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真理的概念,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在认识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待谬误,认识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运用认识发展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在实践中探索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主要介绍了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四个特性,即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反复性和无限性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

本框内容分为三目:

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介绍了四点内容:一是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二是真理概念,三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四是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介绍了三点内容:一是真理是有条件的,二是真理是具体的,三是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错误。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介绍了四点内容:一是认识具有反复性,二是认识具有无限性,三是认识的发展规律,四是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的追求和使命。

本框内容是上一框内容的深化,也可以说是上一框内容的归宿。通过本框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实践在人们追求和发展真理中的作用,从而树立勇于实践,不断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回忆旧知、作出铺垫

问: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由此要让学生明确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与意义,为下面的问题作铺垫)

一、真理是客观的

(二)对比思考、深化认识

材料: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话的意义是一样的。”

思考:①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错在没有看到判断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有用还是没用)

②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③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而同一个客观事物的真相只有一个,所以真理也只有一个。任何人只有发现事物的真相,他的认识才会是真理。)

(先引导学生结合旧的知识来理解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以及两者的区分等。然后看书归纳。此设计的目的是温故知新,新的知识学习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容易理解和接受,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才能形成知识的链条或者框架,而不是零散的,脱节的。)

1、真理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3、真理与谬误的区分: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4、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三)设置情景、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47页虚线框里的事例,思考问题:

①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不是,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只是表明了欧几里得定理在凹面和凸面上是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平面。

概而言之,就是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超出了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是航海事业的实践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面不仅有平面,还有凹面和凸面。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在凹面和凸面上的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否也等于180度呢?从而促进了对欧几里得定理的发展。)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探究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问: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启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或者举出其他方面的事例进行说明。由具体事例到抽象观点再到回归生活,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要求)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2、真理是具体的

3、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错误

[过渡]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随时都可能犯错误,甚至犯下严重的错误,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人类探索的步伐。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投影]

材料: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爆炸失事,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但它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在美国航天飞机出事一天后,俄罗斯成功发射了“进步M——47”货运飞船,并于2月4日同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问:①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这就说明用来指导实践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来完善,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完善,也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对某一事物我们才能得到真理性的认识。这就说明真理性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为什么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思考。)

(这一问主要是理论性上的理解,要引导学生看书,弄明白)

②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这一问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回答,很有教育意义)

学生看书归纳下面几个知识要点:

1、认识的反复性

(1)什么是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反复性?(因为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二是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要认识到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多次反复;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认识的发展;再次,要树立在实践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过渡]毛泽东说过一句名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说明了什么?(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此导入认识的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投影)

材料: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了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17至18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问: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火星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作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会不断地进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归纳,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

(讨论)认识既是反复的又是无限的,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好比在操场上做圆周运动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认识的发展规律)

看书归纳:

3、认识发展的规律

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这句话,它到底说明哪些内容?(首先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规律,其次说明认识发展反复性和无限性。)

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综合探究)新华网布拉格8月24日电: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九大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搜狐科学讯:近日,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对世界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通过行星新定义,从而导致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的结果表示不满。他们表示将于2007年发起另一个天文学大会,重新对行星进行定义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吗?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呢?

(此探究设计的目的在于深化对“认识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认识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关系。此外,人类的两大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探究也深化对这两大活动及其相互促进关系的体会。)

[评析]

本框的教学,在新课导入时充分利用了以“温故”来“求新”的方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本框和上一框在内容上的内在关联性,本框内容是上一框内容的深化,所以借助上一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和“詹姆士的观点”对比来理解“真理是客观的”,较为容易。

对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教学,主要是设置情境,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来进行深化理解,最后落实到生活体验上来。

比如,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发现和发展,来说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然后,通过“启示”来深化理解。同时,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现实的生活意义所在。通过对火星认识的发展来体会认识的无限性。然后,通过讨论来明确认识发展的规律。最后,点明它的现实的意义。

最后,通过综合探究来深化对认识发展规律的认识,体会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行进的,要勇于实践,勇于向纵深实践;要敢于突破成规,创造新知,推动认识的前进。

这样一种教学设计,符合“新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的“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同时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