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_李雪岩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_李雪岩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_李雪岩

2008年9月第15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ghai U niversit y (So cial Sciences)Sep.2008V ol.15 N o.5

收稿日期:2007-12-27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课题(06CJY X001);中山大学/2110工程建设项目(2005016)

作者简介:李雪岩(1972- ),女,辽宁营口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发展。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

李 雪 岩1, 龙 耀2

(1.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南宁510006;2.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

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份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西方式的自主

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将遭遇国情困局。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0,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

出题考试,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必将促进中国高等专

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考;高等教育;分专业高考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8)05-0132-12

中国高考要改革,这几乎是共识,问题是如何改革。有人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合理,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革即可;有人则主张全面改革,完全实行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笔者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存在严重弊端,需要彻底改革,同时,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也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需要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考制度的功能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0观的要求,理性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考制度改革第三思维。

一、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1977年恢复的统一高考制度。30年以来,该制度虽然几经改革,有所变化,但/统一0这一特点依然没有变:考试科目统一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其他少数几门考试科目也是统一考试;高校录取统一以高考成绩为依据。

笔者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存在诸多的弊端。

(一)现行统一高考制度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

现行高考制度要求考试科目统一,这意味着统一的筛选标准,而统一的筛选标准,追求的是共性,实际上就否定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扼杀了人才的个性,抑制了学生各种独特潜质的发挥。30年来,该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直接指挥着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成为高考的准备阶段,使整个基础教育成为应试教育。这个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许多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有些考生本来在小学阶段就展现了某种天赋或特长,可是经历了初中、高中的备战高考的洗礼以后,变得什么天赋、什么特长也没有了,或者是错过了专业特长和潜能发挥的最佳时机。)

132)

(二)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0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0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放在第一条,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创新型人才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个性,这个个性使你与众不同。对人的创新活动来说,个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个性中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可能对创新的成败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兴趣是创新的不竭之源。兴趣最能引导和推动创新者不断获得成功。兴趣对于创新活动来说,可以促使一个人围绕着创新目标努力地摸索和探险,能够促使其保持行动的高效率,这都有助于创新的成功。[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强烈的兴趣来支撑,所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天职的教育体系,必须有容纳和培养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空间。其中,我们的考试制度设计应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见解,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脱书本的创新精神,避免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甚至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基础教育非常关键。可现实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被高考所/绑架0,一切围着高考转。这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2006年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指出的:/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0现行统一高考制度要求学生按照/标准0的模式来死记硬背各种知识,按照/标准0的模式来回答问题;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全部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标准0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可以说,高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目前,中国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把人的创新思维意识给扼杀了。面对这个决定命运的/标准0的高考,谁还敢标新立异或/胡思乱想0?

(三)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其中一层含义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是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0。[2]在学校教育中,这一含义绝非指少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发展,而是所有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的情况不复存在,即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考试所营造的氛围必须适应每个学生特长的发挥。

可是,现行统一高考制度要求所有的考生考试相同的科目,这就迫使许多考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不得不放弃发展自己的特长,他们的潜能也就无法得到发挥。这样,他们实际上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现行统一高考制度无法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四)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忽略了有专业潜质人才的要求,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0[3]胡建华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0[4]唐玉光先生认为:/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0[5]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6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概念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0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6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0

中国高等教育要发展,还是应该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要走品牌战略之路,实际上是走专业品牌之路,[6]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高校要将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招进来,最好是各个学校还要有自己的专业特点或特色,要突出自己的专业风格,要与其他学校的专业有所差异。

而现行高考制度要求学校按照统一的标准(高考成绩)招生,每一个学校都无法体现自己的特点,那就不能不影响我们的高等学校招收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更不用说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所以,现行统一高考制度由于阻碍了人才的专业性发展,也必然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品牌

)

)

133

战略的实施。

(五)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人们在各种社会集团内部、各种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在各种活动空间之间变动、转移的形式和过程。[7]社会流动受政治、经济、教育、地理、人口乃至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大规模考试,特别是高考,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高考的筛选、分流功能体现在:依据某种标准对考生进行筛选,将最能认同这种标准的优秀者赋于其社会精英的身份,使之进入社会的上层,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对于能够接受这种标准,但不认同统治集团身份的人,赋于其社会专家的身份,进入社会的上中层,成为拥护统治集团核心的主要人群;而对于不能认同或接受这种标准的人,在考试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进入非技术和半技术的行业,成为社会的蓝领阶层。

实际上,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高考实现升学。中国自建立高考制度特别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在中国的社会流动、在二元结构社会解体和社会稳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批青年通过高考途径流向知识分子和管理者阶层。设计科学的高考制度,可更好地为合理、良性的社会流动服务。

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流动的良性运行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合理形成,不利于社会的良性竞争和进步。笔者无意否定高考的社会流动方面的作用,笔者思考的是这种社会流动是否是良性的?因为只有良性的社会流动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下,决定能否进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高考成绩主要由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公共科目成绩构成,虽然另外有1门或2门选择科目,但其影响力不大,而且选择的空间很小,就那么2至3门课可以选择。这样就存在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而且专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历史、法律、市场营销、公共管理、新闻等等,可是这些专业教育的入口却是相同的独木桥:即考试科目基本相同的高考。这必然导致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四个考生要竞争某大学历史专业的三个名额,会出现这样的不公平现象:

