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习题真题(按章节)

心理咨询师习题班-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

(A)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

【答案】A

【解析】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成人,研究内容是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所以此题答案为A。

【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察的是基础心理学这一学科与心理学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各学科研究内容基本都是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下: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动物

发展心理学:发展中的人

基础心理学:正常成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情境中的人

变态心理学:异常人

2、心理过程包括( )。

(A)能力、气质和性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C)知、情、意和能力(D)感觉、知觉和动机

【答案】B

【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力,其中认知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所以此题答案为B。A选项中的全部内容、C选项中的能力和D选项中的动机均不属于心理过程的范畴。【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察的是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3、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

(A)树突(B)细胞核

(C)轴突(D)细胞质

【答案】A

【解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其中树突负责接收外界刺激或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轴突是负责把神经冲动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一道细节题,相对难度较高。

4、脑干网状结构是( )。

(A)呼吸与心跳的中枢(B)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C)较高级的感觉中枢(D)调节全身运动平衡的中枢

【答案】B

【解析】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上分布的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是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得唤醒水平和情绪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不太常考的题目,稍微较偏。

5、与内脏系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丘脑(B)上丘脑

(C)底丘脑(D)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历年常考题目,

弄清楚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即可。

6、视觉中枢位于()。

(A)海马(B)中央前回

(C)枕极(D)中央后回

【答案】C

【解析】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其中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大脑皮层的分区以及各分区的功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类考点的可理解性比较差,需要多费精力记忆。

7、人脑反映客观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

(A)认知过程(B)记忆过程

(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答案】C

【解析】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

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的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认知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推理等过程。

因此人脑反映客观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感觉。【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一道推理题,需要再了解各心理现象的基础上做出判断,难度稍大

8、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

(A)到旅游胜地游览,对风景感觉良好

(B)领导感觉小王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C)白天进电影院,眼前感觉一片漆黑

(D)初恋的感觉很美好

【答案】C

【解析】A是看到了风景,对风景有了好的评价,才感觉很好,这算是一种态度引发的情感体验,也是在知觉到整个风景之后产生。B领导看到了小王现在的表现,由此推理他以后会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这里面的“感觉”属于心理学里面推理的心理现象。C 中的感觉与心理学中的感觉一致,属于感觉中的视觉。D初恋的感觉美好,是对初恋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这一类心理过程。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一道应用题目,不是单纯直接地考察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考察。以后此类题目会增多。

9、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D)联觉

【答案】A

【解析】感觉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入芝兰之室之久,不闻其香。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感觉里面的感觉现象,感觉现象一共四种: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和联觉。所以说ABCD这四个选项是平行考点,有可能考到A,就有可能考到ABCD,所以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做透,不仅知A,还要知BCD。

10、人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

(A)顺应(B)对比

(C)提高(D)降低

【答案】C

【解析】感觉适应过程中感受性可能是降低也可能是升高,其中人对黑暗环境的适应,也就是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11、反映视觉适应现象的是( )。

(A)夜色中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看起来更亮一些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煤球看起来都是黑的

(C)灯管灭了后,眼前还有它的形象

(D)消防队员值夜班时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

【答案】D

【解析】A是感觉对比中的视觉对比;B是知觉恒常性里面的颜色恒常性;C是感觉后像;D是视觉适应现象中对暗适应保护的一种方法。

【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应用题,需要对知识点有透彻的理解,难度稍大。

12、对弱光敏感的细胞是( )。

(A)椎体细胞(B)双极细胞

(C)杆体细胞(D)神经节细胞

【答案】C

【解析】视觉的感觉器官是视细胞层,视细胞层包括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其中椎体细胞对强光敏感,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察知识点较细,也是常考点,关于视细胞层细胞的其他知识点也需顺带复习

13、色觉异常的人辨认颜色的线索是( )。

(A)色调(B)频率

(C)明度(D)波长

【答案】C

【解析】色觉异常的人能分辨物体细微的明度差别。他们通过明度来辨别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点较细,但常考,记住答案就可以了。

★14、在听阈的范围内,人耳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A)16Hz~20000Hz (B)1000Hz~4000Hz

(C)5000Hz~10000Hz (D)10000Hz~15000Hz

【答案】B

【解析】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其中对1000~4000

赫兹最敏感,即对这一段声波感受性高、耐受性也高。【知识点扩散】本题并不难,但题干由原来的“最敏感”变成了“感受性高、耐受性高”,似乎提高了难度,但其实是一样的。

★15、关于听觉特性的错误说法是( )。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声音确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其中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振幅

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由波形决定,不同的声音波形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16、看见朵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种心理活动是( )。

(A)色觉(B)知觉

(C)感觉(D)统觉

【答案】B

【解析】看见一朵玫瑰花,并认出来这是玫瑰花,这是知觉的过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玫瑰花就是一个整体,如果说看到玫瑰花的花瓣是红色的,那就是色觉了,色觉属于感觉里面视觉的一种。【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一道应用题目,不是单纯直接地考察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考察。以后此类题目会增多。

★17、“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是知觉具有(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理解性

【答案】D

【解析】知觉具有四个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是指的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指的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识点扩散】本题易出多项选择题,其中恒常性的考点较多。

大小恒常性:在不同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变。颜色恒常性:白炽灯下的白纸还是白色的。

明度恒常性:暗处的石灰比亮出的煤块亮。

形状恒常性:不同角度的自行车轮,总是圆的。

运动恒常性:等速运动的物体,离我们近的看起来移动的距离长,离我们远的看起来移动距离短,但我们能知觉到它们移动的速度和距离是一样的。

18、可以被意识到的记忆系统是( )。

(A)情境记忆(B)长时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答案】D

【解析】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被个体注意到,并进行进一步地加工,才能进入短时记忆,所以能够被个体意识到的是短时记忆。

