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方纳:罗斯福与“四大自由”

埃里克·方纳:罗斯福与“四大自由”
埃里克·方纳:罗斯福与“四大自由”

埃里克·方纳:罗斯福与“四大自由”

远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进入“二战”之前,那些坚信为遏制正在欧洲兴起的法西斯主义浪潮政府必须出面干预的人就启用了自由的语言。为了唤醒和敦促不甚情愿的美国为参战做准备,主张干预的人竭力推广和宣传了一些后来成为战时动员的中心口号。1941年6月,从德国和其他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中逃亡出来的难民与美国人一起,组成了“自由世界联盟”(FreeWorldAssociation)。联盟的宗旨是敦促美国参加反对希特勒的战争。同年,“为自由而战委员会”(FightforFreedomCommittee)成立,后改名为“自由之家”(FreedomHouse)。该组织自称是“为争取一个自由世界的斗争指引方向的灯塔”。自由之家地位显赫的成员中包括了大学校长、作家、商人和劳工领袖。它把发生在欧洲的战争看成是一场专制与民主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打败德国,对于保证“人类自由至关重要”。1941年10月,该组织发起了一场在纽约市麦迪逊花园广场召开的为自由而战的集会。会议结束时,还安排了以“自由真好”(It’sfuntobefree)为名的娱乐节目演出,节目的名称看上去与这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联合演出并不十分相称。演出以一项向德国宣战的要求而结束。

然而,真正制定美国战时战斗口号的是罗斯福本人,他以保卫自由为理由,呼吁美国对遭到围困的英国提供不断扩大军事援助。1940年,总统曾试图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形容世界面临的危机,但在1941年1月6日的国情咨文中,他最终采用了精湛的语言,对一个基于四项“人类最根本的自由”之上的世界秩序做了表述,这四项自由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freedomofspeech,freedomofworship,freedomfromwant,freedomfromfear)。他信誓旦旦地宣称,在未来,这四项自由将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所享有。

尽管国情咨文的大部分是由总统的写作班子完成的,但关于四大自由的那一段结束语却是由罗斯福亲自动笔写成的。直到他1945年去世时,也就是同盟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夜,他一直把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斗争描述成为一场“介于人类自由与人类奴役之间”的战争。1941年8月,罗斯福谈到美国人必须承担重任,来保卫“伟大的自由,反对专制主义的黑暗力量对自由的围剿和攻击,反对它对世界的奴役”。四个月后,当美国进入战争后,四大自由成了罗斯福最钟爱的、表述同盟国战争目的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他将四大自由与圣经中的十诫、英国的大宪章和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进行类比。在1942年的一次无线广播讲话中,他宣称道,四大自由是“所有信仰、所有种族、无论在何处生活的人,都应拥有的权利”的具体体现;四大自由显示了“我们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敌人之间存在着的关键区别”。

因为他必须在这场巨大的斗争中保证全国的团结一致,罗斯福选择了对自由作一种纲领性的描述。他很少去讨论权力均衡外交之类十分枯燥无味的话题,直到他执政的晚期,他也绝少讨论可能赋予四大自由实质性内容的国内政策等。然而,这四项自由合为一体,却不容置疑地形成了一个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架。四大自由体现了与新政相关的原则,表示罗斯福在20世纪30年代的政策是一种深受珍重的美国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值得向世界推广。免于恐惧的自由不光是表达一种对和平的期望,也表达了人民希望在这个明显地失去了控制的世界上追求一种普遍的安全感的期望。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尽管在战时,它们越来越多地引起了重视,并被作为将美国与纳粹主义区别开来的最关键特征。这两项自由在四大自由中的显赫位置加速推进了权利法案———尤其是第一条宪法修正案———成为美国自由的核心内容的进程。1943年,联邦最高法院以第一条宪法修正案为根据,推翻了一项1940年的决定,支持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有权在州立学校拒绝向美国国旗致敬。

这项决定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强制性爱国主义(coercivepatriotism)的否定,肯定了即便在危机时候也须保护个人良心的神圣性是美国自由的基石,从而将美国对不受欢迎的少数人的宪法保护与纳粹德国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大自由中最模糊不清的就是免于匮乏的自由,《财富》杂志这样写道。但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钢铁工人在1942年写给总统的信中,却把这一自由称为“令人振奋的伟大表述”。这项自由在刚走出大萧条的美国人中引起了最为深沉的共鸣。罗斯福最初所指的意思是,消除国际商业中的障碍。但他很快将这项自由与那些与普通公民有关的经济期望联系起来———保证“美国工人和农场主的生活标准”,保证战后经济大萧条不再发生等。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一个月,总统宣布说,“如果没有进步的(enlightened)社会政策,普通人是不会有真正的自由的。”即便是热情鼓吹无限制的市场资本主义的《财富》杂志,也承认社会对经济安全的要求十分强烈,政府不得不保证免于匮乏的自由,通过“毫不含糊地”承担“保证就业”和在战后建立最低工资制的责任,以保障人民免于匮乏的自由。

关于自由的讨论深入到战时美国的各个角落。“二战”期间,大量的书籍、传单和广告源源不断地涌现,意在唤起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战争股票(“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四大自由的象征”,财政部以这样的宣传词来描述战争股票),为支持战争的理论提供具体的内容。《生活》杂志作了一次关于美国历史的调查,结果显示,“历史上的自由理想”是美国人认可的国家传统。艺术家们对以自由为题材而创作充满了热情。1942年雨果·巴林(HugoBallin)在加利福尼亚的伯班克(Burbank),为一尊矗立在市政大厅前的巨大的“四大自由”的雕塑揭幕。这个作品包括了从印第安人到教皇等多种形象,被誉为是“太平洋海岸线地区所产生的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次年,罗伯特·罗素·巴内特(RobertRussellBennett)谱写创作了一部有四个乐章的交响曲,每一个乐章专门献给四大自由中的一个自由。然而最广泛流传的有关四大自由的创作是由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家和杂志插图大师诺曼·罗克韦尔(Nor?鄄manRockwell)所创作的画。

“自由(freedom)和自由(liberty)这些词”,一份战时广告这样写道,“只有当我们把它们打碎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碎片时,它们才能团结我们。”这句话十分独到地解释了为什么罗克韦尔的画会获得如此成功的秘诀。罗克韦尔的素材来源于他那些在佛蒙特州的邻居的生活。他将四大自由的内容翻译成四幅生活在美国小镇上的人民的真实生活。每一幅画面都集中表现那些人们毫不费力就可以辨认出的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位工人站起来在镇民大会上发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祈祷;一个家庭在享受感恩节的晚餐;一个母亲和父亲守护在一个甜睡的孩子的身旁。这些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数百万张复制品销售一空。这些画被视为极其成功的“四大自由战争债券展览”(FourFreedomWarBondShow)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在全国巡回展出。除了言论自由因描述一种公民的民主行为而成为一个明显的例外之外,其他三幅画所涉及的都是属于个人权利的范畴,是由个人或在家庭中得以享受的权利。四幅画中只有一幅———免于恐惧的自由———与战争有联系。画中的父亲手中拿着一份报纸,报纸的头条标题是关于伦敦遭到轰炸的消息。

