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摘要:社会交换理论以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人们在社会心理及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文章从这一理论出发,审视了学校与社区及与社区教育关系非常疏离的原因,分析了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建立学校-社区共同体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校;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

作者简介:邵晓枫(1967-),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1-0027-04

学校与社区及社区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习化社会建设的推进,越来越要求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更广大的领域走向融合,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即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应形成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共同繁荣的共同体关系。本文拟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在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中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以期对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及社区教育的沟通与融合,建设学习化社会有所裨益。

一、社会交换理论简介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霍曼斯、布劳、艾默森等。社会交换理论以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非经济学领域的问题,指人们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交

换。该理论认为社会交换类似商品交换,其宗旨也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也即是说,在双方交往中,如果人们发现自己的收益与投入之比与对方大致相同,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交换,心理上就比较平衡,交往也会继续,如果发现自己收益与投入两者之比低于对方,则会产生抱怨等消极情绪,就会减少投入或中断交往。[1]因为要交换就必须要有资源,占有了较多和较稀有资源的一方就成了交换中处于优势的一方,就会使交换不平等甚至中断。艾默森认为,资源是“一行为者所拥有的使其能够奖赏(或惩罚)另一特定行为者的能力、财物或其他属性”,交换资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交换双方的需要程度。[2]这一理论是从人是经济上的理性人这一假设出发,虽然有其不足,但对人们的交换动机和交换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与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能为我们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二、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我国学校与社区及社区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我国在学校与社区及社区教育的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表现为联系甚少,各自为政。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比较重视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互动,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政策,建立了一些制度,开展了一些活动,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交流,有了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雏形,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及共同繁荣等方面也还存在着

缺陷。而在更为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学校与社区处于非常疏离的状态,各自为政。学校几乎独立于社区之外,与社区联系不多。大多数学校都有一道有形的围墙,不允许学校之外的人进去,这道围墙更是无形的,把学校与社区隔离开来。表现为:第一,没有专门的沟通、协调学校和社区及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没有对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学校未把为社区服务、与社区及社区教育的沟通和互动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这一类相关的机构,也无人专门管理这一项工作。第二,没有保障学校与社区教育沟通互动的政策法规。第三,学校教育资源及教育教学活动极少向社区公开和开放,只是在人事、劳动、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需要培训居民时,学校出场地配合而已。即使在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存在着学校向社区开放不够的

问题。如有人对上海市闸北区学校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师资、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等方面对社区开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力度还不够,绝大多数社区管理工作者认为还有必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交流。[3]第四,在与社区联系最直接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上,也并未表现出应有的紧密联系。一些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形同虚设,与学校的联系并不多。在学校每学期召开的一至二次家长会(有一些偏僻的乡村学校,甚至连家长会也不开)上,也只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统一讲话,没有安排与家长互动的时间,而且学校在与家长关系的定位上是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却不去了解家长的情况与要求,至于兴

办家长学校、教师家访等活动就更少了。第五,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缺少教育资源整合意识,没有积极地与学校进行协调与沟通,未能有效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活动。第六,社区较少主动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有的社区甚至不愿意配合学校工作的开展。

总之,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关系上,大多数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成了学校专用资源,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少,极少互通有无,更谈不上建立教育共同体。这一状况严重阻碍着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建设,不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更不利于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有人认为,学校与社区关系更多的是基于权力基础上的对有限资源与空间的分享、交换与争夺,但不管是共享、交换还是争夺,前提是学校与社区之间有彼此可以交换的资源。[4]或许这种说法有些过激,但也有相当的道理。如我国古代家族性举办的学堂与带有社区教育性质的社会教育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学堂由社会出资举办,校地选址就在本地的祠堂等地方,教师多来源于本地,教师是当地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另一方面,学堂为当地培养人们所需要的人才:传授当地社会已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习得良好的社会礼仪,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等。正因为学校与社区之间有基本对等的资源可以交换,因此二者才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而当前学校与社区如此疏离,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人们认为今天的学校教育资源对社区教育的输出是单向的,社区没有对等的教育资源可以与学校交换。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交换的双方必须要处于基本对等的地位,有基本对等的收益,这样才能使双方有进行资源交换的动机,

也才能使交换行为发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认为学校教育资源对社区教育的输出是单向的,学校与社区教育之间自然就无法建立共同体关系了,可问题在于,今天的学校与社区之间真的没有可以作为对等交换的教育资源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较好地建立起学校-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性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性分析

