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工咨询的完整个案记录

一个社工咨询的完整个案记录
一个社工咨询的完整个案记录

一个社工咨询的完整个案记录

基本印象:于某,女,乳腺癌(调查表)。面相和善、身材中等、衣着朴素、神态有些紧张,倾诉欲强但注意把握分寸。

关系的建立:进来时先给妹妹发短信,告知不能去看老父,说时显得较局促痛苦。后通过寒暄得知是丈夫送她来,谈了些丈夫、儿子的情况及自己下乡的经历。在咨询员的共同把握下,谈话很快进入主题。咨询员主要应用倾听,在满足案主这方面需要的同时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关系基本建立,结束后为下次正式咨询做了一定铺垫。案主还对所看到咨询员的问题表示了关注。

自述问题:患癌症后,由于家庭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失眠(2-3小时/夜),靠服百忧解(抗抑郁药物)入睡,效果欠佳。来时倾诉欲望极强,情绪极易激动。所述内容多为家庭矛盾琐事,主要是与弟弟一家不和,感觉自己被误解更觉其弟许多做法很不应该,倍感委屈和痛心。为避免与弟直接冲突而不能去看患病老父,感觉甚是无奈和伤心。

谈话内容:父母都为高知,家中姐弟三人,自己是老大,自然要承担许多(谈到这里时较激动)。属老三届(当时的女十中),文革中(69年)因父亲问题和妹妹参加内蒙建设兵团离家,自述从那时起就为家庭分担责任。弟弟最小又是男孩在家中倍受父母和俩姐姐的迁就照顾,当时留在父母身边。回京后,依旧照顾家庭,尤其是对弟弟更是关照有加。家中从灭蟑螂到换煤气罐都由两姐姐包揽,自己更动员丈夫为弟弟找工作…弟弟成家后,与父母逐渐产生房产纠纷的矛盾,做出许多不讲道理甚至不近人情的举动,这时母亲还对弟弟姑息迁就,案主也做了很多调解工作和让步,居然最终为弟弟矛头所指,弟弟认为她制造矛盾,从来就没管过他,以至两人不能见面。这一过程中,去年母亲患癌症去世,父亲脾气倔强被气病重,自己现又不能去看父亲,感到伤心、痛苦万分。由此引发失眠,且愈加严重,药物效果越来越差。

丈夫在单位为领导开车,外人和自己对他评述都很好,只是回家有时脾气暴躁。自己在叙述这些家庭尤其是与弟弟的矛盾时,丈夫都表现得不耐烦。但支持自己来咨询,亲自开车送到。

儿子已工作,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干得不错,谈起来颇感到自豪。

发现的问题:案主对家中老大这一角色,到底有何感受?(为什么说到此处激动?)与父母的关系?姐弟三人的关系?对家庭关系中父母态度的看法?对自己的弟弟到底如何评价(从小到大)?现在希望他如何?自己是否意识到对弟弟一直的迁就与现在弟弟行为的关系?父亲的现状(谁来照顾)?为什么不敢去看父亲?到底怕什么(自己还有父亲的身体状况)?躲着能解决什么问题?

咨询目标及方法:案主现主要问题为癌症康复期的睡眠问题,由家庭矛盾引起。目标初定位于通过咨询改善其睡眠质量,询问其睡眠的具体状况及所采用的对策,在应对睡眠障碍上有无不合理之处。

第二次咨询时,在进一步针对其对家庭矛盾及自身康复状况的焦虑,先问询案主对所述问题的看法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期望,争取在充分共情的基础上澄清以上问题,协助案主缕清焦虑的实质,为在以后咨询中探寻进一步的方法。

个案访谈记录第二次访谈总结及设想

由于案主在第二次预约时,提出希望咨询员多说些,多给她出主意,强调自己总想倾诉,但每次说后都很痛苦,身心都感到难受。可见案主处于一种矛盾焦灼状态,身心俱疲又无力解决,急于突破又深陷其中。

