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结体变化_九_

行书的结体变化_九_
行书的结体变化_九_

书画讲座SHYS

行书的结体变

化(九)

□ 胡耀超

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

一、怎样理解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

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是指一幅行书作品中应以行书字体为主,也可借用部分楷书或草书的结体和写法。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行书作品中可以出现楷书和草书字体。二是行书字可借用楷书或草书的结体和写法。借用楷书结体和写法的行书为楷行,借用草书结体和写法的行书为草行。三是行书作品中可有行楷、行草之分。借用楷书结体或写法较多的行书作品为行楷作品,借用草书结体或写法较多的行书作品为行草作品。

被历史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由于借用楷书的结体和笔法较多而被称为行楷作品的典范。但《兰亭序》中也借用了草书的结体和笔法,如其中的“於”(于)、“以”、“亦”,多次借用了楷书结体,而其它行书字则借用了不少草书的笔法。

被历史推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因为借用草书的结体和笔法较多,而被称为行草作品。但是,其中有些字也借用了楷书的结体和笔法,如“壬”、“申”等字。

以上二例说明,行书作品在结体上可以有字体的变化,也应该

有字体的变化。有了这种变化,才

能使行书作品更有韵味、更富活力,

也才更能体现行书作品动静结合的

独特风格。

二、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形式

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有以下

五种形式:

1. 借楷书结体,用草书笔法。

即在不改变楷书的基本笔画和各部

分位置的前提下,改楷书笔法为草

书笔法——方笔改为圆笔、折笔改

为转笔、断笔改为连笔(笔连或意

连)、藏锋改为露锋。下图为王羲

之《兰亭序》的后15行,其中有

些字就是用楷书的结体、草书的笔

法。如:第一行的“趣”、第二行

的“然”、第三行的“至”、第四行

的“慨”、第五行的“为”(为)等

字,就是楷体草书的形式。

2. 借草书结体,用楷书笔法。

草书结体特点是笔画简洁连贯。这

样的结体,也可以用楷书多方笔、

折笔、断笔和藏锋的笔法来写。如

“兴”(兴)、“长”(长)、“实”(实)

等字,古人的草书已经简化为现代

的简化字。类似这些字及其它一些

草书结体,也可用楷书的笔法写。

《兰亭序》中的“於”(于)字,大

都用草书结体,但写得都不大草。

如下图第七行中的“於”,基本是

楷书的笔法。

3. 在结体上部分用楷书、部分

用草书。对于行书作品中的合体字,

在结体上可部分借用楷书结体、部

分借用草书结体。如下图第二行的

“足”字,上部是楷书的结体,而

下部是草书的结体;第六行的“能”

字,左部是楷的结体,而右部的结

体是草书。

4. 楷体楷写。在行书作品中尤

其是行楷作品中,有些字可以借楷

书的结体、用楷书的笔法去写。如

下图第一行的“舍”、第二行的“自”、

第四行的“随”字, 即为楷体楷写。

5. 草体草写。在行书作品尤其

是行草作品中,一部分字可以借用

草书结体,用草书的笔法去写,以

增加作品的动感和流畅的气势。如

下图中的“以”、“亦”、“於”(于)、

“后”(后)等字,大都用的是草书

的结体、草书的写法。

三、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方法

在行书结体的字体变化上,上

述五种形式都可以用,重点是变化。

但变化应注意节奏和规律,其方法

应注意四个方面:

1. 同字字体可有变化。在一幅

行书作品中,如果一个字出现两次

以上,字体的结体就应有变化。如

下图《兰亭序》中的“之”、“以”、

“於”(于)、“不”等字多次出现,

字体的结体就有变化。

2. 相邻字的字体可以比较有

节奏地变化。在一幅行书作品中,

上下字之间可以比较有节奏地变化

字体,或一两个或两三个地改换上

述五种字体变化的形式。右图为行

书对联式中堂,内容是毛泽东诗句

52/书画艺术·9月号

书画讲座SHYS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该作品中,每隔一两个

便变化了字体的形式。“云”、“黄鹤”、“下”、“白”为草书结体,

“横”、“派”、“浪”、“起”、“烟”为部分楷、部分草书的结体,“三”、

“九”基本是楷书结体、楷书写法,而“浮”、“吴”则是楷书的

结体但笔法却多是草书。

3. 行楷作品中可多借用楷书的结体或笔法,但必须有行草

的结体、笔法和笔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静中有动。如王羲

、赵孟的

之的《兰亭序》

9月号·书画艺术/53

硬笔书法楷书结构要点

楷书结构原则——平正 平正的含义 是指字端正、不偏不欹,它是汉字楷体构字的重要法则。清代书法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书宜平正,不宜侧欹。”就是指这一原则而言的。字体的平正不是给人以安稳感,更重要的是可以理正行气、协调章法,使每一篇字犹如严整肃穆的军士方阵。 平正的要领 平正又可分为重心平稳、横平竖垂。 (一)重心平稳 重心原是指地球对物体各部分的作用力,它的合力叫重力。重力集中点就是物体的重心。 汉字的笔画本无重量。但是,人们往往把对各种物体的接触所形成的重量知识移情于汉字的笔画形质上。汉字的中心往往处在字的无形中竖线上。只有在中竖线上左右平衡地安排笔画,才能求得左右稳定。 1、点落竖中线 凡是字的中间有点画,应把字写在竖中线上,其它笔画以点为中心匀称安排。 2、横分竖中线 在上中下有横的字,横要在中竖线上平均安排长度。 3、竖与竖中线重合。 中间有竖的字,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其他笔画的结构单位均衡安排。 4、口排竖中线

