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潘一禾 国家形象 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PAN Yi he :Content of Nati o na l m I age ,Functiona lity D i f ferences and the O ri e ntation of Ch i n a

收稿日期:2010-12-20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重点课题 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一禾(195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国际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 生活世界中的民主 文化与国际关系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 等多部,主要从事政治与美学、世界文学、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

人文观察

国家形象 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潘一禾

(浙江大学国际与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如果说中国的国家形象因为难得历史机遇而面临着新的提升空间,那么对国家形象内涵、功能和定位的探讨就更需要不同学科角度的深入思考。虽然一个良好的当代中国形象,可以借助强大的综合国力、依靠成功的国际传播策略来主动塑造和鼎力提升,但还需要以公共关怀、普遍参与的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对中国丰富多彩的符号、形象、意象和信息系列进行价值观上的深入理解和意义把握,并让这种价值层面的开拓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实践层面和国际关系层面的公关工作相互联结起来。

关键词:国家形象;中国形象;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1;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1)01-0075-06

近年来,有关中国 国家形象 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众多,相关专著有近百本,相关论文自1999年到2010年有近800篇,学科广涉法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影视和动漫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等。有许多论述的焦点集中在中国形象的 国内佳、国外不佳 问题上。

所谓中国形象的 国内佳 ,是指我们希望向世界说明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孙有中就此评述说:的确,这是一个令中国人极为自豪和欢欣鼓舞的中国形象。但我们应该清楚,这个形象更多可称为中国的国内形象,是我们希望通过种种媒体努力要塑造的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同实际的中国国际形象之间可能尚存在很大距离。[1]例如,根据李希光等学者的考察,中国在美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中国常常被描绘为 未来核战争的狂人 、 威胁美国和邻

国 、 民族主义在死灰复燃 、 偷窃知识产权的 海盗 和威胁全球经济的 奸商 、 践踏人权的 警察国家 等等。[2]

一 国家形象的定义与理解

如果说中国形象在海外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被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 妖魔化 ,那么中国各界必须积极应对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2010年6月1日国家政府门户网站也发表新闻办主任的专题文章 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强调始于2008年9月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引发人们对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多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以及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模式给予较大关注,一时间掀起了关于

75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 第1期

Journa l of Hangzhou Nor m a lUn i v ers i t y[Hum aniti e s and Soc i a l Sc i e nces]No .1.Jan.2011

中国模式 的大讨论。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希望了解中国,更加希望倾听中国的声音,更加期待中国发挥建设性大国的作用。我国的国家形象面临着新的提升空间。[3]

但在进行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中国 国家形象 提升战略与策略之前,我们仍需从学理、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反复思考一些基本概念和内涵。如我们首先需要对 国家 一词进行概念解析。张毓强在论文 国家形象刍议 中提出:在国际政治学中, 国家 一词有三重含义:韦伯学派、多元理论和马克思学派。韦伯学派认为,国家是具有主权的组织,能在其领土内依法使用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并且具有垄断权力的实体;多元主义则倾向于关注某个具体时间作为国家领导者的个人;而马克思主义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国家进行阐述,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用以实现自己统治的阶级工具。在国际法层面,往往强调的是国家作为 国际人格者 所具备的一系列特征: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应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4]由此可以看到,国际政治学的 国家 定义更注重国家的客观物质基础,如领土、人民、国家机器、社会制度等。问题是现实中的 国家 对于国内公民和国外公众来说,同时也是诸多感受、感知、印象、想象、联想,是诸多信息和符号的复杂集合。正如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对民族国家所下的定义,强调了国家的主观认同基础,认为 国家 也是一些 想象的共同体 。

现实与想象的跨时空结合体就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管文虎等几位学者在他们合著的 国家形象论 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他们同时指出: 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5]

孙有中对此界定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定义指出了国家形象的几个重要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等同了国家形象与国家力量,二是低估了内部公众与外国公众的认识差异。文章写道: 国家形象论 的作者们虽然注意到国家形象是人们对国家各方面表现的 评价和认定 ,但却将这种 评价和认定 简单地等同于 国家力量 、 民族精神 或 综合国力 。无庸置疑,综合国力的确可视为国家形象的基石,但将两者等同起来,正如将 形象 与 对象 等同起来一样,是不严密的。无论是国家的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都有可能错误地判断国家的综合国力。[1]由此,孙有中认为在界定 国家形象 之前,有必要先弄清 形象 一词的含义。按 韦氏大百科辞典 (W ebster s Encycloped ic Unabri d ged D ic ti o nary ,1994)的解释,形象最基本的三个含义分别是:第一,通过照相、绘画、雕塑或其他方式制作的人、动物或事物的可视的相似物;第二,通过镜子反射或光线折射而成的物体的图象;第三,大脑的反映、观念或概念。英文的定义很清楚地区别了 形象 与它所代表的 对象 ,二者具有相似性,但不可等同,后者通过物质的或心理的媒体获得再现。

西方学者科特勒(Phili p K otler)也是从这一角度进行概念界定的: 形象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 [6]也就是说,形象是人们对对象物的主观感知。这种感知与对象的客观属性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孙有中的论文举例说,我们习惯上自以为中国是一个 地大物博 的国家,但如果把巨大的人口包袱考虑在内,中国其实是一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

他的论文还指出:管文虎等作者虽然区别了 内部公众 与 外部公众 ,但并未注意到两者对国家形象的判断会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并不完全等同于事物自身的属性,并不是照相似地反映事物的形象,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所实际获取的相关信息及其具体的视角、经历、知识、价值观乃至情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一国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对同一个国家得出大不相同的评价。可见,一国的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往往大相径庭,这是国家形象问题研究者必须正视的普遍现象。

