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制系统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风力发电技术的巨大潜能。然后分析了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由分析可知风力发电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同样存在较大的技术挑战。接着根据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向变速恒频发展的趋势比较了现有的鼠笼型感应电机、电励磁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双馈感应电机和无刷双馈电机几种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从比较中总结了双馈发电机的优势。之后将重点放在目前应用较广的双馈感应电机主要控制问题研究现状分析。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风能跟踪问题、同步并网控制问题、转矩和功率控制问题以及低电压穿越问题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分析了比双馈感应电机更加可靠但是目前技术尚未成熟的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风力发电;变速恒频;双馈感应电机;无刷双馈电机

0引言

全球的可利用的风能约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的水能总量大10倍,相当于1000一10000座100万瓦量级的原子能发电站。我国的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3亿kW,风能丰富地区的风能密度为200一300W/m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概率为70%左右,风速大于3.5而s的全年累计时数在5000一7000h[1]。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与其它一些新能源相比,风能的投资建设回报周期相对较短。与核能相比风能更加安全,与水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具有更大的开发潜能,与光伏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成本更低。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进步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风力发电产业已经逐渐成熟,使得风力发电技术有了大规模和商业化发展的巨大潜能[2]。

1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化石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全球范围内风能发电迅速增长。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累计安装的风电机组容量从2001年的24GW增加到2014年的370GW,到2018年估计会正增长到596GW。亚洲连续1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2014年新增容量26GW。其中中国始终引领亚洲的发展,2014年新增容量23GW,累计安装容量达到114GW,风电装机容量为世界之最[2]。

但是由于风能来源于空气的流动,空气密度小,导致风能量密度较低,另一方面气流变化频繁,风的脉动、日变化、季节变化等都十分明显,波动很大,具有季节性、随机性等特点存在,仍有待研究先进的风力发电机技术使得未来的风力发电系统比需要目前的技术更有效率,更健壮且成本更低[3]。

为提高风力发电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电能质量、减少噪声、实现稳定可靠运行,风电技术正朝着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变转速、直驱化、无刷化、智能化以及微风发电等方向发展。风电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为:⑴风电机组由定桨矩失速型向变桨矩和变速恒频型发展;⑵电机馈型由单馈型向双馈型发展;⑶传动技术由有齿轮箱向无齿轮箱(直驱

型、半直驱型)发展;⑷电机电刷由有刷型向无刷型发展;⑸励磁方式由电励磁向永磁方向发展;⑹新型电机在风电系统中的应用由少品种向多品种发展;⑺单机容量由小向大发展;

⑻电机品种由单一型向大、中、小型风机系统并列发展;⑼运行方式由独立运行向并网大型化与离网分散化互补运行发展;⑽风电成本由高向低发展;⑾电机控制算法由传统控制向智能控制发展;⑿电机控制算法由传统控制向智能控制发展[4]。

2变速恒频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的优势

早期的并网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电压和频率受电网约束,其转速基本不变,属于恒速恒频发电方式。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只有在某一特定风速下才能达到最高运行效率,当风速改变时风力机就会偏离最佳运行点,导致风能转换效率下降,而且由于转速固定,风速的波动将会对叶片、齿轮箱和传动轴等机械设备造成冲击应力,缩短机械设备的寿命。另外,鼠笼式感应电机输出的电能质量比较差,功率因数比较低,而且当无穷大电网的假定不存在时,每一台风力机的运行状态调整都会对局部电网产生很大的影响,风速和风向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频率和功率发生变化。鉴于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存在的各种问题,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可以提高风能转换效率,消除传动链中的机械应力,改善输出电能质量和功率因数,而且在必要时能向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这对于电网中风电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的发展趋势而言,显得非常重要[5-8]。

目前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基于笼型感应电机的采用全功率变换器的齿轮箱增速型;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采用全功率变换器的直驱型;基于双馈感应电机的采用滑差功率变换器的齿轮箱增速型;基于无刷双馈电机的采用滑差功率变换器的齿轮箱增速型[9]。

2.1基于笼型感应电机的风力发电机组

基于笼型感应电机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由风力机、齿轮箱、发电机、整流器和逆变器构成,如图1所示。风力机经过齿轮箱增速后与笼型感应电机的转子联接,发电机的定子绕组通过全功率的交直交变换器接入电网。整流器将发电机输出的变频变压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再经逆变器转换为与电网同频同压的交流电,从而实现变速恒频发电。通过调节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可以控制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并调节发电机的转速,使风力机在不同风速下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点。这类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变换器安装在主电路中,其容量必须大于等于发电机的容量,因此称为全功率变换器。由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价格较为昂贵,全功率变换器增加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成本。另外,为了实现低速的风力机与高速的发电机的机械联接,需要使用增速齿轮箱。齿轮箱的存在也增加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成本,并且降低了可靠性与机械传动效率。

图1 基于笼型感应电机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

2.2基于电励磁的同步发电机组

电励磁同步发电机变速恒频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如图2所示,电压源型逆变器的直流侧提供电机转子绕组的励磁电流,发电机发出的是电压和频率都在变化的交流电,经整流逆变后变成恒压恒频的电能输网。通过调节逆变装置的控制信号可以改变系统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实时满足电网的功率需要。在变速恒频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中,整流逆变装置的容量需要与发电机容量相等。

图2电励磁同步发电机直驱风力发电系统

采取直驱方式,发电机运行在低速状态,其电磁转矩相对较大,同时发电机极对数较多,意味着发电机的体积也较大。但由于省去了齿轮箱,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提高。变换器为全功率变换器,在整个调速范围能使并网电流平滑,具有噪声低、电网电压闪变小及功率因数高等优点。该系统主要缺点是系统成本较高,功率变换器损耗较大。

2.3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风力发电机组

永磁同步发电机变速恒频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它采用的电机是永磁发电机,无需外加励磁装置,减少了励磁损耗;同时它无需电刷与滑环,因此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免维护等优点。在定子侧采用全功率变换器,实现变速恒频控制。系统省去了齿轮箱,这样可大大减小系统运行噪声,提高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所以,尽管直接驱动会使永磁发电机的转速很低,导致发电机体积很大,成本较高,但其运行维护成本却得到了降低。采用直接驱动永磁发电机具有传动系统简单、效率高以及控制鲁棒性好等优点,因此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商业化的多极永磁风力发电机系统,如

Enercon,WinWind等公司。该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永磁材料价格较高,且在高温下易被去磁,功率变换器容量与发电机容量相同,变换器成本较高。

图3永磁同步发电机直驱风力发电系统

2.4基于双馈感应电机的风力发电机组

由双馈异步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构成的变速恒频控制方案是在转子电路实现的,如图4所示。流过转子回路的功率是双馈发电机的转速运行范围所决定的转差功率,该转差功率仅为定子额定功率的一小部分。一般来说,转差率为同步速附近30%左右,因此,与转子绕组相连的励磁变换器的容量也仅为发电机容量的30%左右,这大大降低了变换器的体积和重量。采用双馈发电方式,突破了机电系统必须严格同步运行的传统观念,使原动机转速不受发电机输出频率限制,而发电机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频率、幅值和相位也不受转子速度和瞬时位置的影响,变机电系统之间的刚性连接为柔性连接。

图4双馈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系统

相对于绕线式发电机,双馈发电机的转子能量没有被消耗掉,而是可以通过变换器在发电机转子与电网之间双向流通。变换器可以提供无功补偿,平滑并网电流。正是DFIG具有上述优点,目前大多数大可变速风力发电系统都采用这种方式,例如Ves—tas,Gamesa,GE,Nordex等公司都有此类产品。但其控制系统也相对复杂,尤其是双向变换器的DFIG励磁控制技术和双向并网发电控制技术,对于DFIG系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难点之一。

双馈发电机系统具有的缺点:存在多级齿轮箱及滑环、电刷,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损耗,增大了维护量及噪声等[10]。

2.5基于无刷双馈电机的风力发电机组

上述双馈感应电机实际上是一种交流励磁的绕线式感应电机,其转子绕组需通过电刷和滑环与功率变换器连接,为了解决电刷和滑环的磨损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无刷双馈电机的研究。基于无刷双馈电机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在整体框架上与基于双馈感应电机

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非常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发电机本身的结构。无刷双馈电机的定子上有极对数不同且正交的两套绕组,分别称为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转子采用特殊设计的类鼠笼型结构或磁阻结构。无刷双馈电机的功率绕组直接接入电网,用于传递大部分功率,其作用相当于双馈感应电机的定子绕组,控制绕组由功率变换器励磁,只传递滑差功率,其作用相当于双馈感应电机的转子绕组。与双馈感应电机不同的是,无刷双馈电机的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在理论上没有直接的电磁联系,它们需通过转子实现耦合。

无刷双馈电机具有双馈感应电机的所有优点,而且消除了滑环和电刷,可靠性更高,在理论上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为了在定子上同时嵌套两套绕组且相互间不能有直接的电磁耦合,使电机设计和加工制作的难度大大增加。此外,由于控制绕组、功率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电流频率各不相同,因而存在效率与谐波等问题。由于无刷双馈电机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功率等级较低,且未实现产品化和规模化生产,目前的主流大功率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主要使用双馈感应电机。

