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研究

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研究
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研究

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职人员)

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述论

王华玲

2003年5月

密级:

分类号:

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职人员)

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述论

硕士研究生:王华玲

指导教师:郑志廷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历史学硕士

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答辩日期:2003年5月

授予学位单位:河 北 大 学

Classified Index:

U.D.C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History

(on-job applicants)

An Analysis of Military Industry in the

Shanxi-Chahar-Hebei Border Area

Candidate: Wang Hualing

Supervisor: Prof. Zheng Zhit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History

Specialty: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2003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八年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并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它是“历史上的创举”。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边区军民和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边区的军事工业在“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方针指导下,经历了一个从军事工业萌芽,起步仿制,发展到自制的过程。以自力更生为主的边区军事工业,支持了敌后长期抗战。为抗日敌后战场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培养了一支工作在军工战线上的技术队伍,带动了其他根据地军工事业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发展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Shanxi-Chahar-Hebei Border Area established it’s own military industy at special historical circumstance,this is a miracle at history. The fundamental cause about-mentioned result appeared lied in the correct lead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Government of the Shanxi-Chahar-Hebei Border Area and the hard work and innovation of the soldiers、demos and technicians of the Border Area.Under the guideline of “centralized leading , separate management,gain material from local region,whole set in miniature ”, Border Area’s military industry went through such a process: come into being ,startup, development then to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Main under self-reliance,the Border Area’s military industry provided large numbers of weapon to the battlefield of enemy's rear area against Japan,hold out the the war for long.Brought up a technical troop for military industry,promoted the military industry’s development of other base areas,laid the foundations of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key words: Shanxi-Chahar-Hebei Border Area; military industry;development

前言……………………………………………………………………………………

一、边区军事工业的建立……………………………………………………………(一)晋察冀边区的建立……………………………………………………………(二)边区对敌斗争和对武器需要的实际情况……………………………………(三)党和边区政府关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方针……………………………………

二、边区军事工业发展概况…………………………………………………………(一)边区军事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军事工业的萌芽…………………………………………………………………

2、军事工业的起步…………………………………………………………………

3、军事工业的发展…………………………………………………………………(二)军工生产的状况和技术力量………………………………………………

1、军工生产原材料的筹集……………………………………………………………

2、军工生产的技术力量………………………………………………………………

3、军工生产的成就……………………………………………………………………

三、边区军事工业发展的意义………………………………………………………(一)提供武器装备支持抗战胜利…………………………………………………(二)培养了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也………………………………………………(三)自力更生发展军事工业………………………………………………………结语……………………………………………………………………………………注释…………………………………………………………………………………主要参考文献………………………………………………………………………

在战争中,武器是重要的因素,它是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一场战争,在战场上都离不开保障战争进行的物质条件和工具。人只能利用武器,不能代替武器,人的勇敢战斗意志也只有通过武器才能发挥作用,再勇敢的战士也不能叫他赤手空拳去打仗。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要求促使意志行为实现的非常现实的前提,特别是工具。”(1)毛泽东历来重视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之始,就提出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1938年他又提出“中国须努力增加新式武器以便在战略反攻阶段能够充分地执行阵地战攻击的任务”。(2)可见马克思主义者是十分重视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在抗日战争中,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率多建立了自己的军火工业,晋察冀根据地尤为突出。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它一直享有模范根据地的光荣称号。八年抗战期间,边区党和政府在当时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靠人民的聪明才智,坚持自力更生,积极发展军事工业,为抗日敌后战场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不仅有力支持了抗日战争,而且奠定了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

由于当时军工生产属于国家机密,所以现在的史学工作者在史料搜集和史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迄今为止,关于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专题论著尚未问世。有关著作(如王其坤<<中国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虽有所涉及,但尚未进行深入研究。见诸报端的文章也只有寥寥几篇:陈美健老师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文章论述了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建立的必要性,组织沿革,发展阶段和历史意义.李金铮的<<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公营经济>>(<<中国抗战与民族振兴>>)把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作为公营经济的一部分,对其进行论述。赵保佑的<<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史概述>>(<<中州学刊>>1995年第6期),则把它放在整个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作简单的介绍。其它如赵三军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建设>>(<<中国抗战与民族振兴>>),唐锡林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历史教学>>,1988年第2期),宋吉寿的<<晋察冀边区的公营企业管理>>(<<党史文汇>>1991年12期)等。上述文章或是提及军事工业,或是简单的叙述军事工业的发展过程,然而,均未能以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为主线,深入探讨有关军事工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军事工业的地域特色,这在学术界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笔者试图在占有大量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军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晋察冀边区的地域特

色,对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进行系统研究,敬请方家指正。

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

一、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的建立

(一)晋察冀边区的建立

1937年7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副师长聂荣臻于10月23日奉命率领约二千人的队伍留守五台地区,着手创建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地区正式成立。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叶青山为卫生部长,查国祯为供给部长。(3)下辖四个军分区,包括第一军分区冀西地区;第二军分区晋北地区;第三军分区辖平汉路保定至新乐以西地区及路东部分地区;第四军分区辖平汉路新乐至石家庄以西和正太路石家庄至寿阳以北地区。1937年11月18日,奉中共中央北方局“为加强与统一政治军事领导,应立即进行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的改造和建设,立即筹备边区政府”(4)的指示,聂荣臻等开始筹备边区政府的建立。(5)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大会最后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它包括9个委员,3个候补委员和2个主任。(6),这标志着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了。后冀东根据地以及北岳、平西、冀中、平北根据地的建立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就象一把利刃痛割了敌人的动脉,粉碎敌人侵占华北强吞中国的阴谋,因此,敌人视之为“心腹大患”,“必欲割之而后快”,这就使边区军民同敌人的斗争异常残酷。“在正太、同浦、平汉、平绥几条铁路干线之间,到处交织着暴敌血腥的屠戮,和千百万不愿当亡国奴的黄帝子孙抗敌的杀气,燃烧着神圣的为和平正义生存而自卫的烽火。到处响着敌人疯狂的炮声和民族抗战的怒吼”。(7)粉碎敌人的扫荡光凭着一腔热血和不怕死的精神是不够的。斗争是武装的。“武器装备是军队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8)然而在边区成立的初期,“许多新成立的武装队伍,首先普遍感到的就是没有武器”。(9)限于当时的战争条件和根据地的具体情况,毛泽东“有计划地在根据地建立了军火生产工业”。(10)在这里,本文要论述的军事工业主要指的就是晋察冀边区在八年抗日战争期

间的军火生产工业。

(二)边区对敌斗争和对武器需要的实际情况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由于它的战略地位和军民的英勇抗日,经常遭到敌人的疯狂反扑。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9月,日寇对它实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为了迎击敌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八路军也经常主动出击敌人。这样大大小小的战斗,仅在晋察冀边区政府建立后的头十二个月里就有一千零六十次。(11)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武装部队的发展,边区的枪支弹药十分短缺,“需要充分的接济,需要国内外的援助。但不论哪个方面的接济都是太少了”。(12)晋察冀边区是“蒋介石和阎锡山勉强批准的唯一的一个中共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13)国民党政府所给予的军火供给很少。1938年1月4日,周恩来见到蒋介石,要求给十八集团军发枪,蒋以连环枪也发出去了予以拒绝。(14)经过共产党一再争取,从1938年10月到1939年秋季以前,只发给八路军120挺机枪、6门小炮和少量子弹。(15)第一军分区从成立到1939年底,打过半个多月的“雨季战斗”也只领到过一万发子弹。(16)1939年,国共摩擦出现以后,经济上对共产党的封锁更为严重,国民党政府给边区预算的补助,也就此中断了。(17)到1940年10月,南京政府已明令停止发给八路军经费。(18)由此可以看出南京政府补给边区的武器弹药寥寥无几。在边区尚未建立兵工厂之时,边区部队的武器弹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靠战场上的缴获。抗战初期,八路军所用的枪支弹药多半是平型关大战的胜利品。另外,从1937年12月13日攻击定县曲阳间的高门战斗到1938年10月1日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的大小战斗就有434次,缴获步枪2863支,轻重机枪89挺。(19)这些战斗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在军事战略上对全国主力部队作战起到了配合策应的作用。(20)据统计,军区成立两年来的敌后抗战中,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440多次,缴获敌人轻重机枪207挺,长短枪4948支。大小炮28门。步机弹49万多发,炮弹手榴弹1400多发。(21)“这些子弹,这许多枪炮并不是谁发的,而是从敌人手里抢来的”。(22)正如抗战歌曲所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第二,收集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抛弃的武器弹药。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大批部队望风而逃,“一路上有大炮扔着,机关枪、步枪、子弹到处扔着”,(23)民运工作人员如方国华等同志就在边区这一带收集这些丢弃的武器。1937年10月,一一五师兵站负责人郑云彪同志将其搜集的国民党军队逃窜时丢下的武器、器材交给军区,改善了刚刚组建的军区部队的装备。(24)但总的来看数量有限,而且收集到的武器零件不全,或没有刺刀或没有机柄、枪栓。这些远远不能满足