分析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分析二者是否拥有基本对等的可供交换的教育资源。

(一)学校有大量可与社区进行交换的教育资源

台湾有学者在对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查后,发现认为社区各级学校可扮演的角色,按得票高低顺序,依次为:首先成为提供教育训练及理念宣导推动的机构;其次是提供设备、场所及人力资源与社区共享;再者是结合社区内其他资源机构的整合角色。[5]这些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以为,学校主要能为社区教育提供如下资源:

1.学校能为社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如场地、图书、各种运动设施等。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设施显然是社区所有机构组织中最齐全的,而这些设施并不是24小时被使用,学校可在其闲置时,如晚上、周末、寒暑假、节假日等提供给社区使用。

2.学校能为社区教育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当今社会,教师虽然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但作为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社区中仍然是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因此,各级学校能为社区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及各类技术、职业培训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及许多州立学院就承担起了为社区学院培养行政领导人和师资的任务。我国上海、成都等地的各级学校,也为当地的社区教育提供优秀师资及管理人员。如成都市武侯区就抽调了49名本地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社区教育学院的辅导员。

3.学校能在社区中起到宣传、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整个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作用。学校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传承、传播文化。上个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一批教育家在农村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活动,如晏阳初所推行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这“四大教育”中,核心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严重的文化失调,在他的乡农教育实验中,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改造乡村、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他们都把学校作为最主要的阵地,把教师视为最中心的人物。我们现在正处在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学校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繁荣和提高社区文化上更是责无旁贷。

4.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等能为社区教育提供借鉴。社区教

育是教育中的一种,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同样也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规教育,其在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这些都能为提高社区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社区同样拥有大量的可与学校交换的教育资源

如果说人们比较容易看到学校拥有的上述教育资源的话,社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则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社区拥有的可与学校交换的教育资源至少有以下一些:

1.学校是社区所有居民纳税资助办起来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公共事业,公立学校也正是靠所有纳税人的钱才办起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社区居民都为学校出了资,没有这些社区居民,就没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比我们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因此认为管理学校的实际权力应属于民众,因为社区居民是学校的股东,学校靠他们交纳的税金资助,他们的红利是自己和子女享受正规教育,同时,通过社会获得间接收益——因为艺术、科学、工业、农业各领域人口的文化素养都有了提高。[6]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学校与社区的资源交换关系。而且除正常的纳税外,社区内的企业、个人、党政团体等还可能在学校经费困难时资助学校。由于社区中每个人都是兴办学校的纳税人或者资助者,学校不但有义务向社区报告自己的教育情况,更有义务为社区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社区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延伸与补充。我国上个世纪80年

代社区教育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现学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需要,即需要开辟所谓的“第二课堂”,也就是说,“我国社区教育并非社区生活、社区发展的产物,而是原有教育体制发展的一种延伸。”[7]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学生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离开了生气勃勃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奢谈德育,便只能是缘木求鱼。”[8]

3.社区能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首先,社区中蕴含着大量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及历史资源,如民俗、名人、文献、古迹、建筑、自然环境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增长知识,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其次,社区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英、美等发达国家无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就以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的情形司空见惯。我国现在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社会活动,并要填写相应的表格,社区相关单位加盖公章,社区自然成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最近便资源的提供者。如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区居委会相助,如派学生去居委会当“见习主任”等,都得到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作为回报,或者说作为资源交换,该校在双休日无偿提供学校教学场所,支持创办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实现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双赢。[9]

4.社区教育能为创新学校教育提供借鉴。在人们心目中,学校教育以其办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能为社区教育提供教育教学上的借鉴,但其实社区教育在一些方面同样能为创新学校教育做出贡献。首先,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促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及生活的融合。其次,在社区教育中非常强调教育的全民性,这实际上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学校教育也应贯彻这一理念。第三,社区教育形式及途径的多样化对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形式、途径及方法有着借鉴意义。第四,在社区教育的具体实施中特别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而这恰恰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社区教育的这一特点尤其值得学校教育学习和借鉴。

5.社区教育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社会环境,从而有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社区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现实环境,而且是中小学教育的社会主体。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地域形式,它具有社会及其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中小学教育公益性的独立主体。[10]具体表现为社区教育能提高家长素质,同时,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风气,有助于学校教育的进行。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学校能为社区提供教育资源,同样地,社区也能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之间有着可以交换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完全可能的。其实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陶行知“生活却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论断中,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当代社

会强调的教育要回归生活,其实也是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与社会、与社区的联系,因为社区正是学校所在地,是学生的生活所在地。因此,学校与社区不但可以,而且还应该成为一个共同体。