3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主要控制问题研究现状

基于双馈电机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具有以下优点:可独立调节电磁转矩和无功功率、可实现最大风能捕获、传动链机械应力小、输出电能质量高、能向电网提供必要的电压和频率支撑。与其他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相比,其功率变换器只需传递滑差功率,从而降低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成本。因此,双馈电机在风力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最大风能捕获控制;额定风速以上的恒功率控制;同步并网控制;功率解耦、直接转矩和直接功率控制;低电压穿越控制;电网电压不平衡工况下的控制等。

3.1最大风能捕获与恒功率控制

由于风能的能量密度低,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问题也就是系统是否能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控制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如图5所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在正常运行时根据风速的不同有三种典型的运行状态,即恒功率系数、恒转速和恒功率[12]。当风速高于切入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开始启动,首先进入恒功率系数运行状态,即图5中的区域I。风力机的转速跟随风速变化,以维持运行于最佳功率系数,从而实现最大风能捕获。在这个区域内,风力机的转速与风速呈线性关系,其输出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图5风力发电机组的三个运行状态

由于机械结构的强度限制,风力发电机组存在转速极限。当风速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力机的转速达到极限,便进入恒转速运行状态,即图5所示的区域II。在这个区域内,由于风力机的转速恒定,其功率系数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但风力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仍然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由于电气负荷的容量限制,风力发电机组存在功率极限。当风速超过额定风速时,风力机输出功率达到极限,进入恒功率运行状态,即图5中的区域III。在这个区域内,通过调节桨距角或者转子速度,以限制风力机捕获的风能,使其输出功率维持在额定值。

如图6所示,在不同的风速下风力机捕获最大功率时所对应的转速不同。因此,在区域I 中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目标是根据风速调节风力机转速,使风力机始终运行于图6中由不同风速下的最大功率点连成的虚线上,以实现最大风能捕获[13,14]。

图6不同风速下风力机捕获功率与转子速度的关系

为了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国内外学者对最大风能捕获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控制方法。文献[15,16]采用基于叶尖速比的控制方法,根据当前测量的风速调整风力机的转速,使其维持在最佳叶尖速比。在实际的风力发电机组中,测风仪不是安装在风力机叶片的旋转平面上,而是安装在旋转平面后面的机舱上,因此无法准确的测得流过叶

片旋转平面的风速,影响了最大风能捕获控制的效果。

文献[17一19]将爬山法应用于最大风能捕获控制。爬山法是基于实时测量的风力机转速和输出功率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对风力机转速控制指令施加某一方向的转速扰动,观测风力机输出功率的变化趋势,若输出功率增加,则维持转速扰动的方向不变,反之,若输出功率减小,则改变转速扰动的方向,从而自动寻找到最大功率点。爬山法的优点是不需测量风速,但是其所施加的转速扰动会导致风力机转速产生较大的波动,此外,在风速快速变化时,控制步长的选择会对跟踪精度产生影响。

文献[20一22]提出基于最佳功率给定的最大风能捕获控制方法。假定当前风速为10米/秒,风力机初始转速等于图6中B点的转速,控制器根据风力机最佳功率曲线和转速,计算出发电机输出电功率的参考值等于B点的功率,此时风力机实际捕获的机械功率等于C点的功率。由于风力机捕获的机械功率高于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风力机旋转速度增加,在风力机的转速改变后,控制器根据最佳功率曲线和当前转速计算出新的输出电功率参考值。按照上面分析,风力机输出的电功率将沿着图6中的虚线BA变化,而捕获的机械功率将沿着曲线CA变化,最终电功率和机械功率将在A点处取得平衡,风力机的转速不再改变,运行于最大功率输出点A,从而实现最大风能捕获。同理也可分析风速为8米/秒,初始状态处于A点时,从A点到B点的逆调节过程。

基于最佳功率给定的最大风能捕获控制方法只需测量风力机转速,无需测量风速,而且在稳态和动态下都可以很好的实现风力机的最大风能跟踪。

由于风力发电机组机械结构的强度限制,当风速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力机的运行状态将进入图5中区域II的恒转速运行。文献[23]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文献[23]指出当风力机运行在恒速阶段时,叶片划过非均匀的风场会造成传动链转矩振荡,因此控制器必须能够消除传动链转矩振荡并减小传动链的动态负载和闪变,以减小发电成本和提高电能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的双环鲁棒控制算法,其中内环用于控制电磁转矩,外环采用离散极点配置和灵敏度修正函数的方法,在将旋转速度维持在额定值的同时减小电磁转矩振荡。

由于风力发电机组电气负荷的容量限制,当风速高于额定风速时,风力机的运行状态将进入图5中区域III的恒功率运行。在区域III中,通过变桨距或失速效应减少风力机所捕获的风能,主要有三种气动功率调节方式:定桨距失速、变桨距和主动失速。定桨距失速控制是指风轮的桨叶与轮毅刚性联接,通过翼型自身的失速效应限制风能捕获;变桨距控制是指根据风速改变风轮叶片的桨距角,通过增大桨距角的方式减少风能捕获;主动失速是前两种功率调节方式的组合,风速增大时通过减小桨距角使叶片失速程度加深以减少风能捕获。

风力发电机组恒功率控制所面对的是一个大范围扰动的强非线性对象,其工作点随风速的变化而大范围变化,一般的线性控制器不能满足要求,需要非线性控制方法。文献[24]根据恒速变桨距主动失速型风力机仿射非线性模型,基于微分几何理论设计了恒速风力机的全局精确线性化控制器,在额定功率以上调节桨距角,将输出功率维持在额定值。文献[25]从

空气动力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通过降低风力机转速以实现变速定桨距风力机额定风速以上恒功率控制的原理,通过微分几何反馈线性化变换,将风力机的非线性模型全局精确线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恒功率控制器。为了改进恒功率运行区域内的控制效果,文献[26]基于自抗扰控制理论设计了变速变桨距风力机的变桨距控制器,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外部扰动并加以前馈补偿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同时配置了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率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改善动态性能。

3.2 同步并网控制

风电场并网是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一般由几十台至上千台机组构成,容量可达几兆瓦到几百兆瓦。风电场容量的增加及风电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使得风电接入电网后对电网的供电质量,如电压、谐波与闪变、频率及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风电并网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无冲击并网,不仅能有效的保护发电机、功率变换器和传动机构等部件,而且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冲击并网的控制目标是调节并网前发电机定子电压跟踪电网电压,使其具有相同的幅值、频率和相位,从而避免并网时刻的电流冲击。目前双馈感应电机的并网控制主要包括空载并网、负载并网和孤岛并网三种方式。

空载并网方式中,发电机定子在并网前不带负载,因此发电机无法参与能量与转速的控制,转子速度仅仅由风力机决定,这种并网方式的优点是系统结构简单。负载并网方式中,发电机定子并网前带独立电阻负载,通过改变负载的大小,可以调节发电机的输出能量,使其与风力机配合实现对能量与转速的控制,这种并网方式降低了对风力机调速能力的要求,但是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孤岛并网方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励磁阶段,电网通过预充电回路向交直交变换器的直流电容充电,充电完成后转子侧变换器向双馈感应电机输出励磁电流,使定子电压达到额定值;第二阶段为孤岛运行阶段,网侧变换器开始工作,通过调节定子绕组与直流电容之间的能量传递,将电容电压提升到所需的值,该阶段中能量在转子侧变换器、双馈感应电机和网侧变换器之间循环流动,形成“孤岛”;第三阶段为并网阶段,在孤岛阶段中通过转子侧变换器的控制,双馈感应电机的定子电压获得与电网电压相同的幅值、频率和相位,符合并网条件,因此在该阶段中可实现双馈感应电机的无冲击并网[27]。

上述三种并网方式中,空载并网使用的设备最少,而且并网前发电机定子电流为零,有利于模型降阶与控制算法简化,因此目前的并网控制研究主要针对空载并网[28,29]。

为解决传统矢量控制方法依赖电机精确参数的问题,文献[30]将自抗扰控制与矢量控制相结合,设计了双馈感应电机并网控制方法,在保留矢量控制优良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通过对PI矢量控制和自抗扰控制进行仿真对比,证明提出的自抗扰控制算法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文献[31]将直接转矩控制算法的思想应用于双馈感应电机的同步并网控制。如图1-12所示,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同步并网控制器采用与直接转矩控制相同的开关表,但更换了外部参考指令。转子磁链由滞环控制器调节,滞环控制器外部有两个控制器分别调节定子电压的

幅值和频率,频率控制器的参考指令由外部的相位控制器产生,从而实现对定子电压幅值、频率和相位的控制,使其满足并网条件。

文献[32]提出直接虚拟转矩控制方法以实现双馈感应电机的同步并网控制,通过调节发电机的转子磁通和作者自己定义的虚拟转矩,控制双馈感应电机的定子电压跟踪电网电压。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控制算法只需要测量电网电压、转子电流和转子位置,简化了系统结构;由于没有使用PI控制器,解决了控制器参数调节和控制算法依赖电机精确参数的问题;并网控制和转矩控制使用相同的开关表,简化了控制算法。

