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2

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2
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2

生物的适应性

康桥中学楼巧萍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在生存中能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的科学理念。了解生物适应的普遍性。

2.探究蝎子在沙漠里藏身的理由。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基本技能。

3.通过对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典型适应实例和一般的适应实例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4. 初步学会温度计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2.难点:蝎子生存行为和温度关系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①提前二周布置学生做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实验材料应选取

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如萌发后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豆芽。

②课前上网搜索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的有关的图片、资料,须包含它的形态

特征、分布等信息。

2.教具:每组白炽灯(100瓦左右)一盏、烧杯两只、温度计两只、干细沙、湿泥土

四、教学过程设计:

网络资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中国环境保护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动物学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广东环境保护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自然之友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人民网环保专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zyk.htm 广东教育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大科普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 科技博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335184.html,/wildbird/data/fsx.htm 网易科普之窗

小资料

1.恐龙:恐龙是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所有爬行动

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2.北极熊: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

3.企鹅:企鹅是南极的主人。它们有流线型的躯体,站在那里,活像身穿白衬衣、黑燕尾服的绅士,所以又有“南极绅士”之称。企鹅的前肢已经退化成游泳的鳍状肢,而且上面的羽毛几乎是鱼鳞状的。为适应长期的海中生活,企鹅的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同时,皮下脂肪也能抵御严寒。

4.变色龙:变色龙体内有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当外界环境颜色变化时,它就会迅速调整细胞中的色素分布,使身体的色彩和环境保持一致,从而逃避敌害,隐蔽自己,起到保护作用,因而得名“变色龙”

5.几种典型适应的其他实例:

(1).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北极熊白色的皮毛和冰天雪地的背景十分协调;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分割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

(2).警戒色:如毒蛾的幼虫多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误食这种幼虫的小鸟常被毒毛损伤口腔粘膜,以后这种易于识别的色彩和斑纹就成为小鸟的警戒色。又如欧洲有一种塔蛛,腹部呈现红色,其皮肤腺能分泌毒液,当它受到攻击时,其腹部向上,显示红色肚皮以示对天敌的“警告”。其他如瓢虫的斑点,毒蛇鲜艳的花纹等。

(3).拟态:如一些无毒的假珊瑚蛇也具有与剧毒的真珊瑚蛇相似的红、黑、黄相间的横纹。又如鮟鱇背上的棘形鳍很像蠕虫,当其他小鱼来吃“虫”时反而被它吃掉。猪笼草形似鲜花,能诱捕采蜜的小虫。杜鹃的拟态属于宿主拟态,它把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其卵的大小、色泽等与原巢内的卵极其相似,因此杜鹃的卵可让其他的鸟来为其孵卵育雏。

6.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区别

(1)保护色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相似。保护色对避敌和猎食都是有利的。

(2)拟态是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拟态与保护色相比,其不但体色与环境相似,而且形态也与环境相似,其伪装程度比保护色更进一步,伪装

的更加惟妙惟肖。拟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动物模拟植物,如枯叶蝶。②动物模拟动物,如某些饿类和蝶类翅上的斑纹酷似某些肉食动物的眼睛。③植物模拟动物,如蜂兰的花酷似雄黄蜂。

(3)警戒色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不同于保护色和拟态,它不是伪装,而是暴露。只有充分暴露自己,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所以它具有“色彩鲜艳,容易识别”的特点。

(4)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尽管其特点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生物适应性的特征。

(5)有些生物木是单一的具有保护色或拟态或警戒色,例如峡象(俗称臭大姐、放屁虫)其前翅色泽灰暗是保护色。峡象有臭腺,受到惊扰时,会释放出臭椿般的气味,其后翅色泽鲜红

