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

简析维也纳体系

内容摘要: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改变了旧欧洲的政治格局,即从以前的诸强纷争一改而为法国的独霸天下。然而,由于拿破仑的一味好战,残酷掠夺各国人民,激起整个欧洲的反对,所以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1814一1815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先后两次击败拿破仑,最终推翻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战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形成了以“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为标榜的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重又回到诸强争场的旧格局。但是,这时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运转终结评价

一、体系建立的过程(背景):

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极大地展撼了欧洲,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王冠,各国封建君主策划联合干涉法国革命。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因此,在英国的积极活动下,一个以英国为首,包括欧洲大陆众多封建国家的反法大联盟正式形成了。法国革命开始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人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工权的斗争。从1793年3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到1815年6月,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拿破仑时代的强盛。但是,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敲响了帝国灭亡的丧钟。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通过在德意志莱比锡的“民族大战”,第一次彻底击败了拿破仑。盟军进人巴黎,拿破仑被迫下台,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被扶持上台,并与反法联盟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和约的签订,标志拿破仑扩张战争的失败和法国称霸欧洲计划的破产。1814年9月,根据第一次《巴黎和约》,反法联盟各国代表聚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始讨论战后事宜。会议由英、俄、奥、普四大国操纵,

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都有自己的打算。英国希望通过会议的召开,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沙俄希望借此增强自己的实力,扩张本国的领土并削弱其他国家,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奥地利的意图在于恢复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的扩张, 又能压制普鲁士的势力膨胀, 继续维持自己在中欧的大国地位; 普鲁士则希望通过会议收复被割让的领土, 扩大自己的版图; 战败的法国则想通过会议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并适机削弱其他列强。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利益, 欧洲列强在会议上激烈争吵, 意见难以统一。就在列强在维也纳为分赃而争吵不休之际,1815年拿破仑逃回法国东山再起,四大同盟国匆忙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在第二次击败拿破仑之后,盟国最终于1815年6月签订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是:恢复欧洲旧时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最后议定书》建立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 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军事均衡。它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 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 而且其实力居于欧洲列强前列。英国也从此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直到一战之前其霸主地位基本上没有受到他国的威胁。同时英国也感受到只有保持欧洲大陆稳定的均势, 才能真正保障英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利益, 更加坚定了其在国际关系中充当平衡者的角色。

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领土体系,史称“维也纳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许多曾经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失去王位的欧洲国家的旧君主按照所谓的“正统主义”原则纷纷复辟,如法国的路易十八、西班牙的斐迪南七世等。根据“均势”原则,维也纳体系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战胜国四强对法国的威胁心有余悸,深恐其卷土重来,因而将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

1815年9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501一1825年在位)的倡议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宣布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要在基督教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除英国、奥斯曼帝国和教皇国之外,欧洲所有国家的君主都加人了这个同盟。

同年11月,盟国在推翻拿破仑的“百日政权”后,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决计惩处战败国,较之第一次《巴黎和约》,条件要苛刻得多。在和约签字的当天,英、俄、奥、普又组成了“四国同盟”,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并规定要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神圣同盟条约)、第二次(巴黎和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标志着战后欧洲新秩序的最终确立。

矛盾分析:

在欧洲大国主导的维也纳体系的运转上,基本包含了两层含义:1、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2、其次就是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就是所谓“欧洲协调”。对于这两层含义欧洲大国协同采取了“会议加军事”的方法来保证,即为了维持大国均势,积极开展会议外交,构筑了欧洲协调机制,同时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破坏领土现状,又以四国同盟来遏止法国。各大国在基督教的旗帜下维持正统原则,如果该原则受到侵犯,则用武力来捍卫秩序。但实际上是在大国内部进行协调,在大国外部积极进行镇压,也就是鼓吹正统秩序的几个大国之间积极以会议方式协调一致,对于其他小国只能被动接受大国所制定的这些原则,否则就会面临被粗暴干涉的危险。因此,维也纳体系只是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这是均势的最重要含义。维也纳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即均势),也只是在各大国之间的兴衰更替。所以说,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家们想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权力均势,来换取欧洲的安宁和繁荣,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设想而已。

