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退偏特性目标识别

基于退偏特性目标识别
基于退偏特性目标识别

课程设计

题目:基于退偏特性差异进行目标识别学院: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叶松

2015年1月12日

摘要

本文通过用一种基于偏振特征的目标识别技术. 实验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根据目标散射光偏振度的差异,对线偏振光退偏特性的差异进行目标识别的原理与方法。系统获取了目标的偏振图像, 并编写程序计算了图像的灰度值,由Stokes矢量计算偏振度,合成偏振度图像。通过使激光光源照射在目标板表面,反射光通过偏振片后由CCD探测同一目标在不同偏振方向的反射光采集到几组图像数据,最终可合成偏振度图像,相对于退偏振强的目标, 退偏振弱的目标图像亮度变化明显,所以偏振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目标探测和识别效率。结果表明偏振度图像包含有许多普通图像所不能体现出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识金属目标(铜、铁和铝)从非金属目标(树叶、纸、塑料和木头)中识别出来。

关键字:退偏特性;Stokes参量;目标识别;偏振度成像; Matlab编程

目录

引言 (1)

1 课程设计目的、内容、要求 (1)

2 方案论证和选择 (2)

2.1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2)

2.2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5)

3 仪器及元件的选择 (5)

4 偏振图像采集 (6)

4.1实验光路图 (6)

4.2 实验步骤 (6)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7)

6 实验评价 (10)

7 课设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件一:实验仪器 (11)

附件二:实验采集图像 (12)

附件三:实验程序 (14)

附件四:实验光路图 (17)

基于退偏特性差异进行目标识别

引言

通常,当电磁波从物体表面反射时,根据物体材料、表面粗糙度及入射角度的不同,其偏振态将发生变化。偏振图像反映了物体对入射光偏振态的影响。偏振遥感正是基于探测物体对偏振电磁波的散射来获取物体的信息。偏振遥感被广泛应用在地质勘探、土壤分析、环境探测、植被分析、海洋开发及军事目标识别等领域。传统偏振成像采用被动工作方式,具有隐蔽性好的优点,但成像效果和距离均受到气象条件、目标温度对比度和天空背景照度等因素的限制。激光照明偏振成像技术克服了被动成像的缺点,在远距离暗目标探测和水下探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相对于被动成像而言,主动成像不依赖目标自身辐射(热成像)和目标对太阳或月亮等次光源的反射(可见光或近红外成像),而是依靠仪器自身(激光雷达)发出激光作为照明光源,由被探测目标反射或散射光子来提取目标的信息。所以激光照明偏振成像技术不受气象条件、目标温度及背景照度的影响,在遥感尤其是军事目标识别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偏振探测技术,识别复杂背景下目标的方法。

1 课程设计目的、内容、要求

1.1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利用目标对线偏振光退偏特性的差异进行目标识别的原理与方法;

(2)设计测量光路,将金属目标(铜、铁和铝)从非金属目标(树叶、纸、塑料和木头)中识别出来;

(3)掌握图像处理的方法包括计算合成偏振度图像、强度图像等;

(4)分析目标识别实验中影响识别效果的因素。

1.2 设计内容

(1)选择与制作目标板,设计并搭建实验光路;

(2)进行目标识别的实验,获取目标偏振图像;

(3)对图像进行处理,编程计算出各种目标图像的偏振度;并比较偏振度图像与强度图像识别效果;

(4)分析目标识别过程中影响识别效果的因素。

1.3 设计要求

(1)叙述利用目标退偏特性差异进行目标识别的原理及特点; (2)完成目标识别实验的现场演示。

2 方案论证和选择

2.1 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2.1.1:粗糙表面对光波的偏振变换模型

斯托克斯矢量—密勒矩阵能够处理完全偏振光,而且还可以处理部分偏振光问题,同时还可考虑光波的强度变化问题。 密勒矩阵M 为:

M=????????????33000022000011000000

M M M M (2-1) 在密勒矩阵对角化的情况下, M 00表示总的反射或散射系数,M 11和M 22分别表示水平(或垂直) 和+45。(或一45。)方向的线偏振系数,为圆偏振光系数。不同目标反射或散射入射激光的保偏能力为:

P=(|M 11|+|M 22|+|M 33|)/(3M 00) (2-2)

对于特定偏振态的入射光波,上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例如,对于光强为I 0的入射光波, 其偏振态是P(或S)偏振时,则

S=????????????33000022000011000000M M M M ????????????±0011=I 0?????

?

??????±001100M M (2-3) 式中:M 11/M 00表征目标散射P(或S)偏振态激光时的保偏能力。如果以+45。(一45)或左旋(右旋)偏振光入射,则可以得到以下结论:M 22/M 00表征目标散射+45。(一45。)线偏振激光时的保偏能力,而M 33/M 00表征了目标散射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时的保偏能力。 2.1.2 :粗糙表面散射密勒矩阵元素的测量方法

为了测量肘M 11/M 00,以光强为I 0的P 偏振光人射,入射光斯托克斯矢量为为:

S=I 0[]0011T ,M 被测目标的密勒矩阵,见上文,入射光经目标散射后,变为P(或S)光

与自然光的叠加,其斯托克斯矢量为S out =I 0[]001100M M T ,在接收探测器前放置检偏器,旋转检偏器使其偏振方向沿x 轴,检偏器密勒矩阵M d,x 为:

M d,x =1/2?

?

???

????

???000000000011

0011

(2-4) 通过检偏器的光斯托克斯矢量为:S d,x = M d,x S out =1/2I 0[M 00+M 11 M 00+M 11 0 0 ]T

此时探测器接收的光强记为I 1,I 1=I 0/2(M 00+M 11), 这是光的电场矢量沿平行人射面方向的度。

再将检偏器偏振方向旋转至y 轴方向,密勒矩阵M d 为

M d,y =1/2??

???

??

??