四、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对策

第一,树立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观念。要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首先就要转变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教育系统和政府部门的职责的观念,转变认为学校教育是独立于社区之外的教育形式的观念,特别是要转变认为只有学校才拥有大量教育资源,而社区没有多少可以与学校交换的资源的观念,正确认识到学校与社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关系,它们彼此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只有建立了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统筹规划,才能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政策、法规。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作为社会交换的两种基本类型,“人情社会主要靠道德的手段去约束交换双方,契约社会主要靠法规手段去约束交换双方”[11],中国正在由人情社会转变为契约社会,应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中明确规定社区与学校的关系,彼此对对方有着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使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和健全得到法律保障。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如美国在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文件中,规定公立学校要对社区不同机构提供服务。日本在1949年的《社会教育法》中,对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出了规定;在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中,强调了学

校与社教机构之间具有互补功能,要资源共享。我国台湾行政院教改会在1996年提出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中赋予了学校更多的参与和推展社区教育的职责。[12]我们也有一些规定涉及到这方面问题,如在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试行)》、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指出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学校应向社区开放及面向居民开展培训服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2003年起,成都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通知。但从总体来看,我们一直缺乏对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法律规定,而且不少的相关政策规定也只是停留在纸上,学校与社区联系是否紧密还主要取决于当地在任的行政领导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水平和重视程度。

第三,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机构。要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首先就要改变目前在大多数地方都还严重存在的多头管理,实际上却没有主管机构和部门,导致学校与社区教育沟通工作一盘散沙,因此,建立学区教育管理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管理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如日本在每一社区有市政府层次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整个活动的规划,在每个学校则组成“社区学校委员会”。[13]上海的真如中学于198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社区教育委员会,此后,各地建立了一些类似的机构组织。社区教育委员会

属于半行政、半社会行为的中介性教育管理服务组织。[14]在这种管理机构中,既有社区教育力量,又有学校教育力量,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及家庭教育力量,这一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目标导向、制定策略、组织实施、课程开发、综合调节、评估激励等工作。

第四,建立健全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标准和考评机制。评价一个地区教育的水平,我们通常只评价其学校教育水平,事实上,“教育必须被放在学校-社区的大环境中来评价,必须把教师、学生、管理者、辅助人员、家长及其他居民联系在一起看待。”[15]也即是说,应该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标准和考评机制。在美国,通常学监会会通过制订自己的社区关系目标来加强学区与社区的关系,这些目标成为每位管理者计划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对此接受考核。发展学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制订具体的目标与活动已成了所有管理人员的责任,[16]并且在考评时有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我国少数地方也开始把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作为考评社区工作与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但这样做的地方还不多,而且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制定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详细标准,把建立健全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作为社区工作与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来进行考评。

第五,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实体。既然学校和社区能彼此向对方提供一些资源,二者就可以而且应该在彼此资源交换的基础上建立实体,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及北欧的民众学

校等,都是典型的例子。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实验工作的通知》中也讲到,各地要依托本社区内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办学实体网络。在这个方面,我国目前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是社区学院及其所属的各社区学校。社区学院或社区学校有实职化的领导,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方针、方案、计划、规章制度,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有专门的校地及经费等,表明这些社区学院或社区学校已成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实体,确保了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活动的扎实开展。但目前我国这种实体还较少,主要还限于经济发达地区。

综上所述,学校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大量可以交换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努力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化社会网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1-42.

[2]孙庆民.社会交换资源理论评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118.

[3]李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基于上海市闸北区的现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25-31.

[4]李红婷.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157.

[5][12][13]王政彦.终生学习社区合作网络的发展[m].台北市: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260,77,119.

[6][15][16][美]唐·倍根,唐纳德·r格莱叶.学校与社区关系[m].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3,10,52.

[7]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6.

[8]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0.

[9]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大阪为例[d].上海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57.

[10]邢永富.中小学教育社区公益性之辩[j].中国教育学

刊,2011(9):29.

[11]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j].社会科学,2011(9):73.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何谓学习共同体? 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不同的课堂社会形态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第一种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集体的直接性归属意识与对课堂规范的无意识承认结合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集团内部的情绪性的强烈的一体感与对集团外部的排他性排斥意识。”第二种形态即群集性社会,是由课堂中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与制度性的角色关系构成的,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人形成着走向自由的私的世界,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地位、约束、角色所消解,共同体的性质被剥夺了。第三种形态是意识到上述两种人际关系并在加以变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与伦理的共同拥有为纽带所结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体在各自自主的个人

