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 重力

习题课 重力
习题课 重力

重力习题课

一、选择题

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

解析:选B.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他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误.故选B.

2.(2014·郑州高一检测)小明对重力有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B.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在同一地点,同一物体静止时所受重力与其运动时所受的重力不一样

解析:选B.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A错误,B正确.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C错误.在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恒定,与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D错误.故选B.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升高或降低时,重心在物体上的相对位置也相应升高或降低

B.物体形状改变时,重心位置一定发生变化

C.物体的重心可能位于物体之外

D.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解析:选C.对于某一确定物体,它的重心位置相对于物体是固定不变的,A错;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均有关.形状改变,重心位置不一定改变,B错;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环形绳子的重心就不在绳子上,C对;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并非集中了物体的全部重力,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D错.4.一物体A受到一个大小为10 N的拉力作用,该拉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试画出这个拉力的图示.

解析:(1)选取标度.本题选取0.5 cm长的线段表示5 N的力.

(2)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按比例画出一线段.如图中有向线段的长度为1 cm.

(3)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如图所示.

答案:见解析图

5.(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力的图示及表述正确的是()

解析:选BD.由于在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g不同,旅客所受重力不同,故对飞机的压力不同,A错误.充足气的篮球平衡时,内部气体对篮球壳的压力等于外部气体对篮球壳的压力与球壳弹力之和,故B正确.书对桌子的压力作用在桌子上,箭尾应位于桌面上,故C错误.平地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其主动轮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是其前进的动力,地面对其从动轮的摩擦力是阻力,汽车受到的动力与阻力平衡时才能匀速前进,故D正确.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选D.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B说法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D说法正确.

7.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C.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

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作用无先后之分

解析:选C.从力的基本概念出发作出判断.根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可知选项A正确.根据力的相互性,可知选项B正确.根据力的三要素,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有关,选项C错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同时的,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选项D正确.

8.关于地面上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时,物体才受重力

B.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弹簧测力计和杆秤都能称量物体的重力大小

D.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解析:选D.物体是否受重力与其运动状态无关,A错误;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不同,故不是一个力,B错误;杆秤的原理是杠杆,只能称量质量,不能称量重力,C错误;在同一地点g为常数,由G=mg可知,重力与质量成正比,D正确.

9.足球运动员已将足球踢向空中,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足球在向斜上

方飞行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G为重力,F为脚对球的作用

力、F阻为阻力)()

解析:选B.足球在向斜上方飞行的过程中,脚对球已经没有作用力,球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空气阻力的方向与球的运动方向相反,故选B.

10.(2014·黄山高一检测)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B.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C.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D.直铁丝被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点,但一定还在铁丝上

解析:选 A.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而非物体上最重的一点,A 正确,C错误.形状规则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与其几何中心重合,B错误.直铁丝的重心在中点,弯曲后,铁丝的重心不再在中点上,而且有可能不在铁丝上,D错误.故选A.

11.(2014·绍兴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

B.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各处重力相同

D.当物体浮在水中时,所受重力比在地面上时要小

解析:选B.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产生重力,但引力不等同于重力,A错误.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B正确.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重力大小略有差别,方向也不相同,选项C错误.在同一位置,物体的重力为一常量,与它所处运动状态或环境无关,D错误.故选B.

12.如果一切物体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将不会发生的情况是()

A.天不会下雨,也不会刮风

B.一切物体都没有质量

C.河水不会流动

D.气泡在液体中将不上浮

解析:选B.质量与重力无关,所以只有选项B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13.如图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

均匀、AB和BC质量相等的木料做成的.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

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A.B点B.D点

C.E点D.G点

解析:选C.把曲尺看成由两部分形状规划的物体组成,则其各自的重心在其中点F、G 上,故公共重心应在F、G连线中点上.

14.(2014·荆州中学月考)一个圆球形薄壳容器所受重力为G,用一细线悬挂

起来,如图所示.现在容器里装满水,若在容器底部有一个小阀门,将小阀门

打开让水慢慢流出,在此过程中,对容器和容器内的水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系统的重心慢慢下降

B.系统的重心先下降后上升

C.系统对地球的引力先减小后增大

D.有可能绳的方向不竖直

解析:选B.当水开始流出时,系统的重心不断下降,当水流尽时,系统的重心位置又回到了容器的中心,故B正确、A错;由于水流出的过程,系统的重力减小,故系统对地

球的引力减小,C 错;重力和绳的拉力平衡,故绳的方向始终过重心且竖直,D 错.

