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活史特征

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活史特征
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活史特征

萼花臂尾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隶属轮虫动物门、单巢纲、游泳目、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 小型个体,系池塘、湖泊、江河中常见的浮游动物,一般近岸较多。体长一般为100-500μm,宽约200μm。被甲透明,其前端具四个长而发达的棘状突起,中间一对突起较两侧的两个为大;被甲后端有一具环状沟纹的长足,能自由弯曲。在周期性

变异中其被甲后半部膨大之处,还生出一对刺状侧突起。生活时,体表白色或淡棕色。萼花臂尾轮虫体型较小。 繁殖力强,世代交替快(通常仅6d),一年的大部时间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运动缓慢,速度一般小于0.02cm/s,适合于水产动物的幼苗摄食。萼花臂尾轮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所以已成为许多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特别是作为鱼、虾、蟹类幼体的开口饵料。 目前,水产动物育苗生产中大量培养的轮虫主要是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但在纯淡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难度很大。 种的分离和保种 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所需的种可以自己分离,也可向有关单位购买。在温暖季节(水温>15℃),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将分离出来的纯净萼花臂尾轮虫分成几个小单位分别进行培养,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等情况而使轮虫培养失败,从而保持并储备数量充足的原种。 分离出的轮虫种可以连续培养保存,也可以冬卵的形式保藏。当环境条件恶化时轮虫就会出现混交雌体,此时产出的卵叫冬卵。冬卵经受精后分泌出一层比较厚的卵壳(借以抵抗不良环境),形成休眠卵。每一个混交雌体可能同时或陆续产生休眠卵或可以孵出雄体的冬卵。休眠卵的份量较重,常下沉到水底,也有浮在水面的,有的留在母体上,随母体一同下沉。这种卵可以耐受干燥、高温、冰冻及水质的剧烈变化。萼花臂尾轮虫主要依靠休眠卵越冬,因此可用冬卵的形式保种。 冬卵的孵化 萼花臂尾轮虫冬卵的孵化及培养用水应事先用80×106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然后再用250目筛绢过滤。冬卵一般可从当地淡水池塘的底泥中采集,先放在小烧杯或三角烧瓶中进行培养,在适宜温度(20℃±)下经5—7d的培养后取其上清液,经反复分离、过滤、筛选即可获得较纯净的轮虫。 培养及管理 1.培养容器 常用的培养容器有:各种玻璃器皿,不同规格的水族箱,大小不同的水桶,水泥池或土池等。 培养容器使用前应经严格消毒处理。玻璃器体积较小,可将其直接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烧煮30min即可;规模培养用的大型容器及培养池等一般采用化学消毒法。常用消毒药品为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漂白粉大型容器、工具可使用20x106漂白粉进行浸泡消毒,1h后经清水3~4次冲洗即可使用。大型培养池,特别是土池,可配成高浓度浆糊状溶液淋撒池壁,2 4h后可进清水使用。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15.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