而实际上,维也纳体系自建立的那一天开始, 就蕴含着不少矛盾。这些矛盾既有体系内部的,又有体系外部的,既有民族之间的,又有阶级之间的。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正统原则”已名存实亡。前面我们已经提过,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 根据英国的倡议, 英、俄、普、奥四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四国同盟正式成立。在《四国同盟条约》中规定, 为保证条约的严格执行和大国之间的协调一致, 缔约国同意定期举行会议。

这为欧洲协调的运行奠定了基础。1818 年至1824 年间, 英、俄、普、奥、法五大国先后召开了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和维罗纳会议等。各国针对从法国撤军及应付各国发生革命等问题进行了协调。从会议召开的结果看, 虽然各国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但是由于列强谋求的目标有些差异, 因此各国在亚琛会议上就出现了裂痕。在以后的几次会议上, 各国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逐步形成了以俄普奥为一方的保守主义和以英法为一方的自由主义两大营垒。1820 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发生了烧炭党革命, 对奥地利的正统统治构成威胁。俄普奥三国主张干涉意大利革命, 而英法因为担心神圣同盟会危害本国利益表示坚决反对。结果, 奥地利在普鲁士和沙俄的大力支持下, 派军队镇压了意大利革命。俄普奥与英法两国的裂痕加深了。这对四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大国会议协调原则是一个很大冲击。1822 年, 西班牙也发生了反对君主统治、要求宪法和人权的革命。法普奥俄等国主张武力

干涉, 而英国表示反对。结果, 法国派兵镇压了西班牙革命。这样, 以大国为主导的欧洲协调体制破裂了。从此, 欧洲列强再也没有召开过类似会议商议欧洲的重大问题。1830年, 法国又爆发了七月革命, 推翻了根据维也纳会议议定书而得以恢复的波旁王朝的统治, 成立了由金融贵族掌权的七月王朝, 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君主统治, 原先制定的正统原则已名存实亡。

维也纳体系的矛盾和斗争不断激化为各种革命斗争, 有力冲击着维也纳体系的稳定性。维也纳会议根据补偿原则,重新划分了欧洲版图, 实现了暂时的政治均势。但是, 由于维也纳体系自建立之日开始就蕴涵着不少矛盾, 这些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一起, 进一步激化为各种革命斗争。比较典型的有1820 年的西班牙革命、1821 年的希腊反土耳其起义、1825 年的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30 年的比利时革命、1830年的波兰民族起义等。在上述起义里面, 影响最突出的是希腊起义和比利时革命。1821 年希腊爆发了反对土耳其的独立战争, 并成立了国民议会和国民政府。基于本国利益, 英法俄等国积极干预, 土耳其最终被迫接受了伦敦协定, 承认希腊独立。这样首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1830 年8 月, 受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 比利时也爆发起义, 并在11 月宣布独立。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 欧洲政治秩序再一次受到有力冲击。

德意志统一后, 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表现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了巩固统一的结果和进一步削弱法国, 俾斯麦经过认真筹划, 建立起以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等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随着俾斯麦的下台, 德国采取了反俄联英和殖民扩张的政策。而德国外交策略的转变导致了俄法两国的接近“。大陆上的大的军事强国分为相互威胁的两大军事阵营::一方是俄国和法国, 另一方是德国和奥地利。较小的国家不得不集结在这一或那一阵营周围”。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国同盟和俄法同盟相互对峙的新格局。

然而, 尽管维也纳体系矛盾重重, 但是经过各国的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 维也纳体系还是运转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体系才最终走向崩溃。

评价:

维也纳体系形成于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终结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前后经历了一百年时间,对近代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者承袭18世纪王朝外交的伎俩,把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看作国际关系的原则。他们无视若干年来法国革命思想所激起的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愿望和民

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作政治交易中的筹码,随意搬来搬去。正如当时奥国参加维也纳会议的代表根茨所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词句,象‘社会秩序的重建’、‘欧洲政治制度的更新’、‘建立在公平势力划分基础之上的持久和平’等等,都是用来安定人心并给这个集会造成一种庄严和宏伟的气氛,然而会议的真正目的,是要在胜利国之间瓜分从战败国那儿得来的赃物。”③恩格斯对维也纳会议形容的更加确切而深刻: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④这就说明维也纳会议政治家们所追求的政治力量平衡(均势),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平衡,完全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在历史上开了恶劣的先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维也纳体系毕竟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地区带来了和平,并维持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它所开创的通过举行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客观上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避免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无休止的战争,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

此外,维也纳会议还讨论和决定了三个国际问题,即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营业问题,关于国际河流航行管理的规定和关于外交人员位次和外交语文的规定等,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它为后世的外交实践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总之,我们要把维也纳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的分析,既要批判它的反动性和局限性,又要肯定它的积极成果和宝贵启示。

.

