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几大科学谜团研究

人类几大科学谜团研究
人类几大科学谜团研究

人类几大科学谜团研究

人类能否治愈癌症?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敌人。目前,阻击癌症发病的最新策略是找到病毒感染的机制。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保罗埃瓦尔德认为,到的癌症患者都将被证明是由感染引起的,而现在这一数字仅为15%到20%。埃瓦尔德表示,鉴于病毒是癌症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如果能够绘制出完整的病原体图谱,则有助于人类最终克服癌症。由于病毒已经进化成为目标基因,参与到细胞分裂过程中并劫持这些细胞,最终这些病毒在宿主中站稳了脚跟。病毒本身也许并不是引起突变的必要因素,但是它们却能够使得细胞更加脆弱,从而更容易发生突变。病毒就是这样为癌症的发病打开了大门。

根据这种说法,更多地使用疫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提高卫生标准,或许可以显著地降低癌症发病率。科学家表示,“安全治愈和预防癌症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识别

和锁定它们的感染诱因。如果在医学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控制感染。”

人类是否存在灵魂,如何定义灵魂?一项神经理论学调查计划正在致力于解决这一谜团。《神经理论学原纽博格和他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对一些僧侣和基督教徒的大脑进行扫描研究,而这些人都是从事冥想等精神方面事业的人员。纽博格认为,通过发现大脑是如何从事宗教方面的活动的,神经理论学或许可以解答大脑和身体功能与灵魂活动之间的联系。

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还试图从量子力学角度分析意识和灵魂的产生,而传统的意识结构是基于典型的物理学,即我们的思维形成于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哈梅

洛夫表示,“大多数人认为意识源自大脑神经元的连祷

科技

K e Ji

机制。美国路易斯维为,到2050年有95%的,而现在这一数字于病毒是癌症发病的的病原体图谱,则有经进化成为目标基因,胞,最终这些病毒在人类是否存在灵魂?

人类是否存在灵魂,如何定义灵魂?一项神经学调查计划正在致力于解决这一谜团。《神经理论理》的作者、神经学家安德鲁纽博格和他的研究团前正在对一些僧侣和基督教徒的大脑进行扫描研究,些人都是从事冥想等精神方面事业的人员。纽博格通过发现大脑是如何从事宗教方面的活动的,神经理G U NGX I

T O B O A 44

A CC

计算。”哈梅洛夫和合作者罗杰朋罗斯提出了一种量子意识理论,即Orch OR理论。这种量子意识理论为微型的细胞结构增加了一个重要功能,即“微管”。这种所谓的“微管”组成了我们细胞内部的“骨架”。该理论认为,意识也依赖于大脑神经元内部微管的量子计算。

光速是否已成为速度极限?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超光速的研究。相对于理想中的“超光速”,现有的旅行速度太慢了。

自20世纪初起,我们的理论一直受制于爱因斯坦验证的光速极限,即每秒30

即使我们把宇宙飞船加速到这一速度,到达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返回,也需要近十年时间。此外,宇宙飞船本身还要考虑能量限制。近年来科学家们实施了许多相关的实验,比如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王利军于

德国科学家于

初,科学家们坚信没有任何物质或信息能够突破光速,但光脉冲却能够做到。在真空状态下,在不同位置测到的光脉冲似乎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在传播。不过,这一速度仍然无法对我们太空旅行提供太大的帮助。2007年的实验仍然存在争议。

贝勒大学物理学教授杰拉德克利弗尔认为,在“量子纠缠”现象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似乎比光速快。2007年和2008年的两次实验表明,“量子纠缠”的

速度至少是光速的1万倍。未来实现超光速的

方法可能是跳跃到多维空间中,不过这种方

法目前我们还无法理解。美国宇航局突破推

进物理学计划前负责人马克米利斯现致力于

研究星际旅行,他表示,“肯定还有我们没

发现的物理学领域。”米利斯举例指出,暗

物质和暗能量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曙光。

人类能否实现时光穿越旅行?

由于突破光速极限至今未能得到真

正实现,穿越时光旅行似乎更加难以想象。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光流逝是相对的。距离巨大物体(如地球)中心越远,时间过得越快。太空中卫星上的时钟必须对这种误差进行校准,尽管误差很小,但却真实存在。此外,这种效应在不同的高度是可以察觉的。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去年两次实验都证实了这种理论。因此,我们的大脑比心脏要老化得更快,虽然在人的一生中大脑的年龄仅比心脏年龄大900亿分之一秒。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物体越接近光速,时间对它来说就会越慢。因此,一部时光机器就可以简化为一台巨大的离心机,这部离心机可以让一个人以接近光速旋转。不过,这种方式有可能让离心机内的那个人四分五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宇宙学家保罗戴维斯表示,“要想实现时光旅行,这只是资金和工程学的问题。人类总有一天会

能否发现另一个宇宙?