【知识点扩散】此题容易误选成长时记忆,注意区分。★19、内隐记忆是指( )的记忆。

(A)受意识控制(B)没有意识到

(C)对知识技能(D)对情绪情感

【答案】B

【解析】记忆按照是否被意识到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知识点较细,但难度不大。

20、运动性言语中枢在大脑的( )。

(A)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B)顶叶和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C)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部位(D)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

【答案】A

【解析】言语中枢一共有四个,其中运动性言语中枢在左半球的额叶,A选项描述的是具体部分,如果运动性言语中枢受损,会造成表达性失语症。

【知识点扩散】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即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

→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即威尔尼克区—颞上回

→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

→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

→失写症

★21、关于睡眠,正确的说法是( )。

(A)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频率较低

(B)睡眠状态下脑电波频率较高

(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电波与清醒状态下类似

(D)“睡眠锭”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答案】C

【解析】

“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首次出现在第二阶段。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对睡眠各个阶段脑电波的的考察,通过这一题彻底了解脑电波的变化情况,基本以后出题就都没问题了。

22、注意是一种( )。

(A)心理过程(B)认知活动的过程

(C)意志过程(D)心理活动的状态

【答案】D

【解析】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的一种状态而非过程。【知识点扩散】对心理现象内容的考察,注意是比较特殊的的心理状态。

23、简单任务下的注意广度是( )个项目。

(A)3~5 (B)4~6

(C)9~11 (D)5~9

【答案】D

【解析】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叫

注意范围。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

【知识点扩散】注意广度是5-9个项目,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是5-9个项目,其

实这两个是同一个意思,注意到的内容才能进入短时记忆。

24、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 )。

(A)情绪(B)兴趣

(C)内驱力(D)诱因

【答案】C

【解析】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也叫生理性动机。诱因是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兴趣属于社会性动机。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对生理需要的考察,需要是有机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动机。★25、“衣食足而知荣辱”符合A·马斯洛的理论,即人的需要具有( )。

(A)整体性(B)选择性

(C)层次性(D)动力性

【答案】C

【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经济)、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衣食足”是生理需求,“知荣辱”是尊重的需求,意思就是生理需求满足以后,才会出现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答案为C。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在历年考试中是一个常考点,需要了解每一个需求层次的含义,以及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

★26、婴儿通过情绪反应和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照顾,这是情绪的( )。

(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

(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

【答案】B

【解析】婴儿通过情绪反应和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照顾,然后很好地生存下来,这是情绪适应功能的表现。

【知识点扩散】

本题是对情绪功能的考察,而且是反向考察。情绪一共有四个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

号功能,这次考的是适应功能,下次有可能考组织功

能或信号功能,所以大家遇到这样的题目,需要把这四个功能的表现都再复习一下,以备出现其他功能的考题。

【知识点扩散】

这属于直接考概念的题目,一般这种题目多出现在基础心理学中。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意志、人格、气质、性格这些概念

都有可能出题,注意区分。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用词来标示和记载。

27、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是( )。

(A)心境(B)激情

(C)应激(D)焦虑

【答案】C

【解析】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是应激。

【知识点扩散】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状态,这三种状态常考。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几周、几月)。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带

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反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

绪状态。(都是消极作用)

28、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称为()。

(A)意志(B)能力

(C)素质(D)性格

【答案】B

【知识点扩散】

这属于直接考概念的题目,一般这种题目多出现在基础心理学中。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意志、人格、气质、性格这些概念

都有可能出题,注意区分。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用词来标示和记载。

【解析】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知识点扩散】

这属于直接考概念的题目,一般这种题目多出现在基础心理学中。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意志、人格、气质、性格这些概念

都有可能出题,注意区分。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用词来标示和记载。

语言:以语音和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单位,以预防为构造规则的符号

系统。

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表象:过去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无创造性,是形象记忆的过程,属记忆范畴

想象:以表象为素材,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新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范畴。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察)。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

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心理特性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况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性格: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对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心理特性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况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性格: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对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心理特性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况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性格: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对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29、影响能力发展的遗传因素主要指人的( )。

(A)秉性(B)素质

(C)智能(D)神经

【答案】B

【解析】影响能力发展的遗传因素主要指人的天赋或者说素质。秉性是指的是气质,智能是指的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水平,神经是神经系统的简称。

【知识点扩散】本题出的比较偏,但难度不高。

★30、粘液质的神经活动类型是( ) 。

(A)弱、平衡、不灵活(B)强、平衡、灵活

(C)强、平衡、不灵活(D)强、不平衡、不灵活

【答案】C

【解析】【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察的是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题干的表述稍微有些问题。除了这两者的对应关系常考以外,表格里三列之间两两列之间的对应关系都会考到。而记住这对应关系的要点是理解神经过程特性里面的强、平衡和灵活的意思。

31、气质类型为多血质的个体的特点是( )。

(A)直爽热情,但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B)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

(C)稳定性强,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

(D)敏感机智、做事认真,但防御反应明显

【答案】B

【解析】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强、平衡、灵活,对应的表现就是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

【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察的是各种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是历年考题中的一个常考点。注意在记忆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要联合各气质类型的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来记忆。★32、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 )。

(A)进行挫折教育(B)培养其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果敢的性格(D)保护其自尊心,鼓励为主

【答案】D

【解析】抑郁质的学生,比较敏感,所以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教师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A进行挫折教育是针对多血质,因为多血质的人容易变化,没有恒心;B是针对胆汁质,胆汁质不容易控制情绪;C是针对粘液质,粘液质的人做事循规蹈矩。