这四幅画首先在1943年的《星期六邮报》中登出,发表时配有短文,强调罗克韦尔所描绘的价值观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价值观,与轴心国的价值观是相对立的。其中的三篇短文是由非常著名的作者写作的,包括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StephenVincentBenet)、布思·塔金顿(BoothTarkington)和威尔·杜兰特(WillDurant)。但对“免于匮乏的自由”一图的短文写作,杂志编辑部选中了默默无闻的菲律宾籍诗人卡洛斯·巴洛桑(CarlosBulosan)。巴

洛桑16岁时移民美国。他的短文展示了四大自由可以如何激励起人们对于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可以唤起人们对罗克韦尔想象中的那种已经逝去的小镇生活的温馨回忆,聊以心灵的慰藉。巴洛桑写道,对于那些身处主流社会以外的美国人———移民工人、罐头厂的操作工、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黑人受害者等———来说,自由意味着能有足够的食物,能送孩子上学,能够“分享美国生活的承诺与成果”。

四大自由内涵的模糊性导致了对它们的极为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形充分反映出由新政所带来的政治上对立和分野仍然十分严峻地存在着。这一点通过战时新闻办公室(OfficeofWarInformation,OWI)的历史表现出来。战时新闻办公室是1942年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和影响公众舆论。它的写作班子主要由自由派民主党人组成,他们打算将战争定义为一场“为争取自由的人民战争”,并将战争视为一种将新政思想扩展到世界范围的机会。他们担心美国人对战争的目的不甚了解,或在宣传上出现自相矛盾和不连贯之处,担心公众只是热衷于向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事件讨还血债而不把消灭法西斯看成是战争的目的。战时新闻办公室使用了无线广播、电影、报纸和其他传播媒介来宣传关于战争的意识形态,但与此同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免重复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种歇斯底里的民族主义。战时新闻办公室的出版物批评了前总统胡佛这样的“反动派”,大力宣扬类似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SumnerWells)的讲话,韦尔斯称,战后的世界将解决国内外存在的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份战时新闻办公室的小册子说,联邦政府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来解决经济问题”,其中提到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包括有权得到一个公平工资的工作,有权得到足够的食物、衣物、住房和医疗保障。

这样的宣传自然引起了保守派的愤怒。一位纽约人抱怨说,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固然不错,但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的自由却是“新政的自由”,而不是“美国的自由”,因为它们鼓励人人都变成依赖政府的人。参与战时新闻办公室广告制作的主管层对该办公室的活动目标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对自由派的言论颇为反感,而且相信,最有效的信息就是反复使用简单明了的口号,这样做也符合广告业的市场智慧的要求。他们主张,自由只需进行推广宣传,不必细加解释。1943年6月,广告业的人开始当家做主,负责管理文字写作班子,导致后者中有一部分人辞职不干以示抗议。辞职者指责战时新闻办公室已经为一群“高压推销员(所)控制,这些人用狡猾的推销术来取代诚实可靠的信息”。随后不久,因为担心战时新闻办公室以花在动员战争努力上同样的时间来扩大新政的社会改革计划,国会干脆取消了该办公室在国内进行宣传活动的经费。

战时新闻办公室的命运象征着战时政治的总趋势。在由共和党人和南部民主党人组成的保守联盟的把持下,国会虽然没有触动社会保障这样的新政项目,但却将那些被认为是左派控制的机构,如平民资源保护队,全国青年事务局和公共工程建设局(WPA)等,统统取消。从第二次新政开始,联邦政府与大商业集团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公司的主管频频访问那些主管战时生产的联邦机构。罗斯福此刻匆匆停止了他对“经济保皇派”(economicroyalists)的批判,对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金钱刺激———低息贷款、税收惠顾、无风险合同等———来鼓励和推进生产。联邦开支的一大部分实际上都进入100家最大的公司的腰包中,进一步加强了经济集中化的长期趋势。战时制造业取得的奇迹———那些由美国组装线生产的成千上万架飞机、坦克和装甲车———再加上随失业的消失而带来的收入的上升,使得在大萧条时期一度身败名裂的商业和商人们又有机会东山再起、恢复名声。

对于劳工阶层来说,“二战”是一种忧喜参半的经历。绝大多数的工人支持战争的努力,

许多人赞同产联反复宣传的一种看法,即“二战”是一场争取自由与民主的进军,是一场“人民战争”,将极有力地扩展国内外经济和政治民主,赋予工人在产业管理中一种重要的发言权。在战时,组织起来的劳工(工会)事实上与政府和商业资本家一起签订了一种三方协议,从而使工会会员人数达到了空前的数目。到1945年时,有1500万工人和1/3的非农场劳工都加入了工会,这是美国历史上工会会员占劳工总数比例最高的时刻。由于政府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失业的消失和工会的壮大,“二战”时期出现了明显的有利于工人收入的重新分配。但如果劳工在政府中是一个伙伴的话,它只能算是一个浅资历的小伙伴(juniorpartner)。它对国会和行政部门的影响力比起新政高潮时期已经大为减少。

在战时新闻办公室消失之后,“推销美国”变成了一桩主要由私营企业控制的活动。在战时广告委员会的严密监视下,私营公司也加入了宣传和推进爱国主义的运动。不消说,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自己和它们自己产品的牌子寻找战后世界中的位置。广告敦促美国人种植胜利的菜园,购买战争股票,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与此同时,也有大量新杂志出版发行,兜售广告者们对自由的定义。广告上并没有直接批判罗斯福,但他们反复提到他忽视了另外一个自由的中心内容———“自由企业”(freeenterprise)。来自马萨诸塞的共和党国会议员伊迪斯·N.罗杰斯(EdithN.Rogers)甚至提出了一个决议草案,要求正式将组织“私营企业的自由”作为“第五大自由”;罗杰斯称,没有这一项自由,其他“四项美国总统宣称的自由是毫无意义的”。全国制造业协会与其他公司一起,通过消息的发布、无线电广播节目以及广告,对公众进行宣传轰炸,将战时出现的生产奇迹归功于“自由企业”。全国制造业主协会主席罗伯特·盖洛德(RobertGaylord)在1944年吹嘘说:“今天几乎没有一篇演讲不是以赞赏自由企业为开场白的。所有人都为它令人震撼的战时记录而折服。”商业界人士把战后世界描绘成为一个充满消费品的世界,消费者将在丰富众多的可能中得到“选择的自由”,但前提是私营企业家必须要从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个推销罗伊尔打字机的广告问道,这场战争究竟是为什么?广告解释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加速这一天的到来,即当你再一次走进国内的任何一家商店时,你能买到任何你想买的东西”。当然,战争并没有包含要改变美国体制的意思。“我是为自由而战的”,由纳什-凯尔文脱公司制作的一幅广告中的士兵说,“所以不要对我说,美国已经被改变了。”

