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观察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UAP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均接受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为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变(均为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UAP安全影响,可供广大基层医院酌情选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丹红注射液;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目前认为,冠脉内径的突然或进行性缩小,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而非心肌耗氧量增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导因素。其成因是冠脉暂时性血小板聚集与纤维蛋白网的形成、附壁血栓形成、局部血管痉挛或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膜损伤。治疗UAP 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AMI的关键,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作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0例入选患者为本院收治的UAP患者,均符合关于UAP的诊断标准[1]。患者用药前平均每周有2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症状,以一般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排除: AMI患者;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合并重度肺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疾病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及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患者;胃、食道、胆囊疾病所致胸痛者;孕妇或对本药过敏者;依从性差,疗程不足,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37~67岁,平均57岁,病程(5.8±

2.0)年;基础疾病:糖尿病35例,高血压37例,冠心病36例,颈椎病28例。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40~66岁,平均56岁,病程(6.0±1.9)年;基础疾病:糖尿病36例,高血压36例,冠心病38例,颈椎病3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心绞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持续低流量吸氧,单硝酸异三梨酯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维持5~7 d;阿司匹林100 mg, 1次/d;美托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一、引言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常见并可致残的疾患。近些年,由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得到阐明,因而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有关稳定型心绞痛最佳的检查与治疗,尚无一个统一方案。而且,尚未经过象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这样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的检验。因此,尽管在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症状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仍相对缺乏其预后方面的资料。 有鉴于此,本工作组广泛搜集专家们的意见,不但从治疗的有效性的安全性方面,而且还从资源和费用的可能性方面,就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治疗,尽可能达成共识。 二、定义与病理生理 Heberden在1772年引入了"心绞痛"(anginapectoris)的概念,其特征是一种与活动明显有关的胸部"绞榨和焦虑感(asenseofstranglingandanxiety)"的综合征。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是心源性的。但是几年之后,其他人对有这些症状的病人尸检后证实,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所致。目前已普遍将此综合征归咎于心肌缺血,但是,食管、肺或胸壁的疾患也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在本工作组的这篇报告中,"心绞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所引起的胸部不适,但是,已经知道心绞痛还有一些其它的重要原因,如主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这些均不可忽视。 若心绞痛症状发生有数周内且无严重变化,则视为稳定。心绞痛症状典型发生在心肌氧耗增加时。然而,即使是在稳定性心绞痛,症状随时可以有相当大变化,取决于诸如环境间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 若原心绞痛症状无任何原因地突然恶化,或新发的心绞痛发生在活动量较小或静息状态时,则视为不稳定。这种类型的心绞痛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随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痉挛,是有些病例的重要因素。 许多表现心绞痛的病人其症状与上述不同。例如,近几周内可以出现新发症状,但是没有恶化。病理上,它们可以具有稳定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征,其预后介于两者之间。 若心绞痛自发地发生,同时伴有心电图上ST段抬高,则视为变异型心绞痛,即Prinzmetal型心绞痛。这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痉孪所致,因而称为血管痉孪性心绞痛。 X综合征是指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其它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但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例如心电图上ST段下移)的心绞痛综合征。但是,可以有"小血管病变(smallvesseldisease)"。心绞痛发生在心肌灌注与心肌需求平衡失调时,其病理基础几乎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通常认为,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 脏因体力活动式应激代谢需要时,冠状动脉腔径狭窄至少为50%-70%。但是,狭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腔径的减小,还取决于狭窄的长度和狭窄病变的数目。此外,狭窄尤其的偏心性狭窄的腔径并非固定不变,并且可以因为局部平测定肌的收缩与舒张收起冠状动脉张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可以是对释放各种激素和神经性刺激的一种反应。冠状动脉痉挛极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指导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 1.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表1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I级II级 III 级 IV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快步行走或上楼、登高、饭后行走或上楼、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可发作心绞痛或仅在睡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2OOm以上或登一层以上的楼梯受限 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100-2OOm或登一层楼梯时可发作心绞痛 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以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临床评价 (一)心电图运动试验 1.适应证。 (1)有心绞痛症状怀疑冠心病,可进行运动,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为诊断目的。 (2)确定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变者。 (3)确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用于危险分层。 2.运动试验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末经治疗稳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急性肺动脉栓塞或肺梗死、主动脉夹层、已知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严重高血压、活动性心肌炎、心包炎、电解质异常等。 3.方案:采用Burce方案,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为运动中出现典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本建议得目得就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得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明确哪些治疗就是经临床验证有效应常规采用得治疗;哪些治疗就是有限定条件,非常规使 用, 需经临床医师研判后才能采用得治疗;哪些治疗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为无效甚至有害。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UA)得定义与分型 UA就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得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其中包括如下亚型: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得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 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 心绞痛得活动阈值明显减低,按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 I—IV)加重 1级以上并至少达到III级(表1), 硝酸甘油缓解症状得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 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得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得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表1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得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 分级特点 I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得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II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活动 III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IV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得诊断 在作出UA诊断之前需注意以下几点: (1)UA得诊断应根据心绞痛发作得性质、特点、发作时体征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2-08-09T15:15:06.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齐晓宇 [导读]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齐晓宇(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 160001)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292-02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和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病因 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见于瓣膜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能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 1.2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即可发生心绞痛。 1.2.1 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而身体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因此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吸取已接近于最大量,氧供再需增加时已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只能依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提供。 