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360docs.net/doc/319549120.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本文针对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进行述评,所取得的文献主要来自《旅游学刊》、《旅游调研》、《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家》、《开发研究》、《管理世界》以及一些高校学报等,共81篇文章和著作。综观这些文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

2.1 旅游扶贫含义及理论基础

旅游扶贫指的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高舜礼[2]认为旅游扶贫的对象,即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贫困地区,既包括了国家所界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绝对贫困),也包括了虽已脱贫但经济仍欠发达的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要在脱贫基础上逐步致富。刘向明[3]也有类似看法,还认为旅游扶贫不能仅限于“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贫困”。而周歆红[4]却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一定要明晰,否则会出现旅游扶贫系统识别机制“瞄不准”的问题,并认为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应该以“扶贫”为其宗旨,发展旅游业只是手段和途径,而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是其核心目标,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贫困社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贫困人口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为其终极目标。

旅游扶贫的提出有多方面的意义和自身特点。高舜礼[2]认为旅游扶贫的意义在于:向全社会展示了旅游业强大的综合功能;扩大了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开拓发展了“大旅游”的思路;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同时认为旅游扶贫的特点是:旅游开发扶贫成效显著;旅游开发扶贫经历了多次高潮;旅游扶贫具有明显的辐射效益;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在基层;旅游产品的近距离仿效现象突出;市场销售以国内旅游为主;旅游开发见效周期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可以选择多种脱贫致富的途径。

旅游开发扶贫的理论依据在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5],其基础在于认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6]和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7]。但是,林红[8]也对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提出质疑,认为旅游业也存在漏损效应,同时对旅游扶贫研究的方法论提出批评。

郭清霞[9]在深入研究湖北旅游扶贫成功范例的基础上,借用英国PPT概念,认为旅游扶贫PPT战略的基本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发展依托;以特色旅游产品为发展支柱;以当地居民受益为目的;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2.2 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

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在目前旅游扶贫研究文献中占主导地位,在本文检索到的81篇文献中有42①篇是针对特定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研究的,其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旅游扶贫发展的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经验、旅游扶贫对本地区发展所发挥的功能、旅游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等。

对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大部分文献是从特定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可进入性好、区位优势独特、客源市场潜力大、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政策、目前发展旅游的良好机遇等方面来说明旅游扶贫的可行性。高舜礼[10]认为旅游扶贫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既要客观条件也要主观努力,具体来说客观方面要具备资源优势、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主观努力上要有带头人、灵活的政策、遵循旅游开发规律、健全的管理体系等。朱明芳[11]以野三坡旅游开发为例,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政策倾斜优势、市场与需求、旅游业自身特点等方面对旅游

①湖北省旅游局等.关于湖北省部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调

查报告;宁德煌.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的思考;金茨萍.江西旅游开发扶贫战略对策;冯学钢.皖西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许光洪.重庆市黔江地区的旅游扶贫;谭芳.广西百色市的旅游扶贫;郑本法等.庆阳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考察报告;蔡雄.西部大开发与广西旅游扶贫;

田喜洲.三峡库区旅游扶贫初探;杨红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思考;杨洪.湘西山区旅游扶贫开发探讨;卢世菊.恩施州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与对策思考;肖星.中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陈国生.重庆市黔江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对策研究等等。

33

 

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要将可行性转化为现实,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贫困地区政府的六大任务进行了探讨。

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学者们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存在是采取“政府主导”型战略还是采取“市场主导”型战略的争论,刘向明[3]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政府对旅游扶贫是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必须主导,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宏观层面与整体效益上,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也不是事事主导,当贫困地区的经济被激活,当地旅游业开始兴旺时,政府应该逐渐放手,更多地让市场起作用,做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针对旅游扶贫的基本思路,多数学者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贫困地区政府应积极引导、支持和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注重旅游扶贫效益分析和发展模式选择;旅游扶贫应合理定位、突出重点,应以地区旅游、国内旅游为重点;以发展特色旅游为主,如民族风情旅游、乡村农家旅游等;发挥旅游产业的高关联优势,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协调;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工作的参与;重视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和示范作用;重视旅游区的形象建设和营销活动;通过旅游扶贫活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把旅游扶贫开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2.3 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

