二、品牌创新 品牌价值是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使品牌保值、增值,而不贬值,离不开品牌创新。品牌创新,不但可以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而且还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一个团体……因为,“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造能力”。 品牌创新(Brand 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在强势品牌的基础上,对生产要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创新思维题库

1、但丁(佛洛伦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爱因斯坦:我相信自觉和灵感。 2、能力的三个层次:核心、能力必要、增效 3、理论创新的三种类型:概念创新、结构--、功能— 4、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5、技术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问题 6、企业是21世纪创新主体 7、实践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 8、衡量创新标准的基本作用:指导、报警、通知 9、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10、事实与理论之间有四种不同关系 11、二战后,日本最先创建产业经济 12、在西方国家是以美国为创新代表,崇尚个性个体创新 13、在亚洲以日本为群体创新思维文化 14、知识的创新主要应用于市场,技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市场 15、创新思维不需要思维定势 16、思维定势定义:是一种稳定性的倾向或习惯的思维方式 17、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实践 18、对创新思维而言,关键是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 19、构成科学美好思想中,最基本的原理是和谐原理 20、创新思维要突破感性经验界限 21、困难干其易,为大干其细---老子。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22、创新思维要绿色发展 23、创新思维的核心—敢于创新 24、创新需要知识流动 25、人文精神是基础 26、西方创新是理性,东方是形象 27、理论创新是关键环节 28、应变是创新主体变化反应能力,韩非子,应变打破了定势思维 29、没干也会导致新的创造 30、价值是构筑创新目标的基础 31、素质的高低决定创新起点的高低、 理论创新是关键基础 32、马克思主义两大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3、市场价值是检验知识价值的基本标准 34、卡耐尔在《组织中管理变革》的组织变革分为5各阶段 35、钢铁大王卡耐基 36、创新源于知识的积累 37、立体型思维反映认识,对象在一定空间内运动变化的一种立体形态的往复轨迹 38、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 39、戴维斯于1980年将创造能力概括为9个阶段40、事实与理论有4种不同关系 41、人的思维包括: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 42、直觉思维直接领悟的思维 43、知识创新是通过知识的流动来实现的 44、日本提倡群体文化创新,美国提倡个体创新 45、东方人形象思维,西方人理性思维 46、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装备期,酝酿期,豁朗期,检验期 47、不属于必备素质的是墨守成规 48、开放性、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是必备素质 49、形成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抽象到具体 50、实践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活动 51、市场价值是检验知识价值的基本标准 5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关键环节 53、实践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54、实践在本质上是创造性劳动,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 55、管理的真谛在于创新,创新是管理的价值体现 56、创新思维的趋势(绿化--、软化---超前--) 57、亨利伐越认为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有三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58、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对变革的反应:否认、对抗、放弃、顺从、内变化、旧习惯 59、高新技术变化过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大规模应用 60、高层创新改革整个人类的命运 61、中层创新带头区域发展效益 62、基层创新有个体认识进步的价值 63、创新思维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64、思维的创新+创新的见证------创新思想 65、时代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时代 66、普朗克---量子论,克尔逊---莫高试验 67、农村联合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 68、事实与事实的矛盾---创新的重要性 69、马克思:胜于一切纲领,直接引起创新行动 70、最初矛盾表现为事实上的矛盾 71、献身主义,理论主义: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新事实与新理论之间的关系,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关系,旧事实与新理论之间的关系,旧事实与旧理论之间的关系72、创新的动力: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实在在、富国安邦、面向世界的民族意识、背靠民族意识、背靠民族的实际意义 73、理思想资源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资源和直接资源(自然资源) 74、解是创新思维的骨架和内核 75、感性不是完整的,深刻的,是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 76、先驱性: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维方向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具有时代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现阶段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矗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

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深深植根于时代、历史和现实之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也是理想与空想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正是使人民认识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把人民紧紧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个坚实的基础,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树立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又是每一天都在进行的生动实践;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历史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决定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才找到的正确道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振兴中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在于其根深深植于我们的国情之中。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表现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没有固定模式的开放性思维,新颖、求异、灵活和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出新理论、产生新思想、开拓新领域、运用新方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掌握和应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潜力,那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

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研等方面全面竞争抢占的制高点,是企业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品牌建设创新,探索和实践品牌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经济新常态下探讨并展望品牌建设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对现代企业管理和品牌建设创新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将从大家熟知的耐克、奥迪和苹果三个知名品牌的商标说起,从永恒、和谐和创新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现代企业管理中品牌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 第一个品牌是耐克。耐克之所以行销天下,主要是因为它的品牌体现了人类生存奋斗的发展文化,也告诉我们,品牌建设是艰辛漫长的,也是永恒的。品牌代表先进生产力,体现良好生产关系。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特别是自主品牌建设,持续追求品牌的质量和效益,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品牌也开始跻身于世界舞台,但发展状况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程度却不相称,品牌意识才开始形成。相比全球知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资源包括品牌整合上还不够强,特别是把各类单元或要素组合起来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不够强,这就需要中国企