在反思 形象 与 对象 之别及受众的内外之别之后,孙有中这样定义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

76

潘一禾 国家形象 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PAN Yi he :Content of Nati o na l m I age ,Functiona lity D i f ferences and the O ri e ntation of Ch i n a

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由此,说目前中国的形象是国内佳、国外不佳,是对此一问题的简单化理解。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己想强化、美化,却被他者 妖魔化 ,这并非中国一国的遭遇或国际待遇,也不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或强大肯定会导致他者的妒忌和害怕,而可能是由于跨文化理解一开始极易出现的盲区和误解。应该看到,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从很少报道和关注中国到对中国的报道不够客观,已经是一种中国形象的提升和改变;其次是跨文化交流中的 客观性 往往更寄希望于 个体性 ,换言之,媒体的立场和态度不像具体个体那样可以简单确定及改变,尤其是西方媒体,往往牵涉到价值观之外的党派、地区、读者群定位、商业背景等。再次是媒体的偏见和傲慢反映的也是长期信息缺乏或隔离的 社会化 结果,这类文化误解的消除是需要双方的长期努力的。

概言之,国家 形象 需分实体和虚拟之别,对国家实体和虚拟形象的接受又有国内和国际受众之别,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设有不同参与主体之别,对形象的传播也有不同媒介之别和运用得是否成功之别,这四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和多样的,不仅有因果关系,而且有相互建构关系。

二 国家形象的功能认识

注意到国家与形象的多重涵义和公众认知的内外有别之后,如何认识国家形象之塑造手段和过程的问题就变得同样重要。因为从传播学理论看,形象是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被人脑映象后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的输出。[7]一国的国际形象,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综合国力与行为表现,要依靠成功的国际传播来确立。国家只有通过国际传播才能争取国外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共鸣,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预期的国家形象。[8]

由此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国家形象(尤其是国际形象)与国家品牌的关系。如刘康的文章 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 认为: 国家形

象 在英语与其他语言中并无对应的词汇。相关的概念包括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传播领域里的 percepti o n o f the nation (对国家的认知)、 c u ltural representati o n of t h e nation (国家文化的再现或表述)等,以及公共关系、广告、市场营销、品牌形象等商业领域的观念。 N ationa l i m age 一词在英语中往往是指特定国家的商品品牌,如奔驰、宝马车作为德国的 国家形象 等。[9]

刘康的文章还强调说:虽然目前尚无学术理论上的广泛研究,世界各国实际上对于各自的国家形象都非常重视,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民族认同、传媒公关、文化的自我表述、自我认知和感受,以及对其他民族与国家文化的认知、感受、印象等不同方面,来理解把握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形象的建构。国家形象是现代民族-国家为确保国家利益,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公关、文化表述、传媒、学术等方式,向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国家形象是综合的、全面、复杂、多样、多元的形象,不仅仅由政府单一力量或传媒所承担,而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价值观、历史传承、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整体呈现。[10]可见,一国的国内和国际形象都是可塑造的,但都不仅仅是政府和媒体的职责或重任,而且是社会各界人士都需要积极参加和分别贡献的事业。

正由于国家形象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可塑性,所以学者们也需讨论塑造国家形象的不同功能和效益,这种功能和效益主要可从精神影响力和现实国家利益两方面进行观察分析:一方面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为了追求和强化国家威望、民族精神、国家声誉式的潜在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名誉进行军事较量、政治博弈、商贸谈判和文化互惠。换言之,国家形象兼具价值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是一种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之得以内外兼顾、名利双赢的国力运作过程。

孙有中的论文提到: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政治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论及雅典城邦国家对 荣誉 和 威望 的追求。他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对安全、荣誉和私利的追求是它的本性。[11]当代西方学者摩根索(H ansM or genthau)把外交政策分为三类,其一为维持现状的政策,即保持权力;其二为帝国主义政策,即增加权力;其三为追求威望的政策,

7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 第1期

Journa l of Hangzhou Nor m a lUn i v ers i t y[Hum aniti e s and Soc i a l Sc i e nces]No .1.Jan.2011

即表现权力。摩根索也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本能地追求威望,它总是 向其他国家炫耀自己实际拥有、相信自己拥有、或希望其他国家相信它拥有的权力 。[12]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向他国展示自己威武的形象,并非仅为获得某种具体的实际利益,而且也追求这种形象为它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或自豪感。

与此相反,现代博弈论则更大胆地揭示国家形象的工具性作用。国家形象的关键是 名誉 ,而所谓名誉就是相信某人具有某种持久的特性。一国政府关心自己的名誉,因为这种名誉是其他国家对该国政府未来行为做出判断的基础:一方面,在国与国的冲突中,一国坚韧不拔的名誉可以起到威慑敌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国与国的合作中,国与国之间的互动类似于所谓 囚徒的困境 ,在这种反复进行的游戏困境中,投桃报李的策略可以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因而游戏各方必将趋于合作。在此情形下,一国的名誉就显得特别重要了。[13]

孙有中的研究由此提出了塑造国家形象可获三大实用功能:即政治、外交和商贸功能。国家形象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权利合法化,也就是说,积极的国家形象有利于维护国家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威信,巩固其合法地位,增强国家凝聚力,鼓舞人民士气,激发人民爱国主义热情。刘康的文章也强调:由于现代国家均以单一或多个民族为 民族-国家 的法理基础,一个国家内的不同民族的形象均为国家整体形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如何推崇 文化差异 、 多元文化 、 文化多样化 等观念或政策,归根结蒂都是在 民族-国家 的框架下推行的,最终为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服务。