轮虫常见种类

懒轮虫:冬季不易出现 橘色轮虫:分布广,浅水湖泊沿岸带 红眼旋轮虫:池沼或浅水池塘 钳形猪尾轮虫;分布广,世界性种类,底栖为主 钩状狭甲轮虫:分布广,属世界性种类,自浅沼泽至深水湖泊沿岸带均有出现 双尖钩状狭甲轮虫:分布广,沼泽,池塘,浅水湖泊,等水体中都有出现 盘状鞍甲轮虫:普通常见种类, 卵形鞍甲轮虫:分布广,属常见种类,沉水植物较多的沼泽,池塘及浅水湖泊均有 三翼鞍甲轮虫:分布广,常见种 爱德里亚狭甲轮虫:分布广,在淡水,咸淡水,海水以及内陆咸水水体均有分布 台杯鬼轮虫:分布广,多生栖于沼泽,池塘,小型浅水湖泊 方块鬼轮虫:分布广,出现于沼泽,池塘,浅水湖泊等小型水体 高氏多棘轮虫:分布广,沉水植物多的沼泽,池塘及浅水湖泊均有出现,底栖为主 萼花臂尾轮虫:各类水体均有出现 剪形臂尾轮虫:常见种类,分布广,自然水体及养殖水体均可出现 角突臂尾轮虫:分布广阔,养鱼水体常见种类 皱褶臂尾轮虫:分布于咸水,半咸水,淡水中均有出现,广盐性种类 方形臂尾轮虫:广布于各类水体中,该种能适应于碱性水体中 矩形臂尾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裂足臂尾轮虫: 镰状臂尾轮虫:分布于浅水湖泊及沼泽,池塘中 大肚鬚足轮虫:分布广,对酸性,碱性水适应性强 透明鬚足轮虫: 竖琴鬚足轮虫:分布广,沼泽,池塘,浅水湖均有 小鬚足轮虫:分布广,兼营底栖和浮游两种生活习性,唯出现时数量不大 板胸细脊轮虫:分布广,各类水体均有出现,兼营浮游生活方式,出没于沉水植物之间 裂痕龟纹轮虫:分布广,多见于沼泽,池塘等浅水水域 螺形龟甲轮虫 矩形龟甲轮虫 曲腿龟甲轮虫 椎尾水轮虫:分布广,多见于沼泽,浅水池塘,尤以间歇性的夏季干涸的池塘在春夏两季可大量出现 月形腔轮虫:普通常见种类,除大型深水湖泊外,各类水体均有出现 蹄形腔轮虫:分布广阔,沼泽,池塘,浅水湖均有 叶状帆叶轮虫:分布广,冬季常见种类 四齿单趾轮虫:分布广 尖角单趾轮虫:分布广,浅的沼泽至大而深的湖库沿岸带均有出现 尖爪单趾轮虫:分布广, 尖趾单趾轮虫:分布广,除大型深水湖泊外,各类水体均有出现 囊形单趾轮虫:世界性种类,除大型深水湖泊外,均有出现 前节晶囊轮虫 盖氏晶囊轮虫 西氏晶囊轮虫

海洋浮游生物期末模拟试题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浮游生物学期末模拟试题 11海科曾奇整理 (注:红色字体的为我认为出题概率更大的题目,没时间的至少把红色部分看下。另外下面题目纯属本人猜测,红黑勿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考个好成绩) 第一题:名词解释 1、世代交替:某种生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进行有性生殖,而在另外的阶段 进行无性生殖,两种过程交替出现。 2、囊壳: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 物的沉积,常呈现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3、周质体:藻体细胞表层特化的一层坚韧而有弹性的构造,藻体形态较稳定。 4、海洋浮游植物:是无胚具有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5、蛋白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见的一种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 粉鞘组成,有的无鞘。 6、壳套:壳面向相连带转弯的部分。 7、相连带:与壳套相连和壳面垂直的部分。 8、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 9、假隔片:隔片的一端是游离的。 10、壳缝:从壳面沿着纵轴的一条裂缝,又叫纵沟。 11、相连带:上壳连接带和下壳连接带相连接的部分。 12、龙骨点:管壳缝内的每一个大孔就叫龙骨点。 13、管壳缝: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故叫管壳缝。 14、假空泡:又叫伪空泡,是蓝藻细胞内具有的气泡,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 黑色红色或紫色,可使植物体漂浮。 15、厚壁孢子: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的营养,然后细胞壁增 厚形成。

