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

《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三者的比较《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

不同点情

莺莺是孀妇,区别与后

来作品中的少女;对于

张生,莺莺最终是“自

荐枕席”主动示爱;张

生曾几次赴长安,应为

赶考;莺莺弹琴,张生

窃听;当张生再次赴京

时,莺莺已预感自己与

张生终是分别,预感悲

剧;张生最终对莺莺是

“始乱终弃”,当与友人

谈及此事时,又斥莺莺

为“必妖于人”的“尤

物”,足见其薄情。

《董西厢》对《莺莺传》

做了大修改,《西厢记》

与之基本一致,但情节上

也有差异。张生与莺莺第

一次的接触是他悄至莺

莺所居宅边吟诗一首,莺

莺亦回之;贼军围困普救

寺时,突出了法聪力战贼

军,后来还资助张生向莺

莺下定;当崔老夫人食言

后,张生欲寻死自缢;张

生赶考是自愿的,以博取

功名,后来中得探花;当

得知老夫人将莺莺另许

时,两人准备殉情,后得

到友人相救。

张生对莺莺的感情是非常

主动的,主动向红娘介绍

自己的基本情况;张生与

莺莺的初次正面接触是其

偷听莺莺焚香祷告,张生

吟诗试探,莺莺回之;张

生与莺莺初次交欢,是莺

莺寄诗约定的;张生赴京

赶考是因为崔老夫人不招

白衣女婿,被迫去的;张

生最终是中得状元。《西厢

记》与《董西厢》都深入

对人物的情态、心理活动

进行了细致描写,《莺莺

传》则不具备此特色。结

最终以张生的“始乱终

弃”悲剧结尾,莺莺委

身他人,张生另娶。

张生中得探花,在法聪、

杜确等人的相助下,娶得

莺莺。

张生中得状元,除授河中

府尹,娶得莺莺,有情人

终成眷属。

语言文法严谨,书面语

运用广泛,突出叙事内

容。

语言既不太文,亦不太

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

特风格。大量用典,引用、

化用前人诗句,自作诗

句,《西厢记》深受影响。

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

点,不同人物风格不同;

剧本大量运用俚语、俏皮

话,呈现文采与本色相生,

藻艳与白描兼备特点。人

主要以张生与莺莺为

主。张生是“非礼不可

入”的儒雅之士,极为

重视功名,却又是“始

乱终弃”的薄情寡义之

人,与后面两部作品中

的形象有天壤之别。

除两个主人公外,又塑造

了红娘这一搭桥牵线人

物,还有仗义的和尚法

聪,严厉的崔老夫人等其

他人,人物千姿百态;张

生既是儒雅之士,又是珍

惜青春、充满生命的年轻

人,将爱情与前程并重。

与《董西厢》相比,弱化

了法聪等人地位,仍以男

女主角为主,当然红娘和

崔老夫人的形象仍然重

要;在《董西厢》基础上,

张生更显风流之士,对爱

情的一见钟情,却又有“傻

角”,人物形象丰满。

体裁结构属于唐传奇类文章,采用

了传奇的叙事方式来描

写故事,比较平直。

属于说唱文学,采用叙事

与抒情相结合。将莺莺与

张生的爱情故事描写的

一波三折,突出矛盾冲

突,这一点为后来的《西

厢记》所采纳。

属于元代戏剧文学,共分

为五本二十折。每本结尾

处的创新,既标志故事到

了转折部分,又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突破了元杂

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又吸

收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

出方式。

相同点主

三部作品的主题具有相似性,都集中表达了渴望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婚姻自主的思想。但《莺莺传》着力塑造了莺莺的叛逆女性形象,也有对张生“始乱终弃”的掩饰,客观上也起到了对薄情汉爱情不专一的批判;《董西厢》则变为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大胆、执着的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

《西厢记》则将“情”提到了新高度,一见钟情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讴歌了青年男女向往爱情、个性解放与美好理想的战斗精神。

三部作品都描写了女主人公莺莺对爱情的大胆、勇敢、执着的追求和忠贞的光辉形象,但从内心讲莺莺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部作品都写到了红娘为处于相思中的张生带去了莺莺的一首诗,当夜张生与莺莺约会,莺莺的态度却极大转变,义正言辞的斥责了张生的“越礼”行为,同时当张生赴京赶考时,莺莺又寄去了自己的信物,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总之,莺莺的形象在前后三部作品中是逐步深化发展的,由《莺莺传》中的“羞涩孀妇”发展至《西厢记》中的“大胆少女”,丰满了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