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和答案(6套)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和答案(6套)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和答案(6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理想国》

3.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4.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是()。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卢姆

D.施太伦

5.主张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的代表。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附带功能

D.超越性功能

7.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科书

8.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

B.德育

C.管理

D.科研

9.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工作实施的()环节。

A.上课

B.布置和批改作业

C.备课

D.课外辅导

10.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A.活动

B.集体舆论

C.干部队伍

D.共同目标

11.以下咨询方法中,属于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

A.深入共感

B.鼓励表达

C.改变认知

D.行为契约

12.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3.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指标是()。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4.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提出“当事人中心”观点的是()。

A.罗杰斯

B.沃恩

C.布洛克尔

D.马斯洛

15.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班主任工作的思想

B.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C.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D.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6.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基本特征的是()。

A.基本性

B.基础性

C.有效性

D.范例性

1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A.乌申斯基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19.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的功能不包括()。

A.信息功能

B.反馈功能

C.动机功能

D.强化功能

2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观察学习

21.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A.加涅

B.弗拉维尔

C.维果斯基

D.列昂捷夫

22.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安德森

B.韦特海默

C.乌申斯基

D.辛普森

23.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里德B.贾德

C.苛勒

D.罗斯

24.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群因素论

B.多重智力论

C.三维结构理论

D.智力三元论

25.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比奈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26.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

A.潘菽

B.维果斯基

C.罗杰斯

D.马斯洛

27.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不包括()。

A.自我反思技术

B.角色改变技术

C.教学反馈技术

D.现场指导技术

2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29.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30.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10.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5.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6.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2.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l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l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

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D【解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B【解析】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4.A【解析】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5.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6.D【解析】略。

7.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考查课程计划的含义。

8.A【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一,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9.C【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0.B【解析】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的形式来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个人的言行,是影响个人和集体发展能一种巨大教育力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正确健康的舆论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

11.D【解析】A、B两项属于侧重情感的方法,C项侧重改变认知,D项侧重训练行为。

12.B【解析】本题考查测验的定义。

13.A【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根据题意可知。

14.A【解析】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

15.B【解析】班主任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表现。即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16.C【解析】原西德著名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首倡范例教学理论,其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17.D【解析】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C【解析】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指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是最近发展区。

19.B【解析】班杜拉认为,当反应发生时,它会导致某种结果,无论这种结果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三重性的,即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和强化功能。

20.C【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21.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我们把元认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2.D【解析】辛普森于l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具体包括: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23.A【解析】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里德,他认为,图式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单元,可以用来表征某种特定的一般程序、物体、概念或社会情景。

24.D【解析】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乃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的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2)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综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3)情景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其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

25.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把一个人与同年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确定为智商:IQ一100+15(X一M)/s。式中,X为个人原始分数,M为同年龄团体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26.D【解析】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所谓非指示性,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非指示性原则比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

27.A【解析】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经研究发现,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28.D【解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廖世承。

29.B【解析】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学习准备。

30.A【解析】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辨析题

1.正确。理由:现代社会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错误。理由:十三四岁到十六七岁是个体发展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对这一阶段的少年如果管教过严,会使他们出现逆反心理。要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想。3.正确。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错误。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错误。理由:确定课程目标,首先应该处理好课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盼课程目标。

6.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学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7.错误。理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8.正确。理由: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它具有

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和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9.错误。理由: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0.正确。理由: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犀,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三、简答题

1.(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3.(1)共同之处:①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②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构成。

(2)区别之处: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②二者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4.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中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指的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不断探求新的认知平衡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四、材料分析题

1.(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2.【答案要点】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

(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1.从l9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家都先

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重要的条款几乎都涉及童工问题,这个阶段的教育立法属于()。A.零星立法阶段

B.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C.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D.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2.教师申诉制度是我国教师法规定的一项救济制度,以下不属于该项制度特点的是()。

A.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

B.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

C.是一项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D.是一项民事的申诉制度

3.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是根据该节课的()。

A.教学目的

B.教学结构

C.教学任务

D.教学种类

4.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A.收集信息资料

B.选择问题情境

C.分析解释问题

D.解释形成概念

5.教案也叫()。

A.单元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D.学期计划

6.系统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此过程是()。

A.教学评价

B.测量

C.测验

D.控制

7.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A.定势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首因效应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威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9.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销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

的刺激是()。

A.正强化

B.正弱化

C.负强化

D.负弱化

10.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

A.定向性

B.不平衡性

C.结构性

D.差异性

11.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主观臆想

D.主观描述

12.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

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13.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