3.3转矩和功率控制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的电磁转矩(或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可独立调节。通过对电磁转矩(或有功功率)的调节,可以控制风力机的转速,使其在风速变化时始终工作于最佳叶尖速比,以实现最大风能捕获;通过对无功功率的调节,可以满足电网的无功功率需求,或降低发电机损耗。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双馈感应电机的功率解耦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献[33]设计了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文献[34]设计了基于定子电压定向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实现了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独立调节。定子磁链定向控制与定子电压定向控制的区别主要在于与同步旋转坐标重合的是定子磁链矢量还是定子电压矢量,其控制思想和控制器结构基本相同。

由于矢量控制效果依赖电机的精确参数,文献[35]将直接转矩控制应用于双馈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具有动态响应快且不依赖电机参数等优点。然而,由于使用了滞环控制,功率变换器的开关频率是变化的,而且会产生电流畸变,从而影响输出电能质量。文献[36]在直接功率控制中引入空间矢量调制技术,提出了开关频率固定的直接功率控制方法。由于空间矢量调制技术可以通过调制开关时序输出任意幅值和相位的电压矢量,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功率控制方法,不再使用传统直接转矩或直接功率控制中的查表方式,而是在每个固定的时间周期内,根据定子磁链、转子位置、功率参考值和实际值的偏差直接计算出功率变换器应输出的转子电压矢量,从而使开关频率固定,改善了输出电能质量。在此基础上,文献[37]提出了基于转子磁链、转子电流和电磁转矩的三种开关频率固定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

3.4 低电压穿越控制

根据文献[38]的分析,双馈感应电机对电网扰动非常敏感。当电网发生故障导致双馈感应电机的定子电压跌落时,发电机定子绕组的电流急剧增加,从而在转子绕组上感应出很大的电流,同时使直流电容电压快速上升,造成励磁变换器损坏。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在电网中所占比重的增加,风力发电机组与局部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组在电网故障时退出电网,将会引发更大的后继故障,危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风电并网新国标中,不仅要求风电机组具有无功电压调节能力,也要求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低电压穿越技术是目前风力发电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低电压穿越是指在系统电压跌落时风电机组保持与电网并网的能力。目前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控制主要有三种思路:改进励磁控制策略、采用转子短路保护、增加电网侧串联变换器。

改进励磁控制策略的方法是在对双馈感应电机的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控制算法以限制电网电压骤降时发电机和变换器的过电压和过电流,在维持风力发电机组并网运行的同时保护发电机和变换器。该方法不需要增加新的硬件,但是由于受励磁变换器容量的限制,只适用于电网电压跌落程度不大的情况。文献[39]指出电网电压跌落时双馈感应电机转子电流剧增是定子磁链的暂态直流分量造成的,提出通过调节转子励磁电压,以生成与定子磁链暂态直流分量相反的转子电流空间矢量及相应的漏磁场分量,利用转子漏磁场抵消定子磁链中的暂态直流分量,从而实现双馈感应电机在电网故障下的不脱网运行。文献[40]指出传统的定子磁链定向或定子电压定向矢量控制策略是基于电网电压幅值恒定的理想情况设计的,忽略了定子磁链的暂态过程,因此在电网电压跌落时会产生转子电流冲击,提出在传统控制器的基础上增加计及定子磁链暂态的补偿量,以削弱转子冲击电流的幅值,保护励磁变换器。

转子短路保护方法是在电网电压跌落时采用电阻短接转子绕组,以旁路转子侧变换器,为转子浪涌电流提供通路,同时消耗多余的能量以加快故障电流的衰减,待电网恢复后切除短接电阻,使转子侧变换器恢复正常工作,这种方法适用于电网电压跌落较严重的情况。该方法的缺点是双馈感应电机的转子短路后以笼型感应电机的方式运行,将从电网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进一步削弱电网的稳定性。因此,如果电压跌落时间超过0.1秒,必须断开短路电阻并控制双馈感应电机向电网输出无功功率。文献[41]提出将转子短路保护方法和的抵消暂态定子磁链相结合的方法,以缩短双馈感应电机运行于笼型异步方式的时间,使其能尽快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短路保护装置只在电压跌落瞬间接通,因为此时抵消定子磁链暂态所需的转子电流大大超过了变换器的容量,当抵消定子磁链暂态所需的转子电流低于变换器容量时,立即切除短路电阻并令转子侧变换器投入工作,以尽快消除暂态定子磁链的影响,并向电网输出无功功率。

文献[42]提出在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原有交直交变换器拓扑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额外的电网侧串联变换器以提高低电压穿越能力。新增变换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故障电压进行补偿,以维持双馈感应电机的定子磁链稳定,从而减小或消除定子电压突变引发的暂态问题,并将多余的能量送入电网,防止直流母线过电压。该方法可实现零电压穿越,其缺点是成本高、控制复杂。

4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刷双馈电机取消了电刷和滑环,其可靠性要比双馈感应电机高很多。早期受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限制,使无刷双馈电机应用研究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近二十年来,伴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和控制技术的提高,国际上形成了对无刷双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

热潮。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美国以Wisconsin大学、Ohio州立大学、Oregon州立大学为代表;英国以Cambridge大学为代表;澳大利亚以Aalborg大学为代表。最近的代表性进展是:2009年,英国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制了世界首台20kW笼型转子结构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为Whittle实验室供电;2010年,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设计研制了一台200kW磁阻转子结构无刷双馈发电机,测得的电机效率为88~98%;2011年,英国University of Cambridge研制了一台250kW中速无刷双馈发电机。我国对无刷双馈电机的研究较晚,90年代初期沈阳工业大学最早对磁阻式转子无刷双馈电机进行了重点研究,沈阳工业大学获得了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华中科技大学获得了2003、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合肥工业大学获得了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此外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单位。除了控制绕组在定子上而不是在转子上,无刷双馈发电机的变速恒频的控制方法与双馈感应发电机相似。但是BDFG作为一种新型电机,定子绕组与转子绕组经过特殊设计,有独特的运行机理。BDFG数学模型比异步电机和双馈电机复杂得多。人们对BDFM 的新型控制策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BDFM 的自抗扰控制、无源性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下面具体介绍上述三种BDFM 新型控制策略[43]。

4.1自抗扰控制

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核心是把系统的未建模动态和未知外扰作用归结为对系统的“总扰动”而进行评估并给予补偿。采用的方法是充分运用特殊的“非线性”效应,构造自抗扰控制器( 以下简称ADRC)。ADRC 由跟踪-微分器( 以下简称TD) 、扩张观测器( 以下简称ESO) 和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 以下简称NLSEF) 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首先,用TD 来对系统输入信号v( t) 进行快速无超调地跟踪,并对其给出广义各阶微分信号;然后通过ESO 对系统的状态和总扰动分别进行估计;将上述两种信号分别做差得到的误差信号;最后,NLSEF 根据误差信号获得控制量来补偿扰动分量Δ( t) ,进而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根据以上原理,文献[44-45]先后对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中的BDFM 自抗扰功率解耦控制进行了研究。文献[44]将BDFM分为功率绕组子系统和控制绕组子系统,并分别建立了各自同步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进而得出了BDFM 的功率解耦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TD、ESO、NLSEF 构成ADRC。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较好地实现BDFM 的功率解耦控制。文献[45]则着眼整个风力发电机组的稳态运行情况,对BDFM 功率解耦控制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此控制方法能根据电网的实际需求调节机组的无功功率输出,成功实现了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文献[46]对电流型变频器供电的BD FM 转矩、转速的自抗扰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转速环和磁链环的准确解耦。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ADRC 适合于阶数较低( 如小于3) 的被控对象,当被控对象的阶数大于 3 时,得到一组满意的非线性函数及相应的参数比较困难;同时计算量大,实时性变差,导致控制周期变长,影响电机的控制性能。基于ADRC 的BDFM 控

制策略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尚不深入,尤其在控制器数整定及发电运行时的并网控制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4.2无源性控制

无源性控制( 以下简称PBC)着眼于系统的能量特性,首先配置系统能量耗散特性方程中的无功分量,然后设计相应的控制器迫使系统总能量跟踪期望的能量函数,进而使系统的状态变量渐进收敛至设定值,最终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基于PBC 方法,文献[47]提出了一种新型转矩和转速控制结构,并设计了相应的非线性控制器。仿真结果显示,新型控制器可以准确实现BDFM 转矩、转速的跟踪控制,具有控制结构简单、动态响应性能优良、鲁棒性好的优点。而且PBC 方法比矢量控制方法减少了计算量;比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减小了转矩脉动。

由于PBC 基于能量的观点,是本质的非线性控制,能够全局稳定且无奇异点、鲁棒性强,因此PBC适用范围广泛,例如电机低速或起动、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及受到外来扰动等情况[48]。目前针对感应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文献表明,在诸多控制策略中无源性控制性能是非常好的。鉴于BDFM 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感应电机,且PBC 策略对机电系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对BDFM 的无源性控制策略的研究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4.3滑模变结构控制