【知识点扩散】本题超出了教材范围,应该再不会出现类似的题目。

★3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中,稳定外倾型相当于( )。

(A)多血质(B)胆汁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扩散】本题的知识点在心理测验技能里常考,基础心理学中倒不常考。

二、多项选择题

★1、行为主义认为( )。

(A)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B)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C)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D)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

【答案】ABC

【解析】行为主义的学派观点:

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研究行为的任务: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S-R) S-R之间的关系一旦确定,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论。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察的是各个流派的观点,是一个常考点。除了行为主义常考以外,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也是一个常考点,当然其他几个流派,构造主义、技能主义、格式塔也要顺带了解一下。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A)脑神经(B)脑

(C)脊神经(D)脊髓

【答案】BD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脑干、间脑、小脑、端脑。脑神经和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考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包括外周和中枢两大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的部分最多,最难记忆,现把神经系统的结构图展示如下:★3、关于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 )。

(A)脊髓的灰质在外周,白质在中间

(B)脊髓的白质在外周,灰质在中间

(C)大脑的灰质在外层.白质在内部

(D)大脑的白质在外层,灰质在内部

【答案】BC

【解析】灰质、白质在脊髓和大脑中的位置正好是相反的,脊髓是灰质在中间,白质在外面,大脑是灰质在外层,白质在内部。

【知识点扩散】此类题目较偏,但可以采用对比记忆法记忆,还可以有理解记忆,为什么灰质和白质的位置会有所不同,是因为灰质负责加工信息,白质负责传导信息,功能不同决定了位置不同。

★4、关于脑,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大脑皮层中额叶的面积最大

(B)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C)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

(D)大脑皮层是大脑白质

【答案】ABC

【解析】大脑皮层的四个分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中,额叶面积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大脑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对错,但功能不对称。大脑皮层是大脑灰质,不是大脑白质。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点较偏,而且难度大。

5、无条件反射包括( )。

(A)吃东西流口水

(B)强光照射下瞳孔收缩

(C)看见酸梅就流口水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答案】AB

【解析】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A和B都属于先天就有、不学而能的,所以属于无条件反射;C 和D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属于无条件反射。【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一道应用题,但难度不大。

6、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包括( )。

(A)第二信号系统(B)动力定型

(C)经典条件反射(D)内驱力

【答案】ABC

【解析】巴甫洛夫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这一学说也叫条件反射学说,在条件反射中他又指出了条件反射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地条件反射,N个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动力定型。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察巴甫洛夫提出的基本概念,除了答案中的ABC,还有兴奋和抑制、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的一直、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等。

7、“谈虎色变”属于()。

(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C)条件反射(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答案】CD

【解析】如果眼前看到了老虎,开始“色变”,这是非条件反射,现在是“谈”到老虎就“色变”,这就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如果有语言系统参与条件反射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比如“谈虎色变”,如果没有言语参与,则属于第一信号系统,比如“望梅止渴”。所以本题答案为CD。

【知识点扩散】本题也属于神经系统的考题,考的知识点比较细,而且属于推理题,有一定难度。

8、感觉后像的特点包括( )。

(A)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B)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C)感觉后像的感受性更高了

(D)正后像和负后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答案】ABD

【解析】感觉后象是外界刺激持续作用停止后,还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感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的感觉后像和刺激物性质相同,负后像的感觉后像和刺激物性质相反,所以才是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正负后像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比较细,难度稍大。

★9、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正确的说法包括( )。

(A)祖父通过儿子传给孙子

(B)外祖父通过女儿传给外孙

(C)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色盲,外孙女才有可能是色盲

(D)女性色盲比男性多

【答案】BC

【解析】色觉异常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男孩。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侧面,女儿才会是色盲。所以,女性色盲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记住遗传途径即可,如果想探究也可以研究研究高中的生物。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人耳对1000~4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B)人耳对16~20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C)老年人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波的听觉

(D)童年期个体的听觉感受性最高

【答案】AC 【解析】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对1000~4000赫兹最敏感,即对这一段声波感受性高、耐受性也高。﹤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然后向中低频扩展,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察的是听觉的相关知识,视觉和听觉都是常考点,注意多看细节。

11、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包括( )。

(A)首先丧失对高频音的听觉

(B)首先丧失对低频音的听觉

(C)逐渐从高频向低频方向发展

(D)逐渐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答案】AC

【解析】老年人听见感受性降低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音的听觉,逐渐向中低频方向发展。手机震动的声音就属于高频音,手机震动可能部分老年人就听不到了,慢慢就听不到人讲话的声音,等等。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基础心理学里面听觉中的考点,好多人认为是发展心理学里面的考点。这一点考的也比较细,而且隔三差五出一次。

★12、下述现象中属于知觉恒常性的包括()。

(A)在嘈杂的闹市里也能听见别人叫自己

(B)在一定距离内看一个人会觉得他高矮不变

(C)暗处的石灰终看上去比亮处煤块的白

(D)画家只用几笔,人们便能认出画的是什么

【答案】BC

【解析】A是知觉的选择性、B是大小恒常性、C是明度恒常性、D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识点扩散】此题是应用题,难度较大,但不是常考点。

13、关于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听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比视觉高

(B)通常活动内容丰富可能导致对时间的低估

(C)视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比触觉高

(D)心情好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

【答案】ABD

【解析】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个人的态度和情绪:看吸引人的电影VS在火车站等待接人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真题的常考题,基本隔两年就会出一次,选项表述有可能不一样,但考的知识点都

是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

14、人们的时间知觉可以依据( )。

(A)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B)一年四季的变化(C)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D)日出日落的交替【答案】ABCD

【解析】时间知觉的线索:

