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如果没有背景介绍谁会想到图片中的乡村就是世界之窗深圳

深圳前身是宝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典型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宝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会。全县人口中,大部分人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是1953年,曾达到94.5%,1979年也维持在91.72%的高位。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一个边陲小镇。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齐头大屋。建材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盖瓦,光线极暗。

渔民一般以船为家,船少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以竹木为框架,茅草做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风避雨,极易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数百具尸首。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正常。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

可停泊500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打工妹和打工仔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从贫困山乡走出来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追求独立,更新观念,来到深圳特区寻求发展。图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打工妹和打工仔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举措是:

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年),

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

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

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五是机构调整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

六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

深圳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改革开放犹如一场春风,吹醒了岭南大地,于是,以深圳为首的一批新兴城市雨后春笋般屹立在岭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然而,深圳的变化只是祖国在改革开放后面目一新的缩影。它使中国从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状况迈向了总体小康的社会。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探索出的伟大创举,它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我们要矢志不移的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改革创新精神的指引下迎接中国时代的到来!

深圳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精选5篇

深圳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1 改革开放的成就对于我来说,可能在大的方面,不能说的特别具体跟全面,但是我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跟你述说,我身边的变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对国家的改变是经济体制上的,那么对个人来说,尤其是我们这些年青一代,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冲击。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导致我们的上一辈,无论是做事上还是自我的生活哲学上都趋近于保守,这一点我们能理解,毕竟是自然,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但是纵观今天的年轻人,以及我身边的同龄人的状况来说,情况已经大不一样,时代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撞击,使我们日常接触的东西,其一是多了很多选择,其二是有了更多的精彩。近几年,创业在年轻人中间的火热程度愈演愈烈。自己觉得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的环境和政策的改变,四十年来的开放交流,使国家看到了年轻人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及其可塑性,借鉴国外大学,国外社会鼓励年轻人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的做法,我们国家也倡导年轻人,多去尝试尝试不同的路,也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二是,我们这一代,是成长在改革浪潮中的,自己从小耳目渲染,对一些事情,也很有自己的主见,换言之,会在成长的路上,去不断询问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在理清了心里最渴切的呼唤后,会勇敢的去追寻。就如创业一般,这个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对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状态的

一种反抗,年轻人想要自己掌控生活,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太过于传统。这种改变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种改变,一种思想上的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思想来指导的,他在日常中的所作所为,其核心指导就是脑海所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国家在国际交往上,更加开明,而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是一种莫大的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我们虽然处在平凡的高速收费单位上,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心怀目标,那么我们会有更出色的成绩。 深圳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2 深圳,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的城市。碧绿繁茂的草丛常常藏着几只迷人的蝴蝶。广阔的草坪留下了许多孩子嬉戏玩耍时的脚印。深圳的发展是飞速的。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了现在的经济特区。 这是一个多么辉煌和灿烂的成果啊!每一项科技,每一栋高楼大厦,都付出了多少人的汗血和艰辛才换来的啊!其实,深圳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以前的深圳:在夏、商时期,深圳是百越足部远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真实状况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8岁了,而中国改革开放也步入了第30个年头。从一个渔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借助全国的力量,在荒野上书写华章。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时移,沧海桑田。 不过,荣誉只能属于过去,深圳的前路依旧有很多坎坷,这座城市,必须更谦虚一些,更务实一些, 更稳重一些。 本博文图片来自《感恩与回报.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图片展览》。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蛇口经验和深圳模式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摄影:何煌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景象(本图片来自深圳福田图片杂志)

1979年2月23日,深圳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为商品出口基地和新型城市的目标.(摄影:何煌友)

1982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进驻深圳,在荒地上建设城市,他们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摄影:周顺斌) 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内,俗称关内和关外,至今,这条管理线依然存在.(摄影:钟国华)

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这句曾经饱受争议的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记.(摄影:江式高)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真实状况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真实状况 ,,,,年,月,国务院发布,,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年,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8岁了,而中国改革开放也步入了第30个年头。从一个渔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借助全国的力量,在荒野上书写华章。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时移,沧海桑田。 不过,荣誉只能属于过去,深圳的前路依旧有很多坎坷,这座城市,必须更谦虚一些,更务实一些, 更稳重一些。 本博文图片来自《感恩与回报.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图片展览》。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也在中国 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蛇口经验和深圳模式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摄影:何煌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景象(本图片来自深圳福田图片杂志)

