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数学评课圆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圆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圆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圆的认识人教新课

莫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主要引领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引入生活情境中感知圆,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圆

莫老师首先设计甩绳子的演示活动,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它会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变大变小?。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再用多媒体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荡起的水波等)。这样为后面的探究新知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的感知“圆”。

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最后让学生从身边找常见的圆物体,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第一层动手操作莫老师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用实物画圆),再用圆规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

第二层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

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 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很好的结合了“生活”,教师用心寻找数学原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用心去学,用心去想,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数学源于生活,学在身边。 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正负的概念,接着很顺利的将问题抛出:盈利次用什么表示?引导真实而具体,学生非常感兴趣了,消除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闪烁出很多思维的火花。 二、数学重于思考,从身边学。 整节课执教教师都是围绕“生活中的负数”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认识负数的大小及表示方式是通过出示温度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等活动来进行的,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负数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感受与理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三、数学需要尊重,从我做起。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

《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年轻教师,能有机会外出听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以《圆的认识》为课题,期间,我聆听了幕振亮、邢莉、彭飞3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虽然3位老师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听课体会: 一、经历定义的过程,理解本质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都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三位老师都没有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动手操作,自己画圆,小组合作画圆,在其过程中,师适时提问,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其积极发言,投影展示作品,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边学概念,边体会圆的特征,让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生在画圆过程中,会发现圆心的位置不同,圆的位置也不同;圆形纸片对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一半,尤其是幕振亮老师制作了生动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二、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老师们都从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以及老师如何在操场上画圆等问题。尤其是幕振亮老师精彩的动画课件,很直观,很形象,并且还很用心的准备了模拟井盖的道具,让学生亲

自动手操作,作为年轻教师,我也在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自己有时会草率的将定义丢给学生,虽然也会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课堂上的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仍是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头脑中都形成了动态圆,而不仅仅是平面图形,我在想,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应用的练习,带领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三、数学课上的古文化,数学课上的浪漫色彩 老师们的课告诉我,文学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他们都提出了老子“大方无隅”,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代替了枯燥的“圆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径也相等”,用古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说实话,我在思考:在我的常态课上,如何做到在讲完基本的数学基本知识时,怎么有时间去穿插这么多内容呢?这也是自己面临的大问题,自己还需在课堂管理和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另外,邢莉老师的课充满浪漫色彩,在课堂结束之时,邢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圆,播放动态的水纹,配以轻音乐,邢老师声情并茂的陈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自己也被带入其中,感受到了圆的美,课堂结束,意犹未尽。 四、从原生态语言上升到数学层面 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于新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在学习圆规画角时,学生一直说圆规两条腿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XX老师设计了:1、利用工具画圆;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探究半径、直径以及圆的有关特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用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 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确凿又便当,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今天,观了老师执教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一堂课,我感触颇深。总的说来,王老师的这这一堂课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引领人。”一节课下来,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现就本节课谈一点自己粗浅 的看法。 其次,在讲授新知这一环节,王老师把握住了这一教学重点。她先引导学生说出自行车是怎样转动的,这就是按照《课标》的要求:“要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解 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逐步的引导中,老师总结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方便,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 基础。 然后,通过新知识的讲授后,王老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习这一环节,王老师照顾了全体学生,先进行简单的练习,再逐 此文转自步推进,进行稍微复杂一些的练习。练习时,王老师还是 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汇报交流。在探究问题时,她 还适时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 王老师不仅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还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课堂上她能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学生有些不太准确的回答也能及时给予纠正。由于老师对学生的 重视,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层层的练习中学到了新知识,并把它们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这就印证《课标》中提出的:“生活 中有数学,数学中也有生活”的原则。从王老师的这一堂课,我学 到了很多,为我今后的教学获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郑晓娜 我听了黄超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这堂课,总体感觉好比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的扎实、有效。下面我从三点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 一、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黄老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黄老师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上课伊始,教师给出汽车实际长度375厘米,模型长度为15厘米,要求学生写出汽车模型与实际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接着,教师又给出汽车实际高度为150厘米,模型高度为6厘米,再次要求学生写出模型与实长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师: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黄教师马上给出六组让学生辨别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辨别了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中,黄老师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辨一辨、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比例在数学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二、有效课堂教学