如何让社区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一重要纽带

让社区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纽带谈及社区教育,很多人将其混同于传统的一般学校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所谓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群体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这种教育是个大的范畴,体现在:一是对个体来说是终身教育;二是对整个社会来说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我们过去对学校教育比较重视,对社区教育、家庭教育重视不够。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认为,除了学校之外,还应动员家庭、社区这样一些教育要素参与对社区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关怀和培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实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青少年是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环境、内容和方式,因此如果使这三者进行有效的衔接,就可以使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更加健康成长。几年来,我们青村镇社区学校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效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实践。 一、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大环境,提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对青少年爱心、文明礼貌、劳动、优良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比较正规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而社区教育面就比较广泛,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未包含的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是从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成长,但社区教育如果在社会公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跟不上,那么青少年对接受到的家庭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就可能在碰到社会负面影响时产生迷惑、动摇和放弃。如我们常常遇到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的爱护公物的教育与社会公用设施被人为破坏形成的反差;拾金不昧的美德与社会上少数偷盗、抢劫等不良行为的对比;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冷漠现象等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

学校共同体发展三年规划

朱里街道河滩小学、狮子行小学 教育发展共同体三年工作规划 (2014—2017) 为促进共同体各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更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中的文件要求,推动我校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开展,扩大校际之间的交流,互补互促,共同提高,使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朱里街道河滩小学小学共同体发展三年规划。 (一)总体发展目标 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依托基地校共同体,通过组织协作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工作目标 (一)共同体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一体打造,共同发展”的理念,逐步达成xx片教育特色化、师资队伍优秀化、教学优质化、学生发展全面化的均衡发展目标。确立“一个理念、三项原则、四个发展、五种机制”的共同体发展总体目标: 一个理念:文化引领、品牌立身、共享共赢、和谐发展 三项原则:资源共享原则、优势互补原则、深度整合原则 四个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五种机制:共同体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机制化、交流体验经常化、课堂研究内涵化、教育资源开放化

(二)共同体三年发展总体规划 针对共同体的基本现状,我们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切入:第一,经过专业引领,形成教师发展文化。第二,打造共同体专业名师团队,形成集群放射规模;第三,以“快乐教育”为载体,培养有品位、有内涵、有道德、有知识的少年儿童,并创建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2014至2017年三年年度目标 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具有梯次性的三年发展目标: 1.互动交流、联动年:(2014、1—2015、1)通过各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交流和联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打造名师专业团队,探索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模式,带动影响整体工作的全面优化发展。 2.强化引领,整合年:(2015、1—2016、1)推行一体化引领、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打造的机制,整合师资力量、整合学区特色、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区一体发展。 3.彰显个性,特色年:(2016、1—2017、1)推行一体化的引领、管理,打造考核评价制度化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学区品牌,逐步形成办学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等鲜明的学校特色,初步实现教育教学均衡化。 (四)具体目标 1.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广大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渊博的学识培养人,向社会展示我校教师的良好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大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教师、领导交流每学年3-5人。核心学校统筹安排优秀教师资源,合理流动。

如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0224182.html, 如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作者:徐德超 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7期 摘要:对于如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分析了双向结合、资源共享、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途径,包括:整合资源、学校受益、教学设备、场馆设施共享、教师师资和管理人员相融合、学校资源与社区需求充分结合。通过以上结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和居民全面发展,为居民创建一个终身学习机会。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一、双向结合、资源共享 (一)依托社区、构建青少年教育大课堂 在当今社会,学校和社區的联系较为密切,只要学生踏进了学校,就踏进了社区,因此,要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目前,大部分学校周围商店比较多,居民小区增加,交通拥挤,人员复杂再加上各种社会现象,社区教育对学校环境越来越不重视,如果不重视的话,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二)双向开放,学校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和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学校是社区重要的文化机构,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帮助社区居民。将学校也融入社区中,使社区知道学校的重要措施。学校要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要主动走向社区并开展教学活动,将社区教育和教学教育结合起来。 (三)社区资源给予学校帮助 社区和学校联合起来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学校可以根据召开社区教育会议,请社区领导和社区居民代表商量有效措施,也可以和街道委员会、派出所联系。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制止那些不健康的娱乐措施、消费方式,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借助社区教育资源优点,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途径 (一)整合资源、学校受益