B.内在型

C.场独立

D.冲动型

14.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阿特金森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维纳

15.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16.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17.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18.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这种学习称作()。

A.上位学习

B.感性学习

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19.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20.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21.《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2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一巨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23.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g(a+b)=lga+1gb,这是一种()。

A.负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4.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A.教学媒体

B.学习情境

C.课堂纪律

D.师生关系

25.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阿特金森

D.艾宾浩斯

26.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7.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的关系。

A.授受

B.民主平等

C.相互促进

D.依附

28.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29.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30.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2.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谁想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捋胡子,边念《赠

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津津乐道地看着。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知道怎么唱。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室上空飞扬。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2.D【解析】第一,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这种法定性,使教师申诉程序具有了法律的确定性和严肃性。第二,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它是为教师这一特定的专业人员设立的,只能由教师或其代理人提出。第三:,教师申诉制度是行政性的申诉制度。它是由行政机关依法对教师申诉,在其行使职权范围内做出行政处理的制度。其行政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的效力。

3.C【解析】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4.B【解析】由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可知。

5.C【解析】课时计划即教案。

6.A【解析】略。

7.C【解析】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8.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9.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撤销惩罚属于负强化。

10.A【解析】尽管人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是由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决定的。

11.A【解析】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12.B【解析】略。

13.C【解析】略。

14.B【解析】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概念。阿特金森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维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15.D【解析】略。

16.B【解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这样才能实施启发式教学。

17.C【解析】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18.D【解析】略。

19.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特征告诉我们,教师要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0.B【解析】法国思想家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1.A【解析】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

22.C【解析】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可得出答案。

23.A【解析】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g(a+b)=lga+lgb,这是一个错误推导,说明两种学习之间发生了干扰,属于负迁移。

24.C【解析】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课堂纪律。

25.D【解析】略。

26.C【解析】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补救措施。27.B【解析】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8.C【解析】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29.B【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实质教育论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给学生传授知识,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30.D【解析】德育过程应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而不应完全依靠固定的程式。

二、辨析题

1.正确。理由: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获得新经验的认知过程。

2.正确。理由: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是对于同一学习现象的不同解释,本质没有差

别。

3.正确。理由: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4.错误。理由:泰山、月球都属于符号。

5.错误。理由:专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要多于新手。

6.错误。理由: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7.错误。理由: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8.错误。理由:我国学校的主体是全日制学校。

9.正确。理由: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10.正确。理由: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在管理对象中,“人”主要是指学生,他们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和核心要素。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

1.(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1)建立咨询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询即追踪效果。

3.程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小的步子:教材上的知识项目应该是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与上一步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要方便学生顺利地学习。(2)积极反应:学生对每个知识项目的问题都要作出反应。(3)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给出反馈信息,进行强化。(4)低错误率:将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反应。(5)自定步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进度,而不必要求每个学生同对同步学习同一知识项目。

4.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一个AX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保持或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而这种相关性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速度和效果。(3)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在做中学。

5.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2)对相关let命题主动、有效的提取。(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4)充分的精加工。(5)必要的复习。(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6.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条件有:(1)思想品质:思想好,对自己要求严格,讲文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水平:有真才实学,知识丰富。(3)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好,表达能力强,讲课富于启发性。(4)教育热情: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与学生同甘共苦。(5)工作态度: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治学严谨,诲人不倦。(6)教育作风:平易近人,不体罚学生,处事公正,作风民主。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

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

2.【答案要点】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围绕上面几点展开论述。)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1.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

A.应用学科

B.新兴学科

C.基础学科

D.边缘学科

2.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3.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4.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生活分成四个阶段,并提出教师生活关注理论的美国学者是()。

A.福勒

B.费斯勒

C.赫尔巴特

D.杜威

5.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A.教育的形成

B.教育的类别

C.教育的层次

D.教育的历史

6.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7.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8.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原则。

A.教学相长B.综合课程

C.长善救失

D.藏息相辅

9.美国心理学家盂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

A.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10.以下学校机构不属于行政性组织机构的是()。A.校长办公室

B.教务处

C.总务处

D.教育工会

11.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记忆能力

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3.“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4.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力

D.分化概念

15.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16.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霍兰德

D.斯腾伯格

17.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智力二因素论

B.智力结构论

C.智力多元论

D.智力三元论

18.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

A.系统脱敏法

B.支持疗法

C.宣泄疗法

D.认知作业法

19.皮亚杰所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中,11~15岁属于()。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通过列提纲或利用图形整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21.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A.强迫症