本文所指的旅游扶贫效应就是讲旅游扶贫功能和意义、旅游扶贫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旅游扶贫的负面影响等,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旅游扶贫对地区经济的整体作用;旅游扶贫对地区环境、社会和文化效应的影响;贫困地区人口由于旅游开发而获得的受益和代价之评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受益和代价之评估[4]。

旅游扶贫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⑴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发挥资源优势;⑵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提高贫困地区的收入;⑶能够为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⑷增加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加速脱贫致富;⑸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⑹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文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贫困地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思想观念和人才基础;⑺有利于基础设施环

境的改善,促进贫困地区横向经济联合和对外开放;

⑻加快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新

的旅游产品,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

的优化和地区布局的完善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周歆红[4]在论述旅游扶贫效益的评估时认为旅游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贫困是开发所希望改变的

一种现状,但开发在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上都会受

制于这一现状,如由于资金、物资、人才的短缺,会造

成开发难度的加大、旅游市场开拓的困难、乘数效应

的降低、旅游收入的漏损、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负

效应等问题,同时对“旅游飞地”现象的出现和旅游

业同其他产业在资源方面的博弈竞争进行了分析,

说明旅游业同其他产业和当地社会协调发展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林红也对“旅游扶贫”的负效应进行了

分析,认为“旅游扶贫”论的最大危害在于引发各地

盲目开发、上项目,并提出应冷静看待“旅游扶贫”在

西部开发中的效应。贾芳[12]也注意到旅游扶贫中

应满足的条件和旅游业的脆弱性。

2.4 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对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总结,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现实价值。湖北省旅游局等[13]单

位通过对湖北省内20多个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扶贫

的调查,总结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旅游扶贫模式:

⑴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利用政策手段、法律手

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企业投资和经营创造良

好的环境,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冯学钢

对皖西地区从决策工程、人才工程、资金工程和引导

工程等方面建立了旅游扶贫“政府主导型”行为操作

模型,同时认为“调查—开发、规划—实施、保障—供

给与滚动—发展”这个滚动发展模式是皖西地区旅

游资源开发的唯一模式。⑵景区带动模式。主要表

现在:一是劳务创收,景区景点或企业将工程建设优

先承包给当地村寨,使村民获得劳务收入;二是直接

就业,景区景点优先直接雇用符合条件的村民或当

地农家大中专生就业;三是扶植经营,景区景点将摊

位、商店、电话亭、游乐设施、交通工具、停车场等免

费或优惠出让给村民经营。蔡雄通过对安顺地区旅

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也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探讨,

除了上述三条外,他还认为旅游开发为村民解决了

路、电、水等问题。⑶农旅结合模式,农民既从事农

业生产,又从事旅游业,又称亦农亦旅模式,目前方

式很多。⑷移民迁置模式,在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

地区,实行移民开发异地安置。杨新军[14]等通过对

江西宁风县旅游开发创意规划,提出在具有旅游资34

 

源优势的贫困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并结合旅游开发走出一条生产生活日用品的工业道路,强调“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发展地方经济,生产相应旅游商品等模式。刘向明[3]针对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是一味模仿还是走自己的路的问题,强调旅游扶贫开发中要创新,走特色产品战略进行了探讨。

胡锡茹[15]认为云南在多年旅游扶贫的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和边境旅游扶贫模式。

2.5 旅游扶贫的经验与问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扶贫开发实践,我国旅游开发扶贫已有不少可以值得借鉴的规律和经验。对此孙钢[1]总结为五点:⑴旅游开发扶贫成绩突出的地区,都有敢于开拓、甘于奉献、苦干实干的带头人;