1979年2月23日,深圳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提出了将深圳 建设成为商品出口基地和新型城市的目标.(摄影:何煌友) 1982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进驻深圳,在荒地上建设城市,他们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摄影:周顺斌) 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 内和特区内,俗称关内和关外,至今,这条管理线依然存在.(摄影:钟国华)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关于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穿着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穿着变化的调查报告 深圳市滨河小学五(4)班余芷璇指导老师:曹桂兰 问题提出: 曾经在奶奶的衣柜里找到很多旧衣服,奶奶她说是以前在深圳时从小摊上低价买的。我发现这些衣服的面料和颜色都与现在看见的衣服不太一样。深圳以前的服装与现在的服装价格相差多少?以前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颜色和款式是否与现在的服装大同小异?对此,我展开了调查。 调查准备: ⒈准备好便于用来访问老一辈深圳建设者的采访本。 ⒉组织小组分头调查。 调查方法: 1.访问老一辈深圳建设者。 2.到旧货市场调查并记录。 3.向奶奶要一些旧衣服,与现在的服装对照并做记录。 4.从网络、书籍中获取找相关资料。 调查情况: 图片对比: 过去:现在:

1.深圳以前的服装与现在的服装价格相差多少? 奶奶告诉我,以前在深圳买的一件白上衣只要5—10元就够了。但是现在大商场里一件白上衣可以卖到100—200元。整整20倍! 2.以前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 结论: 在1978年前的近30年里,涌动于大江南北宽街窄巷的中国人,

被西方时尚界形容成“蚂蚁”。这个词包含了如下意义:渺小、灰头土脸、营营碌碌,差不多——此蚂蚁看上去跟彼蚂蚁没什么区别。这群蚂蚁人只穿4种颜色的衣服:灰、黑、蓝和军绿,再配以宽松得近乎邋遢的式样,每个人都散发出霉气。他们最常穿的衣料叫“的确良”,他们认为最有品味的服装款式是中山装或毛服。白衬衫既昂贵又“高档”,得花七八元才能买到。1978年,最重要的是——从流行时尚角度来说,喇叭裤杀入中国,女性时兴烫发…… 3.颜色和款式是否与现在的服装大同小异? 这是当然的。过去几乎只有4种颜色的衣服:灰、黑、蓝和军绿,再配以宽松得近乎邋遢的式样,使每个人都散发出霉气。但是对比现在,颜色鲜艳的服装让我们熟视无睹。款式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列宁装、中山装使人们最常穿的衣服了。现在,西服、公主裙成了主流。 结论: 深圳人现在的穿着跟以前大有不同。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如果没有背景介绍谁会想到图片中的乡村就是世界之窗深圳 深圳前身是宝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典型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宝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会。全县人口中,大部分人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是1953年,曾达到94.5%,1979年也维持在91.72%的高位。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一个边陲小镇。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齐头大屋。建材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盖瓦,光线极暗。 渔民一般以船为家,船少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以竹木为框架,茅草做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风避雨,极易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数百具尸首。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正常。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 可停泊500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打工妹和打工仔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从贫困山乡走出来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追求独立,更新观念,来到深圳特区寻求发展。图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打工妹和打工仔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50题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50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的评论员文章。 A.“两个凡是”B.“实事求是”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1978年10月B.1978年12月C.1977年11月 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外交上作出了()和中美建交的决断。 A.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B.对越南自卫反击C.访问美国 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特区。 A.汕头和厦门B.汕头和福州C.泉州和厦门 5.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A.毛主席B.邓小平C.周恩来 6.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阐明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A.政治体制改革B.干部人事制度改革C.社会主义建设 7.邓小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来定位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A.“同富”B.“大同”C.“小康” 8.1980年8月,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实现各级干部“四化”的要求,是()。 A.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技术化 B.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C.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 9.1981年,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颗卫星进行空间物理探测,获得成功。 A.三B.四C.五 10.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是()。 A.市场经济为主 B.计划经济为主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1.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正式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这是推动()改革的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 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 飞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 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 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 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 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 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在 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 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而那时 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 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 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 才两三百多块。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 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 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而后深圳随着时代 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今,深圳人民的衣食住行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于是,靓丽时髦的穿衣已普遍存在,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营养的搭配与居住的环境,生 活质量普遍提高。想想当初的那些为了仅仅是温饱而不得已偷渡去打工的深圳人,这 改革赋予的时代的变迁是有着多么大的变化呀。现在。只要我们谈论到深圳本地人, 那就是富有的代名词,他们有着土地还有每年的分红,我想,这是令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人难以想象的吧。另外对于交通,以前人们大多都走路或骑自行车,而如今不仅公 交车的路线几乎遍布了深圳各个偏远繁华的地区,还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轿车,人 们的出行可谓很是方便。地铁这种高速的列车也渐渐被开通了,可以说我们的距离是 越来越小了。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 作文5篇 4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年后的深圳是我国一线城市,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变?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深圳40周年巨变作文【1】 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40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

深圳 “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题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的评论员文章。 A.“两个凡是”B.“实事求是”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 ),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1978年10月 B.1978年12月 C.1977年11月 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外交上作出了( )和中美建交的决断。 A.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B.对越南自卫反击 C.访问美国 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 )试办特区。 A.汕头和厦门 B.汕头和福州 C.泉州和厦门 5.党的领导人( )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A.*B.邓小平C.周恩来 6.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阐明了( )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A.政治体制改革 B.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C.社会主义建设 7.邓小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来定位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A.“同富”B.“大同”C.“小康” 8.1980年8月,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实现各级干部“四化”的要求,是()。 A.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技术化 B.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C.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 9.1981年,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颗卫星进行空间物理探测,获得成功。 A.三B.四C.五 10.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是()。 A.市场经济为主 B.计划经济为主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1.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 ),正式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 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