B.焦虑症

C.恐怖症

D.抑郁症

22.教学技能属于()。

A.交际技能

B.操作技能

C.心智技能

D.言语技能

23.维纳归因理论中内部且稳定的归因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24.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

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C.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25.概念是用什么来表达的?()

A.句子

B.词

C.言语命题

D.图式

26.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7.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_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属于()。

A.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C.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D.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8.()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学校文化

D.物质文化

29.以下哪一点不是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所具有的功能?()

A.信息传递

B.信息反馈

C.控制

D.情感交流

30.“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一思想体现的是哪种儿童发展观?()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发生认识论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卢姆。

2.功能固着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

3.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4.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5.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是狭义的。

6.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7.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10.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

6.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上面这个案例。

2.小聪现在是一名初中生,小学时成绩优秀,并在升初中的升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班级。进入初中后,因学习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次考试给小聪的打击不小。从此,小聪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小聪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小聪摆脱困境?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基础学科。

2.B【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A【解析】“陵节而施”是指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来施予教育。这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4.A【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间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景关注和关注学生四个阶段。

5.D【解析】根据学校教育的历史,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6.C【解析】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

7.A【解析】由学科课程的定义可知。

8.C【解析】“长善救失”是指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失误。“过少、过急、过难、过易”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教书的人知道了学生的这些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

9.C【解析】模仿毫无疑问是教育中的~个重要因素,但人类的模仿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其意识性和目的性。10.D【解析】教育工会是群众组织,不属于学校行政组织机构。

11.A【解析】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等,

12.B【解析】注意是和意识密切相关的,但是不同于意识。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此,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13.B【解析】“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心境情绪的表现。

14.D【解析】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因此,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变式可以提高概括的成效,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对概念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

15.A【解析】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丽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合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16.B【解析】奥尔波特于I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论。

17.C【解析】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智力多元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18.C【解析】精神分析法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显示其效果:精神宣泄,自省,反复剖析。因此,宣泄疗法属于精神分析法。

19.D【解析】0~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2~7岁属前运算阶段,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20.C【解析】组织策略是整理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21.D【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22.C【解析】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而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心智动作构成的。所以,教学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23.A【解析】能力属于稳定发挥作用的因素。

24.C【解析】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25.B【解析】概念是用词或词组来表达的,概念往往和表象联系在一起,表象经过高度抽象、概括,离开了具体形象,就成为概念。

26.B【解析】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

27.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2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文化的含义。

29.B【解析】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所具有的功能有信息传递、拄制、激励、情感交流。

30.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二、辨析题

1.错误。理由: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鲁纳。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

2.正确。理由:略。3.正确。理由:略。4.错误。理由: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学业产生的影响不同,教师可使学生处于一种适当的焦虑水

平,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5.正确。理由:略。

6.错误。理由:(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2)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7.错误。理由:(1)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8.错误。理由:(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3)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9.错误。理由:(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2)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10.错误。理由: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三、简答题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2.(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3.(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能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5.(1)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缩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从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仅交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内容。因此,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3)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布置、批改并辅导学生课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答案要点】

(1)小聪面临的是挫折适应问题。

(2)原因是由于考试失败,小聪一直学习成绩很好,不能够接受这次失败。(3)可采取的措施:

①帮助小聪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②帮助小聪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③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④帮助小聪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4)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1.“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2.道家主张教育要()。

A.“有教无类”

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6.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D.布鲁纳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或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8.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杜威

D.桑代克

9.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0.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1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维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2.要求把人的心理看成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3.学习“工作总量一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

A.规则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4.口渴会促使人做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1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6.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7.吹拉弹唱属于()技能。

A.认知

B.心智

C.操作

D.评价

18.()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19.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无目的地幻想

B.穿衣等自动化操作

C.比较D.发明创造

20.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21.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了四类教学模式,其中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不包括()。

A.概念获得模式

B.归纳思维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记忆模式

2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包括()。

A.暗示教学法

B.讲授法

C.实验法

D.参观法

23.讲授法的缺点在于()。

A.不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D.不利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

24.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的一种形式结构图式如下:班主任一班长——组长——学生。这种班级组织机构属于()。

A.职能式

B.直线式

C.直线职能式

D.以上都不是

25.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可以提前较长时间就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这属于以下咨询环节的()。

A.缺陷矫正

B.早期干预

C.问题预防

D.发展指导

26.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伯尔

D.贾德

27.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8.学生在学习一套体操时,当他们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时,他们进入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30.下列哪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A.生理需要

B.爱与归属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

二、辨析题(共l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2.学校课程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学科。

3.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目的是相同的。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5.把人分成三个等级的是弧里士多德。

6.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7.心理评估的功能只是进行心理诊断。

8.学生座位的安排不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

9.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

10.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是信度。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4.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5.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6.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杨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还是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如果你是杨老师,你该怎么办?