国家形象的外交功能主要指:现代外交不同于传统外交的基于本国利益至上的国家荣誉追求和利益博弈,而是利用二战后发生的信息革命,让外交从少数人的幕后商议、秘密会面转而面向大众,有效利用大众媒体塑造有利的国际形象,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内外公众的欣赏、理解和支持。因为 民族国家的世界秩序的确立和稳定也依赖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相互承认 。[14]全球化背景要求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结构中 占据一个位置,并且以符合行为规范的方式与具有反向身份的人互动,才能具有这种身份 。[15]

国家形象的商业功能是指:国家形象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一国的商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瑞典营销学学者贾非(Eugene D .J affe)和内本扎尔(I sraelD .Nebenzahl)在他们合著的 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 一书中指出: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或有利的或不利的形象,或正面的或负面的形象。有些国家被视为仁义、进步之邦,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卑鄙、专断之国。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影响着投资者或消费者对一国之国家 品牌 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 品牌 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或左右外国投资者的选择。 [9]基于此,贾非和内本扎尔呼吁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携手共创国家品牌,为本国的商业活动在国际上赢得竞争优势。

可见,学术界近年来的讨论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揭示出: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全面影响力的具体表现。形象就是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形象就是信誉;形象就是效益。 [16]一国之国际形象不仅决定了该国家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该国家在国际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 国家形象的当代中国定位

关于如何重视中国作为当代崛起大国的国际形象、重视这种形象的虚拟性、观念性和品牌效应,通过积极影响和引导舆论来塑造良好的国家媒介形象,许多中国学者都提出了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如打造强势媒体、建构整合传播策略、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公共外交、积极主办国际活动等等。但刘康认为:除了国外媒体大都难以摆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严重偏见之外,国内的努力也需要在观念、方法、参与者、技术等各方面迎接挑战。

首先,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也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方式上的挑战。刘康认为,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转型基本上处在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早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阶段,服务和金融、中国品牌、中国资本这些在当代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东西,还在形成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也许是观念的问题,因而需要各有关方面从有效传播的角度积极应对,打造中国品牌,建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11]

其次,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涉及到对中国目前国际传播实力的定位。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针对传统的 外宣 模式,提出要 向世界说明中

78

潘一禾 国家形象 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

PAN Yi he :Content of Nati o na l m I age ,Functiona lity D i f ferences and the O ri e ntation of Ch i n a

国 ,必须 内知国情,外知世界 。[17]关于目前国际传媒大环境对中国是否不利、中国传媒力量是否与中国国力不符的问题,已经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关注。如胡鞍钢、张晓群的文章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 认为:传媒实力指传媒在政治上是 软打击 的力量,是推行意识形态的 软力量 ;在经济领域,是 经济活动有效运作的基础 ;在文化方面,则 承担着传播文化、促进交流 的重要功能。近期由于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 ,从一些实证的 总量比 角度看,中国的传媒实力已坐在世界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美国。 但中国传媒实力发展是不均衡的,国际传播和传媒经济实力很弱,无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大国际传媒势力相抗衡。 [18]

对此结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黄旦、屠正锋撰文表示质疑,在 也谈中国的传媒实力 评胡鞍钢、张晓群先生的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 一文中,他们不仅质疑了相关的指标评估体系和统计方法,而且明确指出,从 人均 传媒实力的量化指标看,中国的相关软实力仍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 效果 、 媒介的公信力 、 受众使用媒介的方式和动机 等才是与传媒渗透力和影响力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19]由此,明安香提出: 国家形象的树立和传播,与一个国家大众传播的实力大小和国家理念、国家政策、国家行为有重要关系,与一个国家的实物传播、人际传播有密切关系。 国家形象的树立和传播,不仅要依靠媒介大传播来扩散、弘扬,还必须有正确的国家理念、国家政策和国家行为作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否则无论如何大传播都是无用的,甚至适得其反。 [16]

正是基于国家形象塑造与当代大传播体系的这种全方位立体认识,许多学者都提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应该放弃最高级的形容词和抽象概念叠加,放弃与内宣不分的高调外宣传统,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复杂全景、展示一个 相对正面 的真实形象。如尹鸿的文章提出:正因为中国是一个 成长 中的大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阵痛、蜕变、剥离时的污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全世界。加上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等都与目前占据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中国形象的 负面性 ,往往会被一直处于文化优越、经济优越和制度优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视、所放大。 在这样

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通过 改革开放 来创造一种事实上更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一个 现实 的中国形象;一方面也要通过中

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视界融合来尽可能呈现一个相对 正面 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软性的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20]

综上所述,如果认为中国形象目前国内佳、海外不佳,其表述并不确切。一方面 国家 与 形象 都有现实与想象、客观与认知的多重涵义,另一方面对某国的认知在其国内和国外公众中有较大差别,这对任何国家都是相似的情况;但若国内与国外受众的认识差距太大或相互冲突,确实会进而影响该国的内在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影响该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商贸、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由此,国家形象兼具价值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一种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之得以内外兼顾、名利双赢的国力运作过程。虽然一个良好的当代中国形象,可以借助强大的综合国力、依靠成功的国际传播来主动塑造和鼎力提升,但在有效运用现代国际传播方法和手段的交流过程中,如何为当代中国进行形象定位,仍是对现有中国政治与经济、社会、新闻关系的一种挑战;也不能回避对目前中国传媒实力的认识和评估分歧;除了警惕海外舆论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这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大国的复杂全景或相对正面的形象。由此,应该以公共关怀、普遍参与的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对中国丰富多彩的符号、形象、意象和信息系列进行价值观上的深入理解和意义把握,而且这种价值层面的开拓与传播又需要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实践层面和国际关系层面的公关工作相互联结起来,并有效地运用各种类型的国际传播方法和策略,让国家形象的丰富价值意义在现实与想象、客观与认知之间得以不断地客观呈现,具体呈现为持续增长的观念吸引力、各类国家品牌的持久魅力和各种实物产品与观念产品间的互通、互助、互推之实力,从而在不断获得国

