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成因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目标引领

【锁定课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认识荒漠化的含义。

2.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并由此说明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学习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进行案例分析。

二、学习过程

【基础问题——自主学习】

1、阅读p36“荒漠化的含义”,初步理解荒漠化的实质和主要的表现。

2、荒漠化和沙漠化含义一样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3、阅读教材P37,试

从地理位置、地形、

气候、河流与植被等

方面,总结我国西北

地区的自然地理特

征。

【能力问题——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试着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2、阅读教材p37并结合生活实际,试着提炼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三、原理总结

四、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在历史时期,曾经是森林茂盛的地方。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今已经是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黄土厚50—180米,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这里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近50年来该区域人口剧增,从1949年到1985年全区人口净增4500万人,粮食及“三料”匮乏,“滥垦、滥伐、滥牧、滥樵”现象触目惊心。甘肃、陕西、山西,199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0.76%和1.01%,居全

国较高水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单位面积生产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70%的县属于贫困县,近几年来每年缺粮8亿多千克。

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参考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和过程,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

五、知识巩固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全世界的荒漠都是荒漠化土地

C.荒漠化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D.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2.有关荒漠化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各因素中,气温的变化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

C.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植被退化和覆盖率降低是荒漠化的前兆

3.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发展过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快,植被破坏严重

B.气候异常

C.地表疏松

D.深居内陆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被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________为主,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是________,发展农业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

(3)近年该农业区超强度开发,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考点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考点分析 一、考点分析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2.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经典高考试题分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解析第(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第(2)题,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3)题,可从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三、跟踪训练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荒漠化练习题及解析

荒漠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A. 自然原因引起的 B. 人为原因引起的 C. 不良消费引起的 D. 全球变暖引起的 2.图中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A. 流水作用强的地区 B. 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 风力作用强的地区 D. 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3.该问题多发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 A. 耕地面积广大 B. 地广人稀 C. 热量充足.光照强 D. 光照强.温差大 【答案】 【小题1】B【小题2】C【小题3】D 【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人类的不良消费习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导致,所以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故B正确。 2.从图中可以分析出该地区主要是畜牧业,气候干旱的地区,所以外力形式应以风力为主的西北地区故C正确。 3.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及糖分的积累故D正确。 考点: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分布。 岱海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450mm,有22条河流汇入,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地区。据记载,岱海面积曾达到200平方千米,而现今仅为78平方千米。近4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图为岱海流域及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岱海流域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B. 科技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大 C. 工农业发达,人口迁入 D. 河流多,淡水资源丰富 5.岱海面积的不断缩小主要是由于 A. 支流截水利用 B.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C. 围湖造田 D. 入湖泥沙淤积增加 6.岱海流域适宜发展 A. 水稻种植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畜牧业 D. 乳畜等城郊农业 【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C 【解析】1.【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知识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岱海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450mm,有22条河流汇入,故水源充足,淡水资源丰富,易形成聚落;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落后,经济水平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知识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并掌握内蒙古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答】 岱海面积曾达到200平方千米,而现今仅为78平方千米。近4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支流截水利用,河流汇入的水量减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不是近期缩小的原因;围湖造田、入湖泥沙淤积增加不是最主要原因。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岱海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答】 岱海流域在内蒙古境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降水较少,城市化水平低,适宜发展畜牧业。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西北地荒漠化的原因新人教必修

考点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 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

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示意图。 (1)图示区域 A、B、C、D 四地中,土壤盐溃化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试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 B 地区若大规模引水灌溉,种植粮棉,可能会导致当地及其下游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答案】(1)C 地势较为低洼,易积水;气候干旱,夏季蒸发旺盛。 (2)B 地区土壤盐渍化,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

土地整理论文荒漠化论文: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土地整理论文荒漠化论文: 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摘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类型成因防治策略 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第二,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如发生在红土及红色岩系地区就称之为“红色荒漠化”,发生在石灰岩等地区,表土被冲刷成为石山荒漠化,而在泥石流滑坡等活动濒繁的河谷地区就出现砾质荒漠化(砂石化)。 概括地说,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破坏的土地退化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 1、充足的沙源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第四纪时期(Q),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历史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沙源。地层中的古风成沙,记录了沙漠在中更新世(Q2)以前已经存在大片沙漠,而且风成沙与黄土、古土壤或湖相地层迭覆出现的特点,证明沙漠并非从一形成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震荡变化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甘肃玛曲县各类牲畜总量在过去几十年呈直接增长,由20世纪50年代的24万头(只、匹)增至80年代的6万头(只、匹),1998年达70.53万头(只、匹),据统计1989年草场超载量为35万个羊单位,1998年超载达40多万个羊单位;内蒙古由于过度放牧,导致13.3万多公顷草场严重退化,后山地区已有175户牧民被迫迁移他乡。目前,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过牧直接导致草本植物生长量下降,覆盖度降低,某些地段地表裸露,使固定沙地或砂丘活化,在风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植被稀疏地段造成风蚀突破口,沙砾撞击、生草层被掩埋或风蚀流动,植被衰退死亡,促使荒漠化的形成。 3、不合理的农垦 在半干旱地区,不论是沙荒地区还是天然牧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荒漠化。在内蒙东部草原,开垦的最初2年内,种植春小麦的单产大约是750kg·hm-2,随着土壤风蚀的加重,单产急剧下降,甚至颗粒无收,最后只好弃耕。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荒漠化就是历史时期人类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扎西)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A卷)(含解析)