二、非选择题

15.(1)画出下列三图中物体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质量为60 kg 的木箱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请画出木箱所受重力的图示.(g 取10 N/kg)

解析:(1)如图所示.

(2)力的图示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此处是重力).由条

件可得:大小:G =mg =600 N ,方向:竖直向下,重心:木箱的几何中心,

然后以200 N 为标度作出重力的图示,如图所示.

答案:见解析图

16.我们知道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假设将来我国一名质量为70 kg 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10 N/kg)

(1)求这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重力大小.

(2)假设这名宇航员在地球上最多能举起100 kg 的物体,那么该宇航员在月球上最多能举起多大质量的物体?

解析:(1)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为

g 月=16g =53

N/kg 宇航员在月球上的重力大小为:

G 月=mg 月=70×53

N =117 N. (2)在月球上能举起的最大质量的物体的重力与100 kg 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相等,即

m 月g 月=mg 得m 月=mg g 月

=100×105/3 kg =600 kg. 答案:(1)117 N (2)600 kg

☆17.(1)把一条盘在地上的长为L 的匀质链条向上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

位置升高了多少?

(2)把一个边长为L 的匀质立方体,绕bc 棱边翻倒,使对角面AbcD 处于

竖直位置,如图所示,则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

解析:(1)均匀的链条重心在中点,链条拉直时,重心位置升高L /2.

(2)AbcD 面处于竖直时,立方体重心升高12(2-1)L . 答案:(1)L 2 (2)12(2-1)L 18.(2014·合肥一中高一月考)据报道,我国将在2017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届时宇航员将登临月球,访问“吴刚”.假设质量为60 kg 的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9.8 N/kg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1.6 N/kg ,则该宇航员:

(1)在地球上的质量为多少?所受重力大小为多少?

(2)在月球上的质量为多少?所受重力大小为多少?

解析:(1)宇航员在地球上的质量为60 kg,所受重力大小为G=mg=60×9.8 N=588 N.

(2)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质量仍为60 kg,所受重力大小为G′=mg′=60×1.6 N=96 N.

答案:(1)60 kg588 N(2)60 kg96 N

7.4_重力势能教案(公开课配套有课件上传)

课题: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四节 重力势能 年级:高一 科目:物理

7.4 重力势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理解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 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2012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雪崩、陨石坑 共同点:物体一旦处在一定高度时,就具有了一定的能量—重力势能。而当它从所处的的高处落下时,这些能量就会以做功的方式释放出 什么是重力势能呢?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应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一、重力做功 ①(问)如图7.4-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是h1的位置,竖直向下运动到高度是h2的位置,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多少? (学生)答:W G=mgh=mgh1-mgh2 ②(问)如图7.4-2所示,物体沿倾斜直线运动的距离是l,在这一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学生)答:W G=mglcosθ= mgh=mgh1-mgh2 ③(思考)如图7.4-3所示,假设这个物体沿任一路径由高度h1的起点A,运动到高度是h2的重点B,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方案比赛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 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 (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 教学过程设计

评课稿模板

今天听了胡跃红老师的一堂《难忘的泼水节》,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第一印象 一堂课听下来,被胡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胡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胡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师生长期磨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教师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楚,流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扭转中接受知识。 课堂教学氛围与意境。用教师的宽容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创设了心灵交融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用教师真诚的情谊与亲切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满足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重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整堂课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爱”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而课堂中胡老师既抓住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从字到词到篇,如剥笋般层层解读课文,同时又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让学生大胆地说、议、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第一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突出,兼顾了知识目标落实。教师青春飞扬,犹如海上初阳,朝气可秀。第二节课突显了过程和学习方法目标的教学,教师情感细腻温和,恰似水中明月,山涧清泉。第三节课关注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彰显了激扬风格。宛如岁月永恒,激情澎湃。但她们对文本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都还关注不够,如第一、二节课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而第三节课就要让学生懂得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树立改革意识,坚持创新。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爱好中。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选等。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三)、重力的方向。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四)、重心。出示课,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三、课堂练习。出示课,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四、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五、布置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2、目标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优质教案