《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邓绍瑛欧阳珊邓宗觉 (南昌大学法律系,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幕.南昌330017) 擒要‘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了“技术圈”和“经济啊”的背景条件下产 生的.它完全与人有关,必须受法律制约.而至B前为止,国家的、地区的和国际问的有关法律、 法规为‘公约)的执行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公约’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和直接经济利益有关,同 时也关系着地球和人民的共同未来. 关键调t生物多样性公约)背景意义 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7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代表团、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会议,从而被誉为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筹备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 在这次著称于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中的空前盛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等3个文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两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1992年6月11日当地时间16时】8分至40分(北京时间6月12旨3时18分至40分),中国总理李鹏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签字,从而使中国成为该公约的第64个签约国。从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便成为当今生态学和法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于“生物多样性”,在t公约》第二条中阐述得十分简明,即指。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在3个层次上被理解为遗传物质、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中国环境报社,199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在逐渐丧失,这一严重事实所带来的危机感乃是《公约》产生的土壤、基础和时代背景。 l物种灭绝的浪潮 全球生物约有300(500)万~l000万种,其中,被人认识和命名者不过150万种。其中,高等植物大约27万种,但已经灭绝和受到威胁的有1.4万种,近年来则猛增至2.5万种。严重的是,每灭绝一种植物便有lo~30种包括动物在内的异养生物随之灭绝。实际上,目前有67%的脊椎动物都是由于无家可归、无食可觅而面临绝境的(叶居新,1993)。 以鸟类而论,从1600~1800年的200年间,只有25种灭绝+但从1800~1950年,仅150年就灭绝78种,现今,每3年便有两种鸟灭绝。估计到2000年时,可能每年灭绝1种。 1975年和1986年的资料指出,全球已经有1000种以上的脊椎动物濒临灭绝,在前西德、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105

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案 教学教案: [目标]: 1.说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难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结构]: 一.观察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拖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b.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 过通过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 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 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 镜与标本相撞)。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 加清晰。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 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 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d.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3.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结论:细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表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①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DNA, 说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点评稿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评课稿 东湖镇中陈志海 李燕老师上的这节课符合新课改理念。整个课堂上,李燕老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主要亮点如下: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李老师以“数青蛙”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 2.互动性。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 3.过程性。科学探究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追求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和谐统一。注重在学习过程潜在的教育因素,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式、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隐含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前人的智慧能力和科学方法。它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超越性。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能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超越现实,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大胆地猜疑,进行假设猜测;大胆地质疑尝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超越课本,不被教材内容要求所禁锢,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信息。能够敢于超越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学习,不被教师的教学要求框架禁锢。能够敢于超越自我,以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己。 5、合理性。李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来突破本节中的重难点。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得很好。整节课让人听得舒服,体现了民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仪态教学确实很稳重。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人文素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讲解技能过硬。虽然现在倡导探究性学习,但是最基本的讲解还是必要的,缺乏不了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在关于“蝎子白天为什么要躲到数厘米深的沙子里面”的实验设计方面,李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充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在进行开展练习使用温度计实验操作方面,能力目标中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体现不足。本节课中演示实验属于较简单的实验,可提前布置学生在家先做一做,再让学生到课堂上来展开讨论,让他们谈谈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中的能力目标;而且能有效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度生物八年级上人教版6.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练习及答案

6.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2019·石家庄)下列哪一种植物能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 A.葫芦藓 B.松树 C.地钱 D.蕨 2.(2019·沧州)“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已濒临灭绝的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 A.海马 B.白鳍豚 C.海龟 D.河马 3.下列哪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A.保护生物的数量 B.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C.保护生物的种类 D.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美国曾成功地对大豆品种进行了品质改良,其原理实际是利用了() A.基因的多样性 B.一个基因库 C.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5.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指() A.基因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 C.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6.我国多数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环境污染 C.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D.外来物种入侵 7.下列属于我国特产的珍稀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A.大熊猫、白鳍豚、大鲵 B.金丝猴、丹顶鹤、白鳍豚 C.大熊猫、白鳍豚、蒙古野驴 D.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 8.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资源丰富 B.珍稀生物种类多 C.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形势严峻 D.我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生物资源可以任意采用 9.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育种利用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基因多样性 D.上述3种 10.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草原。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农田,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沿途还形成湖泊、沼泽。最终携带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 (1)文中描述了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2)上文说明了什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优质参考教学案例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能力:在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过程中锻炼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广泛出现的名词,但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都包含哪些层次学生并不清楚,引导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使用更多的可以理解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了解三个层次的含义。 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中,基因的多样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从具体事例入手,以美国引进我国野生大豆杂交的事例,使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进而使学生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内容宽泛,实际上各部分的关系复杂,内涵深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三条主线:一是确定以生物多样性为知识线,二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为能力线,三是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线。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知识上重难点的合理安排,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合理安排,还应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变化和反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有效的根本保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建议 1、用多媒体的形式介绍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因多样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说明基因多样性的内容是:种类基因多样性和种间基因多