16、段殖体:蓝藻藻丝上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或由间生异形胞断 开后形成的若干短的藻丝分段。 17、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小单位。 18、伪足:一些原生动物运动和取食的一种细胞器,由部分细胞质暂时突出 而成. 19、纤毛:是从一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表面伸出的、能运动的突起。 20、焰茎球:轮虫等原肾管的收集端由合胞体组成的囊状结构,其内腔的顶端 具有可摆动如火焰的纤毛。纤毛摆动帮助所收集的液体往排泄孔的方向流动。 21、咀嚼器:为轮虫类咽下部的咀嚼囊内的几丁质(亦称石灰质)构造,由中 央的1块砧骨(incus)和左右对称的2块锤骨(malleus)组成,通过咀嚼囊肌肉的运动使锤骨与砧骨相碰撞以磨碎食物。 22、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23、混交雌体:轮虫动物门中进行有性生殖的雌体。环境恶劣时,混交雌体以 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单倍染色体的需精卵,一部分需精卵不受精,产生雄卵,孵出雄轮虫。雄轮虫和其他混交雌体交配、受精后在混交雌体内形成厚壳的休眠卵(resting egg)。休眠卵可以对抗各种不良环境长达数月之久,待环境转好时,再孵化成非混交雌虫,又可以进行孤雌生殖。 24、休眠卵:在动物繁殖的过程中,为了应对恶劣的环境,一些动物的胚胎外 面会被一层包被膜所包裹,此时,动物的胚胎发育处于休眠期,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发育,这样的动物胚胎就叫做休眠卵。 25、触手:系存在于多数低等动物身体前端或口周围等处,能自由伸屈之突起 物的总称。 26、刚毛式:第二触角的内外肢的节数以及刚毛的多少与排列各属不同,常用 一定的序列来表示。这种序列成为第二触角刚毛式。 27、壳腺:又名颚腺,1对,生于前胸两侧,由末端囊和细长盘曲的肾管组成, 是枝角类主要的排泄器官。 28、无节幼体:是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29、桡足幼体:甲壳动物桡足类的后无节幼体经最后一次蜕皮后变成的幼体。 30、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等到了一个限度, 这种小细胞将不再分裂,而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就叫复大孢子。 第二题:填空题 1、藻类的色素成分极为复杂,可分为四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 和藻胆素。 2、枝角类的消化道内已证实的有蛋白酶、肽酶、酯酶和淀粉酶。 3、金藻特有的生殖方式为内生孢子。

部分轮虫

尖刺间盘轮虫Dissotrocha aculeate 身体或多或少呈纺锤形:最阔之处总是位于躯干的中部或后半部;呈淡灰色,黄金色或褐色;皮层比较厚而坚韧,形成不少纵长的皱痕。全身分成头、颈、躯干和足四部。在躯干部分,除了比较光滑的最前端外,它的背面和两侧都具有很突出的尖刺,尖刺没有一定的数目,总是沿着纵长的皱痕而排列。颈部和足部则都很光滑,虽有纵长的皱痕,但并无尖刺的存在。足比较短,一共隔成四节,它和躯干之间的分界线相当明显,自最阔的第一节逐渐向后细削,直到第四节趾所在最细的末端为止。完全张开的头冠,左右两个向前展开的轮盘远较旋轮虫的轮盘小;围绕两个轮盘的周围各有一圈比较长的轮环纤毛;头冠后端有一圈相当短的腰环纤毛;两个轮盘与腰环纤毛之间的冠后端有一圈相当短的腰环秆毛;两个翰盘与腰环秆毛之间的盘托虽比较短,但也很明显而易见。吻的长度适中,当轮环缩入体内而爬行的时候,它总是伸出在最前端,它的末端具有一束很短而细的感觉触毛。眼点一对并列于背触手之后,即在脑的中部或后半部的背面;一般呈深红色至淡红色的圆球形,有时并无任何色素而好象没有眼点的存在。背触手自颈的第一节射出,位于一对眼点之前,吻之后;呈管状,但比教短,似乎隔成三节,末端具有一束感觉毛。足在爬行的时候,往往第三,第四两节较长。趾两对,但只有在爬行时才能看到末端一对较长的趾。刺戟一对相当发达而显著,当自由游动的时候,分列与足最后端的两旁;当爬行的时候突出在最后一节足的背面;每一个刺戟的基部或多或少膨大,自膨大的基部向末端尖削,它的长度少许超过它所附着之处的足的宽度的一倍。口位于头冠腹面左右腰环纤毛圈相连接之处,也就是在下唇的上面。咀嚼囊呈宽阔的圆球形。咀嚼器是典型的枝型;齿的形式为 3/3,就是左右槌钩各有平行而隆起的肋条状大齿三个,左右的大齿是斜锋相对的。消化腺、胃和膀、泄殖腔、膀胱与旋轮虫的种类相同而很正常。足腺一对比较长,呈棒状。 体长300-460微米;刺戟长40-46微米。 尖刺间盘轮虫虽比较稀罕而并非普通常见的种类,但分布相当广阔,从最浅的沼泽至深水湖泊的沿岸带,凡是沉水植物比较繁茂,有机质碎片比较多的水面,都有它个体存在的可能。 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 被甲轮廓的变异相当大,从接近圆形至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宽度等于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四。背甲显著地隆起而突出,它的病侧边缘撑出在近乎扁平的腹甲的下面。在很宽阔而接近圆形的个体,背甲后端就在足沟之上,往往具有两条或四条短而不十分显著的纵长折痕。在狭的卵圆形的个体,这样的折痕并不存在。被甲背腹面的深度,无论在狭窄或宽阔的标本都是约当长度的三分之一。前端头盘伸出的孔口宽度莉当被甲长度的四分之一。背凹突是宽阔的“U”形,它的深度约当宽度的一半。腹凹