2020社区教育工作方案【精选】

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依靠社会广大居民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具体的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带来关于20 社区教育工作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年的社区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实践、“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贯彻党的大精神,依照区委、区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增强社区教育工作意见,结合我社区实践,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立工作,不断提高社区文明水平和市民本质,积极开展各类方式的社区教育活动。 一、明确目的、制订方案 20 年头,依据上级的要求制订了《年度社区教育工作方案》使全年的社区教育工作做到心中稀有、重点突出、稳步推进。 二、抓住重点、突出特征 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工作。依据社区居民的培训需求,不断拓展和丰厚教育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未成年人教育培训、老年人群的社会文明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活才能的技艺培训,扩展家庭婴幼儿教育指导和青少年校外本质教育掩盖面。结合实践状况进行社会主义品德规范教育和培育文明习气,坚持社会公德,准确处置人际关系、健康有益、争创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常识学习,经过学习使市民文明本质获得提高。 三、整合伙源,完成共享 经过中小学校、交安委等这些各具优势的驻地单位联袂,签署共建和谈。有用应用辖区的教育为社区居民群众供应教育人才与场地,服务于居民,扩展社区教育的领域,处理实践工作中的很多坚苦,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开展丰厚多彩文明活动,营建学习气氛 丰厚暑期青少年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高兴生长。 1、为充分发扬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收集合力整合的效果,使广大青少年渡过一个安全、健康而有意义的暑期,开展年暑期青少年教育实践系列活动 2、结合暑期青少年活动举行暑期社区学生、演讲、争辩、等方式多样的念书活动; 3、学习生活知识,提高生活技艺,组织辖区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消防常识培训,并现场观摩让的青少年参加其中,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服务认识,经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青少年遭到教育,获得磨炼,获得优越结果。 20 年的社区各方面工作已经结束并取得一定成绩,作为社区领导人的我也因取得良好的成果而感到十分欣慰。20 年道认真宣传落实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九届五次会议

松江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指导意见-松江教育信息网

松江区第二轮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意见 (征询意见稿) 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为贯彻落实市、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松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完善松江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松江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我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公平、开放的办学水平。特制定《松江区第二轮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意见》,请各校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根本,坚持以提高效能为方向。通过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整体推进松江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成立第二轮松江区教育局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徐界生松江区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钱秋萍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局副局长 杨桂龙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 杨敏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 组员:夏长来松江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金文松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袁洪斌松江区教育局计财科科长 姚文渊松江区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

黄蕾松江区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 顾静君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主任 王洪明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主任 闵志辉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基教科。共同体成立管理委员会,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共同体内各成员单位成立以校长为负责人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共同体建设各个项目。 三、共同体成员单位 组建八个共同体,牵头单位分别是:上师大外附小、泗泾小学、中山小学、松江七中、松江四中、佘山学校、李塔汇学校、三新学校。 具体组成是: 1、上师大外附小:九亭小学、岳阳小学、新桥小学、实验小学、九亭四小(联络员:闵志辉)6 2、泗泾小学:第三实验小学、九亭第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九亭三小(联络员:陈春根)5 3、中山小学:中山永丰实验学校、方塔小学、泗泾第二小学、新闵小学(联络员:黄其明)5 4、松江七中:茸一中学、华实初中、二中初中、松江六中、立达中学(联络员:秦欢珍)6 5、松江四中: 九亭中学、新桥中学、九峰实验学校、洞泾学校(联络员:陈赣)5 6、佘山学校:民乐学校、叶榭学校、天马山学校、仓桥学校、东华附校(联络员:王洪明)6 7、李塔汇学校:泖港学校、古松学校、五厍学校、新浜学校(联络员:张忠山)5 8、三新学校:张泽学校、车墩学校、华阳桥学校、小昆山学校、上外松外(联络员: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 为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东夏教育均衡发展,东夏教管办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关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校优质资源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0年东夏初中与职工子弟初中、东夏小学与职工子弟小学结对,2011年东夏初中与北关初中结对,东夏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今年东夏初中与开发区初中,苏屯初中与满族初中,东夏小学、苏埠屯小学与西苑小学结对,东夏小学副校长到店子小学兼任副校长,建立了东夏镇小学共同体。 自校际间共同体建立以来,由于校际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且活动组织灵活方便,便于进行深度交流。我镇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继续深化校校联动、共同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固定合作研讨项目的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夏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发展共同体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学校有关科室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主要点问题。

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学校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方案,对共同体学校实行全方位、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实现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校兴共荣、校衰共耻”。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对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进展情况分别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奖励共同体的依据。对于工作成效特别突出的典型经验,教管办将适时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纳入创先争优等评选范畴。 三是狠抓过程管理。双方学校将加强对各发展共同体的过程性指导和监管,同时将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指导小组,对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半年中期评估和年底终期评估等。 四是加强人文关怀。我镇对来我们东夏支教的指导教师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到结对学校学习的教师给予每月200元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对支教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进行走访,在考核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评优树先向外出学习教师倾斜。 五是东夏初中和苏屯初中互派副校长进行交流学习;并成立了东夏镇小学教科研一体化,派出副校长李广华到店子小学兼任副校长,定期在全镇小学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和选派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各方切实履行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暑假教育系统人事调整契机,从主体学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对方学校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双方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了“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谐的教育品牌,创建青州最亮丽学校”的办学目标,实行统