参考资料: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二卷,世界知识版社1995年版

(2)周才方: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兴衰[J].南京高师学报,1998年6月第2期.

(3)何炜:论维也纳体系的运作与终结[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4)于光胜:马克思恩格斯评述维也纳体系[J].科教文汇.2006年2月.

南京大学大国际关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一历年真题 2002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人民主权 2、“达马托法” 3、(国家)“对内主权”(internal sovereignty) 4、雷·克莱因的测定各国实力的公式(要求写出英文代号和 英文原文并注明中文) 5、马基雅维利 6、“比尔德堡会议” 7、“加农炮射程规则” 8、“对策论”(game theory)和“囚犯的困境”模式 9、“国际访问计划” 10、“自愿访问者计划” 二、问答题 1、试运用国家主权原理驳斥李登辉的“台湾主权论”、“两国 论”和陈水扁的“统合论”。(20分) 2、概述“冷战后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及其总趋势。(15分) 3、概述美国“促进民主全国捐赠基金会”及其宗旨和活动。 (1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红溪事件 2、《永久中立法》(1937年) 3、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4、《利马宣言》(1971年) 5、《巴格达条约》 6、让·博丹 7、经济帝国主义 8、“结构霸权” 9、“80年代工程” 10、“全球主义”学派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4题,计100分) 1、试述20世纪初英俄协约的国际背景及其与欧洲大国组合 的关系 2、简述战后四次中东战争 3、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评述 4、试以国际多极均势体系模式理论分析近代维也纳体系的特 征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题50分) 1、“特伦特号”事件 2、西姆拉条约 3、“和平战略” 4、罗贝尔·舒曼 5、《日苏联合宣言》 6、《二十年危机》 7、公共外交 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9、“世界秩序论” 10、全球主义学派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4题,计100分) 1、试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2、评述二战结束以来(至目前)阿以冲突的主要轨迹,并简析其根本原因 3、均势论述评 4、试析国家主权原则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 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 王兴

摘要: 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 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 引言 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俄国为避免外交孤立,最终也被迫承认法国新政府。虽然欧洲各大国最终都承认了法国七月革命后的法国新政府,但其中各国之间的分歧从中可窥见一斑,而最为突出便是英俄两国的分歧和矛盾,这也给之后两国进一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随之而来的更大规模的1848年革命则进一步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使得俄普奥三国的关系相互恶化,神圣同盟也随之名存实亡,无法发挥实际作用,成为了明日黄花。所谓“欧洲协调”也随着俄普奥三国不再“团结”而彻底解体。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在不断的革命运动浪潮中逐步激化,不但使协调各大国之

