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的隔阂_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彭桃英

中美文化的隔阂_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彭桃英
中美文化的隔阂_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彭桃英

第8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收稿日期:2005-11-14

作者简介:彭桃英(1969—),女,湖北嘉鱼人,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从事英汉翻译和英美文学研究。

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

彭桃英

(河海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通过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到沟通与理解的描写,表达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

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美文化;隔阂、冲突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06)01-0047-03 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生活在两种文化,即美国“主流”文化与民族“边缘”文化之中的美国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们以考虑自身存在状态为契机,自觉或不自

觉地担当起消除文化对立、促进文化交融的重任。[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正是这样一部表现中美文化隔阂、冲突与融合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小说通过对四位移民母亲及其四位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描写,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名称,源于小说中四位母亲之一的吴夙愿在中国桂林发起的麻将聚会。吴夙愿是一位前线作战的国民党军官的太太,为躲避日本人入侵,她带着两个双胞胎女儿逃难到桂林。在桂林,吴夙愿结识了三位与她有着同样命运的逃难女子。为驱赶战争的恐惧和死亡的阴影,为忘却痛苦,寻找快乐,四位逃难女子决定每周举行麻将聚会,把每周都当作过年,忘却发生在她们身上的种种不幸,不允许想不愉快的事。她们“希望有福气,这种希望本身就是她们的快乐”[2],因此,这个聚会取名“喜福会”。在美国,吴夙愿、钟林冬、顾映映、苏安梅四位移民母亲为了创造一块中国文化的生息之地,再次组成“喜福会”。在美国这块异国土地上,四位中国母亲每周一次齐聚一堂,她们身穿中国服装,共享中国菜肴,玩中国游戏———麻

将,讲中国故事,用中文闲聊,寻找她们的运气和快

乐。小说就以“喜福会”为线索,讲述“喜福会”的四位母亲和她们四位女儿的故事。小说的整体布局独特,像打麻将一样,四户人家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向另一个家庭。四位母亲和四位女儿(吴精妹、卫弗利、琳娜、罗丝)轮流坐庄,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小说中表现的中美文化隔阂、冲突

1.代表美国主流文化的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排斥吴夙愿来美国前,花高价买下一只具有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天鹅,但在美国入境时被美国移民局官员不由分说地从怀中夺走,只留下一片羽毛。在这块初来乍到的异国土地上,吴夙愿感受到的是文化的歧视!但即使身在美国,美国文化近在眼前,真正融入美国却很难。顾映映脱离国内苦难的婚姻,嫁给了美国白人,身份改变,姓名改变,出生日期改变,却并没因此得到美国的认可和接纳。在入境口,映映被扣留了三个星期,移民局官员不知如何处理她,最后映映以“难民”的身份走进美国。20年后,苏安梅的女儿罗丝自以为自己是地

道的美国公民,毋庸置疑地肯定:“我是美国人”[2]

。可由于她的华裔身份,是“少数民族”,而被白人男友的父母拒之门外。丧失了原有的文化身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又找不到应有的位置,移民母亲和其后代处于“两个世界之外”的边缘地带,经受着“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失落。

2.代表美国文化的女儿对中国文化的漠视和误解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将美利坚视为自己的真正家园,对美国文化采取无距离的态度,忘本式地赞赏

