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研究综述

黛玉研究综述
黛玉研究综述

2001—2010年林黛玉研究

述评

寇春华

内容提要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人物的性格、原型、审美形象、文化内涵、死亡之因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评论。近十年来,对这一形象的探索研究仍是多方位的,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客观梳述。

关键词近十年;林黛玉;研究;述评

作为《红楼梦》(下简称《红》)的首席女性,林黛玉形象至今已伴随《红》走向了世界,为读者、学人所

钟情。她的外秀内慧,痴心悲情,乃至她的病态……都让其爱慕者心醉神迷,尽管其负面性格也招致许多

误解。综观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论者的视角仍是多方位的。

一、人物性格研究

说起林黛玉,大家最易想到的是其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虽不乏才情却尖酸刻薄、不懂世故、小性儿、敏感、爱哭、爱吃醋的冷傲孤高的美人形象。若说某个女孩很像林黛玉,那就是指其具有以上的某些负面性格,令人生厌。比起薛宝钗的富有心机,黛玉很率直,然亦有论者认为“率直未必是无条件的好”。举“送宫花”一事来讲,黛玉“根本是缺乏教养”、“小器”、“不懂礼貌”、“不知轻重”,“其率直无假真

令人难受,宁愿见她虚伪些、做作些”。[1]31-32至今,对黛玉性格作诸如此类的评价,似已是绝大

多数论者和读者的共识。综观近十年学界对黛玉的研究,对其性格似无新的界定,而多是重新审视其以上

性格的某些方面,或在已有评定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性格的成因,为其“辩护”。现择要述之。

黛玉之“哭”。李希凡认为,黛玉“哭自有因”,“有时是因被知心、知己感动而洒泪,映射着她心中真

情的光芒”。[2]130吴宝成、王春华的《隔帘消息风吹透捧心西子“泪”为魂———黛玉之哭浅析》一文认为,黛玉之哭就是曹雪芹之哭。“黛玉因不幸的‘家事’,难诉的‘心事’,难卜的‘身世’而哭泣。”

其哭“既是内心的忧伤的郁结,也是对忧伤释怀的一种方式”。深一层来讲,“黛玉之哭正是曹雪芹之哭的心灵投影映照”。据此,吴、王二人认为只有黛玉才是最能解“谁解其中味”之“味”的人。[3]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黛玉之“小性儿”与“多心”。近之研究者倾向于为黛玉之“多心”、“小性儿”作“辩护”,认为这“只是其自尊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而已”[4]。“是她对大自然、对人生、对命运进行种种关注与思考后的真实剖析,是她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5]或认为“只是过于重情感而显执着与任性”[6]。张国风在《红楼闲谭》一书中认为,黛玉的任性“其实质是要求宝玉在知心和专一的基础上发展彼此的感情”[7]14。曾扬华则说:“林黛玉的‘小性儿’之类乃是一个在污浊环境中又处于弱势状态的人对现实的一种抗争和抵制,它是一个不甘接受命运摆布的强者的表现。认识到这一点……就没理由在这方面再去责难她了。”[8]26他还进一步指出,黛玉“岂止不‘小性儿’”,“实在还是一个十分宽容、关心他人的热心人”。[8]31她“并不那么复杂”,而是“一个很平实的人:纯真、朴实、善良、坦率”,“就是她自尊心颇强,强到竟让许多人把它当成了缺点和毛病,诸如小性儿、心胸褊窄之类”。[8]45“如果说她颇有一股子傲气,倒是蛮确切的。”[8]35对黛玉的喜爱,溢于言表。汪道伦则坦言黛玉之“小心眼”,“小”的不可恨,而可爱。[9]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以作品描写为“唯一依据”,重新审视黛玉为人处事风格,指出林黛玉是“随和克己”、“热衷现实生活”、“颇有人缘”的。论者还为黛玉的“多心”“小性儿”作了辩解:“‘多心’并非林黛玉专利”,“黛玉的多心小性儿爱恼人有特定范围”,其弄性的实质“主要源于爱情的自私和排他性,并非不善处世使然”,且其“弄性的结局往往是喜剧性的”。[10]虽是见仁见智,但对黛玉之哭抱以客观理解的心态却是殊途同归。窃以为这更符合黛玉的内在真实性情。

黛玉是否明世故。张国风认为,黛玉“不能说是一个不明世故的人”[7]11。“大凡黛玉‘不明世故’的地方,一是为了爱情,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势力的环境使她更加多疑地注视着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她用自己的直率和纯真抵御着外界的轻贱和冒犯。”[7]13

论及黛玉性格的成因,胡秀芬认为,形成黛玉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其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等方面的影响。[11]朱萍则认为,因孤独无依而形成的教育真空,形成和加固了黛玉的悲剧性格。[12]赵海霞指出:凄凉的身世、破碎的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缺失等,使黛玉多疑孤傲、坦率任性、敏感自卑。[13]贾立刚借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分析黛玉多重性格的成因,[14]可惜结论似乎无新意。刘永良《天真活泼幽默诙谐———林黛玉性格的另一面》[15]、董亚萍《浅析林黛玉的幽默》都论析了林黛玉性格中幽默的一面。董文论析较深刻全面,文章从林黛玉的语言幽默入手,分析了其幽默所运用的方法:一是转移话题,移植生趣;二是借题发挥,比喻谐趣;三是渲染铺垫,夸饰成趣;四是前呼后应,联想成趣;五是故作姿态,讥讽之趣;六是单独针对宝玉的含讥带讽的幽默等。每一类都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例证分析,并指出黛玉“思维灵动”、“颇具雅趣,谑而不虐”的幽默既显示了其“轻灵活泼”的性格,又体现了她在“姐妹嬉笑”时的“奉上唯礼”,还表现了她对宝玉“爱恨交加、嗔而有情”。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幽默是其尊严的承载。[16]总体而言,董文材料翔实,论证有理有据,从另一视角绘出了黛玉性格的又一面。彭有明、王文静联合撰文指出,黛玉会话中修辞运用的不得体,使其表现出不受人喜爱的性格特征,[17]似有“借鉴”董文之义。

二、审美形象研究

黛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极具魅力的佳人形象之一,对其形象的审美批评一直是百家争鸣、色彩纷呈。此形象之美和魅力是无可辩驳的,其“美之为美和所以为美的根源在于其诗性之美”[18],魅力在于她是“灵性的集合”、“理想主义的化身”,是“超物质的”。[19]郑虹则认为,黛玉“不符合传统文学中佳人的典型”,而是具有男女双重气质,“更似古代风流才子的典型”,“男性气质,显示了黛玉的完整性”。[20]