第二次在进一步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咨询员尝试澄清第一次总结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之前所定的目标试图做些突破的努力。

谈话内容:

在进入正式谈话时,案主再一次表示对咨询员的关注(与咨询内容无关),积极帮着出谋划策。还由此说出其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经询问得知这次又是丈夫开车送她来。但她对丈夫的照顾还有很大的不满,觉得远远不够。

在问及老父为何要与弟同住时,刚开始说父亲自己坚持回老屋(已被弟占住),后提到自己的丈夫与妹妹对父亲都有一些看法,无法将父亲接出来住,而父亲在弟弟那里又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据说因卧床不起已长褥疮,案主对此非常焦急,又不敢去,屡次强调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承受与弟弟的冲突,现都是妹妹和家里其他亲戚去探望,据说还经常要看弟弟一家的脸色。

在谈到以上内容时,经咨询员询问,又对原来家庭关系展开了回顾。原来家中父亲主事,对家内矛盾总有一是非公断。母亲则一味忍让充当老好人的角色,遇到矛盾总是推卸相关人员的责任。她总不起好作用(原话)。母亲最终也是死于癌症。

案主承认弟弟一直受照顾,以至能力不足、怨天尤人、依赖思想严重,甚至弟妹一直都看不起他。但当咨询员与她进一步讨论弟弟为何如此时,她又总是强调弟弟笨、傻、不讲理等表面现象。关于弟妹,案主说原来两人谈恋爱时,弟弟就不满意,但是女方家长哭动了母亲,弟弟也就同意了。她们家一开始就看中的是房产(原话)。结婚后,弟妹在家为所欲为,弟弟虽经常跟她吵,但似乎也不敢违其意,母亲在世时更是迁就忍让,以至于弟妹的某些言谈举止模式逐渐变本加厉,最终父亲被气病,她和妹妹也只是忍受,其他亲戚更是无力插手。焦虑地提到29号是父亲生日,到时还不知能不能去看。

谈到失眠问题时,案主陈述由开始焦虑家庭矛盾到现在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焦虑,又害怕吃睡眠药物形成依赖,换了几种,现在改服中药,已有一点效果。咨询员建议其在家庭矛盾一时无法解决之时,尝试变换环境或活动,分散缓解一下整天固着于那些矛盾的心理。案主刚开始表示现生活中除家务、散步、治病无其他内容而且也无其他兴趣,在咨询员一再地努力鼓舞下,案主终于说出早已不愿提及的曾经在朗诵播音领域的辉煌和遭受的打击,咨询员据此继续鼓励她尝试做些改变。

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案主的行为模式里总有对他人周到照顾的需要,这是否是让人觉得重要或想控制他人的表现?

案主潜意识里希望通过病得到比她岁数小,以前可能尽受她照顾的丈夫反过来能照顾她。这种思维可能也是她对待其他家人的方式。家中矛盾虽错综复杂,但自己好像始终只能承受,对丈夫、妹妹一家、弟弟一家包括孩子在其中表现的感受、情绪有些模糊,表达不清晰。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原有的行为模

式对他人行为尤其是弟弟的影响。本想病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当别人没达到自己的希望时就更加强调自己的病,以此逃避矛盾冲突。而这一切没能奏效,也让她陷入一个焦虑的循环。对母亲有明显怨恨情绪,但似乎又在认同自己的母亲——包括行为和病症。

感觉她的失眠是以上问题和模式的延续和发展,且自己不愿突破这种状态。以前在自己最得意的方面遭受很大打击,当时只能忍受且不愿再提及。那虽已是历史,但对案主的忍受和不该“彰显自我”的行为方式形成长久影响。以前应该还有类似经历。

从其填表内容来看,案主是个荣誉感很强的人。但社会支持系统较差,对自己在原生家庭的地位评价偏低。生活转折事件未填是不愿提及吗?应该不是没有(事业上的打击和病)。对未来的设想未填,是因为现在问题、矛盾、焦虑多多,无心设想?