79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 第1期

Journa l of Hangzhou Nor m a lUn i v ers i t y[Hum aniti e s and Soc i a l Sc i e nces]No .1.Jan.2011

内公众广泛认同和国外受众普遍接受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实际影响力。参考文献:

[1]孙有中.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

2002,(5).

[2]李希光,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6.

[3]王晨.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EB /OL ].

(2010-06-01).http ://ne w s .x i nhu anet .co m /politics /h t m .[4]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

[5]管文虎,等.国家形象论[M ].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23.

[6]PH ILIP Kotler .M arketing M anag e m en t ,Ana l ysis ,P l anning,Im

p le m entation and Con tro [M ].U pper Sadd le River ,NJ :Prenti ce H all Internationa,l I n c .,1997.607.

[7]段鹏,周积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M ].北京:北京广播学

院出版社,1999.284.

[8]黄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新闻传播,

2007,(4).

[9]Eugene D .J affe ,IsraelD .N e benzah.l Nationa l I mage and Co mpeti

tive Advant 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 ce of C o un t ry Of Ori g i n Effe c t [M ].Copenhagen :Cope nhage n Bus i ness School Press ,2001.

[10]刘康.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EB /OL].h ttp ://

unn .peop l e .co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588239.html, /GB /22220/142506/8626045.h t m .l [1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 ].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5.

[12]H an sM orgenthau .Politics Am ong N ation s :The S truggle for

P o w er and P eace [M ].Ne w York :Knop ,f 1967.36.

[13]H ongyi ngW ang .Na tio nal Imag e Buil d i ng:A Ca se S t udy of China

[EB /OL].h tt p ://www .is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588239.html,/archi ve/w a ng .ht m .l [14][德]乌 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Z].北京:中央

编译出版社,2000.12.

[15][美]亚历山大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上海:上

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285.

[16]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J].对外大传播,2007,

(9).

[17]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C ]//王永亮,等.传媒精神.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

[18]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战略与

管理,2004,(3).

[19]黄旦,屠正锋.也谈中国的传媒实力 评胡鞍钢、张晓群先生

的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 [J].新闻记者,2006,(1).[20]尹鸿.电影与 软形象 :全球化境遇中的中国电影[EB /OL ].

(2009-11-01).htt p ://c u lture .z j o.l co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588239.html, /05cu lt u re /s ys te m /2009/11/01/015985638_03.s ht m.l

Content o f Nati o nal I m age ,Functi o nalit y D iff erences

and the O ri e nt ati o n of Chi n a

PAN Y i he

(Coll ege ofM edia and In ternati onal Cu lt u re ,Zheji ang Un i vers i ty ,H angz hou 310028,C h i na)

Ab stract :If Ch i na s na ti ona l i m ag e ge ts a ra re h ist o r i c oppor t un ity t o i m pro ve ,t he d iscussi on about the conten,t functi ona lity and po sitioning o f t he nati ona l i m age needs m o re deep t h i nki ng thro ugh different ang l e s o f academ ic d isc i pli nes .A lt hough the good i

m age o f the con t em po rary C hi na re lies on t he strong com prehensive na tional streng t h and the successful i n ternati ona l comm uni ca tion stra teg i e s ,w e sho ul d also enco urage peop l e a t a ll leve ls to under stand and g rasp t he deep va l ue and si g nif i cance o f the co l o rfu l sym bo ls ,i m ag es and i nform ation o f Ch i na i n t he m anner o f unive rsal participa ti on .W hat is m ore i m po rtant is tha t w e s hou l d l e t t he va l ue dev elop m en,t the practice o f po liti c s ,econom y ,soc iety and culture and the pub lic re lati on s o f i nterna tional re lati on s li nk up w it h each o ther .

Key w ords :na ti ona l i m ag e ;C h i na s i m age ;

i nterna ti ona l comm un ica ti on

(责任编辑:朱晓江)