如同罗克韦尔的画作,这些战时的关于自由的讨论既有向前看的一面,希望物质极大地丰富的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也有向后看的一面,即把家庭当成社会的基石。当时消费商品是限量供应,人们对大萧条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广告制作者们将“明日的世界”的图画仍然定位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富足与丰盛。从性别关系的角度讲,当在前方的男人回到家中时,他们将回到一个熟悉的世界,恢复他们熟悉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对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的强调充满了讽刺意味,因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前所未有地大量动员“妇女力量”,以此来填补男人上前线而空出来的产业工人的位置。战时新闻办公室的出版物鼓励妇女们走出家门去工作,好莱坞的电影也对独立自主的女性倍加赞颂,私营广告制作业对作为女产业工人象征的铆工罗茜更是不放过,频频宣传,赞不绝口。

战时的经历的确扩展了妇女的理想范围,使她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妇女工人要求类似联合汽车工人工会这样的工会组织在与资方谈判时,正面提出有关男女同工同酬、女工的产假福利和为工作母亲提供幼儿设施等问题。妇女们在战时尝到了一种被当时一位战时工人称之为的“自由的味道”———干男人所干的活,挣男人所挣的工资———许多人在和平来临后仍然希望继续留在劳工队伍中。但在政府、雇主和工会眼中,妇女外出工作只是一种临时性的需要,并不是妇女自由的一种永久性扩大。广告业对妇女外出工作给予了一种前所未有

的支持,但这种支持的基调是爱国主义式说教,即告诉工人们说,他们在工厂工作的目的也是“为自由而战”。但这种语言的调子是以奉献和军事胜利为主,而不是强调妇女的权利和自立,自由指的不是女权主义期望的那种通过劳动而取得完全的自决自主,而是指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有一个每天晚上都能在自己家门前迎归的丈夫”。在战时的一次无线电广播节目中,一位年轻人描述了他在和平时期的目标:“拥有一个家,生养几个孩子,能够呼吸到城郊的新鲜空气……能够像自由人一样,清白而舒坦地生活与工作。”

对于一个富足的未来的美好期望,为新政支持者与保守派之间、商业与劳工之间提供了一个双方能够团结的基点。广告对经济安全的描绘和对大规模生产的丰富物质的赞美,在罗克韦尔的“免于匮乏的自由”的画中得到了回响。那幅画描绘了一个极为丰盛的感恩节晚餐的饭桌,桌上的食品极为丰盛,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样的画法过于俗气,尤其是考虑到遭到战争肆虐的欧洲正在经历的苦难。(罗克韦尔自己后来也写道,他担心自己的这幅画描绘了一种“过于丰盛的晚餐”。)这种消费繁荣的前景为战时出版的两部最有影响力的、对战后世界蓝图进行描述的著作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前景甚至将“它们”联合起来了。其中一部著作是《美国世纪》(TheAmeri?鄄canCentury),1941年由出版家亨利·路思(HenryLuce)出版,目的在于动员美国人民行动起来,迎接战争的到来,迎接新的战后(美国)主宰世界时代的到来。路思在他的文章中强调,美国必须扮演历史赋予它的角色,成为“世界的主导势力”,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国人对“自由和正义”的理解。在将来,美国的强权与美国的价值观将支持一个从前不敢想象的经济繁荣———路思将其称为“一种充足富裕的生活”———这种繁荣是由“自由经济企业”创造的。路思的文章预测到美国将在战后世界秩序中扮演的新角色,并极有远见地观察到,美国的大众文化———包括“我们的爵士乐、电影、俚语、技术和产品”在内———将成为与军事权威一样有效的一种国际强权的源泉。路思的文章预见到了战后世界的许多重要方面的发展。但他的具有轰炸效应的词语和他那种可以很容易被当成是呼唤美国帝国主义扩张的题目,却立即引起了自由派和左派的反对。他们的反对意见由副总统亨利·华莱士(HenryWallace)在1952年5月发表的一篇演讲中表达出来。这篇演讲名为“自由世界胜利的代价”,是华莱士对自由世界协会发表的演说。华莱士提出了与路思的美国世纪相对立的一幅战后蓝图。路思描述的是一个商业霸权体制的时代,美国商业的霸权一点也不亚于其军事霸权;华莱士则预测到战争将把世界带入到一个“普通人的世纪”,这个世纪的基础应该是新政思想的全球化扩张。华莱士说,“自由的进军”将在战后的世界中继续进行。战后世界将奉行国际合作,而不是一个强权的主导和控制,政府将采取行动,消除饥饿和贫困,将资本主义加以“人道化”,重新分配经济资源。成千上万份华莱士的讲话被政府的各部门散发,使他成为左翼自由派反法西斯联盟力量的英雄人物。这个联盟可以说是旧的统一战线联盟在战时的复兴。

路思和华莱士两人都使用了自由的语言。如果路思的自由观反映出全球自由企业那种“自信的沙文主义”思想的话,华莱士的自由观则是鼓吹在世界范围内为四大自由提供一个切实的保障。德怀特·麦克唐纳(DwightMacdonald)在一篇题为“(美国)人民的世纪”的文章中将路思与华莱士简洁地联系起来。他洞察到,两者之间实际上有着双方都不愿承认的共同点。不管是全球自由企业,还是全球性新政的说法,战争产生出了一种新的思想和前景,即美国将在战后世界扮演一个帝国的角色,这种前景与经济上富足的前景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华莱士的演讲帮助界定和建立了这一时代自由主义的特征。即便国会已经行动起

来,撤销了大部分的新政项目和措施,自由派的民主党人即他们的左翼同盟军仍然提出了一些计划,要在战后建立一种经济政策,保障所有美国人都能享受到“免于匮乏的自由”。1942年和1943年间,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NRPB)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和平时期的经济方案,该方案的前提是保证充分就业,一个极大地扩展了的福利国家,以及一种得到普遍享受的“美国生活标准”。经济安全和充分就业是这个委员会的警句。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的1943年报告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权利法案”,以保证所有美国得享一个扩展的社会保障计划体制,接受更多的教育机会、健康保险、适于居住的房屋住宅,和为所有身体力行的人提供工作机会。这是战后世界的“自由前景”之一种。劳工和农场主组织、教会和民权组织以及自由派的新政支持者,都把这份报告颂扬为实现四大自由的具体措施。《民族》杂志说,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提出的“高工资充分就业的经济”、加上“收入的公平分配”的计划,概括了“自由人的生活方式”。