样性,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3、基因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和重点。也可以从具体的事例如手。 教学设计: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文版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 忆及《公约》第19条第3和第4款、第8(g)条和第17条, 又忆及《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11月17日第11/5 号决定要求订立一项生物安全议定书, 其具体侧重点应为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问题,特别是着手拟定适宜的提前知情同意程序,以供审议, 重申《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中所规定的预先防范办法, 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扩展迅速,公众亦日益关切此种技术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还需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 认识到如哺£在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同时亦采取旨在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妥善安全措 施,则此种技术可使人类受益无穷, 亦认识到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对于人类极为重要, 考虑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此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应付改性活生物体所涉及的已知和潜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认识到贸易协定与环境协定应相辅相成,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週不得将本议定书解释为缔约方根据任何现行国际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有任何改变, 认为上述陈述无意使本议定书附属于其他国际协定, 兹协议如下: 第1条 目标 本议定书的目标是依循《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所订立的预先防范办法,协助确保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领域内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并特别侧重越境转移问题。 一般规定 1. 每一缔约方应为履行本议定书为之规定的各项义务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法律、行政和其他措施。

高中生物考点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考点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巧学助记 巧记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1)常见原核生物的“一、二、三”: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2)易与原核生物混淆的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的多样性 ①表现:细胞的形态、大小、种类等各不相同。 ②直接原因: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分子不同。 ③根本原因:DNA的多样性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统一性的表现 ①成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 ②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③遗传: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④能量:一般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⑤增殖方式:都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增殖。 3.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连线) 答案:①—b—Ⅱ②—c—Ⅰ③—a—Ⅲ (2)基本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易错提醒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而不是“一切生物”,即不包括病毒和大部分原核生物;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但没有明确是通过分裂方式产生。

(2)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统一性而非多样性。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一定都是原核细胞。(×) 2.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通过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 3.发菜、颤藻和绿藻的变异来源都只有基因突变。(×) 4.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5.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6.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 7.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的有氧呼吸过程。(×) 观察下图请思考: (1)图甲属于原核细胞,图乙属于真核细胞(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 (2)图甲代表的细胞与图乙代表的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图甲代表的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写出图甲细菌细胞中下列结构的名称: ①拟核;③细胞壁;⑤核糖体;⑥鞭毛。 (4)图甲蓝藻细胞中无图乙细胞中的⑥叶绿体,但它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深挖教材】细胞学说中的“一切动植物”能改为“一切生物”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从周围的生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前面几节的学习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3),本节课注重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可得性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等能力,并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因而,本节教材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 1,练习使用温度计 情感目标 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科学特点,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因而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教材中,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是动物典型的形态适应性特征,学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又很抽象.我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看不见为看见,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我配合有关录像片和图片资料讲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以及造成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深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去. 2,探究教学法: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探究问题,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思维方法及观察思考,实验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3,观察讨论法: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谈话中交流看法,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提议学生进行植物向光性实验,鼓励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数据,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精品练习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选择题 1.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苔藓植物206种,蕨类植物188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2 190种,蝶类有34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个体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培育的海水稻已进行试种。海水稻的培育利用了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栖息环境的多样性 3.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物种多样性 B.基因多样性 C.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4.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价值D.实用价值 5.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外部形态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包括() A.森林多样性、海洋多样性 B.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 C.生物圈、大气圈和地球圈 D.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不是基因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的是() A.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遗传资源 B.为驯养家畜和改良农作物提供物种