逐渐扩大的部队的需要。第三,吸收民间收藏的武器弹药。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洛甫、胡服曾指示过:“吸收民间的枪支弹药加入游击队与军队,并用宣传说服来当游击队。”(25)对于这种号召边区人民也积极响应。例如灵丘县政府发出献枪卖枪布告仅半个多月,“就收集步枪五百多支,机枪十数挺,还有几门大炮,十万多发子弹”。26)平山县的群众一次交来六挺机关枪和两门迫击炮。(27)“在冀西一带地方更有许多人带着枪炮来参加游击队”。(28)正如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与美国情报官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卡尔逊谈话时曾说:“河北农民大抵有枪,那是抗日战争前为抵御盗匪而自卫用的,最近因为不堪敌人的压迫,农民纷纷拿出自己的武器,组织游击队,但供不应求,我们这个区域有一千多万人口,兵员不成问题,困难的是枪支弹药。”(29)可见,即使能让农民拿出自己的枪,竭尽民间收藏之全力,对于当时频繁的战斗和大量的武器需求而言,也实在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总之,当时晋察冀边区部队的武器弹药主要来自缴获,其次是自筹,但数量有限,且有的残缺不全。加上日寇为巩固其华北占领区,对边区加紧经济封锁和军事“扫荡”,使得我军的枪支弹药捉襟见肘非常缺乏,战士们因武器子弹当供应紧张,只能领到四五粒子弹,手榴弹只能投三四十米远。(30)仅靠这种武器装备是无法同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持久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只有改变这种武器装备的状况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这就当然要靠发展军事工业来解决。(31)

(三)党和边区政府关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方针

抗战初期,在敌我工业技术水平相差悬殊与根据地极不巩固的条件下,在我军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之敌作战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依靠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缴获敌人的物资补充自己”的方针。(32《晋察冀日报》在一篇题为《加紧动员人力物力粉碎敌寇的进攻》的社论中指出:要大量集中一切军需资料用来打敌人,最好还要积极地从敌寇手里去获得这些东西来打敌人,以粉碎敌人的新进攻。(33)然而缴获并不是长久之计,“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34)随着边区战争形势的发展,根据地抗战中武器装备不足的问题,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各级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他们把解决武器装备的军事工业放在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指示根据地应当加紧发展抗战所需要的工业的生产。(35)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在政治决议案里,关于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中指出:“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36)这就为军事工业的发展就指出了一个大方向。此外,毛泽东同志在此次会议上作的《论新

阶段》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具体指明了根据地创办军事工业问题。他说:“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个极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大后方尽可能的接济他们,又一方面,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虑。”(37)于是,在中共中央和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号召下,在敌后犬牙交错的战争环境中,晋察冀边区在聂荣臻司令员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开始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

边区军事工业生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指导。起步阶段,由劣势的条件所限,边区只有几个修械所,以修理枪炮为主,尚不能自己制造。1939年4月29日,聂荣臻指示成立晋察冀军区工业部,不久又对军工厂进行整编,以“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就地取材,小型配套”(38)的方针导军工生产,开始由修理为主转向以制造为主。1941年后,在日寇扫荡频繁,在后方不巩固,根据地财力日见枯竭的情况下,中央军委指示“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居民以便到处与敌斗争,以量取胜。同时,还反复强调群众性武器——手榴弹、地雷、土炮——之重要性。”(39)而在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正是领导大家这样做的。他曾说:“在军事工业方面,我们注意到手榴弹和刺刀的制造,日本鬼子对手榴弹是相当怕的,它的效力很大,是用来解决战斗最好的东西,我们造两种手榴弹,一种是普通的,一种是小的,可以掷六七十米远。”(40)聂荣臻不仅强调了军械武器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941年6月,军区召开军事工业系统职工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军事工业职工联合会。大会通过宣言,号召全体职工普遍实行增加两小时义务劳动。在党的领导下,增强与各方面的团结,发挥生产热忱,积极提高技术,生产更多的武器,为抗战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41)军事工业在长期持久的抗日战争中,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在中共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晋察冀边区建立的军事工业,开始起步,并艰难地向前发展。边区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武器供应,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42)

二、边区军事工业发展概况

(一)边区军事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军事工业的萌芽:(1937年 11月至1939年4月)

军区直属修械所的成立。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为了保障部队武器、弹药的补充需要,军区决定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首先招募一部分从太原兵工厂撤出的工人,在五台跑泉厂成立修理班,主要修理旧枪,由军区供给部领导,这便是修械所的雏形。以后从北岳各分区调来工人和机器(元车)使修理班得以扩充发展。到1938年4月间才成立起比较健全的修械所,分为铣、机、木、钳四股。至同年7月,有工人六十余人,主要任务还是修理旧枪,另外装配步枪。(43)这个阶段,尚不能制造枪支弹药,还是以修理为主。这个阶段,军区主要有五个修械所:

第一修械所,1937年11月成立的,地址开始在冀、晋两省交界的五台县跑泉厂,后移到河北省平山县桑园口。所长李根仁,指导员张念椿。

第二修械所,1938年11月成立,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后,军区派一部分工人重返五台县跑泉厂旧址,挖出机械设备,重新修盖厂房,恢复生产。该所所长为郭宝钱,指导员杜光斗,1939年2月,又从军区调来一部分元车,扩招工人七十余名,主要任务是锻造刺刀。

第三修械所,1939年3月成立,是由三军分区抽调部分工人和三部元车,一部钻车建成的,地址在涞源县五亩地村,主要任务是锻造刺刀和修理枪支,所长是赵敏。

第四、第五修械所,1939年春成立,是在冀中军区修械所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8年5月,冀中军区以原人民自卫军修械所为基础,合并各驻地小型修械所,组建冀中军区修械所,地点在饶阳县大官亭村。该所从深县、安平、安国、博野、蠡县、高阳等地招收工人,他们多是来自平、津、保的技术工人,最多时达三百多人。1939年春,由于敌人“扫荡”,该所约七、八十人转移到涞源县栾木厂,成立军区第四修械所,所长声远肖,指导员张志渊。后又在唐县大滩、桑树岩和望天岭成立了第五修械所,有工人一百七十多人,主要制作黑火药和手榴弹等。正所长彭惠卿,副所长王金满,指导员史思良。

另外,1938年5月,边区政府还设立制造所,地址在五台县西盒里村,工人最多达五百多名,主要生产二、三号手榴弹(月产一千至两千枚)、圆形弹和地雷,供部队和地方武装使用。1939年春迁至平山县五家坪村。

各军分区修械所的概况。军工部直属修械所的产品主要供给正规军。为了扩大军事工业的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各军分区还自力更生地创建了一批小型军工厂,制造手榴弹、炸药、地雷等,并就地修理,随时装配,以解决当地驻军和地方武器弹药的需要,如冀中区的六、七、八、九分区都有修械所,连环境十分残酷的冀东区也建立了军工厂。

(44)建立比较早的是三分区修械所。它于1937年11月成立于曲阳县灵山镇,后来又吸收唐县拨茄村一个叫“裕农铁工厂”的私营厂参加,该所工人发展到一百二十余人。生产工序分为修械(包括机制、钳工、铁工)、翻砂、扛、制药等车间。除修理枪支外,还可以制黑火药、手榴弹。1938年下半年,该所又迁移到阜平县绕山谷村、马兰村、大石沟、通天寺等处。(45)

总之,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4月军工部成立这段时间,边区军事工业只能修理枪支,生产刺刀和制造手榴弹,生产效率不高。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部队的需求。如刺刀,开始每盘炉只能打四把,后增至四十把,因原材料质量差,生产的刺刀拼刺时反扎四五次便弯曲变形不能再用;手榴弹装填黑火药,杀伤力小,只能投三四十米远,威力不大,敌人冲上来,战士只能拼刺刀,而刺刀质量又不过关,使部队伤亡很大。特别是子弹供不应求,每次战斗战士只能领四五发子弹,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