—各种计时工具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人体生理活动周期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人体心理活动周期变化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记住这四类线索就能答上。

15、关于错觉,正确的说法包括( )。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B)只要具备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C)知道错觉产生原因,错觉可以消除

(D)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答案】ABD

【解析】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特点:

a.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b.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通过主观努力难以克服

c.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真题的常考题,基本隔两年就会出一次,选项表述有可能不一样,但考的知识点都是关于错觉的说法。

★16、通过思维人可以( )。

(A)认识事物的本质(B)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C)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D)通过已知预测未知

【答案】ABCD

【解析】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间接性: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

a: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未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eg:起床看到雪,推测昨天晚上下雪。

b: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不能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eg:原子核的结构、出土文物的年代。

c:预见尚未发生的事物,eg:天气预报、股市预测、真题预测。

概括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知识点扩散】本题考察思维特性的表现,难理解,但不常考。

★17、关于概念,正确的说法包括( )。

(A)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B)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C)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D)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答案】ABC

【解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用词来标示和记载。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知识点扩散】对概念这一概念的考察,比较常考,要彻底吃透。

★18、关于迁移的作用,正确的说法包括( )。

(A)迁移是指从生活实例中受到启发从而解决问题

(B)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C)会骑自行车的入学骑三轮车困难,是迁移的作用

(D)大小不一但重量一样的木头掂起来觉得大的轻,是迁移的作用

【答案】BC

【解析】A是原型启发,B和C事迁移的作用,D是定势的影响。

【知识点扩散】这是对影响问题解决因素的考察,迁移、原型启发和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三个因素,本题是应用的考察,稍有难度。

19、关于定势,正确的说法包括( )。

(A)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B)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C)有时会干扰问题解决(D)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答案】ABCD

【解析】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即将从事活动会产生影响,有的时候会是好的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有的时候是坏的影响、干扰问题的解决。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使人有了定势,比如,你原来预计周二上午不会堵车,这种预计是你的经验,你打算出门的时间就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于是就会晚点出门,假如正好碰上当天不堵车,那就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假如当天正好发生事故,造成上班迟到,这就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知识点扩散】定势这一概念比较难理解,需要反复地琢磨,建议大家做一做习题集里面关于定势的题目。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B)言语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

(C)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D)言语要借助语言来实现

【答案】ACD

【解析】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考察对语言和言语的理解,不是单纯背过定义就行,要理解两者本质上的区别。

21、在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里( )。

(A)能觉察到外界刺激

(B)出现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

(C)眼球开始上下左右移动

(D)梦境开始出现

【答案】BCD

【解析】在快速眼动阶段,⊿波消失,出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相似)身体状态: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且常伴随着梦境。

【知识点扩散】本题还是对睡眠阶段的考察,容易错选上A。能觉察到外界刺激是做梦的时候,不是快速眼动阶段,注意区分。

★22、以下关于梦的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一般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B)梦境通常是连续的、协调的

(C)梦被剥夺可能导致情绪低沉

(D)梦能预示人生的吉凶祸福

【答案】AC

【解析】梦境都出现在快速眼动阶段,而且梦境常常是不连续、不协调的;梦被剥夺以后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健康;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会预测吉凶祸福。

【知识点扩散】梦也是历年常考点,教材/精讲班中讲到梦的时候,讲了梦的内容、梦的特点、梦剥夺的后果和梦的解释,可以进一步详细了解。

23、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

(A)其中必须有非常熟练的(B)必须都是非常熟练的

(C)需要使用同一种心理操作(D)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答案】AD

【解析】注意分配是同时从事几种活动,比如一边唱歌一边弹琴,要想完成注意分配,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a.其中一些自动化,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b.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相互联系;

c.几个活动属于不同的心理操作。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真题的常考题,基本隔两年就会出一次,选项表述有可能不一样,但考的知识点都是注意分配的条件。

24、关于需要,正确的说法包括( )。(A)动物也有需要

(B)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C)社会需要是习得的

(D)动物和人的自然需要没有区别

【答案】ABC

【解析】需要按产生的角度不同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比如吃饭、休息、求偶,社会需要就是人特有的,而且是人在不断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后天习得而来的,同时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原来可能能吃饱就行,现在就要求能吃好。另外,人和动物虽然都有自然需要,但它们无论从满足的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吃东西可能哪里都行,人要吃东西就会有一定的讲究。【知识点扩散】一遇到题目说,关于某某,说法正确的是什么,这样的题目就相对来说比较难,需要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怎么深入了解,还是得做题,通过做题巩固知识。

★25、人的需要( )。

(A)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B)受社会的制约,带有社会性

(C)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D)是永远不会彻底满足的

【答案】ABCD

【解析】需要都有对象,表现为对xx的需要;人和动物都有需要;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原来的不平衡消除以后会产生新的不平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知识点扩散】需要是一个常考点,而且容易出多选,注意多看教材细节。

26、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属于( )。

(A)遗传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

(C)获得性需要(D)生理性需要

【答案】BC

【解析】根据需要产生的角度: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生物需要。

比如:饮食、休息、求偶。

社会需要:反应社会要求,通过学习而来,人所特有的需要,又叫

获得性需要。比如,求知、成就、交往。

【知识点扩散】这是对需要分类的考察,可以正着考,也可以反着考。

27、与动机产生有关的因素包括( )。

(A)需要(B)诱因(C)情绪(D)内驱力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扩散】:这一考点考的比较散,需要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难度稍大。

★28、关于动机,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动机产生的心理基础是需要(B)内驱力是由生理需要推动的

(C)不良动机一定产生消极效果(D)动机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测量

【答案】AB

【解析】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A正确;内驱力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B正确;一般来说,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好心办坏事,所以C错误;动机是人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肯定不能直接测量,所以D错误。

