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2.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2.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试验(二三)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耐受范围有宽有窄,且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

金鱼、热带鱼(部分金鱼和热带鱼预养在25℃水温条件下,另一部分金鱼预养在20℃水温条件下),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冷水性鱼如虹鳟或小型海水鱼作为实验动物。

2、设备与试剂

水族箱,光照培养箱(0~50℃),温度计,海水精,冰,天平,纱布等。

【方法与步骤】

(一)鱼类对温度耐受性的观测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5℃,35℃,4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不同种类的实验鱼每4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不同温度下30分钟。观察其行为,如果不正常,则停止观察;反之,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所需地时间。动物明显麻痹不动,即可认定死亡(并非真得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出现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2-2中。

(二)鱼类对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1、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5‰、10‰、30‰)即(0.5%、1%、3%)。

(2)对实验动物称重。

(3)将不同种实验鱼分成10条一组,分别放入10‰和30‰的高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所需的时间,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表2-3种,并记录动物随盐度升高的行为反应。

【结果与分析】

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死亡率

-5℃金鱼(一二组)

8组

/ min

死亡率

25

/ min 死亡率

25

/ min

120

90

60

30

死亡率

25

死亡率

/ min 死亡率

75

25

/ min

120

90

60

30

死亡率

75

25

/ min

120

90

60

30

死亡率

75

25

2、 各组报告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各

组间结果的异同,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而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不同(实验中以金鱼和热带鱼为例),金鱼的耐冷限度大,故在较低温度下可以正常生存,在热环境下就不能正常生存,相反,热带鱼的耐热限度大,故在较高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但在较低温度下却不能生存。即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同一种温度,一种生物能生存不一定另一种也能生存!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如本实验中两种鱼的不同耐受温度。 【思考题】

/ min 120

90 60 30 死亡率75

25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

有何关系?

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如果在30‰的盐度条件下对淡水鱼重复上述温度梯度实验,结果会有变

化吗?如何变化?

会。30‰的盐度本身会对金鱼的生活产生影响,造成其一定的死亡,再加上温度的影响,两种外部条件协同作用,会使得金鱼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同时间金鱼的死亡率增加,达到相同死亡率所用的时间减短。而对于热带鱼的影响较小,因为热带鱼本身对盐度的耐受程度较强,所以在30‰的盐度下进行温度实验影响较小。

表2-2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表2-3鱼类对盐度的耐受力观测结果记录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7.7

一、总则 (一)调查目标 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 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三)调查周期 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2年。 二、调查要求 (一)调查准备 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

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 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二)技术要求 1、调查采样频次 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 2、调查采样点设置 鱼类采样点为1-5km长的河段(图1),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2)。 图1 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 图2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 ①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 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 。 24h) 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不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而相对过剩,并且对池鱼产生危害,超过国家渔业水标准的那部分氮称为"富氮"。 一、水体氮的来源 1.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 2.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混合水。 3.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 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养殖水体中"富氮"与其它氮之间的转化和比例 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亚硝酸盐小于0.2mg/L。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 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要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1 氨氮对各种鱼类的毒性 氨气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mg/L和0.559mg/L(雷衍之等,1983),随着鱼体的发育,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NH3对47日龄、60日龄和125日龄草鱼种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27mg/L、2.050mg/L和2.141mg/L,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570mg/L,1.609mg/L、1.683mg/L。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mg/L,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mg/L。氨对杂交罗非鱼(平均体长7.5~9.5cm,体重6.14~11.09)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82mg/L、1.78mg/L和1.57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35~0.171mg/L。氨对鲤鱼种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是0.962mg/L,但超过0.66mg/L时就会产生毒性作用。氨气对体重25g的鳜鱼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763mg/L、0.663mg/L、0.525mg/L,而安全浓度为0.0525mg/L(高爱银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56~0.70g、体长为3.6~4.2cm加州鲈的24、48、96小时半数浓度为0.99mg/L、0.96mg/L 、0.86mg/L ,安全浓度为0.086mg/L (余瑞兰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94~1.32g、体长为4.9~5.8cm鲢鱼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2.47mg/L 、1.95mg/L 、1.56mg/L ,安全浓度为0.156mg/L (余瑞兰等,1999)。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草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磷鱼为优势鱼群。