2、军事工业的起步:(1939年4月至1942年10月)

军区修械所的建立,虽然帮助部队维修了武器,也部分地制造了手榴弹、地雷等。但战争形势的发展,战斗的频繁以及队伍的扩大,修械所制造的产品质量差数量少的问题暴露出来。为此,军区司令部决定成立工业部以加强领导,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数量。(46)它的成立将把边区军事工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军工部的概况。1939年4月,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部(简称军工部)在河北省完县神南镇成立。部长刘再生,(河北栾县人,1929年考入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工业部机械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1937年底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跟随彭真到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司令员派他来管理军事工业),政委杨成武。它刚建立时只有七个人,后冀中兵工厂干部、技术人员合并过来,机构逐渐扩大和健全。直属职能部门有:工务科,(曾先后改称为军械科、统计科),负责生产统计,工作检查与总结;材料科,调配各军工连所需的原材料;管理科,管理各军工连伙食、住房等;粮秣科,负责钱粮,被服,亦称供给科;警卫排,负责军工生产设备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有二三十人。军工部成立不久,即组织技术研究室,专门从事军工新产品的研究和试制,主任由刘再生兼任,副主任是张方。技师有:韦彬、胡大佛、任一宇、张奎元、李广信、武振铎、黄锡川、张艳青、潘子厚、董浪、傅江、丁木、朱兴德等,最多时达二十多人。(47)他们负责军工产品的研制工作,即利用边区的原材料和土制设备,依据科学原理研制各种必要的化学药品及各种军械弹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虽为研究人员,但平时的工作岗位就在各军工连,与各连干部、工人一起,刻苦钻研,试验操作,努力把科学

理论运用到边区的生产实践中去。

军区直属的军工生产连概况。军工部直接领导下的军工生产连(亦称厂),是军工部根据军区司令部“集中领导,分散生产,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方针,调整各修械所成立的。军工部初建时,把北岳、冀中各分区的修械所合并到军工部,由军工部集中领导。军工部直属军工连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两批。第一批是在1940年10月前,军区对各修械所进行调整充实,增强修造能力,并逐步由修械转向制造。这一批建立的军工生产连是第一连至第七连,化学厂和矿工队。第二批军工连的建立是1940年10月以后,由于日寇占领曲阳、定县以南的大沙河,切断南北交通,为了保证大沙河以南八路军枪支弹药的供应,军工部便在平山县滹沱河、卸甲河一带建立第八、九、十一连。以上三个连,加上原先设在平山县的军工部第一、二连,大沙河以南共有五个军工厂。为了便于指导,军工部在平山拦道石设立“总厂”,领导这五个连,由胡大佛、石城任正、副连长,孙志瑞任政治协理员。“总厂”习惯上称为“南厂”。此外,第十连也是这时建立的。它成立于1941年3月,地址在河北省唐县虎峪村,连长李根仁,指导员宁秋海。1941年后,日军频繁“扫荡”抗日根据地,把兵工厂作为重点破坏目标。为坚持发展根据地的军工生产,保障子弟兵的武器供给和补充,各根据地实施了“兵工生产游击化”的方针:把原有的兵工厂化整为零,分散组成生产单一产品的小厂,工厂实行精兵简政,转移到离敌人远的村坚持军工生产。晋察冀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按地理位置分为:以完县、唐县为中心的北区军事工业管理区和以五台、平山为中心的南区军事工业管理区,实行分区管理。(48)各兵工厂分散在河北省易县、唐县、完县、曲阳、阜平、平山等县,这些县多是重峦叠嶂的山区地带。具体厂址又选择在敌人“扫荡”不易到达的偏僻山村或小山沟。如化学厂设在河北省唐县青石山西侧深山沟中的大安沟村,该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比较隐蔽,离敌人的据点较远,水源基本上可以供生产需要。在边区游击环境里,工厂分散可以免受敌人的较大破坏,也便于充分利用分散的原料,减少运输上的困难,也做到了就地供应战争的需要。工厂规模小,可以缩小目标,遇敌来犯,便于随时掩护或转移设备。即使遭到敌人的破坏,损失也相对小些。军工生产虽然分散,但各连分布很注意小型配套。在大沙河以北,三连和四连制造步枪、刺刀,五连复装子弹,六连和七连制造手榴弹;大沙河以南,一连和二连制造步枪和刺刀,八连造手榴弹,九连复装子弹,十一连铸弹壳。南北又各设一个化学厂,供应炸药。南北两片自成体系地进行生产,负责本片军民的枪支弹药的供应。

各军分区的情况。随着群众性爆破运动的开展,冀中、冀东各县大都建成小型造弹

厂,归县武委会领导。如冀中第六至第九分区,各设一个手榴弹厂,共有工人三百来人,制造手榴弹。每月平均可产手榴弹一万五千多个。其他各县也大都有小型修械所。比如冉庄民兵为了解决武器弹药不足,还于1939年秋在村民梁连恒院内建起土兵工厂。厂内分铸造车间、锻轧车间、机加工车间、组装车间、车房、原料库和办公室。开始由梁连恒主管,李庆方,张丙奎为技术人员。在五年的时间里共制造修理各种地雷200余个,手榴弹500颗,决枪100余支,翻砂弹5000余发,土炮弹400余发,枪榴弹4发,掷弹筒2门,土炮2门,扫帚炮2门,木炮1门。(49)边区各地民间军事工业,也是组成边区军事工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的建立,促进了军区军事工业的向前发展。一方面,在军工产品的生产上,由修理为主转向以制造为主。不但继续制造手榴弹和地雷,而且开始制造“复装子弹”和仿造捷克式步枪。另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土法上马,用土设备土工艺制造出生产弹药所需要的硫酸、硝酸、酒精和乙醚等化学药品,甚至硝化棉系无烟火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研制成功硝化棉系无烟火药,改变了边区只会制造黑色火药的局面。

军区从1938年起,因陋就简,建立军事工业,到1942年5月,已有工人943人,化学厂2个,矿工队1个,修械所10个,炮弹厂1个,能生产步马枪、手枪、刺刀、地雷等。(50)仅1942年5月份就生产捷克式步枪156支,手枪184支,刺刀47618个,手榴弹308157个,炮弹2975个,子弹594997发,地雷50个,这些成果为边区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51)

3、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1942年10月至1945年8月)

为加强军事工业的领导和研究力量,更好的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边区工矿管理局局长张珍兼任军工部副部长和技术研究室主任,工矿管理局的技术干部也大部分到军工部工作,研究机构扩大,取得用边区原料制造烈性炸药、雷银、雷银纸雷管等一批重大的新成果,使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边区自身的相对技术水平而言,也称得上是它发展的高级阶段。

1942年10月,军工部接收边区工矿局的磁厂,玻璃厂,炼油厂,肥皂厂,成立了化学三厂。1942年11月初,边区政府的工矿局技术室与军工部的技术研究室开始联合研究军工新产品。翌年1月,工矿局的研究人员并入军工部的技术研究室,军事工业的技术研究力量大大加强,生产水平又有新的提高,相继制成“全自制子弹”,硝化甘油系炸药和雷银纸雷管。1944年到1945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地扩大,晋察冀军区下设冀晋,冀察,冀中和冀热辽4个二级军。各军区设立一个兵工管理处,各管

理处有子弹厂,化学厂,手榴弹厂和机器厂等三四个。(52)在这一时期,据1994年9月统计,军工部各生产连军工产品每月的生产量为“捷克式步枪(2厂)100支,掷弹筒65个,枪榴弹筒223个,尖枪220个,硝酸铔(特别炸药)1340斤,无烟药500斤,黑色无烟药180斤,黄药手榴弹10000发,七九子弹(完全自制)19000发,复装七九弹10000发,六五弹(完全自制)11000发,复装六五弹30000发,捷克弹10000发”。(53)这基本上达到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患”(54)的要求。