⑵旅游开发扶贫成绩突出的地区,都注意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并注意解决和改善可进入性问题;⑶旅游开发扶贫成绩突出的地区,都注意按照旅游经济规律办事,搞好产销结合,搞好配套开发,努力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创收能力;⑷旅游开发扶贫成绩突出的地区,都注意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依托旅游市场,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产业和旅游农业、旅游工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⑸旅游开发扶贫成绩突出的地区,都注意加强横向联合,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除了以上经验外,高舜礼等人认为还应有以下几点:注意旅游景区景点的形象建设和宣传促销;一定要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工作中来;健全和加强旅游管理体系等。

围绕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学者结合各特定地区实际,也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建议和对策,主要集中于对旅游扶贫开发重要作用的认识,即观念问题;旅游扶贫开发中资金问题;缺乏旅游规划和行业管理问题;旅游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扶贫开发思路窄问题;宣传促销困难大问题;遵循旅游规律办事,配套旅游特色商品开发问题等。

2.6 其他专题研究

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施旅游扶贫,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还需兼顾旅游开发的整体效益,使旅游扶贫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统一起来。邓祝仁[16]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旅游扶贫开发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防止旅游污染和社会污染。朱京曼[17]也认为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与旅游扶贫。唐顺铁[18]对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贫困地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库,生态旅游可以在贫困地区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区类型及其开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单德启[19]等人通过在欠发达地区风景区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试图将生态园的空间环境景观规划与旅游扶贫相结合。

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模式研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是旅游扶贫的一种新尝试,王炳武[20]等人对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旅游扶贫的融资渠道问题研究。潘焕辉[21]认为金融部门贷款、招商引资鼓励投资、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建立股份制旅游集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等是旅游扶贫融资的五个有效渠道。

3 结语与展望

从前面对旅游扶贫开发的研究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看法:在旅游资源较具优势、区位条件好、可进入性强的地区实行旅游扶贫,是一种可以取得效果的较理想扶贫方式;目前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是一般性研究多,如大都集中在旅游扶贫的功能、模式、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旅游扶贫中一些较深层的主题,如贫困人口受益模式、一些较具可操作性和示范性做法的理论基础分析等较少涉及;对特定地区宏观性分析较多,还未见到对较为成功的微观单元的有深度的实证研究;研究中定性分析多,缺少有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学者们采用的方法和方法论有待商榷;中国扶贫开发的一些有益经验和理论在旅游扶贫中应用得不多,如小额信贷扶贫的做法,完全可以用到旅游扶贫中来,但目前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成功做法。

笔者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23~25]、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

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扶贫一种新的可持续模式,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概念,以克服旅游发展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带来的广泛消极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影响以及旅游业收益分配不公平对当地社区居民造成的伤害,以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区居民脱贫致富的目的。目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以

35 

下几个难题:如何解决社区参与的个人激励问题;如何使社区居民正确显示其偏好,并如何整合个人偏好以形成促进社区利益的一致决策;社区政府是否能够采纳社区的建议;社区参与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途径等问题。

旅游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性,若想让旅游扶贫效益具有可持续性,加强对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联系方式和结合模式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有利于跳出就旅游论旅游的思路,注重与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农、林、牧、渔、副及乡镇企业协作发展,与本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如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定位就很准确,把旅游业放在奶业、竹业的后面,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三大产业,并在旅游总体规划中注意与奶业、竹业的结合。

[参 考 文 献]

[1]孙钢.提高认识开拓创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开发[J].旅游调

研,1996,(1):10-19.

[2]高舜礼.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1997,

(7):22-24.

[3]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

理,2002,22(2):241-244.

[4]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

(1):17-21.

[5]蔡雄,等.旅游扶贫———功能·条件·模式·经验[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1999.

[6]蔡雄,等.旅游扶贫的乘数效益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

1997,(3):4-16.

[7]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

(4):18-21.

[8]林红.对“旅游扶贫”论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5):49-53.

[9]郭清霞.旅游扶贫PPT战略及其特征———以湖北省为例[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113. [10]高舜礼.旅游扶贫开发的经验、问题和对策[J].旅游学刊,

1997,(4):8-11.