中部有口“口”“日”的字要把“口”“日”安排在竖中线上,并且在竖中线上所占空间匀称,其他笔画做合理安排。 5、相交竖中线 撇、捺画在竖中线上交叉。 (二)横平竖垂 1、横平 汉字从整体上看横比竖多。我们在写横画时一定要根据结构需要,准确的安排每一个横画的位置,精确的测定其长短比例,并保持它们的平行距离和左低右高的势态。 (1)单横 在一个字中,如果横画只出现一次,这一横画往往在字里充当主笔。要把它写成长横,以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2)双横 双横上下相叠,必须要一短一长,间距保持平行。如果长短一致,则会失去主次和美感。 (3)三横 三横上中下相叠,宜两短一长,中间一横也可稍短或稍长,但不可与长横挣位。三横的间距相等,以体现结字均衡的原则。

书法鉴赏课后题答案

下列哪种笔法是指笔毫不离开纸面并且书写出由粗到细变化的线条 A、提笔 B、按笔 C、蹲笔 D、挫笔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下列哪种笔法是指顿笔后,笔毫不提不按,只做微小的位置移动 A、提笔 B、按笔 C、蹲笔 D、挫笔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笔画组成部分的是 A、起笔 B、提笔 C、行笔 D、收笔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顿笔用笔时比较轻而蹲笔比较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颜勤礼碑》是初学楷书书法的人很好的范本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麻姑仙坛记》点画用的最多的一种写法是 A、左侧点 B、右侧点 C、短横点 D、短竖点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麻姑仙坛记》是谁的作品 A、柳公权 B、褚遂良 C、张旭 D、颜真卿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在《麻姑仙坛记》中主要采用篆法入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在永字八法中被成为勒的笔画是()。 A、点画 B、竖画 C、横画 D、撇话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在《麻姑仙坛记》中横画起笔为方笔,收笔为圆笔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在《麻姑仙坛记》中折画主要以什么形式为主 A、圆折 B、方折 C、外方内圆 D、先横后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麻姑仙坛记》中楷书字体哪个部分比较密集 A、左上 B、右上 C、左下 D、右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折画的表现形式的是 A、内外皆圆 B、外圆内方 C、外方内圆 D、先横后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勾画在永字八法里称为趯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麻姑仙坛记》中的勾画主要采用行书入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在唐朝建国初,书法并没有得到重视,而是在中唐后才逐渐得到重视并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柳公权最初是得到哪位皇帝的赏识 A、唐宪宗 B、唐穆宗

行书结字基本规律

行书结字基本规律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 1、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等皆是大家。 2、颜体行书。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3、魏碑行书。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

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下面以米芾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一、大小长短 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这点是初学者临摹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

书法教案 第五课 结字规律(三)

第五课结字规律(三) 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周迪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比例适当”这一结字规律,在书写过程中能做到比例适当。 2.写好“盖、孟、盒、党、唇、各”等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过程中,注意比例适当。 3.培养书写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点: 在书写过程中做到比例适当,各部件协调统一。 三、教学准备: 课件、磁性方格、字形模块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书法常识 师:同学们,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历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法珍宝。在前几堂书法课中,我们欣赏了“天下第一行书”——欣赏了“天下第二行书”——还欣赏了“天下第三行书”。(欣赏书法作品,指名说出书法家及作品名称。) 齐读积累书法常识。(出示ppt) 第二板块:技法空间 师:在上节书法课中,我们学习了第三种结字规律“比例适当”(ppt)。 师:要做到比例适当,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呢?(板书:大小、长短、宽窄)师:上节课,我们学写了左右结构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写上下结构的字,一起来认识一下,齐读(出示:盖、孟、盒、党、唇、各)。