80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文章编号:1673-2103(2009)01-0005-04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颜志强,潘丽萍 (湘潭大学国政系,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软实力是一种软权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的能力。软权力是国家形象的基础,国家形象又能促进软实力的提高,在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的时代,软权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软实力建设的增强必然要求国家形象的改善,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又是展现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目前全球的国家形象之争实际上是国家之间软权力的较量,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要以改善和促进国家形象的提高为目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软实力;软实力建设;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034文献标识码:A 一、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0(so ft pow er)又称/软国力0,/软力量0。/软权力0,其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Joseph Nye)。奈于1990年提出软实力概念后,这一新词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等领域广泛使用,并受到了世界各国政治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通过精神文化和道德价值,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权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它是通过使别人信服取决你的或使别人同意那种能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的准则和制度来起作用的。 国际政治力量可分为/硬实力0和/软实力0。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及其他一些方面,如领土、人口、科技、自然资源等方面,一般通过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来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带有/强制性0;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依赖于一国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的吸引力,具有/非强制性0。软硬两种实力均属重要,在全球信息时代,软实力变得比以往更重要了。[1]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文化(cu lture)的吸引力;第二,意识形态(ide-ology)和思想观念(ideas)的感召力;第三,制定国际规则(i n ter national nor m s)和建立国际机制(i n terna-tional instituti o ns)的能力;第四,恰当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 licy);第五,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2] 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相互依存的时代,权力的性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权力正变得越来越缺少强制性,软实力在其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奈特别指出,由于软实力主要着眼于一国行为或政策的/吸引力0和/合法性0,因而它不仅涉及一国对外政策的内容,更涉及该国执行这些政策的方式。如果对外政策更加灵活,/软权力0更加强大,那么从长远看,该国无疑更能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也更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国家形象。[3] 二、软实力建设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对国家形象,中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解释,如我国著名的国际战略学家王家福教授在国际战略学中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与文化的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象化张力,是国家质量及其信誉的总尺度,更是国家软权力的最高层次。[4]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内外人民的情感态度与人心向背,而且在国际事务中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功能。[5]综合起来看,所谓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公众 第31卷第1期Vo.l31No.1菏泽学院学报 Jour na l ofH eze University 2009年1月 Jan.2009 *收稿日期:2008-09-17 作者简介:颜志强(1983-),男,湖南茶陵人,湘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法。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第一部分: 2015年调查说明及主要发现 2016年1月至3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本次调查首次覆盖了G20中19个成员国(欧盟除外),涵盖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 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澳大利亚)、 非洲(南非)等不同区域的公民。访问样本共计9500个,每个国家500个样本。

本次调查遵循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在线问卷填答的方式,通过Lightspeed GMI全球样本库进行数据收集,并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受访者样本覆盖18-65岁的当地居民,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二;海外受访者最为期待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广受好评,高铁被认为是最突出科技成就;海外受访者来华意愿上升,北京、上海、香港成为首选城市。 第二部分: 国家整体形象及影响力 中国整体形象稳中有升 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达到6.2分,相比2014年高出了0.3分,中国形象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分国家来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好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总体打分为5.5分,而发展中国家则达到了6.9分。

分年龄来看,年轻群体(18-35岁),中年群体(36-50岁)和老年群体(51-65岁)对中国印象的打分分别为6.6、6.1和5.6分,年轻群体对中国有更好的印象。 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在所有国家中位居第二

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自然空巢。由于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 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 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 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 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 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2020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 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2020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 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 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 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习近平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 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习近平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2020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2020年,高工LED通过对国内几百家主要LED照明企业的实地调查,结合对国内外LED照明行业领军人物的面对面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报告的编写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依据。 本次调查广大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对全市出租车行业发展共提出286条意见和建议,经 归纳整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在整治的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市农办每年争取国债资金1000万元,利用养殖 污水粪便建沼气池,,每家农户补助1200元,每年建设沼气池8000 余个。畜牧部门还在三年内争取到360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养猪小区的栏舍建设,2020年改进完善规模养 殖小区(场)76个,2020年再度改良小区(场)65个。 第三,过度迷恋网上交友,导致大部分中学生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同时, 中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骗,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那般美好,不乏存在一些居 心叵测之人,例如,网上聊天引发网恋,在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而且也耽误了学业。 3. 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 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英文稿+中文翻译(包括人物采访)

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中英文稿 In October 2003,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saw his homeland from outer space and the mythology and dreams of thousands of years became a reality. Our songs of how the earth is our garden and our pride in surviving our long history suddenly became more vivid and clear. Who are the Chinese? What makes us who we are? But even before this momentous chapter in our history,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regarded themselves from multi-faceted angles. Is tradition a burden or kind of a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Do we take our cultural heritage too seriously or not seriously enough? Do you see conflict or fusion, nostalgia or visions of the future? Opening the door with confidence In 1979, China opened the biggest window in the world to the outside and China suddenly dazzled people with the panorama of change. Some may argue under such huge material and mental stimulation, it would be hard to maintain equilibrium. In my mind, china is a country that has very strong inclusiveness. She is a country with rich culture. She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changes every day. But after 30 years, the world has seen how much China’s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al essence has given, lead us to flexibility and unity when facing fast transformation. China’s WTO accession negotiations Chief Expert Long Y ongtu Chinese peopl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nfident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national strength. Observers must admit in its meeting with the world, China has preserved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 Thirty years of opening has been a time of bravely facing the new and stepping forward on a path of our own choosing. Several respective international polls rank us No.1 in terms of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Is this confidence underpinned by GDP growth 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e or the efforts of many millions of people. We believe China will deliver an answer before too long. Growth with sustainability Over tw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great Chinese philosopher Mencius observed, “a refraining from overfishing will ensure fishing last forever, and also cutting wood according to the season ensures healthier forest.” Such century-resulted wisdom now goes by the name

新时代国家形象及大学生国家形象意识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588239.html, 新时代国家形象及大学生国家形象意识培养作者:蔡庆一王瑞曾建松 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07期 摘; 要:文章解释国家形象内涵与国家形象塑造,从其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与安全功能分析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指出通过培养学生领会国家形象内容建构、树立跨文化意识、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三个方面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国家形象意识,使他们不仅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形象意识。本研究既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培养国家形象意识。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意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7-0014-0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sic notion of national image, including its content and elements, and probes into i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culture, safety. And further, taking TCSOL major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that the national image awareness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rai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actic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iming at the firm political position and highlighted professional ability, open and global horizon and becoming acutely aware of national image.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help college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national image aware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majors. Keywords: national image; national image awareness; TCSOL major students; training 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对国家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和限制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结构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国家形象研究,范红深入研讨了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提出“良好的国家形象代表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接纳性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徐锦萍强调国家形象要取决于主动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能够充分综合展现一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2]。孙有中提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3]。这就表明,对我国自身的国家形象建设问题进行思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既是注重“软实力”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那么,国家形象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如何培養大学生的国家形象意识?本研究尝试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来解答这些问题。