1.2.2 在正常情况下,冠脉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缺氧时,冠状动脉也扩张,能使血流量增加4~5倍。 1.2.3 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少,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心肌的血液供应如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 1.2.4 心肌氧耗的多少主要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故常用“心率×收缩压”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率增快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而冠脉的供血已不能相应增加,即可引起心绞痛。 2 药物治疗 2.1 缓解症状的药物 2.1.1 硝酸酯类药物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副作用有头晕、头胀痛、头部跳动感、面红、心悸等,偶有血压下降。注意对于由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不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免因前负荷的降低进一步减少心搏出量,从而导致晕厥的发生。长时间反复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由于产生耐受性而效力减低,停用10小时以上,即可恢复有效。 常用制剂:①硝酸甘油0.3~0.6mg,置于舌下含化,1~2分钟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一般连用不超过3次,每次间隔5分钟。硝酸甘油油膏贴在胸前,适于预防夜间心绞痛发作。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天。③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后起效,作用可维持2~3小时。 2.1.2 β受体阻滞剂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常用制剂有:①美托洛尔25~50mg,2次/天,缓释片100~200mg,1次/天;②阿替洛尔12.5~25mg,1次/天;③比索洛尔2.5~ 5mg,1次/天;④兼有a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10mg,2次/天。 2.1.3 钙离子拮抗剂本类药物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心肌细胞兴奋一收缩耦联中钙离子的利用,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还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 常用制剂有:①维拉帕米40~80mg,3次/天或缓释剂240mg/d;②地尔硫卓(硫氮卓酮)30~60mg,3次/天,其缓释制剂90mg,1次/天。③硝苯地平10~20mg,3次/天,其缓释制剂20~40mg,2次/天。 2.2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因此只要没有禁忌证,所有患者都应服用。其最佳剂量为75~150/d。主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2.2.2 β受体阻滞剂患者长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缓解症状,心率不低于50次/分为宜。 常用制剂:①美托洛尔25~100mg,2次/天;②比索洛尔5~10mg,1次/天;③阿替洛尔5~10mg,2次/天。 2.2.3 调脂治疗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LDL-C,且TC的水平也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LDDC的目标值为 <2.60mmol/L(100mg/d1);对于极高危患者(ACS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LDL-C的目标值为<2.07mmol/L(80mg/d1)。应用他汀类药物时,特别是与贝特类药物合用时,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以及时发现药物性肝脏损伤或肌病。 常用制剂:①阿托伐他汀10~80mg,1次/天;②辛伐他汀20~40mg,1次/天;③氟伐他汀20~40mg,1次/天;④洛伐他汀20~ 40mg,1~2次/天;⑤普伐他汀,10~20mg,1次1天。 3 预后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多数能生存很多年,但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心功能。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者最为严重,其后依次为三支、二支与一支血管病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11T15:15:22.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孙秀杰 [导读]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措施对预防心绞痛的再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孙秀杰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监护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显效108例、有效4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1%。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1],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措施对预防心绞痛的再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为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明确护理工作的价值,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收治的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患者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45~71岁,平均58.9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3]。 1.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或者和治疗前对比胸痛、胸闷、气短、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使用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气短、胸痛、消心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80%,或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75 mV,倒置的T波变浅>50%,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早搏消失,传导阻滞改善;无效:胸闷、气短、心绞痛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或静息心电图改善但达不到有效标准。 2护理 2.1监护护理让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并给予高流量吸氧(3~5 L/分钟),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血压、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的疼痛部位、时间及程度进行密切观察。持续吸氧2 天后换为低流量吸氧(1~2 L/分钟),待病情稳定后可换为间断吸氧。 2.2心理护理不稳定心绞痛不定期发作,患者易产生恐惧感和焦躁、易怒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舒缓患者情绪,缓解其内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为患者讲解心绞痛的治疗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保持稳定情绪的必要性,避免病情加重,演变为心肌梗死。 2.3用药护理心绞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服药后3~5分钟仍不缓解可重复使用。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滴,但应控制滴速,并告知患者及亲属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防低血压发生。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晕、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知患者是由于药物所产生的血管扩张作用导致,以解除顾虑[4]。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 2.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膳食,宜摄入低胆固醇、低脂、低盐、低热量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芹菜、糙米等粗纤维食物,忌烟酒,限制甜食及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 2.5健康教育①详细给患者讲解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知识,嘱患者坚持服药,遵医嘱指导用药,继续按医嘱服用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一些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切勿随意停药、换药。外出时随身携带,做到随时随地可及硝酸甘油,以备急需,服用后应取坐位或卧位,若3次仍无效则高度怀疑心肌梗死,立即送医院诊治。②保持大便通畅,严禁用力排便。保持平和的心态,可采取放松技术或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缓解压力。定期回院复查,定期门诊随诊,定期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③教会患者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而不同,必要时需要在监测下进行。④避免突然用力的劳作,在较长时间休息后尤应注意。 3结果 显效108例、有效4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1%。 4讨论 我国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UA标准的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3]。在以上过程中,护理工作与疾病恢复、预后密切相关。如果治疗与护理方法不恰当,极易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5]。本组研究表明,护士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良其不良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病情监护、用药护理,增加病情的知晓率及提高依从性,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延缓疾病进展,治愈疾病,改善预后的目的。 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发病之后仍能从事一般性体力工作,且能存活很多年,部分心绞痛病人有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与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区别在冠脉内粥样板块不稳定,激发病理改变,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胸腔疼痛,且疼痛随发病时间逐渐增强,使患者痛苦加剧[6]。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能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等作用,所以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起到提高疗效作用,降低患者的病死率[7]。总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郝佳新,刘志辉,那昕红.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2010,4(5):182. [2]张泽英,李艳红,张存良60例耐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9):2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3.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心绞痛的治疗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纠正如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 体重、停止吸烟、合并糖尿病者需降低升高的血糖。如有贫血、甲亢、心力衰竭或使用任何增加心肌氧耗的药物均需注 意纠正或避免。 2.调整生活方式减轻或避免心肌缺血的发作。例如估测患者的体力活动耐量,调整日常生活及工作量。患者应避免突然的劳累动作,尤其在较长时间休息以后,例如对昼夜心绞痛发作规律的研究发现,清晨起来后的短时间内,心绞痛阈较低,因此,起床后活动动作宜慢,必要时须用硝酸甘油作预防。 3.心绞痛的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冠心病最基本、 重要的方式,不仅可缓解急性发作,还可以预防心绞痛发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在心绞痛突然发作时,要立 即停止活动并休息。若症状仍不缓解,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