2.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 12级环境科学 实验组别:第四组 报告攥写人:程世军 学号: 1200602029 组长:周双喜 组内其他成员:李瑾楠、周双喜、孙志鑫

实验二、三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耐受范围有宽有窄,且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密切相关。【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 实验动物 金鱼、热带鱼(部分金鱼和热带鱼预养在25℃水温条件下,另一部分金鱼预养在20℃水温条件下),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冷水性鱼如虹鳟或小型海水鱼作为实验动物。2.设备与试剂 水族箱,光照培养箱(0~50℃),温度计,海水精,冰,天平,纱布等。 【方法与步骤】 a)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地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4℃,10℃,25℃,35℃,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不同种类地实验鱼每10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不同温度下30分钟。观察其行为,如果不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所需地时间。动物明显麻痹不动,即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出现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2-2中。 表2-2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每种温度条件下8条鱼)

探究不同盐度水环境对鲫鱼血液渗透压地影响1

探究不同盐度水环境对鲫鱼血液渗透压的影响 水族1202班罗雁支2012308200621 一.前言 鱼类能通过调节自身的渗透压而适应周围的水环境。根据不同生态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可划分为淡水狭盐性、海水狭盐性、溯河广盐性、海水广盐性和咸淡水广盐性鱼类。鲫鱼为淡水狭盐性鱼类,但可长时间适应7‰的盐度,短时间适应的盐度更高。淡水鱼类的体液相对周围的环境为高渗性,必须通过调节体液渗透压以排出多余水分,其机制是排出多余的水,补充丢失的盐。所以淡水鱼有多而发达的肾小球,肾小球滤过作用强,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特别强等。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通过测定不同盐度水环境中鲫鱼的血液渗透压变化,可大致了解其渗透压调节机制。 由淡水进入海水后,鱼类通过吞饮海水、减少尿量、排出离子等方式来调节渗透压。其中排出离子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氯细胞起着主要作用,而氯细胞中主要靠Na+-K+-ATPase 活性增加为排出氯化钠提供能量。随着环境盐度的增加,Na+-K+-ATPase活性增加。现已发现生长素、甲状腺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等激素与Na+-K+-ATPase活性调节有一定关系。其中生长素与IGF-I可增强广盐性鱼类在海水中的低渗调节能力;催乳素的效应则表现为与生长素相拮抗,即增强鱼在淡水中的高渗调节能力但降低鱼在海水中的低渗调节能力;而甲状腺对盐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海水进入淡水的渗透压调节,由海水进入淡水后,其适应海水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适应淡水的调节机制被激活。停止饮水,增加尿量,鳃上皮氯化钠排出降低,从水环境中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体表皮肤变化等。鳃上皮排出的氯化钠短期内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而氯细胞内酶活性仍很高,这说明可能有某些调节机理影响氯细胞排出氯化钠的作用。这与某些激素有很大关系,如催乳素。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与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与夏季易发流行。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与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与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就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就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与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与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但在pH 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如果pH 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