C.方便生产转基因产品 D.为改善气候提供保障 8.2015年,药学家屠呦呦用提取自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种植黄花蒿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A.潜在价值B.间接价值C.直接价值D.没有价值 9.2019年1月7日,华为宣布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过土壤数字化让盐碱地上可以长出水稻。海水稻和普通水稻的不同体现了生物哪方面的多样性()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染色体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有100多种是我国特有的,如银杏、水杉、银杉、金钱松等。这些说明了()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环境的多样性 11.环境的污染、过度的采伐捕杀等导致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就是生态功能 C.红树林的防风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D.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12.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生活在当地的牧民为了增加收入,大量饲养牛、羊,导致大量的草场被破坏。这样会破坏当地的()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D.以上选项都对 二、解答题 1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蘊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该保护区内有浮游植物104种,有高等植物191种,甲壳动物5种(如虾、螃蟹等),软体动物41种

生物多样性公约全文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文 第1條目標 本公約的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實現手段包括遺傳資源的適當取得及有關技術的適當轉讓,但需顧及對這些資源和技術的一切權利,以及提供適當資金。 第2條用語

第3條原則 依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各國具有按照其環境政策開發其資源的主權權利,同時亦負有責任,確保在它管轄或控制範圍內的活動,不致對其他國家的環境國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的環境造成損害。 第4條管轄範圍 以不妨礙其他國家權利為限,除非本公約另有明文規定,本公約規定應按下列情形對每一締約國適用: 1.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位於該國營轄範圍的地區內; 2.在該國管轄或控制下開展的過程和活動,不論其影響發生在何處,此種 過程和活動可位於該國管轄區內也可在國家管轄區外。 第5條合作 ?每一締約國應盡可能並酌情直接與其他締約國或酌情通過有關國際組織為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並就共同關心的其他事項進行合作。 第6條保護和持久使用方面的一般措施 ?每一締約國應按照其特殊情況和能力: 1.為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制定國家戰略、計劃或方案,或為此目的 變通其現有戰略、計劃或方案;這些戰略、計劃或方案除其他外應體 現本公約內載明與該締約國有關的措施; 2.盡可能並酌情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久使用訂入有關的部門或跨部 門計劃、方案和政策內。 第7條查明與監測 每一締約國應盡可能並酌情,特別是為了第8條至第10條的目的: 1.查明對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要 顧及附件一所載指示性種類清單; 2.通過抽樣調查和其他技術,監測依照以上1項查明的生物多樣性組成部 分,要特別注意那些需要採取緊急保護措施以及那些具有最大持久使 用潛力的組成部分; 3.查明對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產生或可能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過 程和活動種類,並通過抽樣調查和其他技術,監測其影響; 4.以各種方式維持並整理依照以上1、2和3項從事查明和監測活動所獲得的 數據; 第8條就地保護 每一締約國應盡可能並酌情: 1.建立保護區系統或需要採取特殊措施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 2.於必要時,制定準則據以選定、建立和管理保護區或需要採取特殊措施 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 3.管制或管理保護區內外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的生物資源,以確保

细胞生物学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Ch2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四)细胞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桥梁 (五)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归宿,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1.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 2.具有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3.具有相同的遗传装置,以DNA储存遗传信息,以RNA转录遗传信息,以核糖体翻译遗传信息。 4.采取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第二节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原核细胞→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界) 细胞古核细胞→古核生物(古核生物界) 真核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整个生物界有3类细胞,3类生物,6个生物界。 一、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的基本特点 (1)没有细胞核,基因组小,为一“裸露”的环状DNA,基因表达调控简单,无细胞分化,为单细胞生物。 (2)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3)没有细胞骨架体系。 主要代表: 支原体(mycoplast)——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细菌 蓝藻/蓝细菌(Cyanobacteria) (一)支原体(mycoplast,霉形体) 无细胞壁,细胞形态可变。 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二)细菌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 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1.细胞壁 共同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膜/细胞膜 是典型的单位膜结构,某些革兰氏阴性菌还具有细胞外膜。 通常不形成内膜系统。 3.细胞质与核质体 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样,没有核膜,DNA集中在细胞质中的低电子密度区,称为核区或核质体(nuclear body),与真核细胞典型的细胞核相区分,又称为拟核或类核。 核质体是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所含的遗传信息量可编码2000~3000种蛋白质,空间构建十分精简,没有内含子。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4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能力:在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过程中锻炼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广泛出现的名词,但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都包含哪些层次学生并不清楚,引导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使用更多的可以理解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了解三个层次的含义。 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中,基因的多样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从具体事例入手,以美国引进我国野生大豆杂交的事例,使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进而使学生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内容宽泛,实际上各部分的关系复杂,内涵深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三条主线:一是确定以生物多样性为知识线,二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为能力线,三是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线。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知识上重难点的合理安排,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合理安排,还应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变化和反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有效的根本保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建议 1、用多媒体的形式介绍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因多样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说明基因多样性的内容是:种类基因多样性和种间基因多