下次咨询目标及方法

案主家庭矛盾主线已清晰,再次咨询时注意避开谈论繁多的具体事件,而让其充分表达对家庭成员的各种感受和情绪,总结她与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尤其是对母亲和弟弟(母亲对弟弟、母亲对她、她对弟弟、弟弟对母亲、弟弟对她的模式)——布置家庭作业让她先自己分析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设想如果不得病会是什么情况,让她在明晰对家人的各种情绪后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所思考。需运用倾听、情感反应、具体化、澄清、立即性的方法。

针对即将的父亲的生日,其实是一个促使其有所改变的契机。在矛盾焦虑感很强的情况下,咨询员帮她缕清晰她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尝试能否变换一下应对的行为。可尝试角色扮演的方法。行为方式的变化还可尝试由身边的丈夫、孩子开始

继续鼓励案主挖掘自身潜能尝试为生活注入新的内容和希望,逐渐以开放的心态代替压抑和病。

第三次访谈总结及设想

按照上次访谈总结及设想,在开始此次访谈时咨询员向案主说明谈话方式,解释了内容不再涉及具体事件的原因,案主表示理解和接受。但在谈话过程中,案主还是有强烈的愿望倾诉新近发生事件。

在倾诉时案主的情绪依旧激动,但所述矛盾冲突及感受与前类似。说明案主依旧纠缠于具体事件中,对行为模式没有自发反省的需要,造成表面上虽答应咨询员实际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案主自己也感觉到陷入循环往复,以至于在其倾诉后对咨询目标及时间产生一定的疑问。

咨询员虽然在整个过程中见机插话以使谈话方向按既定方向进行,但显然没有充分满足案主的需求,试图让案主以咨询员的设想为中心是不可行的。

谈话内容:

具体事件略

下次咨询目标及方法:

以案主为中心,在进一步共情的基础上引导其自身对原有行为模式再评估的需要

1、由案主自己澄清想达到什么目标?曾做过或打算做什么努力?如何评价、总结及预期?

2、作业思索的结果?自己对在家中老大角色(与母亲和弟弟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情愿吗?

得到承认、肯定和回报了吗?为什么需要?~~~~咨询员适时给与其所需要的承认和鼓励。一味地承担、迁就、忍让这种模式能得到什么?~~~~被需要、重要

3、形成这样的角色关系,对咨询目标的达成有何影响?

4、为什么会再次对咨询员表示关心?~~~~一个成年人会有自己的决定,屡次的好意让人觉得有些强求。

5、为何在纪录表中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设想?生活中转折事件是什么?除了选播音员一事还有其它吗(早期)?怎么叫改变现状?

第四次访谈总结及设想

根据上次总结中的设计,在此次谈话开始时又一次向案主表明不谈具体事件,而是围绕咨询员所提问题展开,案主表示同意。

当案主表示咨询目标中的睡眠障碍现终于有所改善,而且似乎与用药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时,咨询员抓住时机向案主解释有关睡眠的自然机制,进而鼓励案主建立对人体自身免疫力的信心。案主表示认同。

“在改善家庭矛盾方面,你自己做过哪些努力改变吗?”。案主努力思索后,表示曾经试图召集家庭会议(其实是想让弟弟转变态度和方式),自己也承认这种努力是凭空而无效的。

“上次布置作业的内容——关于母亲、弟弟和你本人相互关系的模式,您考虑得如何?”。案主表示想后思绪比较混乱,提议由咨询员提问并做答(证明经过考虑但自己并未缕清,否则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案主认同在家中扮演老大的角色要承担许多责任但却没有相应的地位,感到委屈(所以想通过病让大家觉得她重要,要迁就她)。母亲就是通过“示弱”来控制家里局面的,通过迁就、忍让、埋怨来处理家庭矛盾的(由于姐弟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母亲不同形式的“示弱”分别造就了弟弟的“成长停滞”和姐姐的“忍辱负重”)。案主在谈话中承认自己在处事行为方式上有对母亲的认同,对弟弟的态度和方式也是母亲的翻版。

