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复习要点》(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复习要点》(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复习要点》(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四者关系详见P2)

(二)需要和动机

内部推动力量

需要以欲望、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四)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称为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反映了他心理过程的动力;

能力,说明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应性

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

质。

2、罗马.盖伦,提出“气质”这个概念。

3、德国.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称为韦伯定律)

4、德国.费希纳,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5、德国.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6、德国.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

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杂志,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用内省实验的方法研究,提出了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

冯特创建了内容心理学,他的学生铁纳继承并发展为构造心理学。

二、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特冯.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思想。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我的机能作用。

(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华生(反对构造心理学)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五)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费洛伊德

他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

(2)无意识(潜意识):本能冲动和出生以后被压抑的欲望。

(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三)生物心理学

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一)客观性的原则

(二)辩证发展的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心理量表

(三)个案法

(四)实验法

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条件(刺激变

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额外变量:除自变量外,一切能对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因素。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1)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

(2)神经系统分为: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大量神经细胞集中。

b/外周神经系统(即周围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作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1、树突——细胞体(细胞核、细胞质)——轴突——神经元——神经系统————(神经冲动的传递)————

2、突触:前后神经元接触的部分

3、神经递质的变化: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引起突触间化学物质的变化。

4、神经元分为:

a/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感觉器官——神经中枢。(神经冲动)

b/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神经中枢——效应器官

c/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许多的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

外周神经:是把神经中枢与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机构。(一)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分为: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31对脊神经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总是向下行的。(二)外周神经系统,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1、躯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这些运动器官的肌肉都是由横纹肌组成的)

2、自主神经(即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副交感神经: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

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中枢神经最低级部位。

脑(含脑干、间脑、小脑、端脑)

(一)脊髓

1、脊髓灰质:

2、前端:运动神经元

后端:感觉神经元

中段:自主神经元

3、脊髓的白质:灰质的外边。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负责传送神经冲动。

(二)脑干

1、脑干,分为:延脑(即延髓)、桥脑(联系端脑和小脑)、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2、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三)间脑

间脑分为: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系统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

(三)小脑

通过三对小脑脚与桥脑和延脑相连;

小脑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与脊髓相反)

小脑的功能: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四、大脑(即端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即端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小脑之上。

(2)纵裂:裂缝

(3)胼胝体(pianzhi):连接大脑两半球。

(4)大脑灰质(即大脑皮层):重量约600克(全脑重量1400克),总面积约220平方厘米。

大脑白质:基底核(即灰质核团)

(5)大脑的三个面:外侧面(大脑的沟与回,四个叶)、内侧面、下面。

(6)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下回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中央后回)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额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中央前回)(7)大脑外侧面的四个叶:

额叶: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躯体运动功能

顶叶:中央沟之后,顶沈沟之前——躯体感觉功能

沈叶:顶沈沟之后——视觉功能

颞叶:外侧裂之下——听觉功能

边缘系统: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情绪。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单侧化)

1、主管语言表达的区域叫布洛卡区(法国外科医生),运动性言语中枢。

2、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

3、右利手——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4、左利手——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胸腺、胰腺、性腺组成。

(一)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

垂体前叶:影响生长速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其他腺体。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分娩、乳汁分泌。

(二)肾上腺:位于肾脏上部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受垂体腺调节,影响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两侧,分泌甲状腺素。

功能:促进机体的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

(四)性腺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1、巴浦洛夫:苏联生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贡献获诺贝尔奖。致力于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2、无条件反射:对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

3、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反射。

4、巴浦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5、相互诱导: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

6、巴浦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现象的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所特有的。7、巴浦洛夫提出高级神经类型学说

8、一般认为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的生理基础。

一、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1、兴奋:神经活动——静息状态——活动状态

2、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1、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在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它由五个部分组成:

(1)感觉器: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感觉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3)反射中枢:

(4)传出神经(运作神经):把神经中枢的指示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

3、反馈:反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

2、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

3、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

二、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1、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

2、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

3、消退抑制:

4、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

5、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

正诱导:一个部分抑制——周围兴奋

负诱导:一个部分兴奋——周围抑制

继时性诱导:一个部分抑制——其后这部分兴奋加强

(四)动力定型

1、防御性的动作反应

2、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二、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即内脏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和感受性成正比。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4、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

5、适宜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的刺激。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1、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即最小可觉差)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2、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

3、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上限、下限

4、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原来的刺激强度=韦伯常数K

只适用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

5、费希纳定律: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1、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就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快)

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慢)

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1、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2、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

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各种感觉出现的对比:

四、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mm)之间的电磁波(光波)一纳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的毫米

紫外线:比380纳米短

红外线:比780纳米长

(二)视觉器官

1、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

2、视网膜有三层薄膜: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视细胞层(分为锥体细胞、

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明视觉):圆锥状,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