和推崇美国文化[3]。在她们眼里,华人的语言、习俗、宗教、文化、情感都是落后的,就连自己的种族肤色特征都成了一种痛苦和羞辱。琳娜哀怨自己没有继承白人父亲“黄色头发”和“白色肌肤”,留心把母亲传给自己的双眼瞪圆以显出眼里的“白色”部分[2]。她们爱上并婚嫁白人男子,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罗丝说:“特德让我着迷的正是那些与我幽会过的中国男孩不同的东西:他的莽撞,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的自信,他的家庭在纽约的特里城而不是中国的天津这一事实”[2]。基于这样的心态,女儿们对移民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漠视和误解就不足为奇了。作为背井离乡,在美国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移民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美国环境和中国性格的最好结合体”[2]。然而,事与愿违,嚼着口香糖和巧克力长大的女儿“只有皮肤和头发是中国人的,内瓤却完全是美国制造”[2]。她们不了解母亲的辛酸历史,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对她们的母亲们用中文讲话,她们越来越不耐烦,而当母亲用蹩脚的英语讲话,她们又认为是愚蠢。“喜福会”的含义对母女是不一样的。女儿认为英语中根本不存在“joy luck”这个词[2]。在《喜福会》吴精妹所讲的故事中,女儿吴精妹一直把母亲吴夙愿在桂林的故事当作中国的神话故事。“喜福会”不过是“中国的民间陋习,如同`三K党'的秘密聚会,或者是像电视里印第安人在打仗前举行的手鼓舞会一类的宗教仪式”[2]。而对于母亲吴夙愿来说,桂林那里有她割舍不了的历史和情感,在那里,她创建了象征着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前永不放弃的希望———在生活的磨难中找寻“喜乐”和“福运”的“喜福会”;在那里,她丢失了她的双胞胎女儿,桂林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故国,是家园。对于另一位母亲钟林冬,太原是她的故乡。在那里她为了父母的诺言,父母的面子,必须做个孝顺的女儿和媳妇,必须和自己不爱但父母定下的“娃娃亲”丈夫结婚。在婆家,12岁的她必须学会操持家务,侍奉婆婆和小丈夫;16岁的她必须奉命和性无能丈夫完婚。虽然最终她利用自己的智慧逃脱了无爱的婚姻,但终究在心里留下累累伤痕。钟林冬离开太原后来到美国,但她为她的家乡太原而骄傲,因为她认为太原人聪敏,知道怎样赢取胜利。而她的女儿卫弗利却把台湾当成太原。母亲对女儿把太原和台湾混淆感到震惊与失望,而女儿却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因为这点小错误而大发脾气。这其中不仅有误听,更有一种深深的文化差异。而罗丝认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意见,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意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的观点更好些。在与白人丈夫特德的婚姻中完全丧失自我而导致婚姻危机时,罗丝万分痛苦,她想到的不是寻求母亲的帮助,而是找心理医生,这令母亲苏安梅感到痛心。母亲认为“缺木”的女儿没有主见,应该听母亲的话,而心理医生只会让女儿“糊里糊涂”,“黑蒙蒙”[2]。

3.代表中美两种文化的母女冲突

在母亲信守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家长的权力是绝对的。母亲有安排操纵女儿生活,塑造女儿思想的权利,女儿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否则,便是不孝。而女儿生长在美国,一个崇尚“天赋人权”的国家,宪法保护个人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女儿们视母亲的家长制为侵权[3]。吴夙愿深信女儿具有音乐天赋,希望女儿吴精妹将来做一名钢琴演奏家。夙愿靠帮人打扫房间,干杂活换回精妹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和一架可以每天练习的钢琴。精妹确信自己有不为母亲弹琴和辜负母亲希望的权利,成绩并不是全A,没有当班长,没有进斯坦福大学,甚至大学没念完就退学了[2]。在母亲逼她去练琴时,她喊到:“我不是你的奴隶,这不是中国!”而母亲夙愿用中文吼叫:“只有两种女儿,顺从的女儿和自作主张的女儿。只有一种女儿在这个家里,是顺从的女儿!”精妹喊到:“我希望我不是你女儿,你也不是我妈!”[2]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既代表着家长对子女的权力,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的关系。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强调自我实现和独立意识。中国人重视集体的力量,乐意“有难同担,有福同享”。美国人则宁愿在成功的道路上孤军奋战,独享成功之乐,独吞失败之苦。母亲钟林冬和女儿卫弗利的冲突折射出中国文化“相互依赖”和“集体意识”与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价值观的冲突[4]。钟林冬在女儿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生活,在女儿的成功中寻找成就感。女儿练棋时,母亲站在身后充当保护同盟。比赛时,用她的红宝石给女儿“好运”。赢棋是母亲的功劳,“我告诉我女儿用马将军,她很快赢了”[2]。成功必然是母亲的光荣,每天仔细地用软布擦拭女儿的奖杯,拉着女儿的手上街,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女儿卫弗利。”她炫耀女儿,就像炫耀她擦得锃亮的奖杯。母亲的行为让女儿恼火,女儿的话语更让母亲伤心,卫弗利在大街上对母亲说:“你为什么拿我来炫耀?如果你要炫耀,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学下棋?”[2]母女的冲突达到白热化。