在案主也希望通过“示弱”——生病来控制局面而失败后,发展出新的睡眠障碍,而且坚信这对身体免疫力的影响,以求得大家的同情和支持。而弟弟则依靠住表现出“强势”的弟媳及其家人,试图跳出与家里人的关系模式(弟弟在那一模式下应该也感到很痛苦,一直在寻求突破,虽然反抗不是建立在自身独立的基础上)。而且弟弟发现对大姐的“示弱”表示不屑一顾甚至有意激化矛盾时,就可以控制局面——大姐服软、退出、离开……案主接着进一步“示弱”。一再强调弟弟是好人,希望他最终能良心发现心疼姐姐的处境,最终被控制住,而弟弟则更加激化矛盾以实行反控制,形成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帮助案主澄清如果对弟弟的行为方式不改变,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会改善的,案主很快意识到改变的难度并表示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弟弟打官司。咨询员确认人要改变已习惯的行为模式是很难的,需要本人主动付出努力。与弟弟的关系两种选择两种结果,是要与他继续交往还是断绝关系,要由案主本人来做出决定。

咨询员利用一次自我暴露,表达了对案主屡次迫切关心咨询员的真实感受,引发案主思考对弟弟和儿子行为方式的反思,其实是为案主改变行为模式做了一次尝试。

继续鼓励案主关注经营身边积极的关系——丈夫、儿子,鼓励案主走出家门发挥特长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并与案主交换了对康复会功能的认识。

总结及设想:

案主与家人的交往模式及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态度,在这一轮的咨询中只是表浅性地整理,与案注一起分析了本轮咨询目标的原因及可能的处理方式和相应结果,初步探讨了关于新模式建立的问题,把决断权留给案主自己。如做出选择后再出现问题,则要视案主个人的需求围绕新的目标开始新一轮咨询。

春节过后进行一次回访,以评估效果。

回访记录

预约回访时,案主就表示上午需要吃药,能不能晚些,还问咨询员能否到家里谈。在咨询员告知回访的目的和原则后,她答应的较勉强。……

来后,才得知她的脚前些时候刚扭伤,行动颇为不便,且还有多年的肺病,怕换季尤其是怕风(那天阵风8级)。……

案主:春节前父亲刚去世,我的情况又有些反复,睡眠和精神都不好,去安定医院,医生说我的情况已离不开药物了,开了塞洛特(抗抑郁药),效果还凑合,但怕上瘾。

咨询员:你对前一阶段咨询的感受怎么样?

案:还挺好,就是你很少给我提建议,感到有些失望。

咨:你很想知道如何应对现实中棘手问题的具体方法,咱们之前曾经分析过问题的原因(那些问题都是由一些习惯的观念和行为引起的),其实看到这其中你自己也是有一定责任的。那现在的情况呢?案:爸爸虽然走了,但想到弟弟的将来,他媳妇肯定会想方设法弄到房子,然后把他甩到一边,我应该想办法帮助他;爸爸走的前两天我虽在旁边照顾,但他本应该得到更好的照顾啊。

咨:你不觉得你总是在对自己提要求吗?而且要求还很高,这些代表了别人的要求随时在影响着你,让你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到,否则就是不好。但作为人,你对别人也应该有很多需要啊,可你从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要求,致使别人对你漠视。这种心理落差在得不到满足时,我想任何人都会苦恼的。总在想别人为什么这么对我呢?我为他/她做了那么多,可人家非但不领情还觉得应该,甚至让我觉得还亏欠着(对妈妈、弟弟不都是这样吗?)。别人怎么样都行,自己永远是应该负责任和担义务的(都变成恶性循环了)。这怎么能不影响到情绪呢?怎么能吃得香睡得香呢?你太辛苦了!

案:……

咨:在你遇到那些问题时,你最可依靠和信任的是什么呢?