至于黛玉形象的内在蕴涵,王志武从《红》的实际描写出发,重新阐释了黛玉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走向落寞的感叹”[21]。曹小晶《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对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进行梳理论述,进而指出黛玉既有强烈的诗人气质,又有浓厚的自我情结;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她虽已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终致毁灭。[22]马玉的《试论林黛玉的“病态美”》指出,“病态美”是对林黛玉评价的一个误区,是有牵强之意,辱没之嫌。黛玉的美是真实美、典型美,更是综合美。[23]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一文亦认为,传统批评对林黛玉“风神独具的清标清纯清奇的气韵和人格”的较多关注,“存在着人为的单薄化、纯净化倾向”,过于夸张林黛玉身上任情率性的浪漫气质,“忽略了文化背景(大环境)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侯门贵族贾府(小环境)的特殊性质”,“误解了贵族小姐林黛玉应有的修养”,并肯定“无论内因外因皆不至于使生活在贾府中的林黛玉存在明显的人格变异”。[10]

计文君《黛玉之“心证”———论林黛玉形象的精神优美与精神病态》一文以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探讨了黛玉身上所具备的精神优美与精神病态两相合一的特殊气质。在精神优美方面,该文先着重谈了精神优美的三个前提,即认知、审美、理解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具有自主功能;对认知和理解的追求使其对内在本质的塑造更具独立和自觉;是对书香门第和半封闭“桃花源式”大观园的文化保护。在精神病态方面,作者将其成因归纳为:疾病、父母双亡与寄寓荣府而产生的安全、自尊、归属的危机感,爱情被剥夺的危险,才华施展受阻而产生自我实现的挫折。作者最为突出的地方是指出了分析这两种精神状态的意义所在:更高的悲剧意识与审美意味,包括脆弱之心对自我坚持的震撼力,用精神病态的底色来映衬精神优美之光。最后作者从当代小说的角度谈到小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并认为这就是小说存续的意义,对于当代小说创作的现状作了一个启发。[24]

张志所写《林黛玉释名———兼论林黛玉的“玉容”“玉德”之美》一文,从林黛玉之名的寓意谈起,认为林黛玉之名寓意是:其人如玉、带玉,同宝玉一样也是一位具有玉的特性和“玉德”的“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张志认为,曹雪芹对此寓意在书中有予以暗示和佐证:其一,林黛玉只有乳名而无学名、无字,是“作者为了突出‘黛玉’之名,强化‘带玉’之寓意的一种特意安排”。其二,“玉带林中挂”的判词倒读即为“林带玉”,“点黛玉其名,进而点破命名之寓意:带玉”。其三,宝玉为让黛玉开心而特意杜撰的“香玉”故事,也隐喻黛玉“带玉”。其四,黛玉前生“绛珠仙子”之名隐喻黛玉具有珠玉般的品质。其五,脂批“以玉为骨”的批语明确点明黛玉形象的玉性特征。“比德于玉”的黛玉其人,不仅具有玉的外在形质之美,且具有其内在的玉德品格之美,体现出信、智、礼、法、仁等多种传统美德。[25]

杨真真《桃花意象及其对林黛玉形象的观照》一文以林黛玉与桃花的契合点为中心,梳理出桃花的各种文学意象及其对林黛玉形象的观照,指出作者承袭前人佳作,以桃花作为黛玉爱情悲剧和悲剧命运的主题花,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凄美动人,更加真实完整。[26]文章从对桃花意象的源头梳理,到归纳此意象在文

学中的各种表现,再到《红》中桃花背景下的林黛玉,论证详细而有系统性,于深化对黛玉形象的认知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于“封建叛逆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宝黛爱情建立在“共同反封建基础上”,宝黛是反封建的叛逆形象,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此乃黛玉形象阐释的主旋律,影响极大。近年来,人们对黛玉的认识少了人为拔高,逐渐趋于理性、客观。对于“反封建叛逆形象”这一论断,一些研究者在此前已开始提出质疑。王志武认为,黛玉“只不过在贾府这样秩序森严的环境里,把自己纯真的本性压抑起来罢了”,并不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而是一个“读书知礼的淑女”。[21]尹携携《论林黛玉唯情主义性格悲剧》一文这样讲: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志同道合,认为他们是一对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宝黛二人的爱情基础是对封建思想的共同叛逆。其实这些论定总是带有如来佛祖头上金光四射的美丽光环的性质,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拔高了林黛玉的思想境界,对林黛玉形象的认识未免有失偏颇,更没有读懂林黛玉的爱情悲剧。[27]赵玉芬则从林黛玉的出身、经历、对封建教育的反应、对宝玉读书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林黛玉并不是一个反封建的叛逆者。[28]胥惠民的《论不要拔高林黛玉》则明确指出:“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基本上是一个没有背离贵族立场的少女,虽然追求爱情,但缺少实质性的大胆行动,她连宝玉的爱情表白都不敢接受,听后反而哭闹不休,怎么能成为叛逆者呢?”“所谓封建礼教叛逆者的林黛玉实际是被拔高了的形象,而非《红楼梦》中的实际黛玉。”作者并进一步指出“曹雪芹只塑造了一个贵族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则是一位靠诗‘立言’的典型”。“堪怜咏絮才”这一判词明确表明曹雪芹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一人物形象。[29]

三、黛玉原型及文化蕴涵研究

赵建忠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林黛玉原型及其文化内涵》从原型角度追溯了黛玉的前身——绛珠草的渊源及其与湘妃竹的联系点,指出竹之刚强品格与绛珠草之柔弱特性和谐地体现在黛玉一人之身。[30]陈景河考证绛珠草隐指人参,曹公借人参怕风吹雨打日晒,与绛珠草、林黛玉体貌相似这一特征,喻当时大清怯弱不堪的国体。宝黛不是封建“叛逆者”形象,而是满族童真时期的少男少女形象。[31]红学研究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应予以新的思考。杨天舒、唐均二人认为,黛玉这一绛珠仙草化身红尘后的人间形象与“入世还泪——泪尽入世”的经历正合“天界——人间——地界”这一“下凡——归仙”母题的轨迹。[32]其文着重考察了黛玉与民间文学中流传的神女传说之间的深切历史渊源,并揭示了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女、女巫、羽人,到林黛玉这一寄托着曹雪芹对理想彼岸的全部期望的纯美形象,以及演化和意象化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邓辉《论林黛玉的神话原型及其审美意蕴》对于红学界比较典型的有关黛玉神话原型的说法——“长白山露珠草说”和“灵芝说”作了分析,支持“灵芝说”,并补充了自己的一些根据。对于“长白山露珠草说”,作者“看来有所不妥”的原因是:《红》成书之际长白山天池尚未形成,是以这不可能成为《红》第一回里所描写“青埂峰”的借鉴实体。邓认为曹雪芹选用灵芝作为黛玉神话原型的原因有三:首先,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灵芝于国人眼中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深沉积淀,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其次,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斋名西堂,“西堂产九台灵芝”这件家族往事,影响了曹雪芹有关黛玉神话原型的创作灵感。最后,作者著书时所处的环境——西山,多有灵芝草。从创作手法立意来看,“曹雪芹同屈原一样将灵芝作为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寄托,黛玉率真和孤标傲世的性格中又有着曹雪芹的影子”,而“灵芝的孤傲、