文献[49]对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BDFM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解耦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BDFM 电压源dq轴数学模型得到状态方程,然后根据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给定值P* 、Q* 选取滑模面s1= P-P* ,s2 = Q-Q* ,利用Lyapunov函数求得相应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滑模控制律,进而对BDFM进行滑模变结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实现风力发电中BDFM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同时实现风能的最大功率捕获,证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文献[50]针对BDFM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磁链和转矩脉动大的问题,引入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以转矩和磁链两个滑模控制器来代替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中的两个滞环控制器,进而应用指数趋近率方法设计滑模控制器并由Lyapunov方法求得相应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小转矩脉动,改善定子磁链和电流波形,同时仍可保持直接转矩控制固有的转矩快速响应的优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针对滑模变结构控制BDFM 调速系统的抖振问题,文献[51]提出多输入高阶滑模控制方法实现了BDFM 功率解耦控制,文献[52]则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模糊方法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控制方法都能有效消除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从而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滑模变结构控制具有不依赖系统结构和参数、整个设计过程思路

清晰、易于实现等特点,在风力发电系统中已有成功应用[53]。但是目前针对BDFM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还不够深入,且相关实验验证尚未见报道。此外,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本身也有控制律中存在不利抖振、匹配条件局限等缺点[8]。因此,对BDFM 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开展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验证,以及如何更好地弥补上述缺点,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5结论

文章首先分析了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由分析可知风力发电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同样存在较大的技术挑战。然后根据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向变速恒频发展的趋势比较了现有的几种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从比较中总结了双馈发电机的优势。接着分析了目前应用较广的双馈感应电机主要控制问题研究现状,经过各国研究者做出的许多努力这些控制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已经部分得到解决,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最后分析了比双馈感应电机更加可靠但是目前技术尚未成熟的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有许多的学者针对无刷双馈电机的提出了一些先进的非线性控制算法,并且进行了仿真验证,但是对这些控制算法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将这些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昌林,风力发电的前景探讨,东方电气评论,11(3),1997,(9):181一185

[2] Chen L, Ponta F L, Lago L I.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ve concepts in wind-powergeneration[J].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15(4): 398-410.

[3] Shen Z, Ritter M.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wind power production[R]. Sonderforschungsbereich 649,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Germany, 2015.

[4] 程启明, 程尹曼, 王映斐, 等. 风力发电系统技术的发展综述[J]. 自动化仪表, 2012, 33(1): 1-8.

[5] Tang Y, Xu L. A flexible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control strategy for a variable 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generating system[J].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5, 10(4): 472-478.

[6] Ramtharan G, Jenkins N, Ekanayake J B. Frequency support from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wind turbines[J]. 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2007, 1(1): 3-9.

[7] Hughes F M, Anaya-Lara O, Jenkins N, et al. Control of DFIG-based wind generation for power network support[J]. Powe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5, 20(4): 1958-1966.

[8] Holdsworth L, Wu X G, Ekanayake J B, et al. Comparison of fixed speed and doubly-fed induction wind turbines during power system disturbances[J]. IEE Proceedings-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03, 150(3): 343-352.

[9] Y?J?Luo,G?J?Hwang,K?T?Liu?Design of 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 [C]?Electrical Electronics Insulation Conference,1995:373-379?

[10] 程明, 张运乾, 张建忠. 风力发电机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9 (3): 2-9.

[11]陈思哲.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2] 赵仁德.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交流励磁电源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3] 卞松江.变速恒频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14]Bianchi F D, De Battista H, Mantz R J. Wind turbine control systems: principles, modelling and gain scheduling design[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6.

[15]Thiringer T, Linders J. Control by variable rotor speed of a fixed-pitch wind turbine operating in a wide speed range[J]. Energy Conver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3, 8(3): 520-526.

[16] Teodorescu R, Blaabjerg F. Flexible control of small wind turbines with grid failure detection operating in stand-alone and grid-connected mode[J].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4, 19(5): 1323-1332. [17] Wai R J, Lin C Y, Chang Y R. Novel maximum-power-extraction algorithm for PMSG wind generation system[J].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IET, 2007, 1(2): 275-283.

[18]贾要勤,曹秉刚,杨仲庆.风力发电的MPPT快速响应控制方法[J].太阳能学报,2004,25(2):171一17

[19]Datta R, Ranganathan V T. A method of tracking the peak power points for a variable 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J]. Energy conver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3, 18(1): 163-168.

[20] Tapia G, Tapia A. Wind generation optimisation algorithm for a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C]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IEE Proceedings-. IET, 2005, 152(2): 253-263.

[21] 胡家兵,贺益康,刘其辉.基于最佳功率给定的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4):32一38

[22] 刘其辉,贺益康,赵仁德.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20):62一67

[23] Camblong H, Tapia G, Rodriguez M. Robust digital control of a wind turbine for rated-speed and variable-power operation regime[C]//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EE Proceedings-. IET, 2006, 153(1): 81-91.

[24]包能胜,叶枝全.水平轴失速型风力机主动非线性控制[J].太阳能学报,2004,

25(4):519一524

[25] 陈思哲,吴捷,姚国兴,ctal.基于微分几何的风力发电机组恒功率控制[J].控制

理论与应用,2008,25(2):336一340

[26] 夏长亮,宋战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变桨距自抗扰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4):91一95

[27]李亚西,王志华,赵斌,ctal.大功率双馈发电机“孤岛”并网方式[J1.太阳能学报,

2006,27(1):1一6

[28]Tapia G, Santamaria G, Telleria M, et al. Methodology for smooth connection of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s to the grid[J]. Energy Conver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9, 24(4): 959-971.

[29]赵栋利,许洪华,赵斌,etal.变速恒频风力双馈发电机并网电压控制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4,25(5):587一

[30]付旺保,赵栋利,潘磊,etal.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并网控制[J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3):13一18

[31]Gómez S A, Amenedo J L R. Grid synchronisation of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s using direct torque control[C]IECON 02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IEEE 2002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2002, 4: 3338-3343.

[32] Arbi J, Ghorbal M J B, Slama-Belkhodja I, et al. Direct virtual torque control for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grid connection[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9, 56(10): 4163-4173.

[33]贺益康,郑康,潘再平,etal.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运行研究[J1.电力

系统自动化,2004,28(13):55一68

[34] Chondrogiannis S, Barnes M. Stability of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 under stator voltage orientated vector control[J]. 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2008, 2(3): 170-180.

[35] Liu Z, Mohammed O A, Liu S. A novel direct torque control of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 used for variable speed wind power generation[C]//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2007. IEEE. IEEE, 2007: 1-6.

[36] Zhi D, Xu L. Direct power control of DFIG with constant switching frequency and improved transient performance[J]. Energy Conver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7, 22(1): 110-118.

[37]郭晓明,贺益康,何奔腾.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开关频率恒定的直接功率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l):61一65

[38] Seman S, Niiranen J, Kanerva S, et al. Performance study of a doubly fed wind-power induction generator under network disturbances[J]. Energy Conver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6, 21(4): 883-890.

[39]向大为.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特殊运行工况下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0]胡家兵,孙丹,贺益康.电网电压骤降故障下双馈风力发电机建模与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8):21一26

[41] López J, Gubía E, Olea E, et al. Ride through of wind turbines with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under symmetrical voltage dip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9, 56(10): 4246-4254.

[42] Flannery P S, Venkataramanan G. A fault tolerant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wind turbine using a parallel grid side rectifier and series grid side converter[J].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8, 23(3): 1126-1135.

[43] 朱云国. 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4] 张有松, 杨俊华, 林健华, 等. 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自抗扰解耦控制[J]. 水电能源科学, 2008, 25(6): 146-149.

[45] 张先勇, 舒杰, 吴捷. 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自抗扰功率解耦控制[J]. 太阳能学报, 2009, 29(12): 1477-1483.

[46] 刘重春. 无刷双馈电机的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4(1): 60-62.

[47] 韩力, 潘红广, 刘航航, 等. 无刷双馈电机转矩和转速的无源性控制[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1, 15(11):

[48] 王久和. 交流电动机的非线性控制[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7,166-167.

[49] 张先勇, 吴捷, 杨俊华, 等. 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滑模功率解耦控制[J]. 太阳能学报, 2007, 28(1): 68-73.

[50] 杨俊华, 刘远涛, 谢景凤, 等. 无刷双馈电机滑模变结构直接转矩控制[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1, 28(9): 1195-1201.

[51] Valenciaga F.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control of a brushless doubly fed reluctance machine using high order sliding modes[C]//Electrical Machines, 2008. ICEM 2008.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8: 1-6.

[52] Shao Z, Zhan Y. Adaptiv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Brushless Doubly Fed Machine[C]//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2009.ISCID'09.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9, 2: 73-77.

[53] Valenciaga F, Evangelista C A. 2-sliding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control of a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J].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IET, 2010, 4(11): 2479-2490.

