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谈个人体会: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问题情景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导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漫画、小品表演、故事、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乐于发现“柳暗”,并孜孜于求“花明”。如在讲《做学习的主人》这节内容时,我用故事倒入,然后提出问题:“两个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结果会怎样呢“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二、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浅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就我所教的班级也是如此,尤其是交流语言,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对老师同学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了;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现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摆正孩子们思想认识,从而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方面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品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老师应该严以律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好学习的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把自己的烦恼还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应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中心小学望西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 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高峡出平湖》时,我就向学校领导打报告,充分利用学校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带至三峡大坝、坛子岭,让学生在观察与倾听中确实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气势,知道了三峡工程具有通航、防洪蓄水、发电和补水的四大作用。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体验三峡建设者的艰辛劳动,感知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和作为一个三峡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浅谈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

浅谈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 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 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 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思想品德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 重任,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 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基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日常教 学过程中贯彻党和国家的德育教育工作方针,让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我认为应 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强化社会和家庭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 思想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相处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的倾向和特征。 是一个知行相统一的综合性的范畴。道德品质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个人的自然本性,它的形 成与发展,都是源于社会,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 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 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青 少年在成长时期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 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 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 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灵活应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 习惯起奠基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本 人在教学中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故事喻理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 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榜样分析法。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 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三)引导讨论法。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 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义务劳动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 认同,这是儿章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章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 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 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 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一、民主讨论法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二、故事讲解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三、情景设计法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 有趣 今年通过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学习,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我发现教学中的高效与有趣共同实现有一定难度。《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教学它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和历史价值教育。在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三目标,难免要加重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搜集大量史料,牢记历史事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训练。任务如此繁重,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小学生,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即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历史课的高效和有趣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下面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是我们实现高效和有趣的第一步。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开启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记忆史实,课中积极探究,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让学生重视历史,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多讲一些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激发探究兴趣.这样,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滋长起来. 2、精心巧妙设疑布阵。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无疑—有疑—无疑”这一原则的。历史教学中有些内容文字简洁、知识性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2、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广泛采用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在讲《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由于时代距离我们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壮丽、奢华及被毁后的巨大反差。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圆明园原状、被毁后等片段既能让学生体味到历史的残酷。 3、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心理研究表明:小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1.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3.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4.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5.善于运用鼓励方式。 6.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关键字:活跃气氛恰当利用把握尺度情感补偿心灵调整尝试体验 正文: 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成了应付差事。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造成的。由于品德课长期以来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人重视,加上强调学生接受,注重抓知识点,却把一些应有的教学过程省略了,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而学生呢,觉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自己毫无关系,根本听不进去,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在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既要和课堂内容紧密衔接,又要使学生感到新意和活力。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设计辽海版品德与社会《成功在于合作》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让每个小组同学将纸团从窄口瓶中拉出,看哪组同学的速度最快,为了能够拿到第一,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拉绳子,可是纸团被堵在了瓶口。只有一个组的同学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拉,最后是第一名。做完了游戏再让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没有拿到第一,拿到第一的小组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不仅与本课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活跃了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让他们充分享受画面美,听觉美。此外,多媒体中出现的一些画面,图片,动画,本身就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也就更能吸引他们。 多媒体运用中还应注重发掘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本要求的课程资源,如故事,图片,动画以及学生身边的事,或者是一些事实政治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是对新课起着辅助作用或者是填充内容上的不足,不能用的太多,否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所以说,课程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浅谈生活中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生活中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对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主要通过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事实上,道德行为应当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主动的做出的一系列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他们只有在反反复复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知、情、信、意、行的涵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地成长、成熟。可是,现如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比较抽象,教师讲课方法比较古板,墨守成规,这导致开设这门课的意义远远没有达到。人们常说,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教会我们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因此,要想教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取题于生活,教学应融入于生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健康、快乐的氛围下,学好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个阳光、快乐的国家栋梁。