兴趣爱好语文数学外语录取结果甲考生对历史感兴趣,有专业潜质707070落选

乙考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907070被录取

丙考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709070被录取

丁考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707090被录取

类似的不公平现象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中普遍存在,原因就是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可是高考招生制度却几乎忽略考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特长,由考生的公共科目来决定。

正是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将许多专才、偏才、怪才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专业发展机会。有些考生很有专业兴趣和专业潜质,如果能够得到高等专业教育的指导,必定会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可是因为语文、数学、外语差一些,竞争不过别人,只好流落在高等专业教育的大门之外,错失专业教育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应的,一些没有什么专业潜质、但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公共课程考试成绩不错的人,在高考中占据优势,于是实现了向上流动。这样,就导致了非良性的社会流动。

(六)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

社会文化具有习得性和传递性。在这个习得和传递的过程中,考试起着正面强化的作用,因为文化的习得和传递必然要依赖于后天的/输入0和/教育0。而在教育活动中,考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将人类的文化积淀进行整合和加工,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给受教育者;考试则是依据社会文化的需要,对人们应该掌握的文化信息和应该具有的能力进行检验和测度,督促人们对文化的习得,加强人们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

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习得、传递和积累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文化的选择性, )

)

134

反映在考试对文化的选择和导向作用上。文化是以一种弥漫的状态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人们在考试过程中对考试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文化的选择。

高考依一定价值标准对现有文化进行优胜劣汰,藉此对知识进行价值选择、价值赋于,实现了对一定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引导。高考考试内容是限定的,高考的过程就是凭借限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评价、筛选的过程。高考知识取舍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判断某些知识为有价值的,并将其确定为考试内容。某些意义和实践被当作重点选出,而另外某些意义和实践被忽略和排除。现行统一高考制度,要求所有考生几乎在相同的课程里面进行竞争,实际上就将许多文化排斥在选择之外,这在现实中已经造成社会文化的片面传承。许多优秀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地方传统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特别是地方的民间科技文化)得不到重视,被淘汰或正在萎缩。

高考营造了一个学习空间,使学生置身其中,远离社会,远离与高考无关的知识、技能。近年来,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他们将社会文化内化于自身的过程甚为缓慢。这固然有社会急剧变革、青少年价值选择出现困惑的原因,但高考的屏蔽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生不能进行人际交往、不会处理生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倾向,与高考营造的这种封闭的学习环境不无关系。由于教与学都指向考试的需要,强化了注入式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无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应试能力,忽视培养社会劳动能力,使学习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二、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之尝试及其局限

基于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严重问题,许多学者在积极探索高考改革之路,主要包括引进西方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和扩大高考招生的评价依据这两个维度。但笔者认为效果都不理想。

(一)西方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之国情困局

针对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之困局,有人主张学西方高校招生制度,即自主招生制度,招生考试权利完全由各个高校自己决定。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还首先开始了试点。[8]

考试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比如政治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考试的社会制约性。考试问世以来,就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获得发展。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考试的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受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教育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考试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这是考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9]

笔者认为,西方高校招生制度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可盲目引进。同样是自主招生制度,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实行却可能要走样,这在现实中并非少见。其根源在于,教育和招生考试并非独立于国情的,它不可避免受到国情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实行西方模式的自主招生制度,首当其冲的是招生腐败将难以避免。道理很简单,西方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基本上是在高校属于私有制的大背景下实行的。这就像企业,西方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私有企业,所以他们的企业经营可以做到自主经营,企业内部能自己排除腐败,提高效率。但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如果照搬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低效率甚至腐败问题就会很突出。在目前的中国高校,已经出现了一些教育腐败问题,包括招生腐败等。笔者预估,如果再实行西方模式的自主招生制度,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相应的监督机制却跟不上,招生腐败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高考制度应该有相对严格、公开、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

有鉴于此,我国高考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招生改革之路。在高考改革导向上,我们应把握社会文化之国情这一基本要素。刘海峰教授也指出:/教育决策要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大学招考改革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制约,才能使改革不致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0[10]

(二)其他高考制度改革尝试之局限

一是教育部在积极推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是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模式。从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6(教学厅[2007]11号)可以看出,

)

)

135

该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其主要举措是:试点高校自主对考生进行一些专业特长、创新潜能方面的测评,并自主开展文化考试。但是,其局限也是明显的:试点高校选中的考生依然必须参加全国统考,并且统考成绩必须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确定的与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统一高考成绩依然是前提。

另外,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高考制度改革,比较典型的是浙江省最近公布了新课改高考方案。为了适应浙江省2006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试点的需要,从2009年起,浙江将实行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三位一体招考体系,除了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也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但其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统一高考的影子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0观

/人的全面发展0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理性诉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0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评判现实教育品质的价值尺度。而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中国的高考,几乎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0,对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引导意义。所以,设计科学的高考制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0有重要意义。