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

廓。

3、视觉的产生: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沈叶后端,即

沈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特性

(1)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长波的红,短波的蓝紫色。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波越强越明亮。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色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

(2)灰色的饱和度为0,灰只有明度。

2、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互补的颜色:两种颜色混合后变成灰。

红+绿=灰黄+蓝=灰红+黄=橙

3、色觉异常

(1)色弱:感受性差,波长较大太能分辨。

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全色盲:

(2)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

(3)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

外祖父(色盲)——妈妈——男孩

外祖父(色盲)——妈妈(色盲)——女孩

女性色盲是男性的十分之一。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16~2000赫兹的空气振动(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2)由于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频率在3000赫兹左右,加上中耳机械传导的特点,使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耐受性也高)

(3)在中音时,听觉的阈限值最低。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听觉的阈限值就很高。

(4)20岁以前听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逐渐降低。

(5)老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逐渐走向中低频发展;扩展到中频时,影响到语言的听觉。

(6)听觉适应: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7)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8)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二)听觉器官: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外耳道起着共鸣箱的作用

鼓膜和听小骨把外面来的振动通过卵圆窗传到内耳。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1)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2)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

(3)在环境心理学中,噪音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嗅觉

1、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2、嗅觉的感觉寝室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3、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四、味觉

1、味觉刺激的感受器:舌面、上颚上的味蕾

2、神经能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3、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

4、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5、饥饿时对甜咸的感受性较高,对酸苦的感受性较低。

五、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1、触觉、压觉是被动的感觉。

触摸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是主动的感觉。

2、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

手指、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脊背的两点阈最大。

3、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六、平衡觉,又叫静觉。

感受器官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七、运动觉(即动觉)

1、感受器分部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2、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并经精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八、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

九、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的感觉。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1、感觉: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即认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3、视知觉、听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

人们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显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显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性知觉外界物体。

(三)恒常性

a/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超出这种条件的限度,恒常性也就不存在了。

80米以后就超出了人们用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

(四)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一)大小知觉: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

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形状知觉:

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作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三)方位知觉

方位听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

(四)距离知觉

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判断距离知觉的依据:肌肉运动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1、肌肉运动线索

(1)眼睛的调节作用

a/要看清楚物体,总要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让眼睛的水晶体变得平些或凸些,以调节焦距,使视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b/如果成像的焦点总落在视网膜的前边,就是近视;落在后边,就是远视。

c/看近距离物体时,睫状肌收缩(眼睛紧张),使水晶体变得凸一些;

看远距离物体时,睫状肌松弛(眼睛松弛),使水晶体变得平一些。

d/睫状肌的紧张度成了判断远近肌肉运动的信号。

(2)双眼视轴辐合:

a/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只眼睛都要讲视线对着物体,让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落在中央窝上。

b/物体越近,两只眼睛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视线越要往一起凑,看东西越费劲。

c/双眼视觉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也是距离知觉的线索。

2、单眼线索

a/对象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得近,被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得远。

b/线条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看起来大、清晰、稀疏,远的物体看起来小、模糊、密集。

c/空气的透视作用:远的物体被灰尘和水蒸气遮挡着,看起来也没近的物体清晰,可见,物体的清晰程度也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信息。

d/明暗、阴影:根据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来判断,亮的地方是鼓起来的,暗的地方是凹进去的。

e/在运动的过程中,看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叫运动视差。

在做相对位移的时候,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慢。

3、双眼线索:

两眼的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

两眼看同一物体的时候,它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二、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

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1、当物体的运动视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

2、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叫似动现象,也叫动景现象。

3、诱导运动:如月亮和云彩。

4、自动现象:如盯着一个光点。

似动现、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四、错觉

1、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2、横竖错觉

3、只要具体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4、形重错觉:形状的大小影响了对重量的判断。

5、有用眼肌运动来解释长短错觉

有用对比解释面积大小错觉

有用心理定势的作用(知识和经验的影响)解释形重错觉。

第七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些经验以映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又可以提取。

2、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3、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A、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B、按是否意识到: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C、按是否加以陈述

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需要意识的参与提取。

程序性记忆: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提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D、按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

瞬时记忆:1‘以内的,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1“以内的

长时记忆:1“以上的,以语义或形象的方式

三、记忆的过程

1、识记:是学习与取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2、保持:是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3、回忆(再现):在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4、再认:

四、遗忘和遗忘规律

1、艾宾浩斯(德国):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1885年出版《记忆》。

2、完全记忆法:一次能够正确的回忆学习材料所需要的学习遍数。

3、节省法/重学法:用以检查记忆保存量。

(重学时比初学时少用的学习遍数)÷(初学时的学习遍数)

4、艾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五、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1、遗忘的原因:自然衰退或干扰

2、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回忆的干扰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的干扰