即使我们最终解决了关于我们本身、地球以及宇宙的所有谜团,仍然还有一个更大的谜团等待我们,那就是在我们的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宇宙。

有科学家根据物理学定律的特征,提出了对等宇宙的说法。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其他并存的宇宙或我们之前的宇宙或许会在深空中留下证据。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和美国耶里万物理研究所科学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他们所说的巨型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可能就是宇宙多次大爆炸并重生留下的证据。不过,这些中心圆区域的温度要低于平均温度。尽管也有其他研究团队证实了这种结构,但朋罗斯研究团队关于宇宙重生留下同心圆的说法仍然引起了广泛争议。在这十年中,还有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的探测发现了相似的证据。因此,他们认为,可能有其他的宇宙撞击过我们的宇宙,从而留下了这些“疤痕”。

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将绘制出更详细的宇宙微波背景图,或许能够消除争议,为这个谜团给出最终的答案。

(来源于《人民网》)

的光速极限,即每秒186282英里(约合每秒30万公里)。使我们把宇宙飞船加速到这一速度,到达距离我们最近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距离我们大约4.3光年)并回,也需要近十年时间。此外,宇宙飞船本身还要考虑量限制。近年来科学家们实施了许多相关的实验,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王利军于2000年进行的实验和国科学家于2007年进行的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大的离心机,这

不过,这种方式有

国亚利桑那大学

时光旅行,这只是

迈出这一大步。”

能否发现另一

即使我们最

G U NGX I

5T O B O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 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 ①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②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③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划分标准: ① 50.0-37.5之间为M ② 37.5-25.0之间为SM ③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 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色体按长短排队, 短臂向上。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第3章 人类基因组学

第三章人类基因组学 基因组指一个生命体的全套遗传物质。从基因组整体层次上研究各生物种群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的科学即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世界多个国家参与合作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科研项目。其基本目标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为阐明人类全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码生命奥秘奠定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体现在人类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和序列图的完成,而基因图的完成还有待大量的工作。 后基因组计划(PGP)是在HGP的人类结构基因组学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计划,将主要探讨基因组的功能,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由此派生了蛋白质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等分支研究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比较基因组学的展开。后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进展,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变革,可以预见会对医学、药学和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HGP的成就加速了基因定位研究的进展,也提高了基因克隆研究的效率。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是完成人类的基因图,进而解码每一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研究手段。 一、基本纲要 1.掌握基因组,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基因组医学, 后基因组医学的概念。 2.熟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历史,HGP的基本目标;了解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基因图的概念和构建各种图的方法原理。 3.了解RFLP,STR和SNP三代DNA遗传标记的特点。 4.熟悉后基因组计划(PGP)的各个研究领域即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概念和意义。