???--00000000001

10011 (2-5) 同理,通过检偏器的光斯托克斯矢量为S d,y = M d,y S out =I 0/2[M 00-M 11 -M 00+M 11 0 0 ]T

此时探测器接收的光强记为I 2=I 0/2(M 00-M 11) ,这是光的电场矢量沿垂直入射面方向的强度。

目标表面散射光的总强度:I=I 1+I 2+I 0M 00,M 11/M 00则为两次测得光强之差除以I

)I +)/(I I -(I =/M M 21210011 (2-6) 由于电磁波经物体表面反射辐射后,根据表面的结构、纹理以及入射的角度,其偏振状态将发生改变,会使物体表面某些信息得到增强,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鉴别物体。所以,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偏振图像可以表征一些强度测量很难表征的信息,如表面的结构、粗糙程度等。

偏振度:是度量电磁波中偏振程度的参数,为偏振光在总光强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而言,偏振度在0(自然光)与1(全偏振)间变化。

斯托克斯参量(Stokes parameters ):是光学偏振态的数学表示。斯托克斯引入四个量作为表示偏振态的参量,即:

><+>=<2

2

0y E E S x (2-7)

><->=<2

2

1y E E S x (2-8)

>=<δcos 22y x E E S (2-9)

>=<δsin 23y x E E S (2-10)

其中E x ,E y 是光的电矢量E 在x 、y 方向上的振幅,δ是二者的相位差。这四个参量可以表示自然光及各种偏振光。一个给定的斯托克斯参量可看做一个矢量。

Stokes 参量中的S 0、S 1 、S 2 、S 3通常表示成I 、Q 、U 、V 。其中I 表示光波的总强度。Q 表示x 方向与y 方向上的线偏振光的强度差。U 表示4/π+方向与4/π-方向上的线偏振光的强度差。V 表示右旋不是左旋圆偏振分量占优势。在自然界大气背景及目标物对太阳入射的偏振效应中,圆偏振的分量极少,相对于仪器的误差来说可以忽略,通常假定V=0。因而,要完全确定一束光线的偏振状态,还需要三个独立数据来确定I 、Q 、U 这三个参量。

得到Stokes 矢量 S = [ I Q U V ] 后即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该光束的偏振度为:

I

V U Q P 2

22++=

,( V=0 ) ? I

U Q P 2

2+=

(2-11)

I = ><+>=<2

2

0y E E S x (2-12) Q = ><->=<2

2

1y E E S x (2-13) U = >=<δcos 22y x E E S

(2-14)

在任一x o y 平面,在与X 轴的夹角为α的方向上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光强可以用下式表

述:

αααα2s i n s i n c o s )(22

22

y x y

x

E E E E I ++= (2-15)

或者: ()()ααα2s i n 2c o s 2

1

U Q I I ++= (2-16)

这样只要测出三个不同角度的线偏振光的光强I ,就可以联立求出Stokes 的I 、Q 、U 的

值。现取0o 、60o 、130o 三个角度获得I 、Q 、U 值如下:

()3213

2

I I I I ++=

(2-17)

??? ??--=

321212134I I I Q (2-18)

()323

2I I U -=

(2-19)

这样通过实验使用CCD 成像器件测出0o 、60o 、120o 三个角度下的灰度图像即可没得三个方向的光强I 1、I 2、I 3的图像。代入以上(2-12)(2-13)(2-14)三式求出I 、Q 、U ,然后再代入式(2-11)即可求得偏振度值P 。

2.2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按式(2-1)(2-2)(2-3)(2-4)可得:

?????

?

??????-+--+=????????????431423312I 1I I I I I I I I I V U Q (2-20)

其中I 为光的总强度,I -1、I 2、I 3、I 4分别表示放置在光传播方向上一理想偏振片透光轴与参考方向呈0o 、45o 、90o 和135o 方向上的线偏振光强。

这样通过实验使用CCD 成像器件测出0o 、45o 、90o 和135o 、四个角度下的灰度图像即可没得四个方向的光强I 1、I 2、I 3、I 4的图像。代入上式(2-20)求出I 、Q 、U ,然后再代入式(2-11)即可求得偏振度值P 。

2.3方案比较与选择

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和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相比看出,在实验步

骤上两者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使用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则只需使检偏器分别旋转3个角度拍取图像即可,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去旋转检偏器多多少少会使镜片产生位移,这样可能会引起拍摄图像产生位移。3个角度方法,即只需旋转两次,相比4个角度方法少转一次,从而减少由于镜片位移引起的误差。

使用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则需要测量4组数据,相比方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

偏振光强法多测1组。所以相对于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计算误差比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的要小。 综上所述,最终选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3 仪器及元件的选择

由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原理分析得,所需器件有:激光光源、起偏器、扩束器、目标板、检偏器、成像透镜、CCD成像探测器、计算机、固定支架等。

被测目标物的选择:表面光滑金属目标(铜、铁和铝)从非金属目标(树叶、纸、塑料和木头)制作的目标板,背景为白纸。偏振片:其对入射光具有遮蔽和透过的功能,可使纵向光或横向光一种透过,一种遮蔽。在实验中,其起着关键作用。实验通过旋转偏振片于不同方向可以让不同方面的线偏振光束透过成为线偏振图像。

成像透镜:主要是作为CCD成像采集的辅助作用,其将被测物体成像于CCD探测面上。为了保证物体表面层次成像有好效果,应使用光学传递函数MTF值在中低频的强度曲线呈平缓的成像透镜器件。

CCD成像器件:其主要用于光线偏振图像的光强度直接采集,直接关系的源数据信息及误差,所应尽可以选择分辨率高和暗电流小的CCD器件。

计算机:主要用于采集的图像数据处理。实际编程计算时可使用MATLAB编程开发软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速度,应先用内存大、运算速度高的计算机。

4 偏振图像采集

图4.1 实验光路图

4.2 实验步骤

(1)摆光路器件:按图1实验光路图,除检偏器片外,按光路顺序摆放好各器件,其中将电路板(目标物)以白纸为背景固定在目标靶上。

(2)调焦: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成像透镜,观察采集图像的,使图像达最清晰程度,并固定好所有器件。

(3)采集线偏振图像:按偏振片上的刻度值,分别将偏振片与参考刻度成:0o、45o、90o、

135o夹角,采集记录相应的图像:I

1、I

2

、I

3

、I

4

数据处理:将步骤4)采集到的I

1、I

2

、I

3

、I

4

图像灰度值代入式(2-11)求出I、Q、U,

然后再代入式(2-5)即可求得偏振度值P。最终将所有计算结果的像素合成的图像即为偏振度图像。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5.1 00方向线偏振图像图5.2 450方向线偏振图像