【知识点扩散】需要和动机多选题考的比较多,大家多看教材细节。

29、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确的说法包括( )。

(A)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较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

(B)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C)层次越高的需要力量越强

(D)高层次的需要是生长需要

【答案】AD

【解析】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a.低层次的需要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b.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c,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层次越高越有益于健康长寿。缺失性需要(较低层次需要,力量强,关系到个体生存)

生长性需要(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

【知识点扩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常考,单选、多选都有可能出现。

30、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 )。

(A)损害人的工作效能(B)提高个体免疫力

(C)激发人的热情(D)导致个体易感疾病

【答案】AD

【解析】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包括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自我防御的反映,如出现认知障碍、焦虑等。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者障碍的易感状态。

【知识点扩散】应激一般都是负面的,所以不会特高个人免疫力、激发热情,所以BC肯定不对,这也算是做题的一种技巧。

31、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 。

(A)有意识(B)与克服困难相联系(C)有目的(D)受无意识支配

【答案】ABC

【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知识点扩散】进一步明确意志行为,提问:

下列情况是否属于意志?

a.睡觉的时候说梦话。×

b.眨眼睛。×

c.玩游戏/逛公园。×

d.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

32、意志品质包括( )。

(A)整体性(B)果断性

(C)坚韧性(D)稳定性

【答案】BC

★33、和意志果断性相反的品质包括( )。(A)受暗示性 (B)优柔寡断

(C)鲁莽草率(D)任性

【答案】BC

【解析】意志品质

①自觉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的目的。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独立判断、独立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相反的品质: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②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遇到机会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相反的品质:优柔寡断、鲁莽行事

③坚韧性: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

相反的品质:退缩、虎头蛇尾、执拗即墨守成规

④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

相反的品质:怯懦、任性

【知识点扩散】意志品质常考,需彻底弄明白每个品质的意思。

34、性格( )。

(A)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B)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C)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D)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答案】ABCD

【解析】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知识点扩散】通过气质和性格的差异来记忆。

表:气质与性格的区别和联系

★3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B)意志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

(C)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D)情感属于心理过程

【答案】ACD

【解析】A认知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它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B意志行为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C人格是心理个性,心理个性就是通过心理过程来体现;D情绪情感属于心理过程。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对整个基础心理学知识的考察,难度较大。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

(A)行为 (B)个体所处情境

(C)个体 (D)函数关系

【答案】C

【解析】社会行为公式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各部分含义如下:

【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真题里面的常考题目,只是会变换考试形式,比如今年考字母P的含义,明年考E的含义。针对这一知识点记住三点即可,第一,提出者勒温;第二,公式如何写;第三,公式里面每个字母的含义是什么。那么以后再遇到相关考题,我们就无敌了。

2、关于人性的争论,最早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 )阶段。

(A)经验描述(B]哲学思辨(C)实证分析(D)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美国霍兰德(E.P.Hollander,1976)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和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其中人性的争辩是在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扩散】复习一下哲学思辨阶段

时间:古希腊-19C上半叶

特点:依据哲学思辨、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表现: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麦独孤用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概念是( )。

(A)模仿(B)社会学习(C)强化(D)本能

【答案】D

【解析】麦独孤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并提出求食、拒绝、斗争、性与繁衍、亲和、控制、服从12种本能,认为这些本能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知识点扩散】这是对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中经验描述阶段的具体考察,下面将三个阶段常考的细节做一介绍,如下:

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亚里士多德-恶

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

出现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等,其中麦独孤用本能

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20世纪初至今

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心理咨询师应该( )。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C)表示同情(D)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

【答案】D

【解析】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守价值中立原则,但遇到反社会的价值观/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咨询师应给予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知识点扩散】本题较偏,但难度不大。

5、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社区矫正”一是一种( )机制。

(A)早期社会化(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

【答案】B

【解析】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

(A)工具(B)语言

(C)知识(D)习俗

【答案】B

【解析】社会化的内容包括语音社会化、性别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这四部分,其中语言在社会化中起核心作用,所有的社会化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化为基础的,个人如果掌握不了本民族的语音,那么其他的社会化就根本没办法进行。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四个内容里面语言和性别两个是常考点。

★7、“性别”表示男女在( )方面的差异。

(A)生物学(B)人格特征

(C)社会学(D)行为方式

【答案】B

【解析】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知识点扩散】社会化中的语言社会化和性别社会化常考。

8、人们对某种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会导致个体体验( )。

(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

【答案】C

【解析】由于他人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内冲突,比如老师这个角色,国家希望他们提高素质、学校和家长希望他们提高学生的成绩。【知识点扩散】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这几个常考,需要弄清楚各自的表现。

9、按罗杰斯的观点,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重要影响的是个体的( )。

(A)本我(B)自我概念(C)超我(D)真实自我【答案】B

★10、“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

(A)詹姆士(B)罗杰斯

(C)麦独孤(D)马斯洛

【答案】B

【解析】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扩散】把两道题同时放在这里,是想让大家了解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出题方式。此类的题目还很多。

★11、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认识自己,这说的是( )。

(A)主我(B)客我

(C)超我(D)镜我

【答案】D

【解析】自我的三个概念: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吾日三省吾身);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知识点扩散】关于镜我还有一个考点: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成都上取决于“镜我”。

12、个体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有一个稳定的( )。

(A)社会角色(B)自我评价

(C)社会身份(D)自我意识

【答案】D

【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稳定地认识自己,即稳定的自我意识。

【知识点扩散】这是自我概念功能的细节考点,题偏,稍有难度。

13、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

【答案】A

【解析】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首因效应,就是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会比较重要。