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能耗、万元,,,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 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了一大批内联企业。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七是开放妈湾码头、皇岗口岸和盐田港口岸、深圳机场通航。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举措是: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年),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完整版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 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首先,从最近的一个热点事件说起,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暨第二届深圳国际创客周10月12日在深圳湾创业广场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苹果CEO 蒂姆库克、阿里巴巴CEO马云、腾讯CEO马化腾均出席“双创周”的活动。从与会嘉宾的知名度即可看出本次活动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中,来自全世界的企业家共同商讨如何促进创业创新。活动还有各个创新型企业的展览以及最新的科技产品展示供市民体验。 在本次活动中,蒂姆库克宣布要在深圳成立研发中心,深圳的腾讯众创空间正式开园。作为全球民用无人机行业领军企业深圳大疆创新的掌门人汪滔再被总理问及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为什么让中国捷足先登,他这样回答:“答案是深圳的产业环境。这里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好的智能硬件产业链,让我们有底气赶超西方同行,通过十年奋斗迅速成长起来。” 深圳这一个城市不断被人们提及。而众所周知,三十多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而如今如果问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城市时,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深圳,是什么造就了深圳天翻覆地的变化,答案当然是改革开放。 一、深圳的崛起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

你知道深圳改革开放之前的样子吗

深圳之最——中山公园(lulu旁白:说真的,中山公园在哪里呀???) 每年百公里的出发点——中山公园有三个深圳之最: 深圳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始建于一九二五年,由中华民国宝安县县长、香港绅士胡钰先生为纪念孙中山而建。当时面积仅有1.3万平方米。如今面积49万平方米。 深圳最早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十月,深圳建市的第四个年头,中山公园就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距今613年的古城墙——明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年)修建的南头城北城墙遗址; 全国最大的孙中山头像:中山公园的孙中山大型石雕头像用重达88吨的花岗岩雕刻而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孙中山头像。雕像背面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迹:“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因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 深圳之源——南头古城(lulu旁白:南头古城我去过!不过是至少10年前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下次再要拜访一下) 54年前——1953年,宝安县委机关迁至深圳镇。自此以后,1000多年里一直是深圳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头日渐衰落。 1676年前——公元331年,东晋在深圳南头设置了东官郡,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及香港地区。所辖6县之首的宝安县意为“得宝而安”。这是深圳地区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国家行政机构。 南头红花园出土的东汉人面砖像,这应该是深圳先祖最早艺术形象,一双圆睁了1700年的双眼,见证了深圳沧海桑田的变化

“革故鼎新,去危为安”——1573年,明朝设立新安县,县府仍设在今南头古城。 明代的南头城寨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消息传到深圳,龙华革命党人卓凤康、何玉山带领队伍攻打南头城。卓凤康率先冲进南头的县衙门,手里拎着一包当作干粮的煮鸡蛋,县官们看见,以为是炸弹,吓得魂飞魄散,作揖求饶。所有官员、衙役束手就擒。新安县城宣告光复。清朝在深圳地区数百年的统治结束。 1914年,为了避免与河南省新安县名重复,国民政府将深圳地区改用旧名宝安县,县政府仍设在南头。 1939年,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战略要地南头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宝安国民政府从从东莞迁回南头。 1949年10月16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升起后的16天,南头城也升起了五星红旗。一枪未发,滴血未流,解放军接管国民党政权。 70年代的南头城门,城头上的碉堡是日本人占领时修建的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广东深圳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9)) 横空出世看深圳 ——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广东省深圳市调研组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编者按: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深圳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终不渝的改革创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绿色深圳”……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提要】 深圳这座不满30岁的年轻城市,从零起步,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经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给人的印象总是与“率先”、“第一次”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圳一次次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千万深圳人有信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开创美好明天。 在珠江口东南岸,矗立着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深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在全国大城市中分别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获得国际专利2480项,均居各城市第一位。面对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谁能想象,29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边陲小镇! 是什么力量把这座年轻城市魔术般地呼唤出来?凡是了解她历史的人都会回答: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于1979年3月设市,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她为改革开放而生,伴随改革开放成长。深圳29年的发展成果,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结出的硕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设立经济特区,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探索改革开放的经验,成为党中央的一个重大决策。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深圳作为一个试验田,几代中央领导同志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邓小平同志是设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刻两次亲临视察。1984年1月,当人们对经济特区还存有一些疑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坚定了深圳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视察,高度评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明确肯定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求深圳在改革开放中要“大胆试验,大胆地闯”,要“搞快一点”。江泽民同志作为经济特区的创办人之一,曾14次到深圳。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重申中央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变,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为深圳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