(完整版)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分析

本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首次将国内通常对消费者购买模式描述中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细分为“内外刺激”、“不足之感(感到需要)”、“求足之愿(产生购买动机)”三个阶段,这就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产生过程描述得更加清晰,使营销人员更容易把握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的操作思路。 2.特别指出了对消费者的刺激除了有内、外刺激,还有主动刺激和被动刺激两种,这不仅有助于营销人员更好地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刺激点,而且有助于营销人员树立以所发布信息是否能吸引消费者无意注意、实现对其良好被动刺激为标准来评价企业信息发布工作效果的观念,从而使企业信息发布工作能起到更好的宣传、促销效果。 3.明确提出了“购买决策(yes)”+其他条件(如:资金)→“购买行为”这一路径,这有助于营销人员树立一个营销理念:消费者即使作出了购买决策也不一定能发生购买行为,因为可能受其他条件(如资金不足)限制而最终不能执行购买决策,即不能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如果能帮助消费者解决好阻碍其购买行为发生的其他条件,则有助于消费者最终产生购买行为。如,房地产开发商发售商品房时与银行合作,为购房者提供银行按揭即是帮助消费者解决了资金问题,才促进了消费者购房行为的发生。 4.率先将“获得消费体验”作为一个独立阶段予以强调。明确指出了“获得消费体验”与“购后评价”、“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营销人员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购后评价”、“购后行为”产生的缘由,真正关心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5.进一步强调了购后行为是消费者购买行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率先将“产品处置”也纳入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中。这拓展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范围,有助于营销人员牢固树立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推动企业的营销工作。 6.本模式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规律,其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完整、细致和具体,因而更易为中国的营销人员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 总之,该模式有更强的应用性,对营销实践有更强的指导性。 二、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内容及特点 (一)“刺激”阶段。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具体可分为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主动刺激与被动刺激。 外部刺激:指由消费者自身以外的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外部可对消费者产生刺激的因素有许多,如:产品的款式、质量、价格、服务、广告、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科技水平、地域特点、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居住条件、职业、收入、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等。其中主要因素是:产品本身情况、广告、收入、相关群体等。 内部刺激:指由消费者自身内部的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内部可对消费者产生刺激的因素也有许多,如: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个性、态度、性格、气质、观点、习惯、情绪、情感、感觉、知觉等。其中主要因素是: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个性、习惯、感觉等。 主动刺激:指消费者在有意注意状态下受到的刺激。 被动刺激:指消费者在无意注意状态下受到的刺激。 该阶段的特点是:消费者所受刺激既可能是由外部因素产生的,也可能是由内部因素产生的;既可以是主动刺激,也可以是被动刺激。主动刺激、被动刺激主要反映消费者受刺激时的状态,它揭示了刺激消费者的途径;而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揭示了刺激消费者的许多具体刺激点,实际上它们均有可能成为消费者产生不足之感的决定因素,只是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而已。 (二)“不足之感”阶段。不足之感指消费者在受到刺激之后,产生了缺少什么并由此需要此物(商品或劳务)的感觉。此时,消费者产生了消费需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的不足之感既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还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消费者的不足之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2002AA2Z342D 和2004A A2Z3774) 综 述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摘要]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 发现毒理学;新化合物实体(NCEs);毒性筛选 [中图分类号]R994 1;R9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5)08-0958-04 Progresse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W ANG Quan jun,W U Chun qi,LI AO Ming yang (Institute o f Pharmacology and To xicology ,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Beijing Center f o r Drug Sa 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 Discovery toxicology,also named 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is to screen toxicities of new che mical entities (NCEs)in the discovery phase of ne w drug research,to discover and eliminate the compound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toxicity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o optimize the next more safe compounds.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oxicology,the essentiality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The content,methods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oo. [Key words ] discovery toxicology;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toxicity screening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部分取决于在研发早期严格淘汰不适合进一步研发的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前阶段,毒性问题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研发早期尽早发现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新药设计方面,化学家参考药物作用靶、内源性配体和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在新药活性筛选方面,现代药物组合化学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在新药的药动学(ADME)研究方面,多种基于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这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 大加快了药物研发早期的药物发现、药物合成、药效筛选的进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传统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时间、经费、样品消耗量和动物数等方面都花费巨大,在药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难以阐明一些临床使用药物的毒性机制和理想的应急解毒措施,因此传统药物毒理学无法满足因新的生物技术而产生的海量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研究,成为限制整个药物研发的瓶颈。而发现毒理学(Discovery Toxicology)的研究将打破这个瓶颈,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含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定义、产生背景和产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毒理学的发展将 958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 2.Southernblotting 3.Northernblotting 4.Westernblotting 5.dotblotting 6.DNA芯片技术 7.PCR 8.功能性克隆 9.转基因技术 二、填空题 1.Sou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Nor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Westernblotting用于研究。 2.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和三步。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DNA模板外,还需加入、、和。 4.Sange法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5.目前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策略有、、。 6.血友病第Ⅷ因子基因的首次克隆成功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而DMD致病基因的克隆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经电泳分离后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2.不经电泳分离直接将样品点在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3.经电泳分离后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4.经电泳后将DNA转移至NC膜上的技术是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5.PCR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只需数小时B.扩增产物量大 C.只需微量模板D.用途非常广泛 E.底物必须标记 6.用于PCR的DNA聚合酶必须 A.耐热B.耐高压C.耐酸D.耐碱E.耐低温7.PCR反应过程中,模板DNA变性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5?CC.75?CD.65?CE.55?C 8.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一般是 A.72?CB.85?CC.75?CD.65?CE.55?C 9.PCR反应过程中,引物延伸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2?CC.72?CD.62?CE.55?C