轮虫形态综述

轮虫形态综述 1 概述 轮虫是一类体形较小的多细胞动物,体长一般为100~500μm,最大的仅2 mm,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淡水中,是江河、湖泊、池塘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海洋种类不多,数量也较少,是经济鱼类、虾类良好的动物性活饲料,也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轮虫的头部有一个称为轮盘(corona)的结构,是由身体前端腹面口周围的纤毛区及环绕头区的纤毛环组成的纤毛器。轮盘是头区的主要结构,有运动和取食的功能,也是轮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轮虫体表的其他部位无纤毛,头部后是囊状的躯干部,内有内脏器官。尾部或长或短,与躯干的分界明显或不明显。尾部有由2~30个腺细胞组成足腺,足腺的分泌物通过足腺管开 口在趾或尾端部,身体借足腺分泌物附着在其他物体上。 轮虫体壁的外层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层,有的种类躯干部的角质层加厚成甲板及刺、棘等结构。上皮细胞内为平滑肌与横纹肌构成的环肌带和成束的纵肌。头部和尾部肌肉的收缩可使头、尾伸出或缩回躯干部。肌肉和消化道间为充满体腔液的假体腔,体腔液中有变形细胞。 轮虫的形态和生态特征受一系列外源性因素(如温度、食物的种类和密度等)和内源性因素(如品系等)的影响.有关轮虫品系间形态和生态特征的差异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对轮虫品系间的形态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角突臂尾轮虫(B. angularis)和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等种类,内容涉及轮虫的个体大小和非混交卵体积等方面,而对轮虫休眠卵形态等的差异研究却极少。休眠卵是轮虫有性生殖的产物,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刘桂云(2006)等发现再次证实了这一结论.温度对轮虫休眠卵大小等形态特征的影响还常与其他外源性因素及轮虫的品系有关食物浓度和培养液盐度也是导致轮虫休眠卵大小等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Serrano等[认为,培养液盐度的变化导致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休眠卵长径的变化. 在自然水体中,某些种类的轮虫(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其形态具有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可以根据环境中某些因子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诱导轮虫形态可塑性(形态变异)的因素主要有: 1)自然水体物理因子的变化; 2)捕食者释放的化学信息素; 3)食物组分的变化; 4)同类相残[;5)异质生境中的生活史对策。表型可塑性使得轮虫可以根据环境的特点调整自身的适应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适合度(fitness)。殷旭旺,赵文(2009)研究结果再次表明,在捕食者(晶囊轮虫)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可发生较为明显的形态改变,表现为其被甲某棘刺的增长。形态的变异在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较为明显,而壶状臂尾轮虫仅前中棘刺有增长的现象。轮虫被甲形态的改变有助于减少被捕食的风险(Gilbert J J,1980)。然而,并非所有的臂尾轮虫都通过这种方式抵御捕食风险一些小型轮虫种类如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其被甲形态不随晶囊轮虫的存在而发生改变(个人观察结果),这类轮虫主要是通过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概率来降低捕食风险(Sarma S S S,2007)。 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和实验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曾被认为是单一物种的褶皱臂尾轮虫,实际上是由同胞姊妹种所构成的复合体(B·plicatiliscomplex)(SERRAM,1998),其中已确定分类地位的3个物种为B·plicatilisMüller 1976、B·rotundiformisTschugunoff1921和B·ibericusn·sp。殷旭旺,赵文(2008)为了更深入了解褶皱臂尾轮虫复合体的系统发生和进化,首先要对该复合体中各

轮虫的培养

第二章轮虫的培养 ? 轮虫的生物学 ? 分类地位 ? 形态构造 ? 繁殖习性 ? 生态习性 ? 轮虫培养 ? 种的来源 ? 培养方法 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 臂尾轮虫(Brachionus) 龟甲轮虫(Keratella)