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产品的品种逐渐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军工战线所取得成就,得到了边区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的赞扬。1945年2月17日,《晋察冀日报》题为《检阅战斗生产胜利成果》——边区举行首届博览会一文报导:“军工在困难条件下制造出各种武器…这次军工室陈列了军区工业部自制的各种武器;…捷克式步枪,不同类型的手枪,枪榴弹、掷弹桶、手榴弹和各种各样的地雷,在敌后战争环境,技术这样落后,军需原料又如此缺乏,工厂设备简陋,而制造出来的枪支弹药却达到这样优异的程度,所有参观的英雄、战士、老乡,对军火工人这种积极创造和自我牺牲精神,均给予最大的崇敬。”(55)边区二届群英大会主席团对军区工业部几年来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军工生产的机制和技术力量

1、军工生产原材料的筹集

在整个军工生产的过程中,军需原材料可谓是军工生产的物质基础。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工生产的原料只能是利用边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如多产矿,是产棉区),就地取材。然而,由于敌人的破坏和占领,这些资源却无法被充分顺利地利用。为了确保军工生产,边区政府采取了许多保护和扩大军工原料来源的措施。

(1)建立“资源统制委员会”该会由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及边区政府、军区卫生部、工业部、冀中供给部、贸易局、工矿管理局、武装部等部门共同组成,统制军工原料,防止军事资源垄断、外流和使用不当。各分区、支署也先后组成分会。该会还拟定了《关于资源统制委员会的意见》,对军工原料的定制、采购、分配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关于统制办法有八条规定,主要内容为:对煤、硝、铁、铜、铜元、锡、铅、弹壳、钢、道轨等几种兵工器材实行统制,由边区政府颁布法令推动实行;这些物资不得输出资敌,不得自由买卖,党政军民各机关不得收藏,由统制委员会统一管理。关于采购工作规定:①对外购买由贸易局统一进行,由军区统一分配;②对内采购

由贸易局利用合作社及公营商店购买之,交军区分配;③对边区动员之物资由政府负责收集,由军区分配之。各地成立了采购委员会,设立采购商店,代购军需原料。据统计,1942年边区各商店代收铁、铜、锡、硫磺、火硝及其它军工原料价值5,596,473元。1942年8月边区贸易管理局北岳区第三支局长联席会议通过的《晋察冀边区硝磺统制暂行办法草案》指出,硝磺系军火原料,为专卖商品,“由边区贸易管理局指定商店统一收购,专供军需。”(56)冀中行署决定:“现存酒精不得在市场出卖,不论已存及新造之酒,应尽先全部供给医务及军火制造之用。”(57)

(2)生铁和铜的筹集生铁和铜一直是边区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原料,本来地处山区的晋察冀蕴藏铁矿不少,当地民众也有小本经营,但战争以来,“产铁区域多被日寇封锁,生铁不易输入,”(58)冀西之阜平,唐县一带,由于工具设备,耐火材料不足,“可资开采者较少”(59)军工部矿工队在唐县石门矿开采,“产量尚不高”(60)。加上运输条件落后,路程又远,“其运价就要超过铁本身的价值。”(61)因此,就地收集废铁被边区各级政府列为经常主要工作。(62)为解决钢铁问题,边区第一次高干会议和边区第一次经济会议,均把解决钢铁来源作为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具体办法是:对于“根本没有的钢,必须大量的搬取铁轨解决。铁的问题,第一要靠收集生铁,第二要利用平定盂县的铁。平定盂县的铁工大半失业,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地制造。五台的铅铜,阜平的硫化铁,冀中的硝石都需要大量开采。”(63)边区第二次经济会议提出的具体办法是:①利用平定铁矿,若私人铸造资金不足,政府可酌情帮助;②搜集废铁,必要时要搞献铁活动。③奖励搬铁轨,号召群众广泛破路,适当给予代价或奖励。④开采新矿。(64)

对平定铁的利用。平定的生、熟铁及铁器很多,各地废铁也很多,为了解决因运输困难而没有利用的问题,边区在抗战勤务适当解决之后,腾出一部分人力专门运输工业原料。军区建立军事交通运输兵站,保证军需材料能够及时地送到生产部门。共建立了六个兵站,一分区两个,三四分区、军区直属队和一二零师各组织一个,由军区司令员副官指挥。(65)

募集生铁和献铁活动。《晋察冀日报》发表了《募集碎铜烂铁》的社论,要求各级政府、群众团体制定出具体计划。(66)对此,边区行政委员会还下发了通知以及募集的办法:①各县政权机关配合各级群众团体深入农村,广泛动员,尽量募集破碎生铁器皿如破锅、废犁、旧铧……等。②各县乡村庙宇(青黄两庙及庵观寺院除外)之钟磬香炉等在文献上毫无保存之价值者,应进行政治说服设法募集。③各县庵观寺院之破碎

钟磬炉鼎亦可设法募集。④生铁动员,以特殊原因不易做到时亦出资购买,价由解上款垫付报抵,唯铁价每斤不得超过铜元两大枚。⑤各县生铁募集相当成数,即应陆续运交边区制造所并照章支领脚费。⑥运交生铁时,应将各县前领手榴弹之木箱,装铁运交制造所以便再装手榴弹。(67)

其中关于生铁的运输工作,据制造所报告略称:“本所现因生铁缺乏,昨又停工,查各县动员之生铁,大部是沿村运送,各站以存铁太多,人少力微,不能立刻送来,实有碍本所工作。请急令各县速将动员之生铁用差骡直送本所为盼”。为了能将已搜集的生铁及时地运送到边区制造所,又不耽误农民的春种秋收,由各县依照实际需要组织被灾难民运输队(此项运输队以组织“田地全部被灾,秋季毫无收成”之难民为主。其所需伙食费,由本会供给由解上款垫付报抵,但不发工资。至于该队之调动分配管理等,由各县酌情交由县区军代所或区公所留资办理。)集中沿大路村庄专事转运生铁及手榴弹之责,以便生铁迅速送达制造所供给铸造。这是边区行政委员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指示。(68)这种做法既考虑到当时农民种收的实际情况,照顾人民的情绪,又很好地解决了运输困难的问题。同时还为一些难民找到可以用来糊口的活计。而这对于当时的军工生产更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民众对此,也是积极响应。“平山五区坚决执行决议,定九月份为工作突击月,前由专员向各县捐派募集数量,限期送生产队备用,两日内已送到五千五百余斤,”。堪称是当时动员生铁之模范。(69)

奖励搬运铁轨。由于当时边区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冶炼钢的设备,而边区军需工业的生产必须使用大量的钢铁,如果不积极设法筹集将会影响到军需工业的发展。为此,晋察冀军区“令各游击支队配合地方机关袭击日军交通线,破袭铁路,夺取钢轨,并大量发动群众向根据地搬运。为提高民众搬铁轨的积极性,由各专员负责给价收买,一般是每斤五分,以资鼓励。”(70)这种有酬劳动对于当时边区生活非常拮据的民众来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加上当时国难当头,不愿作亡国奴的边区人民当然更是同仇敌忾,愿意为军区部队多作贡献,“成千的铁轨就这样被老乡们抬往兵工厂制造步枪炸弹,成千上万米的电线由老乡们送往部队,送往政府”(71)据1937年到1941年9月冀中子弟兵交通战绩统计,这期间破坏铁路,就缴获了钢轨2121条,缴获电线22670余斤。(72)此外,对于当时很难筹措的生铁铜,我们还要同敌人进行虎口夺食,争取利用两面政权,对敌人采取不交、少交、晚交等办法,尽量多地为根据地保留军用物资。有趣的是两面政权的办事人员有时则打着敌人的旗号公开收集钢铁,集中后,却秘密地给我们送来了。(73)可见,民心向背,在战争中是何等的重要。

开采新矿。军工部并于1940年8月组成矿工队,共百余人,在平山一带开铅矿,在唐县一带开铁矿。1942年10月又成立矿工二队。1943年5月两队合并驻河北省唐县北庄子村,主要任务是采矿炼铁。上述铁矿的开采,保证了冶铁的矿石,为军火的生产做出了贡献

(3)其它军工原料的筹集军工生产所需要的其他原料如火硝、棉花以及各种化学原料,边区政府也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供给。

硫磺的炼制。五台县、浑源县硫铁矿产量丰富,且含硫量高。边区政府规定所炼硫磺优先供边区军事工业用。这些矿产多由私人开采。当地农民用硫铁矿干馏升华提取硫磺,源源不断地向军工生产提供硫磺,满足了军工生产的需要。1945年五台县东西窖头合作组织开采硫矿,产量更高,日产硫矿3万多斤,能冶炼硫磺3000来斤,硫磺月产量可达10万多斤。(74)