图5.3 90o 方向线偏振图像图5.4 135o方向线偏振图像

图5.5强度图像图5.6偏振度图像

图5.7树叶与硬币偏振、强度图

表5.8 偏振与强度图像的灰度均值

图5.1为0°时的线偏振图像,此时的图像中的金属硬币是最亮的,因为金属的退偏特性较弱,当检偏器旋转到一定角度时,金属硬币的亮度最亮,则该检偏器角度所成图像为0°

图像,亮度最亮。而当检偏器在原来0°的基础上旋转90°时,CCD所成图像亮度最暗,因为线偏振光经过与光线偏振方向成90度的偏振片时,能透过偏振片的光强很小,成像亮度低。图5.3中的亮度主要是由于金属的退偏特性和部分实验室自然光的透射进入CCD成像引起。总的来说偏振片90°时,成像图像灰度值最低。45°线偏振图像和135°线偏振图像如图5.2和图5.4所示,它们的灰度值应介于0度和90度图像的灰度值之间,相差不是特别的大。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树叶的灰度值在图5.1、图5.2、图5.3和图5.4中,其灰度值几乎是相同的,变化非常的小。这是由于树叶的退偏特性严重,激光(线偏振光)打到其表面是,散射光就不是线偏振光了,而是近似于圆偏振光。所以在以上四幅图像中灰度相当。背景所采用的白纸在图5.1、图5.2、图5.3和图5.4中,图像的灰度值也是变化不明显,具有明显的退偏特性,与树叶一样。在由图5.7和表5.8可知,硬币的平均灰度值在强度图和偏振图中相差169.52,而树叶平均灰度值在强度图和偏振图中相差6.3,几乎相同,背景灰度值分别为79.65373和81.364512。我们进行目标识别时,就可以利用灰度均值的差别进行目标的识别工作。例如利用两个图像灰度相减得到图片。可以树叶和背景灰度趋于0,而硬币160多,目标明显区别于背景板和树叶,即可完成识别工作。

6 实验评价

本次试验图像偏振度的获取方法是较为常用的的方法,通过使用偏振处过滤光束实现线偏振图像的获取,最后将4个角度的线偏振图像通过公式计算得偏振度图像。总体来说较成功,达到了想要达成的效果,但是由于对起偏器进行0度校准有些出入,导致叶子的偏振度强度数据偏差,有待改进。本次试验的误差来源主要有,CCD的噪声,由于试验装置简单容易受外界干扰产生较大误差,试验目标板各个被测物大小,形状,薄厚,颜色,采光不同等原因产生的,如:因树叶颜色较深而造成强度图像较弱等。实验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如测量数据较少而不能有效的证明结论,目标的选择较少,以及实验的方法较单一而没有比较点,不能从实践上来证明方案的合理性。

7 课设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本人进一步了解Stoke定律,认识到了退偏特性差异探测技术在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光路搭建,了解到了各器件的使用细节,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M a t l a b编程,积累了初步经验,培养了能通过使用计算机处理能力了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能

力。能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通过本次课设也进一步巩固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C.冈萨雷斯(Rafael C.Gonzalez),Richard E.Woods.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唐若愚,于国萍,王晓峰.自然光照下偏振度图像的获取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2006,52(1):59~60.

[3] 刘卫国.Matlab7程序设计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祥. matlab7.0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廖延彪. 偏振光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杨之文.偏振光谱的测量及研究进展[J].光谱实验室,2003,20(6):815-820.

[7] Dogariu A, Boreman G D.Facet model for photon-flux transmission through rough dielectric interfaces[J].Optics Letters,1996,21(10):701-703.

[8]于国萍,王晓峰.偏振图像的研究[J].物理实验,2009,29(7):38~42.

[9]Clemenceau P, Dogariu A,Stryewski J.Polarization active imaging[C] Proc.SPIE,2000,4035:401-4091

[10]Breugnot S,Clemenceau P.Modeling and performances of polarization active imager at

λ=806nm[C].Proc.SPIE,1999,3707:449-460.

附件一:实验仪器

附件二:实验采集数据

附图2.1 00方向线偏振图像附图2.2450方向线偏振图像

附图2.3 90o 方向线偏振图像 附图2.4 135o 方向线偏振图像

附图2.5 树叶与硬币偏振、强度图

附表2.6 偏振与强度图像的灰度均值

附件三:实验程序

Im0=imread('D:\1100830117\0.bmp'); subplot(2,3,1);

imshow(Im0);

title('0度');

Im45=imread('D:\1100830117\45.bmp'); subplot(2,3,2);

imshow(Im45);

title('45度');

Im90=imread('D:\1100830117\90.bmp'); subplot(2,3,3);

imshow(Im90);

title('90度');

Im135=imread('D:\1100830117\135.bmp'); subplot(2,3,4);

imshow(Im135);

title('135度');

I=Im0+Im90;

Q=Im0-Im90;

U=Im45-Im135;

R=Q.*Q+U.*U;

P1=double(R).^0.5;

P=P1./double(I);

mat2gray(P);

subplot(2,3,5);

imshow(P);

title('偏振度图像');

subplot(2,3,6);

imshow(I)

title('强度图像');

imwrite(I,'D:\1100830117\强度图.bmp'); imwrite(P,'D:\1100830117\偏振图.bmp');

Im0=imread('D:\1100830117\0.bmp'); subplot(2,3,1);

imshow(Im0);

title('0度');

Im45=imread('D:\1100830117\45.bmp'); subplot(2,3,2);

imshow(Im45);

title('45度');

Im90=imread('D:\1100830117\90.bmp'); subplot(2,3,3);

imshow(Im90);

title('90度');

Im135=imread('D:\1100830117\135.bmp');

imshow(Im135);

title('135度');

I=Im0+Im90;

Q=Im0-Im90;

U=Im45-Im135;

R=Q.*Q+U.*U;

P1=double(R).^0.5;

P=P1./double(I);

mat2gray(P);

subplot(2,3,5);

imshow(P);

title('偏振度图像');

subplot(2,3,6);

imshow(I)

title('强度图像');

imwrite(I,'D:\1100830117\强度图.bmp'); imwrite(P,'D:\1100830117\偏振图.bmp'); Im0=imread('D:\1100830117\强度图.bmp'); [m,n]=size(Im0);

Im0bi=Im0(20:0.68*m,1:0.5*n);

Im0ye=Im0(:,0.5*n:n);

subplot(2,3,1);

imshow(Im0bi);

title('硬币强度图');

subplot(2,3,2);

imshow(Im0ye);

title('树叶强度图');

Im1=imread('D:\1100830117\偏振图.bmp'); Im1bi=Im1(20:0.68*m,1:0.5*n);

Im1ye=Im1(:,0.5*n:n);

imshow(Im1bi);

title('硬币偏振图');

subplot(2,3,5);

imshow(Im1ye);

title('树叶偏振图')

