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的源起及流传演变轨迹探析

梁祝传说的源起及流传演变轨迹探析

作者:王蓉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

[摘要]梁祝传说起源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宁波,它的传播大体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定型、演变创新三个阶段。情节由简到繁,艺术形式、主题思想等也随着它的流传而不断变化。本文试图探究梁祝传说的渊源,初步梳理其演变轨迹及传播情况,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展示梁祝传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梁祝传说起源流传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57-02

几十年前,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席、《民俗》周刊的主编荣肇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祝英台故事在民间贯注之容易和通行之普遍,除了它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外,故事的简洁而动听,自是它的存在和流布的原因;而悲剧的结局,更容易使人有惋惜的情怀和深刻的印象。”①梁祝传说在广阔的时空里传承和蔓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传奇性以及这种传奇性触及人类心灵深处审美渴求的内核,引发了人们无限的、丰富的想象,激发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共鸣,被人们一代代地传诵。它从萌芽产生、发展定型到演变创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产生期

梁祝传说最早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学术界一直都有所争论。最早提出梁祝传说产生在东晋的是近代小说研究家蒋瑞藻,他所依据的宋徽宗大观年间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梁山伯)庙记》。之后的钱南扬先生也持东晋说观点:“这个故事始于晋末,约在西历四百年光景。当然,故事的起源无论如何不会在西历四百年之前的。至梁元帝采入《金楼子》,中间相距约一百五十年。所以这个故事的发生,就在这一百五十年中间了。②”至此,学术界已对东晋说基本取得共识。

就故事本身来说,目前可考证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梁元帝的《金楼子》中。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藩志》中也有简略的记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③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则被认为是最早的梁祝文学作品:“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今绍兴、宁波一带)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氏已字(事)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今宁波)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④在这段故事中,表明了梁、祝、马三个主要人物是古会稽郡浙东一带人,已经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梁祝传说的主体情节,即祝英台“女扮男装”、梁祝“同窗共学”、祝英台“殉情同葬”。

二、发展定型期

宋元时期直至清代,是故事的发展与定型阶段。宋代张津的《四明图经》、李茂诚的《义

忠王庙记》中已有相关记载,主体故事大体确定。宋词中出现了《祝英台近》等词牌,苏东坡、辛弃疾、吴文英均有以此词牌创作的词作。元曲兴盛的时期,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白朴曾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为民间戏曲表现梁祝故事开了先河,以后相继出现了元戏文《祝英台》、明传奇《河梁分诀》与《山伯赛槐荫分别》等。明清之后,梁祝以民间曲艺的形式广泛

流行,如弹词、鼓词、清曲、三弦书、木鱼书、莲花落等,为平民大众喜闻乐见。此外,梁祝小说也相继问世,如清代绍金彪的《祝英台小传》,情节相对曲折,已经有了“英台易男装游学”“梁祝同读同宿三年”“祭坟化蝶”等情节。作品文风清丽,委婉动人。

此外,梁祝传说还在繁荣的地方戏曲中频频出现,从昆曲、越剧、川剧、京剧、豫剧、秦腔到黄梅戏、洪桐戏、彩调剧、江淮剧等等。这么多剧种涉足同一题材,恐怕是中国戏曲史上绝无仅有的。不同的剧种因接受群体、表现手法的不同,在情节上有些许差异。如祝英台女扮男

装求学之前,黄梅戏《柳荫记》、闽剧《裙边蝶》、滩簧《梁山伯祝英台》都有祝英台与嫂子

打赌的情节。同样是马家下聘,川剧《柳荫记》、《英台骂媒》和京剧《柳荫记》等剧中均有

丑陋的媒婆登场,而越剧中就没有;同样是梁祝殉情,有的是化蝶,有的是化鸟,有的是成仙得道等等。

总体来看,通过一段时期的积淀,梁祝传说“通过对原有情节的筛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

节结构。”⑥即:①英台女扮男装求学;②梁祝途中相遇结义;③杭城就读——梁祝同窗共读;④十八相送;⑤马家提亲;⑥山伯访祝家庄——山伯病死;⑦英台出嫁——祭坟、化蝶。

三、演变创新期

民国之后,新艺术样式的出现为梁祝传说的进一步传播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特别是影视传媒的出现为梁祝的流传提供了独特的平台。不同于以往的口头叙述、文本描写、舞台程式化表演,它以全新的视听结合视角带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1926年上海邵氏天一影视公司拍摄了第一

部根据梁祝传说改编的影片《梁祝痛史》,影片用近代时装演出,祝英台女扮男妆穿长袍马褂,女妆穿短衫裙子。影片与传说有以下几处不同:①增加舅父滕康节,并由他介绍祝英台赴杭张迂樵处求学;②祝英台改名为祝九红;③马文才不仅为马百万之子,而且为一恶霸。同时还增加了打猎归来、骑马过桥、撞倒祝英台、梁山伯打抱不平受伤以及马文才污辱陈小娥致死、众乡亲报仇等情节。此后还有岳枫编导的故事片《梁祝》等,基本情节变化不大。

解放后,由于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方针的推行以及时代的变迁,在遵循基本情节模式的基础上,梁祝传说又有所发展和创新。1953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祝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它走出国门,征服了海外观众,被周总理冠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称。“文革”结束后,梁祝电影成了最早解禁公映的影片,也是解放后放映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国产影片之一。1994徐克版的《梁祝》独具特色,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以往的山伯是知道英台女儿身之后,对其由友情转化为爱情,而该片中的梁对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