如同艾伦·布林克利(AlanBrinkley)曾经指出的,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的报告代表了战时经济思想的一个转变。十年前,许多新政的主张者曾紧跟路易斯·D.布兰代斯,寻求一种使经济摆脱“大的邪恶”的缠绕,而其他的新政主张者则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热衷于探索商业企业的国有化,或一种政府控制的经济活动与现代公司并存的“混合经济”的途径。现在,自由派不再寻求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改造,而是希望借助于政府的开支和财政政策,来保障充分就业,保证社会福利和大众消费,与此同时,不触动雇主的特权,把经济的运转和操作事务留给私人企业主。政府的职能是刺激经济增长,制定一条生活水平的底线,保证不让任何美国人生活在这条底线之下。正如新闻记者马克斯·勒纳(MaxLerner)在《新共和》杂志上指出的,这些报告看上去反映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的观点,当时这种观点在经济学圈子里刚刚开始走红。但勒纳也指出,呼吁政府在公用事业上进行大规模的开支———如都市的再开发、农村电力建设与供应(电气化)、对全国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革等———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的报告已经远远超出了凯恩斯的经济观点,凯恩斯之所以强调财政政策和赤字开支,因为他将这些措施看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这些报告自然也远远超出了大多数国会议员愿意接受的限度。国会对该委员会的拨款很快就终止了。

罗斯福既没有宣扬过,也没有推动过1942~1943年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的报告,尽管在向国会递交这些报告时,他曾提到,他支持在将“自由转换成现代语言”时加进“新的自由”,包括考虑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所建议的内容。但当1944年总统大选年逼近时,罗斯福注意到舆论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希望政府对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一个就业保障,他立即打起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提出的“经济权利法案”的旗号。罗斯福宣称说,“我们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事实,真正的个人自由在没有经济安全和独立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罗斯福启用了一个首先在18世纪使用过的警句———“贫者无自由”(necessitousmenarenotfreemen)———他继而提出建立一种范围广泛的政府保障计划,包括人人有一份有报酬的工作、一个舒适的生活标准、医疗保健、教育,以及防止因老年、疾病、事故和失业而面临困境的保障。

此刻,罗斯福已经疾病缠身,并日夜为赢得战争操劳分心,他在1944年的竞选中只是偶尔提到了经济权利法案。再者,他选择哈里·杜鲁门(HarryS.Truman)取代华莱士,作为他的竞选伙伴,本身就意味着他并不准备与国会在经济政策上公开较量。尽管如此,经济权利法案不仅加强了公众对战后生活种类的期待,也将社会公民权(socialcitizenship)的议题放到了国家的政治议程上。在产联新的政治行动委员会的带领下,自由派-左派联盟再度围

绕一个新的社会民主思想集合起来,他们希望在战后推行一个重新复活的、充满生机的扩大了的新政,建设一个消费繁荣丰富和充分就业的经济。1944年提出的“人民计划”(people’sprogram)将成为后来30年里自由派阵营中的基本社会政策计划,这个计划,如同联合钢铁工人工会所描述的,是为“四大自由”所付下的“一笔实实在在的定金”。

随着战争接近尾声,争取充分就业和繁荣的目标(经常通过一种防止大萧条再重新发生的语言来表示)成为了政治讨论的主要话题。华莱士在1944年宣布说,“就业问题将成为对战后政治家的能力的一次最重要的考验。”1945年里,工会、民权运动组织和各种宗教组织敦促国会通过和实施蒙大拿州参议员詹姆斯·E.默里(JamesE.Murray)提出的“充分就业”法案。这项法案提出建立一种所有美国人都应享有的“就业权利”,要求联邦政府在经济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时,调整开支水平,为失业的人提供补偿。纽约州的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说,充分就业是未来美国的关键(linchpin),而“未来的美国应该是一个社会和经济进步永无止境的国家”。9月,《新共和国》的一期特刊谈到了美国面临的一系列“极大的机会”,包括提高生活水平,重建城市,扩大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等。这家杂志称,“民主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扩展和加大了“自由的领域”,而不是威胁了自由。在当代世界,政府是自由的“保卫者”,充分就业是“通向自由之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国会中的保守派对充分就业法案和左翼自由派计划中的其他内容并不热情。商业界针对这份法案展开了激烈的游说活动。1946年这部法案得以通过,但在此之前,它已经被严重地修正,并不保证充分就业,也不保证其与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社会福利的政府政策之间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中,国会的确为退伍军人提供了一大堆健康和教育方面的福利和低息购房贷款,这些政策对刺激战后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延伸到一般的大众社会。

由于国会为保守势力所把持,经济政策上出现这样的局限性不应使人感到奇怪。这些局限性再次证实了自1938年国会选举以来开始的政治对峙。但更发人深省的是,知识界中又重新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即经济上的计划将构成对自由的威胁。当《新共和国》提到充分就业是“通向自由之路”时,它同时也婉转地承认了《通向奴役之路》一书的影响。这本书是1944年出版的一部出人意料的畅销书,作者是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FriedrichA.Hayek),他是一位出生在奥地利的英国经济学者,早先并没有什么名气。哈耶克称,即便动机最好的主导经济的政府行为也都对个人自由构成了一种威胁。他的观点非常简单:既然“计划会导致专制”,“为自由而计划”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如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H.StuartHughes)在十年后提出的,《通向奴役之路》的出版是“美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像美国商会会长埃里克·A.约翰逊(EricA.Johnson)那样一心只顾自己利益的人在当时重弹“太多管制”危及美国自由的老调,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但哈耶克则不同,在他的这部著作出版之时,战时生产的奇迹已使许多自由派人士相信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斯大林的暴行和与纳粹的冲突也凸显出集中化的经济和政治权力所带来的威胁,哈耶克为那些反对有为政府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基础。他把自由定义为“免于强制的自由”(freedomfromcoercion),如果哈耶克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起源于古典自由主义的某个主题的一种回应的话,他在其他方面的论点却是十分现代的。他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中,没有任何一个或一群专家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来有效无误地指导经济活动。而一个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则能够动员和集中起那些散布在社会各处的、零散的、部分的、不完整的知识,这种动员的力量将比一个计划经济更为有效。哈耶克

将建立就业目标和刺激消费开支的措施等间接干预行动也统统斥之为政府对整个经济活动领域的一种综合性主导计划,这种批评大大激怒了新政的支持者们。所有的计划,哈耶克声称,都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个人的自由。而如果没有“在经济事务中的自由”,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都是不可能的。