[11]朱明芳.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工作[J].桂林旅游高等学校学

报,1999,(3):65-67.

[12]贾芳.对旅游扶贫的再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0,(2):81-

82.

[13]湖北省旅游局,等.关于湖北省部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调查

报告[R].旅游调研,2002,(4):35-41.

[14]杨新军,等.旅游开发扶贫的实践研究[J].热带地理,1998,18

(4):327-332.

[15]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

(5):109-111.

[16]邓祝仁,程道品.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

家,1998,(2):46-54.

[17]朱京曼.略论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管理

世界,2003,(9):138-139.

[18]唐顺铁.生态旅游与扶贫开发[J].中国贫困地区,1999,(3):42

-44.

[19]单德启,王小斌.风景区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兼论

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扶贫[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3,(3):74-78.

[20]王炳武,等.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初探[J].旅游调研,2002,

(4):35-41.

[21]潘焕辉.浅谈旅游扶贫的融资渠道[J].桂林旅游高等学校学

报,1999,增刊:39-40.

[22]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

刊,2000,15(1):47-52.

[23]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

旅游学刊,2001,16(4):44-47.

[24]Cevat Tos un.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 m

development proces 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 m

Manage ment,2000,21:613-633.

[25]Dallen J Timothy.Participatory Planning:A View of Tourism in

Indonesia[J].Annals of Touris m Res earch,1999,26(2):371-391.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a's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DING Huan-feng

(Scho 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Guang zhou51064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retrospect of the process of China's povert y elimination b y tourism(PE T).Based on this,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research of PE T in the past t wenty years mainl 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six fields:the connotation of PET and its theoretical bas is;feasiblity analsysis of PET in special area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T;effect stud y on PET;stud y on PET patterns,study on the experienc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developing PET;other research topics on PET.The paper holds that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ET with local pillar industries are two key points to be analyzed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poverty elimination;PET;community-involved touris m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保伦]

36

 

管柱力学

第一章管柱结构及力学分析 1.1水平井修井管柱结构 1.1.1修井作业的常见类型 修井作业的类型很多,包括井筒清理类的、打捞落物类的、套管修补类的。 1)井筒清理类 (1)冲砂作业。 (2)酸化解堵作业。 (3)刮削套管作业。 2)打捞类 (1)简单打捞作业。 (2)解卡打捞作业。 (3)倒扣打捞作业。 (4)磨铣打捞作业。 (5)切割打捞作业。 3)套管修补类 (1)套管补接。 (2)套管补贴。 (3)套管整形。 (4)套管侧钻。 在各种修井作业中,打捞作业约占2/3以上。井下落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管类落物、杆类落物、绳类落物、井下仪器工具类落物和小零部件类落物。1.1.2修井作业的管柱结构 1)冲砂:前端接扶正器和冲砂喷头。

图1 冲砂管柱结构2)打捞:直接打捞,下常规打捞工具。 图2 打捞管柱结构3)解卡:水平段需下增力器和锚定器。 图3 解卡管柱结构

4)倒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和锚定器。 图4 倒扣管柱结构5)磨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锚定器和铣锥。 图5 磨铣管柱结构6)酸化:分段酸化需下封隔器。 图6 分段酸化管柱结构