教育社区化 社区教育化

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 ——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 内容提要: 教育是社区的一种重要职能。社区教育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享资源。学校教育要依托社区,社区教育也要依托学校,社区与学校应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21世纪所提倡的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社会化的大教育,是终身教育,而社区教育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证。面对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学组合,充分利用,形成一个发挥整体功能优势的有机集合体。 一、社区教育概念及现状 “社区教育”一词的由来,有学者认为最早源自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对“社区教育”概念的最早诠释。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①。 本文认为应突出两个方面的特性以区别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不同:第一是这种活动应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动;第二是这种活动又是基于社区居民为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对学习的需求,以及政府为满足社区居民对自身完善所提出的教

育要求,这样一种具有双向性和双重特定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因此,从这样的理念出发,社区教育是由基于居民生活,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社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社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以切实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一言概之,社区教育是满足人类终身学习之需求的教育服务之载体,对其内涵的把握是开展和推动社区教育事业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更不能偏离这一基本要求,与此相悖。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社区教育可分三类:一类是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连结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二类是以社区为中心,由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牵头,社区教育机构等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组建的。三类是以工业区或农业县为地域界限的社区教育,旨在加强企业、农村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社区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但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近些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教育,越来越关注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投入大量资金帮助社区建设,并颁布了很多政策,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学组合,充分利用,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互惠互利。 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城乡教育共同体总结

结伴而行,优势互补 ---**市**初级中学与**初中互助共同体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使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20**年秋季,在**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工作的通知》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开展城乡中小学结对,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我校与满城学校建立起城乡联谊关系,成为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 总结半年来城乡互助共同体的工作,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城乡办学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互助学校根据协议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口支援,并取得了较大成效,达到了双赢目标。 一、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健全有效 1.依法拟订共同体协议。 我校除了和该校签定教育局规定的协议外,还与结对学校均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签定了共同体协议。两校严格遵照协议实施办学活动。协议促使双方共同执行,明确了双方责任和义务。 2.共同体联席会议有效领导。 共同体联席会由我校****校长,校党委***书记,***初中***校长,***副校长共同组成。 ***学校领导定期对我校指导工作。每月第一周周六,两校校长及联席会议成员举行联席会议。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健全,按期开会,履行职责,有共同体发展的讨论记录、工作汇报。能有效整合两校办学要素,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校长每月两天到我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校班子成员积极学习,共同研讨,交流,加强了校际优势互补,激活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大庆路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山可以不靠山,但人一定要靠人。能聚人者以一当十,善管人者以一当百。团队的志向是共同的事业。只要团队成员,都能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一心一意为 所在的团队而努力,相互之间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二、组织领导 组长:王建华 副组长:许国堂 办公室:周海燕 三、组织形式 1、由校长室直接管理,教科室分管。 2、学校内:由学校牵头,在学校范围内,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长由集体推荐、个人自荐,成员自行组合,每组3-5人,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全面开展,每位教师可参加1-2组,采取多种形式,“师带徒”“青蓝”工程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职责任务 1、学校职责任务 (1)负责学校共同体的组建,建立共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2)负责共同体的管理:组织小组研制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和学年目标,根据本学科特 点组织并督促各共同体按照计划要求开展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3)组织对校共同体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每学期一次。 2、教师共同体职责 (1)制定、交流自我发展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措施, (2)每学期至少有1节以上市、区级公开课,所有成员要执教1节校级公开课,承办1 次业务讲座。 (3)每学期至少发表2篇主流期刊文章,在三大杯论文竞赛中获奖不少于3 篇。 (4)共同体至少有一个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任务。 (5)成员之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同研一个课题、同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同写教学反思、同建教育博客”等共同研讨活动。 五、评价考核 每学期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考核,设优秀团队奖、达标奖,并在教师专业评比上优先考虑。 2015 年9月7日 分组: 语文3组:任慧芳;周海燕;李惠。 数学2组:李玲;缪书园。 英语组:张凤 品德组:马莉 综合实践组,周海燕 科学组:王生军 艺体组:许国堂 综合组:王建华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篇一:XX-XX年度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总结01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社区教育工作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已经顺利的实施,现将XX年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社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开展社区教育首先要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此,我校很重视作好宣传工作,并注意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社区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展社区教育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的需要;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二、建立领导和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在实施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担任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