Imbic=Im0bi-Im1bi;

Imyec=Im0ye-Im1ye;

subplot(2,3,3);

imshow(Imbic);

title('硬币灰度差图');

subplot(2,3,6);

imshow(Imyec);

title('树叶灰度差图');

qdyb=mean(mean(Im0bi));

pzyb=mean(mean(Im1bi));

qdsy=mean(mean(Im0ye));

pzsy=mean(mean(Im1ye));

fprintf('硬币的偏振度图像灰度均值为%f\n',pzyb); fprintf('硬币的强度图像灰度均值为%f\n',qdyb); fprintf('树叶的偏振度图像灰度均值为%f\n',pzsy); fprintf('树叶的强度图像灰度均值为%f\n',qdsy); fprintf('背景的偏振度图像灰度均值为%f\n',pzsy); fprintf('背景的强度图像灰度均值为%f\n',qdsy);

图像增强算法综述

图像增强算法研究综述 刘璐璐 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71班,邮编:(315100) E-mail:375212239@https://www.360docs.net/doc/3f9591691.html,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图像增强的概念和图像增强算法的分类,从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方法,直方图规定化处理方法和图像平滑处理方法三方面对图像增强算法进行讨论和研究,并说明了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平滑处理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己经成功的应用于几乎所有与成像有关的领域,并正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时,经常运用图像增强技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对某种信息的辨识能力,以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各种科技领域,图像增强技术的快速发展同它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发展的动力来自稳定涌现的新的应用,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社会中图像增强技术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图像增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图像增强概念及现实应用 1.1 图像增强技术 图像增强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图像增强是指按特定的需要突出一幅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同时,削弱或去除某些不需要的信息。这类处理是为了某种应用目的去改善图像质量,处理的结果更适合于人的视觉特性或机器识别系统,图像增强处理并不能增加原始图像的信息,而只能增强对某种信息的辨识能力,使处理后的图像对某些特定的应用比原来的图像更加有效。 1.2图像增强技术的现实应用 目前,图像增强处理技术的应用己经渗透到医学诊断、航空航天、军事侦察、纹识别、无损探伤、卫星图片的处理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

整流电路干扰信号的提取和特性研究

不控整流电路干扰信号的提取和特性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电力电子装置的传导干扰抑制技术,以减少传导干扰对电子设备自身、电源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影响。电力电子装置的传导干扰分为谐波干扰和高频传导干扰,采用谐波抑制措施来减小谐波干扰,采用电源滤波器抑制高频干扰,提高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 论文给出了谐波畸变率和功率因数的定义,分析了谐波和功率因数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更好的研究干扰谐波的提取和特性研究,应用经典的整流电路进行研究,采用的带电容滤波的不控整流电路,因此就此电路进行仿真和实物选型和制作。 再而分析了典型三相不控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谐波干扰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就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由于某些设备的原因一些电流波形不能准确的测出来,只能用matlab软件进行干扰谐波分析,最后根据实物进行实际的干扰谐波的试验,得出结论与理论分进行对比分析。更好地阐述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干扰谐波的分析。对此谐波干扰提出来谐波抑制方法,对谐波抑制两大技术一功率因数校正和谐波补偿技术进行研究。功率因数校正分为无源功率因数校正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谐波补偿技术也包括无源滤波技术和有源滤波技术,由于有源技术相对于无源技术的优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有源滤波器的电路形式与工作原理。 关键词:整流电路传导干扰谐波抑制滤波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re conducte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echnology of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ir impact on electronic equipment, power systems and other electronic devices conduction disturbance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into harmonic interference and high-frequency conducted interference, harmonic suppression measures to reduce harmonic interference, the use of power supply filter suppresses high-frequency interference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devices.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harmonic distortion and power facto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monics and power factor, and in order to study the extraction and properties of harmonic interference and better research, applied research classic rectifier circuit, using controlled rectifier circuit with capacitor filter, so on this circuit simulation go on physical selection and production. And again analyzed the typical three-phase bridge rectifier circuit does not control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harmonic interference on the line in detail, because of certain devices which some current waveform can not be accurately measured, can only be used matlab software interfering harmonic analysis, and finally tested under actual harmonic interference kind, concluded with the

浅谈薛定谔猫

浅谈薛定谔猫 0 引言 薛定谔猫是1935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的一个假想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对量子力学的概念提出了质疑。经典世界中的薛定谔猫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那么它为什么没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征呢?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否完备?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基础,简述了薛定谔猫的发展过程。以此对量子力学有简单的理解。 1、薛定谔猫的由来 “——谁敢跟我提起薛定谔那只该死的猫,我就去拿枪!”这是斯蒂芬·霍金对薛定谔猫的评价。 1.1波粒二象性 微观的粒子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诸如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它们在同一个时刻既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那里,既是波又是粒子。它是波和粒子两象的矛盾统一。为了描述他们的状态,引入波函数 来进行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动显现是它运 动的一种统计规律,因此称此波动为概率 波或概率波幅。概率波幅是量子力学的最 基本最重要的概念。量子力学的精妙就是 引入概率波幅(量子态)的概念,微观世 界的各种特性就源于此。量子力学完美的 解释了微观世界的规律,但是在我们所生 活的宏观世界我们似乎难以用量子力学的 原理来解释。因为我们看不到这种量子态。 用一个简单的对比来理解量子力学与宏观物理学的冲突:如果仅仅从量子力学原理再加上数学以及逻辑来看我们的地球时,能看到的是大量叠加的、同时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从远古的时代起就被许多小的量子事件累积而产生的。然而,我们现实中的地球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轮廓清晰而分明的物理实在。 1.2 薛定谔猫假想实验