鉴于高考制度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0观的基础上,探索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新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突出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原理,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出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人的自由、价值和权利,从而说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0发展,但不是/均衡0或/全能0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0。[11]什么是人的/全面的本质0?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自由和自觉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三是人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因素三者统一,也即/完整的人0。因此,人的/全面0发展就是要使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也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12]需要指出的是,/全面0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人人发展到水平一致的程度,不等于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万能人、完人。/人的全面发展0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里的/相对0有两层含义。第一,/全面发展0是相对于/片面发展0而言的。/片面发展0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在发展上的分裂、失衡、扭曲和畸形。在片面发展的状态下,人所感受到的是痛苦、折磨和摧残,是自由和自主的沦丧。与此相对应,/全面发展0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以及流动和变化。在全面发展的状态下,人所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愉悦,是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实现和确立。第二,/全面发展0的/全面0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内涵。但许多人总喜欢把/全面0绝对化,似乎/全面0就是无一缺陷,无一短处,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好,数理化文史哲各门功课均优。[13]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人的个性即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本性,包括个人所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及行为方式等等。它们通过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表现出来,体现着人作为自由主体的独立人格。个性通常包涵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作为主体性的个性,它通过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体现出来,人的能力越强,个性表现得也就越充分;二是作为社会性的个性,它通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承担不同的角色来体现,在各种角色中都承担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体现自身的个性;三是作为个体的个性,它通过不同个人之间的特性所体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惟一的,这就取决于他的个性。[14]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把人的个性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或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使个性)

)

136

不受压抑地张扬,表现为作为主体的人以自己的愿望施展自身各方面才能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变动的。每个人的活动、社会关系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由具体的活动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现实的人也是具体的独特的现实个体,人的本质现实地表现为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个性。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14]116-117只有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

展,社会成员显示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实现。

说到个性的发展,我们无法回避/全面发展0与/个性发展0的关系问题。

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01

有关论述来看,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构成人的个性的各种因素包括体力、智力、才能、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在构成人的个性的各种因素中,马克思尤其注重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他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0

[15]1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0、/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0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0阶段。

马克思还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直接联系起来,认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

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0。[16]马克思所讲个人的全面发展或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个人最终将成为无所不能的全能的人,而是强调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对于造就其丰富个性的重要性。因此,马克思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主要是指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特别是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归纳而言,/全面发展0与/个性发展0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发展0是/个性发展0的基础。没有人基本素质的相对完整、和谐的发展,个性及特长的发展就缺乏基础,就会失衡,这样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实际上就是片面的畸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0是人的/自由个性0形成的基本条件。

其次,/个性发展0又是/全面发展0的动力。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特别是在人的那些最基本的素质方面,更是不能缺失。这样,/个性发展0就成了人追求/全面发展0的动力。

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素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基本一致的过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如果无视人的个别差异,强求一律化和平均化的发展,我们造就的就只能是碌碌无

为、毫无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的庸才。

[13]29-34(三)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时,普遍流行的一种提法是/人的全面发展0,却忽略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

己本身的人)))自由的人0;/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0。

[2]273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0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自觉0是人之为人的/类特性0,/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

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0。[17]这一/自由0是对必然性的克服和超越,/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

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0。[18]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自身发展的规律。离开必然性谈人的自由,自由毫无意义。人正是通过对必然性的克服和超越的实践活动过程,实现了能动地改造外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理想,从而把人与世界其他一切区别开来。从自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自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马克思、思格斯在考察人类发展史时发现,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0。[18]305-306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野)137)

蛮人与文明人、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他们之间所拥有的自由度的大小。[19]这成为衡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从自由与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来看,自由具有最高的价值。这从马克思、思格斯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的特征可以体现出来。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0。/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人)))自由的人0,而社会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0。

当然,我们在强调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将其绝对化,或者过分强调,把自由解读为/随心所欲0、/我行我素0。

凸显/自由0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重视自由作为人的发展手段又是人的发展目的这一双重性质,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和抛弃/人的全面发展0观念。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统一于人的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个人只有在成为自身的主人、能自由支配自身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的需要去发展自己。一个不自由的人不可能发展自己,更谈不到全面发展自己0。[20]无沦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0还是陈鹤琴的/活教育0,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自由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片面畸形发展的人,不可能占有现代化的生产力和普遍交往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0。[20]7-10由此可知,/自由的人0也应是/全面发展的人0。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一/全面发展0并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在同一时间并且均等地得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分布是不同的。假如存在一个最低值,那么,/全面发展0意味着教育者必须促使受教育者达到这八种智能的最低值,而/自由发展0则意味着教育者应当促使受教育者自主自觉地发展自身占优势的某一种或几种智能。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0所讲的/人0,是个人、每个人,而不是泛指集体或社会。有时马克思、恩格斯就直接讲/每个人0的全面发展。什么是人?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的/类0存在物(类即共同体),而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的存在物。就是说,人是有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社会的类存在物)))动物,只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类存在物)))人,就是具体的、个别的,张三并不等于李四,李四也并不等于其他人。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正因为人不是单个固有的抽象物,所以人的发展就必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也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得不到发展。否则,那就不是理想的社会。因为以往的社会包括马恩所痛恨和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并非没有人的发展,而只是限于掌握生产资料的极少数人的发展,绝大多数劳动者得不到发展,并且极少数人的发展还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因此,在那个社会中,始终存在着/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0。

这里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0,而是/每一个人0。在马克思的论著中讲到/人的发展0的地方,大都明确指出是/个人的发展0。在讲到/个人的发展0时,大都指出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0,是/每个人0的发展,是/各个个人0的发展,是/每一个单个人0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也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4]118

四、高考的基本功能及高考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提出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前,首先需要明确高考的基本功能,并确定高考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高考的基本功能应是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

说到高考的功能,可能一言难尽,特别是在中国,由于高考太重要,所以其功能也太复杂。

刘海峰教授认为:/现在的高考除了其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也还具有维)

)

138

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0[21]