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 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 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 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例如,在烧开水时易产生锅垢,又如硬水用来洗涤衣服时,消耗肥皂会比较多等。 因此,硬度可以用来描述水的软硬程度,其定义是指能使肥皂沉淀之量。这是因为肥皂是硬脂酸的钠或钾盐,遇到水中的钙、镁离子,易生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使肥皂失去洗涤衣服的作用。除了钙、镁离子外,肥皂还能被铁、锰、铜…离子所沉淀,所以在化学上定义︰凡是水体存在能被肥皂产生沉淀的矿物质离子,都称为「硬度离子」,这裡指金属阳离子而言,主要包括钙、镁、铁、锰、铜离子等,而象钠、钾离子都不属于。但在一般的自然水(包括自来水)中,除了钙、镁离子外,其馀硬度离子存量很少,它们的总含量可能不到3%,因此水的硬度可以说主要表现为钙和镁离子,又称为“钙硬度”或“镁硬度”两者之和,称为“总硬度”,简称“硬度”,这其中钙硬度平均约占85%,镁硬度约占15%。 硬水又依加热之后是否可以发生矿物质沉淀,而分为“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两种。其中的部分金属离子可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暂时硬水,主要是指那些含有酸式碳酸盐(例如,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碳酸氢锰…等);所谓永久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及其多样性指数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及其多样性指数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从基因、细胞、物种到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每一级生命实体都不止有一类,也就是说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所有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内容的广泛概念,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又具有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的差异性,包括不同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的多样性发生在分子水平,并且与核酸的性质有关。种内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以上水平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差异、惊人的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另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研究也受到普遍重视。此项研究对于在实践中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区域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表现在各个组织层次上的,是相互关联的,都具有其各自特点和研究方法。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它们的作用远远超过人们已经了解的程度和想象。 2、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具有复杂相互关系的概念,所以,其研究内容也是极其多种多样的,根据当前的需要和可能应从下列几方面考虑:①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主要通过区域性的生物区系研究,确定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或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通过保护生境的办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②物种受威胁的情况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通过对各个生物多样性中心生物区系研究,就应对物种受威胁的现况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编写和充实红皮书,制定相应保护措施,特别是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更是如此,以维护其生存,发掘其潜在的利用价值;③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研究: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植物园、动物园(养殖场)网来完成。建立重点植物科属种质资源库,开拓有发展前景的种类;扩大濒危动物的种群,对一些在自然生境中已绝迹的种,应让其回归到自然中去;④栽培植物和畜禽遗传资源与野生亲缘种的研究:通过对各地农家品种和野生亲缘种的研究,为培育稳产、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品种,提供必要的遗传材料;⑤药用物种的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多样性,以提取适合的化合物,提供制药的需要。同时,加强保护野生药用物种资源,大力建立栽培和伺养基地,开展保持药效的研究。人们正期待从中寻找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良药;⑥有开发价位的经济物的确定及其扩大发展的研究:首先,要按照物种经济价值的重要程度确定名录,确定其适宜发展区域和规模以提供实际应川;⑦不同生态系统关键种的研究:确定不同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卉洁其所起的生态作川和社会经济价值,为规划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必要的资料;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得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是否适当。急需设立一专题,选择若干有代表性保护区进行试点,以发挥其多功能作用;⑨提高主要农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国的农区大多呈现戏培景观单调,品种一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生产难以保持稳定。应强调利用本地物种发展综合农业,建立多种多样的栽工音工j七观,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 3、多样性指数 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是刻划群落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测度,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原理: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耐受范围有宽有窄,且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不同温度、盐度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 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 金鱼(温带生物)、孔雀鱼(热带生物) 2、设备与试剂 数值温度计、电子称、冰块、水浴箱、恒温箱、鱼缸、鱼漏、海水精、大烧杯、小烧杯、水瓢、盐度计等。 实验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10℃、室温、35℃的温度梯度; (2)了解实验动物(金鱼、孔雀鱼)的种类及其驯化背景等生物学特性; (3)将长势、大小、生长背景相似的金鱼(温带生物)、孔雀鱼(热带生物)每六条分为一组,各分三组; (4)将分组的金鱼、孔雀鱼分别置于10℃、室温、35℃的环境各30min,观察其行为。 动物明显麻痹不动,即可则认定死亡; (5)将金鱼、孔雀鱼在高温和低温下的活动情况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 2、观察金鱼(淡水鱼)对不同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c=18‰、c=28‰和c=35‰的盐度梯度; (2)了解实验动物(金鱼)的种类及其驯化背景等生物学特性; (3)将长势、大小、生长背景相似的金鱼(淡水鱼)每六条分为一组,分三组; (4)将分组的金鱼分别置于c=18‰、c=28‰和c=35‰的盐度的水环境各30min,观察其行为; (5)将金鱼在c=18‰、c=28‰和c=35‰的盐度的水环境下的活动情况分别记录在表三中。 注意事项: 在做温度实验时,应给鱼类缓慢升温或降温,切忌直接放入高温或低温环境,造成鱼类马上死亡。 表一 表二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及保护