第三板块:练字平台 1.汉字归类 师:书写前,咱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出示PPT)。 先引导学生运用上节课的结字规律总结出字形结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贴“上部窄,下部宽”“中部窄,上下宽”“上部大,下部小”;然后请学生根据“活动过程”展开学习。 请一组学友到黑板前完成游戏,即汉字归类。 师: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我们准确地把这些汉字送入了相应的“大本营”,进行了“归类”。下面,我们逐个走进“大本营”,学写这些汉字。 2.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恙”和“孟”。 ①说一说 师:先走进第一个“大本营”。请大家仔细观察“恙”和“孟”,我们怎样书写才能使它们符合“上部窄,下部宽”的特点?可以说“某个部件”,也可以说“具体笔画”。 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说书写要点的时候,关注了“比例适当”和“点画准确”两方面。写字呀,“意在笔先”,首先要注意整字在田字格中的形状大小、位置安排,做到“布局合理”。书写时,还要注意“点画准确、比例适当”。这既是书写的要求,也是评价书写的依据。(板贴:布局合理、点画准确、比例适当) ②写一写 老师范写这两个字,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实物投影展示) 恙:上窄下宽;羊字头位于上半格居中,三横宜短,等距平行。心字底,宽而扁,三点形成一条左低右高的弧线,与羊字头对正。

最新书法教学大纲: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

第八、九、十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 一、课程性质: 研读对象:本课程的主要研读对象是大学专、本科各专业。 二、教学目的: 1、熟悉并掌握汉字重要偏旁部首在隶、楷、行书中的形态特征及书写技巧,争取在下面的临摹中加以把握运用。 2、熟悉并掌握汉字独体字的结字规律特点,运用各自所选择书体技巧达到初步的书写能力。 3、了解汉字合体字的结构种类,通过书写练习,掌握结字的一般规律,具备单个字型的临摹能力,为后面的整体临摹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学习掌握结字技巧,应重要通过临写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结字的印象,提高把握塑造字型的能力,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每个字型,尽量在整体上去把握,下笔之前先观察字例的结构与姿态特征,书写时要果断、连贯,一气呵成,切记将注意力局限在点画细节上,忽略了字型的整体感。 四、课程总课时: 本课程安排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本章时数为6学时。 [要点] 学习结字技巧,首先要掌握偏旁、部首的形态特点,同一个偏旁

部首在不同的书体中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书写习惯,在学习中应注意准确把握。 结字是书法学习中,一项重要技巧,直接关系到书写效果的好坏,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应注意掌握每一种结体类型的规律特征,争取运用每一种规律都能处理更多同样特点的字形,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学期:第八章-第十章 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 本课的内容都是结字特点分析与训练,属于一个整体范畴,在安排上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步骤,先是偏旁部首,然后是独体字,最后是合体字,每一种结构类型都列出代表字例和结字要领,由隶、楷、行书三步分组成,便于分书体学习。

行书的结字规律

REGULAR行书结字的规律 行书概述 张怀瓘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较之楷书更加简约、流畅;较之草书则容易辨识和学习。所以,行书的实用性比楷书和草书更强,备受大众喜欢。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历代行书大家辈出,个性不同,风格多样,但在结字上也有一些共同规律可循,主要是结字的和谐变化,其核心在于变化,其规则在于变化的和谐。其规律一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与长短; 2、平正与欹侧; 3、牵丝与省略; 4、收放与伸缩; 5、疏密与匀豁; 6、开合与向北; 7、让与就; 8、错落参差; 9、凡同求变。

以《伯远帖》为例 《伯远帖》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1、大小与长短 首先,我们要注意字形的大小和长短变化,写字最忌大小划一,“状如算子”。把握好这一规律,我们在临摹和创作的时候即可对每个字的字形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整篇作品有一个中体的把握了。例如上面《伯远帖》中的“顿首”、“伯远”、“实自”、“从之”等上下字大小的变化都是很大的。 1 长短、大小的变化:“实”长、大,“自”小、短。 2 “从”大,宽,“之”小、短 学习书法,不会一蹴而就,贵在坚持,切记、切记! ——省斋

2、平正与欹侧 根据章法、行气的需要,行书的字体 时而为平正之态,时而取欹侧之势。 如三四行的首字“志”、“不”等 字欹侧之态非常明显,又各不相同。“古”、“获”、“峤”则稳定、平正。 1 “志”的“士”正“心”斜。再看, 左点做左下支撑,右点分量加重,“士”的短竖还是留在整个字的重心线上, 字势欹侧,实则稳定。加上下面“志 在优游”左右错落,也进一步起到了 稳定的作用,使整行重心稳定。 2 重心平稳,姿势平正 3、牵丝与省略 行书中的牵丝也是区别于楷书的一个主要特点,它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连绵,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例如:“远”、“群”、“为”等字;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行书中还经常省略一些笔画!将汉字的部件儿简单化、省略化,例如:“顿”、“胜”、“业”、“瞻”、“永”等字。 燕燕莺莺爱眉札,一笔好字亦风流。康桥一吟留宿债,华洋共融惊世情。 ——徐志摩

行书的3大体系和9大规律

行书的3大体系和9大规律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 1、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等。 2、颜体行书。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zhòu 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3、魏碑行书。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