利用硝盐。硝盐,冀中所产很多,它含有火硝和皮硝,火硝是制造硝酸的原料。1940年3月4日冀中政治公署主任发令,该署各县配合群众团体“迅速调查所属硝盐产地,发动群众大量熬制,并聘请富有熬制硝盐经验之人士研究提炼硝质及精制办法”。(75)农闲时,千家万户用铁锅熬硝盐,提取火硝,有时一天之内可达八、九千斤。数量相当可观。(76)基本满足军火工业的需要。

对棉花的控制。棉花也为制造军火的重要原料。边区有广大的土地适宜种棉花。但边区出产的棉花,“三年以来,大部分流入敌人手。”(77)为此,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命令《废止棉花出境税暂行条例》,规定“所有本区各县新旧棉花,一律严禁输出敌境”。(78)违者货物没收,按情节轻重送由当地行政司法机关处理。

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的制定和军民的努力,军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部均可达到自给。据1945年2月统计,所需军工材料除常用的水银、肥田粉、卫生球、碱面等还需从敌占区购买外,其余如火硝、硫磺、生铁、黄腊、棉花、铁轨、大铜元、制钱、碎铜、锡、铅、银、碳、石炭和动、植物油均可自给,自给价值达162751130元。(79),在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工厂都能够以自给原则来解决一部分军事器材和原料问题,我们的铁和铅及硫酸可以做到不是舶来品。”(80)

2、军工生产的技术力量:工人与技术人员

边区军工战线的工人队伍中,有来自北平、太原的技术工人,也有国民革命军军工厂的熟练工人。他们在军工生产中起骨干作用,并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工人。年轻工人多数是从当地招收的,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女工。他们在军工连,过着和战士一

样艰苦的生活。由于军工厂没有厂方对工人的剥削,特别是国难当头,一致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奋斗。(81)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发挥阶级友爱,怀着一颗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赤诚之心,在敌后极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自觉劳动,尽力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他们将工厂的工作当成革命的任务,不顾一切忘我地工作着,有时甚至牺牲个人身体健康。如“头等英雄刘润田在配合化学原料时,被吐出的气体,把两颊和嘴唇变成紫色,把双眼封上一层白膜,使他的喉管红肿的不能饮食,但他却依然忠实于自己的工作。晚上别人睡了,他还在工作室里往返的巡视着”。(82)他们在工作上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上级所给的任务,而且还努力地钻研技术,改进工具,节省原料,提高成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如二等英雄杜沈“礼拜日自动加工,曾有半年时间没有休息过一日,1943年整个夏天不午睡。他与王守荣共同发明平铣、立铣两种机器;发明圆铣,步枪的转盘;发明圆车上的三爪子,发明铣锯条的铣车”。(83)他们适应着敌后的战斗环境,既是军工生产战线上的模范生产者,又是反扫荡战斗中的战斗员。如三等劳动英雄张玉山“在反‘扫荡’受到敌人包围时,奉上级命令带着他的一小班同志几次从敌人活动地区内,把器材背到山洞里,在敌人搜山和打机枪的情况下,他们仍沉着地在山洞里劳动着。”(84)正是由于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忘我劳动,才使得生产技术得以不断改进,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为战争提供了大批急需的武器装备。

边区的军事工业,除了数千名技术熟练的工人外,还有一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技术队伍在进行军工产品的研究制造。他们大都是平、津、唐一带理工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天津河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来自延安、冀中或留学日本或留法勤工俭学回国的。为了抗日救国,他们投笔从戎。对于知识分子,毛泽东曾于1939年12月1日特地为党中央起草了一个《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对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85)中共晋察冀分局、边区行政委员会、军区和北岳区党委认真实践了毛泽东的上述教导,不仅吸收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到工矿生产战线上来,而且对他们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非常关心。边区行政委员会曾于1941年7月至1942年3月先后发布《奖励生产技术条例》、《关于奖励技术发明的指示信》和《优待生产技术人员暂行办法》,从制度上对生产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予以照顾,对他们所做的各种技术的发明、

改良、制造及矿产之发现予以奖励。当时根据地经常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一有情况,军区首长就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安排好转移工作,确保技术人员和工厂的安全。“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边区物资异常困难,科技人员与工人同样吃小米,甚至吃黑豆,但情况稍有好转时,便照顾科技人员多吃些细粮。这些都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爱护。”(86)

这种温暖和爱护,都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87)使他们以忘我的革命热情投入工作,常年与各连军工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从研制每项产品的试验设备安装到试制,他们始终都站在生产第一线。如“军工技师韦彬,是敌后研究与制造无烟药成功的第一人,在两年中,他主持与参与制作的化学产品、工具和方法达42种。他在大雪没胫的冬天试验炸弹的爆炸方法,在狂风中试验自制炮弹的射程,同时也培养出许多技术工人”,(88)为此边区政府授予他“模范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技师胡大佛,对机械设备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1942年军工四连做的一台铣车,一台刨车,是他亲自设计的简易图纸;1945年冀中军区铁路西成立兵工管理处时,兵工处二厂制造七九子弹的一切设备(手搬压力机两台,双卡头打眼机一台,切口机两台,洗口机两台,球磨机一台,用枪后半部改造的锁口机一个)都是胡大佛亲自制图的。(89)他们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正是全体军工技术人员的缩影。这些技术人员还有从事硫酸、硝酸、炸药研制的黄锡川、张奎元、李广信、何振廉、高蔼亭、张温如;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丁木;从事冶炼工作的傅江、张艳青、王裕、孟益堂;从事电解工作的任一宇、佟朗等等。(除张奎元同志外,这些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90)为了边区军事工业的发展,他们不仅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有的甚至是鲜血和生命。张芳同志在做雷管实验时炸掉了三个手指头。可以后又参与了硫酸厂、炸药厂、炮弹厂、雷管厂等工厂的建立工作。门本忠是爆破队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原是清华大学的技术员,他不仅在军工战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又是对敌斗争的勇士。在敌人扫荡时身份暴露,被敌杀害。门本忠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为晋察冀边区的军工生产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91)在边区公营工厂群英大会上,“这几年来埋头于敌后军工建设的技师们,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报告了他们在军火制造业上的各种巨大创造。象韦彬、胡大佛、张奎元等化学技师,他们能把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经过了若干次失败,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使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模仿改造到创造发明一路发展起来。经过他们的数年努力,边区的工业已得到了很大发展”。(92)

晋察冀边区银行

晋冀察边区革命根据地 晋察冀边区银行(一) 1937年10月,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不断胜利,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115师的独立团、骑兵营等共约2000兵力,在聂荣臻的率领下,在五台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初期,境内主要流通国民党法币和伪币,此外还有各种地方小票、杂钞充斥市场,金融秩序十分混乱。为了统一边区币制、筹集军费、打击杂钞,边区政府开始考虑创办边区银行,统一印钞,保护和发展边区经济。12月12日,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向吕正操阐明在冀中建立平原根据地的重要性,还介绍了建立根据地银行、抵制伪钞的设想。吕正操积极响应,以在安国商会收缴的3万多块钱作启动基金,推荐时任人民自卫军军需官的关学文负责银行的筹建工作。1938年1月10日至15日,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边区为统治与建设经济得设立银行,发行钞票"的决议案。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嘴镇的普济寺内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边区银行的任务,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发行边币、代理金库、承募公债、货币斗争”。除执行上述任务外,并经营一般银行所得经营之业务。工作重点:打击伪钞,开拓边币市场,发行边币,稳定金融物价,发展边区农工商业与合作事业。首任经理关学文、副经理胡作宾。总行设有发行科、出纳科、会计科、营业科、秘书室、文书股、庶务股、运输队和警卫队,下设冀中、晋冀、冀察三个分行及各专区办事处。 创建于残酷战争环境中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因敌人扫荡不断转移,银行也自然成为“背篓银行”,从石嘴村到河北完县杨家庄,再到阜平县的上庄;1940年初迁到蘇棚,在这里召开了银行成立2周年大会;1941年初迁到灵寿县南枪杆村,又召开了成立3周年大会。随后又转移到平山县王家湾,再到灵寿县境内的大湾村、东寺岭、南刁窝村、魏沟,后来又迁到阜平县双庙村,最后到达闸北村。1941年5月到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恶劣,边区银行机构精简缩编,冀中分行撤销。1944年3月,根据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在闸北银行进行了缩编,和财政合并,经理关学文去党校学习,当时的财政处长张苏兼任银行经理,办事处主任由专署财政科科长兼任,总行一度只留3人,办事处留1人。1945年,边区形势好转。同年夏,边区银行恢复独立体制,机构组织迅速扩大。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边区银行已有3个分行,即冀西的阜平分行、冀中的河间分行、热河的承德分行,以及其下属的6个支行、15个办事处、50个营业所、36个兑换所、33个派出所和1个代办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晋察冀边区银行(二) 日本投降后,根据上级指示,关文学在学习结束后去河北省张家口接收伪蒙疆银行。同时,在张家口又重新组建了晋察冀边区银行,人员组成主要有晋察冀边区银行的老同志和从延安过来的同志以及伪蒙疆银行的留用人员等。 1946年7月末,国民党向晋察冀解放区进攻;8月,边区银行随边区政府撤出石家庄,重回老根据地山西省灵丘县城,后又转移到阜平县的光城村。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银行也随之进驻石家庄,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一片。1948年4月12日,晋察冀边区银行总行与冀南银行总行在石家庄