【知识点扩散】这个考题比较简单,但是是常考点,ABCD四个选项是印象形成中的几种效应,有可能考A,就有可能考BCD,所以其他几个效应是什么意思,也要弄明白。

14、大多数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加工过程符合( )模式。

(A)加法(B)加权平均(C)平均(D)

中心品质

【答案】D

【解析】印象形成的的4中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其中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是印象形成的模式,理解一下四种模式的含义,在考试中常考。

15、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的预测。

(A)准确(B)变化

(C)稳定(D)系统

【答案】B

【解析】对可控性因素(eg努力)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性归因(eg能力),更可能做出准确的预测。

【知识点扩散】这题常考,容易出错。

16、按照归因的协变原则,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情况下,人们往往将行为的原因归于( )。(A)情境(B)行为主体(C)时间(D)刺激客体

【答案】B

【解析】凯利指出归因的的协变原则,涉及三个因素及三个特性,三个因素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和背景,三个特性是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三者关系如下: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点是常考点,要理解透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题做对。

17、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A)努力程度(B)情境因素

(C)态度因素(D)能力水平

【答案】B

【解析】如果失败了,你会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还是外在环境身上,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把失败归结为外在因素,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否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就会得到保护,这就是人们在归因的时不自觉带有的一种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的是影响归因的因素,考点比较细。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四点,这四点都是常考点,而且考的都很细,所以大家要理解每一影响因素的含义。

补充: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归因就不一样。(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自己成功—内归因;自己失败—外归因

他人成功—外归因;他人失败—内归因

(3)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

18、亲合动机起源于( )。

(A)经验(B)教育

(C)依恋(D)顿悟

【答案】C

【解析】亲合即合群,起源于依恋,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但比较简单,记住答案即可。

★19、按L·伯克威兹的说法,侵犯行为的发生除了与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情绪有关系以外,还与( )有关。

(A)个体的惩罚预期(B)个体去个性化程度(C)个体的社会角色(D)情境中的侵犯线索

【答案】D

【解析】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是侵犯准备状态,侵犯的还与侵犯线索有关。

【知识点扩散】关于侵犯-挫折学说,教材中提到三个人,多拉德、米勒和伯克威兹,多拉德和伯克威兹的观点要重点掌握。

20、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和个体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

(C)零相关(D)无相关

【答案】A

【解析】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呈正相关。去个性化的人,群体活动中的侵犯行为增加。【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专栏里面的内容,常考。

21、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 )成分。

(A)行为(B)情感(C)认知(D)行为倾向

【答案】C

【解析】态度包括三个成分:A(affection)情感成分,B(behavior)行为倾向成分,C(cognition)认知成分,具体如下:

【知识点扩散】常考点,注意与后面艾丽斯ABC理论里面的ABC区分。

22、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中不包括的要素是( )。

(A)传递者(B)障碍

(C)沟通信息(D)目标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扩散】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各自很多影响因素,那是重点。

★23、按照F·海德的平衡理论,在P-O-X模型中,最重要的是( )。(A)P-X关系(B)X-O关系(C)X-P关系(D)P-O关系

【答案】D

【解析】海德提出了态度的平衡理论,认为在人们的态度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会倾向于朝着平衡转化。他用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P代表个体,O代表他人,X是另外一个对象,其中P-O的关系最重要。

【知识点扩散】

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P-O为肯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平衡状态:三种关系都是肯定,或者两种是否定,一种是肯定。

不平衡状态:三种关系都是否定,或者两种是肯定,一种是否定。

pl:人在转变态度的时候,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24、测谎仪本质上属于一种( )。

(A)心电图仪(B)生物反馈仪

(C)行为反应测量仪(D)投射测量仪

【答案】C

【解析】测谎仪和生物反馈仪都是一种行为反应测量仪,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测情绪反应时的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生理指标判断被测者是否有情绪反应。

【知识点扩散】行为反应测量是态度测量的一种方法,此外还有量表法、投射法,有时会出多选题。

25、一般情况下,最能准确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是( )。

(A)表情(B)目光(C)妆饰(D)姿势

【答案】B

【解析】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因为人们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

【知识点扩散】题目较简单,记住答案即可。

★26、一般情况下,能让人产生最深刻情感体验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A)目光(B)身体接触

(C)姿势(D)身体运动

【答案】B

【解析】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比如父母抚摸婴儿、恋爱中的男女拥吻。

【知识点扩散】题目较简单,记住答案即可。

★27、一般来说,朋友交往时的人际距离是()。(A)个人距离(B)公共距离

(C)社交距离(D)亲密距离

【答案】A

【解析】一般来说朋友、熟人交往时的距离是个人距离。

【知识点扩散】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数据不要求记忆):

亲密距离:(0-0.45米)亲人、夫妻

个人距离:(0.45-1.2米)朋友、熟人

社交距离:(1.2-3.6米)商业交往(咨询师与求助者、医生与患者)

公众距离:(3.6-7.6米)演讲

★28、虚拟沟通时人们愿意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隐私,这是因为( )。

(A)自我意识水平下降(B)去个性化

(C)自我觉察的需要(D)具有安全感

【答案】D

【解析】虚拟沟通时人们愿意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隐私,是因为虚拟沟通时双方真实身份对方都不知道,不会把自己的隐私随意透露给他人,相对来说安全感很高。

【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教材以外的推理题目,类似题目不太多。

29、由于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是( )。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 社会懈怠(D)社会逍遥

【答案】B

【解析】个体的社会活动会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

【知识点扩散】社会促进、社会抑制和社会懈怠是连在一起的平行考点,要一起理解和掌握,其中社会促进包括两种效应: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30、按照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环境刺激(B)生理唤起