彭拥军博士则进一步分析认为:高考具有社会、个人和教育内部三个方面的功能,从社会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高等教育机会,预演分配社会机会,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充当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等功能;从个体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个体生存资源,提高个体享用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等功能;从教育层面看,高考还具有牵制教育目标和左右人才规格,充当教育指挥棒和评价教育质量等功能。[22]赵银生博士认为:高考是选拔性的能力考试而非学业考试,其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学的课程内容,也不在于对记忆、复述、基本理解及简单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在于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进行创新的潜在能力,以证明学生具备成为高校合格毕业生的能力基础。[23]

蔡达峰教授认为,高考仅仅是指高校为招生选拔而设置的测试;但长期以来我们将它与为检查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水平而设置的考核混合,强调这两种功能考试的统一兼顾,所谓/一考定终身0的一考,既管高中,又管高校。这种认识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思维定势,并在不断地被强调和宣传。在这种观念统领下,高考改革始终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24]

在正视中国高考的各种功能以后,笔者在思考: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因为只有抓住了基本功能,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考0,实际上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0的简称。很明显,高考的基本功能就是为高等教育服务。如果没有高等教育,也就不需要高考;设置高考,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选拔适当的人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考的其他功能都是围绕高考的基本功能而产生的附加功能。其中有些附加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比如以前的高考还承担/引导、评价、检验中学教育的功能0,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逐步建立以后,/引导、评价、检验中学教育的功能0主要由高中毕业会考来承担,高考已经渐渐卸除这一功能。

那么,高考如何为高等教育服务呢?其实,因为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考就是通过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而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其核心是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

(二)高考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考试的社会价值是多元的,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人的素质和能力是联系考试与社会的枢纽。从本质上说,考试与社会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人的素质和能力而展开的,这是高考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点。所以,高考制度设计的原则也该围绕这个基本点展开。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高考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就是高考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9]60)正视学生的个性是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的根本意义所在。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考制度应该有利于建构一个培养/全面自由地发展的个人0的空间,这个空间应该充分显示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考试的导向应该建立在个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对个人妄加某些限制,更不是企图用同一标准硬性整齐划一。任何不利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都将导致部分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发展被抑制。一个人由于受到外在的限制,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些方面,偏废了其他方面,这就是畸形或片面的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导致人片面发展的考试,不是成功的考试。

高考制度必须正视考生的个性差异,应从发挥个体优势和潜能方面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特长,树立完美的自我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潜力的充分发展,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内心世界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他们独特发展的可能性。在学习中,他们往往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倾向性,显露出某种特点和特长。即使是智商偏低的学生,也会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

)

)

139

键。[25]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可重复的,社会的进步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每一个人的自我设计与追求不仅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高考制度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学习的成功,还是事业的发展,唯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主体精神的高度体现。而创造性往往来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追求。唯有兴趣的支撑,一个人才能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动力,才能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具有创造的动力源泉。如果考试迫使人改变主体地位,被动地跟着高考/指挥棒0走,放弃自己的志趣、爱好,放弃自己的探索精神,疲于应付考试,丧失主体精神,那么,这个考试制度将是学生和社会的不幸。

五、/分专业高考制度0的逻辑过程

那么,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才能既不扼杀人才基于个性的全面发展,又有相对严格、公开、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而不至于陷入腐败的泥潭?

(一)中国体育专业人才招生模式的启发

站在全球的视角看中国,优秀的专业人才不多,但中国的体育人才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比较突出的。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中国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不管是体工队、体校还是高校体育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专业考试为主,其他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考试的成绩要求很低,这样就保证把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招收进来,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打下了基础。

受此启发,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而为高等教育服务的高考是一种专业潜质选拔考试,所以,也许可以探索建立/分专业高考制度0: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废除高考中的公共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高考按照专业来分类进行命题考试。

(二)/分专业高考制度0的萌发

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特别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我们为什么不主张专门的发展呢,中国太需要专才,因为中国人多,每一个人都是专才,比每一个人都是全才要好得多。

作为为高等教育服务的高考,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定位于专业潜质选拔考试,其目标是将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选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基于这样的定位,笔者认为,高考应以专业潜质考试为主,不应该将非专业因素引入竞争系统。

高等学校:需要录取有专业潜质的学生

{{{

高考:甄别不同专业潜质的学生进入不同高校、不同专业

h{e

学生:18岁左右,一般已经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潜质从上图可以看出:高考的作用就是一个连接学生和高校的作用,就是把不同专业潜质的学生甄别后送入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进行深造。

这样,废除高考的公共科目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也就是说,将现行的公共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废除,就成为一个思考方向。实际上,现行的高考公共科目,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必须的。比如某考生考物理、化学、数学专业,语文科目纳入竞争就明显不合理;某考生考历史、法律、政治等专业,数学科目纳入竞争就明显不合理;某考生考中文、考古、中医学等专业,外语科目纳入竞争就明显不合理。

一听说要在高考中废除公共科目,马上就有人会想到这会导致中学生偏科的问题。其实,这是给高考的不当定位所致。高考是为高等专业教育服务的,不应该被赋予太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给高考赋予太)

)

140

沉重的负担,反而会使高考因为无法兼顾而走向失败。

实际上,中学生偏科的问题不应该由高考制度来解决,而是由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来解决。高中毕业会考是水平性的考试,它强调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在各个学科应该达到的水平。既然某考生可以参加高考,说明他已经通过了高中毕业会考,说明他中学各门学科已经合格,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高考来承担防止中学生偏科问题的任务呢?如果我们认为语文、数学、外语重要,我们可以加大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以提高语文、数学、外语的要求。