抗日战争故事

抗日战争故事: 1、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2、.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3、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4、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5、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 6、杨惠敏女童子军冒死送国旗振奋全国人心

平山县名人录

平山县名人录 乐毅(约前312-约前271)灵寿(河北平山县东北)人。乐羊后裔,长于兵术。初仕赵,后赴魏,又为魏使燕,被燕留任为亚卿。助燕昭王改革军政,并为燕谋画,与赵、魏等国结成反齐合纵联盟。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楚、韩、赵、魏五国联军攻齐。以功封于昌国(山东淄博市东南),号昌国君。又先后攻下齐七十余城。燕惠王即位,中齐反间计,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奔赵,赵以其贤,封于观津(河北武邑县东),号望诸君。齐将田单破燕军,杀骑劫。后为燕赵两国客卿,卒于赵。 李从珂(885-936)五代后唐末帝。本姓王,镇州平山人,后被明宗收养为子,遂赐名姓。骁勇善战,历为卫州刺史、突骑都指挥使。明宗继位,任河中节度使,封潞王。闵帝时举兵反,很快夺取帝位。两年后又为石敬瑭所败,自焚而死。 戎冠秀(1897-1989)拥军模范。直隶(今河北)平山人。女。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山县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积极组织妇女发展生产,拥军支前。1944年晋察冀军区授予“子弟兵的母亲”称号。1949年被特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全国妇联第三、四届执委。 粟再温(1908-1967)直隶(今河北)平山人。早年在北京孔德学院读书。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太原特委、晋察冀四地委书记。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中共中央组织部处处长、晋察冀边区贸易公司总经理、华北总工会主任、华北人民政府劳动局局长。建国后,历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山东省副省长兼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焦林义(1920-2005)直隶(今河北)平山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平西地委宣传部部长、涞水县委书记、宜昌地委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东江地委第二书记、粤东区书记、广州市副市长、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 韩怀智(1922-)直隶(今河北)平山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连长。1941年入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冀察热辽军区团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副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后任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师长。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梦华(1922-)直隶(今河北)平山人。曾任地晋察冀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组织部部长,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白洋淀纪事 一、内容梗概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 孙犁(1913. 4. 6-2002. 7. 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1927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 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 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 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 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 畔。 三、人物名片 ◎水生嫂 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 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 ,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

第一套人民币简介(含图)

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在中国金融货币史上是一个重要 的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 及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 银行总行,同一天,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 民币。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 的金融史上有3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一个是1932年江 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第二是1941年延安的陕甘宁边区银行,第三个就是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 解放前夕,全国已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银行30余家,发行各种票面货币257种。1947年7月,在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的提议 下,经中央同意,开始组建中央银行,在华北、西北、 华东三大解放区准备发行统一货币,当时很多人建议 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以及“全国解放银行”等名称。 后来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 国人民银行”这样一个名字。1947年10月,董必武致 电中央,未来的中央银行定名为“中国人民银行”。经 中央批准之后,决定用“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名称。 发行 1948年11月初,董必武提出,要在平津解放前,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解放区统一货币,于是将原定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提前到1948年12月1日。同一天上午9时首次发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后来简称人民币。原华北银行总经理南汉宸任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第一套人民币上的行名、年号和面额均 出自当时华北区政府主席董必武之手。 张忠是北京印钞厂的老人,曾参与第一套人民币 的印制工作。他回忆说:“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 们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货币了,从而摆脱了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钱币直接把这样的历史变化反映 了出来。第一套人民币各种票面均采用与新社会经济 建设以及人们经历的生活场景有关的图案,譬如工

作文范文之向抗日英雄致敬的作文八百字

向抗日英雄致敬的作文八百字 【篇一:向英雄致敬——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向英雄致敬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一切的梦想。在战场上,我们的英 雄能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团的新四军遭到日寇的袭击,部 队与群众都在转移,但时间不够,团长便给四连下了死命令:在刘 家庄阻击敌人,坚守八小时,保护部队安全转移。于是四连八十二 名战士与日寇在刘家庄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这部电影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最让我佩服的便是四连全部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由于连长 白思才没有估计好地形,将全连战士的退路设在一条断头沟,且以 目前的形势,根本无法有其它退路。但战士们知道后,并没有一个 劲地埋怨,反而露出了坚毅的目光,尽管他们知道,没有退路,想 全身而退已经没多大的可能,或许眼下这一战,是自己一生中的最 后一战!此时,大家心中有一个信念:就算牺牲,也要完成任务! 没有一个临阵脱逃,大家都在等待着那最后一战。这是一种多么震 撼人心的气魄! 还有四连连长白思才,在一次炮火的轰击中,丧失了一只手臂,但 仍艰苦作战,为了保全一名年轻战士的生命,冲出阵地与 敌人近身搏斗,最终被敌人刺死;连里的神枪手田一枪,以其精准 的枪法,射杀了许多日寇,最后深入敌军阵营,击杀了敌方的总指 挥官,后来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一排排长魏庆忠,在替部队断 后时为救一名老乡不惜暴露自己,不忍看到四连再遭敌军炮火轰炸 而与敌军炮队同归于尽。这一幕幕显现出的视死如归、忠于革命的 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想一想,有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 是他们的英勇战斗,是他们不怕牺牲,才建立了新中国,没有他们,中国哪会有今天的辉煌!和他们刀尖上舔血的生活相比,我们真的 是幸福太多了。 虽然抗日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决不能忘记抗日英雄们的英勇 与爱国;虽然祖国已经安定,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为了使我们的祖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37-39) 晋察冀军区(11月由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部等组成)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参谋长唐延杰副参谋长郭天民 司令部 第一科长李廷赞第二科长石浩第三科长刘彬第四科长路遐 机要科长黄鹏管理科长刘显宜秘书科长刘贞文 政治部 组织部长王宗槐宣传部长潘自力敌工部长厉男锄奸部长余光文 总务处长吴志远供给部长查国桢卫生部长叶青山 军政干校(11月由一一五师随营学校改成)校长孙毅 独立第一师(11月由一一五师独立团改成兼一分区,12月为一支队) 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任邓华 第一团(11月由独立团一、二营及蔚县游击队编,12月改为一大队) 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 第二团(11月由涞源游击队、察南别动队改成,12月改为第二大队) 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 第三团(11月由独立团三营、各营四连、广灵游击队合编) 团长季光顺政委张襄国 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11月独立第一师兼,12月改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任邓华(12月免)罗元发(12月任职) 第一大队(12月由独立第一师一团改称)大队长陈正湘 政委罗元发(12月离职)王道邦(12月任职) 第二大队(12月由独立第一师二团改称) 大队长黄寿发王天存(12月任职)政委袁升平 第三大队(12月新建)大队长邱蔚政委肖锋 第二军分区兼第二支队(11月由总部特务团团直和三营扩编,12月兼二支队) 司令员赵尔陆政委赵尔陆(兼)参谋长刘兴隆政任朱潘显 第四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团直为主编成)大队长李和辉政委肖文玖 第五大队(11月以当地游击队为主编成)大队长熊德臣政委易苗 第六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三营为主编成)大队长刘兴隆(兼)政委赖伟雄