二、小说中表现的中美文化融合

《喜福会》承认中美文化差异,不回避冲突,最可喜的是它坚信不同文化最终融合是可能且必然的。

1.母亲们逐渐接受美国文化

母亲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长袍,穿上美国式样的衬衫和长裤,说着被女儿嘲笑的蹩脚英语,习惯了每个周末的美国宗教活动。苏安梅在儿子苏兵不幸溺海后,她首先想到的不是中国的菩萨保佑,而是西方的上帝。她的祈祷以“My God”开始,以“Amen”结束,中间夹杂着中文[2]。钟林冬从开始的因为女儿和美国男友私奔愤怒之下脱下鞋子打女儿和女婿,

到后来接受女儿的美国男友瑞奇,并慈爱地教瑞奇如何吃螃蟹。尽管瑞奇到钟林冬家做客时做出了许多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行为:送一瓶昂贵的葡萄酒,用筷子吃饭夹菜把汤汁滴到白衬衫上,对钟林冬表面上谦虚实则等待别人赞扬的话语的误解,告别时对未来岳父母直呼其名等等。钟林冬抛开文化差异接受瑞奇,实际上是对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宽容。

2.女儿们对母亲有了更多的理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在心里认同美国文化的女儿们经历了事业、婚姻与家庭的挫折,对自己的边缘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变得成熟,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她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母亲的严厉只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女儿们的醒悟,导致母女矛盾逐渐缓和[4]。卫弗利发现母亲“以炒菜锅为盔甲,以毛线针为剑,耐心而执拗地等待女儿的邀请”[2],等待着有一天能用标准的英语告诉女儿所有良好的愿望。母女的对峙为的是向对方靠近。卫弗利和瑞奇准备到中国度蜜月。瑞奇由衷希望钟林冬同去,卫弗利想:我的另一部分认为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三人,把分歧抛在身后,登上同一班飞机,一个挨一个坐着,起飞,从西飞到东[2]。“起飞”标志着文化宽容向文化融合的升华。而吴精妹在母亲去世后更是感到无形的失落和内疚,她代替母亲上了“喜福会”的麻将桌,并回到中国看望两个孪生姐姐。在中国,她要求父亲用中文把母亲没有讲完的桂林故事讲完。父亲告诉精妹,母亲如何被迫把她的孪生姐姐遗弃在从桂林到重庆的逃难路上,后来多方查找未果后所经受的精神磨难以及母亲名字夙愿和精妹名字的美好含义。精妹真正理解了母亲和母亲对她的希望。对母亲的真正理解意味着文化隔膜的消融。当精妹与她的孪生姐姐在上海机场紧紧拥抱在一起,呼唤着“妈妈,妈妈”时,东西方文化完全交融为一体。看着孪生姐姐,精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现在,我也看到了我身上哪一部分是中国的,它是如此明显。它是我的家庭,它在我的血液里,经过这些年,它终于奔放出来了[2]。