笔者并不是认为语文、数学、外语不重要,笔者仅仅是认为由语文、数学、外语来决定专业潜质的竞争结果不合理,因为语文、数学、外语的成绩并不等于专业成绩。这就像我们要选拔跳水、跳高、跨栏、长跑等专业运动员,他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当然都很重要,但我们不应该由基本身体素质要素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成为跳水、跳高、跨栏、长跑等专业运动员,而是应该在他们的基本身体素质都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由他们的跳水、跳高、跨栏、长跑等成绩来决定。否则,我们的体育专业人才可能基本上也会被扼杀掉。

高考的功能就是为高等教育选拔有专业潜质的人才,所以考试内容应该强调专业特点,与专业无关的东西应该抛弃。现行高考制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考试科目的统一性,既没有尊重人才的多元性,没有给专才、偏才、怪才以发展机会,也因为将非专业因素引入竞争而导致竞争陷入不合理,最后使高校并没有将真正有专业潜质的人才选拔进来,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实,公共课程成绩和一个人的专业潜质未必是有联系的。比如考大学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郭沫若的国文成绩也不及格,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大学,但在当时,他们被录取了,并最终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六、/分专业高考制度0实施办法

在废除公共科目以后,高考就按照专业进行命题考试。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需要有全新的办法。笔者在此也只是初步探索。

(一)专业划分办法

专业划分必须尽可能合理。如果划分太粗,达不到多元选择人才的目的;划分太细,造成没必要的资源浪费。具体如何划分,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初步看来,笔者认为可以按照现有专业目录的一级学科作为基础,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全部专业类别大概在100种左右。也可以就按照现行中学开设的课程为基本专业,这样大概就是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语文、数学、外语(进一步细分为英语、德语、法语等)、地理、历史、政治等,大概就是10-20种专业。

基于专业人才多元发展的需要,笔者主张在社会资源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将专业细分。

(二)出题机构或模式

到底由谁来出题?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是由全国性专业学术机构出题。比如法律专业的试题可以统一由中国法学会出题,中文专业的试题可以统一由中国作家协会出题,等等。

二是各高校自主出题。这实际上就是采取现在的硕士、博士入学考试的出题模式。特别是现在的硕士入学考试试题,一方面完全由各个学校自己出题,一方面能够送到全国各地各考点的考场。这种模式也可以引入到分专业高考制度的出题模式。

三是各省自主出题,主要是由各省专业学术机构出题。比如湖南省的考生报考法律专业,其试题由湖南省法学会出题,等等。当然也可以分区域联合出题。比如西南地区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术机构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出题。

四是由各高校自由联合出题。比如A高校、B高校、C高校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目标比较接近,为了节约资源,他们自愿联合起来出题。

以上出题模式都可以考虑,但考虑到全国招生的便利,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模式,即由全国性专业学术机构出题。这样,一名东北的考生和一名西北的考生报考广西或江苏高校的法律专业,他们的考题是

)

)

141

一样的,这样比较好衡量。

(三)相关配套改革

由于/分专业高考制度0已经照顾到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潜质、不同专业基础人才的发展需要,所以,现行的/保送制度0、/特长生制度0、/艺术类、体育类招生制度0等应该废止,因为这些制度的功能完全可以被/分专业高考制度0取代。

七、/分专业高考制度0的比较优点及可能弊端

笔者认为,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0,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优点。

(一)可以尽可能满足各种人才的发展要求,避免了现行统一高考制度的弊端

/分专业高考制度0,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潜质、不同专业基础的人才都有发展的渠道,可以为高校选拔真正具有专业潜质的人才。一个明显的例子,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一个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年的高中毕业生,对市场营销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但当他去报考大学时,却会因为语文、数学、外语差而无可奈何;而在/分专业高考制度0下,他却可以有机会读大学,只要他通过了高中毕业会考。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你有特长有专长不等于有机会读大学,唯有你在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上有竞争优势,你才有机会。在/分专业高考制度0下,只要你有特长有专长,你就有机会。

这样,笔者就可以大胆预测:若干年以后,站在全球的视角看中国,拔尖全球的专业人才远远不限于体育,而是遍布各个专业领域。

另外,/分专业高考制度0也可以让高校招收到大量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或专业基础的人才,从而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专业高考制度0也可以让真正有潜质的学生跨过高考这个门槛,实现良性的社会分流。/分专业高考制度0允许各种特长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从而可实现社会文化多元传承。

(二)可以逐步扭转应试教育问题,有助于人才的合理发展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潜质、不同专业基础的人才报考不同的专业,却被迫考几乎相同的科目,它导致所有考生都为了语文、数学、外语这几门公共科目而拼命备考,结果毫无疑问使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陷阱。虽然国家想了许多办法以开展素质教育,但面对独木桥高考,几乎无能为力。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0以后,废除了公共科目,虽然也还有考试,但这种考试对专业人才发展是有正向促进作用的。所有的竞争者,都是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里面进行你追我赶式的竞争,这种竞争再激烈,也是对人才潜能的正面刺激,不存在无谓的消耗。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考生往往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个时候,死记硬背往往失效。一个高中毕业生为了考上某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他可能会拿着书本跑到超市、商场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同样的道理,两个高中毕业生,一个死记硬背迎高考,一个在超市实践中迎高考,后者往往更有竞争力。这个时候,现行高考制度所衍生的应试教育问题应能得以控制,至少可大大缓解。