(C)认知标签(D)反应类型

【答案】C

★31、“英雄救美”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可用于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是()。(A)人际关系三维理论(B)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

(C)爱情三角形理论(D)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答案】D

【解析】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刺激×生理唤起×认知标签,eg,英雄救美女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认知标签。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翻来覆去地考,有的时候沙赫特也成为考点。

二、多项选择题

★1、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 )。

(A)保持内在一致(B)解释过去经验

(C)决定未来期待(D)理解他人决定

【答案】ABC

【解析】自我概念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知识点扩散】这个题目偏,难度稍大。

2、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

(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D)自我意识是自尊的一部分

【答案】ABC

★3、关于自尊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

(A)自尊是对成就、优势以及自信等的欲望

(B)自尊是对名誉、支配地位和赞赏的欲望

(C)自尊高的人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

(D)自尊遇到挫折,个体会感到渺小、无能

【答案】ABCD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自信的欲望和对名誉、支配地位、欣赏的欲望。

自尊需要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受挫就会感到无能与渺小、产生自卑、丧失自信。

【知识点扩散】这是关于自尊的考点,平时来说不难理解,但结合专业术语就容易做错。

★4、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亲子行为(B)抱负水平(C)社会比较(D)行为表现的反馈

【答案】ABCD

【解析】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合理的社会比较。

【知识点扩散】本题容易漏选B,因为B没有在教材的影响自尊因素里面,但上面有一个自尊公式,需要大家注意。

★5、关于刻板印象,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容易导致偏见(B)是间接经验的结果

(C)是直接经验的结果(D)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

【答案】ABD

【解析】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简化社会知觉过程,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具有消极作用。

【知识点扩散】本题稍偏,难度稍大。

★6、关于印象管理,正确的说法包括( )。(A)是信息输出(B)是印象控制

(C)是信息输入(D)是印象形成

【答案】AB

【解析】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知识点扩散】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

★7、根据心理学家罗特的观点,外控者的特点一般包括( )。

(A)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常推卸责任

(B)倾向于无助、被动的生活方式

(C)相信是命运决定了自己的生活

(D)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困境

【答案】ABC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内控者认为事情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而外控者认为事情结果由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

【知识点扩散】答案在教材上找不到,需要自己根据所学推理,类似考题不多。

8、关于亲合,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压力越大,亲合倾向越强(B)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强

(C)出生顺序影响个体亲合倾向(D)恐惧时,亲合倾向会增强

【答案】ACD

【解析】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外界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悲惨的情景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情绪因素:高焦虑低亲合,高恐惧高亲合

出生顺序:沙赫特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合群更明显,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知识点扩散】亲和的影响因素是常考点,务必记牢。★9、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 )。

(A)抱负水平(B)成败的主观概率

(C)出生顺序(D)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答案】BD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强

(B)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越小

(C)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D)文化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强

【答案】ABC

【解析】

(1)、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

成就动机的强弱决定抱负水平高低,动机强抱负水平高,反之则低。

成败经验决定抱负水平的高低,成功经验提高抱负水平,失败则降低。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吸引力:吸引大,动机高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风险太高或太低,动机都低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机会多,动机强。【知识点扩散】要做对关于成就动机的多选题,要弄清楚解析里的两点。另外,抱负水平在自尊的影响因素里面,但并不在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里面。

11、侵犯的构成因素包括( )。

(A)伤害行为(B)愤怒的情绪

(C)侵犯动机(D)负面的社会评价

【答案】ACD

【解析】侵犯行为构成的三要素:侵犯行为、侵犯动机和负面的社会评价。

【知识点扩散】本题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但不太常考。

★12、多拉德“挫折一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答案】ABCD

【解析】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要点: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知识点扩散】常考点,理解并记忆。

★1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 )。

(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

(C)自我控制能力(D)所属的社会角色

【答案】ABCD

【解析】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的唤起水平:恶劣心境、愤怒、焦虑、性唤起。

2、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侵犯越低。

3、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水平高,侵犯低。

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社会角色容忍度越高,侵犯性越高。

5、大众传媒的影响:存在暴力内容,会增加侵犯性。【知识点扩散】本题太偏,难度较大。

14、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

(A)利他者的人格特点(B)对象的特点

(C)利他者的心境(D)时间压力

【答案】ABCD

【解析】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间压力/利他对象

特点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好/内疚增加利他/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成正相关。

利他技能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从大的方向考察利他的影响因素,还会有题目从每个影响因素的小细节考察,本个

考点是重点。

15、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主要的原因包括( )。

(A)责任意识降低

(B)责任分散

(C)社交焦虑

(D)去个性化

【答案】ABD

★16、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主要包括( )。

(A)责任分散(B)社会干扰

(C)社会懈怠(D)去个性化

【答案】AD

【解析】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因为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个体责任意识丧失,责任分散。但是,如果情境中有助人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利他行为。

【知识点扩散】考点较细,难度较大。同时注意旁观者效应与结伴效应的区别。

★17、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 )。

(A)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B)一旦发生就会持续产生影响

(C)是少数人存在的社交情绪

(D)常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答案】ABD

【解析】嫉妒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知识点扩散】本题有的时候直接考嫉妒的特点,有的时候把每个特点展开来考,注意理解各特点的含义。

18、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

(A)说服者的吸引力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B)信息唤起的畏惧情绪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C)逆反心理会使人抗拒说服

(D)接受者的分心总是有利于说服

【答案】AC

19、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因素包括()。

(A)预警(B)重复(C)畏惧(D)分心

【答案】ABD

【解析】霍夫兰德提出态度转变模型中的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下面有4-5个细小的影响因素,那些是考试重点,选项有可能出里面的一个小细节。【知识点扩散】