3.中国的崛起促进中美文化融合

“弱国无外交”,同样,贫穷的国家在经济强盛的国家文化面前自然处于“失语”状态。只有国家强盛,才会改变其他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偏见和歧视,从而消解文化霸权达到文化的融合。“喜福会”的母亲们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移民美国,那时的中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有所发展,但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上经过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的探索过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国家逐渐强大,中国越来越活跃于世界大舞台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渐得到世界的尊重。小说中,苏安梅积攒了2000美元,带了一大箱美国衣物等物品回中国看望弟弟。没想到不仅是安梅的弟弟,还有弟弟妻子的异母弟妹们、远房表姐、远房表姐的丈夫、远房表姐丈夫的叔叔以及他们带来的丈母娘和孩子,甚至村子里的朋友,一共26个人从宁波到杭州迎接安梅这位海外亲戚。这些人花光了安梅的2000美元,瓜分了那一大箱礼品,甚至其中一个表姐的叔叔要了安梅用外汇兑换的5000元人民币贷款说是要买摩托车,随后拿着钱消失了。本想用这2000美元让她的亲弟弟按照共产主义者的标准变得富裕和快乐的安梅,最后发现自己耗尽9000美元的好意而空手回美国[2]。几年后,钟林冬回中国探亲,却发现中国家家都有彩色遥控电视机,亲戚们说只要回来看他们就足够了,不需要任何礼品[2]。苏安梅的弟弟也从宁波寄还姐姐9000美元外加利息[2]。吴精妹来到广州,看到四处都是高楼大厦,从远处看像是美国的大城市。进到预定的宾馆,宾馆的华丽让精妹以为弄错了宾馆,或者是旅行社代理商从中吃了回扣来坑他们。她不相信这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而当她到宾馆预定柜台准备取消这个“预定错误”时,被告知房金就是她希望的不贵的34美元时,窘迫极了。精妹父亲广州农村的阿姨自豪地告诉他们:儿子们在自由市场卖菜很成功,建了3层楼的新砖房,每年钱挣得越来越多,并不只有你们美国人知道怎样致富[2]。中国的富裕让钟林冬自豪地吹嘘,让苏安梅喜极而泣,让吴精妹惊讶。有着强大祖国支撑的美国华裔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日益得到美国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与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合也就成为必然。

东方,是万物开始的地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风吹来的地方。[2]小说从精妹代替逝世的母亲在“喜福会”麻将桌的东方坐下开始,以精妹从西方的美国回到东方的中国结束。这个从东而始、以东而终的过程,也许预示着中美文化从隔阂、冲突到最终融合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

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3):86-92.

[2]TAN A.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1989:10-331.

[3]刘晓红.隔膜·冲突·融合———《喜福会》的跨文化审视

[J].思想战线,1998(9):40-45.

[4]杨靖.试论华人小说《喜福会》的思想文化内蕴[J].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06-108.

Ding Yang(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China)

A bstract:Toni Morrison's maiden novel entitled The Bluest Eye presents the tragic story of Mrs.Breedlove.As an outsider of the society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this disabled black woman lingers at the psychological stage of Mirror Stage and cannot surpass her splitting self mentally.This pape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 conflict of Mrs.Breedlove's self-building according to Jacques Lacan's theory of Mirror Stage and to dig out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s for her tragic life thr ough an analysis of“the Primodial Lack”,“Aggressivity”and“the langua ge-structur ed unconsciousness”in this character. Key words:self;lack;mirr or stage;aggressivity; unconsciousness

Cultural Gap,Conflict and Coexistence: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Peng Taoying(Librar y,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A bstract:Amy Tan in her first novel entitled The Joy Luck Club,depicts how the cultural gap leads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c onflicts of the two generations in a family.Thr ough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ew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the author indicates the possibil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s.