语文七上2《白洋淀纪事》名著知识点

白洋淀纪事 一、内容梗概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

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三、人物名片 ◎水生嫂 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 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四、精彩段落解析 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抢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 赏析: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大青山是阴山山脉的中段,东西绵延700余里,南北宽百余里。我们即将前往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参观游览,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位于阴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在这里为我国抗日战争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青山根据地的革命历史是中共党史重要而特殊的一笔。它把党的理想、主张开始较早地传播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包头市、土右旗、固阳县,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武川县以及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四子王旗等地。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而且鼓舞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抗日豪情。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干部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历练和培养。今天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都应该与大青山的红色火种有关。走进大青山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武川县,“革命老区人民欢迎您”的县门横标雄伟耀眼。老区人民发扬吃苦耐劳、勇敢献身的“老区”精神,正在进行新一次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还草,封围转移,保护生态,建设秀美山川;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中国的马铃薯基地。现在,我们沿过去游击队伏击日寇的山区公路进山,过去的战场现在已经是宽畅的一等级柏油公路,两边过去光秃秃的山坡现

在已草木繁茂。从20XX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老区人民以“暂时牺牲收入,增加、换取长远山川秀美”的奉献精神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移民。他们少养羊、少种地、多种树、多种草,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全县60%的耕地已退出来种草、种树。武川现在是中国第一大无公害绿色马铃薯基地。今年全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6万亩,产量达8亿公斤。“塞外高原”牌的无公害马铃薯畅销全国大中型城市的超市、批发市场。武川还是保健粮种莜麦(裸燕麦)的主要产地之一。〔建立根据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其中120师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给在晋西北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发出电报: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于是贺龙同志认真地调查了大青山区的情况。当时曾有人说“山西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吕梁山、太行山如人之双臂,紧揽中原,而阴山如人之颈背”,真是一语中的。根据党中央、毛主席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将军与孤女》拓展知识 沙飞照片背后的故事 冀教版

沙飞照片背后的故事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大规模破袭战,即百团大战。 沙飞跟杨成武部队过滹沱河去井陉煤矿,这时山洪爆发,水流速很大,沙飞与战士们一样,拉着绳子过河,有的战士被冲走了,当时沙飞身上带的唯一东西就是照相机。 他拍摄了我军攻占井陉、彻底破坏煤矿设施的照片。 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我们赶到军区前线指挥部,正逢聂荣臻准备将三团在东王舍车站解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派人送还敌方,沙飞正在拍摄,拍了一二十张。当时围观群众多,他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作为一个记者,能预料到他的作品在几十年后起作用,没有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是不行的。 抗敌报1940年 9月14日4版发表署名晋察冀社通讯稿文章《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经过多方了解、考证,我确定此文章是沙飞写的。 1941年6月沙飞拍摄的“将军与幼儿”组照,2幅发表在《解放画刊》第2号,这是沙飞任科长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 1942年沙飞任主任(社长)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表了“将军与幼儿”组照及聂荣臻给石家庄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司令的信。当年,日方曾用中文回信给聂荣臻:收到送来的小孩,对贵军人道主义精神非常感谢,将来和平后见面,定向你们致谢。回信没发表。 1947年1月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工作者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村举行经验交流会上,沙飞介绍摄影采访经验时谈到:“部队进入井陉城时,敌人大部全跑掉了,我们战士在进行搜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遗落在这里的敌人的小孩子。战士们便把这孩子直接送到了我们的军事首长聂司令员那里。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我们的战士在与敌人作战时是多么英勇,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这是一件大事,从这里可以具体地说明我们人民军队从战士到首长都明确俘虏政策,具有革命的仁慈。也说明了我们军队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7年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军政干校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大队)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第5支队人民自卫军(辖第1 、2、 3 团,特务团,第58支队)河北游击军(辖1 2 3师,第1 、2、 3 、4、5 、6 、7 、8、 9 、 10、 11 、12路,小8路,河北民军,游击第1师,第22、 23、 24团,军政干部学校)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8年秋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团)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独立第1旅 晋察冀游击军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第7支队兼第1军分区(辖第19、20、21大队,独立第2团)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辖第22、23、24大队) 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辖第25、26、27大队) 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辖第28、29、30大队、特务团,独立第 1、2、12、13、14团) 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辖第1、2、3、4大队,游击第1、2、 3团) 独立第2支队(辖第1、2大队) 独立第3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4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5支队(辖第1、2大队) 回民总队 挺进支队 民众抗日自卫队 津南自卫队 八路军第4纵队 第11支队(辖第31、32、33大队) 第12支队(辖第34、36大队,骑兵大队) 陈支队 包支队 单支队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9年冬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

简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抗战时期,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本文利用搜集到的一些史料,经过爬梳剔抉、分析筛选,就晋察冀边区土地政策贯彻实施的现实背景、具体过程、社会效果和历史经验等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并拟刊诸枣梨,以求教于方家同好。 一、土地政策贯彻实施的现实背景 抗战之前,晋察冀边区的农村形势是,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租佃关系依旧是封建土地制度下的一种基本剥削关系和主要社会经济关系,造成了佃户朝不保夕的艰困生活,地主和佃农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据对北岳区28个县中的88个村庄的调查表明,当时占农村人口总数%的贫农、雇农,每户占有土地只有亩;占%的富农,每户平均占有土地27亩;而仅占人口总数%的地主,每户平均占有土地则在97亩以上。由于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分配极不合理,广大无

地和少地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向地主租佃,其租额一般占总收获量的50% -70%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高额地租使地主占有了佃农的大部或全部剩余劳动,有时甚至包括佃农的部分必要劳动。这只是正租,还有“背租’川杂租’川小租”等各种各样的额外榨取团。此外,还普遍存在超经济剥削,如高利贷、小斗出大斗进,佃户代地主承担差役、赋税等。同时,在有些地区,地租剥削与封建性高利贷剥削如同孪生兄弟,形影不离地纠结在一起,对贫苦农民实施更为残酷的剥削,其主要形式是呈日益增长趋势的预租制和押租制。预租是佃农预先交纳钱粮作为地租。有时佃农为了得到土地的佃种权,不得不预交相当于一年或几年地租额的保证金作为押租。随着押租额的不断增长和押租率的持续升高,押租的性质也由最初的地租保证蜕变为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高利贷剥削,以至于成为地主对佃农任意役使的工具和把柄、敲诈勒索的本钱和手段。押租佃户为了交付高额押租,在被迫缩减生产和生活费用的同时,往往要向地主借高利贷,进而使自己在租佃关系上又套上了一副借贷关系的枷锁。 在这里,高利贷作为超经济剥削的一种主要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农民贫困的加剧。

《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

一、作品简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文章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作品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了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广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走出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早年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期间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文学习作。1933年高中毕业后到北平,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几十年来“白洋淀题材”一直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 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及《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1939年调晋察冀通讯社,编辑晋察冀最早的文艺刊物之一《文艺通讯》,并编写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担任编辑和教员。1941年在冀中区编辑《冀中一日》时曾写过一本辅导文学青年的基础文艺理论小册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即后来的《文艺学习》,在辅导青年写作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他的小说熔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分别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二”。1976 年

中共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

中共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 (一九四0年八月三十日公布) 为巩固与发展晋察冀边区,坚扔敌后抗战,为根据本党中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计、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国民政府抗战建 国纲领与边区实际情形,提出目前施政纲领,愿与边区各党各派 各界各族同胞共同实行之。 (一)亲密国共合作,坚持团结抗战,坚决保卫与发展边区,肃清一切破坏团结抗战破坏边区的特务、奸细、托匪、妥协投降派。 (二)摧毁敌伪政权,没收日本帝国主义的财产充作对日战费。 (三)扩大边区人民子弟兵,充分保障其给养和经常的人员。瓦解敌伪军,争取伪军反正,优待敌军俘虏。 (四)实行全民武装自卫,广泛武装人民,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并逐渐实现义务兵役制。 (五)澈底完成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及政府机构,在民意机关和政府人员中,争取并保证共产党员占三分之 一,其他抗口党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边区一切人民只 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 (六)一切抗日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信仰及居住自由,非依政府法令及法定手续,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均不得给 人以逮捕、禁闭、游街及任何侮辱人格,名誉之行为,以保障人权。 (七)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财产所有权,人民除每年缴纳一 次统一累进税,及对外贸易时之出入口税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 另以任何名目勒索或罚款;在减租减息后,佃户须依约纳租; 债户须依约偿付租息,一切契约之缔结,均须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均有依法解约之权。 (八)实行有免征点和累进最高率的统一累进税(以粮租钱 三种形式缴纳),整理出口税或征田赋,废除其他一切捐税,非经边区参议会通过,政府不得增加任何捐税。整理财政,建立严格 经济制度,肃清贪污浪费。 (九)肃清境内敌寇伪币,巩固边币,维护法币,平衡边币流通,健全边区银行机构,活跃边区金融,严格统制外汇。 (十)发展农业,积极垦荒,防止新荒,扩大耕地面积,保护并繁殖耕畜,改良种子、肥料、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有计划的开并、开渠、修堤、改良土壤。发展军事工业及公营矿业、制造业 和手工业,奖励合作社与私人工业,争取工业之自给自足,杜绝 日货。发展森林、牧畜业及家庭副业。发展商业,保证境内正当 贸易之自由,严格管理对外贸易,禁止必需品出境,及非必需品 入境,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调节粮食和物价。