能否将量子理论应用于宏观的世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方认定量子力学不是完备的理论,“上帝是不会玩骰子的”;而以哥本哈根学派领袖波尔为代表的另一方认定量子理论是正确的。薛定谔也为此感到困惑,他质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于是他用一个假想的实验来检验理论隐含之处,1935年他发表了薛定谔猫佯缪的文章,薛定谔猫就此诞生。 所谓的薛定谔猫假想实验: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装置,其中包含一个原子核和毒气设施。设想这个原子核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时发射出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将会触发毒气设施,从而杀死这只猫。我们发现整个事件的波函数竟然表达出了活猫与死猫各半纠合在一起的状态。 2、薛定谔猫的诠释 2.1 哥本哈根诠释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那只可怜的猫就应该相应地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状态不确定,直到有人打开盒子观测它。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迭加态突然结束(在数学术语就是“坍缩”)实验中的猫,可类比于微观世界的电子。在量子理论中,电子可以不处于一个固定的状态(0或1),而是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0和1)。如果把叠加态的概念用于猫的话,那就是说,处于叠加态的猫是半死不活、又死又活的。 哥本哈根的几率诠释的优点是:只出现一个结果,这与我们观测到的结果相符合。但有一个大的问题:它要求波函数突然坍缩。但物理学中没有一个公式能够描述这种坍缩。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概述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概述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是语音和图像。据统计,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占20%,视觉信息占60%,所以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体和手段——图像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目了然”,都反映了图像在传递信息中独到之处。 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有些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产生了惊人的效益,当前图像处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的处理方法,构造新的处理系统,开拓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它是指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数字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数字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数字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数字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数字图像,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有数字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 1:数字图像处理的现状及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数字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数字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这被称为数字图像理解或计算机视觉。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到这项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70年代末MIT的Marr提出的视觉计算理论,这个理论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其后十多年的主导思想。数字图像理解虽然在理论方法研究上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它本身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少困难,人类本身对自己的视觉过程还了解甚少,因此计算机视觉是一个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新领域。如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久的将来它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更深入的发展,在应用上意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乃至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工具。 数字图像处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在进一步提高精度的同时着重解决处理速度问题。如在航天遥感、气象云图处理方面,巨大的数据量和处理速度任然是主要矛盾之一。 (2)加强软件研究、开发新的处理方法,特别要注意移植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创造新的处理方法。 (3)加强边缘学科的研究工作,促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如:人的视觉特性、心理学特性等的研究,如果有所突破,讲对团向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庄振帅 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1964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图像处理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在医学上获得的成果。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mograph)。CT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它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与此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过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

环境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特点

环境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特点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化学(2)环境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3)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特点:(1)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来阐明宏观的环境问题,以小见大,不再拘泥于对环境问题的宏观描述,而是从深层的机制去理解和解决问题(2)综合性强,涉及方方面面的学科领域(3)量微(4)研究体系复杂(5)应用性强(6)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气溶胶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可吸入颗粒(IP)半径小于10um 大气稳定度:(1)气团减速并有返回原地的趋势,则称此大气是稳定的(2)气团仍加速前进,则称此大气是不稳定的(3)当气团不减速也不加速,则称此大气是中性的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反应物分子(原子)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引起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中,被活化的反应物分子(原子)数等于被吸收的光量子数 OH为最重要的自由基 自由基: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性,具有强氧化作用 光化学烟雾:一次的和二次的污染物与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污染,习惯上称为光化学烟雾。产生原因:强日光,强逆温,低温度。危害:(1)对人眼的刺激作用(2)使植物叶片受害变黄,以致枯死(3)大气能见度降低。措施:(1)改进技术。A安装尾气净化装置;B改良燃料。(2)改善能源结构(3)加强监测 硫酸型烟雾形成与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硫酸烟雾有烟尘、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硫酸烟雾是还原型烟雾,它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一般在低温光照弱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由汽车、工厂等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过碳氧化物经光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是

量子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量子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以量子力学为核心的量子物理无疑是本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基本认识的革命性进步,而且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如半导体和激光器的发明),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量子理论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彻底完善的物理学理论。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关于量子力学的思想基础和基本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对于量子力学本身的完备性及其一些基本观念的理解,甚至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最近伴随着技未的飞速进步,过去各种仅限哲学思辩式讨论的量子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加以检验,使得人们对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理解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由于这些量子力学基本问题所涉及的观念在信息科学有重要的应用,在加上实验方面的飞速进展,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得到了物理学界更加广泛的注视。 报告结合最近的典型量子物理实验,如用冷原子Bragg散射实现的“whicch-way”实验,量子退相干过程的微腔QED检验和C60分子的量子干涉等,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量子理论基木问题若干研究的新进展,特别强调了处于其核心的量子测量问题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如EPR佯谬和Bell不等式,量子退相干和量子纠缠。从理论和实验结合的角度,本文阐述了被测系统,测量仪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量子测量的动力学过程。由此还讨论了外部环境和内部运动怎样诱导量子退相干和量子耗散,对“薛定谔猫佯谬”和“宏观物体空间局域化描述”给出了可能的物理解释。最后,通过具体例子,简单地讨论了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研究结果对量了信息的应用。 在1927年Solvay物理学会议上 , 爱因斯坦和(A.Eistein)玻尔(N.Borh)开始了关于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量子物理的思想观念的深人讨论,如薛定谔的“死猫一活猫”佯谬(1935年),爱因斯坦一波多斯基一罗森的EPR佯谬(1935年)冯. 诺意曼测量假说和波包塌缩(1932年), 玻姆的隐变量理论(1952年),宏观物体质心定域化问题(1950〕以及Bell不等式及其实验验证《1964年,1981年,1975年)。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稍微仔细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们均密切联系于量子力学测量的基本问题:对于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有效测量,必将在可观测的意义上使粒子原来的运动产生不可逆的改变。这种不可逆的改变起因于量子力学的互补性原理(Complementarity):依据标准的“哥本哈根解释”,物质运动具有粒子和波的双重属性,但在同一个实验中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例如,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测量粒子通过了哪一个缝,等于强调了波粒二象性的粒子特性,与粒子性互补的波动性便被排斥了,干涉条纹便不再存在了。这种由于测量或其它影响导致相干性消失的现象称之为量子退相干(Quantum decoherence)。仅就量子测量而言,人们称之为波包塌缩(Wave packet collapse)。测不准关系的解释表明,通过具有“粒子特征”的测量(如同时测量动量和坐标),去描述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运动,会带来测量的不确定性。看上去,动量和坐标的测不准关系是引起被测系统量子退相干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最近德国Rampe小组的冷却原子布拉格散射实验表明,测不准关系不是量子退相干的唯一起因,而形成测量仪器和被测系统的量子纠缠态(Entangled state)是问题的核心。量子纠缠态的观念起源于薛定谔关于“活猫一死描”佯谬的讨论,其进一步的发展与描述量子定域性的EPR问题相联民系,本报告将比较深入地介绍这些问题的理论和实验。 事实上,对许多量子现象(如量子相干和退相干)本质的理解,人们并非得到了最后的答案。所有的讨论,目前都正在经历各种量子测量实验的检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在量子力学的标准框架-哥本哈根解释中,经典仪器的引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希望量子力学成为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普遍理论,它不仅能够描述一个微观的物理系统,还应当描述观测着这个系统的宏观测量仪器。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动力学的量子测量理论:通过仪器和系