(三)可以尽可能防止招生腐败

由于/分专业高考制度0实行的是分专业基础上的统一录取标准,有严格、公开、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所以可避免在录取环节的主观随意性,能尽可能避免西方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可能带来的招生腐败。同时,由于/保送制度0、/免试制度0也被取消,这样,现存的招生考试的腐败漏洞也会被堵塞。

当然,/分专业高考制度0也可能面临一些弊端疑虑:

一方面是有人担心,/分专业高考制度0会导致基础教育的大洗牌,尤其是会造成基础教育的偏科。但笔者认为,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其实不用担心。针对偏科问题,我们有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来克服。如果有偏科问题,我们应该在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上下功夫改革,不应该连累高考改革。

另一方面可能会使高考工作量增大。但笔者相信社会可以承受这个工作量,因为相对不改革高考制度而使许多专业人才失去发展机会来说,还是很值得的。人才是最宝贵的,为了人才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社会成本,也是必须的。

)

)

142

参考文献:

[1]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49-1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3.

[4]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9.

[5]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6]李雪岩.我国高等教育品牌经营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S1):193-195.

[7]程继隆.社会学人辞典[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290.

[8]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

(3):5-7.

[9]程凯,王卫东.考试社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36.

[10]刘海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J].教育研究,2005,(3):29-3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2]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29-37.

[13]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0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29-34.

[14]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73.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500.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17]王友洛.不能以/人的全面发展0替代/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0[J].哲学研究,1993,(8):21-2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4.

[19]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6):32-35.

[20]许全兴.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点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

(1):7-10.

[21]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1):125-127.

[22]彭拥军.论高考的功能[J].湖北招生考试,2006,(16):42-45.

[23]赵银生.高考改革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06,(5):57-60.

[24]蔡达峰.关于高考招生改革的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7.

[25]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71.

A New Idea for Reforming the University Entr ance Examination in C hina

LI Xue-yan1,L ONG Yao2

(1.School of Business S tudies,Guangx i Univer sity of N ationality,N anning510006,Guangx i,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Since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a professio nal one,the univer sity entrance ex amination,as one of its serving means, should be designed to select those who have the potential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deserve for developing.But the present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neglecting the potential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over emphasizing the public-subject examinatio n, is unfavo rable to select the necessary candidates.A nd the Western system of the full author ity for enr olling is also unsuited to the Chinese conditions.T herefore,the authors put forw ard a new idea for reforming,that is,abolishing all the public-subject tests and putting into practice the"separating test in specialized subjects".In this way,all the candidates can dev elo p accord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potential quality,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univ 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higher education;"separating test in specialized subjects"

(责任编辑:周成璐)

)

)

143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2020年全国高考改革最新通知

2020年全国高考改革最新通知新高考改革在20xx年就要在全国正式实施了,之所以称为改革,是因为这一次高考改革改变了从1977年开始的统一考试、集中录取高考模式,改变了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高考模式。 新高考改革除语文、数学统一考试一次机会外,其他学科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录取标准也不只以高考成绩为唯一依据,加入了平时学考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一过程性评价标准。 1、必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外语两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记入高考成绩。 2、选考: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和技术中根据专业要求选考三科以等级分计入高考成绩。 3、语文、数学两科设定在6月7、8中的一天统考。 改变=选择 所有这些改革变化带给我们中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改变? 对所有20xx年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词:选择! 学生要选未来的专业就必须选该专业对应的选考课程,就需要选择在什么时候考,就需要选择考几次。同时,专业选择又是职业选择的起点,谁来指导这些孩子做出最好的、最科学、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选择? 学生会不会选?敢不敢选?能不能选?就成为20xx年入学的学生马上面临的迫切问题。 学生做选择前对策略的把控:

1、利用高一阶段的学习,去发现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学科兴趣,从高二开始在学科学习上扬长避短; 2、利用高一的时间去和父母充分沟通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在高二前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与选考科目; 3、重视英语,从现在开始抓起,力争第一次英语社会化考试,就考最高分,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 4、提前树立目标,为"高校自主招生"做准备。 现实是,很多的中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的改革核心本质,还在抱残守缺,以对策应付改革的政策。在改革起始阶段,学生、家长都懵懂的时候,学校可以去诱导、强制规定学生做出选择,这可能会一时成功,但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学生、家长明白自己的选择权力后,就一定会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做决定。 学生选择的背后是走班制教学的开展,走班制有效开展的背后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教师队伍的改革,硬件矛盾反在其次。走班制带给学校的压力确实很大,可是,改革的潮流滚滚而来,顺潮而动泳技一般都可能会死掉,更不要说逆潮和原地不动了。 扬帆起航,为改革点赞 紫光教育集团宋校长说:未来的高中教育在高考改革的指挥下,必然从整齐划一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只要坚持高考改革,我们中学的基础教育大发展就有希望,人才辈出的时代会很快来临! 我们既要对改革充满期待,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过程中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 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 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已出台!高考又迎来新的改革方案,那么到底带来了哪些变更以及最新消息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正式出台的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赶紧收藏吧。 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最新消息:23省份公布高考改革 考试 ——“6选3”模式成主流 5月17日,《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根据此方案,重庆从2018年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考试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普通高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自主选择确定。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先后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天津、北京、青海、上海、江苏、浙江、海南、西藏、宁夏、广西、广东、甘肃、黑龙江、辽宁、贵州、河北、山东、湖南、贵州、江西、吉林、山西、重庆等23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从考试变化分析,上述23个省份均在改革方案中明确将推行“3+3”模式,除语数外之外,3门选考科目中,“6选3”模式成主流,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西藏的统一高考科目较为特殊。从2021年起,西藏的统一高考科目分两类:执行A类课程计划的考生,统一高考科目为汉语文、藏语文、数学、外语4门,汉语文和藏语文各按50%计入总分,以语文科目成绩呈现;执行B类课程计划的考生,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 考题 ——外语“一年两考”被普遍推行 本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有些科目考试也从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 今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重庆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23个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英语一年两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针对英语科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的高考方案中,英语听力和口语将一年两考,笔试是否会一年两考则还在商议当中。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江西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消息,江西高考改革最快从2018年开始实施.doc

