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介绍--江南春(三弦与琵琶)

乐曲介绍--江南春(三弦与琵琶)

.《江南春》(三弦、琵琶二重奏):

作曲:王惠然改编:姜水林韦红雨配器:翁持更

评弹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以说唱叙事为特征的艺术品种。乐曲采用评弹的音乐元素和评弹主奏乐器琵琶、三弦的二重奏形式,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桃红柳绿,处处春光明媚,万物生机盎然的画面。乐曲曲调明快,清新流畅,具有浓厚的江南风格。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沈银河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还有前面学过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等等。自古以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又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伤感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是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主要作品有《琵琶行》和《长恨歌》等。 刚说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6 《琵琶行并

6琵琶行并序 第1课时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字吗? 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教学设计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孟浩然《宿建德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⑴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⑵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 答案: ⑴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府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⑵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3 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乡愁的思路和手法。 答: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4、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5、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6、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2.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3.日暮客愁新中新有何内涵? 答:新的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4.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工整的对偶句写景: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一写远眺,一写近观,抓住建德江畔景色的特点,写出它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羁旅之愁,使情物化。 【小结】

6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首古诗词。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1)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 (1)王湾是洛阳人,于公元712年,即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这首《次北固山下》。 (2)《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第一课时 【导学提纲】 1.熟读诗歌《次北固山下》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熟读诗歌《赤壁》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展示交流】 活动一:朗读诗歌《次北固山下》、《赤壁》,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活动顺序:小组采用齐读或个别读的方式朗读,标出停顿——组内讨论批注——小组展示)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活动二:(1)通过诵读,你认为《次北固山下》写景的诗句是哪几句呢?那么抒情的诗句又是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抒发作者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2)古人写诗都非常注重锤炼字句,有人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一个典范,你以为呢? 分析: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宿建德江》诗词赏析

《宿建德江》诗词赏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赏析,由整理,希望有关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赏析的这篇文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赏析能对您有所帮助! 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年代: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

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

2.4 古代诗歌三首 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4 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写出了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哀。 2.《寒食》全诗运用___________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 ____________的陶醉和对_____________的歌咏。 3.《十五夜望月》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时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________、沉静的中秋夜景图。 二、疑难探究 1.诗歌中的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的实景。 2.《寒食》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食》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为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的七绝。 (3)《十五夜望月》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______________为内容点七绝。 2.读重点字。

御.柳()日暮.()散.步()迢.迢()皎.皎() 擢.升()机杼.()脉.脉()中.庭()栖.息() 露.珠()涕.零() 3.划分节奏。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解关键词。 (1)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 ..不得语。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暮汉宫 ..传蜡烛汉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庭 ..地白树栖鸦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知课文。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2)《寒食》是一首杰出的_______________诗,作者巧借吟________________,对时政予以讽刺。 (3)《十五夜望月》中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_______________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______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撷珍 6琵琶行并序

素材点说 1.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理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点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最大利益”,这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践行了也正在践行着的执政原则。贵民者,民贵之;贱民者,民贱之。忽然想起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白居易为官,为的是百姓之官,做的是百姓之事,谋的 是百姓之利,因而百姓重之敬之。可见,做官先做人,执政先为民,是古往今来贤者之为也 ......................。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白居易曾经在京都为官,后被贬至九江,偶遇琵琶女,听其弹奏一曲后,突发感慨,写下了这一经典诗句。本诗句的主题在于:在异乡飘泊的人,相逢即是缘,不去过分强调从相识到相知的具体过程。 点说人生在世,难免有身落逆境,自顾不暇之时,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仍可在这样的处境中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进而获得他人的理解、帮助和温暖。身. 在顺境中帮助他人,近乎 ...“.仁.”.,更要 ..............“.仁.”.;身在逆境中帮助他人,则近乎 ..............“.义.”.。做到 做到 ..“.义.”.。 评说天下 花季女孩下水救人,小城小湖有大爱 2014年6月29日《齐鲁晚报》 薄文军 6月24日下午,山东东营一名青年女子不慎跌入城区的清风湖。危急时刻,一位不到20岁的女孩奋不顾身跳下湖去,在大家帮助下,把落水女子救上岸来,随后没留任何个人信息就悄然离开了现场。经当地媒体和爱心志愿者多方查找,最终获悉这位“最美救人女孩”名叫邢思睿,是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 东营是个不算太大的城市,清风湖是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但小城小湖有大爱,这里上演的是一幕幕舍己为人的世间真情,是一曲曲见义勇为的正气高歌。炎炎夏日,我们为“最美救人女孩”邢思睿的事迹再次感动。 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正在精心筹划自己美好未来的17岁女孩,能在别人遇到危险时

人教部编版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 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 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 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宿建德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3.部编版《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

《宿建德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6 琵琶行(讲) 【学习要点】 1.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文体简介: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写作背景: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课堂探讨☆ 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 【探究活动】 1.诗前小序的作用。 【教师释疑】 答题时要明确序的作用,首先答出内容,然后看和整个诗歌的关系。 【讨论明确】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探究活动】 2.从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的角度本诗的叙事脉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情节的题目,注意题干给出的角度,答题时从文章中找到这些角度的描写,叫要进行概括,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的解读。 【讨论明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三首

第一课时 导入(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它滥觞于《诗经》,千百年的发展使之蔚为大观。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这节课我们学习两首古典诗歌,遨游诗的世界,神交我们倾慕已久的诗人。 一、检查预习 1.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二、学习《宿建德江》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新安江建德的一段江水时写下的一首诗。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原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4.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5.写作特色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6.拓展延伸 搜集几句描写月的诗句。 【交流点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7.学生默写《宿建德江》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4.讨论交流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 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语言,好的语言需要好的修辞做装点,《琵琶行》一文的语言耐人寻味,反复咀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都是作者巧用修辞的结果,下面谈谈《琵琶行》中句子的修辞,这里有17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