酸酯类药物,一般首选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梨酯。 ①首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因可为唾 液所溶解而吸收,1 ?2min 即开始起效,约半小时后作用消效或未充分缓解,可每隔5min 再含服0.4mg;15min 内可 失。对约92%的病人有效,其中76% 在3min 内见效。若无 含1.2?1.5mg,若心绞痛症状持续20min,且不为硝酸甘油 所缓解可到附近医疗中心就诊,以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②硝酸异山梨酯:5?10mg 舌下含服,1 ?5min 见效,作用维持2?3h。市场上有这两种药物的喷雾剂,比片剂更容易吸收。 ③也可含服一些起效快的中药制剂,如速效救心 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2)缓解期的治疗:可使用硝酸酯类、P受体阻滞药、 钙通道拮抗药及抗血小板药物。 ①硝酸酯类:临床常用的硝酸酯类主要是硝酸甘 油、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和单硝酸异山梨醇。A. 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与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相比单硝酸异山梨醇不 需要通过肝脏首次代谢,具有100%的生物利用率,其血清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撰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虹沈潞华高润霖戚文航霍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长生马虹马爱群方全方圻张运沈卫峰沈潞华陈在嘉陈纪林 林曙光范维琥柯元南胡大一赵水平徐成斌诸骏仁郭静萱顾复生高润霖 戚文航黄岚黄峻黄从新黄德嘉傅向华曾定尹葛均波韩雅玲霍勇(一)——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价 我国首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日前发布。该指南制定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慢性心绞痛诊疗策略,消除目前临床上的一些误区,规范相关的诊疗和预防。本报摘选指南主要内容并连载刊登。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心绞痛发作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者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对胸痛患者,应根据其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疼痛特点估计冠心病可能性,并依据其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危险分层评价。 病史及体格检查 医师需详细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特征,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还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情况,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基本实验室检查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温泉县人民医院——李红霞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包括除稳定性心绞痛以外的各型心绞痛,既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Ami)甚至心脏猝死,因此早期对其正确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治疗及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临床资料: 1.1患者资料: 患者为77岁的女性,因“反复胸闷、心前区不适6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时患者有双下肢浮肿,夜间平卧困难,高枕卧位,每日入睡1-2个小时,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组织,入院后给与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血管治疗,经治疗患者病情控制稳定15天后出院。 1.2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性疼痛,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询问发生前有无诱因存在,是评估疼痛的重点,并及时准确的记录及处理。 1.3诱发因素: 疲劳、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吵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