与他的许多弟子不同的是,哈耶克不是一个自由放任主义教条的鼓吹者。他的著作也支持实行这样一些措施———包括实施最低工资制和最高工时制,强制实施反托拉斯法,建立一个社会保障网络,保障所有公民需要的最基本的食物、住房、和衣物等———这一切将为后来的保守派斥为相当于社会主义的措施(当《读者文摘》在1945年出版哈耶克著作的缩写本时,所有涉及这些措施的部分都被删除)。除此之外,哈耶克也严厉地批评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派对那种早已为历史所唾弃的、与经济实验和自由市场进步对立的等级社会的怀念;他也反对他们对威权主义的偏爱。“我不是一个保守派”,他后来这样写道。但是,当他事实上将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和新政等同起来,将经济计划与自由的丧失等同起来时,他也就奠定了现代保守主义兴起的基础,为那些攻击自由主义和左派的人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武器,激发了古典经济思想的复活。除此之外,哈耶克的著作还成为了召唤保守派重新夺回“自由”这个词的号角。他认为,自由这个词被社会主义者、新政主义者和自由派篡改和歪曲了。这样,当战争结束时,为界定美国自由的新一轮斗争而搭建的舞台已经准备就绪了。

解析“部编本”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朱于国(《语文学习》2017年8期) 本文作者为统编《语文》七年级责任编辑,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全过程。他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统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五大特点: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发新选文;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一、核心理念 (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比如: 弘扬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 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 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 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初中阶段计划选编古诗文125篇/首(包括阅读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除课标推荐的61篇/首外,还选入《卖油翁》《〈世说新语〉两则》《狼》《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等62篇古诗文。古诗文篇目数(125篇/首)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罗斯福纪念园案例分析

罗斯福纪念园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 罗斯福纪念园 ——案例分析

项目名称:罗斯福纪念园 地点:美国华盛顿 规划时间:1950年—1997年 规模:3.04公顷 园林风景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 加州风景园林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是美国第二代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罗斯福总统纪念园之前,他已经在美国风景园林行业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劳伦斯·哈普林1916年出生于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 在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植物学,获得了植物学学士和园艺学硕士。1941年哈普林来到哈佛大学,并追随英国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唐纳德学习风景园林。 二战期间,哈普林在海军驱逐舰服役,因伤而回到旧金山,后来在当时美国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托马斯·丘奇的事务所工作了四年,并参与了丘奇事务所最著名的作品唐纳花园的设计。 从1949年哈普林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到1974年被选中为罗斯福总统纪念园做设计这个期间,他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园林工程项目,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设计的波特兰系列广场和绿地。 甲方:美国政府 设计单位:劳伦斯·哈普林事务所 1.总述 罗斯福总统纪念园的设计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园林风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园林设计作品之一,作为一种为纪念历史人物而设计的纪念性空间。该园林呈献给参观者的是一种景观式的纪念空间体验,没有高高在上的英雄式的纪念物,有的是变化多端的空间形

式和丰富的视觉景观。罗斯福纪念园从设计之初的选址到漫长的设计竞赛历程,再到艰苦的施工以及最终的完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2.场地分析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市中心有一条河叫波托马克河,河的东面有一座美丽的大公园,风景十分优美,叫做波托马克公园。这个公园定义为美国国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和名人的纪念园用地。罗斯福纪念园正位于潮汐湖与波托马克河之间的西波托马克公园内的一个狭长的地段上。在其周围已经坐落了三位美国总统的纪念园。罗斯福总统纪念园的选址是在整个大的规划指导原则下确定的,横向延展,自由灵活的布局使得整个纪念园空间与狭长的地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华盛顿市中心的一处优美而独特的风景。 3.项目背景和历史变迁 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的设计,经历了一个慢长而艰难的过程。自1950年国会提出建议,其间经过十年时间的准备,终于在1959年选定了与华盛顿纪念碑遥对,中间只隔一湖的多潮湿低洼地作为公园基址,并组织了设计竞赛。1960年竞赛委员会评出彼德森和梯尔涅的方案为一等奖。该方案由八块高矮不同的板状纪念碑组成开放性空间,并构成四个高低错落的平台。参观者可以自由活动,籍以象征罗斯福的人道主义和自由博爱精神。纪念碑表面刻有从罗斯福著作中精心选录的讲演词。整个纪念碑模仿竖立的书本,表达了罗斯福是位学识渊博,值得尊敬的伟大学者。该方案创造了现代纪念性建筑的新概念,以碑群的形式来代替传统的单碑形式,并且巧妙地利用各碑的位置不同,转折不同,体量不同,形成一个层次变化极为丰富的空间,富有不尽之意。但是由于该方案造型奇特,与周围环境中其它纪念物不相协调,因此经过长达五年的激烈讨论,最终还是为艺术委员会所否决,没能付诸实施。后来马歇尔·布鲁尔(Mareel·Breuer)提出了新的设计。但到1967年,布鲁尔的方案也因“不能相容的,不敬的,不足采用的”理由被艺术委员会取消。由于长达十年的失败和公众对纪念公园的日益要求,艺术委员会轻率地建议采用一个全是玫瑰园及雕像的纪念公园方案,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方案具有“至少与环境相容”的特点。然而这个方案实在不能令人满意,遭到了公众的反对。1974年艺术委员会找到了劳伦斯·哈普林事务所,这样,一个期待了24年的愿望终于得到正式设计并建造完成。

主题公园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主题公园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其主要类型有: 一、按旅游体验类型分 1.游乐型。游乐型的主题公园亦称游乐园,提供了刺激的游乐设施和机动游戏,如迪士尼乐园、蒂沃利公园、发现王国等。 2.情景模拟型。情景模拟型,目前主要指各种影视城的,如三国水浒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上海科技馆等。 3.观光型。观光型的主要是着名景观或特色景观的浓缩,让游客在短暂的时间欣赏最特色的景观,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 4. 主题型。主题型的主要是各式各样的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公园,如老虎滩极地海洋公园、香港海洋公园等。 5. 风情体验型。风情体验为题的,则将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民族色彩展现在游客眼前。 二、按功能和用途分 1.微缩景观类。这类主要是选择世界各地或全国各地有代表意义的景观进行微缩,如深圳锦绣中华、北京世界公园等。 2.影视。这类主题公园不以影视拍摄功能为主,而是成为以影视拍摄场景、场地、道具、服饰、片段等为资源,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公园,如好莱坞环球影城、无锡三国城、唐城、水浒城等。 3.活动参与类。以丰富的互动性、竞技性和娱乐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如AC米兰、苏州乐园、深圳华侨城、欢乐谷等。

4.民俗景观和仿古建筑类。如中华民俗文化村、北京民族园等。 5.科幻探险类。如江苏常州的中华恐龙园等。 三、按主题内容分 按主题内容分,主要有:以花卉园艺为主题,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等。