偏振激光雷达

偏振激光雷达 Kenneth Sassen 2.1 引言 光的基本性质是电磁波的电场E矢量任意时间在空间上所表现的方向取向。这个方向取向可以是固定、易于改变的线偏光或者是随时间旋转的圆偏光或椭圆偏振光。偏振的随机取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光束和单一光线所表现的状态是不同的,当然使用光学分析仪是不能观察到这种单一状态的。重要的是,偏振的任意状态在光学设备的帮助下可以转换成其它状态。光子的运动是易于被改变的。 历史上,对光的偏振本质的发现是通过一种光敏材料的实验发现的,这种材料就是冰晶石,它是方解石类的双折射晶体的一种,光通过这类晶体能够产生两个像。双像现象代表光通过晶体传输在两个垂直偏振平面时产生的偏离光传输方向的偏转。惠更斯和牛顿都证明了这种双折射现象是光的本质特性,并不是由于晶体的引入而造成的改变。因为牛顿忠诚于光的粒子学说(光被看作一个一个粒子),所以他当时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但是,正是因为他对Opticks的质疑的论文,暗示了双折射现象象征了一种类似于电磁作用。因此,“偏振”这个词诞生了。进一步的研究导致了罗歇、尼科耳、渥拉斯顿偏振棱镜的发展,以及我所欣赏的格兰偏振激光雷达的应用。对偏振光科学发展的回顾参见文献[1]。 幸运的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激光雷达中广泛采用的脉冲激光本质上产生线形偏振光,这是因为激光介质(举例说,参杂玻璃棒)的晶体本质决定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被应用到巨脉冲,这种巨脉冲依赖偏振旋转设备(举例说,泡可耳斯盒)把发射激光阻挡在激光腔中直到最大的瞬间输出能量。因此,基本偏振激光雷达应用包括线性偏振激光脉冲的发射和探测,是通过后向散射光的垂直和平行的偏振平面的光束分束器。两个通道的光学和电子增益的不同调节之后,这两种信号的比值被称为线性退偏比或δ值。然而,通过采用不同光学部件对激光后向散射退偏特性的其它种类的测量也是可能,依赖于输出激光脉冲的整形和偏振通道的数目。 在更进一步详述之前,应该强调偏振激光雷达技术起初是借鉴与之相类似20世纪50年代(在激光器发明之前)发展的微波雷达方法。正因为这,我将参照地基微波雷达退偏特性的研究结果。截至到上世纪60年代,然而,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与由于非球形颗粒(典型的是颗粒物小于入射波长)造成的微波退偏现象相比,激光的退偏(颗粒物的直径大于激光波长)是相当强的。因此可以预见,偏振激光雷达在研究气溶胶和云以及沉淀物(换句话说,水汽的凝结体)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 在这章后面部分,将讨论目前在使用的对退偏测量的种类,结合近似理论和实验解释大气中激光退偏的原因,提供基本大气研究实例,所采用技术主要源自我们激光雷达研究计划。激光雷达偏振技术大大拓展了不同激光方法探测大气能力,并且是一种特别经济的方法。另外,在最后部分将要讨论,对偏振激光雷达的更进一步发展仍然存在巨大的潜能,毫无疑问,将在不遥远的将来充分利用这些潜能。 2.2 退偏的测量和不确定性 正如上面所述,偏振激光雷达领域广为使用的变量是距离分辨的线形退偏比δ,根据文献[2]中定义: δ(R) = [β⊥(R)/β||(R)] exp(τ|| ?τ⊥), (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目录 绪论 (1)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 1.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 1.2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2) 1.3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3) 2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 (4) 2.1数字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 (4) 2.2图像压缩编码 (5) 2.3图像增强与恢复 (8) 2.4图像分割 (9) 2.5图像分析 (10) 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参考文献 (14)

绪论 图像处理技术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优点是处理精度高,处理内容丰富,可进行复杂的非线性处理,有灵活的变通能力,一般来说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改变处理内容。困难主要在处理速度上,特别是进行复杂的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几何处理、算术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编码、图像识别、图像理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因此数理及相关的边缘学科对图像处理科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的早期应用是对宇宙飞船发回的图像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到了7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迅速从宇航领域扩展到生物医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工业、农业、国防、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与行业,对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最初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计算机运行处理速度相对较慢,这就限制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迅速提高,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价格迅速下降,图像处理设备从中、小型计算机迅速过渡到个人计算机,为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准备了条件。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手段。据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60%,而图像正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和视觉紧密相关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自然十分广阔。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它广泛应用于空间探测、遥感、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以及工业检测等许多领域,并促使这些学科产生了新的发展。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因此对计