态度的转变影响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1)传递者方面:

威信:微信越高,说服力越好

立场:自我服务的立场不利于说服

意图:太刻意会影响说服效果

吸引力:明星代言

2)沟通信息方面:

差异:权威高传递者信息差异越大越好,威信低,信息差异适度较好

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个体卷入浅,单一;文化高、个体卷入深,双向

提供方式:口头传递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比大众传媒好。

3)接受者方面: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内化的态度、与个体需求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人格:依懒性强容易说服,高自尊不容易转变态度

心理倾向:逆反心理、留面子心理

4)情境方面

预先警告:原有态度不坚定、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以促进态度转变,否则是阻碍。

分心:分散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分散对说服本身注意力↓

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20、测量态度的间接方法包括( )。

(A)内省法(C)行为反应测量法

(B)投射法(D)量表法

【答案】BCD

【解析】态度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测量,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知识点扩散】本题简单,难度低,理解并记忆即可。★21、下列属于现实沟通的情况包括()。

(A)亲人通过电话交流(B)面对面谈判

(C)同学通过微信聊天(D)不认识的网友通过QQ 交流

【答案】ABC

【解析】人际沟通可以分为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两

者区分的关键不在于沟通渠道,即不在于是否是面对面或者网络,而在于双方是否明确对方的角色和身份。【知识点扩散】本题属于应用类题目,本题难度不大。★22、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A)内在性(B)个体性

(C)情感性(D)直接性

【答案】BCD

【解析】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体性: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次要地位,个人喜好成主要问题。

直接性:面对面的交往产生人际关系,个体可切实体会到它的存在。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情感,或者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

【知识点扩散】本题较偏,难度稍大。

★23、有利于增加人际喜欢程度的因素包括( )。

(A)较远的人际距离(B)偶而犯一些“小错误”(C)相似的爱好(D)人格特征的互补

【答案】BCD

【解析】有利于增加人际喜欢程度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交往频度与喜欢程度倒U曲线

-相似与互补

-外貌

-才能:犯一些小错误社会比较压力减小,会增加魅力,

-人格品质

【知识点扩散】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其中真诚是受喜爱程度最高的人格品质。

★24、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包括( )。

(A)情境的明确性(B)性别

(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模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扩散】本题是常考点,注意性别、智力这两个不太确定的影响因素。

25、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存在的方式包括( )。

(A)现实的(B)想象的

(C)隐含的(D)间接的【答案】ABC

【解析】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会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而他人在场的方式,也就是社会存在的方式,有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三种。

【知识点扩散】这个题常考,要理解三种存在方式是如何存在,另外提出者G.奥尔波特有一年也成为了考点。

★26、平均主义分配的单位,员工容易产生( )。

(A)社会促进(B)社会懈怠

(C)群体极化(D)社会比较

【答案】BD

【解析】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Eg“磨洋工”“三个和尚没水喝”。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努力水平越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知识点扩散】另外社会懈怠、社会惰化、社会逍遥都是一个意思。

27、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

(A)上升律(B)先内后外律

(C)下降律(D)几何级数律

【答案】BCD

【解析】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些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提出模仿率: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滚雪球一样迅速增长;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总是优先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的模仿。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但难度不大。

28、关于暗示,正确的说法包括( )。

(A)一般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被暗示

(C)总体上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D)有人格魅力的人暗示效果较好

【答案】ACD

【解析】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容易被暗示

情境:困境时容易被暗示

【知识点扩散】本题考的比较偏,但可以通过日常经验做出来。

29、关于爱情,正确的说法包括()。

(A)幼儿没有爱情体验(B)爱情是自私自利的(C)爱情有生理基础(D)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

【答案】ACD

★30、爱情的特点包括( )。

(A)爱情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B)爱情贯穿于人的一生中

(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D)爱情通常在异性间产生

【答案】CD

【解析】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特点:

相异性:发生在异性之间

成熟性: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高级性: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

利他性: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彻底理解爱情的特点。

31、R·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组成爱情的因素包括( )。

(A)亲密(B)浪漫

(C)承诺(D)激情

【答案】ACD

【解析】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知识点扩散】本题常考,较简单,理解、记住答案即可。

32、人类婚姻的动机主要包括( )。

(A)经济(B)繁衍

(C)爱情(D)性满足

【答案】ABC

【解析】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知识点扩散】

动机排序:

上古时代:经济、繁衍、爱情中古时代:繁衍、经济、爱情

现代:爱情、繁衍、经济(现代女性的追求)

32、家庭的结构模式主要包括(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单身家庭

【答案】ABC

【解析】家庭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知识点扩散】本题容易错选D,注意看D是单身家庭,不是单亲家庭。

心理咨询师习题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

(A)个体心理经常出现波动

(B)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随年龄匀速发展

(C)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阴阳失调

(D)心理发展和行为发展不协调

【答案】B

【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有发展的加速期,也有停滞期。

【知识点扩散】本题不常考,相对简单,容易理解。

2、个体心理发展的首个加速期是( )。

(A)婴幼儿期(B)童年期

(C)少年期(D)青年期

【答案】A

【解析】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有发展的快速期和非快速期。其中发展的加速期有两个,一是婴幼儿时期、二是少年期。

【知识点扩散】本题相对简单,这个加速期主要是指生理发展的加速期,这样结合我们的日常实际,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A)先天的成熟(B)动作

(C)后天的经验(D)吸吮

【答案】B

【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而后是随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

【知识点扩散】在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观点很重要,注意结合题目理解并记忆。

★4、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最有利的是与()交往。

(A)能力比自己差的同伴

(B)能力差不多的同伴

(C)能力比自己强的同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