人类行为简答论述

第一章 简述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类的不同行为方式;2.相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同质的人类行为;3.社会环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 4.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特殊影响; 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与遗传因素有关 简述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2.对社会环境的利用3.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行为主体、从行为性质、从影响结果)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但是其力量和效果却是不对等的。对个人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直接、长远而且深刻,而个人的行为却很难短时期内明显改变环境,而主要是适应环境。 通过人的行为改变社会环境虽然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直在演进的,社会正是在不断地演进中形成并发展的,人类还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加有助于人们生存的模式,从而直接改变了社会环境等等。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社会工作取向。“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问题时的核心概念。1. 人的行为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2.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 3.促进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1)从个人层面入手,提高个人能力;(2)从社会环境层面介入,改变对象所处环境;(3)从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层面入手。 第二章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分为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水螅具备了腔肠动物所有的共同特点。 2.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因为进行本课教学时,正值三月上旬,我国许多地方从自然环境中采不到水螅,为此需要提早作好准备。三、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四、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 观察实物 识别结构 作好记录 → 汇报交流 观察结果 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 观看录像认识了解其他腔肠动物;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归纳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关于活体水螅和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没有条件的学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原理、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基础及其主要应用。同时,通过介绍系统毒理学的研究实例来阐述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汲取足够营养并结合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壮大自己。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research background,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标签:背景;技术;应用;进展 1 系统毒理学及其诞生背景 系统毒理学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對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1]。 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越来越多的外源性物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既有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外在刺激,又有传统毒理学在发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内在需求。 2 生物学基础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产物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将基因组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毒物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在接触毒物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Chin J Ind Hyg Occup Dis,Febru ary1998,Vol.16,No.1 述 评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杰 镉(Cadmium)是一种重金属,它与氧、氯、硫等元素形成无机化合物分布于自然界中。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对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均可产生毒性,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镉在肾脏的一般蓄积量与中毒阈值很接近,安全系数很低。在60年代提出了镉污染与日本“痛痛病”的因果关系后,环境中的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有关镉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每年超过600篇(Medline检索)。美国目前有大约100个关于镉与健康的研究课题,涉及各个领域。国内对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其中一些在中毒机制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镉污染与人类健康 1.环境中的镉:对环境中镉污染的早期关注局限于锌、铜、铅矿的冶炼。后来注意力转为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对职业劳动中接触镉的卫生保护已大大加强。近年来,对环境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对一般人群的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含镉磷肥的施用、污水灌溉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继而被某些植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1997年国际地球生化学会在美国加州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则进一步将土壤中镉的来源、价态、食物链中的转化以及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定为目前镉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镉的摄入及监测:职业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镉的浓度进行监测并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是保护工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般人群来说,镉暴露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吸烟。人们每日可从食物中摄镉30~50 g,但仅有1%~3%被肠胃吸收。因此,对镉的胃肠吸收、体内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镉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镉与金属硫蛋白(m etal-lothio nein,MT)的结合,及镉与锌、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镉体内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血镉的含量可用来评价近期的镉暴露,尿镉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镉性肾损伤和体内的镉负荷。尿中的 2-微球蛋白和尿M T的含量已作为镉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二、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1.镉的肾毒性:肾损伤是慢性染镉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一般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很多学者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由在肝脏形成的镉-金属硫蛋白(M T)复合物(CdM T)引起的。因此,一次性大量注射CdMT造成肾损伤的动物模型用来研究镉的肾毒性机制已达20年之久。最近,用删除了M T的转基因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镉所致的肾损伤并不一定依赖于CdM T的形成,无机镉亦能直接造成肾脏损伤。一次性注射CdM T主要造成肾小管细胞的坏死,而慢性染镉造成的病理改变则波及整个肾脏,包括肾小球的损伤和肾间质的炎症。慢性染镉 作者单位:66160美国堪萨斯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毒理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 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依恋的类型: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忽视:严重地或长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例如足够饮食、衣服、住宿、教

新药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展望——毒理学论文

新药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吴远洪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开发药物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研发新型药物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特别是加上巨大的医药市场利润的诱惑,让众多药物研发企业都在日夜不停地开发新药物。虽然研发一种新型药物仍然具有较高的门槛,但是每年上市的新药也并不少,而且很多都是针对现在重大疾病的药物(见表一),然而,“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上市虽然解决了很多人类疾病,但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由药物导致事故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每年因为出现重大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而撤出市面的药物也不在少数,从80年代起,撤药事件就有17起(见表二),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基本上都是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的生命和健康的代价更是无可估量。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6]。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机体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已经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以剂量-效应关系为中心的数据资料,为化学物毒性评价和人类危险度量化评估提供了基本数据[7]。所以,毒理学是一种预测临床药物毒性,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为药物上市前做好良好的铺垫,也为以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提供一个决策点。因此,建立准确性高、可靠的药物毒性研究机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为毒理学在新药研发的应用做出以下综述。 表一、2008-2009年中国上市新药分类统计

