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服饰

民间服饰
民间服饰

一、汉族民间服饰

汉族民间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这可谓是整个中华服饰的脊柱。总的看来,妇女穿上衣下裳服饰较多,而男子则以上下连属的袍服为主。两种形制或交替使用,或并行不悖,熙来攘往渡过了几千年的岁月。

上衣种类较多,包括襦、半臂、半衣、背子、抹胸、腹围、比甲、对襟衣、衫子、长袄、短袄、云肩、霞披、兜肚、口围、马甲、坎肩、短袍、围腰等等。至今在民间使用的仍有对襟衣、斜襟衣、袄、坎肩、兜肚、口围等数种。不过,已经今非昔比,远失了古风时气定神闲的风采。

下裳有裤以及各种裙饰。有些裙子名重一时,如月华裙、凤尾裙、石榴红裙、百鸟毛裙、马面裙、绣花裙等。其中石榴红裙源起于唐,行止于近代,即使今日民间的婚俗中,业能寻其踪迹,生命力很强。其裙初现,便留下了许多名句:“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白居易);“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李白)。遥想当年,诸多裙饰,或简疏清秀,或多姿多彩,使中国妇女的传统风韵保持了数千年。衣裳连属制的种类亦不少,大致有长衣、曲裙深衣、禅衣、长衫、宽衫、长袍、斗篷、旗袍等。民国年间,长袍仍然是男子的主要服装,并有礼服性质,相比起来,旗袍在现代服装中也是一种独秀、血脉仅存了。

【名称由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相传汉人称谓由此产生,汉服亦由此引申而来。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族人从此形成。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虽然有些出

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

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裾:衣服的大襟

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的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容易外露,这是不恭不敬不雅的事情。所以,外面要穿曲裾深衣

之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了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东汉以后,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逐渐被直裾取代,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

深衣,在华夏民族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明亡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深衣承袭了汉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上衣下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裙类名称,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是我国传统裙装中很重要

的一种。按照西式裙类的名称,这种式样造型的女裙,称“间隔裥裙”。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废除汉族衣冠,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自清乾隆时期起仍饰于皇帝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全照搬)。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 袍服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汉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为礼服。)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步摇为西汉时期由西亚地区传入中国的,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朝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头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玉

的,因为佩玉彰显有德,也可养生,据说还有辟邪和长寿功能。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佩玉就已经蔚然成风,时至今日,尤是更甚。

1、佩玉彰显有德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言行举止,所以,佩玉风尚一直流行至今。

2. 佩玉可以养生

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被医药家和收藏家发现。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有玉的药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玉的十四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引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则自灭。”并附方剂:“小儿惊啼圣惠方、痃癖鬼气圣惠方,而身瘢痕圣济方。”

古代文献一直都有记载,盘玉有健身功能,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润与光泽盘出来,故手指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适,而非剧烈。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挲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

傣族服饰

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

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藏族服饰

姑娘第一次戴巴戈,是她人生角色转换的标志,意味着姑娘已经成年。

牧民的藏靴,不分左右脚。按材料划分为三种,全牛皮藏靴、条绒腰藏靴和毛棉花氆氇腰箕巴靴。无男女之分,仅有长短腰和单棉之别。

满族服饰

满族的特别文化

“旗袍”与“马褂儿”

“发冠”与“旗鞋”

“六合一统”瓜皮帽

“满洲饽饽”与“满汉全席”

救驾传说与敬狗崇乌鸦

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尊祖敬宗修家谱

原始多神的萨满教

“雪地走”与“采珍珠

其中旗鞋是旗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上至宫廷贵妇,下至民间妇女都可穿着.旗鞋在清初还没有出现,这种高底旗鞋的形制显然是不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其出现时间应在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常见的有花盆底、马蹄底、船底、平底,元宝底等样式.

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

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满族头饰』

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北京.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经济论文发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装饰元素