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ino-American culture;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conflicts and coexistence

Strategy and Techniqu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Inspiration of Nida's Theory/Tang Jie(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Hohai University, Nanjing210098,China)

A 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tercultral communication,literar y translation has difficulties in cultural transfor mation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Eugene A.Nida puts for ward a serie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which a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dealing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problems.This paper focuses on putting Nida's theory of message,theory of equivalence and theor y of readers'response into practice to find out appropriate strategy i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perfectly reproduce the artistic beauty and culture messa ge of the source text.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transfor mation;Nida's theory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of Fairly Comfortable Life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The Inspir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point/Shi Anna(B 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dex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irly c omfortable life in Jiangsu Pr ovince,China.Then it puts for ward the improvement and pefecction sugg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such as holistic and har monious constr uction,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charter,leading r ole,and regional character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 wpoint;fairly comfortable life;Index system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Migration of Rural Area Workers/Zhou Jian,et al(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 rural area workers inthe c ountryside and cities,this paper inquires into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area workers to construct their cost-benefit model.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 h and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such as salary income standard,benefit differences of outflow areas,non-economic cost,social benefit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Key words:cost;benefit;rural area workers

Study of Informatization Strategy of SME/Bai Hao,et al(School of Management,Hei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SME infor matization strateg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SME infor matization.But the current common methods of developing informatization strategy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infor matization practice of lar ge enterprises.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 ges of SME,this paper makes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SME informatization and then,by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the planning school on strategic management,constructs a general model of SME infor 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Key words:SME;informatiz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planning school

Policy Analysis of Promoting Suzhou Private Economy in Vie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Zhu Yuming(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hangha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Shanghai200030, 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other developed areas,Suzhou private economy lags behind distinctly.Suzhou city is characterized with foreign-oriented and government-organizing economy.It has already built up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地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融合与演变时期-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 3.1碰撞 3.1.1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

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委婉而不失礼节。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沟通方式差异的碰撞。 3.1.2 饮食文化的碰撞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碰撞。无论是从饮食方式还是饮食观念以及饮食菜肴上来讲,这些碰撞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饮食更注重艺术性,比较看重感官的感受,注重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老杨在吃油泼面时,手里纂着一颗蒜,蒜是一种口味中的食品。而布鲁克斯却要喝牛奶,吃鸡蛋,吃方便面和汉堡。影片中多次提到喝牛奶身体壮,长的白净。这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3 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 ,还不得不忍痛仗丈夫鼻息度日”。但也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 文 ( 母 寓 , 性 [ 1相 [ 2长 ,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李雪峰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 ,集中展现了华裔 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以及最终相 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揭示了血浓 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 :母女关系 ;文化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 : I10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辱 ,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 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一经推出 ,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 ,连年灾害迫 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 ,跃居美国畅销书的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名为少奶 榜首长达 9个月之久 ,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25种奶 ,实则童养媳 ,受尽各种侮辱 ,最终凭借自己的智 文字 ,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 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 (母女关系)主题。极大伤害 ,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 ,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 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 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活。这 4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 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 ,乡之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不得不隐藏在原有 从个人的记忆出发 ,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将自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 ,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几 我经历放大 ,将家庭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 ;同样也是受 的层面 ,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 言化 ,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树立了近自己的女儿们 ,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 ,成 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 ,对于母亲的管束 ,女 者形象地把全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 ,在这个种族、阶 四个主要部分 ,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 ,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 向另一个家庭”。]5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互认同的悲喜剧。 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于美国 ,真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当初“逃离”旧中国 ,投奔“自由世界”的母亲们所期 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精美的母望的那样“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勿需仰 [ 1 ]1 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安梅跟随被迫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 ,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 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 ,寄人篱下受尽羞的”。女儿们说美式英语 ,吃美国食品 ,穿美国衣服 , 作者简介 :李雪峰 (1984 - ) ,女 ,河南南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5?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 3.1碰撞 3.1.1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