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 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XX 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

国家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以韩国品牌的路径分析为重点 朱京哲 嘉兴学院,嘉兴(314001) E-mail(jingzhe_zhu@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588239.html,) 摘要:消费者们在进行购买行为时面对的是多元化,国际化的产品情报。在众多的产品情报里代表产品技术形象及产品象征形象的品牌行象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的现实生活当中,除了产品的技能形象,产品的象征形象,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成为人们在判断产品及进行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本研究的购买行为模型,以韩国手机为例,探索国家和品牌形象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统计软件为SPSS12.0,AMOS5.0。 关键词:国际形象,品牌形象,路经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68 1.引言 国际化的市场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的技能价值。有诸多的因素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国家形象,产品的象征形象,消费者态度等很多的变量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全世界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最有魅力的市场,加快了对中国的投资。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已经在中国先后投资办厂。在这种国际化趋势下消费者的购买环境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导致消费者的情报来源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化。 本研究为了促进对中国内需市场的了解,树立成功的营销战略,针对国际化趋势下的中国消费者的情报来源及消费模式进行探讨,寻找影响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各种变量及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渠道。 2.理论考察 2.1国家形象 形象是作为人或事物形态的再生产或模仿,将没有具体表现的一般事物的精神现象,通过传播媒介形成对人,机关,国家及其它事物的一般性概念。形象也被认为是一种含有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见。其实形象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一般性观念(閻城元,2003)。 所以,国家形象是将形象的概念投射到国家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人们对一个国家和该国家的国民形成的含有普遍性的观念。国家形象是联想到一个国家时的记忆属性的集合,是综合一个国家的各种密切相连的形象所产生的总体形象。国际政治学里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关于涉及国家的性格或特定行为的信任。 Schooler(1965)最初开始了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在40余年的时间里被广泛应用。在国际经营,国际营销及消费者行动论里国家形象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国家形象是消费者对

最新中国各大城市形象标识(logo)案例

城 市 文化背景设计元素色彩运用LOGO释义宣传口号Logo 东莞 1、东 莞是广东 历史文化 名城,是岭 南文明的 重要发源 地、中国近 代史的开 篇地和改 革开放的 先行地,也 是是著名 的侨乡。2、 以莞 香花作为 核心设计 元素。1、 反映东莞 独有特色。 2、寓意东 莞发展轨 迹。3、符 合莞人气 质。4、体 现莞人精 神。5、代 以绿、蓝、 红、橙四种颜 色作为东莞城 市的主色彩。 绿色表明东莞 是一个宜居的 绿色生态城 市。蓝色体现 “海纳百川” 的城市精神, 也表达东莞经 济社会双转 型、推动自主 该标识以东莞特有的 莞香花为核心设计元素,花 簇的组合形式和五花瓣的 造型充分体现了莞香花的 特征;花瓣造型在莞香花清 新柔美的基础上进行了突 破,糅合了“东莞”及其拼 音字母“Donggua n”等设计元素,造型刚柔 并济、充分张力,寓意东莞 的多元发展和无限活力。 东莞城市标识设计以 “每天 绽放新精彩” 以“活力”为 核心价值进 行创作,活力 东莞,充满活 力,活力每一 天,绽放活力 每一天,每天 绽放活力,每 天绽放精彩, 每天绽放新 精彩。语言富 1

2

杭州 1、杭 州是我国 东南沿海 开发开放 的重要窗 口。也是中 国最著名 的风景旅 游城市之 一。包括西 湖这样的 世界遗产 2、七大古 都之一,文 化底蕴深 1、以 汉字“杭” 的篆书进 行演变,将 城市名称 与视觉形 式合二为 一。2、强 调江南建 筑元素,微 妙地传达 了城市、航 船、建筑、 园林、拱 桥、水等特 以中国传 统山水画的青 绿色作为其标 准色,表达了 杭州优美的自 然人文环境特 征和山水景观 的灵秀气质。 杭州的城标,历史文化 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地域特 色和国际潮流相结合,抽象 符号和现实形象相结合,直 观美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体现“生活品质”城市发展 核心理念,体现“精致和谐、 大气开放”城市人文精神, 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城市 品牌。 标志整体像航船, 运用江南建筑中具有标志 性的翘屋角与圆拱门作为 表现形式,体现了杭州的地 域特征。微妙地传达了城 “生活 品质之城” 1、在杭州方 言中,“生活” 既包括日常 生活,又包括 工作创业, “生活品质” 也是创业品 质、工作品 质。2、“生活 品质之城”中 的“之”可以 理解为“之 江”,把杭州 3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方案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 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 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 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