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 (A卷) [考点分布表]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上游用水增加,会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2.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 )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⑥ 答案 B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是“人为原因”,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右图)。读图回答3~5题。 3.形成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风化作用显著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 D.风蚀作用显著 答案 C 解析西南地区属于季风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冲刷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故C项正确。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显著主要指干旱地区;该地属于红壤区,土质较黏重。 4.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 D.交通建设 答案 C 解析石漠化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故C项正确。 5.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资源更加丰富 C.农业从种植业为主向牧业为主转变 D.耕作方式由水田向旱地转变 答案 A 解析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即土地资源丧失,故A项正确。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回答6~7题。 6.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业过渡地带,过度放牧或开垦,易导致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 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 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 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 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一、土地荒漠化分类 狭义的土地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广义土地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海洋荒漠化、城市荒漠化、高寒荒漠化等。)的总过程。 综合上述对荒漠化理解,我认为常见荒漠化类型包括: 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二、盐渍荒漠化 也属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也称盐漠化,我们把土壤表层30cm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1%时称盐碱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 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多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产生荒漠化效应。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 三、石质荒漠化(石漠化) 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很严重。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 四、海洋(水域)荒漠化 一个国家的领海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海洋也存在着类似的荒漠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赤潮导致生物生产力下降,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蒸发下降,出现的荒漠化效应.我们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十分的重视。 五、城市荒漠化 发生在城市内,由于人口增加和地表性质改变而出现类似荒漠环境效应的环境有害 化过程。因为城市表现出的气候暖干化,城市石漠化、城市贫水化、地面干燥化、城市风沙活动、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都于荒漠有类似的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六、高寒荒漠化 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地区,因低温引起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也被 称做寒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古来事业由人做——洪秀全 编号:gswhdlbx —007 文华高中高二地理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人 :吴磊 审核人 刘文明 编制时间:2014年9月10日 学习目标 1. 知道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知道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 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 工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 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 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 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 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 减轻自然灾害。 2.我国在沙质荒漠化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三 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使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 理,从沙漠中新辟农田130多万公顷,4400平方公里严重退化的草场由于封 育得到了恢复和保护,产草量增加20%。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 荒漠化入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 土地的生产能力 2.原则:坚持__维护生态平衡_ ___与_提高经济效益____相结合,治山、治 水 治碱 、 治沙 相结合。 3.重点:治理_已遭沙丘入侵__、__风沙危害严重_____的地段, 因地制宜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2.1.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A卷)作业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A卷)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上游用水增加,会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2.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②③⑥

答案 B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是“人为原因”,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右图)。读图回答3~5题。 3.形成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化作用显著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D.风蚀作用显著 答案 C 解析西南地区属于季风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冲刷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故C项正确。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显著主要指干旱地区;该地属于红壤区,土质较黏重。 4.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D.交通建设 答案 C 解析石漠化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故C项正确。 5.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资源更加丰富 C.农业从种植业为主向牧业为主转变

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

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及一些半湿润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地形: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西北地区指的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西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划分以贺兰山为界 贺兰山以东: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 贺兰山以西:高大的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半干旱区(降水量200—400mm),植被为温带草原。 西部:干旱区(200mm以下)植被:荒漠草原,和极端干旱区(50mm以下)植被: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地生产力相应降低;体现了“由海洋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b.山岭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阻隔。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 b.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旱季 为荒漠化存在了潜在的威胁;气候异常(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环境压力变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 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e.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原则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a.内容: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

地理:2.1第2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选择题 (2011 ?试题调研)下图是甘肃某地的土地荒漠化状况,这里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为集 1982年 20。呂年荒漠化地 区] 1 ?图中所示荒漠化土地比例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该区土地荒漠化主要是 ( ) 地沙化 C.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次生盐碱化 2?随着时间的变化,该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时值多雨时期,风沙活动得到抑制 B.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固沙的结果 C. 大面积农垦使耕地面积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D. 荒漠化治理改变了地表起沙机制和风沙前移机制 3. 该区土地荒漠化的变化说明了 () A.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 人类活动只能减缓荒漠化的进程而不能预防荒漠化的发生 C. 持续干旱可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 D. 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占70%以上 解析:第1题,由题目的说明可知,该地区是半干旱草原农垦区,其荒漠化主要是由 于过度开垦造成的。第2题,由题目所给的图看出, 该地区的荒漠化由1982年到1998年越 来越严重,而从1998年到2008年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有所减少, 这是在这一阶段该地区的人 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危害, 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采取了退耕 还牧等防治荒漠化措施的结果。 第3题,由图看出,人类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自然 演练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屮,据此回答1 A. 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B.过度农垦造成的土 3 题

环境造成破坏,导致荒漠化的蔓延,而人们注意了自己的经济活动,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荒漠化就得到抑制,这 说明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1.B 2.B 3.A (2011 ?临沂高二测试)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