目录 1 引言 (2) 2 生物多样性概述 (4) 2.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4) 2.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5) 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6) 3.1概况 (6) 3.2、面临的威胁 (6) 4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7) 4.1、自然原因 (7) 4.2、人为原因 (7) 5保护对策 (10) 参考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及保护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面临的威胁以及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着重对生物多样性原因和措施的探讨,旨在通本文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日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出自身看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保护对策 (一)引言: 1992年12月29日,由15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从2001年起,每年的5月22日被改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此后,每一年都会有一个主题,2001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Bio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2002年主题为“林业生物多样性”(Forest Biodiversity)等。而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早在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决议,宣布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今年5月22日,又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促发展、促减贫”。10月,在日本举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次大会,这次会议将重申公约已有的承诺,并将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的承诺纳入到国家计划中,确保每一个缔约国都制定并通过一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战略。 与此同时,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根据2010年5月10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一、实验原理: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与盐度的耐受性有着不同的上限和下限,而生物对这些不同的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与生物的驯化背景,个体差异,种类,体重等有关。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生物在极端环境温度与盐度下的反应。 2.了解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的耐受限度和范围。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金鱼、米奇鱼 2.仪器与设备:恒温箱、数字温度计、小鱼缸3个、冰块、1000ml容量瓶,1000ml烧杯3个,2000ml烧杯3个,电子秤,海水精,盐度计,数控超级恒温槽等 四、实验过程: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在室温下随机捞出长势大致相同的金鱼18条,分为三组,每组六条,分别装入3个标记为10℃、室温、35℃的2000ml的大烧杯中,向三个烧杯中注入相同的淡水至1200ml。(2)在室温下随机捞出长势大致相同的米奇鱼18条,分为三组,每组六条,分别装入3个标记10℃、室温、35℃的1000ml的小烧杯中,向三个烧杯中注入相同的淡水至600ml。(3)取标记为10℃的一大一小两个烧杯放入冰块中,用数字温度计测量两个烧杯内的水温,待其降至10℃左右时,将烧杯取出。放入10℃恒温箱,观察其30min内的行为,记录其存活情况,30min后取出。 (4)取标记为35℃的一大一小两个烧杯放入数控超级恒温槽中,用数字温度计测量两个烧杯内的水温,待其升至35℃左右时,将烧杯取出,放入35℃恒温箱,观察其30min内的行为,记录其存活情况,30min后取出。 (5)观察室温下的两组鱼30min,记录其行为。 (6)取出后将处于麻痹状态的鱼置于室温的水中,待其恢复,最后将所有存活的鱼放回。表一:鱼类对极端温度耐受性的观测室温水温(21.9℃)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二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姓名: 学号: 学院: 实验时间: 同组人员:

实验二鱼类对温度、盐度的耐受性观测 周方易 20131120103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测定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其生物学特性相关。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生活受阻或不能生存。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的耐受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耐受范围又宽又窄,且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随生物种类、个体差异、年龄、驯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当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时,生物对各因子的耐受性之间密切相关。 三、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 金鱼,孔雀鱼 2.设备与试剂 水族箱,光照培养箱(0-50℃),水浴箱,数字温度计,数字盐度计,13cm*15cm*18cm 的鱼缸,海水精,容量瓶,冰,天平,纱布,2000mL和1000mL广口烧杯,搅拌棒等。 三、方法与步骤 1.观察不同鱼类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10℃,室温25℃,35℃。 (2)将金鱼每6条分成1组,孔雀鱼每6条分成1组,分别置于广口烧杯中。金鱼、孔雀鱼各取1组置于室温下;各取1组在水浴箱中降温至10℃,然后移入10℃光照培养箱;各取1组在水浴箱中升温至35℃,然后移入35℃光照培养箱。 (3)将各组鱼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下30min,观察其行为,并记录死亡的数目(表1)。动物明显麻痹不动可认定为死亡。

水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

发育生物学论文 水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 姓名:华俊豪学号:20116957 班级: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二班