江西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消息,江西高考改革最快从2018年开始实施 江西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消息,江西高考改革最快从2018年开始实施(二) 语数外自主命题是否取消? 等教育部细化政策出台后确定 江西省高考语、数、外三个科目自主命题已经坚持多年。《意见》中提到,从起,将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这是否意味着江西省语数外自主命题可能会取消? 对此,杨慧文表示,分省自主命题,有利于根据各省实际指导教学,同时分担统一使用一份试卷时的试题保密压力。不过,从教育部的要求来看,今后应该不会再增加自主命题的省份了。江西高考卷在全国试卷评比中质量一直不错,但江西省语数外三个科目的自主命题是否会取消,还要等教育部的细化政策出台后才能确定。 江西省高考录取率是否会提高? 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将增加 《意见》提到,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 那么,江西省高考录取率会提高吗?对此,杨慧文表示,

江西省高考录取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预计以后还会有一些上升的空间,但应该不会很大。不过,以后重点高校在江西省投放的招生计划可能会增加,江西省学生最终受益。尤其是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以后将会比现在明显增加。 文理不分科是否加重学生负担? 关键看学业成绩等级如何呈现 《意见》中提到,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同时,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2

2020年高考改革新内容.doc

2020年高考改革新内容 两会闭幕,关于未来高考命题方向和改革趋势,教育部又发出了哪些声音?下文是我收集的关于20xx年高考最新消息,欢迎阅读! 20xx年新一轮高考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力图实现促进教育公平、高校科学选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考试制度未来怎么改? "从上海和浙江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将来6月份只考语文和数学,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钟秉林说,"未来高考,不再进行文综、理综统考,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课程中自选3科,平时参加等级考试,加权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未来高校如何录取学生? 在钟秉林看来,未来高校录取学生时,在语数外统考成绩和学生自选3科成绩的基础上,将更加看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 同时,对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注册入学和破格录取等多

元录取方式仍将继续探索。"重要的是所有录取工作都要放在阳光下进行"。 20xx年高考小目标 20xx年高考已经开启倒计时,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透露了今年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的一些想法,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目标"。 而对于高考改革的前景,他也表示有信心,因为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但是效果的显现是突发式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1. 准备把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经验全面推广 第一,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2. 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进行高考改革试点 第二就是今年面上的高考招生改革,要做到这么几点: 一个就是确保安全,就是安全性,确保安全,考试过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这两大安全非常重要。 另外,今年我们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 3. 搭建各学段教育互通的立交桥 这样,我们想,经过这么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这么一个高等教育考试招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新高考改革推进情况“”模式大势所趋

精心整理 新高考改革推进情况 ——“3+1+2”模式已成大势所趋 一、全国新高考改革最新进度 1、根据原来的安排,新高考改革实施进度应该是: 2 藏103+3的 年秋 3 2019原定将有7个省份改革,若加上2018年推迟了的10个省,则可能有17个省份进行高考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省份有可能也会推迟新高考改革。有可能在2019进行高考改革的17个省份是: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二、“3+1+2”模式 2014年高考改革,最先提出了“3+6选3”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增加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也产

生了缺点,物理这门学科彻底成为冷门学科,有些考生和家长甚至提出在高考中取消物理这门学科,为了解决物理成为冷门学科的问题,教育部推出了更为科学的“3+1+2”模式,今天给大家科普下什么是“3+1+2”模式。 1、增加必选科目 过去的“3+6选3”模式中必考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剩下的3科考生可以自由搭配。改革后,在选考科目中,将物理和历史作为必选科目,考生必须在这两科中选考一门,同时,对物理和历史两门科目采用原始计分制,满分为120分。这一举措在保证考生自主权的情况下保证物理等学科素养不会下降。 好报考方向已经迫在眉睫。将来自己想研读什么类型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为摆在考生面前的一个问题。倘若想学医,那么生物、化学、物理就是你的必修科目; 再学科组合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将来的报考方向、锁定好自己心仪地大学,同时还要权衡自己的实力,做到趋利避害!也就是说在选择学科组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学科、瘸腿学科,在学科组合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强强联手”,让自己在未来的备考路上更加轻松。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教育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

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一.背景 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 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 1.高考制度的雏形: 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英语退出高考”是高考改革的集体不理性-4页精选文档