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 下面以米芾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一、大小长短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这点是初学者临摹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 二、平正欹qī侧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书较赵子昂的行书的欹侧程度大点。 三、减省连结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四、收放伸缩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五、疏密匀豁楷书一般是匀称布白,行书的布白较楷书的布白丰富得多,行书布白有匀有豁,有疏有密。这点也是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容易把字写得平均分布,毫无趣味性可言。 六、开合向背所谓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外拓展的趋势;所谓合,是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势。开合又称“向背”,背者为开,向者为合。米行书中宫紧收,结字以开(背)为主,颜行书外紧内松,结字以合(向)为主。其实每位书家的结字都有开有合,或开中有合,

书法结字的十种方法

书法结字的十种方法 在美学角度而言,书法是一种视觉造形艺术,讲究变化与造势。下面,我们总结书法10种变化,悟懂和实践这些变化,越写越漂亮! 一、大小变化 三个同样大小的字,笔划的粗细与多少差不多的,若相连在一起,整幅书法就废了!通常来说,少划的字写小,多划的写大,但反过来的例外偶有奇效。每个中文字有多种写法,一个书法家要记得三几种。这对大小的变化很有帮助。 二、粗细变化 指笔划的粗细,是提、按的变化了。提按是用笔的一个重点,因为要一气呵成,书者不能每写一笔就到墨砚上整理笔毛。按下而粗写,笔毛八字打开,跟提笔细写要练得笔毛会自然地收合起来。纯羊毫的笔毛最软,下按最易,但提笔时笔毛因为不够弹性而收合最难。毛愈软,变化愈多,但用笔是比较难学的。要提按自如,用笔要做到八面出锋。 三、宽紧变化 作画既要密不通风,也要宽可跑马——书法也是如此。一个字的结构要有宽有紧,或一个字宽一个字紧。有时书者可把两个字作一个字写,写得紧紧的,再下去就突然宽敞起来。不仅上下要有宽紧,左右也如是。写了一行,下一行要看上一行而变。其它的变化也是要上下左右一起顾及的。

四、左右变化 书法常谈的行气,不是指一行写得够直,而是指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气势。上佳的行气,可以写得忽左忽右,好像醉酒行步似的。书法的字可以分开来读,但却不应该分开来写。(就是字与字之间有大距离,也要写得有连贯性。)书法要整幅看,所以下笔时的意识,是忘记字与字之间的分离,好像是画一幅抽象画作似的。能做到这一点,忽左忽右的困难就解决了。 五、浓淡变化 这是今人胜前人之处。前人所用的墨色一样,今人有写得忽浓忽淡的,大有佳处。浓淡的写法是水墨并用,而墨的质量就变得不大重要了。有时单蘸墨,有时单蘸水,有时先水后墨而后写,也有时先墨后水而后写,效果各有不同。过时而坏了的墨叫作「宿墨」,某部分的墨与胶分离,有沉淀,写来大有奇趣。中国产的墨汁过了三几天就变作「宿墨」,奇臭!日本的墨汁永远不臭,但要等好几年才有「宿墨」之效。我有三十瓶藏了四年的日产墨汁,成为坏了的「宿墨」,珍品也! 六、润枯变化 「润」是多墨湿笔;「枯」是少墨干笔。少人知道的是把这二者用到极端会有很好的效果。这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师王铎发明的。二者用到极端,润的化开来以至笔划不能分辨,枯的要细看才见墨迹。王铎有好些精品,是每蘸一次墨写到全干才再蘸墨。要把润枯极端化,有两个重要的法门。其一是极润而刻意地要墨化开来时,手的动作要把笔划交代得很清楚——这样,化墨而不辨笔划,观者还可以感觉到字意。其二,用笔要非常老到,否则一到枯笔笔毛就散乱了。宣纸

行书

第一单元认识行书 第一课什么是行书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传统 2、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的意义 3、了解什么是行书及行书的特点 教学重点:什么是行书与楷书有什么区别 教学难点:行书与楷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介绍1、什么叫做书法? (1)、“书法”这一名词在我国已运用了三千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了,从广义上理解,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因为“书”所指的就是写字,而“法”可以理解为方法;而从狭义上说,书法特指用毛笔书写的汉字艺术。 (2)、或许有的同学会问,书法既然是写字的方法,那么外国是不是也有书法艺术呢?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艺术,它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毛笔有很大的关系。记得西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蔡邕说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由此可见,汉字与毛笔的特殊性,是产生书法艺术的主要原因;造型与表现的有机结合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说法一时之间或许我们还很难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会慢慢理解的。 (3)、现在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书法是怎么会诞生的呢?其

实书法是从实用中发展而来的。我们知道在原始人的时候没有文字,他们记事很不方便,于是他们每当有事的时候都会在腰带上打上一个结,大事就打一个大结;小事就打一个小结,这件事做完之后就把结解开。这就是最初的结绳记事说。但这样还是不方便,传说是黄帝派他的一个史官仓颉创造文字,使人们能够详细地记录所发生的或要去办的事,文字也就因此而诞生了。文字的存在必须经过书写,于是书法也就诞生了。 二、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早在周代,就把书法列入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后人更是注重书法的教育,文字是写给人们看的,具有一手好字,不仅能够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或许有的同学会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电脑早就可以代替人类的书写工作,我们为什么还要舍易求繁呢?书法走到今天,已经逐渐转换为了纯艺术,它的实用功能已逐渐地减少,所以说,我们的书法课其实和美术、音乐等课程一样,均属于艺术类课程,在书法课上,我们所要学习的,不光是书写的技巧,更重要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书法艺术的美感,体会其中的韵律,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观。 三、怎样学好书法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所以要学好书法首先要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有“书卷气”要写“文化字”,其次就是要多看,多读,多思考,只要勤奋,勤能补拙。