三、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组织教师、家长学习有关文件,鼓励广大教师、家长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家庭教 育,组织教师、家长进行阶段性交流。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定期开展活动,争取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学校社区互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始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沟通、协调,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学校社区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乡政府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家长协会、关工委等,参与学校重要决策。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场所,供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坚持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在“减负爱生”活动中针对学生在校时间缩短而放学后又缺少管理这一新情况,组织社区力量,开展校外社区阅读,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深受家长欢迎。 第二,学校主动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学校主动向居民开放设施和场地,用于成年人在早晨和节假日等闲暇

XX年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工作总结

XX年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工作总结 金马镇社区教育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区社区教育学院的精心指导下,金马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将学习融入生活”为理念,以“让居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为目标,结合社区教育工作实际及群众路线教育工作,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唯一标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战略部署,按照教育局“宜人温江、卓越教育”工作思路,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工作特色,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主体,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体系。现就XX年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订单培训提高居民技能 金马社区教育学校为探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让社区居民获得所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开展社区居民需求问卷调查,进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年初,发放培训问卷调查表10000余份,结合问卷分析,开设居民急需的亲子教育、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等10

余门课程,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教其所需、授其所益”:开展“阳光讲坛”培训讲座20余场次,5000余名社区居民参加;开展孕前优生暨恋爱青年培训、最新医保政策培训,健康知识等健康讲座 10余场次,3000余人参加;开展流动厨师及帮厨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业务培训6场次,600余人参加;组织2100余人次参加手工编织、计算机、安全知识、法制讲座、家庭教育报告、蔬菜种植技术、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开展初三毕业生引导性培训142人,转移就业30人,组织30 人的syb创业班级培训。“订单式”培训,使“学、乐、为”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居民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居民满意度。评选50个学习型家庭、2个学习型社区。完成信息上报,市级3篇、区级3篇、局级6篇、社区学院20篇的宣传任务。 二、校地合作涵养居民品质 金马镇社区教育学校,立足校内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地、社会组织活动室、儿童之家、社区教育培训室、心理咨询、书吧室等设施设备,以校地合作联盟为平台,利用驻温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合作共建,打造各类教育共同体。 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利用西财现有600余名外籍留学生资源,开展“中外邻里一家亲、中外文化浸润,中外家庭教育交流、中外社区共建”等活动,

建设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三闾学校建设教师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根据荆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基地要求、监利县中小学教师优质化工程报告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教学专业内核,建立学科团队,使学校持续、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本着“平等、互助、共享、提升”的原则,围绕“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通过建立教师教学共同体,促进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 二、总体目标 (一)实现教学管理一体化。实施教师结对子,做到教学进度、质量检测等基本同步统一。 (二)实现教研联动一体化。加强教师间互动交流,统筹教师培训活动,结对帮带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体化。建立合作的教科研活动机制,探索集体备课和教科研合作新模式,全面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三、、组织机构 为了切实加强领导,有效地推进教学共同体各项工作,成立建设教师教学共同体实领导小组: 组长:范军平 副组长:李承彪柳成明李波唐支成宋敦刚 组员:张齐正李荣凤柳德峰张金文唐德军袁用虎夏景军夏循杰邹东国 主要职责:负责制定方案,教育教学、教科研等计划,研究解决教学管理问题,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开展各

项工作,确保学校健康发展。 四、实施内容 (一)“共读一本书”:组成“专题学习”共同体 通过共读教育名著或专业书籍,提升教师解读教材的功夫、课堂教学的功夫。每个教研组推荐2-4本书,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或感悟,有计划、有目的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 1、制定计划,规范读书行为。 每学期开学制定好个人读书计划。 2、潜心阅读,留存读书痕迹。 (1)认真在书上做批注。 (2)坚持记读书笔记,:45岁以下教师每周一篇,45岁至50岁教师两周一篇,50岁以上一月一篇,每篇不少于500字。(同时作为钢笔字作业) 3、反思内化,形成积淀。 (1)读书心得:每位教师每月一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 (2)读书总结:每学期一篇,每篇不少2000字。 4、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5、展示汇报,务求实效。 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展示汇报活动。 (1)读后有批注的书展。 (2)读书笔记展。 (3)读书总结汇报交流。 (二)“共上一堂课”:促成“深度教研”共同体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圣地,因课堂评价标准不一,使教学研究往往不易达成共识,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都参照“学科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范例(优选版)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范例(优 选版) Example of school community education work plan ( 工作计划 ) 汇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工作计划/工作汇报/新年计划/全文可改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范例(优选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xx年—20xx年)。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

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 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