2.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们现在不知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动不动就是一顿骂,甚至打上几巴掌,有一次把一个同学都打得流鼻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懂提出疑问,班主任就说了一些很刺激的话,然后课也不上了,坐到讲台上就向我们大发脾气,说什么400分以上的同学留下来听课,其他同学不愿意上课、听不懂就滚到操场上玩去!让我们不上课,我想问她有这个权利吗?她曾经找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谈话,说:“×××,你看你脸皮蛮厚的,我从初一讲到初三,你一点愧疚感都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死不要脸。”你猜猜我们同学管她叫什么?——变态老师!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德育原则。

(2)谈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2.C【解析】道家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

3.B【解析】从学生特定的社会身份来看,受教育权是他们最重要的权利。

4.B【解析】只有领会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巩固与运用。因此,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5.C【解析】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6.A【解析】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详细的理论论述。

7.B【解析】精神或观念体现了学校的主导思想,所以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8.C【解析】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是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9.D【解析】这是一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在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10.A【解析】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11.C【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2.C【解析】实践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看成与人的社会实跋活动密切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

13.A【解析】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即规则或原理学习。

14.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15.D【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16.A【解析】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7.C【解析】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18.A【解析】题干是对认知策略的解释。

19.D【解析】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情况下,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20.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21.C【解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形成的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一种教学模式。

22.A【解析】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它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它不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23.C【解析】讲授法的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

24,C【解析】直线职能式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领导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班集体是按一定的组织机构形成的,并且有相应的组织形式。

25.B【解析】对有考试焦虑症发生倾向的学生提前进行辅导干预有利于防止焦虑症的发生,属于早期干预。

26.D【解析】贾德是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的代表人物。

27.A【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28.C【解析】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一阶段,各个动作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

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29.D【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

30.B【解析】当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需要。

二、辨析题

1.正确。理由: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2.错误。理由:还应包括其进程安排。

3.错误。理由: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

4.错误。理由: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5.错误。理由:柏拉图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6.错误。理由: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7.错误。理由:心理评估不应只是运用于心理诊断,也应运用于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

8.错误。理由: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位置,师生互动的程度不同,因此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

9.正确。理由: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平均成绩就会下降。

10.错误。理由:题干是对效度的解释。

三、简答题

1.(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三兰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4.(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1)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纲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由班杜拉等人于l967年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因此,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6.(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

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和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2.【答案要点】(1)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是:①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②学生的合法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5)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一、1.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

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A.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2.《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的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3.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

()。

A.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4.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是()。

A.社会文化

B.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力水平

5.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6.CIPP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A.内容评价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7.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和社会的研究,又要依据对.()。

A.教法的研究

B.时代的研究

C.学科的研究

D.学法的研究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灵活性和()。A.可操作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方向性

9.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可靠度,又可称为测验的()。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0.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12.设计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组织方式,称为()。A.课程类型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模式

1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

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A.课的目标B.课的类型

C.课的任务D.课的结构

15.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6.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7.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18.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1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0.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1.下列哪个不属于合作学习的特征。()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C.团体历程

D.最近发展区

22.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年级

23.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A.80

B.100

C.120

D.125

25.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

A.入的潜能

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D.有无心理疾病

26.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依据,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称之为()。

A.配置性评定

B.诊断性评定

C.常模参照评定

D.标准参照评定

27.在心理发展进程中,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这是心理发展的()特征。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8.在学习“鸟”的概念时,老师用蝙蝠来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这使用的是()。

A.正例

B.反例

C.变式

D.概括

29.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2017高校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套题)

2017高校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2017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 约 2.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3.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 础的教育家是(B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 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B)。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2020年最新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必考100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必考100 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 ) A .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D)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 ) A .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 .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D ) A .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C ) A .知识素养之一 B .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 .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D ) A .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B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 A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D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 B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 D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C ) A.广度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D A .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 .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 绪状态 A .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C ) A .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C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2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 育》 A .柏拉图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其作者是( B )