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 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 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 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 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 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城市居民行为、城 市商业行为。政府行为包括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程度、为、管 政府管理行理模式及等等。城市居民行为既包括居民的道德行为,文化活动,社交礼仪等等。城市商业行为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其实每一城市,每一区域,特定的行为效应总是会有所不同,有所区别的。否则,上海人所谓的“精”,北京人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研究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实体决定说、媒介呈现说、认知印象说。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程曼丽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说到,国家形象是形式(外在形象)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决定了形式。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基于国家形象的以上含义,程曼丽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媒体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形象工程的推进。 王朋进在《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中综合分析三种界定类型,认为国家形象根据其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实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呈现以下关系:实体形象为本源,媒介形象为渠道和参照,认知形象是结果。王朋进在这一概念中,着重肯定了国家的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作用。 在以上两种观点中,民族形象统一在国家形象之中,并没有区分开来。 与之不同的是,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从政治学层次上进行了区分,认为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组织,指向的是主权、机构等物质性的力量和特定的地理范围,而民族指向的是一群人以及这些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所衍生处的传统、文化、精神等。①基于以上基础,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既不取决于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不取决于他国的信息建构方式,而取决于本国内部秉承何种国家理念以及在该理念下进行了怎样的国家建设实践。②李彦冰等学者对国家和民族概念的厘清,有助于理解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区别,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 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而王朋进则立足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国家形象还受到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王朋进实质上将媒体也纳入到了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范围之中。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以建构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认为处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国家形象,受“共有知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这些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有知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之一,国内主体起基础性,“共有知识”则是决定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 三、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通过以上梳理,基本上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众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呈现出来的状态,如王朋进的观点。 第二类则认为国家形象本质上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程曼丽认为国家包涵民族)自身,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王祎在《对国家形象的反思》一文中,同样驳斥了媒介中心论的观点,他将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他塑”和“自塑”两个层面,在“他塑”角度上承认大众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作用,在“自塑”的角度上,他认为大众媒体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王祎认为,以本国媒体的“自塑”作用来纠正他国媒体的“他塑”偏见,这样的研究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观后感 (2010级金融学本科一班班登)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并委托该公司制作的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此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即目前已经公映的人物篇,参与拍摄的人员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人,其中有:李嘉诚、李彦宏、马云、丁磊、郎咸平、邓亚萍、姚明、刘翔等多位公众人物。并在国际主流媒体播出,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另一部分是17分钟长度的短纪录片,并供我国驻外使领馆及重要外宣活动使用,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 观看中国国家形象片,让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民族自信与自豪,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几何时,列强的铁骑肆虐中国,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

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劳动人民翻了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建设经验的缺乏,我过在生产建设以及政治思想发面走了不少弯路,错误的阶级斗争,以及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还有文革十年动乱,给我过各方面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知道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过开始了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开始走向正常轨道,然而也正是30年前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今天的实力和发展。正是由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共识,才让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共同向前的梦想。正是这些东西鼓舞我们走向未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营造的精神,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中国梦”,同时也是我们走到今天的最为宝贵的文化和社会资源。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为例 人们把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叫做媒介,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媒介的这一定义涵盖了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由此,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媒介产品和媒介终端。 媒介产品阶段的整个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媒介是信息的生产机构,受众是信息消费者。它的标志是传播者变得越来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信息流程就是以生产为主的,生产者是关键;虽然受众的意见也是重要的,但是,信息反馈的渠道匮乏、速度缓慢,直接导致媒介所追求的互动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形式上,书籍就是典型案例。而到了媒介终端阶段,传播活动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在这一阶段中,媒介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越来越具有自主性。网络就是典型案例,尤其是以个体受众为主体的自媒体的出现,个体成为传播的终端,每个个体既可以是传播活动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 由媒介产品到媒介终端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市场营销领域的4P理论到4C理论的变化。它们都体现了传播活动中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传播领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和受众自身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实际传播效果不再与枪弹论靶子论相吻合。而在这个终端为王的时代,媒介产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同样的,国家形象传播也要与实际环境相匹配,媒介发展的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用来解读国家形象传播的实际效果。在这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是两个很好的案例,它们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上述结论。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它从中国的各个方面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新中国的现代化,并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等国际主流媒体或媒介。而实际效果则是许多美国人在看到这则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并没有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正面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国际形象给外国人留下了东亚病夫的固有印象,加之21世纪之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缺乏和忽视,导致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落后封建的国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媒介与实际环境的脱节。可以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是一个媒介产品,他的制作理念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整个宣传片就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向国际社会强硬灌输中国国家形象,因此,在带着固有印象和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的外国人看来,这一国家形象宣传片完全就是自吹自擂,甚至是暴发户炫富,更谈不上互动;加上片中所展示的中国现代城市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复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 传者主导和缺乏互动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收效甚微,在枪弹论不再百发百中的环境下,这样单向的展示型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而另一则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国制造》却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片中以世界工厂为切入点,展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新型国家形象。从每个外国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做到了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这一媒介终端理论的应用很好地击中了受众的痛点。这则广告片从受众熟知的方面展示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为各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商品的态度和意愿,让受众自己意识到没有了中国,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便捷、舒适、满足等美好体验都将随风而逝。只有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去关注中国这个国家。与受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互动),国家形