xx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装饰元素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 运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一些试探性研究,探讨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以现代建筑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系统化设计。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表现手法;现代建筑 :TU2:A :1006-4311(xx)22-0058-020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完全失去了个性,没有传统元素符号的烙印。即便有符号的建筑也只是在建筑部分构件如屋顶、斗拱、菱形窗等简单机械地复制或照搬,没有读懂传统文化的内涵,显得特别的空白,失去了民族建筑所附含的“蕴意”和传达的思想、个性。本文介于此着重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与原则,对于大师的作品,做一些试探性地探讨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运行的系统化设计。 1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分析 建筑装饰元素主要指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的装饰构件,戳宽了建筑外延生命力,让建筑带给人们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强化建筑的视觉美感。1.1建筑装饰元素的题材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有构件(斗拱、飞檐等)、雕刻、彩绘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所采用的题材大都有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装饰元素题材的最大特征,围绕吉利祥瑞、趋利避害的主题,民间艺人通过某种自然物象的谐音、象征性或民间故事等形式灵活随意地安排题材的组合,突出题材与人类情感最直接的沟通,这种民间审美形式传递人们的祝愿。如“鹿”谐音“禄”;“蜂”谐音“封”;太平有象(祥)”;“三羊(阳)启泰”;“金鱼(玉)满堂”;“鸳鸯戏水”;“松鹤长春”;“状元及第”等。 1.2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形式通过彩绘、雕刻等元素来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吉祥的追求,体现建筑中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的形式。1. 2.1建筑彩绘彩绘运用色彩的关系,强化装饰图案绘制在建筑构件的效果。显

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求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服装是一个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中华历代服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人在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独特的服饰形象。传统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服饰文化,有利于了解民族群体文化,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思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作为一个显著标志,见证着王朝的更替,服饰的发展与其特点使得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经济被全面呈现出来。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服饰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艺术内涵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基础,因为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使得环境、民族、风俗、地域也为之变化,中国传统服饰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也构成了自己本身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拥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制度及着装风俗。在这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广裏大地上,各个兄弟民族用五彩的衣裳编制出了美妙的服饰传奇,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里的一部分便是传统的服饰文化,它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得不说,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服饰元素仍然被我们保留延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现状。纵观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和谐”。自从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之后,就一向遵循着这样的制作基本原则:保暖与美观、展示与象征、喜庆祥瑞和显现个性相结合,以此来协调统一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的关系。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来说,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我们的祖先让衣与“礼”统一结合,从先秦的冠冕深衣、秦汉的紫绶金章、魏晋的褒衣博带、隋唐的胡服、两宋的时世装……直到清代的顶戴花翔等,不同风格的服饰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漫长并且可谓是跌宕起伏,通过服装的演变能够直接反映