这节课,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黄老师突破难点教学中,不是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引起注意,而是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练习设计有效 黄老师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起到的很好的巩固作用。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被嫌弃,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得到挖掘与开发。另外,黄老师没有提到两个分数形式的比组成的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一、优点: 第一,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数学评课稿范文

数学评课稿范文 圆的认识_小学数学评课稿 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语文教学要难的多,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很是枯燥,当然是很多不得法的原因,而小学数学评课的参与和研究,我觉得很是重要,通过评课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过程的不足之处,能很少的找出问题的所在比如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相对较难的一堂课,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在一堂课的40分的教学中,要完成这么多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次,我非常有幸欣赏到了王琪老师这一堂课,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朴实无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王老师还用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数学味浓,充满着智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采用播放动画----小动物骑自行车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圆的好奇,加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觉智能----促进教学 这个理念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剪下所画的圆;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盎然,感性认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3、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借助课件使抽象变成了形象和直观,在教学“同一圆内的每条直径都相等”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结合学生的测量,非常直观的表述了这些知识点。 4、预设轻巧----朴实无华 这堂课看似平淡,但整堂课无不显示出王老师预设的轻巧,充满着智慧。 如:(1)、教学生理解“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时,通过“在10秒内画直径”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内画直径,巧问,‘画了几条?再给你10秒还能画几条?再给10秒呢?’顺利的使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点。 (2)、教学生理解“2r=d或d=r/2”时,通过让学生画两条半径,且只测量一条直径的长度和两条半径的长度,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掌握了该知识。 5、链接生活----尽显魅力 在带有浓厚的数学味的课堂中,同时,方老师也将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如:“(1)、练习巩固的习题:小林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现在只有一根绳子,他该怎么画呢?。 (2)、拓展延伸,王老师并没有进行机械的练习,而是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图片,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著名的圆形瓷器,中国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李老师对这些内容做了大胆的调整。使整节课比较紧凑而又不失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运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李老师的课由判断套圈游戏的公平性引入圆,通过出示银河系、一些圆形建筑等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摸、折、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去学习。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摸摸自带圆形物体的边,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出圆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对手上的圆形纸进行折、画,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改变了教材三个概念的呈现顺序;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全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较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建议:在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在同一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去量长度、或通过动手折等。

圆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执教者:刘庆慧评价者:王凤霞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刘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绿色出行》评课稿

评《绿色出行》一课 今天,听了周玉琴老师主讲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绿色出行》这一课,收获很大,现将我的感受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周老师”基于教材通过“绿色出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资料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活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这些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绿色出行的环保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搜集、整理和归纳信息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渗透环保教育。 在剖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清晰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汽车的行驶路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亲密关系 难点:怎样实现绿色出行 三,教学教法方面 1,.着重理清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课前实践单,借用多媒体,创设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开展让学生调查、统计、设计等活

