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类学第一、二讲

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阴阳”观

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观 摘要: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致力于解释不同文化系统下对疾病、治疗、病理和医学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阴阳五行”说,进一步说明不同文化系统下对医学主题的认识。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民族医学、阴阳 学科回顾 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健康、患病、医学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在医学人类学出现以前的年代,一些人类学家曾进行过文化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他们试图通过考察进化、迁徙、殖民地和都市化等文化因素对不同族群的影响,来寻求对疾病过程的更广泛的理解。1医学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的借用中开始形成本分支学科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包括里弗斯关于土著医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理论;克莱曼关于原始医学是分离的文化特征的理论;阿克尔克内希关于原始医学是在社会结构中由文化确定的,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要素的理论;保罗关于医疗模式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亚体系,而医疗模式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跟保健有关的新要素与整个文化体系以及医疗模式会相互影响的观点;在1960年代出现的将文化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相结合的生态学观点(陈华,2007)。医学人类学理论的专门化和系统化有助于更具有针对性的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不同民族、社会、文化系统下的医学现象,包括疾病、治疗、保健以及医学哲学,增加对上述现象解释的说服力和穿透力。 众多学者已经对不同民族、社会和文化体系下的医学模式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出现了诸如用民族医学来称呼和概括不同社会文化体系下的医学模式。由于人类学一开始是以原始异文化、异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故西方社会文化不属于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这是在人类学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来说的。故而对非西方医学体系的研究,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100多年前,许多人类学家以及探险家、传教士等就在研究他们所考察或接触到的异民族的医学资料。 民族医学一般指对各种非西方生化医学理论、信仰、治疗方法和保健习俗进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488-489页。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发表时间:2017-08-25T15:07:33.3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作者:莫忧 [导读] 医学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疾病、健康、治疗以及人类在相关问题上的观念及行为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医学人类学作为一门发端于西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在人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独有的理论知识。对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梳理能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研究视角 医学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疾病、健康、治疗以及人类在相关问题上的观念及行为的人类学分支学科。本杰明.保罗(Benjamin Paul)在《健康、文化与社区:公众对卫生项目的反应的个案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这一术语,但人类学对疾病、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则可追溯到更早[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人类学形成了两大文化视角,即生物文化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其研究类型主要可概括为生物学研究类型、生态学研究类型、民族医学研究类型、批判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类型、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类型。 一、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文献概况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极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994年,拜伦.古德(Good)在《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的视角》(Medicine,Rationality,and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cal Percpective)[2]中归纳出四种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作为民间信仰的病患表达—经验主义传统的延续、作为认知模式的病患表达—认知人类学角度的看法、作为文化性地构造起来的现实的病患表达—“意义中心传统”、作为神秘化的病患表达—来自“批判的”医学人类学的看法。1994年,中国医学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席焕久在其著作《医学人类学》[3]中,概括了医学人类学理论的几大来源:体质人类学、民族医学、文化与生物生态学、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研究以及国际公共卫生。1995年,罗伯特.汉(Robert Hahn)在其著作《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Sickness and Healing:An Anthopologica Perspective)[4]中,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三种理论,即环境进化理论、文化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2006年,中国医学人类学先驱陈华在其编著的《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5]中把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分为四大类:文化体系理论、医学生态学理论、文化解释理论以及批判理论。2010年,张有春在《医学人类学》中,详述了医学人类学的三大理论视野:社会文化视角、生物文化视角及批判视角。此外,徐义强的《医学的文化视角:基于医学人类学的理念》[6]、景军和薛伟玲的《医学人类学与四种社会理论之互动》[7]以及莫瑞辛格(Merrill Singer)/著,林敏霞/译的《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8]等学术论文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 二、医学人类学理论简介 医学人类学自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在人类学的理论里形成发展出一套独有的理论框架。同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般,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作为其指导。因此,对现有的医学人类学理论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展相关研究无法避免的工作。笔者结合前人的思想与自身的理解,总结出以下几种医学人类学理论。 (一)文化整体理论 文化整体理论形成于医学人类学的萌芽阶段,并盛行于医学人类学诞生初期。该理论主要以民族医学作为其研究对象,关注各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仰及相关的实践,尝试将有关疾病的文化看成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并探讨二者的关系。 英国学者威廉.哈嘞姆.里弗斯(William.Hallam.Rivers)不仅是传播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更是医学人类学的奠基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医学、巫术与宗教》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医学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将民族医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并认为其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因此,要将民族医学纳入文化整体中进行解释研究。同时,他认为一个特定群体的病因观念影响着该群体的医疗习俗,正是病因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医疗习俗的多样化。 美国学者福里斯特.E.克莱门茨(Forrest E.Clements)是另一位医学人类学先驱。他在1932年发表了《原始疾病概念》,认为原始医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不受到任何文化或生态因素的影响。遵循这样的文化特征,他将病因学分为五类,即巫术、违反禁忌、病原体侵入、精灵侵扰和失去灵魂。 美国学者阿克内克希特(E.H.Ackerknecht)是一名医生兼历史学家,也是医学人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必须将原始医学放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予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会更为准确。他强调整体论,认为医学人类学应当关注文化的整体形貌以及医疗体系在这个整体中所占的位置。他也受到英国功能学派的影响,认为医疗体系的各个部分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文化整体理论作为医学人类学发展初期的理论,影响重大,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学者遵循这些理论进行相关的研究。该理论也是人类学相关理论在医学人类学方面的应用,不难发现,文化整体理论受到同时段人类学主要理论(即整体论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 (二)生态环境进化理论 该理论的创立者是亚历山大.阿兰德(Elexander Alland),他在其著作《文化进化中的适应:我看医学人类学》中,概述了进化论对我们理解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医学体系的重要性[9]。阿兰德认为,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能将其用来解释人类文化的进化,包含于其中的医疗体系是不断演化的,在其演化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进化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适应,健康与环境密不可分,健康与否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环境适应的能力。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产生了相应的病因观念及治疗方式,从而形成其独有的医疗体系。多样的生态环境也导致世界各地医疗体系的差异。在某个地方被视为苦难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许会不被注意,而在某个地方被视为健康的存在,或许正是一种苦难。因此,阿兰德坚信,如果只把人们自己说出来是疾病的才看成是疾病,那就会对很多苦难视而不见。 (三)文化解释理论 文化解释理论是凯博文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医学人类学理论,他的研究使医学人类学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医学人类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后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中,解释视角被广泛运用。