业迅速提高整体的全局观和持久观,不仅需要通过物美价廉的产品来强化品牌,不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更需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个品牌是奥迪。奥迪之所以行驶天下,主要是它体现了整体合作和动态平衡,也告诉我们,品牌建设是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综合体系。品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背后是一种企业文化、社会理念。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对品牌形象的宣传和维护,更多的是在企业运营全过程中要配套完善企业的内涵和品质。品牌是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综合体现,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品牌是协调企业内外部要素的重要手段,品牌建设是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只有做到和谐管理,经营效率才会提升。 第三个品牌是苹果。苹果之所以通行天下,主要是体现了简约唯美和永不满足,也告诉我们,品牌建设要至善至美,不断地变革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本要素,也是品牌建设的不竭动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整体实力,特别是品牌实力明显增强,但也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品牌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要解决品牌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要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品牌不是为做而做,品牌最基本的意义是创造价值。在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科学家素养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一、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二、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

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从多方面努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提出具有创造性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是创新或创造的思想基础,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核心,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追求独到、新颖、最佳,从而形成新的思想、见解和办法的思维。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惯性,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思维过程,由单向思维转变为多向思维,由封闭思维转变为开放思维,由静态思维转变为动态思维的能力。简单地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创新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 1.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人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 2.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人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3.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人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4.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 5.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

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三.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思维创新,作为一种高级的理性活动,从来就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这里所说的“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就是思维创新活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伟大的发现和创造,无不是创新思维的结晶。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加证明,思维创新活动是拉动技术更新的“火车头”。只有思维站在了时代的潮头,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才会到位,各项工作才会有大的突破。相反,没有创新的思维“牵引”,实践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和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有着12亿人口的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富裕,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别无他途,只能走创新发展之路。同时一些单位的工作和建设之所以难有大的突破,发展步伐不快,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思维方式陈旧,缺乏创造性思维。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维陷入定势,常常是固守常规,遇事总是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事物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还有的过于盲从,不善于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抱残守缺。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运用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新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思维创新带动理论、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开创改革的新局面,开辟发展的新境界。 二.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

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一是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内在根据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明确了共同追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 二是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是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支持有

模块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题及答案

模块三中国梦的目标与实现途径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华民族复兴不但是在传统基础上,实现对原有文明的“恢复”、“发扬光大”或延伸、发展,而且在本质上表现为通过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最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多年里,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邓小平同志是()年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分数:10分) 标准答案:D A.1981 B.1982 C.1984 D.1987 4.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面积约为()多万平方公里。(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2000 B.1000 C.1500 D.500 5.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是什么()。(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知识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终结。(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二.多选题 1.中国梦的两大目标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C 学员答案:AC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古代中国的盛世的两个重要标识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C 学员答案:BC A.农耕技术 B.疆域版图特别辽阔 C.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 D.手工制造技术 3.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精神的传统元素()。(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一统 B.厚德 C.包容 D.克己 4.以下哪些选项代表时代精华的中国精神()。(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红岩精神 B.雷锋精神 C.“铁人”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模块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紧迫。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开放的“体系”,更在于它是“核心”,是基本,是主心骨,是精气神,是国之魂。 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众说纷纭的焦点。我认为,要正视以下七大矛盾。 第一,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第二,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

第三,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科学清晰与适当抽象统一起来。 第四,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革命性和道德性统一起来。 第五,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宜“局部生病、全身用药”。 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紧迫、实在的课题,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促进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在这个方面对症下药。 第六,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压力驱使人付出,也要有动力诱导人获取。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 郎英姿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国家领导人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学校如何改革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我国应试教育盘踞了校园几十年,僵化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些不能不引起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努力的钻研创造性教育理论与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我国近几年提出的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责任,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念也将会逐步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省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省的基础教育中关于创造性思维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仅存在于在课程标准中提到,或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情况,缺乏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的策略研究。长期以来,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这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传统的师道尊严,束缚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家长的传统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另外,基础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 2、省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

《创新思维—问题分析与解决》

创新思维—问题分析与解决 课程背景: 人们并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解决问题的方式所困扰。大多数企业缺乏系统、规范的途径,来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经理人往往面对多种多样的可选方案,但却缺乏必要的技能来制定迅速、有效的决策。如果能够运用正确的系统思考模式,就能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工作效能。《问题分析与解决》将帮助职业经理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融汇了逻辑思维方法、系统思考方法、管理工具,并采用行动学习方式,让学员学会以创新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课程特色: ●互动性:本课程以互动游戏、大量动手练习、团队研讨交流为主要形式,辅之以讲授、点评、辅导,形式活泼、新颖。 ●工具模型:课程将提供各种具体类型的工具与模型 ●实用性:本课程不仅包括对问题分析与解决在内机理的分析,更加注重方法与工具的使用和学习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课程时间:1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骨干员工 实战型管理教练-黄俭老师简介: 滨江双创联盟荣誉理事长;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讲师;多家知名企业特聘高级管理顾问。 黄老师多年在企业管理、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员工管理、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等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了东西方管理精髓。进入培训教育行业,作为资深培训讲师,在企业内训课、公开课、CEO总裁班等百余家企业和大学课堂讲授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等领域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营销课程收到企业和广大学员的欢迎和热烈反馈。听黄老师上课,可以聆听他的职场经历,分享他的成绩,干货多多!课程突出实用性、故事性、新鲜性和幽默性。宽广的知识体系、丰富的管理实践、积极向上、幽默风趣构成了独特的教学培训风格,深受听众欢迎。通过一系列案例剖析点评,使管理人员掌握一些管理先进理念,分析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