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悠悠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其服饰图纹在每个时期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从文物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服饰图案最早应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原始先民那里,服饰图纹是一种展示精神祈愿的创造性纹饰。它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的画身纹身,毫无疑问是与原始先民在摩崖上绘画和陶器砖石上绘画同步产生的。究竟是绘画产生之初就为衣而饰,还是环境绘图慢慢转梛到衣物上去了,这个问题尚待考释。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它是有着从神圣向世俗,从具体向抽象,从内容向形式转换演变的审美过程。而且后世有了分门别类的固定系统的图案模式。 一,从具体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 除了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出土的陶罐底留下的织物纹样外,我们的先民披挂在身上的树叶树皮,兽皮,纺织品都被风化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石头,骨头,贝壳之类不易磨损的饰物。于是我们探寻远古图案需要借助远古文化层留存下来的陶器,石器以及岩画等物件上的图纹。在新时期时代的出土文物中,令我们惊异的一系列抽象图纹,那是有着充分现代感的冷抽象格调:最早的织物图不是勾勒事物轮廓的具象,而是纯粹的几何抽象。出于对线条的特殊感受和理解,先民不但创作了写实性图像,而且也创作了这样大量的抽象纹样。(图一)值得注意的是,占据新时期纹饰舞台的主要不是动物图像,而饰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三角形,锯齿纹等几何纹饰。事实上,这些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并非无水之源,无木之本,而饰从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由内容到形式积淀的过程,也正是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图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意义,具有浓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们的感受却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为纯形式的几个图案,它的原始图腾意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个由动物形象而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中国图案史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传统图纹的抽象造型是多样的,且能给人以丰富的两项。仅从其轮廓构形而言有三种结构模式比较突出,分别是:方形(直,折)模式,圆形模式,S形模式。(图)无论方形,圆形还是S形结构的图形纹饰,都是纵观万年横穿九州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图纹的母题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对圆形,方形结构的热爱和执着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认为天圆地方,且有着敬天拜地的习惯。至于S形模式图案的神秘意味,诸说不一,但其思路大致是相似的。一种认为源自龙崇拜。因为龙从产生起,其基本造型就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另一种认为S形式中国古代神灵的一种典型图式。在上述种种服饰图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就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样板和标本。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衣着。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物。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第四类是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1、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服饰由最初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2、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色、饰、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样式;色是服装的色彩;饰是佩戴的饰物;画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3、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但服饰的变化与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一样,它有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即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愈来愈变得简便、大方。 二、居住建筑民俗 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有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第二个特点是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第四个特点是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中国的民居建筑,还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思考题 1、试述服饰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试述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主要社会观念。 3、分析四合院建筑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人文观念。 4、简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所共有的民俗特点。 一、宗族组织民俗 1、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 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关键词: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演变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中国属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纵观历史轨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以石器时代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初形态。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大多赤身裸体,不存在服饰。进入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的服装。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产生了纺织,开始用石陶纺轮把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捻成细线,织成麻布,制成服装。到了殷商时代,随着“蚕”的饲养,人们对丝织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纺织机的进一步改进,“丝”、“皂”的出现和“提花装置”的发明,制造出精美瑰丽的丝绸,服饰文化基本形成。在这一整个无阶级社会发展中,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形态文化”,男耕女织,有什么做什么,做什么穿什么,穿什么是什么。所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形式。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衣冠服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中国至西周起就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自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差。同时,在统治机构中,还专门设立了“司服”一职,专门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帝王的穿着。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冠服制度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法治”与“德治”并举,自此,帝王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等级制度已日益严格。诸如东汉孝明皇帝汉代服制的确定、魏晋时期的法定服制、隋唐服制、宋太祖的新服制以及清顺治九年饬礼部制定的《服色肩舆永例》等,对不同级别不同行当官员的朝服及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图案、纹样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有的还对耆老、兵民、商人的服装也都一一定明。尊卑贵贱,各有分别,制度形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随着辛亥革命帝制的废除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剪辫发,易服色”的“衣冠服饰”变革如火如荼。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民国政府的《剪辫通令》、《服制条例》等,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30年代后,随着海禁的开放,外国衣料的输入,各大媒体“服装专栏”的开辟,“服装表演”的纷纷举办,使中国服饰文化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近代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摘要: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进入多灾多难但又具有历史转折性的时期。一时间,中西两种制度、两种文化在华夏大地上不断交锋,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国人民不断探寻出路。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中国的服饰也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鱼龙混杂到自成体系,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到积极主动的改造,并最终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本论文主要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服饰发展的影响、近代中西服饰文化的交融、近代服饰文化的城乡差异四方面来分析当时服饰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服饰发展;中西混杂;时代文化 Abstract:In 1840, Britain launched the Opium War, the Chinese turned into a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country. Since then, Chinese to be dogged by bad luck but has a turning point of history. For a time, two ki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ystem, two continue to battle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threat of China ruin the state and destroy the race, people continue to explore a way out. Amidst the winds of change in this era, China costumes are constantly innovat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rom the dragons and fishes jumbled together to become a system onesel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assive to active, and finally into the world,the impact of the world,has become o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iod China witness for.This thesis mainly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modern western advanced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othing,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modern dress culture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Keywords: Appare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mixed; Era culture 清末民初,是中国面临重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化的潮流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威胁,他们尝试着接触西方这个蛮夷之地,学习他们的机器、制度、文化。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 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有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 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官服以颜色分级别始于唐代: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袍,五品以上官朋为绯袍,六、七品官服为绿袍,八、九品官服为青袍。白居易《瑟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的是仕途不济的悲伤心情,官位级别低下。 虽然历代的官服在形式和色彩上可能会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寓意都是如出一辙,即体现着儒家的等级思想和忠君效力的的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理念在服装色彩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运用。 服饰中的色差不仅是封建等级的坐标指向,也是社会审美趣味的反映。例如唐代文明开化、繁荣多元,其服饰色彩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变新颖,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民族多元化的特性;而宋代崇尚文治,其服饰色彩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可见,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服饰色彩也有考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 三、服饰布料考究细致、反映社会地位和宗法制度 以古代丧服制度为例,丧服是指在血缘关系网中一人死了,有关系的人应遵守规定用特定的服饰以志哀悼。[1] 服制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各等级服布料有所不同,如斩衰服以粗麻布制作,不缝下边,是最亲近人应穿着的丧服,如子女为父母服丧、妻为夫丧;大功以粗熟布制作,是关系稍远一些的人穿着的丧服,如妻为夫之祖父母服丧等。它体现的是古代宗法原则,亲者其服重,疏者其服轻的传统思想得到应证,是儒家的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同时,布料还是不同身分和地位的象征。古代平民百姓、奴仆穿的都是褐、布衣。褐是

“民间服饰文化”研究性学习学习报告

“民间服饰文化”研究性学习学习报告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广饶的服饰特色随不同的时代而改变,随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而改变.身为一个地道的广饶人,我们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去调查我们的家乡的服饰文化,通过调查让我们更爱广饶. 一、提出的背景 广饶服饰如同广饶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中国的服装历史悠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服装文化、 二、目的和意义. (1)在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去深入了解广饶服饰的文化,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使同学们更爱自己的家乡广饶。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集体的力量,锻炼在多方面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处事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进程 (一)从2012年11月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定期交流每个成员的心得和研究进展情况(指导老师也参加了下列工作安排) (二)具体步骤 2012年11月 研究小组成立及分工初步拟定研究计划 2012年12月 组内讨论筹划开题报告并制作课件 2013年1月 中期汇报