案:还是我丈夫和孩子。

咨:一直感觉你丈夫是很关心和支持你的。

案:但他有时也不考虑我的需要,对我的病不太细心。那次我忽然想起有种讲究,半夜起来也必须去给父亲烧纸,因为我觉得这是任务,可他很不愿意,最后我把儿子叫起来跟我去的。

咨:你还是给自己压很多任务。你认为是任务的,你丈夫就也得当任务吗?(你没有考虑丈夫当时的感受,因为你总是在给自己布置任务,就觉得别人也应该和你一样。)

……

案:我的治疗其实被医生耽误了,我本应该得到更正规的诊治

咨:那你现在有什么不适感吗?

案:没有……

咨:如果没有就是你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所谓“正规”,否则没问题也会感觉不好!

…….

案:我现在矛盾是否去参加安葬父母的仪式,因为自己没去见他们最后一面感到后悔,但更担心伤心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

咨:如果去或不去都要伤心,不去还会增添遗憾,那你怎么选择呢?

……

案:我总是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还曾经想给自己也买块墓地

咨:你有那么好的家庭,而且现已退休,除了身体状态又没有其它束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尝试着让自己高兴起来,试试看!回访纪录——2004-02-27

预约回访时,案主就表示上午需要吃药,能不能晚些,还问咨询员能否到家里谈。在咨询员告知回访的目的和原则后,她答应的较勉强。……

来后,才得知她的脚前些时候刚扭伤,行动颇为不便,且还有多年的肺病,怕换季尤其是怕风(那天阵风8级)。……

案主:春节前父亲刚去世,我的情况又有些反复,睡眠和精神都不好,去安定医院,医生说我的情况已离不开药物了,开了塞洛特(抗抑郁药),效果还凑合,但怕上瘾。

咨询员:你对前一阶段咨询的感受怎么样?

案:还挺好,就是你很少给我提建议,感到有些失望。

咨:你很想知道如何应对现实中棘手问题的具体方法,咱们之前曾经分析过问题的原因(那些问题都是由一些习惯的观念和行为引起的),其实看到这其中你自己也是有一定责任的。那现在的情况呢?案:爸爸虽然走了,但想到弟弟的将来,他媳妇肯定会想方设法弄到房子,然后把他甩到一边,我应该想办法帮助他;爸爸走的前两天我虽在旁边照顾,但他本应该得到更好的照顾啊。

咨:你不觉得你总是在对自己提要求吗?而且要求还很高,这些代表了别人的要求随时在影响着你,让你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到,否则就是不好。但作为人,你对别人也应该有很多需要啊,可你从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要求,致使别人对你漠视。这种心理落差在得不到满足时,我想任何人都会苦恼的。总在想别人为什么这么对我呢?我为他/她做了那么多,可人家非但不领情还觉得应该,甚至让我觉得还亏欠着(对妈妈、弟弟不都是这样吗?)。别人怎么样都行,自己永远是应该负责任和担义务的(都变成恶性循环了)。这怎么能不影响到情绪呢?怎么能吃得香睡得香呢?你太辛苦了!

案:……

咨:在你遇到那些问题时,你最可依靠和信任的是什么呢?

案:还是我丈夫和孩子。

咨:一直感觉你丈夫是很关心和支持你的。

案:但他有时也不考虑我的需要,对我的病不太细心。那次我忽然想起有种讲究,半夜起来也必须去给父亲烧纸,因为我觉得这是任务,可他很不愿意,最后我把儿子叫起来跟我去的。

咨:你还是给自己压很多任务。你认为是任务的,你丈夫就也得当任务吗?(你没有考虑丈夫当时的感受,因为你总是在给自己布置任务,就觉得别人也应该和你一样。)

……

案:我的治疗其实被医生耽误了,我本应该得到更正规的诊治

咨:那你现在有什么不适感吗?

案:没有……

咨:如果没有就是你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所谓“正规”,否则没问题也会感觉不好!

…….

案:我现在矛盾是否去参加安葬父母的仪式,因为自己没去见他们最后一面感到后悔,但更担心伤心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

咨:如果去或不去都要伤心,不去还会增添遗憾,那你怎么选择呢?