高洁、秀美、芬芳等特点皆恰似黛玉的性格”。论及黛玉神话原型的审美意蕴时,邓认为“绛草还泪故事所依托的神话素材是报恩神话”,作为黛玉神话原型的灵芝,既有“祥瑞清高的寓意”,又有“富贵长寿的寓意”,所依托的神话背景则是“灵芝草乃炎帝女儿瑶姬(未嫁而逝)精魂所化”。由此,作者得出结论:瑶姬的神话母题在与灵芝结合后,便有了曹雪芹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创作的契合点:一是富贵媚人,二是未嫁而亡。“天上的花神却是世上的薄命人”,曹氏创作上的“反笔”立意构思,从“神话世界方面,拓展了《红》的魅力”。此外,对于一直存在的有关“芙蓉”意象在林黛玉和晴雯之间的取舍的争论,邓认为“其实答案很明显”:作者既然定林黛玉的神话原型为灵芝,就不会是芙蓉。[33]

论及林黛玉的人物原型,颇受学者关注的是冯小青这一形象对黛玉形象塑造的影响。21世纪有关冯小青、林黛玉比较的较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当推王人恩先生的《双木起而二马废———试论林黛玉形象对冯小青的继承与超越》[34]。郭宏瑜在《情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一文评价王人恩先生此文“在研究冯小青的文本考证与人物真伪上花了相当大的工夫,巨细靡遗。而在比较青黛二人的形象上,仍不脱以文字片段或情节的类似处来作比较。就全文来说,青黛比较的篇幅较对小青的考证少的多”。郭宏瑜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黛玉对小青生命元素的继承与延续。他指出所谓“小青典型”人物,“应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累积与纠结现象,这样的典型应是由整个中国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累积而成,这类人物自有其承续与发展上的意义”。“与其说小青为黛玉人物创造时的原型,毋宁说小青所赋予黛玉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归结,黛玉即是在这样文化的土壤中塑造与发展的……二者并非文字上的借鉴而已,存在于彼此间的、有更多文化上的承续与扩展,有更多属于女子之间情爱的纠葛与脉络。”郭宏瑜首先在文本的基础上,从青黛共有的四种生命元素———“弱症”、“才名相妨与夙慧早夭”、“影恋”与“自恋”、“宿命与抗衡”来分析了“这样一种才女特质在黛玉身上的承袭”。郭认为“曹雪芹所创造出来的林黛玉具有相对确定的文化内涵,夙慧、早夭、福薄便是这种文化性格的重要特征”。此外,文章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黛玉由内到外明显特殊于小青之处,即:自我意识的深层觉醒;诗人气质的扩大;情爱的纠结;悲剧性质的完全提升。论者指出:“小青的风流债,是一种怜己情怀;黛玉接续的,则是对感情的无能为力。”“黛玉为爱而生,为爱而写,为爱而死……是怜己、伤时、动情、为爱,这种纠结的爱情力道,自是小青尚未达到的。”小青的悲剧是外在因素结成的理所当然的结果,“黛玉的悲剧却带有一种先天性格论调”。[35]

对于青黛的承继问题,郭宏瑜认为:“文化累积进入创作者的灵魂,转而创造岀各种人物,这些人物必将拥有我们‘似曾相识’的特质,而这样的特质将在日后其他创作者所创作的人物身上得到承续。文学中女人的典型尤为如此,在文化累积的进程中,各种不同女人的典型必然会归结在林黛玉身上,小青的形象当然也不例外。”[35]

马兆勤、马伊笑也有论文谈到冯小青形象对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影响。[36]细看此文,乃是基本承袭王人恩先生一文,其文中亦有交代。另有魏玉莲、罗浩刚合写一文谈到朱淑真对林黛玉形象的影响,[37]亦无甚新意。

四、有关黛玉之死的研究

黛玉之死是《红》最动人的情节,历来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如死亡地点、死亡时间、死亡方式、死亡原因等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论评。单就死亡原因来讲,有死于“性格缺陷说”,死于“恋爱失败说”,死于“贾府贵族集团说”,主凶是贾母、凤姐、元春、王夫人等。不认同于“他杀说”的辛若水认为:黛玉死于“精神自杀”,“那些看不到黛玉精神自杀,而苦苦研究、论证林黛玉死于他杀,并找真凶的人,没的污了颦儿的芳魂”。[19]王子溪《红消香断有谁怜———从异常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的死亡》借用西方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理论分析了林黛玉的“郁闷”,指出心理疾病是引起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论者按照抑郁的程度把黛玉的一生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期:黛玉抑郁的养成、发展时期(第五至第三十二回);抑郁缓解、好转时期(诉肺腑至第七十九回);抑郁反复发作、直至死亡时期(第七十九至九十八回)。对于黛玉反复发作的抑郁,贾府中人,从仆人到姐妹们到贴身丫鬟到贾母等都持一种“苛刻、冷漠”的态度。论者从性格、生活娱乐、饮食、睡眠、自我价值认知、死亡和自杀念头等六方面梳理了小说中黛玉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表现。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论者认为黛玉的死因,就个人因素来说,“直接原因是重度抑郁发作对身心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造成她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到了她的身体状况”。[38]、汪道伦论及“钗嫁黛死与泪尽夭亡”时指出,续书所写钗嫁黛死是同步的,使黛玉之死有被“逼”的意味,人工之“巧”太过,根本没有走进“泪尽夭亡”的大门。泪尽夭亡之所以优于钗嫁黛死,是因为黛玉自然之死中体现最大的不自然之死。[9]

