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我国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_阿不力克木_艾则孜

职教广角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第32期

创新我国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指导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阿不力克木·艾则孜,孙兰英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要:

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和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当前出现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其思想道德素质、就业意识有关,更大程度上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本身缺乏就业竞争力息息相关。本文以我国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为例,分析了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创新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引导、教育,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5)0032-0086-05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BSH 065)。作者简介:阿不力克木·艾则孜(1974—),男,副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管理;孙兰英(1957—),女,博士,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政治文化与社会治理。

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与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观念、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关,同时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思想状况,课题组于2014年10月~11月,对我国15所高校(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喀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青海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2015届2

000名少数民族毕业生发放了我国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956份,有效问卷1922份,有效率96.1%。

根据调查显示,少数民族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时,84.6%的毕业生希望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行业,而选择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及私有企业就业的分别占5.05%和0.57%(表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毕业生依然选择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而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中,都在大力提倡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在就业和择业选择过程中,54.01%的毕业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师和亲戚朋友,分别占19.04%和17.85%(表2)。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毕业生大都来自我国边疆地区的县城和农村,受其地域、风俗习惯和家庭的影响,首先选择在县级城市就业,且在择业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就业思想需进一步解放。

据调查显示,有43.13%的毕业生有比较系统明确的职业规划,有46.88%的毕业生有较模糊的规划,还有9.99%的毕业生打算走一步,算一步(表3)。

在调查到解决当前就业情况的重要办法时,有36.37%的毕业生认为是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技巧,有26.84%的毕业生认为是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另外还有22.79%的毕业生则认为是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还有14%的毕业生认为要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单位(表4)。

而在所有被调查的毕业生中,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和沟通协调能力,其次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表5)。

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过硬,尤其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相关实习经验,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能力教学的环节。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渠道单一,就业思想需进一步解放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在选择单位性质时,集中在了事业单位和教育单位,相对比较安全和稳定的单位,而政府多方出台的就业政策大都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思想不够解放,父母对其就业的影响较大,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渠道单一,无法多渠道实现就业。

(二)少数民族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匮乏,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的就业指导重视力度不够,过分关注学生的就业数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没有将全程化的就业指

表1您希望就业的单位性质是

选项

数据(人)百分比(%)

政府

机关

687

35.74%

事业

单位

361

18.79%

教师

行业

578

30.07%

自主

创业

97

5.05%

国有

企业

188

9.78%

中小企业

及私有企业

11

0.57%

选项

数据(人)百分比(%)亲戚朋友

343

17.85%

父母

1038

54.01%

老师

366

19.04%

同学

175

9.1%

表2在您的就业和择业选择过程中,谁对您的影响最大?

选项

数据(人)百分比(%)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176

9.16%

沟通协调能力

449

23.36%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377

19.62%

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461

23.99%

专业知识和技能

196

10.19%

其他

263

13.68%

表5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选项

数据(人)百分比(%)有明确规划

829

43.13%

有较模糊的规划

901

46.88%

走一步、算一步

192

9.99%

表3您是否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

选项

数据(人)百分比(%)调整择业期望值,

调整就业心态

438

22.79%

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516

26.84%

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技巧

699

36.37%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

更加了解单位

269

14%

表4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情况的重要办法是

导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缺乏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因刚刚起步,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及指导水平有限,没有贯穿至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少数民族学生缺乏系统的生涯规划知识。

(三)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太过单一

主要体现在:一是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自主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等都比较强,而我们的就业指导方法仍然是以说教灌输为主,落后于社会和学生思想的发展。现阶段的就业指导面对毕业生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显得不太适应,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缺乏预见性。

二是少数民族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思想特征,甚至受本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对其进行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方法应该与汉族学生有所区别,才能达到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和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能对任何人都采取同样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以少数民族学生为重点,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扎实的文化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融合就业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少数民族毕业生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顺利地走向社会。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传统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新型的大众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扎实的专业文化综合素质是赢得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并互相协作的社会,社会要求一专多能的人才,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等。学校应该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校园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1]