……

案:我总是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还曾经想给自己也买块墓地

咨:你有那么好的家庭,而且现已退休,除了身体状态又没有其它束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尝试着让自己高兴起来,试试看!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社会工作个案记录表

会谈纲要 一.确立会谈目的 1.尽快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以便更容易进行下一步计划。更好服务于案主 2.由于案主有重的的轻生念头,把此案按照紧急情况进行处理,迅速介入 3.避免问题的产生,案主有自杀倾向。在会谈中要防止案主自杀情况的产生。 4.恢付案主社会行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自力更生。 二.介绍自己及机构 工作者向案主介绍自己是什么类型机构,以及来这里的目的,能够为案主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帮助到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核心所在介绍一下本机构的服务范围。 三.了解案主问题 案主赵女士在面对丈夫死亡的事情时,心里有许多愧疚。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伴有轻微抑郁,且有轻生念头。 4.使用技巧 1.建立关系技巧 积极倾听技巧:认真倾听案主的话语,并给予语言、肢体,表情的回应。 同理沟通技巧:工作者要处在案主的背景中去考虑问题。 真诚沟通技巧:让案主感受到你的真诚,给她以亲切感。 2.面谈技巧 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面质 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5.评估 案主是由家人介绍过来的,是在赵某同意的前提下做完此次咨询,所以应该是主动地而非被迫。案主的主要问题案主赵女士在面对丈夫死亡的事情时,心里有许多愧疚。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伴有轻微抑郁,且有轻生念头。案主的家人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尽快从伤心、自抑郁中走出来,以避免出现自杀的行为,此刻由于求助者已有自杀倾向,情况危急。机构应利用社区资源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并由社会工作者介入,但前提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愿意接受这个案件。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案主。 6.干预 最终达到消除案主心里的顾虑,同时解决按住轻声的行为。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 (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

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 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 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 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 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对本案例中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采用以人为中心治疗方法。相信来访者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 是通过咨访关系来引导来访者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范文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范文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

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 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 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详细笔记)

第一章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个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遭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核心是个别化一对一专业服务。 (3)服务目标:协调个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三.个案工作的本质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症状,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服务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①人的成长与发展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 面相互作用,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问题与其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及问 题处理三方面压力有关,使其出现心理困扰,人及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 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暂时是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 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治疗技巧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的治疗的具体方法。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相互沟通,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方法。 特点: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①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图式。(2)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的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的时间大

社会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资料 (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吉安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doc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计划】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

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

社会工作个案记录表

社会工作个案记录表 会谈纲要 一.确立会谈目的 1、尽快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以便更容易进行下一步计划。更好服务于案主 2、由于案主有重的的轻生念头,把此案按照紧急情况进行处理,迅速介入 3、避免问题的产生,案主有自杀倾向。在会谈中要防止案主自杀情况的产生。 4、恢付案主社会行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自力更生。 二.介绍自己及机构 工作者向案主介绍自己就是什么类型机构,以及来这里的目的,能够为案主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帮助到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核心所在介绍一下本机构的服务范围。

三、了解案主问题 案主赵女士在面对丈夫死亡的事情时,心里有许多愧疚。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伴有轻微抑郁,且有轻生念头。 4、使用技巧 1.建立关系技巧 积极倾听技巧:认真倾听案主的话语,并给予语言、肢体,表情的回应。 同理沟通技巧:工作者要处在案主的背景中去考虑问题。 真诚沟通技巧:让案主感受到您的真诚,给她以亲切感。 2.面谈技巧 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面质 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5、评估 案主就是由家人介绍过来的,就是在赵某同意的前提下做完此次咨询,所以应该就是主动地而非被迫。案主的主要问题案主赵女士在面对丈夫死亡的事情时,心里有许多愧疚。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伴有轻微抑郁,且有轻生念头。案主的家人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尽快从伤心、自抑郁中走出来,以避免出现自杀的行为,此刻由于求助者已有自杀倾向,情况危急。机构应利用社区资源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并由社会工作者介入,但前提就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愿意接受这个案件。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案主。 6、干预 最终达到消除案主心里的顾虑,同时解决按住轻声的行为。 7、与案主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