水轮虫(Epiphanes) 疣毛轮虫(Synchaeta) 旋轮虫(Philodina) 各种轮虫

二、形态构造(雌体) 轮盘部: 由纤毛环、棒状突起组成漏斗状。 躯干部: 披有被甲,前缘有棘刺几对,后端有开口,内部 有各种器官。 足部: 足趾、足腺 雄体形态 雄体小,被甲80-130 μ。 无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 有特别发达的单独精囊。 不吃食物,寿命短,几小时或几天。 平时很难见到。 三种臂尾轮虫的区别 被甲前端被甲后端被甲后端被甲形状被甲长 棘刺(对)棘刺(对)开口(μ) 萼花 2 1 园钝形椭圆形300~350 壶状 3 0 园钝形宽钝形190~240 褶皱 3 0 腹面三角形椭圆形S:80~180 背面正方形L:196~250 三、繁殖习性 雌雄异体。 平时行孤雌生殖。 环境恶劣,行有性生殖。 非需精卵(夏卵): 卵园形,卵壳薄、光滑,长56~130μ,宽48~96 μ,挂在母体上。 休眠卵(冬卵): 弓形,卵壳厚,有空隙,长约130 μ,宽88 μ,不挂卵。 轮虫的生活史

混性雌虫产生的制约因素种群本身产生的有毒物质所致。 食物有关。 高盐度抑制有性结合。 品系有关。 生态习性 盐度:适应范围3.8~43,最适15~25 温度:适应范围5~40℃,最适25~30 ℃。 光照:适应范围全暗~15000Lx,最适4400~10000Lx。 pH:适应范围5~10,最适7.5~8.5。 溶解氧:1.5mg/L以上。 饵料:单细胞藻、酵母、光合细菌等。 第二节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一、种的来源: 拖网分离 冬卵孵化 种的扩大 二、培养方式: o一级培养 o二级培养 o三级培养 二级培养 三级培养 轮虫培养流程 ?消毒: 培养容器工具消毒: 培养用水消毒: ?接种: 控制条件:水温25 ℃、充气、盐度15~25、 接种密度:0.1~1个/ml ?管理:1)加水或换水2)投饵3)充气4)观察与镜检?收获孔径100 μ的筛绢网框收集。 第三章卤虫的培养 卤虫的生物学 分类地位 形态构造 繁殖习性 生态习性 卤虫卵的孵化 卵的质量 孵化的方法 卤虫的养殖 第一节卤虫(Artemia)的生物学 分类地位:

水生生物学例题及答案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藻类:(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 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由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2.水生维管束植物:(第四篇、第四章、引言) 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维管束植物 3.胞器或类器官(第二篇、第一章): 原生动物体内分化出的执行类似高等动物器官的各种生理机能的细胞器,简称胞器或类器官。 4.轮虫:(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 轮虫是一群小性的多细胞动物,通常体长只有100-200微米。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内藏咀嚼器。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为焰茎球。 5.夏卵:(第二篇、第二和第三章、第三节) 轮虫和枝角类常为孤雌生殖,所产生的卵为孤雌生殖的卵,又叫夏卵。这种卵的卵膜薄,卵黄少,卵形小,数量多。这种卵不需受精就能发育,故又称非需精卵。 6.沉水植物:(第四篇、第四章、第三节) 全沉没于水中,水下开花,或花期少部分茎叶伸出水面的植株。 7.水蚯蚓(第三篇、第一章、第二节) 水栖寡毛类,身体由多节组成,呈圆柱形,无附肢,每一体节上生有刚毛。 8.无节幼体 节肢动物甲壳纲(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发育绝大多数都要经过变态,初孵化的幼体不分节,具3对附肢。又称六肢幼体。 9.水华(第一篇、第一章、引言) 在一些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藻类大量繁殖而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叫水华。 10.赤潮 某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而使水体呈现色彩,并且分泌毒素的这一现象叫赤潮。 11.水草(第四篇、第四章、引言) 生理上依附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维管束植物的俗称。 12.龄期:(第二篇、第三章、第三节) 指枝角类的生长是不连续的,每脱一次壳就生长一次,在连续两次脱壳之间的时间就叫龄期。 13.红虫(第二篇、第三章、引言) 即淡水枝角类,在缺氧的条件下血液由正常的无色透明或淡黄色变成了溶解性的血红素而成为红色或粉红色,俗称红虫。 14.生活史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 ?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 ?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