[54] 贺昱曜,闫茂德. 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应用[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49-155,161-163,185-188.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风资源特点,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础; (2)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 (3)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为风力发电软件仿真奠定了基础; (4)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风速是指某一高度连续10min所测得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一般以草地上空10m高处的10min内风速的平均值为参考。风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风能的特点主要有:能量密度低、不稳定性、分布不均匀、可再生、须在有风地带、无污染、分布广泛、可分散利用、另外不须能源运输、可和其它能源相互转换等。 (2)风能资源的估算 风能的大小实际就是气流流过的动能,因此可以推导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垂直流过单位截面积的风能,即风能密度,表示如下: 3 ω= (1-1) 5.0vρ 式中, ω——风能密度(2 W),是描述一个地方风能潜力的最方便最有价值的量; /m ρ——空气密度(3 kg); /m

双馈式风力发电机剖析

双馈式风力发电机 【摘要】随着地球能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风能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风力发电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变速恒频发电技术是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技术,其主要优点在于风轮以变速运行。通过调节发电机转子电流的大小、频率和相位,从而实现转速的调节。而其中双馈发电机构成的风力发电系统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风力发电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风能风力发电变速恒频双馈式发电机 一、风力发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风力发电: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在芬兰、丹麦等国家很流行;中国也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我国的风力资源极为丰富,绝大多数地区的平均风速都在每秒3米以上,特别是东北、西北、西南高原和沿海岛屿,平均风速更大;有的地方,一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风天。在这些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是很有前途的。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因为风力发电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米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机因风量不稳定,故其输出的是13~25V变化的交流电,须经充电器整流,再对蓄电瓶充电,使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成化学能。然后用有保护电路的逆变电源,把电瓶里的化学能转变成交流220V市电,才能保证稳定使用。 风力发电所需要的装置,称作风力发电机组。这种风力发电机组,大体上可分风轮(包括尾舵)、发电机和铁塔三部分。 风轮是把风的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重要部件,它由两只(或更多只)螺旋桨形的叶轮组成。当风吹向浆叶时,桨叶上产生气动力驱动风轮转动。桨叶的材料要求强度高、重量轻,目前多用玻璃钢或其它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来制造。(现在还有一些垂直风轮,s型旋转叶片等,其作用也与常规螺旋桨型叶片相同)

双馈发电机工作原理

第七章双馈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我们通常所讲的双馈异步发电机实质上是一种绕线式转子电机,由于其定、转子都能向电网馈电,故简称双馈电机。双馈电机虽然属于异步机的范畴,但是由于其具有独立的励磁绕组,可以象同步电机一样施加励磁,调节功率因数,所以又称为交流励磁电机,也有称为异步化同步电机。 同步电机由于是直流励磁,其可调量只有一个电流的幅值,所以同步电机一般只能对无功功率进行调节。交流励磁电机的可调量有三个:一是可调节的励磁电流幅值;二是可改变励磁频率;三是可改变相位。这说明交流励磁电机比同步电机多了两个可调量。 通过改变励磁频率,可改变发电机的转速,达到调速的目的。这样,在负荷突变时,可通过快速控制励磁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充分利用转子的动能,释放或吸收负荷,对电网扰动远比常规电机小。 改变转子励磁的相位时,由转子电流产生的转子磁场在气隙空间的位臵上有一个位移,这就改变了发电机电势与电网电压相量的相对位移,也就改变了电机的功率角。这说明电机的功率角也可以进行调节。所以交流励磁不仅可调节无功功率,还可以调节有功功率。 交流励磁电机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点,是因为它采用的是可变的交流励磁电流。但是,实现可变交流励磁电流的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本章的主要内容讲述一种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可以实现机组的变速恒频发电而且可以实现有功无功的独立解耦控制,当前的主流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均是采用此种控制策略。 一、双馈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设双馈电机的定转子绕组均为对称绕组,电机的极对数为p,根据旋转磁场理论,当定子对称三相绕组施以对称三相电压,有对称三相电流流过时,会在电机的 n称为同步转速,它与电网频率气隙中形成一个旋转的磁场,这个旋转磁场的转速 1

三相双速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

三相双速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

————————————————————————————————作者:————————————————————————————————日期:

一、双速电机控制原理调速原理 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公式:n1=60f/p 三相异步电动机要实现调速有多种方法,如采用变频调速(YVP变频调速电机配合变频器使用),改变励磁电流调速(使用YCT电磁调速电机配合控制器使用,可实现无极调速),也可通过改变电动机变极调速,即是通过改变定子绕组的连接方法达到改变定子旋转磁场磁极对数,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转速。 根据公式;n1=60f/p可知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与磁极对数成反比,磁极对数增加一倍,同步转速n1下降至原转速的一半,电动机额定转速n也将下降近似一半,所以改变磁极对数可以达到改变电动机转速的目的(这也是常见的2极电机同步转速为3000rpm,4极电机同步转速1500rpm,6极电机同步转速1000rpm等)。这种调速方法是有级的,不能平滑调速,而且只适用于鼠笼式电动机,这就是双速电机的调速原理。下图介绍的是最常见的单绕组双速电动机,转速比等于磁极倍数比,如2极/4极、4级/8极,从定子绕组△接法变为YY接法,磁极对数从p=2变为p=1。 ∴转速比=2/1=2 双速电机的变速原理是: 电机的变速采用改变绕组的连接方式,也就是说用改变电机旋转磁场的磁极对数来改变它的转速。 如你单位的双速电机(风机),平时转速低,有时风机就高速转,主要是通过外部控制线路的切换来改变电机线圈的绕组连接方式来实现。 1、在定子槽内嵌有两个不同极对数的共有绕组,通过外部控制线路的切换来改变电机定子绕组的接法来实现变更磁极对数; 2、在定子槽内嵌有两个不同极对数的独立绕组; 3、在定子槽内嵌有两个不同极对数的独立绕组,而且每个绕组又可以有不同的联接。 (一)双速电机定子接线图 三相双速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有两种接法:△接和YY接法,如下图所示。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的主要优点和基本原理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原理和优点研究 变速恒频发电技术 变速恒频发电技术是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技术,其主要优点在于风轮以变速运行。这一调速系统和变桨距调节技术环节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其调节方法是:起动时通过调节桨距控制发电机转速;并网后在额定风速以下,调节发电机的转矩使转速跟随风速变化,保持最佳叶尖速比以获得最大风能;在额定风速以上,采用失速与桨距双重调节、减少桨距调节的频繁动作,限制风力机获取的能量,保证发电机功率输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动态特性,提高传动系统的柔性。上述方式目前被公认为最优化的调节方式,也是未来风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主要优点是可大范围调节转速,使风能利用系数保持在最佳值;能吸收和存储阵风能量,减少阵风冲击对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疲劳损坏、机械应力和转矩脉动,延长机组寿命,减小噪声;还可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改善电能质量。尽管变速系统与恒速系统相比,风电转换装置中的电力电子部分比较复杂和昂贵,但成本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而大力发展变速恒频技术将是今后风力发电的必然趋势。 目前,采用变速恒频技术的风力发电机组,由于采用不同类型的发电机,并辅之相关的电力电子变流装置,配合发电机进行功率控制,就构成了形式多样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类:鼠笼型异步发电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绕线式异步发电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同步发电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双馈发电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其中,由双馈发电机构成的变速恒频控制方案是在转子电路实现的,采用双馈发电方式,突破了机电系统必须严格同步运行的传统观念,使原动机转速不受发电机输出频率限制,而发电机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频率、幅值和相位也不受转子速度和瞬时位置的影响,变机电系统之间的刚性连接为柔性连接。基于诸多优点,由双馈发电机构成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风力发电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双馈电机调速

双馈电机调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材料、信息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文明的每次进步与更迭都与能源与材料的开发应用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正确认识中国能源消费状况与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给工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大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节节攀升,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方面把可再生能源作为常规矿物能源的一种补充、替代能源,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和推广低功耗、高效率的节能技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一直把节能减排当成一个重要的战略来选择,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电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与其它形式的能源相比,电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适于大量生产、集中管理、远距离传输和自动控制。故电能在工农业及人类生活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作为与电能生产、输送和应用有关的能量转换装置——电机,在电力工业、工矿企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科学文化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设备。目前,风机、水泵等机械设备的耗电量几占整个工业耗电量的一半,众所周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后,风机和泵类负载可节约大量电能,平均30%左右。因此开发高效率的交流调速系统,经济地利用好这一部分电能,对应对当前能源紧张和实践国家节能要求都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交流调速系统的应用与成熟是与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20世纪上半页,鉴于直流拖动系统优越的调速性能,高性能可调速拖动都采用直流电动机,而当时约占电力拖动容量80%以上的不变速拖动都采用交流电动机,这种分工在一定的时间内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格局。那时,交流调速系统的多种方案虽然已经问世,并已获得应用,但其性能却始终不能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匹敌。但直流调系统也并不是那样的完美,直流电机由于具有电刷和换向器等机械结构,存在着固有的―换向这一理论和技术上的实际困难,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大功率和高电压条件下的应用;另外,直流电机维护困难,易产生火花也使得提高电机转速和极限容量受到了限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采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交流调速系统得以实现,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的出现,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应运而生,交直流拖动按调速性能分工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了。交流电动机较之直流电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工作可靠、维护方便、惯量小、效率高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在国民工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交流电动机的广泛应用,以电力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为基础的变频调速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生产出满足变频调速要求的变频器,从此标志着交流调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变频器出现后的近三十年里,其被广泛的应用在纺织、冶金、印刷、化工、工矿、石油、医药、造纸卷烟等行业,从工业环境,到家居电器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以应用广泛的交-直-交变频器为例,未来变频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开关损耗降低:低压小容量变频器普遍采用的功率开/关器件是功率MOSFET、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IPM(智能功率模块)。中压大容量变频器采用的功率开关器件有:GTO(门极可关断晶闸管)、IGCT(集成门极换流晶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风资源特点,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 础; (2)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 (3)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为风力发电软件仿真奠定了基础; (4)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 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风速是指某一高度连续10min所测得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一般以草地上空10m高处的10min内风速的平均值为参考。风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风能的特点主要有:能量密度低、不稳定性、分布不均匀、可再生、须在有风地带、无污染、分布广泛、可分散利用、另外不须能源运输、可和其它能源相互转换等。 (2)风能资源的估算 风能的大小实际就是气流流过的动能,因此可以推导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垂直流过单位截面积的风能,即风能密度,表示如下: 3 ω= (1-1) 5.0vρ 式中, ω——风能密度(2 W),是描述一个地方风能潜力 /m 的最方便最有价值的量;