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理论假设、治疗技巧。 特征: 开放性。 理论假设的核心包括: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种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做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都强调: 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2以学习做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3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信息加工过程、信仰系统、自我表述、问题解决和处理的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它对人的心理失调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ABC理论: A引发事件、B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引发事件后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介入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

在任务中心模式看来,任务就是服务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 它是服务介入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服务介入工作目标—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问题的手段。 有效的沟通行动需具备两个要素(有系统、有反应),达到五种功能(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内容技巧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性直接治疗技巧、反思性—)和间接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治疗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清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只有把以下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来,这样的任务才是最好的,这三个因素是: 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愿。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危机介入模式危机: 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分为两类:

社工工作个案服务

社工工作个案服务 一、基本信息 1、日期时间:2015年9月22日 2、个案编号:0001 3、工作人员:陈小姐 二、案主详细信息 陈某,男、42岁,初中文化,多年在外打工未有积蓄,生育一儿一女。因儿子上高中而向人借款,至今未还。女儿16岁,在读初中。全家靠妻子代教月工资800维持生活。家庭压力大,陈某多次向亲戚朋友透露“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三、设定目标 1、社工要清楚地了解案主陈某存在问题的客观情况,在于案主接触交流中了解问题所在,与案主的需求。 2、对案主环境周围的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以客观正确的制定解决方案。 3、社工要识别案主问题的主观因素,及了解案主个人对自身问题的看法和真实想法。 4、通过对案主情况的核实,协助案主申请贫困辅助金,改善生活状况。 5、与案主接触聊天,让案主重拾自信,鼓励案主坚强面对生活,消除轻生念头。

四、制定计划 1、第一次访谈,接触案主。案主见面,自我介绍,简单讲诉一下机构情况。与案主聊天,认真听取案主的情况,并且简单重复叙述一下案主的情况,让他明白自己了解他的情况,明白他的想法。消除彼此间的距离,取得案主信任。 2、第二次访谈,社工全面收集案主的有关资料,直接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与案主谈话获得,间接资料是通过案主周围的人了解。在访谈中社工根据案主上一次的诉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始开导案主。 3、第三次访谈,与案主的家人协商,与家人共同制定方案,带案主一起参加一些家庭的户外活动,例如野营,周边游等活动,以亲情打动案主,让他感觉自己依旧拥有很多,对生命重新有热情。 4、第四次访谈,等案主消除了轻生念头之后,与案主协商一起申请政府机构的辅助,帮助他获得社会和政府的帮助,改善生活的状况,减轻他的压力。 (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延长访谈的时间和次数,以实际状况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改动) 服务协议书 第一条本协议当事人 甲方(委托方):陈xx 乙方(受托方):广东XX社工协会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3210075369.html,)/总结报告/工作计划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

家庭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个案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2010131166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主背景: 张某,女,今年15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二、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孤僻,性格十分内向,喜欢独处。 (2)人际沟通问题:与人交际能力差,自我封闭,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3)自我认同问题: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心理自卑。 (4)家庭问题:案主父母教育不当,其母亲经常责骂她,使案主更加自卑。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汇报

解开枷锁,放飞梦想 ——个案工作案例报告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阿辉 性别:男 年龄:14岁 (二)个案来源 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 1.情绪状况。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责备服务对象。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 (二)问题分析 1.非理性认知 服务对象因为接受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中学毕业后不上高中就没有前途,平时的测验成绩代表中考的成绩,所以平时考试测验不理想时,往往会认定自己已经考不上高中,自己以后就没有前途,家人也不会原谅自己等一些负面情绪。这些非理性信念往往会加剧服务对象的焦虑和紧张,过分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社工在跟进服务对象时,需要消除服务对象的这种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正确的看待考试成绩。 2.家庭沟通不良 服务对象因为家庭的情况,一直按照家庭成员的规定生活,很少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面对一些挫折时,服务对象从家庭中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造成服务对象内心不愿意和家庭成员沟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距离拉大。社工在跟进过程中要增强服务对象的沟通技能,让其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好的和家庭成员沟通,从而消除家庭沟通的障碍,从家庭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3.自信心不足 服务对象本人和家庭都给予服务对象较高的期望,但是在现实中却不断经历现实的打击,在缺少支持的情况下,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在逐渐的下降,对学习和