重力势能 【教学目标】 ⑴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势能具有相对性。 ⑵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⑶理解功是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 ⑷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理论推导、讲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可阅读课本P41)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物体具有能才能做功,我们经常用物体最多能够做多少功来量度物体具有多少能。(即: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 例如一:课本P42 小球落地。 例如二: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高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 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 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单位: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 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功是过程量) 3.零势能面 重力势能表达式中的高度h如何确定? 课本P42图8-30

秋季评课材料

秋季评课材料 内容:五年级科学第16课《桥》 今天,我听了葛老师讲的五年级科学《桥》一课,我感触颇深。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又一次学习的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葛老师: 一是抓住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不同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特点等方面并不相同。2、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体会到模型的制作在生活生产中的积极意义。3、能够收集相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4、能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桥的模型。 二是教学结构合理,体现高效课堂,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行实验观察法,使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桥,了解各种各样桥的不同特点和承受力。知道了各种各样的桥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相关。 三是整个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教师打开课件让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桥,了解桥的特点;从教材到图片,从图片到操作;从操作又回到教材;从理性到感性。在学生理解各种各样桥的结构后,提出推测:为什么要把桥建成各种各样的?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用图画出来,再根据自己的推测实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哪些桥的承受力不同。把教学推向了高潮。表现出了从教材到体验,从体验到掌握,从掌握到用运,这个研究性的教学课堂。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深化于理性,使用于生活的规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是葛老师使用多媒体实行教学,能让学生清楚的实行观察各种各样的桥,通过观察学生理解了桥的特点和承受力。 但是,他在教学中也还存有不足,如: 1、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如:在让学生给桥分类时,学生仅仅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桥。 2、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还要注重实际情况,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4章第1节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知道重心和稳定的关系。 ㈡过程与方法 1.会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运用重力和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重力现象的奇妙,体会重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力的描述和重力的学习是静力学的开端,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2.本节教学重点: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 3.本节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位置 三、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仍有必要螺旋上升,进一步扩展视野;对于力的描述方法,初中已学过力的示意图,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属于技能要求,不仅是本节的要求,也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容易出错,不仅要教给学生它的画法,还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错。

3.重力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重力无处不在,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的兴趣;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学习的要点,要紧扣这三要素进行教学。 4.重心是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但概念还是比较抽象。要通过与质点概念类比,以等效的思想引入,从而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重心位置及其确定难点在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要让学生知道“悬挂法”的方法及其原理,并自带材料进行测量。重心位置改变的现象很多,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5.重心与稳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又一问题。为了增加稳定程度,可降低重心,也可扩大支持面积,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列举实例,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稳定程度小也有用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材料和ppt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课一练 1

每课一练1 1、The manager ___ the workers how to improve the program since 9 am. A.has told B. is telling C. has been telling D. will have told 2.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ousands of films ___ all over the world. A. have produced B. have been produced C. are producing D. are being produced 3. –Joan, what __ in your hand? --- Look! It’s a birthday gift for my grandma A. had you held B. are you holding C. do you hold D. will you hold 4.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e ___ a film in the cinema together as a family. A. see B. had seen C. saw D. have seen 5. – Have you heard about that fire in the market? -- Yes, fortunately no one ___. A. hurt B. was hurt C. has hurt D. had been hurt 定语从句练习2 1、Maria has written two novels, both of ___ have been made into television series. A.them B. that C. which D. what 2.It is the third time that she has won the race, ___ has surprised us all. A.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at 3.That’s the new machine ___ parts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A.that B. which C. whose D. what 4.Julie was good at German, French and Russian, all of ___ she spoke fluently. A.who B. whom C. which D. that 5.All the neighbors admire this family ___ the parents are treating their child like a friend. A.why B. where C. which D. that 6.Sales director is a position ____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sales skills. A.which B. that C. when D. where 7.The old town has narrow streets and small houses ___ are built close to each other. A.they B. where C. what D. that 8.Occasions are quite rare __ I have the time to spend a day with my kids. A.who B. which C. why D. when 9.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I took some time off to go travelling, ____ turned out to be a wise decision. A.that B. which C. when D. where 10.We went through a period ___ communications were very difficult in the rural areas. A. which B. whose C. in which D. with which