王跃武在《从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看林黛玉之死》一文中从文本出发,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违背了前八十回的创作思想,是败笔,是“写得最糟糕”的一例。作者据前八十回中金钏、晴雯、尤三姐之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红楼梦》中的女性在面对死亡这个人类大困境时,令人感到震撼地绽放出人性的光彩,这是《红楼梦》蕴涵的一个独特的美学原则。故“作为《红楼梦》杰出女性的林黛玉在面临同样困境时,其表现只能比金、晴、尤等人更富有震撼力”[39]。而黛玉死前的状态,缺乏一种极强的主体意识。不知论者是否认为黛玉也应像金、晴、尤一样死前诉出求死之心并采取某种“激烈”的方式自尽,才是富有震撼力。张国风则认为:“无论从结构布局、情节设计,还是从人物的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上都极为成功。”“是后四十回中的大手笔”,其“功力和灵气”“绝不在‘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之下”。[7]杜贵晨《论西门庆与林黛玉之死——兼及〈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反模仿》认为:“由于其本人沉湎于所溺的慢性自戕式生活态度和最后遭遇来自其对象方面的突然打击,而不治身亡。”“林黛玉因沉溺于情而死,她的死是在天生‘弱病’基础上慢性自杀式的爱情。宝玉成婚消息的漏泄,是对她濒临绝望之心理的最后一击。”[40]简而言之,对人物死因的探究,研究者似倾向于求诸其身了。

五、关于林黛玉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来探讨个体的形象特质,是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林黛玉形象的比较研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近十年的相关比较研究择要梳理如下:林黛玉形象与我国文学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比较。自《红》诞生至今,钗黛之争就没有停息过,磨嘴挥拳,可谓奇观。孰优孰劣,见仁见智。胡文炜认为,不论是“钗黛合一”、“钗黛对立”,还是“前八十回合一,后四十回对立”,“钗本合一,程本冲突”,都不切合《红楼梦》一书的实际。最妥当的还是“钗黛共美”,即“兼美说”。[41]191台湾的谢鹏雄认为,二人“都是深情、专情的女子”,“没必要拥护一个而反对另一个”。[1]31徐乃为如此评价说:“已成定论的钗黛形象的对立……实是长期以来习非成是的无稽之谈。”钗黛与宝玉乃“等距离

的婚恋关系”,二人“貌则兼美,才则并秀,德则趋同”。[42]陈文新在《〈红楼梦〉的现代误读》的第三章指出:“钗黛合一说”与曹雪芹的本意是符合的。扬黛抑钗倾向反映了一种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即这是“憎恶文化规范的一种表示”,“是不满于传统的一种表示”,“历代权势人物借文化规定为自身谋利益的行径导致了尤其广泛、强烈而持久的对文化的敌意”。“虽不合理却值得重视”。[43]218-224曾扬华在其著作《钗黛之辩》一书中从黛玉、宝钗本身说起,于上篇的“第四、五、六章集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以及就作品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对钗黛二人作了广泛的、至少有三十多次的比较,尽管它们之间的角度差异相当大,但对比的结果却是绝对鲜明的一致:林黛玉总是处在正面的位置上,而薛宝钗却毫无例外地是一个负面形象”。下篇主要论析了贾母这一关键人物对宝、黛、钗三人的婚恋问题的态度,指出贾母决不会“舍黛取钗”。[8]391作者的论辩过程涉及到诸多主要和其他重要人物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许多故事情节等,却繁而不乱,颇有新意。杨星丽[44]、范会洋[45]、刘睿[46]、王红相等亦有相关研究论文。其中王红相认为,“林薛二人其实是站在现实世界与宗教世界的边缘上的,是为世人指向宗教的路标”[47]。曹雪芹构造钗黛的意图正在于此。

梁冬梅《永不凋零的原野之花———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兼与林黛玉之比较》一文,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林黛玉、刘姥姥是“理想和现实的两极”,是“‘情’和‘义’的两极”。“林黛玉是从天上走来的”,“是曹雪芹最崇高的艺术理想”,“是先知先觉者,她深沉的死亡意识、悲剧意识犹如永远行进的西西弗”。“刘姥姥是从无边的原野走来的”,“是中华民族最真实的生命存在。她的生命经历就是中国历史最本真的现实”。[48]二者在许多方面截然相反,并形成鲜明对比。邱江宁则借助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中的“焦虑”概念,将潘金莲、林黛玉两个气质截然相异的人物相提并论,指出二者极具个性张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们内在深切的焦虑感,并从人物内在情感和情感生成角度分析了人物个性与行为的成因。[49]较之以往的对此二者之比较或讳莫如深,或作表皮之论,可谓一突破创新。王应龙在《从杜丽娘与林黛玉之差异看作家创作心态》中分析了二者作为叛逆女性在反抗动机和悲剧性质上的差异。[50]黄清玲《反叛高歌三人奏———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形象分析》一文分析比较了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在追求爱情和反叛封建礼教的相似处后,剖析了她们性格特点和形象的不同点:崔是“由爱生欲”,体现出对“门当户对”的反抗;杜是“由欲生爱”,体现出对“人性复归”的追求;林“则根本脱离了欲望”,体现出冲击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制天命”的斗争精神。[51]

陶小红《白流苏与林黛玉》把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和林黛玉进行比较,指出二者的相同处在于:两人同样把希望寄托于爱情,都为爱情而煎熬而失落,又皆因爱情而坚韧无畏。不同处在于:林黛玉是诗化的寄托了曹雪芹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白流苏是世俗的,反映了张爱玲洞彻人生与社会之后的苍凉和无奈。[52]

林黛玉形象同国外经典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比较论述的论文数量,根据中国知网统计,约计27篇。比较对象涉及到哈姆雷特、简·爱、玛格丽特、奥菲利娅、安娜、凯瑟琳、苔丝、弥利安、娜塔莎等典型人物。其中与简·爱比较的论文有10篇。现就这27篇研究文章作择要述之。