社工个案工作计划书

社工个案工作计划书 篇一: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一、案主资料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 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 。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 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 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 Ellis 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 ABC 人格理论认为, A 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 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 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

社工个案案例

个案活动计划书 案例描述 马xx,女,68岁,家住周口扶沟县,家中有老伴和一儿一女,儿女均已成家。早年战乱时期,她的两个哥哥均是甘肃兰州某工厂职工。经政府同意,她与母亲一块投奔哥哥,但这加重了哥哥的负担,后来嫂嫂又失去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哥嫂离婚。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在甘肃去世,另一个回到老家三年后也去世了。马xx62年下放到农村,后由母亲做主嫁给了无父无母的王加栋,母亲跟他们一起生活。王加栋的父亲曾经跟随毛泽东一块打仗,后来被俘,幸运的是他父亲逃脱回到了家乡,但又不幸的是最终被发现并被打死,那一年,王加栋才十岁。马xx老人体弱多病,看病开销比较大,儿子儿媳不孝敬她,,无奈之下,她想到了国家关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她觉得她的情况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政府应该给予救助。申请未果,她开始了上访之路。这条路她已经走了两年,至今没有结果。这两年她都是靠乞讨和捡垃圾卖钱生活下来。今年12月份,她又一次来到甘肃省兰州上访,被工作人员以种种理由推搡,后来被甘肃救助站遣送至郑州救助站,站中工作人员准备把她护送回家。 个案记录 一、基本资料 马xx,女,68岁,家住周口市扶沟县。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家中有老伴和一儿一女,儿女均已成家。她身体状况不佳,有心脏病、胆结石等多种疾病,一只胳膊和一只腿曾经骨折导致手和腿脚行动不便。老伴也身患疾病,看病花销较大。她把孙子孙女带大后,儿子儿媳嫌弃她已成为负担,不愿再赡养她。 2、个人经历:早年战乱时期,她的两个哥哥均是甘肃兰州某工厂职工。经

政府同意,她与母亲一块投奔哥哥,但这加重了哥哥的负担,最终导致哥嫂离婚。马xx62年下放到农村,后由母亲做主嫁给了无父无母的王加栋,母亲跟他们一起生活。近两年,儿子儿媳不愿再赡养她,无奈之下,她想到了国家关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她认为她的情况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政府应该给予救助。申请未果,她开始了上访之路。这条路她已经走了两年,至今没有结果。这两年她都是靠乞讨和捡垃圾卖钱生活下来。 三、主要问题 1、老人年迈多病,无人赡养,生命得不到保障。 2、儿子儿媳没有尽到他们的赡养责任与孝敬义务,家庭关系不和谐。 3、案主早年及近年的经历使她心理上受到伤害,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4、上访之路艰辛,生活无着,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案主生活悲惨。 5、案主本身不具备上访方面相关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少,无法为自己争取相关利益。 四、服务目标 1、使案主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改善案主生活状况。 2、改变案主儿子儿媳的观念,促进家庭和谐,使案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引导案主表达不满情绪,提供机会让案主宣泄内心的负面感受,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困扰,从而进一步了解案主的问题。 4、利用媒体宣传等途径,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5、帮助案主了解国家上访方面相关政策,联系相关政府部门,最大程度的为案主争取应得的权益。 五、服务方法和过程 1、本个案主要采用危机介入治疗模式。又称为危机调适模式。危机是指由于突发事件或一系列长期存在的负面困扰打破人们原有的生活常态,给人们带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