动,再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仔细琢磨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学会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近年来,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新闻媒体,已深刻地感触到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这些都为学习新知作好了一定的铺垫。当然在教学中也要充分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方法指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为了开出教学目标落实之花,结出重难点突破之果,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她以创设情境引课题、合作探究学新知、拓展延伸现实践、活动小结悟环保、实践操作显身手这5个环节来组装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第1环节的设计:创设情境引课题,在上课开始,她做了一个小采访反馈课前实践单:同学们,你们的家长一般选择哪种方式出行呢?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展示,有的是用表格形式、也有的是以图示的形式整理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这精致的调查表偷偷告诉了老师你的用心、喜欢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不手软的态度......)。采访2:说说开车出行有什么好处?(舒适舒服、自由、有面子)过渡:那么让我们开着小轿车,一起去我们的首都——北京逛一逛吧。当她感受到这粗暴的场景已经带给了同学们不小的震撼,这似乎与想象中的美丽都市有所落差,及时引导学生谈谈现在的感想:通过这些图片所带来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汽车的不断增加排放出越来越多的尾气,环境被严重污染,人们健康受到威胁,地球不堪重负。接着她又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单,大胆交流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 今天听了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刘老师教态自然,非常沉稳,基本功扎实。课堂上她讲的少,学生说的多,与学生互动很多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刘老师从孟子的“一周通常也”引出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老师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她关注数学的本质,凸显“数学味”,较好的体现了自主体验教学新理念。通过听武老师的课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值得我学习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武老师的微笑。在这节课中,武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属她迷人的微笑了。我想这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之一吧。因为老师的微笑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给学生以自信,使课堂自始至终都处于和谐的气氛当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向武老师学习,面带微笑的走进课堂,面带微笑的帮孩子们解决难题,争取与微笑做朋友形影不离。 值得我学习的第二个地方,就是武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武老师的课堂用语简洁有力,不罗嗦,该强调的强调,重点突出,一语中的。一比较我的课堂语言,显得随意、不规范,苍白无力。在课堂上,我总是怕学生不会讲得很多,但是学生根本就抓不到重点,对知识的记忆很模糊。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我还要多多的下功夫。比如,在提问的时候该怎样正确引导?在对学生的回答,怎样去做评价?…… 值得我学习的第三个地方是透彻分析,层层深入。在解读教材上,武老师分析得很透彻,她不仅对例题做分析,还把课后的练习都解读了。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懂的题型,在课前老师做了处理。所以这节课武老师上得很是精彩。每次的备课,虽然我也有备例题,备练习题,但是都没有这样来分析,学生学习时候有没有吃力的地方,需不需要进行调整或者处理。所以,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就出现很多问题,学生不会把知识拿来运用,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运用。因此,在解读教材上,还要下一点功夫,反复的斟酌,处理好知识间的衔接。 除了上面提到的,武老师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武老师的扎实的基本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同时从低段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同时也是要求我们老师的语言要更加的斟酌。结合新的教学要求来设计自己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年**月**日,**小学数学置换 **班的国培学员来到##小学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交流活动。##小学的叶**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注重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生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一导入过程十分巧妙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把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水面会怎样?学生马上就想到水面会出现很多的圆。接着,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明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是相当多的,通过对圆的表象的认识,使学生对探究圆的特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二、在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 为了探究圆的特征,教师一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尝试用圆规画圆 1、说一说,怎样用圆规画一个圆,总结画圆方法。 2、想一想,画圆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出:(1)首先要确定圆的位置。

(2)画圆时圆规要倾斜。 (3)圆规两脚间的角度不能变动。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画出的圆,然后再示范画圆,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教师对圆规进行了改装。把圆规的中心点插在一个圆形的吸盘上。由于圆的中心点固定,圆的位置不容易改变。 这个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同桌交流,上台汇报等形式了解圆的画法。 活动二: 1.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一。探究圆的内部规律,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把发现记录写在小组研究成果栏。 2.你能用别的办法画圆吗? 活动三 1、用直尺画圆。 2.说一说,用直尺画圆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探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设计的三个活动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 **年**月**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李**主任在参加长沙市××小学举办的湖南省名校长、省级骨干教师研讨会上说:“我们把数学教学的过程比作一条鱼。生成问题是鱼头、数学问题和探索求解是鱼胸和鱼腹、生活实际应用是鱼尾。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重的是数学问题和探索求解,以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评课稿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平时,这几个类型的问题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仅仅很小的一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李勤老师上的这节课有其成功之处,如: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李老师使用这个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升学生灵活解题的水平。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李老师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导入环节时巧设握手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能够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使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新课标下的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节课,学生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一面。但是也存有着遗憾的地方。 1、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准。 因为毕竟这是数学奥赛的内容,有点难度。既然已编入了教材,就应让所有的学生能接受它,特别要照顾中下生。画一画时,有的后进生不知怎办,不如提议同桌合作或小组四人合作,提出合作要求。 2、没教给学生计算求和的简便方法。 计算这些题目的求和,我们说单单从1加到10已经有点麻烦了,何况如果说求全班四十几个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总共要握多少次手?其实我们能够从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考虑,把这种递增的形式想象成梯形状药盒(记得学习梯形的面积练习中有个类似的题目),往上呈减一状,最上面是一根,就相当于我们题目中的1,做梯形的上底,下底就是最后增加的(就是人数减一),同时也做为高,再除以2就行,这样计算比较方便,节省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