摘要: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水体污染的事件频发,水污染使得,溶 解氧减少、色泽变化、PH改变、温度改变,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水中鱼类大量死亡。然而,水体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却很少提及,本文结合鱼类发育,水污染使 得水体发生的变化,综合探讨水污染对鱼类发育的影响。 关键字:鱼类发育,水污染 1997年黄河三角洲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200*10^4t, 这些工业废水和污染物排 入河流之中, 造成严重污染。因水质污染严重, 致使原产小清河、潮河的鲤、 草鱼、鲫等22 种经济鱼类, 现基本上绝迹, 久负盛名的小清河银鱼已在该河中灭绝。原产河口的鲚、凤鲚、短颌鲚, 也因河流水质污染而濒于灭绝。黄河三 角洲水质污染严重的河湖, 鱼类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鱼类的发育 1.1 鱼类胚胎发育 鱼类的胚胎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前期发育和胚胎后期发育两个时期,以胚体孵 出前后为界限。也称作早期发育。胚前发育在卵膜内进行,从一个受精卵逐渐 发育成一个活动的幼体,最后破卵膜孵出,这个时期常称作孵化。胚后发育指从孵出到能够开始摄食外界营养的时期或主要器官分化为止。 胚前发育在卵膜内进行,以卵黄为营养。主要有三大阶段:卵裂阶段、胚体 形成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低,发育越慢。四大家鱼在胚孔封闭期前后是温度变化敏感期。 缺氧常促使胚胎提前孵出,相反提高氧的饱和度就抑制孵出。正常氧含量的 范围内,含氧量越高,孵出的正常胚胎越多。 1.2 鱼类发育阶段 鱼类的发育阶段分为有四个,首先是仔鱼期,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在卵 膜外发育,就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 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 养的时期,包括前期和后期:前期指的是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收完毕时 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后期是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食到奇鳍鳍条基本 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 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出现。 随后进入稚鱼期,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幼鱼 期指的是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 被鳞、侧线明显、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最后是成鱼期,是从初次性成熟到衰老死亡。 1.3、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

生物多样性概念

论文概要:介绍遗传,变异,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创造和利用状况。并且,在论述中强调了对这些生物资源的利用要合理适当,要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遗传,变异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一些内容:1.遗传: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一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2.变异: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它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现代遗传学表明,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与重组。 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但是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X射线,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等)所产生的人工突变。 3.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另外,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1) 知道了遗传,变异及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看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矛盾的但又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遗传而确保了生物的稳定性和世代延续性,是相对“不变”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变”,它使生物原有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出新的生物

各种鱼的营养价值

各种鱼的营养价值 草鱼: 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水库,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与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就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与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就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具有暖胃与中、平肝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草鱼味甘、性温、无毒,入肝、胃经; 1、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与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就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2、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适烧、炖、酸汤鱼、水煮鱼片最佳。

鲫鱼: 又名河鲫、鲋鱼、喜头、鲫瓜子、喜头鱼、海附鱼、童子鲫、鲭。鲫鱼就是全价高蛋白低脂肪动物性食品。养生功效:为补脾利水的养生食品。日常食之可益脾胃、补需羸、通乳汁、利水湿,且性质平与,不濡不燥,尤宜养生食用。鲫鱼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鲫鱼有利于心血管功能,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1、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就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肝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经常食用; 2、鲫鱼有健脾利湿,与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可补虚通乳; 3、鲫鱼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适于做汤,鲫鱼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与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 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之功效。适烧、清蒸、番茄闷、由以煲汤为佳。 鲤鱼: 又名龙门鱼、鲤拐子、赤鲤、黄鲤、白鲤、赖鲤。鲤鱼有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学生武志新 指导教师陈英教授 年级2010级 专业生物科学 系别生命科学与技术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论文提要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盐度一直是鱼类生理上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潮汐运动、降雨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影响都可导致自然界海水盐度的变化, 从而给水生生物造成渗透胁迫。盐度影响着鱼类各个方面。