行书技法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行书 第一节认识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行书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现在常见的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无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要一笔一画地写得端端正正,写起来都有点费时间,所以人们在书写不很重要的东西时,往往就写得自 由一点,草率一点,因而也快一点,但又要保持正体字的形体,这就是 行书。六朝以来,它就是人们手写的主要字体。 行书的特点是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连笔,省减笔画。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楷书成分多草书成分少的叫行楷, 楷书成分少而草书成分多的叫行草。 (人的三种写法:楷书、行书、草书) 关于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画行签押图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

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王羲之书法 第二节行书技法 1、行书的用笔技巧、结体和章法特点 行书的笔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源于楷书,但更有它自己的特色。楷书笔画多用直线,行书笔画则多用弧线。楷书在转折处多棱角,行书在转折处则多以转代方,很少提按折翻,而是折意暗过,柔韧圆润。楷书的点画大多比较完整和独立,行书的点画则大多比较随意自如,既可独立,也可自由变化,不受拘束。二是大量吸纳草书笔法,尤其是行草书,常常一笔环转,连绵不断,点画流便,笔速势急,体态流动。三是起笔大多露锋入纸,中锋、侧锋互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四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大多有笔势往来和笔意引带的特征,并时常用牵丝作为联系的媒介,显现出它那流畅活泼的个性来。五是楷书点画大多依法求形,而行书的点画则大多以形求法。行书虽运笔如飞,但不能浮滑草率,当在痛快淋漓中有沉着周到之精神。不能只图痛快,点画潦草而法度荡然无存。 行书的结体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重心平稳,欹正相错。由于行书是以动为主的书体,它的重心平稳必须在运动状态中去求得。无论体势有多么的欹侧,行笔有多么的跌宕起伏,线条有多么的纵横交错,行书的结体都要平险结合,不使倾倒。二是有开有合,疏密相宜。行书结体是自由的,在一行字中,哪个字大,哪个字小,都可作任意的安排。所谓的“开”,既可左右打开,也可上下打开。左右是横向打开,上下是纵向打开。所谓的“合”,既可左右合,也可上下合。左右是横向合,上下是纵向合。打开的结果是“疏”,合的结果是“密”。一开一合,讲的是巧妙搭配,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三是随形变化,同字异构。行书结体贵在通变,凡遇相同的字与相同的字形,都要做到形随势变,无有重复。 行书的章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谋篇布白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行书书写技巧解读

行书书写技巧解读 行书用笔的特点 1.放松楷法,书写增速。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苏轼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须有交待,如藏锋、露锋、回锋、折笔、顿笔等。而行书因为书写的便捷,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省去了许多逆、回、顿、驻、转等楷书笔法。可是,放松楷法,并非意味着行书书写的容易,在用笔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点画的表现上保持楷书所要达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艺术效果,笔画当重处还得重,当轻处还得轻,不能像硬笔写出的那样一般粗细,有弯无折。刘熙载《艺概》云:“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且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这种功夫要从楷书中来,根据楷则进行放松,使行书行笔有节奏。在起笔、收笔时缓些,在中间行笔时快些,而在笔画之间交换过程中,笔势更迅疾些。总之,行笔既要不徐不疾,沉着从容;又要有疾有徐,态度自在。

2.露锋入纸、中侧互用。行书的起笔有用“逆势切入”的笔,这基本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笔尖不着纸,称为“意逆”。而行书一般的起笔都是顺势落笔的,行书用逆锋起笔只是少数。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笔画无论方圆,以中锋为主,这是一个基本大法,可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起止转折,笔锋无时无刻不向侧锋方面转化,要熟练地运用中锋和侧锋,固非易事,关键在于调锋,笔锋要能随倒随起,能侧能中,就不会有僵卧之病。所谓中锋,即指笔运过程中,笔心常在点画中线上行走或万毫齐力的行笔;所谓侧锋的特点是笔尖偏于笔画之一方,铺毫用力有所偏重。 历观前贤名迹,古人作行书没有不兼用侧锋者,无不以“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为准的,因此不能偏信笔笔中锋的说法。在行书名家中,就连以多用中锋著称的颜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时露侧锋之笔。行书的用笔特点,应是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态,微露锋芒,而富生意,随着笔势的往来,翻腾起倒,笔意到处,则体势也就自然圆活,风骨也就自然劲健。 3.笔意萦带、牵丝往来。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王羲之《兰亭序》帖及米芾《方圆庵记》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见出笔意

书法欣赏基本要领,搞书法不得不看!