教师招聘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心理规律 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__心理特征________两方面。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人格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 5.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 6.心理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原则、__________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_1898_____年,______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成为 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8.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以及马斯洛的___条件反射____________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 派。 9._____脑_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_________。 10.__________是心理内容的源泉。 1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神经元_____________。 12.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4.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一般把前三部分合称为________,而间脑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 15.大脑半球表面上的三条重要的沟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顶枕裂。 16.大脑皮层的三条沟裂把大脑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额叶、________、________和颞叶。 17.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____传出神经和___________。 18.条件反射是在_____________基础上,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反射。 1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__________属性的认识。 2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_________________,而人的感觉器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 _______________。 21.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_____________。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行为 B.自然 C.社会 D.边缘 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A【解析】考查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3.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过程 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 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 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 D.能力、气质和性格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答案 A 是认知过程,答案 C 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答案 D 是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称之为()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 A【解析】略。 9.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A.认识 B.情感 C.能力 D.意识 D【解析】人类才有意识现象,动物没有。 10.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意识 B.信念 C.性格 D.理想 C【解析】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选 C。11.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1000道 (附答案)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1

《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 2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 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1.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A)。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觊洛夫 5.“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B)。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D)。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D)。A.班主任

D.班集体 10.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A)。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1.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展开的,活动的过程就是(A)。 A.交往的过程 B.学习的过程 C.德育的过程 D.认识的过程。 12.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B)。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3.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C)。 A.校长 B.教导主任 C.班主任 D.任课教师 14.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15.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B)。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C.干部队伍 D.活动 16.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A)。 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17.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D)。 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 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C.师生合作的思想 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18.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题题库(最新)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题题库(最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 A.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B ) 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C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 A.自我了解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D.自我控制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 )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B )A.女优于男B.大致相等

D.男优于女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A ) A.概念学习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发展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D ) A.一般化 B.具体化C.分化 D.泛化 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C )A.操作模仿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C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D ) A.生活焦虑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D.考试焦虑

2014高校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2014高校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早操、课间操 B.体育课 C.体育竞赛 D.学生自觉锻炼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案(共175题)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 案(共175题)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D )刺激—反应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A.心理生理学 B.认知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行为学派 2、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和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或向着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这是哪一个学派的基本理论(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D ) A.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B.行为和情感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C.所有的行为和情感都是学习得来的 D.“冰山”下潜意识决定一切行为 4、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分为(D)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以上都是 5、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 D ) A.反映 B.刺激 C.联结 D.强化 6、精神分析理论中,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称为( C )

A.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都不对 7、“以人为中心”理论是属于哪个理论流派( B )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8、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过天安门之后,至今在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 C ) A.运动表象 B.一般表象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9、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A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 B 第二天 C 第三天 D 第二周 10、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D ) A.魏太默 B.冯特 C.马斯洛 D.斯金纳 11、梦属于哪种想象(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12、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是(A)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3、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是(B) 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4、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是(C )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库和答案(最新完整版)45825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 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

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

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附答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CPU不能直接访问的存储器是(B) A、内存储器 B、外存储器 C、ROM D、RAM 2、世界上认的第一台计算机延生的时间是(C) A、1846年 B、1864年 C、1946年 D、1964年 3、磁盘操作系统简称(A) A、DOS B、WINDOWS C、UCDOS D、WPS 4、“文档”菜单中所保留有最近使用过的文档至多有(C)个。 A、8 B、10 C、15 D、20 5、在Excel中删除单元格是将单元格从工作表上完全移去,并移动相邻的单元格来填充空格,若对已经删除的单元格进行过引用,将导致出错,显示出错信息是(B)。 A、#VLHE! B、#REF! C、#ERROR! D、#### 6、ESCEL的工作表名可以更改,它最多可含(B)个字符。 A、30 B、31 C、32 D、33 7、在PowerPoint中,如果要同时选中几个对象,按住(A),逐个单击待选的对象。 A、shift B、ctrl C、ctrl+Alt D、Alt 8、每张幻灯片中,除标题外最多可生成(A)个不同层次。 A、5 B、6 C、7 D、8 9、以下(B)不是数字图形、图像的常用文件格式。 A、·BMP B、·TXT C、·GIF D、·JPG 10、音频卡是按(C)分类的。 A、采样方法 B、声道数 C、采样量化位数不清 D、压缩方式 11、具有很强异种网互联能力的广域网络设备是(A)。 A、路由器 B、网关 C、网桥 D、桥路器 12、下列四项中,合法的IP地址是(D)。 A、190.220.5 B、206.53.312.78 C 13、Http是一种(C)。 A、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B、域名 C、超文本传输协议 D、网址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1)

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 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 适应-就是由于刺激物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变性变化。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就是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来。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就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