维也纳体系述评

维也纳体系述评 摘要: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据此,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然而欧洲各国矛盾重重,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在各国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下,维也纳体系却维持欧洲几十年的和平,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梳理和辩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解体的过程,对认识19世纪的欧洲史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国际关系;评价Abstract:After the Napoleon ,established a fe。Hoies in European all countries is layer after layer,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bnormality is plicated in European countries of antinomy and struggle。Vienna system maintained Europe for several decades of peace,exerting deep influence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sorting out an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Vienna system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no; 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a luation引言进入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各大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彻底打碎了旧有的欧洲统治秩序,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同拿破仑帝国进行了多次较量,最终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确立了以“正统主义”、“领土补偿”和“均势原则”为指导思想的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诸强争霸的旧格局。但是,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尽管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一些原则,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的要求背道而驰,在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动性,但它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又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不可忽视的历史遗产。维也纳体系下新确立的国际格局,不仅直接决定了19世纪上半期欧洲历史的基本走向,而且影响到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国际事务中,隐约察觉到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的痕迹与烙印。因此,对维也纳体系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其间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不同年代各种版本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科书,还是与19世纪欧洲史相关的各类学术专着,都辟出专门章节加以重点阐述。而国内各种专门与综合性学术期刊,也都发表过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总起来看,学术界以往对维也纳会议以及维也纳体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它们在镇压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维护与恢复封建王朝方面所起的反动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2010年9月(中)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黄达 摘要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本文运用均势理论,通过对其内因和外因的分析,透视了维也纳体系得以维持其自身稳定的原因,并分析了其对国际体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理论欧洲协调维也纳公约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60-02将近五十年的,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对于现代的社会 来说也许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欧洲各国来说实在来之 不易。它让欧洲在二十二年的反对拿破仑的硝烟战火中暂时平 静了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的确是大师的杰 作,不愧为神来之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使维也纳 体系这个本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结构得以长存呢?要回答这个 问题,我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内因和外因。 就内因而言,在维也纳体系的内部有了构造极佳的均势。但 是,这个均势的构造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土地的分配而言,《维也纳条约》构造了及其有利于 维持均势的地势格局。在《维也纳条约》中,英国和俄国是两个获 益最多的国家。各国同意在波兰3/4的领土上建立波兰王国,由 俄国沙皇兼任国王。俄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领土,它真正 的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走进了欧洲的版图。当然,对于英国来 说,虽然它不觊觎欧洲的大陆,但是它从法国和荷兰的手中夺得 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对于它保持海上的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国家就是普鲁士。在维也纳和会上最难解决 的问题莫过于波兰——萨克森问题了。然而维也纳和会的成功 之处就在于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补偿原则”的提出。根据条约俄国占有了普鲁士瓜分波 兰后拥有的土地,作为补偿,普鲁士拥有了其期望已久的萨克森 的土地包括在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方面都十分重要的莱茵河沿 岸省份以及波美拉尼亚等地,它在中欧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 强。各国都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满足与喜悦之中,“维持现有的 状态”的愿望自然就将“用武力取得更强大的霸权”的理想淹没 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和俄国一样,普鲁士对领土的要求未能 全部如愿,它只获得了萨克森的2/5,对于另外的3/5,均势的设计 者有着其它更重要的用途。在经过对于形如萨克森这样小国的 领土调整后,均势设计师在法国的东部边界建立起了一条弧形遏 制地带,以利于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后世 的发展来看,这种对于法国的遏制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次,“欧洲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维持这个均势也起到了不 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共同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英、奥、俄、普 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的第六条就提出“缔约国 四方同意定期举行会议”,“以便就四国的共同利益进行磋商,并 制定出一些适用于不同时期的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各国的稳定与 繁荣,以及维护欧洲和平”,这是首次确立的四大国协商主宰一切 的原则,从而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维也纳的政治领 袖组成四国同盟,以压倒性的武力,不容法国的侵略野心有一点 出头的空隙。” 。这也就是说“欧洲协调”在极大程度上牵制了各国的 霸权政策,使其从一个欧洲的整体出发,这样,均势的格局就不会 被打破了。就像基辛格所说的那样,这个“欧洲协调”对于均势的 维护达到了极好的程度,“1918年凡尔赛和会上的战胜国若也曾 组成类似的联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 和建立“欧洲协调”的四国同盟一样,神圣同盟的建立更是 “维也纳和会最值得一提的创举。”“神圣这两个字常使人忽略它 在实际运作上的意义,即在各强国的互动关系中加入道德的限 制。”

世界通史近代卷资料

导言 复习与思考: 1.史学界对世界近代史断限有哪些观点?你是怎样认识的? 2.怎样对世界近代史进行分期?其依据是什么? 3.简述世界近代史基本内容。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长期议会;2.平等派;3.航海条例;4.布列达宣言;5.《权利法案》;6.光荣革命 二、简答题 1.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2.长老派在内战时期实行了哪些政策?有何意义? 3.简述霍布、弥尔顿、洛克的政治思想。 三、论述题 1.评价克伦威尔和独立派的历史功过。 2.论述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为什么说英国革命是保守性的革命。 第二章17-18世纪世界主要封建国家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伏尔泰; 2.卢梭; 3.孟德斯鸠; 4. 《百科全书》派; 5.北方战争; 6.普加乔夫起义; 7.七年战争; 8.幕藩体制 二、简答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及其影响。 2.简述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政策。 3.彼得一世进行了那些改革?有何意义? 三、论述题 1.试论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 2.述评18世纪的开明君主制改革。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波士顿倾茶事件;2.不可容忍法令;3.莱克星顿枪声;4.托马斯?潘恩;5.《独立宣言》;6.萨拉托加战役;7.谢司起义;8.多洛雷斯呼声;9.玻利瓦尔;10.阿亚库巧战役; 二、简答题 1.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2.简述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三个中心的斗争情况。 三、论述题 1.评介1787年美国宪法。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网球场宣誓;2.《人权宣言》; 3.瓦尔密大捷;4.罗伯斯庇尔; 5. 热月政变; 6. 雾月政变 二、简答题 1.简述法国大革命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 2.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过程,说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评价君主立宪派的历史功过。