书法欣赏基本要领,搞书法不得不看! 一件优美的书法艺术品,莫不是来自于创作者凭藉著线条媒材,运用创造的技巧,表现出情志的结果。这三个要素,媒材為客观的载体,技巧為表现手段,情志则是书家对外在世界情感的显现。媒材与技巧有形质可寻,情志则无形质可求。站在欣赏者角度来说,也无非凭藉书作以探索作者的情志為最终目的,但是无形的情志难以捉摸,终须依靠有形的表现方式以理出作者幽微的用心。小从点画的运行、单字的造型,大到行气呼应,篇章佈置,甚至所用的笔、墨和纸都有助於书法趣味的探索。以此求得书家精心妙义之所在,以及从中看出书家的性情来。可以说,技法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欣赏者入门的课程之一。基於这个理由,本单元从技巧的层面,介绍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入手之处。 一、笔法 使用毛笔写成各种形态的点画、书体的规律性运动的方法,即是笔法。它是构成书法的审美情趣,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创作可根据字体的不同和审美要求的不同,选择使用各种不同的笔法,写出笔法多变,风格谐调,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来。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古人十分重视用笔的方法,甚至强调為

书家必须遵守的原则。用笔的方法繁复,重要的有下列几种: (一)、方圆 方圆即是方笔与圆笔。起笔、收笔处呈现棱角的為方笔。它的运笔通常是逆锋入笔,直切而下,行笔之后,折锋顿笔,作三角形运动,使锋侧作出直线的稜角,最后回锋收笔。方笔的特点是状如刀斫斧劈,峻劲挺直,笔意外露,能呈现出雄强的气势。魏碑《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额》、欧阳询的字,就是多用方笔的代表。起笔、收笔处呈现圆润的弧形為圆笔。圆笔与方笔是相对的概念,它的运笔通常是逆锋起笔,不露筋骨,行笔之后,转中带顿,作环形运动,使锋侧呈现圆形,最后回锋收笔。圆笔的特点是状如曲铁盘丝,含蓄浑融,笔意内敛,能呈现出妍秀的风姿。隶书《曹全碑》、北碑《郑文公碑》(见图)、顏真卿的字就是多用圆笔的代表。 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 张猛龙碑额 郑文公碑

行书基本知识

二、行书基本知识 行书又叫行押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有行楷和行草两种。行书的特点是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连笔和省减笔画。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发展为成熟的书体,王羲之做出了很大贡献。行书把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至今人们特别喜欢书写的一种书体。 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具有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它相对于楷书来说,无论在用笔还是结体以及布局方面更加灵活;和草书比较起来,它又没有草书那样的放纵恣肆。 行书的用笔也兼用楷书的点画和草书的使转。行书书写速度一般是稍快,讲究顺势入笔,不再像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平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前行,中锋行笔,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映带左右,或钩挑出锋,一般不再回锋收笔。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以简省的用笔代替繁杂的点画,从而增加了点画的动势,显得不呆板。 行书的笔形与构形都有跨度大、变体多的特点。总的要求是:结体大小轻重要适当,疏密松紧要得体,长短收放相结合,欹正错落有呼应。力求协调统一,格调高雅。 行书的章法,也是灵活多样,异彩纷呈的。章法,就是对一幅作品作整体布局和统筹安排,它是在上面提到的用笔和结构合理分布、巧妙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字群和行款等方面做出最和谐畅达的安排。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疏密衔接、顾盼揖让,行与行之间的气脉贯通、节奏明快,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 行书有其基本的用笔、结体和布局规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审美意趣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我们在掌握行书基本原则的同时,不能过分拘泥于传统,因循守旧。要学会灵活变通,勇于创新,这才是书法艺术规律的根本要求。

书法欣赏重点总结

书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以兽毫为主制成的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 先秦书法 ?先秦,书法艺术的孕育时期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 金文金文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 ?后人把史籀以前的文字称作“古文”,把史籀以后的文字叫做“大篆”也叫“籀文” ?金文属于大篆 ?金文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殷代与周初《利殷》、《大盂鼎》 ?(2)周代中期毛公鼎散氏盘 (3)春秋战国时期:《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被清代康有为誉为“书家第一法则” 秦代书法秦代,书法艺术的启蒙时期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为秦代通用文字,故也称“秦篆”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郭沫若) ?据《史记》载,秦刻石有: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 ?隶书秦隶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艺术的奠基时期 ?汉隶 ?汉代“以书取人”。规定“八体书”为学童应试内容,其中隶书是重点,所谓“史书令史”,故又称隶书为“史书”。 ?隶变 隶书虽在秦代广泛应用,但在汉代才成熟而定型化,这个过程被文字学家称为“隶变”。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 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中国文字的象形形态,它臆造偏旁,混同了形体不同的字,同时也分化了形体相同的字,强同使异,强异使同,造成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是从笔画到结字都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名“八分”。汉代书法家中,以“八分”书享誉一代的首推蔡邕。 ?隶书笔法与艺术风格分类: 一、笔法圆浑,挺劲含蓄。 《石门颂》、《西峡颂》 二、方整挺劲、爽利痛快。 《张迁碑》、《衡方碑》 三、方圆兼济、法度森严。