评课材料

今天,听了我乡李秋丽老师的英语课《Lesson 22 Look at Your Eyes!》,纵观这节课,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一下评课,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注重营造愉快、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李老师教态自然、表情和蔼可亲、语调亲切自然,并不断的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勇气。以无私的爱心、童心去包容学生,用甜甜的微笑去对待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靠内生的情感动力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对所学语言创造整合,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初步的交流能力。在李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掌握较为真实的语言,避免机械重复。如在复习What colour is your hair? My hair is____.时采用链式问答;做游戏练习My/his/her eyes are____.等。还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李老师的这堂课中,三部分教学都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动态画面,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掌握知识。而且,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教师传授的知识相对丰富了,学生真正学得的知识也相应的增多了,大大地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本课观摩看,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本课第一部分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示范和练习,用时过长;而对于第二部分只在介绍完描述人物的handsome ,beautiful和pretty之后,没有进行操练,有点美中不足。如果结合学生周边的人,如学校的老师等举一些例子或制作一个表格,让学生把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各种人物图片和自己的照片贴在相应的表格里,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手操作会更好。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三年级英语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李老师的先进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人教版初中物理《1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的方向。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分析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要全面。 (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具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弹簧苹果纸片石块 教学过程: 壱、导入新课 老师演示三个实验:1、吹出去的泡泡;2、扔出去的纸片,3、上抛的石块,让学生找出三个实验的共同点,并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弐、教学过程 (一)重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重力的存在:让学生上台演示食指上挂两个弹簧,一根弹簧下挂一个苹果,另一根弹簧下用和苹果重力大小相等的力向下拉,让学生说出感受,其他同学观察弹簧的变化,让所有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向下拉弹簧,从而得出重力有关知识。 1、定义: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以下知识点由学生自学课本完成 2、符号:G

3、单位:N 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有哪些?下面从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重力 (二)重力的大小 感受重力的大小:教师演示:一个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挂一个50g 的钩码和200g 的钩码,观察弹簧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弹簧伸长量不同的现象,学生讨论得出原因是因为钩码的质量不同导致伸长量不同,也就是拉力即重力大小不同,从而得出探究课题: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 ①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数学每课一练答案

一、计算: 1、口算:10% ======== 1.25×32×0.25= = 2、计算(能简算要简算)20% ⑴⑵ ⑶⑷ ⑸ 6除1.5的商,加上4,再乘4,积是多少? 二、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10% 1、比的后项、分数的分母和除法中的除数都不能为()① 1 ②奇数③零④整数⑤小数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①锐角②钝角③直角④等腰 3、能与组成比例的是()① 3:2 ②③ 2:3 4、把10克食盐放入100克的水中,食盐和盐水质量的比是()① 1:10 ② 10:1 ③ 1:11 ④1:9 5、三角形的底一定,三角形的面积和高()①不成比例②成正比例③成反比例三、填空:20% 1、表示;表示。 2、“小明的体重是小丽的,”是把看作单位“1”,根据这句数量关系句,写成数量关系式是。 3、把14厘米:42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4、一个圆的直径是20厘米,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5、把 0.16、、0.167、16.7%和0.167这五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取400克小麦,烘干后,还有320克,这种小麦的含水率是() 7、一种物品降价15%后比原来便宜9元,这种物品现在的价钱是( )元。 8、如果,那么X和Y成关系;如果那么X和Y成关系。 9、小勇的爸爸把8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2.43%,利息税是20%,到期后,他一共可取出()。 10、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女生人数比男生少()% 四、操作题:6% ⑴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请你改用线段比例尺表示。 ⑵先画出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再画出它的所有对称轴。 五、应用题:34% 1、商店运来一批水果,运来梨40筐,苹果的筐数是梨的,同时是桔子的,运来桔子多少筐?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理化生组:何吉炳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理化生组:何吉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雪崩 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 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渗透:功 实例分析重力做功特点 通过实例探究W G =-ΔE P 总结提升 练习反馈 弹性势能初步了解 经历探究过程得出E P =mgh 结合生活理解E P =mgh 视频引入复习重力势能概念