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及答案

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及答案 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其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资本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危机是上述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极强:大量商品积压,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危机期间,真个社会生活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状态。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条件: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已经达到相当数量,并散步于世界各地。②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③这些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份额并影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④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已经对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⑴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⑵1857年由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⑶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⑷20世纪70年代,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专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中心舞台的确立和延续: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①15世纪~17世纪下半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矛盾:西欧国家与亚非拉殖民地的矛盾; ②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期: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殖民霸权的建立;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拿破仑战争、反法同盟、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美国扩张;列强积极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矛盾: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④19世纪晚期至一战: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大世界战、美建立西半球霸权;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欧洲中心舞台的动摇和转移: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⑤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国际统治新秩序;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干涉苏俄、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东西方矛盾。 ⑥20世纪30年代:德日扩张、英法美绥靖、局部战争、大战爆发;法西斯势力崛起,世界战争危险日近;矛盾: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到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矛盾。 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⑦20世纪40~50年代: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冷战、朝鲜战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从对立到联合,又从联合走向对抗;矛盾:从同盟国、轴心国矛盾到北约、华约矛盾,⑧60年代~70年代: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欧日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兴起;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矛盾: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⑨从80年代至今:第三世界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全面崩溃,多极格

维也纳体系

简析维也纳体系 内容摘要: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改变了旧欧洲的政治格局,即从以前的诸强纷争一改而为法国的独霸天下。然而,由于拿破仑的一味好战,残酷掠夺各国人民,激起整个欧洲的反对,所以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1814一1815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先后两次击败拿破仑,最终推翻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战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形成了以“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为标榜的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重又回到诸强争场的旧格局。但是,这时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运转终结评价 一、体系建立的过程(背景): 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极大地展撼了欧洲,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王冠,各国封建君主策划联合干涉法国革命。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因此,在英国的积极活动下,一个以英国为首,包括欧洲大陆众多封建国家的反法大联盟正式形成了。法国革命开始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人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工权的斗争。从1793年3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到1815年6月,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拿破仑时代的强盛。但是,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敲响了帝国灭亡的丧钟。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通过在德意志莱比锡的“民族大战”,第一次彻底击败了拿破仑。盟军进人巴黎,拿破仑被迫下台,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被扶持上台,并与反法联盟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和约的签订,标志拿破仑扩张战争的失败和法国称霸欧洲计划的破产。1814年9月,根据第一次《巴黎和约》,反法联盟各国代表聚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始讨论战后事宜。会议由英、俄、奥、普四大国操纵,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说明: 1、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只是供学生选题时参考,具体论文题目与安排的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2、每位学生选题时要求提供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为同一研究方向范畴),学院根据学生选题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提供论文选题,再由学院统一安排指导老师。 4、论文选题汇总情况表请各班学习委员收集后于9月11日前将电子版报学院教务办,汇总表按学院的统一格式报送。 历史文化学院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世界近代史研究方向参考选题 1.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因 2.资本主义在欧洲首先兴起的原因 3.欧洲近代股份公司制度的形成 4.近代欧洲的重商主义政策 5.文艺复兴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6.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及成就 7.解读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8.加尔文教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9.加尔文的近代思想意识 10.18世纪欧洲的开明专制 11.托克维尔的自由观 12.西方人权理论的兴起 13.奴隶贸易的废除 14.维也纳体系的历史地位 15.英国工业革命研究 16.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17.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的勃兴 18.英国圈地运动研究 19.英国都铎王朝的海外政策 20.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21.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22.清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23.英国宪章运动 24.英国东印度公司研究 25.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 26.法国多党制形成的历史根源 27.拿破仑的人才政策 28.银行在德国工业化中的作用 29.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30.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思潮 31.普鲁士精神评析 32.林肯政府的黑人政策 33.论美国内战中黑人的历史作用 34.美国进步运动 35.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衰落 36.拉美考迪罗主义的形成 37.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8.宗教宽仁与社会和谐:评南特敕令 39.近代东方锁国政策述评 40.论封建晚期法国的鬻官制度 41.雅各宾派与拿破仑宗教政策之比较 42.近代晚期俄国恐怖主义论略 43.试论加尔文的“天职观” 44.西欧早期的重商主义理论和实践 45.试论西欧的绝对君主制