高中地理 1.2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 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1)资源短缺 说明: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2)环境污染 人口的数量 大幅度增长 个人对资源 的需求大幅 度提高 对资源的需 求无限增长 地球资源 总量有限 资源短缺 有些废弃物在环境 中几乎不能降解 环境污染,如“八大公害事件” 给人群带来疾病和死亡。 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多而复杂 人们生产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 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阅读 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的警钟。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二)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的争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内部冲突和一些国际争端乃至武装冲突的根源。 人口的数量 大幅度增长 个人对资源 的需求大幅 度提高 对物质和能源的需求无限增长 地球资源 总量有限, 且分布不均 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和能源的需求与消耗随之增 多,往往导致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 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图像处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理论背景 数字图像中的边缘检测是图像分割、目标区域的识别、区域形状提取等图像分析领域的重要基础,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边缘检测。 物体的边缘是以图像的局部特征不连续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指图像局部亮度变化最显著的部分,例如灰度值的突变、颜色的突变、纹理结构的突变等,同时物体的边缘也是不同区域的分界处。图像边缘有方向和幅度两个特性,通常沿边缘的走向灰度变化平缓,垂直于边缘走向的像素灰度变化剧烈。根据灰度变化的特点,图像边缘可分为阶跃型、房顶型和凸缘型。 1.2、图像边缘检测技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是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高度发展,数字图像边缘检测也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边缘检测技术是图像边缘检测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最基本的技术,如何快速、精确的提取图像边缘信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边缘检测也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难题。 首先要研究图像边缘检测,就要先研究图像去噪和图像锐化。前者是为了得到飞更真实的图像,排除外界的干扰,后者则是为我们的边缘检测提供图像特征更加明显的图片,即加大图像特征。两者虽然在图像边缘检测中都有重要地位,但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图像边缘检测的研究,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处理速度更快,图像特征识别更准确。早期的经典算法有边缘算子法、曲面拟合法、模版匹配法、门限化法等。 早在1959年Julez就曾提及边缘检测技术,Roberts则于1965年开始了最早期的系统研究,从此有关边缘检测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并推陈出新。边缘检测最开始都是使用一些经验性的方法,如利用梯度等微分算子或特征模板对图像进行卷积运算,然而由于这些方法普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导致其检测结果并不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笔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一、数字图像处理历史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 1.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2.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 3.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即CT(Computer Tomograph),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 4.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70年代末MIT的Marr提出的视觉计算理论。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等要求较高。 2.数字图像处理占用的频带较宽,在成像、传输、存储、处理、显示等各个环节的实现上,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高,这就对频带压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字图像中各个像素是不独立的,其相关性大。因此,图像处理中信息压缩的潜力很大。 4.由于图像是三维景物的二维投影,一幅图像本身不具备复现三维景物的全部几何信息的能力,要分析和理解三维景物必须作合适的假定或附加新的测量。在理解三维景物时需要知识导引,这也是人工智能中正在致力解决的知识工程问题。 5.一方面,数字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一般是给人观察和评价的,因此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作为图像质量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视觉是模仿人的视觉,人的感知机理必然影响着计算机视觉的研究,这些都是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正在着力研究的课题。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1.再现性好;图像的存储、传输或复制等一系列变换操作不会导致图像质量的退化。 2.处理精度高;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 3.适用面宽;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 4.灵活性高;数字图像处理不仅能完成线性运算,而且能实现非线性处理,即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一切运算均可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 四、数字图像处理过程及其主要进展 常见的数字图像处理有:图像的采集、数字化、编码、增强、恢复、变换、

基于matlab的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matlab的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1前言部分 众所周知,MATLAB在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图像、信号处理、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模糊逻辑、小波分析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MATLAB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工具箱支持索引图像、RGB 图像、灰度图像、二进制图像,并能操作*.bmp、*.jpg、*.tif等多种图像格式文件如。果能灵活地运用MATLAB提供的图像处理分析函数及工具箱,会大大简化具体的编程工作,充分体现在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优越性。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观测客观世界获得的且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与人眼而产生视觉的实体。视觉是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拒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60%,听觉信息约占20%,其他方式加起来才约占20%。由此可见,视觉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同时,图像又是人类获取视觉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人类能体验的最重要、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信息源。通常,客观事物在空间上都是三维的(3D)的,但是从客观景物获得的图像却是属于二维(2D)平面的。 图像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可视的或者非可视的,抽象的或者实际的,适于计算机处理的和不适于计算机处理的。 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 1964 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

基于退偏特性目标识别

课程设计 题目:基于退偏特性差异进行目标识别学院: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叶松 2015年1月12日

摘要 本文通过用一种基于偏振特征的目标识别技术. 实验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根据目标散射光偏振度的差异,对线偏振光退偏特性的差异进行目标识别的原理与方法。系统获取了目标的偏振图像, 并编写程序计算了图像的灰度值,由Stokes矢量计算偏振度,合成偏振度图像。通过使激光光源照射在目标板表面,反射光通过偏振片后由CCD探测同一目标在不同偏振方向的反射光采集到几组图像数据,最终可合成偏振度图像,相对于退偏振强的目标, 退偏振弱的目标图像亮度变化明显,所以偏振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目标探测和识别效率。结果表明偏振度图像包含有许多普通图像所不能体现出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识金属目标(铜、铁和铝)从非金属目标(树叶、纸、塑料和木头)中识别出来。 关键字:退偏特性;Stokes参量;目标识别;偏振度成像; Matlab编程

目录 引言 (1) 1 课程设计目的、内容、要求 (1) 2 方案论证和选择 (2) 2.1三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2) 2.2四个不同角度测量线偏振光强法 (5) 3 仪器及元件的选择 (5) 4 偏振图像采集 (6) 4.1实验光路图 (6) 4.2 实验步骤 (6)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7) 6 实验评价 (10) 7 课设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件一:实验仪器 (11) 附件二:实验采集图像 (12) 附件三:实验程序 (14) 附件四:实验光路图 (17)

图像增强研究现状

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理论体系与技术应用体系的条件下,国内的增强技术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说,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与应用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中、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大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就是出现了CT与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增强处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的计算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应用期,人们运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处理与分析遥感图像,以有效地进行资源与矿藏的勘探、调查、农业与城市的土地规划、作物估产、气象预报、灾害及军事目标的监视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运用图像增强技术对X射线图像、超声图像与生物切片显微图像等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在工业与工程方面,主要应用于无损探伤、质量检测与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纹及其她痕迹的处理与识别,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图像增强技术。图像增强就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对于改善图像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图像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新的图像增强方法不断出现。例如一些学者将模糊映射理论引入到图像增强算法中,提出了包括模糊松弛、模糊熵、模糊类等增强算法来解决增强算法中映射函数选择问题,并且随着交互式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主观控制图像增强效果。同时利用直方图均衡技术的图像增强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例如提出了多层直方图结合亮度保持的均衡算法、动态分层直方图均衡算法。这些算法通过分割图像,然后在子层图像内做均衡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直方图均衡过程中的对比度过拉伸问题,并且可以控制子层灰度映射范围,增强效果较好。 20世纪20年代图片第一次通过海底电缆从伦敦传往纽约。当时人们通过字符模拟得到中间色调的方法来还原图像。早期的图像增强技术往往涉及硬件参数的设置,如打印过程的选择与亮度等级的分布等问题。在1921年年底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还原的新技术。在这一时期由于引入了一种用编码图像纸带去调制光束达到调节底片感光程度的方法,使灰度等级从5个灰度级增加到15个灰度等级,这种方法明显改善了图像复原的效果。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第一台可以执行数字图像处理任务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出来了,这标志着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1964年,研究人员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里使用计算机以及其它硬件设备,采用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噪声、傅里叶变换以及二维线性滤波等增强方法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进行处理,同时她们也考虑太阳位置与月球环境的影响,最终成功地绘制出了月球表面地图。随后她们又对1965年“徘徊者8号”发回地球的几万张照片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数字图像处理,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不仅引起世界许多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且JPL本身也更加重视对数字图像处理地研究与设备的改进,并专门成立了图像处理实验室IPL。在IPL里成功的对后来探测飞船发回的几十万张照片进行了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以及全景镶嵌图。从此数字图像增强技术走进了航空航天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与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将图像增强技术用于医学图像、地球遥感监测与天文学等领域。X射线就是最早用于成像的电磁辐射源之一,在1895年X射线由伦琴发现。20世纪70年代Godfrey N、Hounsfield先生与Allan M、Cormack教授共同发明计算机轴向断层技术:一个检测器围绕病人,并用X射线源绕着物体旋转。X射线穿过身体并由位于对面环中的相应检测器收集起来。其原理就是用感知的数据去重建切片图像。当物体沿垂直于检测器的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一系列的切片,这些切片组成了物体内部的再现图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硬件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处理二维图像,而且开始处理三维图像。许多能获得三维图像的设备与分析处理三维图像的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了,图像处理技术