一、 毒理学在药物研发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产出的工作和过程。其中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临床前毒理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决策价值,其必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价上,也体现在社会价值上。 1.1 毒理学的经济效价 通常情况下,新药从发现到正式上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0年一种新药从研发到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所需的费用增加到19亿[1]。所以研发一种药物是建立在庞大的资金链和漫长的研发周期基础上的,其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更是乃以计数,然而就算有多艰难研究出来的药物,因为一个不良反应也照样可以彻底毁掉这个药物,甚至是整个企业。往往一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强烈的冲击,就连企业本身也难脱劫难,就算是基础坚固的百年商业帝国也一样被摧毁殆尽,这在医药历史上已不是鲜为人知的事。因此,如果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撤出市场的话,其浪费的资源和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惊人的。 新药研发经济学研究表明,新药临床试验成功率从20%提高到33%, 可节表二、历史上FDA 的撤药事件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室名称显微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地 点 学时2 实验 类型 验证每组 人数 2-4 选做 或必 做 必做 实验目的通过几种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内容提要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重点难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主要 仪器 及耗 材 显微镜、尺子、剪刀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

特征。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现分别介绍如下: 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 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 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 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4.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有些染色体在短臂的 末端有一棒状小体称为随体,随体和染色体臂之间常以付缢痕相隔,具随体的染色体称SAT染色体。 〖材料和方法〗 细胞有丝分裂永久制片或其中期染色体图象的放大照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 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 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 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 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 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 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_顾祖维