3、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

4、首因效应(即首位效应):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5、近因效应(即新近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

1、感觉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

经验。

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2、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的过程。

综合,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3、抽象思维(即词的思维、逻辑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消费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模块 (仅针对知识)【稳扎稳打】 (一)单选5 个 1. 在消费心理学研究中,通过控制自变量变化来研究因变量变化的 方法是(C)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访谈法 2. 天气越来越冷,小张准备为自己添置一件大衣,她走进无锡八佰伴的三层女装部,远远地就被某柜台的一件亮丽的黄色大衣所吸引, 这

在心理学上属于(B) A.分析B.感觉C.知觉D.喜欢 3. 东风标志汽车公司在2005 年调整其营销策略,对其旗下的307 轿 车均大幅度降价,其中一款基本型从15.18 万直接下调至12.98 万,销 量大增。这是因为心理学中的(C)在起作用。 A.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阈限 D.感觉 联合 4. 沃尔沃轿车一上市就大力宣传其“安全性” ,宝马、通用等汽车公司也跟进强调安全性能,但都没有成功,反倒进一步强化了沃尔沃轿车. 的这一“安全”概念,这是因为(A)

C. 对比律在起作用 D.A. 知觉背景在起作用B.感觉是相对的知觉恒常性起作用 5. 可口可乐、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经常在各大电视台频繁做广告,这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D)原理。 C. 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A. 首因效应B. 优先效应 (二)多选5 个 1.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ABD) D. 交流过程 E.意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 决策过程

志过程 2. 根据情绪的愉快度来分类,可以分为(BC) A.悲观情绪 B.积极情绪 C. 莫名情绪 D.消极情绪 E. 双重情绪 3.购买动机的特征有(BCD) D. 内隐性 E.阶段性A.自发性B.主导性C. 方向性 4.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信息搜集的渠道主要有( ABCDE A.个人来源B. 商业来源C.公众来源D.经验来源E.企 业来源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讲解学习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单选) 1、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树突 2、自主神经由()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丘脑是()。 (C)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4、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D)中央后回 5、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 (B)相互诱导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感受性 7、"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这种现象叫()。 (C)颜色对比 8、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C)线条透视 9、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C)内隐记忆 10、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的特点。 (C)间接性 11、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C)定势 12、看了《阿Q正传》后,头脑里可以呈现出阿Q的鲜明形象,这是()。 (D)再造想象 13、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 (A)意识 14、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 (C)兴趣 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特性。 (C)两极对立 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 (C)情绪状态 1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心境、激情、应激 19、和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A)受暗示性 20、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消费心理学知识点

绪论 消费: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的消耗物质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过程。 消费主体:指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人或集团。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者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消费者分类:1、需求消费者、购买消费者、使用消费者2、潜在消费者、现实消费者、非消费者3、个人消费者、家庭消费者、企业消费者 消费行为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发展性 消费心理三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消费心理学研究内容:1、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2、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3、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4、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关系5、消费心理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度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简单形式,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知觉: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产品个别属性的感觉,就没有对产品的整体知觉。在实践中消费者通常以知觉直接反映产品,知觉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主动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消费者认识过程的重要心理要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人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内心体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和极其复杂的神经生理基础。 情感:指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对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着重表明情绪过程的感受。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感觉在消费活动中的作用:1、使消费者获得对产品的第一印象2、是引起消费者某种情绪的通道3、对消费者发出的刺激信号要适应人的感觉阀限4、推销人员职业对感官的要求5、感觉导致流行的趋势 消费者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 1、做出购买决定阶段2、执行购买阶段3、体验执行阶段 意志、认识和情绪的关系:1、意志依赖认识,又促进认识的变化发展。2、意志依赖于情绪,又导致情绪变化发展。3、三者相互作用渗透,共同影响消费行为。 第二章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心理倾向 气质:指个体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 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人的生理或心理因素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动机:指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并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原因。态度: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指人们极力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活动的一种特殊认识倾向。 个性的特征:稳定性、可变性、整体性、独特性、社会制约性 消费者那里构成在消费过程中表现的不同特点:1、能力全面的消费者有丰富的消费知识和经验,可以轻松、正确的做出购买决策2、能力一般的消费者了解不够系统全面,不能完全独立做出正确判断,易受外界影响3、能力差的消费者缺乏知识和经验,缺乏独立主张,目的性不强。 消费者购买动机特征:主导型、转移性、内隐性、冲突性 影响消费者态度形成的因素:1、消费者需要2、知识经验3、消费者所属社会群体、家庭、文化环境、地理环境等。 第三章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 女性消费心理特点:1、求美心理2、求实心理3、追求方便4、攀比炫耀5、自尊自重6、情感性心理 男性消费心理特点:1、求新求异求癖2、目的明确果断3、注重质量效果4、追求方便快捷 青年消费心理特点:1、追求时尚2、个性突出3、注重感情、易冲动4、有成熟、实用趋势5、消费欲望强 第四章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式、伦理道德等。 体制转轨中不确定性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1、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引起的减员增效,农业科技进步释放劳动力,使城乡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大,人们对预期收入的增加缺乏信心。2、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一些抑制性消费政策未完全清除,加上市场法制、秩序不完善,社会信用低等,消费者消费时心有余悸;股市低迷,国际经济形式严峻,加上传统消费习惯的支配作用,即期收入成为消费的最大极限。 社会阶层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1、不同阶层有不同消费倾向。越高越储,越低越消。2、不同阶层对消费内容和方式选择不同。越高越全面,越低越单调。3、阶层不同影响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消费心理学》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消费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概述 一、消费心理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1、消费(消耗财富,满足消费) 2、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 3、消费心理(所思所想) 4、消费行为(消费需要,转移的活动) 5、购买行为(消费行为)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 1、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2、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3、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的心理活动 4、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 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 2、消费者群体 3、消费态势4,商品因素5、购物环境6、营销沟通 四、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五、消费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综合调查法 5、实验法 六、观察法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真实可靠、简便花费少 2、缺点:消极被动、难以了解内心活动、需要人力/时间多 第二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认识、情感、意志过程) 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份的整体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它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1、知觉的主观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选择性 二、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 三、影响消费者情感的因素(应用): 1、商品本身的影响 2、购物环境的影响 3、消费者的心理准备的影响 第三章: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气质、能力、兴趣) 一、消费者个性的基本特征 1、稳定性 2、整体性 3、独特性 4、倾向性 5、可塑性 二、购买活动中的消费者气质类型 1、胆汁型:标新立异、追求刺激性流行商品,属冲动型的消费行为 2、多血型:善于交谈、有较强灵活性。体现出想像型和不定型的购物行为 3、黏液型:购物谨慎、细致认真、冷静。体现理智型消费行为 4、抑郁型:敏感、拘谨、缺乏主动性。体现敏感性消费行为 三、选择题重点 1、气质—活动方式 2、能力—活动效率 3、性格—决定消费者活动的内容和方向 四、性格的特征 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和一个人的动机态度。可以表现出以下4个特征: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2