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的过分追求要到了理性。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布鲁克斯要吃鸡蛋、牛奶、汉堡,这是他对营养的需求。美国饮食会考虑食物所含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搭配。肉夹馍和汉堡,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被孙子布鲁克斯要汉堡时弄得一头雾水。中国饮食即便在形式上与美国饮食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仍然有饮食文化上的碰撞。 3.1.3.价值观的碰撞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在影片中有更为深刻的演绎。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更反映在人们做事的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上。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就家庭婚姻而言,杨栋梁娶了一个有孩子已婚女子,被老杨头说成拖着油瓶子的二锅头寡妇。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中国人择偶标准是:长相、年龄、家庭条件;即有车有房有人,而美国的择偶标准是:尊重、信任、兴趣。在老杨开始看来,他儿子的婚姻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叫他儿子趁人们没看见你们赶快走。这很好体现中美婚姻观的碰撞。 除婚姻观碰撞外,中西方在教育观也存在极大的碰撞。中国一般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怕孩子受着伤害。拿未来吓唬孩子。布鲁克斯被老杨锁在屋里。当布鲁克斯尿床了,老杨责骂道:害不害臊。在尿床,去茅房睡去。在布鲁克斯爬树受伤后,打击说:在你爬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2 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内涵对比研究 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4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 5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 6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探索 7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10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11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1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5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6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8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19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 20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2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22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25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2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27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28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 29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0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3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32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 33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34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3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36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37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40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4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42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千(农水121)赵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学号 1210110087 姓名项朝辉 院系术科系 专业表演 指导教师侯骁 2015年8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过了漫长的演绎和发展过程。从“社交”发展为“竞技”,将单一的舞种发展为摩登舞(Modern Dancing) 、拉丁舞(Latin American Dancing ) 和集体舞(Formation Dancing ) 三大类。由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 ,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受到世界各国热衷者的欢迎、喜爱和追求。本文以体育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双人舞蹈以及体育舞蹈音乐两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体育舞蹈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or dance sport for example Abstract:Sports dance which has been having a long process of deduction an d development is an emerging sports project. It was changed "social" into a " competitive".what’s more, as a single dance was developmented into three cate gories which are Modern Dancing, Latin American Dancing and Formation D ancing. Because of its constantly update, development, It shows a strong breath of ages so that it is popular with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pursu it of love. Analyzing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 e based on the art form of sports dance.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e can analyze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sport dance which are double dance and the music of sport dance two aspect s. Key words:The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ollision; fusion;sport dance

论中美文化差异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从历史地理、传统思想、认知系统、文字等方面分析了中关文化差异的成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论文目录 一、论文摘要,论文关键词。 二、轮中美文化的差异正文。中美文化差异现象。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致谢词。 四、参考文献。

论中美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 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是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出现了城市,比如说像苏维尔这样的城市。已有的国际界的通行的标准,人们改变和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开始过上了固定的城市生活,有了专职的国家集团,有了固定性的庙宇祭祀中心,有了文字,这一系列都有了,我们说就是到了文明了。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在两河之间就出现了文明。这是最早的。 第二个稍晚一点的就是埃及尼罗河文明,大概在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之后才出现。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说是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是爱琴文明,主要是在克里特岛上,是地中海通往爱琴海的口上,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东北角上,这个克里克岛的文明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且是达到了非常辉煌的程度。克里特文明,是最早的爱琴文明,是受到了来自南边的埃及文明和东边的两河文明的共同影响。保留了很多埃及文明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兽结合体。爱琴文明是深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是克拉达文明,这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也是公元前2500-公元前2600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土居人,是最早的当地居住者。在英国的考古家在死者的坟墓的地方发掘出了很多水平很高的文化遗体,被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的古代文明。 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先秦文明,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帝的后人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伪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炎黄嫡系,我们有自己的传说,大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 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碰撞与融合碰撞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委婉而不失礼节。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