医学人类学及其应用

311 社会心理因素与TMD 的关系 1967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Laskin 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流行病学、X 线表现、心理学、神经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TMD 的心理生理病因说。按照该理论,咀嚼肌痉挛是造成关节疼痛、功能紊乱症状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咀嚼肌痉挛的因素除不良修复体、牙合干扰因素外,更多见的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肌肉过度收缩、情绪紧张与肌肉疼痛这三者长时间恶性循环导致颞下颌关节器质性改变。本研究采用生活事件量表测试结果表明TMD 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总的生活事件分和负性生活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P <0101,有显著性差异。张明园认为,只有负性生活事件才与情感性障碍有联系,正性生活事件不增加情感障碍的危险[2]。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通过中介基质削弱人的免疫功能,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3]。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312 对焦虑、抑郁的分析 本文结果指出87例TMD 患者在1周内SCL —90量表得分与健康人相比,其躯体化、抑郁、焦虑项目得分较高,有显著差异,P <0101,提示TMD 患者的情绪障碍与躯体障碍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一般认为,长期的焦虑心境可导致咀嚼肌过度紧张、收缩、紧咬牙、夜磨牙,可造成关节内压上升,咀嚼 肌过度疲劳直至痉挛,出现咀嚼肌疼痛,关节盘因 而变形移位[4]。抑郁与TMD 的关系国外报道很多,有的作者报道2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5]。抑郁可能是诱发或加重TMD 的因素之一。本文结果表明焦虑和抑郁是TMD 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13 关于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这表明抗抑郁剂加镇静安神剂再辅以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TMD 患者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翰章1中华口腔科学[M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02 2 张明园1情感性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J ]1国外医学精 神病学分册,1984,46 3 Wallace DJ 1Dubols 1Lupus Erythanatosys 13nd edition 1philodelphia :Lea ,19871 4 皮昕1翼外肌头附着部位及意义[J ]1口腔医学纵横, 1995,11(4):218 5 K inney R K 1Maj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chronic TMD patients :implications successful management [J ]1J Am Dent Assoc ,1992,123:49 (本文编辑:李进文) 医学人类学及其应用 文化 乔成栋 作者单位:730030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乔成栋) 1 医学人类学的来源与研究领域111 医学人类学的来源 一般医学人类学的来源有四个:体质人类学家 对于进化、适应、比较解剖学、人种学、遗传学和血清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传统的民族志学者对包括巫术和魔法在内的原始医学所做的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合作开展的关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工作;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公共卫生工作。 [1] 在医学人类学出现以前,一些体质人类学家曾 经试图通过考察进化、迁徙、殖民地和都市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不同族群的影响,来寻求对疾病过程的更广泛的理解。民族志学者对初民医学的考察;人类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与其他一些行为学家合作,探讨关于成年人人格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问题与精神异常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开展发展中国家双边和多边的公共卫生项目中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卫生需要不是简单输入工业化国家的卫生服务就能解决的,探讨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疾病问题与探讨作为生物现象的疾病问题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人类学家参与进来揭示了许多项目不成功的原因与社会文化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摘要】伴随艾滋病而来的是全球性艾滋病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反应。我们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认知进行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种疾病,并认识到疾病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艾滋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医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 艾滋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放出的一个幽灵,迅速的在全球蔓延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心理。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有两种类型,下面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分 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最初源头是1989年发现的146个吸毒人群。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4万人,而超过44万的患