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重力势能,那它是怎么定义的呢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 P 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究E P =mgh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观看视频 结论: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在物理学中我们用E P 来表示重力势能,那E P 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 ②理论定量推导 如图所示,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动能定理W G =mg ?h=mg (h 1-h 2)=mgh 1-mgh 2=22 1mv ;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重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势能发生了转化,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E P =22 1mv ,所以 重力势能E P =mgh ▲程序四:得出结论:E P =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重力做功W G =mgh 1 -mgh 2= Ep 1 - Ep 2 ◆第二层次:理解E P =mgh 主要采取讲授式 ①标矢性:标量 ②单位:焦耳(J ) ③相对性:E p 与参考平面(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为了叙述方便,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相对性的教学] ? 2005年我国公布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最新测量结果为米 ;某同学的身高. 问:他们分别以什么平面作为起始高度来计算的 师生讨论:确定高度需要零高度参考平面的必要性。 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mgh ,高度是相对的,所以重力势能也是相对的,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参考平面的高度为零,重力势能也为零。 例: 如图,质量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的A 点落到地面的B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高度有关;质量有关。 海平面;地面。 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重力势能-- 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举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做,也可以为下一节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关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弹性势能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了解弹性势能.

二、能力目标 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铁球、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了解弹性势能.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板书课题:重力势能

数学评课稿范文

数学评课稿范文 圆的认识_小学数学评课稿 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语文教学要难的多,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很是枯燥,当然是很多不得法的原因,而小学数学评课的参与和研究,我觉得很是重要,通过评课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过程的不足之处,能很少的找出问题的所在比如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3节 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壱、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1.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知道什么是重力 2.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掌握重力计算方法 3. 知道重力的方向 4. 会找物体的重心,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及重力的计算 。 难点:明确 G 与m 的关系,以及运用 G =mg 进行计算。参、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重力概念。 学习活动 1: 学生看书 P9 面——图 7.3.1:水往低处流、撒出去的渔网会落下 展示评价 1: (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重力?重力的符号是什么? 、 。 (2)用语言描述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谁? 自主探究:如果没有重力会怎么样?

设计理念: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具体形象的例 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重力,并自学重力的定义。 2、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重力和质量关系。学习活动2: 猜一猜:物体的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质量大的物体更沉等现象猜想重力与质量有关 展示评价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质量有关? 教师提问:需要测量的物理有哪些? 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认为需要测量重力和质量。 教师讲解:本实验用已知质量的钩码做实验,可以不用测质量 引导学生复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方法: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教师讲解实验的主要过程:1、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2、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 10 倍。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画出质 量与重力关系的图像,学 生总结能得出重力与质量 的关系是:重力与质量成正。从数值上说物体受到的 重力约是该物体质量的 科学家经过精密计算发现G / m = 9.8 N / kg ,我们把这个数值叫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为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粗略计算时可取g=10 N / kg) 学习活动3: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 取10 N/kg)

历史评课稿 (1)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

《重力》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9)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重力 专题一标题 重力 课型 新授 教案序号 1 教学环境和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ppt 钩码、弹簧测力计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重力的产生;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 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 专题教材处理 活动一:课前检查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力的三要素指什么?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能产生弹力,对吗?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四步看、调、测、读分别是什么意思? 活动二:重力 1.看图回答,感受地球周围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 2.学生举例:生活中由于地球引力存在的现象。 3.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失重状态) 活动三: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猜想: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到用的力大小不同。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思考:1.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实验:2.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数据: 质量 m/kg 重力 G/N 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符号:G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实验态度, 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公式: g= 9.8 N/kg 。它表示 G g m

倒数的认识评课材料

第六小学说课稿专用纸————“2+1”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校本研修)系列 活动———— 题目:评许翔老师的倒数一课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本节课教师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听娄金平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不少启示。 首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老教材呢?我想我们要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书中的同伴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互为”和“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教师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

较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算式两边相等是不是巧合,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后面学的分数除法。 第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意见 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