文章编号:1001-0580(2005)02-0254-03中图分类号:R114文献标识码:A=继续医学教育讲座> 作者简介:顾祖维,男,1935年1月生,上海人,研究员。1954~196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公共卫生医学院学习。 1979~1981年在法国进修毒理学。1987年获法国国家毒理学博士学位。1960~1992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劳卫生教研组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1989~1992年应邀赴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NI OSH)工作,兼聘为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 C)高级研究员。1992年10月~1998年底任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1月至今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从事职业医学和遗传及分子毒理学研究。现任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同行评议专家。5卫生毒理学杂志6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65中华医疗卫生65环境与健康展望6杂志副主编;5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65中国工业医学杂志65中国公共卫生65环境与职业医学6等杂志编委。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 顾祖维 毒理学在20世纪下半叶有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诸多的毒理学分支。按研究的对象或物质可分为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等。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肯定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分支112。本文对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作一介绍。 1毒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发展 毒理学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决定于要解决的问题。毒理学随科学发展,尤其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也随之发展。毒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引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技术,会导致新的边缘学科的形成,出现毒理学新的分支。分子毒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见证。在毒理学研究中只要主动引进一种新的方法或技术,就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获得一批创新和领先的科研成果。例如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的应用,将取代一些耗时的DN A印迹法(Souther n blo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R NA印迹法(No rthern blot)和点印迹法(dot blot)。毒理学研究涉及受试化学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问题,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方法。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已普及。 在整体动物实验中常用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全身器官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利于找到靶器官,对进一步的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毒理病理学方法包括光镜和电镜的检查、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揭示病变的性质和定位。近年来,也用于研究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经典的病理学检查往往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现今结合图像分析,可将图像的改变转化为数据,做到定量的研究。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 RI)和超声检查可提供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 实质脏器功能主要应用血液和尿生化指标改变,多功能生化检测仪,在一次进样后可同时检测近百种指标,血液和尿液酶谱分析也常用。对脑的研究常用电生理方法,经典的有脑电图,进一步可用微电极观察特定脑区的电活动。化学物对海马回的作用揭示了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功能,研究毒物对基底节的作用有助于了解Par kinson.s病。大脑诱发电位技术可客观地检查感觉神经系统通路的结构和功能。还常用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12~62。我国神经行为方法在研究职业性毒物方面已广泛应用。 2当今毒理学研究的热点211一系列/组学0的形成当今毒理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快速发展。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0(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 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中某些学科已与毒理学产生交叉融合形成了新分支。如基因组学v毒物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tox-i cog enomics or environmental genomics),蛋白质组学v毒物蛋白质组学(tox ico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nomics)v毒物代谢组学(toxicometabonmics),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或芯片生物学(in silico biolog y)v芯片毒理学(in silico toxicolo-gy)等,这此交叉分支学科已成为当前毒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172。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包括各种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基因删除(gene knockout)技术、报告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或蛋白质差异表达检测技术、实时定量PCR(r e-a-l time and quantitative PCR)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代谢组技术平台、发光技术、荧光/比色、干细胞培养技术等。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细胞凋亡和细胞胀亡(o ncosis)等细胞死亡模式、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为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由于物种间基因的同源性,鼠的基因仅比人少300条,约1%的差异,这为从基因水平上研究毒作用的种属差异提供了可能;生物芯片技术可用于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快速筛选毒物、筛选和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基因突变、进行安全性评价等,从而为解决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高通量的筛选化学物、研究毒作用机制等问题18~102。我国近来报道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在8404个靶基因中,14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91个,分别是细胞分裂、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蛋白质表达调控及某些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1112。 21111代谢组学代谢组学(mteabonomics)是研究机体内代谢网络系统的科学,揭示机体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代谢的全貌1122。代谢组学的技术是一种检测整个机体的代谢动力学变化的方法。这种检测仅需几滴血液,利用高频无线电波检测血液中分子磁性,通过高级计算机程序分析,检测血液、血浆和尿液,标本无须特殊的前期处理。此检测也可以有效地 作者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36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书笔记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书笔记 家庭分析一向是社会学的领地,经济学是很少研究的。新古典经济学把家庭行为等同于个人行为,只考察家庭的收入和支出,不考察家庭的其他活动,实际上取消了对家庭制度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以国家和政府行为为中心,既否定了对个人行为的经济分析,也取消了对家庭制度和家庭行为的研究。因此,在东西方的正统经济学中,都没有为家庭分析留下多少位置。 70年代以来,加里·贝克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 (1960)、于家庭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他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 《人力资本》(1964)、《家庭论》(1981),被看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贝克尔“用研究人类行为物质方面的工具和结构去分析结婚、生育、离婚、居民户的劳动分工、声望和其他非物质方面”,把人力资本理论、最大化行为理论、稳定偏好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贯彻其中,对家庭生活的很多重要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然而,贝克尔的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家庭生活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有关家庭的一些问题,贝克尔的理论还解释不了或者没有做出解释。比如,在东西方社会中,家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行为就有很大的不同,贝克尔用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显然无法做出完全满意的解释。再如,贝克尔虽然坚持了最大化行为假定,将收益最大化扩展为效用最大化,并用其解释“婚姻市场”和“家庭生产”中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一种利益结构论和个体差异观的基础和框架,这种解释在一些方面就显得有些肤浅,以至把人类社会的家庭行为与动物行为相类比。还有,每一个家庭从成立到解体都有一个生命过程或生命周期,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家庭结构和家庭行为也有差异,贝克尔并未注意到其中的变化,也未给予必要的解释。因此,家庭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拓的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奠定在一个十分简单但却很有争议的根本思想之上,即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其行为可通过分析这些公职担任者在其任期内面临的各种诱因而得到理解。这种思想的主要推论是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所以政府不一定能纠正市场错误,事实上反倒可能使之恶化。这一学说攻击了势力强大的两大学术集团所珍视的理论:一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只要采用“福利经济学”的处方就可以实现公众利益,而一批政治学家则认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多元化竞争将为公众谋得利益。简言之,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人类行为的上述两个方面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该模式指出,社会行为模式的特点,是在经济市场或在政治市场活动的人采用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一切传统模式都把经济决定视为制度的内在变化,而把政治决定视为外部因素,人们拒绝就这些外因的规律及其生产进行探讨。该模式指出:承担政治决定的结果的人应该就是选择决策者的人。这番话奠定了整个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从此将经济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法和经济学又被说成是法律的经济分析,因此,可以说是将理性选择的方法运用于对法律的研究,这里的法律和教科书在范围上并无二致,都是指法令与条例、法官造法、条约和习惯法。然而我们并非只是来研究法律本身,还要研究法律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要研究法律实施的效果。 法和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系密切,但科斯(1994)认为仍然可以对二者加以区分。他认为法和经济学强调乃至显示了经济分析对于法律研究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则着重于制度的重要性——主要是企业、市场,当然也有法律——这对理解经济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