样性,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3、基因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和重点。也可以从具体的事例如手。 教学设计:

7.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7 生物的多样性 姓名:日期: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如沙漠地区的植物根深而叶小或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环境;热带地区的植物,阔叶常绿、板状根适应多雨高温坏境。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一致,有利于隐藏自己,便于捕食或逃避敌害。如变色龙、青蛙的体色。 (2)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与周围物体的形状极为相似。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细竹枝就是典型的拟态。 (3)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另外,动物在防御方面还有静止不动(假死)、转移攻击部位、释放化学物质等适应性行为。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之间互相对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桃树为蜜蜂提供密源食物,蜜蜂为桃树传粉以便繁殖。 2.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生存为另一种生物提供食物,协同进化,如,草→羊→狼,任何一方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物种的诞生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给人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4.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大熊猫、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珙桐、银杏、银杉、水杉、桫椤等。 注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灭绝,也就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丢失,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善待生物,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作业部分】 1.青蛙背部皮肤是色,腹部是色,这种颜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大致相同,称为,有利于青蛙捕捉昆虫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对的适应。你还知道其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吗?举两个例子:。

生物多样性公约

CPM 2011/17 2011年2月 MA368/Ch. C I .引 言 1. 《国际植保公约》认识到与拥有共同利益的国际和区域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与区域和国际组织开展良好合作可以产生协同增效作用,避免出现重叠或相互矛盾的做法。另外,此类合作还可以提高区域和国际组织对《国际植保公约》宗旨和目标的认识,并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植保公约》。 2. 以下是关于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在目标6方面工作的报告。目标6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植保公约》并与相关区域和国际组织合作。本报告涉及秘书处或植检委代表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开展的工作。 提高对《国际植保公约》与伙伴组织间联系的认识 3. 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与植检委观察员组织在2010年开展合作,正式确定了其在国际植物检疫门户网站(https://www.ippc.int/index.php?id=international_organizations )中的联系信息及概要信息。通过门户网站的伙伴简介及相关新闻稿,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强调了《国际植保公约》与其伙伴间的联系。

CPM 2011/17 2 4.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伙伴组织在植检委会议期间举办会外活动并展示海报。目前已采取若干步骤,确保这些组织能定期了解《国际植保公约》相关活动及事件。 II.与政府间组织的合作 《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 5.秘书处参加了一次探讨《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框架内能力建设问题的会议。在监督、监测、报告以及诊断领域确保国家植物检疫能力方面,各方拥有共同目标。讨论强调必须协调能力建设并加强现有(植物检疫)系统,并且需要进行可持续的能力发展。目前许多工作正通过双边计划予以执行,但在协调和信息交流领域仍需开展大量工作。 6.各方大力支持该计划以及参与《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能力发展计划的各国家部委之间的合作。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概述 7.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之间的合作依照经双方秘书处商定并得到2004年植物检疫措施临时委员会第六届会议注意的《合作备忘录》进行。这种合作由各领导机构的相关决定授权开展。秘书处继续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行联络。 8.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推荐Howard先生在植检委第五届会议期间的科学会议上发言,他介绍了水生植物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国际植保公约》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两名成员参与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国际咨询小组,其中一名具有外来入侵物种方面的背景,另一名则具有生物安全方面的背景。 9.正如在议程议题8.2下的报告中所概述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希望与《国际植保公约》继续合作,该报告还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国际植保公约》之间的联合工作计划。 《生物多样性公约》领导机构会议 10.《生物多样性公约》在2010年10月11-15日举行了作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并于2010年10月18-29日举行了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两次会议均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详情参见生物多样性公约网站上的两份会议报告(www.cbd.int/doc/meetings/bs/mop-05/official/mop-05-17-en.doc和http://www.cbd.int/ doc/meetings/cop/cop-10/official/cop-10-27-en.doc)。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 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时安排