典型电动机控制原理图及解说

1、定时自动循环控制电路 说明: 1、题图中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容量为1.5KW,要求电路能定时自动循环正反转控制;正转维持时间为20秒钟,反转维持时间为40秒钟。 2、按原理图在配电板上配线,要求线路明快、工艺合理、接点牢靠。 3、简述电路工作原理。 注: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不得小于15秒,时间调整应从长向短调。 定时自动循环控制电路电路工作原理:合上电源开关QF,按保持按钮SB2,中间继电器K A吸合,KA的自保触点与按钮SB2、KT1、KT2断电延时闭合的动断触点组成的串联电路并 联,接通了起动控制电路。按起动按钮SB3,时间继电器KT1得电,其断电延时断开的动合 触点KT1闭合,接触器KM1线圈得电,主触点闭合,电动机正转(正转维持时间为20秒计时 开始)。同时KM1动合触点接通了时间继电器KT2,其串联在接触器KM2线圈回路中的断电 延时断开的动合触点KT2闭合,由于KM1的互锁触点此时已断开,接触器KM2线圈不能通电 。当正转维持时间结束后,断电延时断开的动合触点KT1断开,KM1释放,电动机正转停止 。KM1的动断触点闭合,接触器KM2线圈得电,主触点闭合,电动机开始反转.同时KM1动 合触点断开了时间继电器KT2线圈回路(反转维持时间为40秒计时开始)。这时KM2动合触 点又接通了KT1线圈,断电延时断开的动合触点KT1闭合,为下次电动机正转作准备。因此

时串联在接触器KM1线圈回路中的KM2互锁触点断开,接触器KM1线圈暂时不得电。与按钮 SB2串联的KT1、KT2断电延时闭合的动断触点是保证在电动机自动循环结束后,才能再次 起动控制电路。热继电器FR常闭触点,是在电动机过负载或缺相过热时将控制电路自动断 开,保护了电动机。 2、顺序控制电路(范例) 顺序控制电路(范例)工作原理: 图A:KM2线圈电路由KM1线圈电路起动、停止控制环节之后接出。按下起动按钮SB2, KM1线圈得电吸合并自锁,此时才能控制KM2线圈电路。停止按钮SB3只能控制M2电动机 的停转,停止按钮SB1为全停按钮。本电路只有满足M1电动机先起动的条件,才能起动M2 电动机。 图B:控制电路由KM1线圈电路和KM2线圈电路单独构成。KM1的动合触点作为一控制条件 ,串接在KM2线圈电路中,只有KM1线圈得电吸合,其辅组助动合触点闭合,此时才能控制 KM2线圈电路。停止按钮SB3只能控制M2电动机的停转,停止按钮SB1为全停按钮。本电路 只有满足M1电动机先起动的条件,才能起动M2电动机。 3、电动机顺序控制电路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讲)

1.引言: 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包括变频器,控制器,齿轮箱(视机型而定),发电机,主轴承,叶片等等部件,在这些部件中发电机目前国产化程度最高,它的价格约占机组的10%左右。发电机主要包 括2种机型:永磁同步发电机和异步发电机。永磁同步发电机低速运行时,不需要庞大的齿轮箱,但是机组体积和重量都很大,1.5MW 的永磁直驱发电机机舱会达到5米,整个重量达80吨。同时,永磁直驱发电机的单价较贵,技术复杂,制造困难,但是这种机型的优点是少了个齿轮箱,也就少了个故障点。异步发电机是由风机拖动齿轮箱,再带动异步发电机运行,因为叶片速度很低,齿轮箱可以变速100倍,以让风机在1500RPMF运行,目前流行的是双馈异步发电机,主要有1.25MV Y 1.5MV y 2MW三种机型,异步发电机的机组单价低,1KW大概需6000元左右,而且技术成熟,国产化高。 2.双馈异步发电机的原理: 所谓双馈,可以理解为定子、转子同时可以发出电能, 发电机原理理论上说只要有动力带动电动机,在电动机的定子侧就能直接发出电能。现代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叶轮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转矩(即风轮转动惯量),通过主轴传动链,经过齿轮箱增速到异步发电机的转速后,通过励磁变流器励磁而将发电机的定子电能并入电网。如果超过发电机同步转速,转子也处于发电状态,通过变流器向电网馈电。双馈发电机正是由叶片通过齿轮箱

变速,带动电机高速旋转,同时转子接变频器,通过变频器PW M控制以达到定子侧输出相对完美正弦波,同时在额定转速下,转子侧也能同时发出电流,以达到最大利用风能效果。通俗的讲,就是要变频器控制转子电流,反馈到定子上面,保证定子发出相对完美的正弦无谐波电能,同时在额定转速下,转子也能发出功率出来。有个大致感觉是 1.5MW 发电机的定子发电量大概1200KV,转子大约300KV,转子侧发出的功率要在30%以下,总之越少越好这样可以让变频器功率小点。 3.双馈异步发电机的设计难点: 结构设计难点:因机舱封闭体积,风机运行环境非常恶劣,需要气温-30?55度之间正常运行,希望电机尺寸尽量小,风机对发电机重量有严格要求,部分厂家对转子转动惯量也有要求。发电机需要高速运行,但振速要小,通常要小于 2.8mm/s。此外对于水冷的电机入水温度较高,需要考虑维修和维护问题!比如轴承自动加油等!还有就是,整个发电机是倾斜运行的,大概4?5度的倾斜角度,这个在结构设计时候需要考虑??大家看到发电机的轴承就知道了。 电气设计难点:风机需要效率97%以上,由于转子绕组接变频 器,接变频器就会引发谐波电流,会引起铜耗,铁耗等!此外 定子转子承受很大冲击电压,提高绕组温升问题是优先考虑, 转子电流非常大,上千安培,滑环设计也是难点!电机会有轴 电流,需要考虑绝缘问题!同时高空运行需要防雷处理!转子 绕组线规非常大,成型困难!尽量控制转子输出功率尽量小于 30%,以缩小变频器的功率。

风力发电机控制原理

风力发电机控制原理 本文综述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电气控制。在介绍风力涡轮机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双馈异步发电系统和永磁同步全馈发电系统,具体介绍了双馈异步发电系统的运行过程,最后简单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的一些辅助控制系统。 关键词:风力涡轮机;双馈异步;永磁同步发电系统 概述: 经过20年的发展风力发电系统已经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发展到全桨叶变距和变速恒频控制,目前主要的两种控制方式是:双馈异步变桨变速恒频控制方式和低速永磁同步变桨变速恒频控制方式。 在讲述风力发电控制系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风力涡轮机输出功率与风速和转速的关系。 风力涡轮机特性: 1,风能利用系数Cp 风力涡轮从自然风能中吸取能量的大小程度用风能利用系数Cp表示: P---风力涡轮实际获得的轴功率 r---空气密度 S---风轮的扫风面积 V---上游风速 根据贝兹(Betz)理论可以推得风力涡轮机的理论最大效率为:Cpmax=0.593。 2,叶尖速比l 为了表示风轮在不同风速中的状态,用叶片的叶尖圆周速度与风速之比来衡量,称为叶尖速比l。 n---风轮的转速 w---风轮叫角频率 R---风轮半径 V---上游风速 在桨叶倾角b固定为最小值条件下,输出功率P/Pn与涡轮机转速N/Nn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1中看,对应于每个风速的曲线,都有一个最大输出功率点,风速越高,最大值点对应得转速越高。如故能随风速变化改变转速,使得在所有风速下都工作于最大工作点,则发出电能最多,否则发电效能将降低。