?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 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 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 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夏卵产出时较小,随着卵的发育,短径膨大。 卵产出到幼体孵化出所经历的时间,受温度 影响很大:15℃为1-2d,30℃为6-18h。 ?刚孵出的仔虫形态即和成虫相似。平均背甲 长96 μm,宽72 μm。 ?孵化出的仔虫生长发育至成虫所需的时间, 受温度、饵料、水质等条件的影响。15℃为 2-3d,25℃为0.5-1.5d。 轮虫的寿命 ?自然环境中轮虫的寿命变化很大:从几天到

强壮前沟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生物技术 强壮前沟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赤潮(red tide)一般是指某些海洋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或细菌过度增殖或聚集造成海水变色的现象。由于其频繁发生及其对生态环境、海水养殖及人体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和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赤潮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业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浮游动物是海洋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代谢活性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一种微型浮游动物,具有分布广、世代时间短、大小适中、悬浮和易培养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中多种海洋有鳍鱼类和甲壳动物幼体的培育中,是鱼类、甲壳类极为重要的生物饵料。 浮游动物作为浮游植物和渔业生产的中间连接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捕食藻类等浮游植物,影响着海洋初级生产力,同时又为较高营养级消费者提供食物。引发赤潮的赤潮藻势必会对浮游动物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较高级消费者,甚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存活、生长和繁殖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可能造成浮游生物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流动的障碍,影响到食物链上端的较高营养级消费者。因而,赤潮藻对浮游动物摄食和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对于了解其对浮游动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采用编制生命表的方法不同起始浓度的强壮前沟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发育历期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生活史参数:胚胎发育时间(De)、繁殖前期(Dj)、繁殖期(Dr)、繁殖后期(Dp)、平均寿命(L)、平均每雌产卵量(Ne);种群增长参数:净生殖率(R0)、世代时间(T)、内禀增长率(r m)、特定年龄存活率(I x)、特定年龄繁殖率(m x)。实际观察值均采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用SPSS Ver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数据。 2、每天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生物量统计,实验进行10~15天,研究强壮前沟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增长动态的影响。