变、进食过饱、饮食习惯过甜或过咸。 1.4饮食: 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可少食多餐、有关研究表明因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糖耐量异常、局部炎症细胞的侵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时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并应忌烟酒。 2.1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 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疼、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给药严格控制滴速,防止意外发生,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定时测血压,观察并24小时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2心里护理: 因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考虑问题关心询问病人,掌握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紧张,保持心态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本病的恢复十分重要。情绪变化可使心脏工作量加大,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心绞痛,无论在住院治疗和出院回家都应关注病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稳定病人的情绪,避免心绞痛的发作。 2.3健康教育:

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护理

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 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靖州县人民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0.4 m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6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护理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注射操作并重。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是临床危重征,有进行性恶化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我们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治疗期间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靖州县人民医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62例均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除外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

全、主动脉夹层等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6~75岁,平均52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6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自发型心绞痛8例,混合性心绞痛4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8~75岁,平均51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自发型心绞痛8例,混合性心绞痛4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硝酸酯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等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0.4 m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7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消失,症状被控制,心电图ST-T缺血程度较用药前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2)有效:心绞痛显著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上ST-T缺血程度无明显变化;(3)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无好转或恶化,心电图ST-T 缺血程度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 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 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

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 1. 诊断 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如果无法评价运动心电图结果,或运动试验尚不能确诊,则需要做其他检查。心肌灌注显像及负荷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部位方面有特殊 的价值。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评价心室功能。在有创性检查中,冠脉造影可以确定冠脉有无狭窄,其目的是为了确诊,确定治疗方向及评估预后。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冠脉造影所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0.1%~0.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个案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个案护理 患者,女,59岁。 现病史:患者1年前安静状态下突发胸痛,部位于胸骨中下段,范围约巴掌大小,呈压榨样,无向其他部位放射,持续约1小时自行缓解,未治疗。近1年无胸痛发作。1个月前,患者出现中度体力活动时胸痛,部位于胸骨中下段,范围约巴掌大小,无放射他处,休息约15分钟可缓解,无伴腹痛、腹泻,无伴恶心、呕吐,无伴咳嗽、咳痰,无伴咯血,无伴心悸,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广东佛山,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吸烟,无饮酒史,体育锻炼无,否认肾性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吸毒、性病、冶游史}。饮食习惯口味偏咸。 家族史:父母已故,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否认家族中有“血友病”、“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精神病”及“恶性肿瘤”等遗传病史。 护理评估:1、身体评估 (1)一般状态:意识清醒,生活自理。 (2)生命体征:体温36.7摄氏度,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5/84mmHg (3)心脏听诊: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程度减轻或消失。 2、能主动参与制定活动计划并按照要求进行活动,主诉活动耐力增强,活动后无不适反应。 3、能描述预防便秘的措施,不发生便秘。 4、心律失常能被及时发现处理。 5、能自觉避免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不发生心力衰竭。 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1、存在发生高危并发症的可能,如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与持续性心肌缺血有关、 (1)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h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呼吸的变化。 (2)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等可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