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生活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 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可耽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导致了现如今道德教育的倒金字塔现象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越高,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越低级,小学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研究生却进行宿舍文明教育,这种德育教育现状,有违常规,和人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同时,也打破了道德教育的层次。 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又被称为吊车型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为小学生设立了一个对他们而言极高的道德标准,让他们去遵守,这就好像是逼着他们达到这一层次。在1993年《小学德育纲要》中,大多数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但是,却有一小部分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这一纲要充分反映了现如今德育教育的悲哀,而且其中列举的内容及其抽象。现在的德育教育侧重于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们学习和模仿,虽然,书本中的知识和城市孩子所处的环境相差不大,但是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却是很空洞的,因为他们接触不到,敢问,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育应取题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道德的身影,道德依赖生活作为其存在的基本形态,学习道德能让孩子体验到以善为主的情感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1.教育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旨在把幼儿园养成的德育成果保持下去,让他们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公共场合,都应养成以小见大,时时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举例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举例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有机的整合了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成长的新课程理念,着重提高学 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正确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理解国情、认同社会 的基础上,提升其建设主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运用“举例”这一教学艺术。举 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举例探讨 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 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说明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即他们品德发展的变质时期,是 接受思想品德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诸因素中,学校教育起着特殊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 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一 生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它总是由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来支配的。小学生之所以会做出些不符合道德行为要求的举动,多半 是由于不了解行为准则的要求和它的意义,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况下求得满足才是合理的。思想品德课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他们用正确的道德观念调节自己的需要和行动。这在思想品 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引导”,在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正“从小逐步养成”并涌 现出不少十佳优秀少年和少年英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 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他们的出现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因此,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呢?我想,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外,在教学当中还应该善于举例,把书本知 识和生动、具体的小故事、事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举例,每位教师都能举,但是,要举得恰到好处,并 非易事,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举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思想性 思想性,是指列举的事例思想健康。小学阶段正处在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同时,小学思想 品德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 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内容的健康性,但不能把 思想性简单地、机械地理解为不许出现反面事例,有时需要列举一些事例,用 正反对比的方法,在鲜明的反差面前使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例如 《狼来了》是我国从古到今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的传统篇,它是通过谈说谎的 危害来说明为什么要诚实的道理的。可教师如果信口开河,不加筛选地举例, 这样的事例虽然有可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把一些糟柏灌输给了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情境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情境"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导入 其实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也叫开讲,一般的情况下导入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第二,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第三,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去。(三条可以做成演示文稿) 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作用 明确了导入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来说: 1. 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在这里我想说的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2. 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为什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呢?我想呀!老师们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上课的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而新课的学习又要求孩子们必须全身心、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实践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实践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课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勤奋努力下 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笔者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浅谈几 点个人看法。 一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学生很多学习 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应让学生课 前积极准备,为课堂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 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等丰富 多彩地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 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 VCD光碟。孩子们从 VCD光碟中找到了所需的内容,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始终,高效地完成了 本节教学目标。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体会到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 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有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我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 到设计新颖独特。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 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课堂游戏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 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 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你都叫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及时地给 予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 投入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 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 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课堂中我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 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讲解

浅谈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下面仅就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自身的修养,坚持以人育人 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育德。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我觉得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示范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为孩子竖起榜样,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如:我们在教室地面上捡起一片碎纸;细心地为学生整理学习用品;当有的孩子生病时关切的问候一声;哪怕是“你真棒”这样简单的三个字……点点滴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从而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核心内涵是一个“爱”字,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德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爱,教育学生会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博爱,即爱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境如何,也不管学生是聪明的还是迟滞的,教师要把自己诚挚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爱,我班有个学生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两门课程都没有及格,一年级就考不及格,我觉得她是一位比较笨的学生,后来经过反思,我感觉这个成绩也有我的责任,是我对她的爱不够,对她的关注不够。后半学期我一有时间,就单独把她没学会的内容教给她,也让其他同学多帮助她,期末考试,她的两门成绩都超过了80分。其次要爱得深刻,要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我要求学生分别用左、右手来判断正确与错误时,突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分不清左右手。”全班同学大笑起来,我说:“请你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我边示范边说:“这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暂时性遗忘,据说大科学爱因斯坦有一次竟忘了自己的姓名。”然后,我接着说: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WTT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不仅会给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 关键词:思想品德家庭参与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不仅会给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内容,是小学老师们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从小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一认识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