孙茹《崇高与秀美———哈姆雷特与林黛玉之死》比较分析了哈、林之死所体现的不同美学内涵:崇高与秀美。[53]学人们还从身世遭遇、人格魅力、反抗精神、爱情观、爱情结局等方面论析林黛玉与简·爱的异同。代表性论文如:许绮《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54]、赵莉《折翅鸟之歌———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55]、马振丽《绚烂与质朴之美———对比林黛玉与简·爱的悲喜爱情》[56]等。论及二者之异的原因,戴峰认为乃曹雪芹的幻灭感、夏洛蒂的抗争精神使之然;[57]潘桂林、高雪晓认为在性别叙事作用下,二者走向女性从男权社会出走的两极。[58]文章均从作者角度入笔。杨茜的《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与玛格丽特形象比较》[59],丁哲琼的《异中有同的中西美女——由林黛玉和玛格丽特想到的》[60]都把中国18世纪的贵族小姐和19世纪法国的风尘女子作比,并指出中西艺术的异同。比较点涉及到人物外形气质、美学性格、作者对她们的态度,等等。

纪映云的《林黛玉和娜塔莎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蕴》[61]、赵金祥的《解读奥菲利娅与林黛玉的殊途同归》[62]、赵红妹的《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之因》[63]、许文涛的《林黛玉与凯瑟琳比较谈——两位东方女性的弗洛伊德式解读》[64]、刘宝贵的《浅谈林黛玉与苔丝的爱情悲剧因素——两位东方女性情感的悲歌》[65]、赵学栩的《用读者反应理论来看林黛玉和苔丝的异同》[66]、赵树理的《自古红颜才女多薄命的社会因缘——剖析弥利安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67]等基本上都是从生活环境、身世、性格、价值观、爱情等方面把黛玉和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纪映云指出:黛玉和娜塔莎的结局在文本的显性层面上都凝聚着哲学色彩;潜在层面上都反映了男性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对女性的期待心理。[61]许文涛、赵学栩、赵树理则分别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读者反映论、女性主义批评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又开拓了研究视域,也使典型人物的文学价值更为清晰地显现出来。

六、以黛玉诗词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

《红》中出自曹雪芹之手、记在那些“异样女子”名下的诗词,对于丰富她们的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从诗词入手反观相应的人物形象,也是为学人所注重的一个研究视角。李庆霞指出,黛玉诗歌中的追问意识,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使《红》带上了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呼唤个性自由的哲学意蕴。[68]邹自振的《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入手窥观林黛玉的心境变化流程。他指出林黛玉的自创诗词,均具有“这一个”的艺术特色。[69]霍省瑞、陈冬季联名发表的文章《林黛玉的诗词及其自我意识》指出,黛玉的诗词先后表现出其自我生命意识、自我情爱意识、自我独立意识及自我爱怜意识等不同层面,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愈演愈烈,体现着一种趋强性。[70]张宏生的《说诗与作诗:林黛玉的两重性》提出了黛玉论诗与作诗不统一的问题,并就其原因给出个人见解,最后他指出,似乎应视其为用小说代言的问题。[71]类似研究文章还有一些,恕不一一举述。

七、其他研究

魏瑾《从文学文体视角看林黛玉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一文,从文学文体角度对《红》两种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了林黛玉这一形象在翻译中再现的得失,指出了文体再现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72]杨卫军博士的《林黛玉何以不避祖讳》一文,从林黛玉不避外祖父贾代华之名入手,考察了林如海与贾府的关系,列出四处疑点。文章结尾说:“作者故意设计黛玉名犯祖讳,众人避忌,仅以姓称,是否正是寓示着黛玉对贾府忌讳的触犯,影射着彼此内在观念中的重重矛盾,也正是为黛玉的悲剧结局以及《红楼梦》之缘起埋藏下的深深伏笔呢?”[73]杨雪君的《林黛玉与义山诗》认为,林黛玉与李义山在悲情人生的许多方面是相似的。黛玉声称不喜欢义山诗是有原因的。[74]

刘嘉伟发现四川清音、四川竹琴等四川曲艺中的黛玉形象颇具特色:“《宝玉探病》《悲秋》《黛玉葬花》等清音曲目中对黛玉进行了世俗化的塑造,使其更加亲切,对爱情的追求也更加执著大胆……四川竹琴中的黛玉更豁达宽容。”[75]

八、小结

《红》一书博大精深,作为此书的首席女性,黛玉形象也是复杂的,见仁见智,千人自有千解。近十年对此形象相关研究,仅就单篇论文数量而言,根据中国知网统计,仅文史哲类刊物所载论文就达400余篇,除去从选入高中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入手进行论析的100篇文章外,发表于《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南都学坛》等核心刊物的略计50余篇。新世纪,林黛玉被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客观而言,对于林黛玉的学术研究,在20世纪的基础上有继承和发展,虽是继承多,发展少,但总体上,少了一些主观的拔高,多了一些“理解”,也更加注重人物的个体性与主体性,体现出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研究视角与方法亦愈多样化,如借助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这于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大有裨益。当然,其中也存在些许问题:如重复研究很多,观点雷同,新意较少,不乏抄袭他人之作等,于此领域研究甚无益处;有部分文章欣赏性偏多,学术性较少等。我们深信,新世纪的林黛玉形象研究将会总结经验,摒弃不足,突破创新,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鹏雄.红楼梦女人新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吴宝成,王春华.隔帘消息风吹透捧心西子“泪”为魂——黛玉之哭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陈蓉.论林黛玉的古典人文性格[J].怀化学院学报,2007(1).

[5]熊俊然.春恨秋悲皆自惹——林黛玉的悲剧意识解读[J].电影评介,2008(15).

[7][6]郭杨波.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浅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张国风.红楼闲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8]曾扬华.钗黛之辩[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9]汪道伦.以儿女常情谱写儿女真情——论林黛玉性格内涵[J].红楼梦学刊,2005(3).

[10]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J].红楼梦学刊,2009(1).

[11]胡秀芬.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2]朱萍.孤独中的得与失———林黛玉形象小议[J].红楼梦学刊,2001(1).

[13]赵海霞.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J].南都学坛,2004(4).

[14]贾立刚.论林黛玉性格的多重性[J].文学教育:下,2008(5).

[15]刘永良.天真活泼幽默诙谐——林黛玉性格的另一面[J].南都学坛,2001(1).

[16]董亚萍.浅析林黛玉的幽默[J].红楼梦学刊,2008(3).

[17]彭有明,王文静.从修辞运用的角度来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

[18]纪健生.诗词为心——林黛玉形象八题[J].红楼梦学刊,2001(3).

[19]辛若水.从林黛玉、葬花吟的魅力到精神自杀[J].红楼梦学刊,2002(4).

[20]郑虹.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4(3).

[21]王志武.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J].明清小说研究,2004(2).

[22]曹小晶.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3]马玉.试论林黛玉的“病态美”[J].陕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4]计文君.黛玉之“心证”——论林黛玉形象的精神优美与精神病态[J].红楼梦学刊,2007(6).