行书的特点

行书的特点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篆、隶是古体,作为书法传统还有它的艺术性值得研究和创作,但从字体演变来说,它很早就过时了,可以说在东汉以后,篆、隶两体就失去了它们的实用性。草书因为结体变化莫测和符号化程度高,不便为大多数人认识,也不容易普及。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书、楷书。成书于宋代的《宣和书谱》上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这是说,隶书成为古体字以后,隶法已经过时,楷书过于拘谨,而草书又过于奔放,介乎这两者之间于是产生行书。行书兼有楷书特点的,称为行楷书,行书兼有草书特点的则称为行书或行草。可见,行书是吸取楷书、草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吸收了草书的简捷结体和使转连带的写法,虽有楷书的成份,但结体更加省略简洁,写法更加简便。 行书从实用开始,后来发现这种书体不仅实用,而且也很有艺术性,故日渐时行了,写的人越来越多。行书既然是这样一种书体,其结构、笔法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重庆市书法教育研究会编写的《行书技法指导》就是这样一部书法教材。 任何艺术学习都需要一个艰苦的历练过程,行书的这种特点和艺术素质,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他们以为学习行书是比较容易的,掌握起来较快,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于是临摹了几天范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开始创作行书作品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谈不上艺术性,只是自以为是的乱涂乱抹,无风格神韵可言。由于认识和方法不对头,这样的书法学习,越写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书法学习中的常见的问题 学写钢笔行书字,至少有两个问题要先向同学们阐明: 第一、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之一的写字课,把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同学们面前,就是习惯性的“我”体字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很多同学认为:写字已经养成习惯,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方法对头,就可以改变旧的写字习惯。至于字体能不能改变,这里列举两个前人练字的事例,一定会消除你的这方面的顾虑。 大家知道,“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夫人学书,后又研习名家钟繇的法书,学习书法,改变初学。这种改变,其实就包括书体改变在内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超逸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历史功绩岂止是王羲之在一种书体上的改变所能概括的呢? 再说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可谓中国书法史上集大成者,他有一部流传甚广的《六体千字文》,其中的大篆、小篆、隶体、楷书、行书、章草精熟绝伦,尤其是其中的行书,深源晋人传统而又自成一家,精力内含而又妩媚秀润,非他人可及。至于历史上,因受他人讥评而发奋学书终成大家的也大有其人,比如明代的文征明因为科场应试毛笔字写得差遭受过打击,近人沈伊墨大师年轻时写的字被陈独秀直斥为“其俗到骨”,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令人景仰的一代大师,我们可以从这些书法家所达到的高度受到启发,得心应手地掌握一种书体并不是一件难事。写好钢笔行书字,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立下誓愿,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书写对工作对前途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14740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秦及秦以前 1. 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 《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 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 2. 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 3. 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 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 《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 1.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 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 “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 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 《雁塔圣教序》是诸遂良的作品。 4. 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 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 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 1. 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 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4. 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5. 元代的赵孟頫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胆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时期 1. “漆书”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创造的,“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创造的。 2. 清代书家邓石如最擅篆书。 3. 清代擅长《石鼓文》的是吴昌硕。 概述部分 1. 文房四宝是指纸、砚、笔、墨。 2. 书法中的任何一笔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 写在书籍、书画、碑拓前面的称题,后面的称跋。 4. 《说文解字?叙》中称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5. 五字执笔是指ye 、押、钩、格、抵。 6. 书法:(略) 7.笔法(指用笔的方法,是历代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手腕运动与毛笔相适应的用笔

书法结字规律

书法结字规律口诀 节选于《练字新突破汉字组字规律》 横要稍斜竖要畅(三)竖的写法要流畅上部出锋用悬针(中) 长横有弧短横粗(王)长竖悬针短竖柱(弄)上部隐锋用垂露(甲华) 横可偏左不宜右(千)左竖垂露右竖悬(并)左竖下延底横出(口) 天覆地载要记住(里)左竖稍短右竖长(门、竖) 撇短捺长角适度下有撇捺上横短(来) 撇长捺扬分清楚写撇宜急不宜缓 撇要回锋锋向上撇短捺长不越钩(人) 捺要回锋锋向下 点的妙用取平衡点下有横半悬空(市) 注意两点相互顾点下无竖点偏右(广) 独点取势要庄重点竖永远找直线(宋) 三点四点要呼应 见钩取势向上冲左右相同右为大(颂松欣斩羽) 见折要缓取过渡右边小时要偏下(和) 挑的写法要轻快左边小时要偏上(晓) 左聚右散横折钩(马)左右不等反差大 一钩在下出钩平(忖) 三均字体要斟酌上宽下窄取平稳(罪)全包半包上下包(国度区凶司) 组字各部要错落上窄下宽要端正(且)被包部分往左靠(同间西两) 加大反差去组合同字重叠上宜小(昌)里边部分要紧凑 字形最忌平分色多字重叠不重样(晶)里紧外舒要记牢