中国摄影艺术

中国摄影艺术 摄影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主要通过照相机和感光材料(或感光元件)完成静止的二维空间画面捕捉,以具体、直观的瞬间形象,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 一、早期中国摄影(1900—1949) 1、摄影进入中国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以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为标志,揭开了人类观察世界和记录世界的全新模式,从而为人类史的纪录提供了无可匹敌的视觉范本。摄影术很快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然而摄影在中国闭关自守的格局背景下,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曾经这样认定摄影:奇技淫巧,坏人心术。从而以封建主义的仇视立场,拒摄影于国门之外。 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境内的摄影,主要是一些国外的摄影师对中国的记录。最早对中国城市投以关注并且被认为是第一位到过中国的西方摄影记者是费利斯·A.比托。他出生于威尼斯,后来加入英国国籍。1860年,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在中国旅行,并且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战役后期的主要事件,记录了北京附近皇家颐和园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 美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也是最早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家,并且收获颇丰。1873年到1874年,汤姆森出版了《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一书,200幅胶版印刷的照片和说明文字,

是他近5年的辛勤结果。他的足迹遍及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除了人物肖像和场景外,还有很多世俗的生活场景,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艺术的萌芽 中国自己的摄影艺术萌芽和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为慈禧太后拍摄“御照”的年轻摄影师勋龄。勋龄为东三省满族人,曾随父亲到摄影的诞生地法国学习陆军,酷爱摄影。1903年回国后,带回全套摄影器具,任慈禧的摄影师。在1903年入宫到1905年离去的两年间,为慈禧及其宫眷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流入民间。这时候的清朝政府已经一改对摄影的敌视态度,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促成了摄影在中国的普及。“西法造像”不仅在中国的城市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以商业为目的的流动摄影师在穷乡僻壤也时有所见。 摄影在中国不断普及发展,逐渐由一门科学演变为人们公认的艺术样式。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通过评选,湖北钟大声和天津刘治平拍摄的照片获得银牌奖,杭州二我轩照相馆选送的《杭州西湖各景》照片一册,经评审并由“皇帝钦定”为金牌奖。这一时期中国摄影发展的主流是工艺与商业相结合,与欧洲19世纪50年代摄影的发展特点相似,尽管晚了半个多世纪。同时,这些“师夷之技”的中国摄影师,比起到中国猎奇的外国摄影师来说,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才华,并不逊色。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风起云涌的战争背景,中国摄影回应科学与民主的呼声,在报道摄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进步思想和敏锐

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06月30日,我行机关党委组织优秀党员和新党员到革命圣地保定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次参观学习收获很大,开了眼界,长了知识。时间虽短,但受教育甚深,终生难忘,受益非浅。她使我重温了边区军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深切缅怀了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通过参观学习,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增强了我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并要以实实在在地行动,为建行的金融业务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进入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在晋察冀边区军民抗日斗争中具有代表的立体群雕,它告诉我们在聂荣臻和彭真等同志领导下,创建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里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在八年的抗战中,英勇的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的慷慨壮歌。边区军民创造的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一系列游击战法,打得敌人魂飞魄散。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锻造了狼牙山五壮士、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人民的好干部周建屏等一个个永垂史册的英雄人物。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伟大精神。同时,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作为统一战线实验区和先导区,积极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加强抗日民主建设,努力发展边区经济,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始终围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继承晋察冀边区的革命传统,学习边区人民的革命精神,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革命前辈的新业绩,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建设银行实际,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设银行的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张垣印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张垣印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张垣印记1942年2月12日,平西军分区成立。编者按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平地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包括当时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各一部)、房山、涞水大部、昌平、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及其附近)、涿鹿、涿县(今涿州市)、蔚县、宣化、怀来等县一部,1100余村,人口约30万。在党的领导下,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今天向大家介绍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临时河北省委就指示中共宛平县委,发动游击战争。8月下旬,成立“国民抗日军”,聚集在平西斋堂一带支援抗战,并逐渐形成了统一战线。12月,“国民抗日军”到阜平进行整训,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司令员赵同、副司令员高鹏。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3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八路军第6支队)挺进平西,在中共地下组织配合下,接连攻克矾山堡、桃花堡、金水口、门头沟等据点,收复昌平、涿县、涞水、良乡等县城,解放了平北以西10万余人的地区,建立了以斋堂为中心的4个联合县的抗日政府和党委,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5月,根据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命令,活动在晋西北的八路军一

二〇师宋时轮支队奉命到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和,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下辖第11支队、第12支队、独立营、骑兵大队,计5000余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6月8日,第4纵队从斋堂出发,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在日军的强力围剿下,于10月26日撤回平西斋堂一带。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热察,即热河、察哈尔,今分属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委,担负继续开辟平西(包括察南)、平北(包括察东、察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2月7日,由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领导,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冀东的武装斗争。4月,挺进军遵照八路军总部关于暂停进军冀东的指示,分兵两路开辟新区:一路东出永定河以北地区;一路南进涞水、房山、涿县(今涿州)平原,部队发展到1.2万余人。9月,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方针。11月,挺进军按照晋察冀军区的计划进行整编,各主力团和部分地方游击队,进行了近3个月的政治、军事训练,战斗力进一步提高。11支队31、32、33大队和房涞涿游击支队合编为第6团,老3团编为第7团;12支队两个大队和骑兵大队、平西游击队的一部分合编为第9团;原以合编的抗日先锋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和平西游击队的另一部分编为

如何评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网太原8月28日电(王建白鸿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日前,围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网山西频道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副巡视员杨玉堂。 杨玉堂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不仅提供了在敌后山岳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坚持抗战的先例(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区),而且提供了在敌后平原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坚持抗战的先例(冀中区),标志着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它的创立和发展,打开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对于敌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起了促进的作用,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道路。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具有首创的意义。聂荣臻曾指出“这在全中国及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开辟新纪元的最光辉的一页。”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堡垒”之一,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又是联系华北、东北、华中根据地的枢纽。它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八年抗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经常牵制和抗击着1/3到1/2的华北日军和1/2左右的华北伪军及部分伪蒙军、伪满军、关东军。边区军民与敌人共作战3.2万多次,粉碎敌人千人以上、1 0万人以下的大“扫荡’’110多次,消灭日伪军35.1万多人。在

军事上、战略上与晋绥、晋冀豫、冀南、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及东北抗日,联军相互支持,形成对日伪军的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势,使之深陷敌后人民游击战争的泥潭。这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使日本法西斯无法抽兵北攻苏联,也不得不推迟向南进攻美英的时间。 杨玉堂说,我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华北敌后最早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即边区行政委员会,提供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形式的典型和经验。同时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制度实施较早的地区,建立了敌后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权,即新民主主义政权,让基本群众在政权中占了绝对优势,又团结了抗日的地主、富农和各阶层人士。把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具体地、科学地体现出来,改造了旧社会,创造了一个新社会,使全中国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辉前景,对于促进全国政治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华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华北的战略物资,以挽救其经济困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视财政经济建设,与敌人开展货币斗争、粮食斗争和市场、物资的争夺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棉花为例,战前河北的棉花供给日本占很大的数字,而1940年日本从华北掠夺的棉花不及战前的1/3。边区财政经济建设和全面对敌经济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边区军民的持久抗战,使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以战养战”和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计划遭到沉重的打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