(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理念

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始终如一地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就业,进行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及早确定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带着对未来的职业理念进行学习和实践。[2]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看清环境,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当调整自己的规划,稳步发展,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本质就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目标管理,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就是要求从新生入校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至毕业,每年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一年级主要以认识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主。大学一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及职业环境,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二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蓝本,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以书本知识为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础准备。三年级以提升素质和能力为主,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为毕业考研还是就业做好选择。四年级以就业技巧指导为主,做好求职面试、礼仪、创业教育和就业法律知识宣讲等工作,为顺利实现就业,走入职场做准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环环相扣,系统地完成了大学的全部就业指导,有效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养为立足点,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的

理论意识和实践水平,并作为高校的学生必修课已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管理评估。由于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也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已经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且不少于38个学时,分别在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集中分班授课,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这种模式使得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借助就业指导课,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要。各高校在课时有限和学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引进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引进锦程教育网络师资平台和学生之前教育学习平台,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拓宽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的范围,实时更新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创业等内容,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和网络课堂学习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四)大力推动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多渠道挖掘实现就业

创业是指通过创办企业,开展营利性活动的行为。创业教育为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载体,也是缓解就业矛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主渠道。目前,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推进学校就业工作,多渠道实现就业势在必行。

推动创业教育,首先要完善创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开设SYB、KAB等创业课程,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转变,结合少数民族毕业生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创业,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运用系统的创业理论指导实践。其次要广泛搜集信息,让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实现创业。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有创业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不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资金和创业经验,所以,学校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服务培训政策等。第三,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为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应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吸纳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以加强项目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最后,要做好创业咨询服务。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创业有关服务,但是高校也肩负着毕业生离校前的创业咨询服务的责任,不少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有创业想法和创业项目,计划毕业后再扩大经营等,所以高校也要做好创业咨询和指导。

(五)实施个性化的求职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存在不同的心理,应该针对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求职心理指导,同年级的学生则实施一对一的求职心理指导。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求职难,汉语水平不高以及用人单位对于民族的限制等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求职心理指导时,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正确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培养健康的求职心理是应对求职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求职环境。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能力,认真分析面临的就业环境,找到与之匹配的职业。其次是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多方面收集用人单位的信息,掌握面试的技巧,准备好面试的材料和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面试过程中冷静、沉着应对,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遇到紧张或者苦闷,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等缓解情绪。

(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毕业生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需

求、提前体验职场角色的重要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目前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总是以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为由拒绝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可以接触社会,取得全面的就业需求,了解就业市场,学到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实现从大学应届毕业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首先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安排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其次学校要利用开展顶岗实习、教育实习、实习支教、就业见习等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发展。最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有效结合,通过规定学时、设置学分等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七)提高汉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增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习汉语和专业课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未来的就业竞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一直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所以学校在努力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民汉宿舍合住、汉语授课及汉语水平和毕业证书挂钩等方式,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为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胜一筹。

专业课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除了汉语学习之外的又一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学校首先重视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的培养和提高,积极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未来就业的选择相结合,既稳定了专业思想,也达到了就业指导的目的。其次,对专业课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需要改变,不能仅限于对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育,而要与社会实际联系。高校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最终将进入社会,为社会所用,所以高校的专业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利用现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凝.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楼锡锦,周树红,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上接第84页)

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隐性课程体系的五层面构建

构建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隐性课程体系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拓展至入学前和毕业后。涉及教育观念、思想行为、管理制度、物质与环境、教学与评价5个层面,具体见表1。

总之,卫生职业学校要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隐性课程体系,使学生在隐性课程的熏陶下,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近距离接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优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并将新兴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章亚文.医院医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完善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J].2014,22,(7):1179-1180.

[2]周士枋.强化康复医师的临床基础理论和传统康复技能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2003,(12):713.

[3]黄晓燕.五年制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隐性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126-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