1.1.3刚性工具入井的几何条件 在水平井打捞施工中,经常使用到大直径、长度较大的工具,工具能否顺利通过造斜率较大的井段是关系到施工的成败关键,对刚性工具,如果工具过长或工具支径过大,工具通过最大曲率处将发生干涉。 对于简单的圆柱形工具,从图7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d 2/D R (2)/D (R 2L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直径。 图7 简单工具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图8 刚性工具串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对于复杂外形的工具或刚性工具串,从图8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2212)2 d 2d 2D R ()2D R ()2d 2d 2D R ()2D (R L ++--++++--+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中部直径;d 1—工具上端直径;d 2—工具下端直径。 1.2修井管柱力学分析 1.2.1修井管柱工况分析 1)修井作业管柱受力类型 (1)上提或下放作业。 上提下放过程中,管柱可能受到的力有:套管压力、油管压力、大钩拉力、重力、浮力、接触反力、摩擦力、抽吸作用力、惯性力。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目录 一、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3、业内区域联盟态势渐强 4、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5、政府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6、旅游市场开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旅游产品类型多样 8、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 二、国内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1、企业优劣分化明显 2、旅游企业之间开辟合纵连横之路 3、旅游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业构成严峻挑战 4、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Cap: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竞争一年。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划分,1996年进入我国“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是我国旅游市场夯实基础、为二十一世纪积蓄后劲的阶段。“十五”计划(1997~2005)时期,旅游市场更是态势复杂而又强劲发展。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阐述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 亿元,相当于全国GDP 的5.01%,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居世界第 4 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7 亿美元,分别比2003 年和2002 年增长48%和26%,跃居世界第5 位。国内游市场,全年全国总出游人数达到11.02 亿人次,总花费4710.71 亿元,人均花费427.5 元。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自此,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GDP 的比重已经连续5 年稳定在5%以上。中国被全球知名的旅游传媒TTG(Travel Trade Gazette, Asia)评定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虽然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但同时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一方面,很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出台各种政策和手段争夺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如欧洲期待、泰国价格上涨、访港创新高、印度落地签;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抓住各种时机吸引境外客源市场,如台湾,入境市场的开放。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国际游客的流动频率,同时,导致国际旅游市场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压力,除了各自的资源优势是主要竞争条件外,经营优势比拼和市场化运作的较量也进一步加强,经营网络和客户资源的抢占更加激烈。 建设旅游强国是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宏伟战略。其奋斗目标虽然可以量化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其核心目的却在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旅游国际竞争力水平是衡量旅游强国的核心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我们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旅游活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已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纵观目前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多,研究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二是研究高校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多,研究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三是研究城镇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多,研究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这种现状不利于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加强,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施,要想更进一步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开展本课题研究,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 2.选题意义: 本课题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贯彻落实了马列主义全面发展的观点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注了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关注了处于弱势的农村中小学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正像农民不富农村不活一样,如果农村广大的中小学不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那么它将永远薄弱,教育公平永难实现,素质教育仍将是一句空话。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因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的研究和推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了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为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科技平台,这将大大提高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引入和推广到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之中。 ②提高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③改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薄弱的现状。 ④促进教育的公平。 ⑤促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2.研究的内容 ①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信息化的程度。 ②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信息化现状的原因 ③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④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方法。 ⑥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推广。 3.主要观点 ①目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②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班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③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④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4.创新之处 ①瞄准了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这个薄弱环节。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2019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

2019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 (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2018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5.25万亿元。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2018年度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8年,我国GDP首破80万亿,达到8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0%。就旅游行业来说,2018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而从三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内游依然保持超高热度,出境游也在平稳增长,入境游在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出现回暖。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旅游业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尤为广阔。良好的国际大背景环境下,加上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免签地区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等,构成了我国旅游业2018年总体发展不错的推动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2018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也隐藏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即旅游资源还不够坚实。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未完全开发,且东西部之间资源开发程度差距大。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开发力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较于东部而言 仍需进一步改进。另外一些类似于旅游环境、传统旅游业滞后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力。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游市场概况与分析 1、国内游市场概况: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2、国内游市场分析:国内游满意度下降,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旅游市场成竞争核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8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闲暇效用的日益重视,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3439亿,占GDP的比例已达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17%。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国家旅游局研究认为,再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这个宏伟蓝图,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入境旅游将达到1.35-1.45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0-750亿美元,国旅游收入1.9-2.7万亿人民币,届时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国生产总值的8%,中国将挤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发展特点: 国旅游业以观光、度假为主,同时集体出游、商务旅游发展迅速,不可忽视; 国旅游市场仍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短期度假为主,区域短线旅游十分活跃,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停留时间较少,但长途旅游有上升趋势; 国游客的消费支出仍较单一,具体体现在:实物性消费低于服务型消费。由于旅游半径的有限性以及旅游交通所占比重较低,单纯的景点经营业所占的比重仍偏高,以“吃、住、娱、行、游”为产业链的“大旅游业”仍有待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对闲暇效用的偏好越来越强,人们希望能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而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各个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应“以人为本”,全方位地为旅客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服务; 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及社会福利旅游等团体性出游不容忽视。由于各个事业、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时代下不同区域商务联系的日益频繁,使得这类福利性、集体性出游活动发展很快; 家庭出游、探亲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社会资本联系纽带的“关系型”社会,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加,中上层收入家庭集体出游的频率有上升趋势,并且人们海外探亲(如华侨回乡访根等)也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而愈加方便。 (二)常熟市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分析 影响常熟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1.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利好影响:首先,中国加入 WTO,与服务贸易管制相关的条款将会被放松,旅行社的设立与管理的限制也更