盐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武志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盐度对鱼类的各方面的影响,包括了盐度对鱼类体内,繁殖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每一种鱼类对于盐度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超过或低于都会产生影响。使鱼类体内发生各种变化,对于鱼类的消化系统,呼吸代谢,体内代谢和渗透压都会使之发生改变。而随着这些指标的改变,从而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生长和存活率。 关键词:盐度 水中溶解盐类的总量称盐度或者矿化度,盐度是与鱼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与鱼类的生长、发育、体内的各机能调节密切相关。盐度变化会迫使水产动物自身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来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生长存活、呼吸代谢、肌肉品质和生殖发育相关指标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盐度对鱼类体内的影响 盐度,是影响鱼类生长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盐度的变化迫使鱼类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调整体内外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致使其生长存活与摄食等相关生理指标发生相应变化。[1]可以通过对盐度的调节来控制鱼类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1盐度对鱼类体内各系统的影响 盐度可以影响鱼类生存、生长,同时也对鱼类的体内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1.1.1盐度对鱼类消化系统的影响 盐度是与鱼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之一,它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鱼类的食物摄食水平,还影响其消化酶活力, 进而影响鱼类的活动与生长。消化酶的活力可以反映鱼类基本的消化生理特征。环境盐度的改变会导致鱼体消化道内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可能对鱼类产生激活作用、抑制作用或者没有影响。例如,黄鳍鲷幼鱼在盐度为10的时候, 蛋白酶活力最高, 盐度如果高于25的话,对其活力就会产生抑制作用。[2]盐度对高体革幼鱼胃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随着盐度的升高,胃蛋白酶活力先升后降,当盐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又急剧升高;而淀粉酶活力变化则是盐度升高时显著降低。这说明环境盐度对高体革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比较大,不同消化酶随盐度变化规律有所差异。庄平等研究发现, 施氏鲟瓣肠中三种消化酶活力在等渗点盐度10附近时最大。[3]陈品键[4]等研究了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真鲷消化酶的变化情况, 发现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比活力在不同盐度下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当盐度为25 时, 比活力最大。盐度上升或下降, 消化酶比活力均下降。[5] 1.1.2 盐度对鱼类呼吸代谢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关于盐度对鱼类呼吸代谢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相关报道,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总结出关于耗氧率与盐度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即鱼类在接近于其长期生活的适宜盐度环境中, 其耗氧率、代谢率最低。当盐度发生变化以后, 通过耗氧率的变化到恢复正常水平时所需要的时间中, 可以看出一种鱼对盐度的适应能力的强弱。所需时间越长,

鱼类病害学重点

水产动物病害学重点 (除了有几个选择题没听清全题而没有外,其他都有,大家好好复习哈) 一、名词解释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在其全部或部分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其营养物质、体液或其组织作为食物来源,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生活方式。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病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之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鱼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 应激状态:由环境因子和其它因子引起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适应性超过其范围而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某些功能下降,导致活力降低,该状态称为应激状态。 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业的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确保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物质。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二.填空题 1、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草鱼出血病的重要特点是全身性出血,病原是_草鱼出血病病毒_,现定名为_草鱼呼 肠弧病毒。其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是红鳍红鳃盖型、__红肌肉型___和__肠炎型_ 3、孢子虫的主要特征是在整个生活史中都毫无例外地产生__孢子____,生活史较复杂,包括无性阶段的分裂生殖/裂配生殖和有性阶段的配子生殖。 4、草鱼三病是指__赤皮____、__烂鳃____和__肠炎____。 5、1ppm如换算成公斤/亩米,应为 0.667 公斤/亩米。 6、新开的鱼池中,由于重金属盐类含量过高,故鱼苗、鱼种很容易患弯体病。 7、常用的消毒用药有:漂白粉_、氨基酸碘、_优氯净、溴氯海因、生石灰。 8、指环虫病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鳃。 9、鱼类原虫病病原主要包括_鞭毛虫__、__肉足虫_、_孢子虫_、纤毛虫__四大类 10、常见的鞭毛虫种类有_锥体虫_、_隐鞭毛虫__和_鱼波豆虫__。 11、常见孢子虫种类___艾美虫__、_粘孢子虫__、_微孢子虫_和_单孢子虫__、血簇虫 12、草鱼三病是指__赤皮____、__烂鳃____和__肠炎____。 13、烂鳃病的主要病原是柱状黄杆菌(曾用名为鱼害粘球菌和柱状屈桡杆菌)。 14、青虾养殖期间主要的寄生虫病是纤毛虫病,治疗药物是 ZnSO4 。 15、寄主可分为__终末寄主_、__中间寄主__、__保虫寄主____三大类。 16、日本鱼怪主要危害鲫鱼,该虫常在大水面水域中常见。 17、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0~13kg/亩.米 18、有机氯中毒用硫代硫酸钠消毒。 19、有机磷中毒用硫酸铜消毒。 20、四种禁用药为孔雀石绿、硝酸亚汞、呋喃唑酮、氯霉素。 三、判断题 ( √ ) 1. 孢子虫是水产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一类寄生虫。 ( × )2. 跑马病主要是因寄生虫侵袭而引起的鱼围绕池边成群狂游,驱赶也不散,呈跑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