学校共同体发展实施方案

岳沟小学城乡共同体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构建中心市区学校发展共同体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通知》以及《潍坊市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方案》的精神,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校际间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文化特色等方面合作交流,共同体本着“平等、互动、共赢”的合作原则,努力探索城乡共同体发展新模式,扩充优质资源总量,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提升教育优质化水平,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学校共同体领导小组 组长:徐秀法 副组长:郑怀敏 成员: 台木水冯桂春台见新冯治华 冯静赵建芳董济娟邱丽丽 二、合作原则 (一)坚持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教育发展优先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深入推进两校的全面合作,建立起学校间干部、教师、学生、资产等统筹共享的工作机制。

(三)学校在办学性质不变、产权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两校共同制订整体工作方案。 (四)合作采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逐步推广到更多领域的合作。 三、共同体发展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双方学校共同努力,构建一套符合两校校情的“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研究、探索出一条具有两校特色的一体化共同发展之路,真正缩小两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二)具体目标 1.通过两校干部、教师间的顶岗互派、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切实提升岳沟小学教科研水平与教育管理水平。 2.通过两校教师融通流动机制,实现两校人才统筹、教研联动、经验共享的教师管理、培训、使用模式,加速岳沟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力争实现骨干教师总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5人。产生一批以优秀课例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成果。 3.通过开展这项活动逐渐改变岳沟小学学生源状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 通过两校在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活动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学生活动项目、活动基地等资源全面共享,争取共同开发和建设一门两校共享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xx年—20xx年)。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2)发扬主人翁精神,宏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合作,做到有分有合,共创学校优良业绩。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社区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社区教育工作根据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和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努力搞好学校社区教育工作。 现将2004年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社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开展社区教育首先要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此,我校很重视作好宣传工作,并注意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社区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展社区教育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的需要;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二、建立领导和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在实施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担任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 三、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组织教师、家长学习有关文件,鼓励广大教师、家长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把研究论文刊登在“缤纷元甲”校刊上,派发、张贴、交流。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定期开展活动,争取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学校社区互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始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沟通、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学校社区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区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家长协会、关工委等,参与学校重要决策。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之家,供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坚持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在“减负爱生”活动中针对学生在校时间缩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教师专业发展是终生教育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等途径来进行,而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为一体,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让老师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目前,在一些学校,同事之间在教学上互相保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适应感,以使教师积极应对变化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适宜的组织与教学 资源. 著名的管理学研究者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组织是一只美妙的乐曲,不过它不是单个个人的音符的罗列,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所谱成的. 1.2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

共同体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理想.同时需要引领和榜样,领头人可以 来自组织内部,也可以从外面邀请.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 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宪魁教授的话说,一要有热心人带头;二要有追随者.组内建立共同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共同的专业, 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时间,共同的资源. 2我们的做法 2009年9月12日至14日,海峡两岸第三次教育论坛在南 京师大附中召开,主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张建波校长参加 了活动,他对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共同体成立的外界条件.而内部条件是我和潘学俊老师都是破格晋升了高 级职称.还有25年左右的教学生涯应该如何度过,难道要像很多人一样平庸下去吗?我们积极思考准备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 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交流,2009年11月16日,当我们 把想法告诉组内四位老师时,立即得到积极响应,于是我们制定了学习计划(利用每周四下班之后的两个小时在校内观看全国教 学大赛的录像、观看教育类电影、论文选读、读书交流等活动),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并在之后不久建立了共同体 的博客(zpmjdz../).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我想,我们应该属于这种境界了.

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 为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学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同步发展,根据临渭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结合实验小学校情及三张镇、孝义镇13所学校的现状与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区局文件精神,发挥核心校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办学为目的,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实行共享管理经验、助推教师成长、探索考核评价等新机制。通过理念更新、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特色创建、轮岗任教等方式,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构建均衡优质和谐的临渭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机构 总负责: 组长: 副组长: 领导机构下设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三、主要目标 互相融合,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帮助孝义镇中心校和三张镇中心校确立明确的办学思路、科学学校制度,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任务驱动,落实城乡帮扶责任。主要通过“四会”即开展联席会、组织专题会、召开现场会、举行汇报会来明确责任。 依托活动,开展相关帮扶工作。以“课标研读”为主线,举行集中教研活动、科研知识讲座、课题指导、师徒结对、业务竞赛等活动,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研修氛围。 积极探索,遵循“五共五联”原则。即示范榜样共引、教育管理共济,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问题共研,教育发展共进;城乡学校联谊、教学研究联动、教学质量联抓、教师培训联办、亮色孵化联手,真正打造成均衡联动发展共同体,互补短板,互长优势,共生共长,共同发展。 四、具体活动安排 时间安排:原则上不要随意调换,但因为实际工作原因,所以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受援学校和我校工作进行微调,调换时间不要超过一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