涡轮机转速、输出功率还与桨叶倾角b有关,关系曲线见图2 。图中横坐标为桨叶尖速度比,纵坐标为输出功率系统Cp。在图2 中,每个倾角对应于一条Cp=f(l)曲线,倾角越大,曲线越靠左下方。每条曲线都有一个上升段和下降段,其中下降段是稳定工作段(若风速和倾角不变,受扰动后转速增加,l加大,Cp减小,涡轮机输出机械功率和转矩减小,转子减速,返回稳定点。)它是工作区段。在工作区段中,倾角越大,l和Cp越小。 3,变速发电的控制 变速发电不是根据风速信号控制功率和转速,而是根据转速信号控制,因为风速信号扰动大,而转速信号较平稳和准确(机组惯量大)。 三段控制要求: 低风速段N<Nn,按输出功率最大功率要求进行变速控制。联接不同风速下涡轮机功率-转速曲线的最大值点,得到PTARGET=f(n)关系,把PTARGET作为变频器的给定量,通过控制电机的输出力矩,使风力发电实际输出功率P=PTARGET。图3是风速变化时的调速过程示意图。设开始工作与A2点,风速增大至V2后,由于惯性影响,转速还没来得及变化,工作点从A2移至A1,这时涡轮机产生的机械功率大于电机发出的电功率,机组加速,沿对应于V2的曲线向A3移动,最后稳定于A3点,风速减小至V3时的转速下降过程也类似,将沿B2-B1-B3轨迹运动。 中风速段为过渡区段,电机转速已达额定值N=Nn,而功率尚未达到额定值P<Pn。倾角控制器投入工作,风速增加时,控制器限制转速升,而功率则随着风速增加上升,直至P=Pn。 高风速段为功率和转速均被限制区段N=Nn/P=Pn,风速增加时,转速靠倾角控制器限制,功率靠变频器限制(限制PTARGET值)。 4,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控制系统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的示意见图4,绕线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直接连接电网,转子经四象限IGBT电压型交-直-交变频器接电网。 转子电压和频率比例于电机转差率,随着转速变化而变化,变频器把转差频率的转差功率变为恒压、恒频(50HZ)的转差功率,送至电网。由图4可知: P=PS-PR;PR=SPS;P=(1-S)PS P是送至电网总功率;PS和PR分别是定子和转子功率 转速高于同步速时,转差率S<0,转差功率流出转子,经变频器送至电网,电网收到的功率为定、转子功率之和,大于定子功率;转速低于同步转速食,S>0,转差功率从电网,

750kw风力发电机叶片建模与仿真分析解析

毕业论文题目:750KW风力机叶片建模与模态仿真分析 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完成日期: 2014年6月20日

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3、我承诺,本人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750KW风力机叶片建模与模态仿真分析 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教研室主任 一、基本任务及要求: 1、查阅20篇左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确定叶片主要翼形构成、外形参数及载荷。 3、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叶片三维实体模型。 4、应用仿真软件对复合材料叶片进行模态仿真分析。 5、改变叶片转速,讨论复合材料叶片动力刚化效应对振动的影响。 6、按照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和打印图纸。 二、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 2014.2.20-3.5:课题调研(含毕业实习及撰写毕业实习报告)、查阅文献资料。2014.3.6-3.28: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2014.3.29-4.8:确定叶片主要翼形构成、外形参数及载荷。 2014.4.9-4.19: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叶片三维实体模型。 2014.4.20-4.27:应用仿真软件对复合材料叶片进行模态仿真分析。 2014.4.28-5.5:改变叶片转速,讨论复合材料叶片动力刚化效应对振动的影响。2014.5.6-5.26: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设计。 2014.5.27-6.10:整理毕业设计资料,毕业答辩。

双速电机原理及接线图

双速电机接线图 一、双速电动机简介 双速电动机属于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是通过改变定子绕组的连接方法达到改变定子旋转磁场磁极对数,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转速。 根据公式;n1=60f/p可知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与磁极对数成反比,磁极对数增加一倍,同步转速n 1下降至原转速的一半,电动机额定转速n也将下降近似一半,所以改变磁极对数可以达到改变电动机转速的目的。这种调速方法是有级的,不能平滑调速,而且只适用于鼠笼式电动机。 此图介绍的是最常见的单绕组双速电动机,转速比等于磁极倍数比,如2极/4极、4级/8极,从定子绕组△接法变为YY接法,磁极对数从p=2变为p=1。 ∴转速比=2/1=2 二、控制电路分析 1、合上空气开关QF引入三相电源 2、按下起动按钮SB2,交流接触器KM1线圈回路通电并自锁,KM1主触头闭合,为电动机引进三相电源,L1接U1、L2接V1、L3接W1;U2、V2、W2悬空。电动机在△接法下运行,此时电动机p=2、n1=1500转/分。

3、若想转为高速运转,则按SB3按钮,SB3的常闭触点断开使接触器KM1线圈断电,KM1主触头断开使U1、V1、W1与三相电源L1、L2、L3脱离。其辅助常闭触头恢复为闭合,为KM2线圈回路通电准备。同时接触器KM2线圈回路通电并自锁,其常开触点闭合,将定子绕组三个首端U1、V1、W1连在一起,并把三相电源L1、L2、L3引入接U2、V2、W2,此时电动机在YY接法下运行,这时电动机p= 1,n1=3000转/分。KM2的辅助常开触点断开,防KM1误动。 4、FR1、FR2分别为电动机△运行和YY运行的过载保护元件。 5、此控制回路中SB2的常开触点与KM1线圈串联,SB2的常闭触点与KM2线圈串联,同样SB3按钮的常闭触点与KM1线圈串联,SB3的常开于KM2线圈串联,这种控制就是按钮的互锁控制,保证△与YY两种接法不可能同时出现,同时KM2辅助常闭触点接入KM1线圈回路,KM1辅助常闭触点接入K M2线圈回路,也形成互锁控制。 三、定子接线图如下 低速时绕组的接法高速时绕组的接法

无刷双馈电机控制原理

无刷双馈电机控制原理 一、设备名称 1250KW无刷双馈电机低压变频控制系统 二、设备用途 本设备用于电机厂1250kw无刷双馈电机低压绕组测变频控制 三、现场技术条件及技术参数 1、环境条件 ·工作环境温度:0--40摄氏度 ·存储环境温度:-25-- 55摄氏度 ·相对湿度:<95%(无凝露) ·环境等级/ 有害化学物质:Class 3K3,符合标准 EN 60721-3-3 ·有机体 / 生物体影响因素:Class 3B1,符合标准 EN 60721-3-3 ·污染等级:2 (EN 61800-5-1) 2、电源 ·660 — 690 V 3 AC, ±10 % (-15 % < 1 min) ·不平衡度±5 % 3、无刷双馈同步电动机技术参数 3、1电机型号:TWS630-8 3、2额定功率:1250KW 3、3额定转速:743r/min 3、4满载效率:95、1% 3、5工频绕组额定电压:6kV 3、6工频绕组额定频率:50Hz 3、7工频绕组额定电流; 100A

3、8工频绕组功率因数:0、84 3、9变频绕组额定电压:690V 3、10变频绕组额定频率: 25Hz 3、11变频绕组额定电流; 528A 3、12变频绕组功率因数: 0、8 4.变频调速装置技术参数 4、1额定功率:450 kW 4、2额定输入电压: 690V 4、3额定输入电流:598 A 4、4额定输入频率:50 Hz 4、5额定输出电压:690 V 4、6额定输出电流:560 A 4、7额定输出频率:25 Hz 5、变频器供电变压器技术参数 5、1产品型号及名称_ZTSFG(H)-800-6__ 5、2额定容量___ _800______kVA 5、3高、低压额定电压___6___ / _0、69__ kV 5、4高压分接范围_____±2×2、5__ _% 5、5短路阻抗________6________% 5、6相数________3________ 5、7绕组数________3________ 5、8频率________50_______Hz 5、9使用条件 5、9、1海拔________1000_____m 5、9、2环境温度________-10~40__℃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专题报告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 姓名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2013年6月

目录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 1.1 风资源概述 (1) 1.2 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2) 1.3 风力发电特点 (3) 2 风能及风力机系统模型的建立 (3) 2.1风频模型 (3) 2.2 风速模型 (4) 2.3 风力机建模与分析 (5) 3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模型 (10) 3.1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10) 3.2 变桨距控制系统 (11) 4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模拟仿真分析 (13) 4.1 无穷大系统模型的建立 (13) 4.2 风力发电机系统并网模拟仿真分析 (13)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础,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然后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最后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 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能源消耗逐渐增加,全球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从而造成气候异常、灾害增多、恶性疾病的多发,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由能源问题引发的危机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对风力发电的研究和进行这方面的毕业设计对我们从事风力发电事业的同学是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风力发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技术成熟于80年代,自90年代以来风力发电进入了大发展阶段。随着风力发电容量的不断增大,控制方式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向全桨叶变距控制和变速控制发展。前人在风轮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能量转换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控制要求和控制策略,并对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控制是在起动时对风轮转速的控制和并网后对输入功率的控制。通过变距控制可以根据风速来调整桨叶节距角,以满足发电机起动与系统输出功率稳定的双重要求。但由于对运行工况的认识不足,对变桨距控制系统的设计不能满足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的要求,更达不到优化功率曲线和稳定功率输出的要求。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双馈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双馈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交流调速双馈电机矢量控制仿真 1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电气传动领域已出现交流电机调速取代直流电机调速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些高电压、大功率且调速范围不大的场合,采用绕线型异步电机双馈控制系统,其装置可靠性高、造价低廉。此外,双馈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还具有快速动态响应,低谐波污染,高效及能调节电网功率因数等高性能控制特点。因此,双馈电机控制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给出了一种按定子磁链定向的双馈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系统的正确性。 2矢量控制技术 由于电动机的控制主要是对转矩的控制,交流电动机又是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与直流电动机相比,转矩控制要困难得多[1]。而以前的控制系统都是采用单变量控制系统的概念,没有考虑交流电机的非线性、多变量的本质,因而其动态性能不甚理想。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潜心研究,终于提出了两项研究成果:德国西门子公司F.Blaschke等提出了“感应电机磁场定向的控制原理”和美国P.C.Custman和A.A.Clark申请专利的“感应电机定子电压的坐标变换控制原理”。在以后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现已得到普遍应用的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由于交流电动机三相定子电流经过三相/两相坐标变换,可以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下的交流电流,在通过按定子磁场定向的旋转变换,可以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直流电流。由此可以将交流电动机等效成直流电动机,按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来控制经过变换的直流电流,在通过坐标的反变换,即可实现对交流电动机的控制。 3 定子磁链定向双馈电机的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3.1 双馈调速的基本原理 所谓调速,就是将电能分别馈入感应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通常将定子绕组接入工频电源,将转子绕组接入频率、幅值、相位和相序都可以调节的独立的交流电源。双馈调速的基本思想是,在绕线式感应电机的转子回路串入附加电势,调节附加电势的大小、相位和相序,就可以调节感应电机的转矩、转速和定子侧的无功功率。 3.2 双馈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双馈电机的数学模型建立在转子dq坐标系中比较方便[1]。其基本方程如下: (1) (2) (3)