[25]张志.林黛玉释名——兼论林黛玉的“玉容”“玉德”之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杨真真.桃花意象及其对林黛玉形象的观照[J].红楼梦学刊,2009(2).

[27]尹携携.论林黛玉唯情主义性格悲剧[J].湖湘论坛,2006(2).

[28]赵玉芬.林黛玉“封建叛逆”形象质疑[J].南都学坛,2008(2).

[29]胥惠民.论不要拔高林黛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0]赵建忠.斑竹一枝千滴泪——林黛玉原型及其文化内涵[J].明清小说研究,2002(1).

[31]陈景河.绛珠草·人参·林黛玉[J].南都学坛,2004(1).

[32]杨天舒,唐均.林黛玉形象与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下凡——归仙”母题[J].红楼梦学刊,2005(3).[33]邓辉.论林黛玉的神话原型及其审美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7(2).

[34]王人恩.双木起而二马废——试论林黛玉形象对冯小青的继承与超越[J].明清小说研究,2003(4).[35]郭宏瑜.情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J].红楼梦学刊,2008(3).

[36]马兆勤,马伊笑.从冯小青到林黛玉——论冯小青形象对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7]魏玉莲,罗浩刚.朱淑真对林黛玉形象的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38]王子溪.红消香断有谁怜——从异常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的死亡[J].红楼梦学刊,2008(2).[39]王跃武.从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看林黛玉之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0]杜贵晨.论西门庆与林黛玉之死——兼及《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反模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41]胡文炜.红楼梦欣赏与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2]徐乃为.红学三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3]陈文新.《红楼梦》的现代误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8.

[44]杨星丽.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5]范会洋.浅谈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格差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6]刘睿.两种不同的人生——论薛宝钗、林黛玉的形象及其审美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47]王红相.论林黛玉、薛宝钗的宗教意义[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8]梁冬梅.永不凋零的原野之花——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兼与林黛玉之比较[J].红楼梦学刊,2008(2).

[49]邱江宁.从焦虑角度比较分析潘金莲与林黛玉两个艺术形象[J].红楼梦学刊,2005(5).

[50]王应龙.从杜丽娘与林黛玉之差异看作家创作心态[J].电影评介,2008(23).

[51]黄清玲.反叛高歌三人奏——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形象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2]陶小红.白流苏与林黛玉[J].红楼梦学刊,2009(3).

[53]孙茹.崇高与秀美——哈姆雷特与林黛玉之死[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54]许绮.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5]赵莉.折翅鸟之歌——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2).

[56]马振丽.绚烂与质朴之美——对比林黛玉与简·爱的悲喜爱情[J].名作欣赏,2010(9).

[57]戴峰.幻灭与抗争——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58]潘桂林,高雪晓.性别叙事与林黛玉、简·爱比较谈[J].云梦学刊,2005(4).

[59]杨茜.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与玛格丽特形象比较[J].红楼梦学刊,2005(1).

[60]丁哲琼.异中有同的中西美女——由林黛玉和玛格丽特想到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61]纪映云.林黛玉和娜塔莎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4(2).

[62]赵金祥.解读奥菲利娅与林黛玉的殊途同归[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1).

[63]赵红妹.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之因[J].现代语文,2006(11).

[64]许文涛.林黛玉与凯瑟琳比较谈——两位东方女性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65]刘宝贵.浅谈林黛玉与苔丝的爱情悲剧因素——两位东方女性情感的悲歌[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2).

[66]赵学栩.用读者反应理论来看林黛玉和苔丝的异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67]赵树理.自古红颜才女多薄命的社会因缘——剖析弥利安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8]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69]邹自振.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J].南都学坛,2006(5).

[70]霍省瑞,陈冬季.林黛玉的诗词及其自我意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张宏生.说诗与作诗:林黛玉的两重性[J].明清小说研究,2004(4).

[72]魏瑾.从文学文体视角看林黛玉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5).[73]杨卫军.林黛玉何以不避祖讳[J].名作欣赏,2008(2).

[74]杨雪君.林黛玉与义山诗[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5]刘嘉伟.谈四川曲艺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J].四川戏剧,2009(1).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汪翔(199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张平(1989-),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创业者特质在创业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进行了论述,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归纳和认识。综合已有的文献,把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分为创业者特质的内涵、外延两大部分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创业者;特质;创业研究 创业越发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仅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劲动力。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在各种资源中起着决定作用。在对创业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里,创业者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者特质对创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创业者的特质到底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由于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完全相同,学者们无法给出系统性的答案,且判断答案的标准也总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成果,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创业者特质的内涵 概念作为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1.1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一词的英文是“entrepreneur”,法国学者Say(1775)首次对创业者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创业者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目的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创业者内涵的界定基本能概括为:第一,指的是新创企业或即将创办企业的领导者和负责人。雷家骕,冯婉玲(2001)分析指出创业者是指活跃在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或者是创业活动的推动者。第二,指的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郁义鸿(2000)比较国内外对企业家的研究后得出,当前对企业家的定义越发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业与企业家密不可分。基于此,企业家即是创业者。 为使研究更具方便性和价值性,本文认为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及在创业过程扮演核心角色的领袖人物,在新创企业或正在创办企业的活动中,通过自身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图像纹理特征的分析方法研究

图像纹理特征的分析方法研究 黄晶,杨杰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63) E-mail :jinghuang1019@https://www.360docs.net/doc/3311137068.html,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借助纹理统计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比较。这些方 法包括:基于图像分形维数的特征分析,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分析,基于灰度直方图的 特征提取。 关键词:分形维数,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1 1.引言 虽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图像纹理,并且人们进行纹理分析方面的工作已近半个世纪,但至 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纹理图像在局部区域内可能称不规则性,但在整体上则表 现出某种规律性,其灰度分布往往表现出某种周期性。 就其广义而言,纹理特征就是图像局部性质的统计,一个纹理图像可以看成一组独立的 同分布随机变量(,)W j k 经一空间算子()O ?作用而成的结果(,)F j k ,并用这些数字特征构 造图像的纹理特征。对纹理特征的提取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法﹑构造法和频谱法。 2.纹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2.1 基于分形维数的特征分析 在分形理论中,最经典的理论是Hausdorff 维数[1],它对分形的理论分析和理解都很重 要,但很难直接求取,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是盒维数,关联维数,自相似维数以及尺度维数, 本文选取的是盒维数中的差分盒维数。 差分盒维数算法是以盒维数算法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简单、快速、精确的算法。将M M ×大小的图像分割成L L ×的子块,令r=L/M ,将图像视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一个表面 (,,(,))x y f x y ,其中(,)f x y 为图像(,)x y 位置处的灰度值。X ,Y 平面被分割成许多L L ×的网格。在每个网格上,是一列L L h ××的盒子,h 为单个盒子的高度。设总的灰度级为G 。 设在第(,)i j 网格中图像灰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落在第k 和第l 个盒子中,则: (,)1r n i j l k =?+ (1) 其中r n 是覆盖第(,)i j 网格中的图像所需的盒子数,因而可以求出覆盖整个图像所需的 盒子数r N : ,(,)r r i j N n i j =∑ (2) 则其分形维数log()lim log(1/) r N D r = (3)基于分形维数的特征分析算法: (1)将原图转化为灰度图像; (2)以图像的任意像点(,,(,))i j f i j 为中心选取L L ×大小的窗口计算r n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文献综述报告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油田联合站设计与研究 学生: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学院: 时间:

1.概述 联合站设计是油气集输工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油田开发和油气开采的要求,设计时应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可靠,保证为国家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油田产品。本设计充分考虑联合站设计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大量的计算以及校验,最终制定了联合站的设计方案。 联合站将来自井口的采出物集中起来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然后将合格的原油外输。一般情况下,联合站的功能包括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脱水、轻油回收、原油储存及向矿场原油库输送、污水处理,净化水回注地层,计量,加热等。本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油气水混合物的收集 一个区域中若干油井的井口产物经过计量后,输送到联合站进行集中处理。在收集的过程中对于高粘度、高凝点原油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它能够在 允许的压力下安全的输送到联合站而不至于凝固在管线内。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加热保温法;化学降粘、降凝法;物理降粘、降凝法。 (2)油气水的初步分离 在实际生产工程中,从油井出来的不单是原油,常常含有气、水、砂、盐、泥浆等。为了便于输送、储存、计量和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初步分离。油井产物中常含有水特别在油井生产的中后期,含水量逐渐增多,利用离心重力等机械方法分离成气液两相。有些井出砂量很高,同时还应该除去固体 混合物。油气水的初步分离主要在三相分离器中进行,在开式流程中,也在沉降罐中进行。油和机械杂质、盐的分离一般与油水分离同时进行。当含盐、含砂量高时,有的要用热水冲洗和降粘后再沉降分离,连同水、机械杂质和盐一起脱除。 (3)原油脱水 对轻质、中质含水原油,宜采用热沉降、化学沉降法脱水;对中质、重 质的高含水原油,先采用热化学沉降法脱水,再用电脱水,对乳化度高的高粘度、高含水原油,应先破乳再沉降脱水。 (4)原油稳定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QIU Y un-mei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 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图像纹理检测与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1137068.html, 图像纹理检测与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综述 作者:李秀怡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23期 [摘要] 图像纹理作为图像数据的重要信息,是符合人类视觉特征的重要信息之一。纹理 检测与特征提取是纹理分类与分割的基础前提,可以应用到医疗、工业、农业、天文等多个领域,也是近几十年来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研究。随着图像处理领域各种技术的发展,纹理特征分析提取方法也得到不断创新。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叙述了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并重点对近十年纹理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关键词] 图像纹理;特征提取;小波;支持向量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3. 088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23- 0175- 04 1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一般数据,图像信息作为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数据表现形式,其应用已经深入到医学、工业、航空、农业等各行业领域中。而纹理作为图像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充分反映图像的整体特征,因此也成为了诸多图像后处理技术所必备的研究条件。但是,纹理的复杂多样性使得研究者们对其分析和准确识别是非常困难。而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之一是对图像提取纹理,然后对提取的纹理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模式识别、图像检索、和计算机视觉等研究的基础。在纹理研究的每个阶段内,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对图像纹理提取模型及算法的不断创新,以及纹理提取的广泛的应用价值,促使着大家对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纹理的基本定义及特性 目前,人们对纹理的精确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当前几个类别的定义基本上按不同的应用类型形成相对的定义。一般认为,纹理是图像色彩或者灰度在空间上的重复或变化形成纹理。通常,人们将组成纹理的基本单元称为纹理基元或纹元(texture element)。 尽管关于纹理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人们对纹理信息所具有的如下特性达成共识: (1)纹理基元是纹理存在的基本元素,并一定是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纹理;(2)纹理信息具有局部显著性,通常可以表现为纹理基元序列在一定的局部空间重复出现;(3)纹理有周期性、方向性、密度、强度和粗糙程度等基本特征,而与人类视觉特征相一致的周期

文本分类中的特征提取和分类算法综述

文本分类中的特征提取和分类算法综述 摘要:文本分类是信息检索和过滤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任务是对未知类别的文档进行自动处理,判别它们所属于的预定义类别集合中的类别。本文主要对文本分类中所涉及的特征选择和分类算法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采用kNN和Naive Bayes分类算法对已有的经典征选择方法的性能作了测试,并将分类结果进行对比,使用查全率、查准率、F1值等多项评估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最终,揭示特征选择方法的选择对分类速度及分类精度的影响。 关键字:文本分类特征选择分类算法 A Review For Feature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In Text Categorization Abstract:Text categorization is a key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filtering,whose task is to process automatically the unknown categories of documents and distinguish the labels they belong to in the set of predefined categor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feature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in text categorization, and make deep research via experiment. kNN and Native Bayes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have been applied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classical feature detection method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based on classical feature detection methods have been made a comparison. The results have been ma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by assessment indicators, such as precision, recall, F1. In the end, the influence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s have made on classification speed and accuracy have been revealed. Keywords:Text categorization Feature selection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大学生创业者特质分析整合