者并不自知。但是联合国艾滋规划署并没有认可中国官方的调查结果,早在2005年他们就把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喻为“中国泰坦尼克号式的危险”,并认为到2010年底,中国将有1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的预计差距巨大。这种统计差异的出现与中国人对艾滋病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一个民族对一种疾病的态度和认知是基于文化土壤和脉络衍生出来并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被建构的。 首先,因为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多数人对这种疾病有过度的恐惧,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转化为对患艾滋病的人的恐惧。而艾滋病传播途径中的不正当性行为和吸毒两项与中国传统道德观严重背离,这种基于不了解之上的恐惧感进一步转化为歧视并从传统中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人们争相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边界并将艾滋病“污名化”。仿佛艾滋病患者都是乱性之人,都是瘾君子。他们患病也就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以疾病进行人群边界的划分并不是从艾滋病开始。肝炎、麻风病、精神病等在日常世界逻辑中被认为不正常的、危险的病症和患病者都会被社会人群自觉不自觉的划出生活之外。这种歧视导致患病者人群的边缘化和弱势化。他们逐渐不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要远离人群,或者被限定在一定的空间,比如麻风村;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备受限制,比如肝炎患者遭遇的长期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哈尼族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读_徐义强

2013年第2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3 第40卷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40 (总第207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207 哈尼族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徐义强 (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蒙自661199;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在独特的灵魂观念支配下,哈尼族社会中保存着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治疗仪式。从医学 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仪式重新调和了人的身体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加之仪式中所使用的祭品都带有较强的象征意义,这给患者带来极强的心理安慰。同时,仪式治疗的疗效与选择又与其地方文化认知系统和当地外部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将叫魂仪式置于哈尼族丰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才能最终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 哈尼族;仪式治疗;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脉络;医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3)02-0084-06 〔收稿日期〕2012-02-28 〔作者简介〕徐义强(1980-),男,安徽安庆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 卡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尼族疾病信仰与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批准号: 10XMZ0022)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成果之一;另受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建设项目资助。 ①其学术表述上主要有“万物有灵论 ”、“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②也可以说,这些研究具有“宗教人类学”本位的色彩,当然,这部分研究者中不少本身就是宗教人类学领域研究者。 ③毋庸置疑,以上研究取向,对于了解仪式治疗的丰富机理乃至引导民众反思以往对于各种巫术、巫师、民间疗法的种种偏见,对于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类研究还会继续,拓展出不少可以继续挖掘及延伸的空间。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中,与疾病有关的信仰与实践往往构成一种文化的中心特征,医学人类学家认为因地域、环境、文化模式不同,身处其中的人们便自然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对于疾病病因的解释以及采取的治疗实践模式。长期的历史沉淀之中,每一种文化也都自然地拥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疾病观念,并衍生出相应的为其所用并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从理论视角上看,西方人类学者较早就开始了对巫医、巫术等仪式治疗的研究,从19世纪末至今,业已形成不少成果,但大致上以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象征主义几种分析架构为主。从时间与类别上来看,宗教与治疗关系的论谈一直以来 是经久不衰的话题,这些探讨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实地调查所得的民族志资料中归纳不同的宗教观、疾病观以及由此而生的治疗方法。概而言之,其大致上秉承一个基本思路,即通过探讨宗教信仰的理念,① 继而发掘较具地方性的传统疗法,从而再现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图景与治疗之间 复杂而密切的关联。② 在“宗教— ——治疗”这一维度下,研究者自然比较忽略相关的社会文化脉络如经济、生产方式、人际关系的分析。此外,也较为注重静态的描述而在理论分析上稍欠火候。 随着时间推进,各种新的研究取向脱颖而出,比如有医学的文化视角研究,有身体观的探讨等,最近的研究倾向是受医学人类学影响而涌现的多元医疗体系研究。③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