2013年2月 制定访谈计划执行访谈计划并整理访谈内容 2013年3月 整理课题资料 2013年4月 撰写结题论文结题汇报 五、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的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别后,披着树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的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温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为三皇五帝。然而在中国服饰文化里我们的家乡广饶有着它独特的风韵。以下是几个显要时代是广饶服饰的特点: 1、唐代篇 唐代时期的广饶服饰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女装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受永泰公主的影响,唐代广饶的贵族妇女出现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的现象,但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允许半露胸的。唐代广饶服饰的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天赋神受的思想,用真实的花鸟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受的思想决定的。这时起的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代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得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丽,使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2、明代篇 朱元璋统一天下,从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时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片布缝成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带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贵妇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风尾裙,月华裙等。

服饰文化论文: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外在标志。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中国服饰在历史上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服饰的改良和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日本的和服就是根据中国的唐装而来的,直至现在还有很多外国人喜欢穿中国服装,中国服装也正在不断地吸收国际元素,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也在不断延伸着。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现在恐怕很难 考证确切的年代。在西方关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人类的两个始祖是赤身裸体的,也许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羞耻感。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服饰的产生,人类开始穿衣服恐怕和御寒的实用目的以及耻辱感产生的精神目的有关。关于服饰文化的发展,汉字是一条很好的线索,研究流传下来的关于中国服饰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管窥中国灿烂的服饰文化。 一、上衣 “衣”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由于那个 从汉字看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 刘 洁 〔作者简介〕刘洁,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 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 服饰;汉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3-0000-115

浅析民族服饰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服饰的继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1-12-20T09:32:40.47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蕾[导读] 中华民族的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样式各异,经历五千年风雨沧桑,形成了其独有的博大精深的服装文化体系。刘蕾(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 摘要:文章通过对民族服饰的特点及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民族服饰的继承与发展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面向市场,传统与时尚结合,创立品牌。 关键词:面向市场中西合璧创新品牌 中华民族的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样式各异,经历五千年风雨沧桑,形成了其独有的博大精深的服装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服饰史就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特征,被喻为“无字的史书”、“无声的语言”。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民族服饰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1、我国民族服饰有三个重要特点: (1)资源丰富。由于我国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材质、色彩还是从式样、搭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 (2)服饰风格多样化。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亦形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的服装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风格则生动活泼、式样繁多。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3)服饰具有层次性。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 2、我国民族服饰的现状简析: 当前,我国民族服饰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族服饰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有名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服饰文化更是如此。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和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二、民族服饰要走国际化道路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面对现实与未来,我们该如何继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族服饰,让它走向国际、走向未来?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三点:一是延续民族服饰的生命力在于走向市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民族服饰生命力的重要标尺。如果有市场,市场大,说明我们的民族服饰的生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传流下去。因为走向市场,市场就会养育它,让它传承下来。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别人喜欢到我们中国来,把我们的服饰文化带出去,让别人把我们的文化元素运用到他的生产生活中,这样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才有生命力。 二是要把传统与时尚进行有机结合。只追求传统就不能面向未来;只追求时尚就缺乏木之根、水之源。所以,一定要让传统和时尚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民族服饰才能有美好的明天。首先要正确理解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关系,即民族文化特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服装型制。民族服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和异族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她才显得宽厚、丰满。当然,继承不是拿来主义,也不是简单的全盘吸收,而是一种历史的筛选,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变革是必须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脉承关系,都在这个定律中运行着,违背这个定律就会走向灭亡,依赖人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其次我们应以我为本,立足于构建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广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中西合璧,集民族文化特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文化形态,使得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更具有活力,更加丰富人类社会文明这个大框架。 三是树名师、创品牌。名师才能产生名牌,名牌才能长久,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名师。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传统,富有时代个性,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惟有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知道,民间服饰不是简单的花花草草、红红绿绿,她是具有极其深奥的文化内涵的。如果抓住民间服饰的灵魂、内在的含义,用于现代服装设计,可以创作出既有现代生活意境又有民间意味的服饰。目前,就有不少我们自己的民族服饰品牌进入市场,如渔、唐朝、天意……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还要不断进步,争取早日跨入世界名牌行列,把我们的民族服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2、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