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 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有关内容如下: 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 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1条目标 本公约的目标是按照本公约有关条款从事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实现手段包括遗传资源的适当取得及有关技术的适当转让,但需顾及对这些资源和技术的一切权利,以及提供适当资金。 第2条用语 为本公约的目的: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 生物技术是指使用生物系统,生物体或其衍生物的任何技术应用,以制作或改变产品或过程以供持定用途。 遗传资源的原产国是指拥有处於原产境地的遗传资源的国家。 提供遗传资源的国家是指供应遗传资源的国家,此种遗传资源可能是取自原地来源,包括野生物种和驯化物种的群体,或取自移地

保护来源,不论是否原产於该国。 驯化或培殖物种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影响了其演化进程的物种。 生态系统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们的无生命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单位交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 移地保护是指将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移到它们的自然环境之外进行保护。 遗传材料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 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 生境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自然分布的地方或地点。 原地条件是指遗传资源生存於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之内的条件;对於驯化或培殖的物种而言,其环境是指它们在其中发展出其明显特性的环境。 就地保护是指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以及维持和恢复物种在其自然环境中有生存力的群体;对於驯化和培殖物种而言,其环境是指它们在其中发展出其明显特性的环境。 保护区是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由某一区域的一些主权国家组成的组

高中生物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导学案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物多样性、统一性的实例 a a 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 b b 课时要求1.通过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2.运用生物进化的观点,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中国神话里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也有上帝七天创世说。 现在我们知道,神创论是不正确的,地球上的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生物的进化。一、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 1.物种和生殖隔离 (1)物种:相互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后代的一种自然生物类群。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后代的现象。2.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生物的多样性:已知现存物种的总数在200万种以上,它们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2)生物的统一性 有很多生物具有能够飞行的“翅”,如昆虫的翅、鸟类的翅、蝙蝠的翅等,据此分析: 1.这些能飞行的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何判断?

答案不是同一物种,判断物种要看不同类群的生物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有,则是不同物种;若没有,则是同一物种。 2.这些“翅”虽然功能相似,却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从分子水平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3.这些生物个体之间虽然有一定差别,但是细胞的结构却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生物具有统一性。 知识整合判断物种要看不同类群的生物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有,则是不同物种;若没有,则是同一物种。生物具有统一性,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1.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 A稀有性B.适应性C.统一性D.竞争性 答案 C 解析生物界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体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是在生物体层次上的统一模式。 2.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以说明( ) A.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B.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C.在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 D.人类与猩猩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 答案 C 解析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知,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这说明人类与大猩猩在生物体这一层次上,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方法链接判断两群生物个体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练习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观看光盘中不同环境中的几种生物图片, 引言:刚才,我们同学看到的有动物、植物,它们分别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和周围的环境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的多姿多彩,它们又是如何适应它们所生存的环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 引出课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讲:许多同学家里可能都种过花,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如果我们把房间里的一 盘花移到窗台边,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的向光性”。 2、问: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学生回答:(预习书本或查资料了解到的知识) 介绍:动物的“伪装”: (1)图片:青蛙、变色龙、白熊、蝗虫、雷鸟等,录象:昆虫的保护色。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以便捕食或躲避天敌,从而适应环 境,称为保护色。 (2)图片:竹节虫,了解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形或色斑,与 其它生物或环境非常相似的状态,称为拟态。 问:保护色或拟态,对动物的生存有何好处?——以便捕食或躲避天敌等。 问:你还能举例说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吗? 如:骆驼,壁虎的爬行,猎豹的奔跑等。 讲: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保护色等,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后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生物生存总是要适应环境的,虽然它们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讲: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生物,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科学家的统计也只能给我们一个近似的答案(约500万种)。而当今世界的生物物种正在一天天减少却是确凿无疑的。一直以来,人们在不停的利用各种生物资源,来享受生活、保持健康和方便生活。地球上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物种永远告别我们这个星球。一个物种灭绝不仅对那个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