复旦大学 人类学 试题

2012复旦人类学考研真题(官方版) 一、名词解释(任选五题,每题6分): 文化的整体性(holism) 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 医学人类学的哈佛学派(the Harvard School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政治人类学(political anthropology) 濡化(enculturation) 林惠祥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5分): 1) 什么是人类学的饮食文化观? 2) 什么是特定场景中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现象? 3) 简要评述博厄斯(Franz Boas)对于现代人类学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4) 刘易斯(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概念对于田野研究而言,有无指导意义? 5) 请谈谈你对庄孔韶教授所主张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理解。 三、论述题(共三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如何应对全球化语境中进行人类学田野研究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请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请尝试以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的视角,来剖析下列案例(任选一例):佛山二岁儿童被碾压事件;“郭美美”事件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如何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考察北京奥运会或者上海世博会对于城市社区日常生活的意义?请提出简要的研究方案。 2) 如何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医患关系?请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C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如您的本科专业不是社会学或者与人类学相关的专业(如民族学或考古学)的话,请具体说明促使你做出专业选择的动因。 2) 请尝试以亲族和婚姻研究的人类学视角,来剖析当前中国城市的“剩女”现象。 四、附加题(不计入总分): 如果你是2012年“复旦人类学日”的组织者的话,你将如何设计和策划? 复旦人类学2010年文化人类学真题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文化人类学(2010年) 一、名词解释(任选七题,每题5分): 文化相对主义 涵化(acculturation)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摘要】医学人类学作为一门发端于西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在人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独有的理论知识。对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 梳理能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研究视角 医学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疾病、健康、治疗以及人类在相关问 题上的观念及行为的人类学分支学科。本杰明.保罗(Benjamin Paul)在《健康、文化与社区:公众对卫生项目的反应的个案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这一术语,但人类学对疾病、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则可追溯到更早[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人类学形成了两大文 化视角,即生物文化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其研究类型主要可概括为生物学研究类型、生态 学研究类型、民族医学研究类型、批判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类型、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类型。 一、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文献概况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极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994年,拜伦.古德(Good)在《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的视角》(Medicine,Rationality,and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cal Percpective)[2]中归纳出四种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作为民间信仰的病患表达—经验主义传统的延续、作为认知模式的病患表达—认知 人类学角度的看法、作为文化性地构造起来的现实的病患表达—“意义中心传统”、作为神秘 化的病患表达—来自“批判的”医学人类学的看法。1994年,中国医学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席 焕久在其著作《医学人类学》[3]中,概括了医学人类学理论的几大来源:体质人类学、民族 医学、文化与生物生态学、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研究以及国际公共卫生。1995年,罗伯特.汉(Robert Hahn)在其著作《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Sickness and Healing:An Anthopologica Perspective)[4]中,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三种理论,即环境进化理论、文化理 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2006年,中国医学人类学先驱陈华在其编著的《寻找健康:医学人 类学调查与研究》[5]中把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分为四大类:文化体系理论、医学生态学理论、 文化解释理论以及批判理论。2010年,张有春在《医学人类学》中,详述了医学人类学的三 大理论视野:社会文化视角、生物文化视角及批判视角。此外,徐义强的《医学的文化视角:基于医学人类学的理念》[6]、景军和薛伟玲的《医学人类学与四种社会理论之互动》[7]以及 莫瑞辛格(Merrill Singer)/著,林敏霞/译的《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8]等学术论文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 二、医学人类学理论简介 医学人类学自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在人类学的理论里形成发展出一套独有的理论框架。同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般,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作为其指导。因此,对现有的医学人类学理论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展相关研究无法避免的工作。笔者 结合前人的思想与自身的理解,总结出以下几种医学人类学理论。 (一)文化整体理论 文化整体理论形成于医学人类学的萌芽阶段,并盛行于医学人类学诞生初期。该理论主 要以民族医学作为其研究对象,关注各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仰 及相关的实践,尝试将有关疾病的文化看成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并探讨二者的关系。 英国学者威廉.哈嘞姆.里弗斯(William.Hallam.Rivers)不仅是传播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之一,更是医学人类学的奠基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医学、巫术与宗教》是第一部严格 意义上的医学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将民族医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并认为其是文 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因此,要将民族医学纳入文化整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第十章亲族、继嗣制度 第一节什么叫亲族 一、亲族的本质 亲族,在一定意义上又称亲属,是由血缘关系发展成的血亲(血族)及其配偶和由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姻族)及其配偶的总和。 亲族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产物。生物性是亲族关系建立的起点,如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 亲族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亲族也包括通过收养和过继等形成的亲族关系。亲族还包括“干亲”、“把亲”。 案例:六亲 二、区分亲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区分七组关系的八个原则或者是范畴。 1.行辈原则 2.同辈长幼(年龄)原则 3.直系旁系有别原则 4.被称亲属性别原则 5.称谓人性别原则 6.中介亲属性别原则 7.血亲姻亲区别原则 8.亲属存殁原则 第二节亲族类型和亲等 一、亲属的类型 (一)血亲 1.直系血亲(包括自然直系血亲、拟制直系血亲) 2.旁系血亲(包括自然旁系血亲、拟制旁系血亲) (二)姻亲 姻亲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其下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两类。 (三)配偶 配偶是一种特殊的亲族类型。配偶基于婚姻而形成,也基于婚姻而存在。 二、亲等 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被称为亲等。一般而言,亲等多则关系疏远。从世界范围看,亲等制主要分为两类,即等级亲等制和世代亲等制。 等级亲等制是一种按照世代的远近,参考地位尊卑、男女性别、恩情薄厚等来确定亲等等级的制度。如我国古代的丧服制。 世代亲等制是一种以一世代为一亲等的计算制度。分为罗马法与寺院法。 第三节亲属称谓 一、什么是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 亲属称谓的作用和价值:

1.亲属称谓是一种完全确定的、反映亲属间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通过称呼可以确定和确定和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2.亲属称谓可以加强非亲属群体间的的团结与合作; 3.亲属关系的使用还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 4.亲属称谓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二、亲属称谓制度的分类 亲属称谓制度,又称亲属名称制度,简称亲属制度。它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夏威夷式 (二)爱斯基摩式 (三)易洛魁式 (四)克罗式 (五)奥马哈式 (六)苏丹式 第四节我国的宗族制度 一、宗族的含义和特征 宗族是一种通常聚居一地,身份关系明确且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父系血缘亲属组织。宗族是宗和族的合称,实际上,宗和族具有不同的含义。 族一般指有血缘联系的一群人的集合,这里专指男系同姓同祖成员的集合,由众多的同姓同祖家庭组成,族人包括各个家庭的家长、妻子和子女等。而宗是指族人的主干和统帅,《白虎通·通论》说:“宗,尊也,为先祖主也,为族人尊也。”宗比族的范围要小得多。 在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周宗法制度下,宗在族中的地位很高。宗的首脑称宗子,由嫡长子继承,拥有主持祭祀、统管宗内财产、教导族人、掌管婚丧大事、会聚族人等权力,称为宗子权。宗又分大小,小宗尊大宗为宗。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正宗、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其他儿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被分封为卿大夫。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家又为大宗,其爵位也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其他儿子封为士,土对大夫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家是大宗,其爵位仍由其嫡长子继承。这样,天子、诸侯、大夫、士共同组成了井然有序的政治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组织的衰落,宗在族内的地位日益下降。族虽仍由众多家庭构成,但已不像宗法制度下那么严密,逐渐成为一个较松散的族人自治联合体。实际上,我国的宗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同各地特殊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由此造成宗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的宗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聚族而居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基于儒家“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的训条,为了增强宗族的协作,维护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秩序,多数宗族都采取聚族而居的形式。以族的单位聚居在一起的人称“族人”或“乡党”。 (二)身份关系明确 同一宗族的成员间身份关系通过许多方式划分后,泾渭分明。 其一,是宗族成员有族长和族人之别。宗子是宗族的领袖,有时又称族正、宗长、宗

(1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人类学研究室,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南京210029)

患者对于制药产品的信任:声誉和怀疑 Sjaak van der Geest1,卜擎燕译2 (1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人类学研究室,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南京 210029) 药物人类学是从社会与文化环境范畴研究药物,内容涉及药品的生产、销售和分配,处方、使 用剂量,以及专业人士和“外行”对药品的信任。这门学问还探讨社会与文化对药品使用与有效性 的影响。本报告将对比与讨论2个观点:一方面,药品在贫富社会均享有广泛的声誉;另一方面也 出现了对药品持怀疑和反抗的态度。对制药产品的怀疑是一种刚出现不久的医学政见,形成于个人 与文化领域。本报告回顾了药品在全世界享有声誉的原因,接着作者认为也就是这些同样的因素能 帮助理解为什么在其他情况下人们不愿使用药品。 1 引言 作为一名研究药物的人类学家,我将药物看作社会与文化现象。