风力发电控制系统

贝加莱风力发电控制系统 2009-05-18 09:24 1、蓬勃发展的风电技术 风力发电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风力发电行业仍然不断的加大投资。在2008年,风力发电仍然保持着30%以上的强劲增长势头,包括Vestas、Gemsa、GE、国内的金风科技、华锐、运达工程等其订单交付已经到2011年后。 国内的风力发电控制技术起步较晚,目前的控制系统均是由欧洲专用控制方案提供商提供的专用系统,价格高昂且交货周期较长。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必须要提上日程,一方面,由于缺乏差异化而使得未来竞争中的透明度过高,而造成陷入激烈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寻找合适的平台开发自主的风电控制系统将使得制造商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获得先手。 然而,风电控制系统必须满足风电行业特殊的需求和苛刻的指标要求,这一切都对风力发电的控制系统平台提出了要求,而B&R的控制系统,在软硬件上均提供了适应于风力发电行业需求的设计,在本文我们将介绍因何这些控制器能够满足风力发电的苛刻要求。 2、风力发电对控制系统的需求 2.1高级语言编程能力 由于功率控制涉及到风速变化、最佳叶尖速比的获取、机组输出功率、相位和功率因素,发电机组的转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包含了复杂的控制算法设计需求,而这些,对于控制器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B&R PCC产品提供了高级语言编程能力,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了以下一些关键技术: 2.1.1复杂控制算法设计能力 传统的机器控制多为顺序逻辑控制,而随着传感器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复杂控制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机器,而机器控制本身即是融合了逻辑、运动、传感器、高速计数、安全、液压等一系列复杂控制的应用,PCC的设计者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个发展方向而设计了PCC 产品来满足这一未来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PCC设计为基于Automation Runtime的实时操作系统(OS)上,支持高级语言编程,对于风力发电而言,变桨、主控逻辑、功率控制单元等的算法非常复杂,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控制器来实现对其高效的程序设计,并且,代码安全必须事先考虑,以维护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安全。 2.1.2功能块调用 PCC支持PLCopen Motion、PLCopen Safety和PLCopenHydraulic库

基于-matlab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和仿真

实验一 :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与仿真 : 学号: 一、实验目标: 1.能够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系统结构有深入的了解。 2.能熟练的利用MATLAB 软件进行模块的搭建以及仿真。 3.对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并找出最优控制策略。 二、实验类容: 对风速模型、风力机模型、传动模型和发电机模型建模,并研究各自控制方法及控制策略;如对风力发电基本系统,包括风速、风轮、传动系统、各种发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全面分析,探索风力发电系统各个部风最通用的模型、包括了可供电网分析的各系统的简单数学模型,对各个数学模型,应用 MATLAB 软件进行了仿真。 三、实验原理: 风力发电系统的模型主要包括风速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发电机模型和变桨距模型,下文将从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 1、风速的设计 自然风是风力发电系统能量的来源,其在流动过程中,速度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变性。本文不考虑风向问题,仅从其变化特点出发,着重描述其随机性和间歇性,认为其时空模型由以下四种成分构成:基本风速b V 、阵风风速 g V 、渐变风速 r V 和噪声风速 n V 。 即模拟风速的模型为: V=b V +g V +r V +n V (1-1) (1). 基本风b V =8m/s 基本风仿真模块 (2)阵风风速 ? ?? ??=0 cos v g V g g g g g g T t t T t t t t t +>+<<<1111 (1-2) 式中: ??? ?????--=)(2cos 121max cos g g g T t T t G v π (1-3) t 为时间,单位 s ;T 为阵风的周期,单位 s ;cos v ,g V 为阵风风速,单位m /s ;g t 1为阵风开始时间,单位 s ;max G 为阵风的最大值,单位 m/s 。

双馈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我们通常所讲的双馈异步发电机实质上是一种绕线式转子电机,由于其定、转子都能向电网馈电,故简称双馈电机。双馈电机虽然属于异步机的范畴,但是由于其有独立的励磁绕组,可以像同步电机一样施加励磁,调节功率因数,所以又称为交流励磁电机,也有称为异步化同步电机。 同步电机由于是直流励磁,其可调量只有一个电流的幅值,所以同步电机一般只能对无功功率进行调节。交流励磁电机的可调量有三个:一是可调节励磁电流幅值;二是可改变励磁频率;三是可改变相位。这说明交流励磁电机比同步电机多了两个可调量,通过改变励磁频率,可改变电机的转速,达到调速的目的。这样,在负荷突变时,可通过快速控制励磁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充分利用转子的动能,释放或者吸收负荷,对电网扰动远比常规电机小。改变转子励磁的相位时,由转子电流产生的转子磁场在气隙空间的位置上有一个位移,这就改变了发电机电势与电网电压相量的相对位置,也就改变了电机的功率角。这说明电机的功率角也可以进行调节。所以交流励磁不仅可以调节无功功率,也可以调节有功功率。 双馈电机的定转子绕组均为对称绕组,电机的极对数为 p,根据旋转磁场理论,当定子对称三相绕组施以对称三相电压,有对称三相电流流过时,会在电机的气隙中形成一个旋转的磁场,这个旋转磁场的转速 n1称为同步转速,它与电网频率 f1 及电机的极对数 p的关系如下:

P f n 1 160= 同样在转子三相对称绕组上通入频率为f 2 的三相对称电流,所 产生的旋转磁场相对于转子本身的旋转速度为: P f n 2260= 由上式可知,改变频率 f 2,即可改变 n 2,而且若改变通入转子三 相电流的相序,还可以改变此转子旋转磁场的转向。因此,若设n 1 为对应于电网频率为50Hz 时双馈发电机的同步转速,而n 为电机转子本身的旋转速度,则只要维持n ±n2=n1=常数,则双馈电机定子绕组的感应电势,如同在同步发电机时一样,其频率将始终维持为f 1 不变。 n ±n2=n1=常数 双馈电机的转差率 11n n n S -= ,则双馈电机转子三相绕组内通入的电流频率应为: 11 11122606060sf n n n Pn n n P Pn f =-=-==)( 根据上式表明:在异步电机转子以变化的转速转动时,只要在转子的三相对称绕组中通入转差频率(即f 1S )的电流,则在双馈电机 的定子绕组中就能产生50Hz 的恒频电势。所以根据上述原理,只要控制好转子电流的频率就可以实现变速恒频发电了。 根据双馈电机转子转速的变化,双馈发电机可有以下三种运行状态: (1) 亚同步运行状态。在此种状态下n

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 制系统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风力发电及双馈电机控制系统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风力发电技术的巨大潜能。然后分析了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由分析可知风力发电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同样存在较大的技术挑战。接着根据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向变速恒频发展的趋势比较了现有的鼠笼型感应电机、电励磁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双馈感应电机和无刷双馈电机几种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从比较中总结了双馈发电机的优势。之后将重点放在目前应用较广的双馈感应电机主要控制问题研究现状分析。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风能跟踪问题、同步并网控制问题、转矩和功率控制问题以及低电压穿越问题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分析了比双馈感应电机更加可靠但是目前技术尚未成熟的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风力发电;变速恒频;双馈感应电机;无刷双馈电机 0引言 全球的可利用的风能约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的水能总量大10倍,相当于1000一10000座100万瓦量级的原子能发电站。我国的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为亿kW,风能丰富地区的风能密度为200一300W/m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概率为70%左右,风速大于而s的全年累计时数在5000一7000h[1]。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与其它一些新能源相比,风能的投资建设回报周期相对较短。与核能相比风能更加安全,与水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具有更大的开发潜能,与光伏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成本更低。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进步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风力发电产业已经逐渐成熟,使得风力发电技术有了大规模和商业化发展的巨大潜能[2]。 1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化石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全球范围内风能发电迅速增长。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累计安装的风电机组容量从2001年的24GW增加到2014年的370GW,到2018年估计会正增长到596GW。亚洲连续1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2014年新增容量26GW。其中中国始终引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