轮虫培养

泥鳅活饵--褶皱臂尾轮虫培养 黄爱丹2012092616 摘要:褶皱臂尾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是鱼类、虾蟹类等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的用量越来越大。通过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作为泥鳅的饵料。 关键词:泥鳅、褶皱臂尾轮虫、生物饵料、培养方法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的目的 以泥鳅为例,轮虫这个活载体,可以传递泥鳅苗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幼苗轮虫种的分离与保种在已有轮虫繁殖的场所,便于大量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的主要过程 海边小水体、小池塘、半咸水坑洼处、冷库周围小坑洼处,用浮游生物网(250目以上)捞取浮游生物样或取底泥,加半咸水或海水(盐度15~25)浸泡后,经60目筛绢过滤,滤去大的砂粒、杂质,再经过80目筛绢进一步滤去杂质,剩下泥质物再经过250目筛绢滤去细泥后,把留在250目筛绢的样品放在水槽内,水温控制在25℃,经5~7天,孵化出轮虫,用250目筛绢捞取,在解剖镜下用细吸管吸出轮虫,继续培养后再经2~3次分离,除去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再把分离出的轮虫按l~2个/ml接种到保温性能好的水槽(池)内,或水族箱内,水温控制在25℃,投喂单胞藻,每天搅动水体或间断充气,当密度达100个/ml以上时再扩大培养。轮虫一般采取保存冬卵的方式进行保种。目前苗种生产单位一般不需要分离保种,可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取得。另外,目前已有专门的销售轮虫冬卵的单位,可以购进轮虫冬卵进行孵化、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的方法 1.室内培养 可采用间收法和连续接种培养法,也可以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培养水池(槽)为1~6Ⅲ3的小型水池(槽)和20~50m3的大型水池(槽)。使用单位,应根据其培养方式、需求数量、培养时间等实际情况,而决定所采用水池的容量。也可用虾、蟹育苗池培养轮虫。 一般用连续接种培养法,培育密度高,采收密度在200~300个/ml,培养效率高,能较长时间稳定培养,有计划地生产。 间收法培养多用大型水池(槽),培养周期长,密度低,维持在100个/ml,日采收率在20%左右。劳动强度低,每天只要采收所需要的轮虫后,再加入相应体积的藻液或海水即可。培养稳定性差,易发生原生动物污染。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含有小球藻的海水(含小球藻2000万~2500万个/ml),放入培养池中作为培养水,然后加入淡水和海水,调整其相对密度为1.017~1.018,小球藻浓度为1000万~1500万个/m1,升温至20~28℃(50立方米大型池一般不加温),轮虫的接种采取连续接种方法,开始密度为100~300个/ml,2~9天后增殖到200~600个/ml,这时全量采收,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下一次培养的原种,再加水,用小球藻培养。当水体内小球藻被摄食,水色变淡时,如果有充足的小球藻,可继续投喂小球藻,如果小球藻供给不上,可投喂面包酵母或油脂酵母。投喂量,可按每100万个轮虫每天投喂1~1. 25g酵母,日投喂2~3次。 轮虫的采收方法,可用水位差虹吸式,用200目尼龙筛绢网接滤;或用小功率水泵(0. 25kW、o.4kW)抽取,用网接滤;或用200目锥形网捞取。 2.室外土池大面积培养 用单胞藻培养池2个,面积5亩以上,池深1~1.5m;轮虫培养池4~5个,面积3~5亩。每年3月上旬,清理单胞藻培养池中的杂藻,然后先进水40~50cm,施尿素lOmg/L、过磷酸钙Smg/L,每周施2次,到后期水色较深时减少施肥量。与此同时,对轮虫培养池清池,用漂白粉500mg/L,全池泼洒,2~3天后用1 5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l0~50cm,然后施尿素lOmg/L、过磷酸钙5mg/L,接种轮虫。等轮虫大量繁殖后不再施肥,而从单胞藻池抽取藻液,经150目筛绢过滤到轮虫培养池,使单胞藻含量在5万~10万个/ml,要经常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随时捞取水面上的浮物。采收可用口径40~50cm锥形网(200目)拖捕。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

轮虫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轮虫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轮虫培养上来,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现介绍一些养殖经验。 、前期准备工作 1. 池塘条件 培养池应建在靠近育苗场、交通便利、水源(淡水或海水)方便、避风向阳之处。最好是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 以便施工和排水。土池面积以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为宜,池深80厘米?120厘米,池形长方形,土质应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和池壁不渗漏。土池数量一般3个?5个或更多,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养,交替收获。 2. 清池进水 新开挖池可直接进水;若为旧池应将积水排出,并对剩余积水施用药物,杀死其中鱼类和甲壳动物。可用清池药物有:(1)漂白粉使用前需检测含氯量,含氯量30%的漂白粉用量为25克/平方米?30克/平方米,一般药效3天?5 天消失。(2)鱼藤精”用量2克/立方米。清塘后即可进过滤后的海水,滤网用160目?200目筛绢,防止敌害生物混入。 初期进水40厘米?60厘米,调节盐度为10?20,并随之施肥,使水富营养化。 3. 肥水 常用肥类分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量、勤施。化肥用量一般过磷酸钙为3克/立方米、 尿素为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人尿用量为200克/立方米。鸡、鸭粪类因其肥效大且持久性强,用量为200克/立方米,使用前应先发酵。可在池边挖一小坑,把粪便倒人其中,经发酵后可于每天中午前后,泼入池中。 施肥后,在一般光温条件下,通常3天?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肥水,也可从科研单位或其他场购 买经过培养的复合藻液泼入池中,用量为3升/立方米?5升/立方米。随着水色加深可适时添加水量。 、接种轮虫 当自然水温达到10C左右,池水较肥时可适时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可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接种轮虫也可从附近温室大棚中购买活轮虫,但要求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根据情况高密度接种。 三、培养管理