我不否定或忽视它们在医学上 的治疗功能,但它们对社会、文化、象征意义、经济、宗教以及情感的影响往往被忽视(Whyte 等,2002),而我则想引起大家对这些方面的注意。然而,医学与非医学的影响并不是没有联系 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药物的总效应。它们可能相互加强(安慰剂效应)或相互拮抗(反安慰剂效 应)。 长久以来,消费者对药物的观点在医学及药学研究中不被重视。然而,本报告的出发点是,消 费者的信任确实很重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以及如何服药,甚至影响所用药物的疗 效。因此,对于药剂师与执业医生等来说,研究人们如何对药物产生信任,以及他们做选择的依据 是有意义的。 本文分析了现代药品在全世界享有声誉的原因,然后提出,也就是这些同样的因素可能帮助我 们理解为什么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不愿意使用药品。声誉与怀疑似乎是辨证相关的。 2 声誉 这里说到药品的“声誉”时,确实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的。显然,药品在制造商、零售商与 医生中也享有声誉。对于前两类人,药品是可获利的商品;对于医生,药品的吸引力则在于(通过 开药配方)可使他们成为“好医生”,虽然看病过程是短暂的(通过开处方,能预示一次看病的结 局)。将消费者的观点从制药业、药剂师和处方者在药品中的利益独立开来看当然是人为的。在所 有这些利益当中,制药业尤其受益于药品的声誉,并有策略地进一步提升这些声誉。由于这一警 示,我现在必须将讨论局限于患者及其他消费者的观点:我认为药品享有声誉基于5点:疗效、药品的确切性、喜新异物、药品象征的交换和其被个人使用的可能性。 2.1 疗效当人们被问到为什么更喜欢现代药品,最常见的答复是明确和几乎重复的:因为有 效!抗生素对于药品声誉的贡献尤其大。它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且无愧于其绰号“魔方”。 历史研究表明,抗生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成功地治愈传染性疾病,大大地促进了对生物医学 总体的迅速认可,特别是对药品的认可。在那个还没有受到耐药性影响的年代,抗生素提供的快速 治愈使公众信服西药的卓越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药品的声誉。随着药品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不 仅在正式的医疗卫生机构,而且可从商店和供应商处得到,药品成为一种大众医药,大多数人都有 第一手的使用经验。 2.2 确切性药品的有形存在回应了Cassel(1976)所谓的疾病的“形(it-ness)”。作为有形的物质,可被吞咽、注射或应用于身体的某个部分,通过这些客观化的经历,药品帮助人们获得“不 适”的主观经验。来自实体世界的物质将难以言表的痛觉和不适转换为具体的表现,帮助人们解 释、交流和获得疗效。 在较早的出版物(Van der Geest 与 Whyte 1989)中,作者将这种象征性称为药品的“魅力”。 用比喻和换喻法来形容,医药制品在病体上发挥有意义且实质性的作用。维生素被看作营养的补充 剂,帮助恢复正常的身体状态;利尿剂促进肾脏排水和电解质,胰岛素降血糖,抗生素和微生物破 坏或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长。在任何地方这些药物的疗效都是确切的。 1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刘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张猛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东方出版社,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魏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张亚辉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类学交叉学科: 《宗教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 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 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Warriors of the Amazon(亚马逊勇士,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6),表现雅诺玛米人(Yanomami)宗教信仰和社会联盟状况。 The Ax Fight(斧战,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980),通过影视手段,展现著名人类学家(Chagnon)和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对雅诺玛莫人(Yanomamo)