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现代政治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一方面,民主只是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不是其充分条件;另一方面,自由又与民主达成了促进关系。本文主要论述在不同分类中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由、民主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自由与民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苦苦追求的两个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自由和民主的和谐,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付出了长期的奋斗和艰辛的努力。 民主:何为民主?所谓民主, 就其本质来说, 是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但是,就其实现来说,却是多数公民而并非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所以,在相关文献中看到托克维尔写道:“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 因为在民主制度下, 谁也对抗不了多数。”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顾名思义是以民为主,它充分尊重了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就来自于人的自由,相对于民主而言,自由是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 自由:何为自由?自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有哲学意义、法学意义等,因此自由是一个使用的非常广泛的范畴。一般意义上的自由通常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摆脱控制和实现自主的发展程度。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自由是政治自由,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因法律确认而享有的政治权利。同平等相对于特权、民主相对于独裁一样, 自由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自由是同政治平等和政治民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政治范畴。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政治自由 所谓政治自由,众所周知, 是能够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在以往的封建以及奴隶制社会,政治自由是没有的,君王享有独裁专政。反之,在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是每个公民。因此,在民主社会, 每个公民都享有政治自由。那么享有政治自由无疑必须拥有政治权力。因为所谓政治,即为权力统治、权力管理。这样, 任何人要想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便必须拥有权力。没有权力,不能进行权力管理或权力统治。所以,一个人只有拥有政治权力,才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才能有政治自由;如果他没有政治权力,便不可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不可能有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必定只能为拥有政治权力的人所享有,因而必定只能为社会的统治者所享有。这显然仅仅是政治自由事实的客观本性,而不是政治自由的道德原则。所谓道德原则,即每个公民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享有政治自由。但是, 如果社会的被统治者能够反过来对统治者进行管理,从而变成统治者的管理者和统治者,那么,这种社会的被统治者便拥有了政治自由。被统治者拥有政治自由,决不是因为他们是被统治者,而是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统治者。那么,如果一个社会,全体公民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那么才可以使被统治者同时成为统治者。这样, 被统治者就能够与统治者同样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同样成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样使国家的

论自由与秩序

第1期 高洁:论自由与秩序 2007年3月?5? 论自由与秩序 高洁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也是遵循规则的存在物,自由和秩序的需求源于人类本性。法以自由为目的,自由与秩序价值是法律价值冲突的集中表现。就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而言,秩序价值是自由价值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秩序价值必须依附于其他价值而存在。自由之于人、之于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法治的基础价值是秩序。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难以在静态中达到平衡,法治的实质是寻求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自由;秩序;法律价值;法治 1法律价值中的自由价值与秩序价值什么是法律价值?有学者认为,法律价值是法律满足人类需要及对法律需要的评价。法律是人造物,人在创造某物的过程中本身就融合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法律的价值主要是法律的评价及其标准问题[1]。笔者对此表示赞成,法律的价值应是以人与法律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是法律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是法律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法律的价值是法律制定的必需,是法律实施的需求,是防止法律失效的屏障,是校正恶法的准则,是法律演进的动因。 那么法律应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现今大部分学者都将秩序、自由、平等、效率、正义、利益等作为法律的价值。由此可见,法律的价值是多样性的,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价值体系。在这一体系的内部存在着一些矛盾与冲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法的不同价值准则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它们之间难免会有相互的矛盾。从法的价值的准则来看,法的价值冲突表现为自由与平等的冲突,自由与秩序的冲突,秩序与正义的冲突,平等与正义的冲突,秩序与人权的冲突,秩序与理性的冲突,等等[2]”。本文将侧重探讨其中自由与秩序的冲突。 1.1法律的自由价值 自由至少有字面、哲学、法学三个层次上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无论英语中的freedom和liberty,还是汉语中的“自由”,它的意义都是“不受拘束”;从哲学层面讲,自由意味着对必然性的把握和对客观规律的认同;就法学意义而言,自由指的是在国家权力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三方面的含义是相互联系着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向客观规律认同,而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就是,人必须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必须受社会秩序的制约,所以人不可能彻底摆脱拘束,只能以忍受一些拘束为代价而获取相对不受拘束的生活,因而自由永远是相对的。现实中人们总是通过制订规范、建立秩序来确定自由,所谓“法不禁止即是自由”就是这个意思。当人们一提到自由,不应该只想到“任意”而不想到“限制”。一般认为,对自由的限制包括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而限制自由;第二,为了社会及他人的利益而限制自由;第三,为了行为人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第四,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3]。可见自由从来就不意味着无拘无束。如果说它是一种“任意”的话,也只是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任意,是被秩序肯定和保护的任意,而不是为秩序所否定的任意。 自由价值,这一价值在当代越来越受重视。法律(尤其近代法律)从其出现就应说是对自由的一种体现,法律的发展与人对自由的追求密不可分,自由也理应成为法律最基本的价值之一。有学者是这样来评价自由价值的:“自由是法律所必须和必然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离开了自由这一价值目标,法律就会成为空洞的外壳,自由的价值对于法律来说是内在的。很难设想,一个不尊重和不保障自由的法律是一个好法律,甚至他是否还是一个法律本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浅谈《罗斯福新政》的异构设计 嘉定中光中学朱真背景: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所谓历史课程的思想意识,是指?在遇到人、人与社会及其相关问题时有历史的觉察,即从社会演变与发展及其经验的视角看,应当倾向从什么方向去思考、探索和努力,这是长期的历史课程学习所获得的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1]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鉴证识史、论从史出和把一切人与社会问题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求真意识? [1]是其重要内容。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贯彻课程改革要求、实现课内外有效衔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要注重强调?坚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成长经历? [2]。根据文件精神,上海市基层中小学校,每年至少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外出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一年两次的素质教育活动,有大部分场所是在历史古迹、纪念馆或者博物馆。这些素质教育基地是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意识,实现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极佳机会。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参观,不明白如何搜集相关信息,不能进行自主思考,游有所得。笔者在教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二十八课《罗斯福新政》时,通过模拟参观罗斯福纪念公园的方式,整合艺术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不同类型史料,对如何参观历史纪念馆进行了一番尝试 情景: 师:我们已经知道,要获取历史信息,可以通过文献、考古、网络等多种途径,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地方汇集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那就是博物馆、纪念馆。我们素质教育活动都去过哪些纪念馆或者博物馆? 生1:绍兴的鲁迅纪念馆。 生2: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 生3:徐家汇的光启公园。 师:学校组织或者我们同学以自助游的形式去过很多的历史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其历史信息?我们又如何去评判这些历史信息的价值?今天,我们通过模拟参观美国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公园,来了解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段历史,并尝试着学会如何参观历史纪念馆。 罗斯福纪念公园是为了纪念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而修建的,我们在公园的大门前可以看到公园园名及罗斯福真人大小的雕塑。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罗斯福有什么体貌特征,他总统任职有多久?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培训笔记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编写“背景”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其纠偏作用 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 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三、七个创新点 1、选文的问题 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32课)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内容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A、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一开始 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是拼音教学。 B、选文的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作。

﹡但总是要让一线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备课时注意一: 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备课时注意二: 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 备课时注意三: 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课型混乱的状况,加大了精度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 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两个问题:阅读方法阅读速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采用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注意两点:

景观设计经典作品赏析

经典作品赏析流水别墅Fallingwater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 流水别墅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是一幢包含最高层次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座落花流水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连辣潜其间,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赖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室,则相形之下较为暗,岩石陈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是反射进来的光线和反射在楼梯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因为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延伸,衔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崖隘。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且总会使人们禁不住地一再流连其间。 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做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杆或近几年推

主题公园分类 实例

主题公园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情境模拟、游乐、观光、主题和风情体验。 游乐型的主题公园亦称游乐园,提供了刺激的游乐设施和机动游戏,为 寻求刺激感觉的游客乐此不疲。 深圳欢乐谷由魔幻城堡、金矿镇、香格里拉森林、阳光海岸、飓风湾、玛雅水公园、欢乐时光、西班牙广场、冒险山等项目群级成,共有四十多个休闲旅游项目,十多年来接待超过2500万游客,公园内有多种餐厅、购物店,周边汇集多家酒店。 情景模拟型的主题公园比如有影视城、历史再现、遗址公园等主题公园。 这类的有江苏常州春秋淹城遗址公园、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河南开封的 清明上河园、东阳市横店影视城等。 清明上河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城西北隅,占地面积510亩,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清明上河园的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京都风情。并根据宋氏历史故事表演“文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节目。1000多个演员从早上9:00一直到晚上22:00,在不同地段表演不同的宋代京都风情和民间故事。 观光型的主题公园则浓缩了一些著名景观或特色景观,让游客在短暂的 时间欣赏最特色的景观。 锦绣中华是深圳华侨城的一个旅游区,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这里有名列世界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有万里长城、黄山、故宫、黄果树瀑布、黄帝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孔庙、天坛,泰山、长江三峡、漓江山水、杭州西湖等中国风景名胜,您可以在一天之内领略中华五千年历史风云,畅游大江南北锦绣河山。 主题型的主题公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公园等。 香港海洋公园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公园之一,占地170英亩。海洋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香港海洋公园的一切似乎都与“海”有关,海洋馆、鲨鱼馆、浪涛馆、海洋剧场、200米高的海洋摩天塔、半山的缆车、观海扶手电梯、海景跳楼机…… 风情体验为题的主题公园,则将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民族色彩展现在游客 眼前。

论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论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来源:佛山市中院民五庭作者:张雪洁 摘要:自由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具有的神圣权利”。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由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在寻找一种使已有的自由不被损害的东西——法律。法律与自由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旨在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我们今天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自由关系 正文 一、法律概说 什么是法律?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定义是: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在阶级对立社会)或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1]这个定义具有科学性。它明确地、具体地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允许人们做法律允许做的事情,不允许人们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如果触犯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自由的界定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一词就开始被使用。 自近代开始,自由通常从两种意义上理解。第一种意义是“消极自由”,指主体不受外在压制和束缚的状态,表述方式为“免于……的自由”,特点是实现自由不受社会干预;第二种意义是“积极自由”,指主体有依自己独立意志行事的能力,表述方式为“有……自由”,特点是实现自由需要社会的干预。 无论是消极自由还是积极自由,都具有哲学涵义、政治涵义和法律涵义。因为本文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讨论自由,因此对自由的哲学涵义、政治涵义只作简单的介绍。 自由的哲学涵义是指主体意志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 自由的政治涵义是指主体利益与社会秩序的统一。 自由在法律上指人的权利,即自由权。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明确指出自由无疑是人权的组成部分。自由的法律涵义是指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统一。即在法律上,主体可以为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与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相一致,意味着权利主体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做他想做的事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论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的区别

论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的区别 摘要:1971年,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写出了《正义论》,这本书的出版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又现生机,它标志着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是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发展的两种倾向,两者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在政治领域的主张均有不同,也都有这自己的代表人物与代表性理论。本文将对两者的区别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试图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自由平等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罗尔斯诺奇克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在自资产阶级革命时起的几百年间,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都保留着它的根本立场,即坚持个人主义的原则,维护资本主义秩序,但是对自由主义的调整和改造而产生的自由主义之下的新的观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即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两者在正义观、自由观和政治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正义观之差别 首先,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在正义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自由平等主义的支持者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概括了自由平等主义对于 正义的理解,即“作为公平的正义”;而自由至上主义的支持者则认为自由市场的自由运行的结果就是正义的。

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实质或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是一个社会合理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而分配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是社会主要制度,即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安排。也就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没有正义的社会会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公。罗尔斯的正义观具体体现在两个正义原则(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拥有最大程度的基本自由,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由要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自由并且是能够相容的;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他们所从事的公职和职位应当在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同时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罗尔斯通过自由原则主张个人自由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也就是正义;又通过差别原则主张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平等。 德沃金是自由平等主义的另一个支持者,他的资源平等理论拟补了罗尔斯在“敏于志向,钝于禀赋”上面的不足,即在社会分配方面,德沃金主张在承认了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他主张人们应该为选择承担代价以及对自然劣势的补偿来缩小社会最不利成员与具有较高禀赋的成员的差距,进而实现社会正义。 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诺奇克,他在正义观方面的主张是与市场相联系的。诺奇克的“资格理论”认为如果每个人对其财物拥有资格,那么源于人们自由交换的分配结果就是正义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在自由市场竞争中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利益就都是正义的,而不管结果怎样,社会的再分配是对人们拥有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

解析部编本四大理念

解析“部编本”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2017-08-23 朱于国语文学习 本文作者为统编《语文》七年级责任编辑,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全过程。他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统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五大特点: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发新选文;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核心理念 (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比如:弘扬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 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 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 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初中阶段计划选编古诗文125篇/首(包括阅读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除课标推荐的61篇/首外,还选入《卖油翁》《〈世说新语〉两则》《狼》《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等62篇古诗文。古诗文篇目数(125篇/首)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统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3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领袖人物的诗词、文章,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些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向往光明、讴歌祖国、怀念故土家园的情怀,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光未然的《黄河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还有一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业领军人物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也选入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 统编教材还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优秀的选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树立领土和领海主权意识。如七年级所选的《观沧海》《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文章,都能在这方面发挥功用。 (二)语文素养 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的视野。新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科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教读课文后设置了“积累与拓展”栏目,通过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等题目,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言语材料;写作中专门设置了“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等专题,引导学生把握习作语言的基本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语文生活”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言语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半径;课后补白系统,将学生的言语经验上升为理性总结,强调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引言 正义、平等、自由、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现在几乎都被视为当代文明的一个标准,而且我们也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构想,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但是在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好好的研究我们对于“法”的理解、对于法律应该追求的价值,这样是有莫大的作用的。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问题绝对是法律应该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人认为,法律与自由之间是矛盾的,如果崇尚法治,那么将有可能损害到自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自由而存在的,离开了法律,自由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那么法律与自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罗素曾说过:“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是为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论述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鄙视大有裨益的。 法律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他的《法律篇》中,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各种法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从法理学的高度来论述他对于法律的看法的。《法律篇》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的结局、战后雅典政局动乱和苏格拉底的被处死、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城邦林立和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柏拉图前辈重视政体和法律研究的传统等。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那么,何为美德,柏拉图认为是节制或自制,因为节制是理智与欲望的和谐,是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斯巴达那样的崇尚武力和勇敢、缺乏节制和以战争为主的国家,是不会有和平和和谐的。因此,法治的前提条件是人人自觉守法。自觉守法就是自制,自制就是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或暴力。法律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至于法律的本质和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