高二学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高二学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学期历史 知识点 历史学考的知识点都总结好了吗?知识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高效的复习哦。下面由WTT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二学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学考历史知识点:反法同盟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18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 (2)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1)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基督教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

系。接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包括英、俄、普、奥四国),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革命。 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美洲,镇压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干涉计划未能实行。 (3)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 (4)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带有封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3、国际联盟 (1)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3)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4)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个多的实力虽有差别,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 英国的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崛起和想海外扩张打开了新的局面。 经过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从荷兰手里夺取了海上霸权,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而神圣罗马帝国的阶梯有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之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虽然以后法国的扩张受到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依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经过三十年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住帮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二西班牙的地位则在下降。 当1682年彼得大帝成为俄罗斯的沙皇时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西化改革,增强了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并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战争当中他把手都从内陆的中心莫斯科签到滨海地区的彼得堡,建在他政府的第一块波罗的海的海岸上,表明了他对外扩张的决心,战争的结果市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此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滨海强国,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

形势与政策讨论记录

形势与政策讨论记录 船舶与海洋工程1311班 在第八周的周末我们班进行了对第一章的讨论,我们的同学踊跃发言,体现了我们学习的良好气氛,通过讨论可以将我们班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 (1)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战争完全结束后召开会议确定的;雅尔塔体系是在战争还未结束,就召开一系列会议确定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2)体系的正义性不同。维也纳体系重新确定欧洲封建秩序,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分赃、瓜分殖民地和反苏的国际关系体系,除了暂时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别无进步性;而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主义和建立民主政治等内容,所以具有进步性。 (3)体系涉及国际关系的范围不同。维也纳体系主要涉及整个欧洲国与国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涉及西方和远东、太平洋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涉及全球的国际关系。 (4)体系中的主要矛盾不同。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矛盾是大国之间尤其英美、美日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矛盾除美苏争霸外,更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5)三大体系解体后对世界格局影响不同。维也纳体系解体后,欧洲的封建势力逐步被资本主义潮流取替,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广泛确立。它的解体,有利于历史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是由于德、日两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和英、法、美长期纵容造成的。它的解体就意味着二战正式爆发;雅尔塔体系的解体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间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近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及印度对外战略调整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关于对外战略的问题,我们班的涂啟太同学提出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美国对外战略调整是长在成败的产物。美国是一个有着扩张传统的国家,战争成败成为影响其对外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二战使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或死或伤,只有美国大发战争财,一跃成为世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使命”扩展至全世界。但越南战争是美国付出了代价,迫使其不得不进行一定的战略收缩。冷战“成功“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对外走上了谋求建立”单极霸权“的道路。但伊拉克战争迫使美国再次进行战略收缩。 在大家积极讨论的同时,林煜坤同学同时提出了:欧盟问题应该与美国问题同时来看,即欧盟实施对外“多边主义”战略,改善对美关系,并非要回到原来的大西洋体系,而是想防止因跨大西洋矛盾激化造成欧美利益两伤。欧盟内部在对美政策上存在着“后大西洋主义”、“大西洋主义”和“欧洲主义”三种态度。欧美关系(不管美国是否同意)正在逐步变化,并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米尼克?莫伊西甚至主张实行两个“门罗主义”,即大西洋两岸的两个伙伴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欧洲将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周边,包括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而美国则将重心放在美洲和亚洲。无论如何,欧盟奉行对外“多边主义”战略表明,欧洲利益高于跨大西洋利益,欧盟不愿像过去那样作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奉行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美既合作又竞争。 在第十周的周末我们班进行了第二章的讨论,显然经过了更加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对大方向的把握力和问题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了,这使得我们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和更加的理性。 三、如何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关键是大国外交?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1618至1648年,欧洲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确实,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但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于是就有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