疾病人类学

疾病人类学 第一章疾病的生物人类学 导言 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群体的疾病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知识。不断变化的疾病发生模式反映了不同群体的人口、气候、营养、植被、饮食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行为、迁徙、职业、经济开发、社会结构和遗传构成等差异的综合效应。这一章重点讨论生物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病模式以及疾病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群体的生物学影响。 第一节基本原理 1.疾病的定义: 疾病可以被定义为“健康或者安康的损害”。实际上,良好的健康就是免除疾病。在概念方面,良好的健康很容易下定义,良好的健康意味着整个人全身的各个部位在功能上适当地整合,在精神、情绪和身体方面发挥最佳功能。实际上,“最佳”很难下定义,对良好健康状态的证明包含着对个人的全面的功能状态的相对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身体功能如果处在通过对正常人群进行观察得来的正常功能的范围内,这个人就可以被认为是健康的。 但是,健康的定义因不同的社会而异。因此,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看一看一个社会是如何觉察疾病,并且对疾病下定义。这类研究有时被称为民族医学研究,经常在非西方社会开展,但是,西方社会开展这类研究也在增加。例如,民族医学研究已经被用于爱滋病和精神行为的研究。 另一方面,生物人类学研究人类的适应性,即人类群体的生物学方面的灵活性。对人类适应性的研究包含着对人类群体适应环境的所有机制的研究。这种研究形成了人类生态学的跨学科领域。人类生态学包含环境生理学、发育与营养、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和人口统计学等学科。 生物人类学对疾病的研究建立在来源于流行病学的“生态模型”的基础上。这个模型将疾病看作涉及致病媒介(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直接病因)、人类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人类学将这个模型扩充,用来分析人类对疾病的生物文化反应以及疾病对人类的影响。 2.疾病由什么导致的? 将疾病的主要原因看作是导致疾病的唯一重要原因是一种错觉,肺结核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人类会感染这种疾病是因为人类无意中成了结核杆菌这种致病媒介的宿主。在二次大战期间,有一位患有肺结核的老师在通风不良的教室里给300名学生上课。在这群学生中,有94名学生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皮肤结核菌素试验表明,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自然感染肺结核。在其他学生中,有24名没有被感染,结核菌素试验显示阴性;有29名是症状不明显的感染;在41名出现早期肺结核的学生中,只有14名发展为越来越严重的肺病。 如果单纯将结核杆菌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就不能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些人会感染肺结核?为什么没有经过免疫接种的学生不会感染肺结核,而经过免疫接种的学生却有41人感染了肺结核?因此,肯定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必须考虑。 3.疾病发展的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