上下结构找中心(走步)左右结构看大小此字口诀牢牢记多思多练见功底 1、有横的字底、字头组字规律:横可偏左不宜右,如:异弄鼻痹享孪类至尘导寻犁挚皇望其兵蛊孟益盆等。 2、有两竖的字底、字头组字规律:左竖稍短右竖长、长竖悬针短竖柱左竖垂露右竖悬,如:弄并门竖贤等。 3、有三竖的字底、字头组字规律:中竖稍短,左右竖同两竖的字底、字头组字规律 4、有撇捺的字撇捺都要充分的展示,把下面部件全罩住(天覆)。组字核心撇捺舒展,字不宜有长横。 如:春奉登奎祭蔡卷拳夺奋胥蛋公分令拳全冬务介父斋雯紊等。撇捺变点字宜有长横。 5、左右结构的组字规律。右边小时要偏下:这类偏旁组字时的特点笔画少、占位小如:知叙扛细社阳粒拈 耘触柏舢初弘,组字在右边,组字规律:右边小时要偏下; 左边小时要偏上:这类偏旁组字时的特点笔画少、占位小,如:晓吻艰畸呚功坡站战魂啸嵦蚊邮鸥雄球冲冷饿妙赈旗烤钢说绳幼硬眠氓残等。 组字规律:左边小时要偏上。这两点时总结的规律只要这样写就好看6、同样一个字旁在左右结构的组字中,居左要小居右要大,此组字规律左右相同右为大,例子:甜括 彩踩鸩沈颂松颁份创呛剂蛴欣斩甥性颈经颇披颊侠郁贿鸭钾羽朋从丽 7、“儿几见”作字底不论上面的部件大小竖弯钩要充分展示,只要是这几个字做底都把竖弯钩的横弯写 长都好看。组字规律为下展上收。如:儿兑竟、几秃壳见览觉旭勉毡魁魂等。 8、四点字底、心字底、皿字底作字底不论上面的部件大小都以横向取势,把上面部件托起来起到地载作用。 如:点杰烈热、忍忠思、孟益盆等。 9、左上包右下:厂压厘广度庄疫病尸尾屋户房扁组字内部重心右移,此类组字规律上面有横( 厂上横)全短,上面有头( 虎字“卜”头) 的全小。被包部件偏右半字, 至少向右闪让三分之一 1、左下包右上: 建廷、遥连、起超、题匙组字捺要体现“一波三折”之势。捺是宁长勿短,短了肯定不好看。

行书教学计划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介绍祖国书法的悠久历史,从先秦到现代,历代书法发展概况;学习书法的意义与方法;国内外书法学习概况,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二)毛笔使用技法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介绍;写字姿势,执笔姿势;用笔方法与运笔技巧;碑帖基本知识及选贴、临帖基本知识。 (三)毛笔楷书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钩、挑、折、八种基本笔画的具体书写技巧及其要点。 (四)毛笔楷书结构原理 毛笔楷写结字原理;匀称原理,协稳原理;大小原理;让就原理;神势原理。 独体字结构;合体字结构;颜、柳、欧、赵四种书体特点介绍。 (五)书法章法简介与欣赏 章法定义及作用;章法内容;篇章及布局基本形式,款文、铬印基本常识。幅式及布局基本形式、横披、匾额、长卷、条幅、中堂、条屏、对联、斗方、扇面等形式的书写知识。 (六)硬笔行书特征 行书与楷写的区别;毛笔行书与硬笔行书的区别;点画省略;运笔流畅;体态多变;章法错落有致等特征。 (七)硬笔行书基本特征 行书点的运笔;行书横的运笔;竖的运笔;撇的运笔;捺的运笔;挑的运笔,折的运笔;钩的运笔。 (八)硬笔行书偏旁部门写法 常用偏旁部首的行书写法;行书结构方面的呼应连带原理;简省替换原理;伸缩夸张原理;结构变异原理;因字立形原理;借鉴草法原理。 (九)硬笔行书基本技法 点画连带;点画呼应;点画省略;点画替换;单位替换;险中求稳;笔顺改变;一体多变;笔画放纵等技法 (十)硬笔行书结构与创作 硬笔行书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作用;章法布局的基本形式;行书幅式介绍;现代书法与古代书法形式区别及创作要点;硬笔书法作品欣赏与评价。 四、说明 (一)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中学生。 (二)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为30学时左右。 (三)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经常给予指导与示范,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要精神多练,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每堂课后应安排适量课外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有条件时,应适当安排数次学生参观一些当地的书法展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2011年书法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2、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艺术个性。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写字教学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书法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质量的提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