大学生创业者的特质 文献名称作者提出背景主要观点参考文献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按重要性分类《特质论》 1、首要特质即:主要动机、 优势倾向,影响一个人全 部活动的所有方向; 2中心特质即:具有相当概 括性的重要特质,平均7.2 个; 3、次要特质即:不甚明显 的、一致性较差,接近习 惯或态度。 二、按人群分类 1、共同特质 2、个人特质(又分为以上 三种) 《20100921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第三讲:创业者特质探索(二)》江泽民1993年3月31日 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 的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 了64字创业精神: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 习外国、自强不息,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 心同德、顾全大局, 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 精图治、无私奉献。 成功创业者特质 (USAID):积极主 动、发现和利用机 会、执着、亲自寻 找信息、关心质量、 注重承诺、 注重效率、系统地 计划、有独创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有 自信心、预测风险、 有决策力、有说服 力、使用有影响的 策略 《大学生个人特质对创业倾向影响的调查研究》吴启运、丁思 红、侯文华 (南通大学) 单因素线性回归大学生创业倾向与 个人特质中风险承 担力、冒险性、独 立性、威信、干练 度、亲和力、创新 性存在显著性正相 关,与控制力、精 力、经验、成熟度、 社会经历等因素的 相关度很低(见表 一表二) l王扬铭.创 业教育:提高 大学生就业 竞争力的 战略选择[/ 1.教育探索, 2006(3) 2钱永红.个 人特质对男 女创业意向 影响的比 较研究册.技 术经济。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亲和力和创新力是 创业倾向最具影响 力的关键因素2007(7)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 文.2006(4) 4 曾晓玲.吴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 因素及培养田.船山学刊,2007(2) 本文还提出相关策略 《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策略的研究一创业型人格特质和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的分析》杜永红 (西京学院经济 系) 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格特 质,需要依靠两个手段, 一是物质形态上,为培养 学生的创新性和亲和力提 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 会。二是在环境方面,高 校应制订完善各种鼓励大 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 度,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 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 提供制度保障。 创业者的人格特质 由能力、个性组成, 如表4 [1]熊飞,邱 菀华.中美两 国创业教育 比较研究 [J].北京: 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05(O4). [2]王长 飞.大学生人 格特质与人 际交往能力 的关系[D]. 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 2007(03) [3]王辉.中 国大学创业 教育研究现 状、问题与对 策[J].大 学教育科学, 2005(06). 创业者的技能 要求(一)扎实的 专业知识、宽厚的 职能技能训练。 (二)捕捉市场机遇 的技能。(三)分析 决策技能。(四)控 制和协调技能。 (五)人际交往技 能。 这边还有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看 图一)

纹理特征研究综述_sup_①__sup_ (1)

纹理特征研究综述① 孙君顶马媛媛(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纹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所有物体表面所共有的内在特性,研究纹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从纹理定义及分类两个方面,回顾了纹理特征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有关纹理的研究成果,并重点 对纹理分析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给出了纹理研究的几个热点应用领域。 关键词:纹理;纹理定义;研究成果;纹理分析方法;应用领域 Summary of Texture Feature Researc h SUN Jun-Ding, MA Yuan-Yu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Texture exists widely in nature and it denote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exture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texture features in detail. Finally some hot applications of texture research are given. Keywords: texture; texture defini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exture analysis method; fields of application 纹理是一种不依赖于颜色或亮度变化的反映图像中同质现象的视觉特征,刻画了图像像素邻域灰度空间分布的规律。它是所有物体表面都具有的内在特性,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纹理,如云彩,树木,砖,织物等都有各自的纹理特征。纹理特征包含了物体表面结构组织排列的重要信息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人类的视觉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有赖于物体所表现出的纹理特征。纹理分析则是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如何获得其中的纹理特征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纹理特征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各种纹理分析方法层出不穷。在大量的文献阅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纹理特征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研究成果,最后给出了纹理研究的应用领域。 1 纹理的定义 由于纹理基元及其分布形态复杂多样,人们对纹理的感觉和心里效果相结合,很难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尽管人们能很轻松地识别纹理,但对纹理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将组成纹理的基本元素称为纹理基元或纹元。 Coggins收集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些经典的纹理定义[1]: 1) 纹理可以被认为是由肉眼可见的区域组成。纹理结构的简单特征是有重复图案的组成,在这些图案中的图元按一定的布局规则排列。 2) 如果图像的一组局部统计特征或者其他特征是不变的,变化缓慢的或者近似周期的,那么就认为图像区域含有不变的纹理。 Castleman等人认为[2]:纹理是一种反映图像中一块区域的像素灰度级的空间分布属性,这种空间结构的固有属性可以通过邻域像素间的相关性刻画。 以上对纹理的描述已慢慢地被广大学者接受和应用。对纹理的认识或定义决定了纹理特征提取采用的方法,由于对纹理的定义不统一,一方面使纹理分析 ①基金项目: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084300510065);河南省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KG2009-14);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 研究基金(2008B520015,2009B520013);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B050901);河南理工大学骨干教师资助基金收稿时间:2009-10-12;收到修改稿时间:2009-11-19

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护理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域涉及到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性格或气质类型等进行的个体特征描述以及护士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特别是优秀护士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本文从国内外关于优秀护士的人格特质的研究、以及研究工具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在一定领域上的贡献,筛选出了几个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人格颇有影响的人格特质。但是对于这些人格特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性成果尚未发现,而且这些人格特质也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今后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对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量化上来探讨。 【关键词】优秀护士人格特质 1 前言 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今护理研究的热点。在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护理模式也正在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着眼点是整体的人。护士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医疗工作的先行者,其人格特质与她们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同样也构成了护患关系的重要一环,影响着护士对患者的服务态度。 而在护士这个群体中,我们尤为关注的是工作业绩好、患者评价高且具备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的优秀护士。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优秀护士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稳定的人格特征展现,所以优秀护士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是优化护理职业研究的一个重点。 2 主题 2.1 国内外关于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 2.1.1 关于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 张俐、任辉等(2000)采用美籍华人刘永和与辽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进行测试。优秀护士与一般护士人格特征及次级人格因素的差异:优秀护士敏感性(ⅰ)因素得分低于对照组,相差显著(p 赵美玉对煤炭系统护士长的调查报告显示:其a、b、e、f、h、l诸因素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表明护士长性格多外向、开朗热情、富有同情心、争强好胜、容易接受新事物、精明多谋,但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忍耐性、过分谨慎、多疑等。 王海青等用epq量表对356名护士长所做的调查发现护士长n(神经质)和p(精神病性)两个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差异显著,提示护士长情绪稳定、易平静、有节制;能关心他人,有同情心,合作性好,能以友善态度待人。而e(外倾性)和l(掩饰性)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显著。说明被试大多性格外向,乐观、随和、好动;而掩饰性高,则说明护士长们善于抑制和调整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绪,有良好的社会顺应性和忍耐性,能较好的控制应激和突发事件。 2.2 研究工具 关于人格特质测量的工具比很多,这里主要列举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工具: 1.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16pf) 卡特尔16pf(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简称16pf)又称卡特尔16pf测验,该量表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