企业环境特征及其对管理影响文献综述

冯莉:企业环境特征及其对管理影响文献综述 企业环境特征及其对管理影响文献综述 冯莉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针对企业环境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有不少的研究,本文将这些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环境特征及其计量,从环境特征看,公认程度较高的划分方法是将环境特征分为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三个维度, 从环境特征计量方法看,大多数的环境特征都采用利科特量表;二是企业环境对管理的影响,主要研究企业 环境对战略、组织和预算等的影响。在上述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环境特征管理战略组织预算 一、企业环境特征的分类和计量 (一)国外研究Bourgeois(1950)将环境划分为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其中任务环境由竞争者、供应者、顾客、管制者组成。一般环境由一系列任务环境构成。Ducan(1972)将企业的环境分为两个维度,简单—复杂环境和动态—静态环境,并对其二者与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做出了相关实证研究。其中简单—复杂环境又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Pfeffer和Salancilk(1978)将环境分为三维:环境的动态性,指环境变化的速度和幅度;环境的复杂性,指参与者的数量、规模、新产品出现等;环境的容量。Ansoff(1981)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已经面临一个动态环境,其主要特征是复杂性与不稳定,环境的动荡分为五个层次:稳定性、反应性、预期性、探索性与创造性。Dess和Beard(1984)将环境的特性划分为富裕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其中富裕性包括能力,复杂性包括同质与异质、集中与分散,动态性包括稳定与动荡。卡斯特等(1985)把组织环境分为“社会(一般)环境”和“工作(具体)环境”。前者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自然资源、法律、政治、教育、技术、文化,后者包括消费者、技术、社会政治、供应者、竞争者;前者影响某一特定社会中的一切组织,后者更直接地影响个别组织。Keats和Hitt(1988)把环境动态性看做是市场中可以察觉的不稳定性,这些不稳定性来源于持续的变化。Daft(1988)把环境不稳定性与复杂性作为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标志来衡量环境的动态性。Gagnon(1990)把企业环境各要素分为可控环境和不可控环境,并从企业内部结构和环境管理方面作出了分析。D’Aveni(1994)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环境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明显。从公司资源角度看,动态环境要求公司整合资源。Bettis和Hitt(1995)认为,环境呈现技术变化及扩散加速、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及边际递增产业浮现四大特点。罗宾斯(1997)把组织环境分为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的一切,如经济因素、政治条件、社会背景及技术因素。具体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包括投入物供应商、客户或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公共压力集团。Courtney等(1997)指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环境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静态环境,未来与现在完全相同。(2)确定型环境,即动态环境。精确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虽然所有环境因素的动荡性未必完全相同,但管理者可以精确地预测出未来发展的惟一方向。(3)风险环境,即动态环境。清楚地确定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未来发展可能有多个结果,管理者不能预测到究竟将出现哪一种结果,但可以弄清总共有几种结果,每种结果发生的条件与概率。(4)动荡环境,即动态环境。管理者可以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范围,但实际结果则可能是范围之内的任何地方。在新出现的产业中展开经营,进入新的地域市场对新技术开发进行决策的企业常面对着这种环境。(5)不确定型环境,即动态环境。不可预测以及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导致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以至于管理者实际上不可能预测未来环境。Robbins(1998)将环境的不确定性分解为变化程度与复杂程度两个维度。按变化程度分为动态环境与稳态环境;按复杂程度分为简单环境和复杂环境。Green(2000)指出,对环境的公认划分是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三个维度。除了上述公认的三大维度之外,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他的维度,如明茨伯格(2001)在总结环境特性时,将市场差异性也作为一个维度。他指出:“一个组织的市场覆盖了从完整一体到多种差异的范围,从把自己的一种产品销售到一家单独钢厂的铁矿市场到寻求在全球推销一个国家所有产品的贸易代理商的市场……”。不过从其内容来分析,该维度基本上可以纳入前面复杂性维度的范围,可以视为复杂性在市场环境方面的体现。Lukas(2001)总结了两种比较流行的环境观,即“信息处理”的环境观与“资源依赖”的环境观。达夫特(2003)认为,环境是由若干方面组成的,每个部分又是包含着有相似要素的外部环境子系统。环境领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任务环境和一般环境两个层次。任务环境一般包括行业、原材料、市场等方面,还可能包括人力资源和国际环境。一般环境通常包括政府、社会文化、经济形势、技术以及金融资源等要素。加雷思·琼斯(2003)在详细的考察组织环境后提出,影响管理者从而影响组织运作的主要力量包括任务环境,也包括一般环境。任务环境是指来自于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影响企业获取投入、提供产出的一组力量和条件。一般环境是指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人口、政治法律以及更大范围的影响企业及其任务环境的一组力量。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关于企业环境特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特征的分类及其计量方法,从环境特征来讲,有多种划分方法,但公认程度较高的划分方法是将环境特征分为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三个维度(Green,2001)。从环境特征计量方法来讲,少数维度可以采用公开数据,大多数的环境特征都采用利科特(Likert)量表来计量,公认程度较高的环境复杂性、动态性和敌对性都采用利科特量表计量。 (二)国内研究赵锡斌(2000)作为国内较早重视企业环境研究课题的学者,就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一般性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席酉民(2001)探讨企业不同外部环境子系统及其对企业的影响问题。王永龙(2002)提出环境容量维度,用来说明环境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成长空间,以市场环境为例,产业前景、市场规模、竞争态势等都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周晓东和项保华(2003)将不确定环境进一步划分为简单稳定、简单动态、复杂稳定和复杂动态四种类型。赵锡斌和费显政(2004)提出了企业环境研究的非均衡性 作者简介: 冯莉(197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 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