藻粉与微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研究

第40卷一第4期 2019年4月1日水产养殖 J o u r n a l o fA q u a c u l t u r e V o l.40一N o.4A p r.1,2019 藻粉与微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研究邓平1,2,张立强1,2,周伟东1,2,张生元1,2,喻运珍1,2,余少梅2,李勤2(1.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湖北一武汉一430207;2.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北一武汉一430070) 摘一要: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二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二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藻粉 中图分类号:S963一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42091(2019)04003704 一一萼花臂尾轮虫(B r a c h i o n u s c a l y c i f l o r u s)是淡水中常见的轮虫种类,种群的繁殖力高,内禀增长率大,是工厂化培养的首选种类[1].海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己被广泛用作海产养殖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其大规模培育技术日趋成熟[2],而淡水轮虫的研究在这方面却远为逊色.单胞藻因营养丰富,是轮虫批量培养的首选饵料,但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轮虫的大规模培养.因而众多学者开展了单胞藻二浓缩藻液二藻粉单独或共同培育轮虫技术的研究[3G5].关于藻粉作为轮虫的食物或营养强化主要用于海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和圆型臂尾轮虫[6G7],应用到淡水轮虫饵料的还没见报道. 该研究既考察两种常用的萼花臂尾轮虫饵料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与藻粉搭配对轮虫种群动态的差异,又考察已商品化的两种藻粉小球藻 粉和螺旋藻粉对轮虫种群动态影响的差异. 1一材料和方法 1.1一轮虫来源及饵料 萼花臂尾轮虫系2012年6月采自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旁的水库,实验室中分离出单个孤雌生殖个体,待种群中形成一定量的休眠卵后,置于4?冰箱避光保存.试验前将休眠卵萌发二培养,得到的新个体作为试验材料. 选用蛋白核小球藻(C h l o r e l l a p y r e n o i d s a)和斜生栅藻(S c e d e s m u s o b l i q u u s)作为培养轮虫的饵料.藻种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两种藻类均采用S E培养液,12?12L/D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光照强度2000~3000l x,培养温度25?,充气培养.每7~10d转接1次.投喂轮虫的藻液经300目的筛绢过滤,以去除藻液中的 ①资助一一一 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8A B A103);武汉市农科院创新项目(C X201810) 作者简介:邓平(1979 ),女,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EGm a i l:s s s d p@126.c o m 通信作者:喻运珍(1964 ),女,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鱼类病害研究.EGm a i l:17004319@q q.c o m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 二、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环境生态环境生境 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受性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 生态幅指示生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物候 二、思考题 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种群环境容纳量生命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周限增长率、增 长率、内禀增长率 二、思考题 (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 (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 (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6)种群的增长模型 (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9)种群调节的学说。 (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成效、繁殖格局

二、思考题 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 一、名词解释 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生态位、捕食作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思考题 1.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3.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4. 动物的婚配制度。 5.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6. 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一、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群落最小面积、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多度、相对密度、投影盖度、基盖度、频度、重要值、生活型、

4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本次课的重点1 种群生活史2 种群的繁殖3 繁殖格局4 繁殖策略5 性选择生活史概述 生活史概念 生活史是一个生物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长和繁殖的模式。任何生物都具有出生、生长、分化、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合是个体大小(Size),生长率(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longevity)。不同种类其生活史类型存在巨大变异。 生物的生活史为遗传物质所决定,但受环境影响具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体大小 个体大,寿命长,繁殖率低, 个体小,寿命短,繁殖率高。 蚂蚁 鲸 二、生长与发育速度 生长:生物从小到大的过程。生长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是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生物从幼体形成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转变过程。 生长与发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生活史中是相辅相成的平行过程。 发育是生长的最高阶段,生物发育和生育之后渐渐趋向衰老。 有机体的生长规律 “S”形生长曲线——逻辑斯谛方程 1、停滞期 2、指数期 3、静止期 绝对生长测度与相对生长测度。 异速生长:生物体各部分器官的不均匀和不成比例的生长。 某些昆虫的发育过程: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 蝶?还是蛾? 蝴蝶 蝴蝶变态前是只毛毛虫 变态发育过程 三、繁殖 繁殖:是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繁殖包括: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竹与笋;块茎植物。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真菌类、蕨类。 有性生殖: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大多数动植物。 无性繁殖 营养繁殖与孢子生殖一并称为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具有优势: 1、不经过复杂的有性过程和胚胎发育阶段; 2、子代来自同一基因的亲体; 3、扩散性、繁殖速度和繁殖潜力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