中国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梳理

中国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梳理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本文对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5至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部分年度数据有缺失)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了一些基础数据,其中也参考了同期国家统计局的个别数据。最后,本文对入境游的一些数据也进行了简单梳理,仅供参考。 一、2005至2010年中国居民出游规模数据整理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中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次增长了236.73%,所创造的旅游收入增长了448.1%,表1. 为2005年至2011年的国内旅游规模数据统计。 表1. 2005至2011年国内旅游规模统计数据汇总 年度 国内出游人数(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 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 币) 2011 26.40 19306.00 22500 2010 21.03 12579.77 15700 2009 19.02 10183.69 12900 2008 17.12 8749.30 11600 2007 16.10 7770.62 10957 2006 13.94 6229.74 8935 2005 12.12 5285.86 7686 出境方面,2011年总的出境人数为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者占91.27%,达到了6412万人次。2011年因私出境者在总体出境者的比例比十年期增长了59.45%,见表2. 二、中国居民旅游行为宏观数据整理 表2. 2005-2011年中国居民出境人数及结构统计 年度 总出境人数(万人次) 因私出境人数(万人次) 因私出境占比 2011 7025.00 6412.00 91.27% 2010 5738.65 5150.90 89.76% 2009 4765.63 4220.97 88.57% 2008 4584.44 4013.12 87.54% 2007 4095.40 3492.40 85.28% 2006 3452.36 2879.91 83.42% 2005 3102.63 2514.00 81.03%