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沟通方式差异的碰撞。 饮食文化的碰撞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碰撞。无论是从饮食方式还是饮食观念以及饮食菜肴上来讲,这些碰撞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饮食更注重艺术性,比较看重感官的感受,注重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老杨在吃油泼面时,手里纂着一颗蒜,蒜是一种口味中的食品。而布鲁克斯却要喝牛奶,吃鸡蛋,吃方便面和汉堡。影片中多次提到喝牛奶身体壮,长的白净。这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的过分追求要到了理性。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布鲁克斯要吃鸡蛋、牛奶、汉堡,这是他对营养的需求。美国饮食会考虑食物所含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搭配。肉夹馍和汉堡,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被孙子布鲁克斯要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 文化碰撞”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但总体上理解文化碰撞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碰撞时隐时现的历史。文化的融合,总体说来,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融合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直接动力。 中国近代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开始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科玄论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民主”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对保守派指斥的应对,肇源于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般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而“中体西用”论的荒谬在于它违背文化有机性原理,误认为可以将文化的体、用随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实践中,“中体西用”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初衷,但在本质上则是反现代化的,它以技术的革新为守旧的手段,变革仅限于器物(科技)层面,拒绝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层面的改革。“西用”标志着中国效仿西方走现代化道路的第一阶段的开始,“中体”又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源头,它阻挡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从器物层变革到制度层和观念层变革的深入发展。 随着洋务派中的激进人士所提倡的西学范围日渐扩大,层次日益深入,“中体西用”却逐渐成为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方的羁绊。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注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改造的“器物”层次,而必须走向传统文化改造的制度、观念层次。在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器物层的改变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变;观念层的改变最难,也常常是文化攻坚战中的最后堡垒,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一层次上也表现得最为剧烈。 中国以道德立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功利至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价值理想上形成了尖锐碰撞。如康有为的“西方物质,中国道德”,梁启超的“西方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孙中山的“西方科学,中国国粹”,梁漱溟的“西方理智,中国理性”,

中美冲突的文化根源

中美冲突的文化根源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可以说,世界上最令人曙目的双边关系就是中美关系,中美双方像两个角斗士,美国恃身强力壮,频频出拳,而中国则施展太极功夫,以柔克刚。在中美冲突的背后,潜藏着西方文明的不同价值取向。 中美关系阴晴不定,变数多多。对美国的这种种言行,中国人应深入认识中美冲突背后的文化意蕴、价值根源及政治理念,唯其如此,方能在日后与美国打交道时,做到知己知彼,应付裕如,也惟其如此,方能有助于中国树立更好的大国形象,重振中华文明的雄风。 一 表面上看,中美之间接二连三的冲突,似是经济发展之不平衡所致,其实不然,在中美冲突的背后,潜藏着的是文明间的对抗,是双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西方文明自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来,逐渐与上帝疏远,走上了纯粹的世俗化道路,其表现形式就是在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社会组织运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革命。美国文明尤其突出,十八世纪末方始立国的美国没有经历西方文明史上的中世纪神学时代,故而其文明可以说在工业革命伊始一直得天独厚,极少心理层面的阻碍。工业文明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人类生活世俗化的程度高低,在“上帝的事归上帝,恺撒的事归恺撒”的口号下,美国文化所导出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行为模式也一时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可以说,正是这种日益深入的世俗文化推动了美国文明的不断前进。 与美国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世俗进程要缓慢的多,困难的多,以至于已远远落后了,中国文明源于提倡节俭的农业文明,它的主要特征是基于对生命无常的对神圣之物的顶礼膜拜。为了确保社会秩序的安定,中国文明历来请求天人合一,讲究“圣人设神道以教天下”,这是际是一种神圣化的社会选择。 因此,中美文明之间的冲突深层次上是神圣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冲突,非此,将很难理解为何美国人打心眼里瞧不起东方文明,以为东方文明落后而愚昧,也将很理解美国人唯利是图、贪图享乐的行为准则何以一直为中国人所不齿。 实际上,中国文明的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试看中国今日之历法、金融、法律体系、政府设置、军队构建,以及电脑、汽车、空调、光盘、电话、网络、现代音乐、艺术和体育等等组成当代社会的主干因素,几乎无一不是从西方世俗文明中“取经”而来。 在这个“取经”过程中,中国文明一方面深受其益,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反抗对方的盘剥压制,于是,冲突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中美之间的文明冲突正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无休止的文明冲突说明,在中国文明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崛起,就必须意识到,仅靠“取经”式的模仿学习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其一,从制度方面看,“取经”式的学习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国说三道四,其从政治上批评、经济上扼制、军事上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