世界通史习题(近代史部分)

世界通史习题(近代史部分) 第一部分十六世纪的欧洲 一、名词解释 1.人文主义 2.《神曲》 3.伊拉斯莫 4.《君主论》 5.《太阳城》 6.航海家“亨利” 7.达·伽马 8.哥伦布 9.麦哲伦10.商业革命 11.价格革命12.“教皇子午线”13.萨拉哥撒条约14.科泰斯15.阿尔美达 16.“印度等地十五委员会”17.《天体运行论》18.《布鲁诺》19.伽利略 20.开普勒21.维萨留斯22.赛尔维特23.哈维24.马丁·路德 25.九十五条论纲26.卡尔文27.英国国教28.慈温利29.闵采尔30.耶稣会 二、问答与思考题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及其特征。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 4.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特点。 5.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 6.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成就。 7.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及缺陷。 8.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9.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过程。 10.地理大发现的后果。 11.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政策的差异。 12.殖民地贸易与以前东西方贸易的差异。 13.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4.中古后期自然科学中天文学的伟大成就。 15.中古后期医学的伟大成就。 16.宗教改革的背景。 17.德国最早爆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 18.马丁·路德“论纲”的发表及其意义和作用。 19.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 20.卡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第二部分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圈地运动 2.清教运动 3.《大抗议书》 4.独立派 5.“新模范军法案” 6.“自抑法” 7.普莱德清洗 8.掘土派 9.《航海条例》10.《布雷达宣言》 11.光荣革命12.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5.七年战争16.本杰明·富兰克林17.托马斯·杰斐逊18.波士顿惨案19.波士顿倾茶案件20.列克星敦枪声21.谢斯起义22.邦联条例23.1787年宪法24.华盛顿25.投石党运动26.网球厅宣誓27.八月法令 28.《人权宣言》29.恐怖统治30.热月政变31.格拉古·巴贝夫32.雾月政变33.《拿破仑法典》34.百日王朝35.二月革命36.六月起义37.西进运动

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摘要】维也纳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解决冲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意识形态作用于大国博弈之始。它源出于战争,又瓦解于战争[①],虽在历史银河中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但极大的影响并促成了后世欧洲乃至世界国际关系、国际约束法制的理论化、科学化与近代化。特别是贯穿体系其中的历次重要会议的某些决策,在奠定了欧洲部分民族国家的版图的同时,也保持了各大国多极均势的态势,更维系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看似风平浪静、依靠列强政治妥协所建立起的“终战”秩序,实质并不是捍卫和平,而是一轮大战后和新一轮大战前的喘息之策。所以从建立之初,该体系便隐含了战争的危机。对于该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理清这一段时间内西方各大国错综复杂的联系和战争之由,而且对于把握体系中新生国家的成立历史,又有着极大裨益。本文将通过理顺该体系形成与归纳该体系特征的方式来重点剖析其离心性的背后根源。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国际关系民族主义多极化离心力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过程——命途多舛,根基不稳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爆发。它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而这两者,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②]而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催生的精神优越性,与欧洲传统宗教的“普世主义”相结合,使得法国革命的民主自由思想得以输出。这对于周边封建集权君主制国家的统治造成了质的威胁,因此各大帝国以维护“正统主义”权威为由纷纷干涉。而英国此时完全放弃意识形态的感情,转而支持奉行敌对治国理念的帝国联盟,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限制法国的扩张——一切现象迫使法国孤立无援,国外强邻压境,国内党争频繁,革命面临着崩溃。直至铁腕人物拿破仑的出现,扭转了所谓不利的局势,使得法国日益强大。但是惜其好大喜功,政治与军事上的疏忽,导致敌对一方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为了更有效率的制裁战败的法国和鲸吞战争遗产,苦于经营另一场冲突的各大国开始继续采取联合手段,将协商制度的确立摆上议程。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大国之间就曾借助六次反法同盟有过接触,彼此互有顾虑。针对战后悬疑未决的利益分配问题和多足问鼎的并立局势,没有国家敢于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知识点+练习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1 一、选择题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