教育公平综述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欧美各国谈及很早也很多,尤其在二战以后,美国兴起了教育机会均等运动,教育公平问题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才逐渐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教育不公不仅危及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而且危及社会稳定,进而危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的粗略梳理,以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新形势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者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信念和良好愿望。教育公平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是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宣言中,“受教育权”被确认为一项人权,它规定:“教育,至少初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应是免费的”,“初等教育是义务的”,“而高等教育的入学,应该根据才能对所有人完全平等地开放”。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大为扩展,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为了了解教育机会平等在教育领域达到了什么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调查。随着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等,他们发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促进教育平等观由争取教育权利的平等向教学过程中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甚至向教育结果即学业功机会平等演变。 2、国内外学者的教育公平观 关于教育公平,国外学者作过大量的论述,诸多观点之间存在着平行、包容、交叉以及相悖的现象,笔者就各种观点进行了粗浅的梳理,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个人国家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的含义。首先,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第二,动态论。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三层涵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① 第三,社会发展论。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第四,相对论。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把公平分为两类,一是“均等性”的公平,其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在旋转垂直钻进中,钻柱下部同时承受着轴向压力和扭矩。钻压超过临界值将产生纵向弯曲,即丧失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扭矩也能使钻杆丧失扭曲稳定性。轴向钻压和扭矩同时作用下的钻柱变形是个复杂问题。它既不是轴向压力下作用下的纵向弯曲,也不是扭矩作用下的柱面母线的扭转。 在铰支条件下,单支钻杆的钻压和扭矩有下列关系: M k 2EI 2 +P C EI =π L 2 由上式可知,钻柱传递的扭矩M k将使钻柱弯曲的临界钻压P C 减小。当M k=0时,就变成著名的欧拉公式: P C=π2 L EI 钻柱L越长,轴向钻压就越小。 (2)使用大钻杆的直径,钻杆直径愈大,其受压的稳定性越好,根据以往的经验,5in钻杆最大能承受的推力为40t左右,如果成孔比较好的话,穿越1000m不成问题,根据压杆稳定计算公式:p IJ=n2π2EI/L2推力与杆件的截面的惯性距成正比,壁厚相同的钻杆6,625in钻杆的所能承受的推力为5in钻杆的2.5倍,其中扣除因为采用大钻杆,钻柱自身重量增大,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的因素影响,使用6.625in钻杆,其可钻距离是原来的两倍有余,这样就可以有效完成西气东输大江河穿越的导向孔的施工。 (4)在长距离导向孔的钻进过程中,使用泥浆61/2in泥浆马达和12in的铣齿岩石大钻头。使用泥浆马达可以有效地减小钻头前进所需的推力,大钻头可以造成更大的孔壁与钻杆之间的环形空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孔壁收缩卡住钻杆的可能性,岩石钻头耐磨,可以防止长距离穿越造成钻头磨坏,致使导向孔无法完成。 (7)钻导向孔的钻具组合为:12in铣齿钻头+61/2in泥浆马达+7in无磁钻铤+5in钻杆+6.625in 钻杆。控向工具安置在7in无磁钻铤中。12in钻头可以钻出更大的孔,钻杆于孔壁之间环形空间也更大,有利于钻杆在其间穿行,泥浆流动也更平稳,减少泥浆对孔壁的冲刷,对孔壁的稳定特别有利。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

中国旅游行业分析研究

中国旅游行业分析研究:旅行动机行为四要素分析 时间:2010-04-09责任编辑: 策马踏雪旅游_中国网 2W-2H从“人人皆有旅行需求”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模拟了从普通人到旅行者的动机和行为过程。其实也就是普通自然人被各种相关的、诱导的信息激活成为旅行者,然后制定旅行计划,最后执行旅行行程的四大要素步骤。 Where to play 去哪里 What to play 玩什么 How to plan 怎么去 How to play 怎么玩 人人都有梦想,有梦想就要去旅行。人类的梦想素材饱含着愉悦的心情、温暖的环境、甜蜜的亲情甚至财富的满足。而这一切可以因为旅行而改变、因为旅行而实现。旅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在异地的暂时性的生活方式,具有享受性,业余性等特点。旅行可以改变个人的观点、增加能力的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这些都为实现以上梦想奠定了主观的基础。2W-2H从“人人皆有旅行需求”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模拟了从普通人到旅行者的动机和行为过程。其实也就是普通自然人被各种相关的、诱导的信息激活成为旅行者,然后

制定旅行计划,最后执行旅行行程的四大要素步骤。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各种比较成熟旅行的动机理论,比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但是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诱发旅行动机、如何将旅行动机诱导为行为、旅行行为在执行层面有哪些必须的要素?这些问题在学界一直都未能获得公认并且满意 的答案。最关键的是,以前的旅行动机或者行为理论,往往都建立在传统旅行行业和传统信息传播基础上,并没有引入当今数字化互联网生活的新观点。比如常见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行要素曾经一直被旅行业界奉为产业链的经典,但现在众多涌现的旅行网络SNS就已经跳出了原始的行业 赢利框架。 另一方面,信息同动机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社会科学家Gregory ?Bateson 提出的“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也彻 底刷新了旅行产业链对旅行动机要素的认识。信息刺激行为动机,人人皆有旅行需求。2W-2H(去哪里、玩什么、怎么去、怎么玩)在继承传统旅行动机的研究基础上,融入当今传播学、行为学、心理学、控制论,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趋势,为旅行行业提供了新的行为动机理论。 Where to play 去哪里 信息资讯刺激着普通自然人最本能的旅行渴望。比如在某个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