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 一、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持续时间较长,且性质无明显变化。 2.心电图表现:胸痛时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 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

药物。 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首选。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ICD-10:I20.806) 2.除外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强些,经常被描述为疼痛,可持续长达30min,偶尔将患者从睡眠中痛醒。心绞痛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出现静息型或夜间型心绞痛;胸痛放射至附近的或新的部位;发作时伴有新的相关特征如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 不稳定型心绞痛 概述 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梗死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粘附引起的.造影证实1/3以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其缺血区的血管内有导致部分闭塞的血栓,由于造影时可能难于辨认血栓,报道的发生率可能偏低.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发作后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1] 诊断依据 一、有不稳定性缺血性胸痛,程度在CCSⅢ级或以上;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本建议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明确哪些治疗是经临床验证有效应常规采用的治疗;哪些治疗是有限定条件,非常规使用, 需经临床医师研判后才能采用的治疗;哪些治疗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为无效甚至有害。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定义和分型 UA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中 包括如下亚型: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 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 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按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 I-IV)加重 1级以上并至少达到III级(表1),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 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表1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 分级特点 I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II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活动 III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IV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 在作出UA诊断之前需注意以下几点: (1)UA的诊断应根据心绞痛发作的性质、特点、发作时体征和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1T13:46:48.5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4期作者:温小红[导读] 临床治疗时首先要对患者应用常规疗法,然后在治疗基础上实施积极护理,最终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温小红 (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河南内黄 456300)【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37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法。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度以及总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 合、系统护理,可获得显著护理效果。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生存质量;恢复【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76-0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综合征,主要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由于患者病症不稳定,易形成心肌梗死,严重者导致猝死[1]。为预防心绞痛进展,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需要实施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本研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满足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39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6±1.2)岁;病程在3~18周之间,平均病程为(5.4±1.3)周;心绞痛类型:23例卧位型,19例自发性,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9例变异型,7例中间型。经心电图检查,ST段均不同程度压低,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指导患者均口服硝苯地平药物,并采取抗凝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心肌缺血、控制血压以及降脂等疗法,并维持患者酸碱平衡和内环境稳定。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实施对应护理:1.2.1对照组对照组均应用常规护理法,主要以使患者感到舒适为主,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保持病房清洁,并为其实施基础护理。 1.2.2观察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监测病情:对患者病情密切监测,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以及心率等指标,对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发生次数等指标详细记录,并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进行准确鉴别;如患者频发心绞痛,采取药物治疗无效,则要警惕是否发生心肌梗死,及时告知医师处理。(2)心理护理:患者病症反复性发作主要受到工作、生活、社交以及疼痛等方面因素影响,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情绪。心绞痛易由不良情绪引起,并恶性循环。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熟练掌握情绪和心绞痛之间的关系,可及时调整情绪。(3)用药护理:部分患者会出现心悸、心动过速、面部潮红、头部胀痛以及头晕等不适,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以上症状为服药后血管扩张导致,不必紧张;如患者心绞痛频发,则可遵照医嘱为患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并严格控制滴速;与此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要严格根据医嘱控制滴速,不可随意调整,如滴速过快可能引起低血压。患者遵照医嘱服用硝酸甘油5min后,如胸痛症状无缓解,则可指导患者再次服药;如疼痛剧烈,则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止痛药物,如有必要,可为患者肌内注射60~100mg哌替啶。(4)生活干预:和患者积极交流过程中,帮助患者寻找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积极预防;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劳累加重病情;应用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待患者病情恢复稳定状态后,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进而有效提高患者耐受力。(5)饮食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要戒酒、戒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高脂、甜食,低盐量饮食,以维生素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丰富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清淡食物为主,进食时不宜过饱、过快,要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6)出院健康指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护理安全性、治疗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等,大大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另外,对患者强调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的意义,不可随意停药、换药,防止产生不良影响。 1.3 观察指标[3] 应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对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识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等指标进行评分,将各个因素评分值相加即得出SAQ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20.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如P<0.05,则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度以及总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Q评分对比(x-±s,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