国家品牌的打造和意义

国家品牌的打造和意义 向曾辉 行政1001 20100037

国家品牌的打造和意义 一、前言: 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制作了首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个形象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30秒钟的人物篇,二是15分钟的角度片。在宣传片中,50个名人代表13亿中国人的国家形象,他们是姚明、范冰冰、马云、刘翔、谭盾、宋祖英、甄子丹、神舟5号、6号、7号全体航天员等。 中国政府意识到一个大国的崛起远远不只是经济的崛起,而是自身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建立这样的影响力单靠大量中低档产品的出口是不行的,还要靠一个国家积极地打造和推广自身的国家形象和品牌。中国近几年来开始启动国家营销的工作。例如,2009年商务部制作了一则30秒钟的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这也是最早的一次以广告片方式进行国家营销的尝试。由此可见,中国政府越来越明确一个观点,打造一个符合中国真实形象的国家品牌,是一个让日益发展的中国屹立在世界大国之林的重要一步。 二,国家品牌的含义: 国家品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公民心目中的总体形象;不仅包括实物形态的“硬产品”,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旅游、投资环境、文化传统、政府管理、居民等“软产品”。国家品牌实际上就是赢取国家名声、取得外界信任的计划,塑造国家品牌就是提取本国的优良特性,把这种特性转化为一种为世人认可的固化形象,从而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的一张名片。

打造国家品牌的良好形象,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该国自身的努力。对中国而言,从自身做起塑造国家品牌形象,就是要将国家正面的、积极的、优秀的特征转化为一种有形的、充满活力的、可传达的、真实可见的竞争优势。中国的每一件商品、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国家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因此,打造中国国家品牌的良好形象,是需要整个国家进行推动和投入的大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尤其是承担着国家品牌形象塑造主体责任的中国企业,都应该以国家的责任使命要求自己,自觉拒绝任何伤害国家形象的短视行为发生;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当做好系统规划和引导工作。 三、打造国家品牌的七大原则 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的一位资深研究者就国家品牌的打造曾提出过一个“国家品牌打造的七原则“理论,它是基于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将营销的概念引入国家形象的打造。 1、国家品牌核心化 最佳的国家品牌应与国家的核心技能相关联。如果国家品牌与一个国家的核心产业或技能相关联,它就可以对其产品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也更有可能逐渐获取相关领域内更为核心的技能,并为国际商业社会所接受。 2、国家品牌真实化 创立的国家形象一定要真实客观可信。这点是在当今国际舆论宣传领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在当今社会,信息极其透明,而且信息传输速度极快。如果

日本国家形象

日本国家形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11991648 李林 商业文化与国家形象评价 以中国大学生日本国家形象评价为例 一引言 形象是作为人或事物形态的再生产或模仿,将没有具体表现的一般事物的精神现象, 通过传播媒介形成对人,机关,国家及其它事物的一般性概念。形象也被认为是一种含有个 人偏见和主观意见。其实形象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一般性观念。 国家形象是将形象的概念投射到国家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人们对一个国家和该国家的国民形成的含有普遍性的观念。国家形象是联想到一个国家时的记忆属性的集合,是综合一个国家的各种密切相连的形象所产生的总体形象。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中国和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这份报告了解一下,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评价。以及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些路径。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要检验的命题

工业产品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分析 文化产品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分析 历史教育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分析 (2)方法:使用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变量的操作化,工业产品评价,文化产品评价,历史教育量表,国家形象量表,检验变量,控制变量,因子分析 三数据分析 1 样本的基本变量 调查中男的有529人,女的有471人,共有1000人参与调查。

被调查着中大部分人学历是本科。 2 中国大学生日本国家形象评价 日本国家形象评价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有效很差479 47.9 48.6 48.6 差380 38.0 38.6 87.2 一般119 11.9 12.1 99.3 好 3 .3 .3 99.6 很好 4 .4 .4 100.0 合计985 98.5 100.0 缺失系统15 1.5 合计1000 100.0 在上述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被调查的1000人中,缺失人数为15人,在未缺失个案中,有479人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评价为“很差”,所占有效比例为48.6%,有380人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评价为“差”,所占有效比例为38.6%,有119人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评价为“一般”,所占比例为12.1%,而对日本有好印象的人只有7个,所占比例比较小。总体来说,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评价不好。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随着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上有了巨大的诉求。一方面中国希望向世界各国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通过国家形象的传播,为自己在国际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政治、经济的发展赢取利益和空间。因此在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企业和媒体组织,均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然而,当我们正满怀信心期待国家形象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回报时,却发现事实并非我们所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都在逐年增加,而在文化上,不仅所弘扬的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反而被西方文化全面压制。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探究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方法中存在何种问题,而导致今天国家形象传播的尴尬局面。而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国家形象传播之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是存在客观的无法更改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人类或是一个文明在历史的进化中所形成。也就是说,无论我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做多大的努力,或是利用多么先进的方法,都是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的。但是,完全判定国家形象传播毫无作用也是武断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依旧可以在连接民族感情等发挥作用【关键词】:国家形象传播文明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G12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4第一章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和转变14-231.1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形象14-191.1.1现代化之前的国家形象14-161.1.2国家思想的形成16-191.1.3现代化的国家形象191.2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9-231.2.1“中央之国”19-201.2.2“东亚病夫”20-221.2.3“东方龙”22-23第二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作用23-312.1国家形象传播条件的形成23-262.1.1硬实力衍生软实力23-242.1.2华侨、移民、留学生、境外游客的增长24-252.1.3媒介的新时代25-262.2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甚微26-312.2.1政治方面272.2.2经济方面27-282.2.3文化方面28-292.2.4传播功能受限29-31第三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所遇到困难的原因31-413.1遇到困难的根源——文明的冲突31-333.2国家形象的多元性33-353.2.1多元的组成部分33-343.2.2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国家形象34-353.3媒介帝国主义35-383.3.1媒介传统格局的顺延35-373.3.2媒介把关和议程设置37-383.4社会心理学因素38-413.4.1偏见和刻板印象38-403.4.2选择性心理40-41第四章今后国家形象传播的对策和建议41-464.1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传播方法41-434.1.1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41-424.1.2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