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思路

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思路 "纪念"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它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人类的纪念情感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宣泄。"纪念"与回忆,尤其与人类的"群体回忆"有着密切的关联。纪念性空间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群体记忆的再现。它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陵墓、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纪念雕塑石刻等等。而纪念性公园也是纪念性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自然因素 地形因素 地形的起伏变化对纪念性公园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影响了它之后的设计形式。凸地形通常配合向上的踏步和阶梯,当人们参与其中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动感。当人们仰望在高处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尊敬和崇拜的感觉。而凹地形有封闭性和向心性,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安静与沉思的安宁感,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就是在逐渐下沉的凹地形中完成的,仿佛大地之中的深深的伤口。 植物因素 植物在纪念性空间中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能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植物本身的含义、色彩差别、季相变化、冠幅枝叶花朵果实,都是可以作为造景中的设计元素来表现的。在美国93号航班纪念园中,

遗址景观和当地的枫树林紧紧结合在一起,有一种独特而忧伤的美丽。洛杉矶的玫瑰公墓园中,道路两旁种满了美丽的玫瑰,形成了一到旖旎的景观,为墓地增添了活力。而布策设计事务所在设计俄克拉荷马爆炸纪念园的时候,就保留了一棵见证灾难的大树,称之为"幸存者之树"。它是力量与隐忍的纪念。在它周围果园绿荫成片,孩子们可以在果园的空地上学习、思考。 水元素 水象征着万物生生不息的循环,为纪念园能增添不少生机和活力。浅水的设计更加有助于游人的互动。比如戴安娜纪念公园,人工溪流的动水奔流跳跃,静水安宁温和,反映出了戴安娜王妃动静相宜的个性。垂直地面的水帘如马丁·路德·金纪念园沿着花岗岩纪念墙缓缓流下的水幕,为纪念公园增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因素。 二、人工因素 园路因素 园路可以将纪念园的空间分割成几部分,起到组织空间与序列、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园路的宽窄形式和材料的不同,带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例如伦敦郊外的肯尼迪纪念园,花岗岩石板铺砌的小路沿着平缓的山丘通向肯尼迪纪念碑。 雕塑 雕塑是纪念性公园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被纪念的人物或者事件的发生,仿佛在对

大型主题公园

1 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是当地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的状况各地之间差异很大,有些地方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些地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还有些地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皆丰富或皆不丰富。通常情况下,传统旅游资源越多的地方,旅游产品大多是资源导向型的传统旅游产品,且由于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的需要,利用这些资源营造供游人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是很难的,同时也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不能同意的。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公园的投资经营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区域资源整合,为游客的娱乐参与性活动营造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旅游消费平台,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就属此例。 主题公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旅游活动场所,通常还集时代特征、尖端科技、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等诸要素与一体,因此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必须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集约性。主题公园的这一市场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逻辑性完成了对主题公园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即通过主题公园的营造,在不同时间阶段、空间区域和用途之间对所在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合理配置。这种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产生的市场反响、市场引力、市场效益对资源所在地区和其他地区都会起到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如江苏省常州市的中华恐龙园就是在优化了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地矿博物馆等科技资源和实物资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对旅游资源进行市场优化配置的成功案例。 2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在世界上一出现便具有了存在的竞争性。目前,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也已经从原来的资源竞争、产品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走向形象竞争,而主题公园在这一竞争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些地区通过主题公园的发展,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本地区良好的旅游形

在自由与平等之间

在自由与平等之间──《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代译序何怀宏: 何怀宏:在自由与平等之间──《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代译序 一 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自由"与"平等"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要求而成为其革命的口号,因为当时自由主要是与专制构成一对矛盾,而平等也首先是具有政治的涵义──摧毁封建贵族的等级制,求得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决策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随着普选权的争得和言论、信仰、人身、财产尤其是各种经济自由权的扩大,财富分配方面的不平等状况便日益令人注目,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也就日渐显露,平等也越来越具有经济的涵义──即如何缩小差距,达到财富和利益的平等分配。可以说,构成近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正义论的主题的,正是这一对矛盾──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即:是不惜牺牲某些人的个人自由权利以达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平等,还是宁可让某种不平等现象存在也要全面捍卫每个人的自由权利。总之,我们在此不考虑那种自由与平等尽失的状况。 罗尔斯想通过区分两个领域来调和上述矛盾,他认为个人在政治思想、信念等方面的基本权利是不能以任何名目牺牲的,但在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的领域内,却可以奉行一种最大限度地改善处境最差者地位的原则──哪怕这可能意味着损害某些人在经济利益和财富分配方面的权利,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他们。由于基本权利平等、基本自由优先的原则(即罗尔斯的第一正义原则及优先规则)在西方社会并无多少争议,所以人们主要考察和质疑的是罗尔斯的第二原则──即表现出强烈平等主义倾向的差别原则。正是在这个原则上,罗尔斯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攻诘:更激烈的平等主义者仍嫌其不够平等;而较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则嫌其严重损害到自由。 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这可以说就是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的背景,也是他们争论的主要焦点。 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 )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他于50年代后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入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1963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5年转到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还不到30岁就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并曾担任过哲学系主任。《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他的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的代表作,在他36岁那年出版(1974),次年即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后来他还写过一本重要的著作《哲学的解释》(1982),内容更为广泛,除伦理学、人生哲学外,还涉及到一般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等方面,也对美国学术界有深刻影响,不久就出现了专门的评论文集,并获得爱默森奖。 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在罗尔斯《正义论》出版三年后问世的,本来按常规,一部同样主题的著作的巨大成功,常常会使紧随其后的同类著作因受其声誉的遮蔽而相形失色的,但诺齐克这本书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受到了学界与公众的广泛注意,出现了许多评论文章。也编辑了象《诺齐克导读》一类专门的评论文集,一般教科书也总是把诺齐克与罗尔斯并称,在当代社会正义论名下对他们两人进行比较。 诺齐克的论证风格与罗尔斯的论证风格相当不同,他反对为了体系而强行把事实、材料挤压进一个框子的做法,反对绝对的结论,主张一个哲学家可以在书中把他在思考中的困惑不安和犹豫不决、不敢肯定之处,连同他的信念和论证一起交给读者,而他自己在这本书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的论证经过精心推敲,对一些反证也细加琢磨,有些例证出奇制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