“英语退出高考”是高考改革集体不理性 近日,有关“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 2019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报道成为关注热点。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称,目前教育部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与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顾明远本人亦称相关言论“被媒体误读”。 这已经不是媒体第一次对“英语退出高考”进行“误读”了,此前对于上海高考改革设想,也有媒体把“高考不放在统一时间段考试”称为“英语退出高考”。有舆论认为,这种一再误读,传递出社会对高考改革期待,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误读一再发生,暴露出我国高考改革中各方力量集体不理性。 首先,是媒体以娱乐化心态炒作高考改革,以吸引眼球。 其实,这篇报道中,明确写道顾明远说,“在新高考方案里,英语不叫退出高考,而是改成社会考试。也就是说,英语不再与以前一样,集中在6月7、8、9日统一考试,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学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绩与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样分等级,全国都如此”。也就是说,顾老会长说得很清楚,英语不退出高考。可是,不少门户网站在转载时,都标出“英语退出高考”。有意思是,网友议论也多针对“英语退出高考”,而不去看正文报道。 退一步说,就是顾老会长说“英语退出高考”,稍微动脑筋剖析一下高考改革方案,就会发现,英语根本就没有退出,只不过是考试时间进行调整,以及计分方式有变化,负责任媒体会以质疑态度,剖析真相。但部分媒体不但没有去剖析真相,反而扭曲新闻当事人话,这是极其不负责任。 对于目前高考改革方案,媒体只要稍微具有一点专业态度,就不可能发生“误读”。英语只是不放在统一时间考,怎么就变成了退出高考?英语在录取时不计总分,只计等级,怎么就减轻了学生负担――按照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如果各校提出英语等级要求,这只会把高考录取门槛从以前一个分数门槛,变为所考科目总分门槛与英语等级门槛,这是增加学生负担还是减轻负担?就是社会化考试,也不能听专家或政府部门这么一说,就相信这是社会化考试。社会化考试,顾名思义,是要摆脱行政主导,应该由社会中介组织或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由报考,如果英语考试还是由教育考试院组织,要求所有学校必须以这一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所有学生必须考试,这怎么是社会化考试? 媒体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积极推动作用,而不是把教育改革娱乐化,把改革作为炒作话题,这不但传递错误改革信息,也会增加社会对改革焦虑。与“英语退出高考”类似,过去多年来,一谈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就有媒体大谈“取消高考”,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根本不会取消统一高考,而只是将高考功能从目前选拔转为评价,作为学生申请、学校录取评价依据之一。 其次,公众把对高考改革期待,转变为对高考改革情绪发泄。 高考拿英语开刀,是有比较雄厚“群众基础”。近年来学生被要求一刀切学英语,英语教学严重应试化,遭遇国人不满,教育部门拿英语开刀,迎合了这种需求。可是,英语教学问题,不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巴西入学考试高校自己说了算 现行的巴西教育体系构建于1968年,高等院校分为联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类,前三类是公立学校。 巴西高等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由参加招生的各大学自行决定。报考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在考试的具体内容上,各高校和各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联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所以吸引众多考生。巴西高校一般采取走读方式,每年有效学习时间为180天。 英国实行A-LEVEL考试 在英国,高中二年级的考生需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即A-LEVEL考试。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试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经济等课程。学生选修的课目也要考试。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不象中国,越临近考试学校抓得越紧,考生越紧张。英国的中学在A-LEVEL考试前两周,放假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学校教师不搞什么猜题或复习提要等活动。A-LEVEL考试评分分为八挡,即A、B、C、D、E、F、G,最后一档零分用U表示。 法国实行高中会考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获得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说,所

有通过高中会考的考生,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校和专业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 为了让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况,法国高校招生实行预注册,即提前登记志愿。预注册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间进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法国绝大多数学校均采用电话计算机的登记方式。 加拿大没有高考 对加拿大来说,根本就没有“高考”这一概念,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加拿大中学生想要上大学,不用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在每年6月份中国高中毕业生为高考而紧张而忙碌的时候,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能早已经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有些学生还会面对几所最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到底选哪一所而左右为难呢! 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由于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加拿大的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印度高校自行出题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选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教育,学生反而有了的选择余地。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高考同样充满“恐怖”气氛。由

高考改革最新方案.doc

2018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1、2015年英语科目使用全国卷,2016年语文和数学使用全国卷,2018年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2、2020年高考实行3+3 的考试模式; 3、未来一批二批合并,除提前批次外,不再分批次录取。志愿填报由学校+专业改为专业(类)+学校形式; 4、录取两依据、一参考。 4、高考总分满分750分,语数外每门150分,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100分; 5、2016年起建立江西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6、2016年起合并二三本,2018年起合并艺术二三本科批,2020年起进一步减少录取批。 3、总成绩按标准分呈现,语数外每科原始满分150分,转换成标准分,自选3科每门满分100分; 4、从2017年起,海南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合并录取,从2020年起,海取批次仅设本科批和专科批,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2、高考实行3+3 模式,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学业水平考试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 3、高考录取调整为两依据、一参考。 4、取消文理分科,选考科目6选3 ,高考总分750分,语数外语每科150分,自选每门100分; 5、外语考试一年两考。

4、选考科目从政史地理化生6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科目之中任选择3科。选考科目安排在高三进行,每届学生只安排一次考试,每科满分100分。 5、高考总成绩满分为750分。 6、高校招生录取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 7、高职招生逐步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 5、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 6、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4、外语一年考两次,6月一次,1月一次。含笔试和听说测试,每人最多考两次,最好成绩计入总分; 5、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成绩和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6、2016年起合并本科一、二批,并按照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7、报考专科高职志愿只计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专科高职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3、从2021年起,普通高校招生在保持现行录取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探索一档多投。 2、推行3+3 模式,3门选考科目中,6选3 模式成主流,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3、从2016年开始,合并本科二、三本和专科一、二段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