3

4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 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5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种类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的发展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是一种最简单的联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觉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发展阶段: 1.无脊椎动物:感觉; 2.脊椎动物:知觉; 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今年是130周年) ?学派纷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级掌握)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 血压)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 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 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 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 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基础心理学知识》(2015)习题与参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2015修订版)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A (A)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B)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 (C)知、情、意和人格(D)需要、动机和人格 3.心理过程包括()。B (A)能力、气质和性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知、情、意和能力(D)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C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D)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5.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阶段。B (A)感觉、知觉、思维三个 (B)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 (C)感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四个 (D)感知觉、思维萌芽、思维和意识四个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C (A)感觉的阶段(B)知觉的阶段 (C)思维萌芽的阶段(D)思维的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 (C)费希纳(D)艾宾浩斯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C (A)1840年(B)1860年 (C)1879年(D)1885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B (A)格式塔心理(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D)行为主义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 (A)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主张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D (A)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华生(D)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罗杰斯和马斯洛(D)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C (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D)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16. 16.神经元是由()组成的。B (A)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B)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细胞、突起和纤维(D)细胞核、突起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A (A)树突(B)轴突 (C)细胞核(D)细胞质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D (A)树突(B)轴突

消费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A.情绪形象记忆B.感知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D.概念记忆 2.消费者都是带有一定动机和欲望走进商店,据美国一家百货公司调查,在顾客的购买行为中,有72%来自()。 A.潜在的欲望B.意识的欲望 C.实证诱导D.消费期望 3.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 A.越来越强现象B.越来越弱现象 C.保持原状现象D.此长彼消现象 4.消费者寻找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A.个人、商业、大众、经验B.父母、广告、商店、同学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实质心理客观现实的反映 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冯特)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士)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科勒)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主义(奥地利佛洛依德)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现代认知心???????????????????????????????? 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瑞士皮亚杰) ??????????????????????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共性心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注意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2?????????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 3、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她的著作《论灵魂》中就各种心理想象进行了阐述,该书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考查重点 1、感觉的含义及属性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 3、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及联觉 4、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痛觉等)的含义、现象及感受器、适宜刺激等; 5、知觉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的含义,以及距离知觉的线索、生物钟的概念、错觉(包括运动错觉)的应用及产生原因。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1、感觉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属性:(1)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3、感觉的种类: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其感受性高。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4、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刺激的物体叫刺激物。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 5、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种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越小,其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其英文缩写为j.n.d)。差别阈限越小,其差别感受性越高。 7、韦伯定律:发现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I/I=K 8、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R。费希纳定律说明我们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