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前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考前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考前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考前综合练习

命题: 董云杰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选择题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削弱

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2.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关于唐朝商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扬州是江南物产集散地B.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

C.外商可在唐境内自由贸易D.政府实行工商皆本政策

4.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A.“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C.“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5.“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体现了太平天国:

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②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③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和愿望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6.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学习西方文明

7.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益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做公允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作出有限的让步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8.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社会就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曙光,主要指①新文化运动较彻底地批判封建文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②资产阶级为共和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④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③

9.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均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

A.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B.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化的基础

D.帝国主义的阻挠

10.孙中山曾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求它活,就需要新血液”。这里的“新血液”是指

A.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C.即将加入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农群众

D.国民党内部意志坚强的中下层党员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相比,不同之处是

①生产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②分配上克服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③有利于解放生产力④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12.下图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

B.一国两制方针制订,祖国统一成为必然

C.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13.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是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②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掠夺

③促进亚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④给各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并造成其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下列文献中,最早体现“法治”取代“人治”思想的是

15.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和欧洲启蒙思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B.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16.马克思说:“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同样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最能体现马克思这一论述的事件是A.奴隶贸易B.英国的圈地运动

C.北美的种植园经济D.荷兰对拉丁美洲的掠夺与经营

17.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农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8.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A.垄断组织消灭了私人生产

B.垄断组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的无计划状态

C.垄断组织干预了国家的政治生活

D.垄断组织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北约组织

A.①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为经济全球化疏通商品、劳力和资本流通渠道的是

A.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

B.各国都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C.科技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

D.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21.随着“孔子学院”在韩国、法国和非洲的相继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以众耳。既以众而圣之,亦以众而事之,是故吾以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材料三儒家孔孟千百年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它在人们(主要是士大夫知识分子)心中所积淀下来的情感因素和维护力量,确乎极其巨大。所以,康有为、谭嗣同尽管……接受了民权、平等、自由等西方观念、思想,但也要打着孔子旗号来“托古改制”。……

他们完全相信孔子

和中国传统中仍然有许多与西学完全符合一致,从而非常适合于改革的东西……直到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情况才有了根本变化。“西学”、“中学”的根本对立和水火不容才被凸现出来,“打倒孔家店”的呼喊的重要意义也就在这里。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315-316页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分析其进步性。(3分)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待儒家思想的

态度。(3分)

(4)结合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当今国际形势,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现实意义。(2

分)

2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各呈现出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2006不仅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也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他们虽已离开,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长存于中国人民的心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上海有位历史教师叫邓玉平,为了缅怀曾当过红军已辞世十多年的父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她非常执著地要循着父亲的足迹走一遭。是什么力量,引领、支撑着邓玉平这样去做?她说:“重走长征路,就是在走近心中珍藏已久的渴望,就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一种伟大的精神;就是要在理想和信仰的征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材料三:“在红军长征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中,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自7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四:“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这些斗争。”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材料五:“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领导,也都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导致毛泽东“辞职”与“撤职”的党内政治倾向分别是什么?分析其根源。(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伟大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指什么?(2分)材料三中的“新的伟大长征”的目的是什么?(1分)

(4)依据材料四、五分别指出党的工作重心有何重大调整?(2分)

(5)依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即应连同他的异议把它退还给原来提出该案的议院,该议院应……进行复议。倘若……该议院议员的三分之二仍然同意通过该法案,该院即应将该法案连同异议书送交另一院,由其同样予以复议,如若此另一院亦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该法案即成法律。……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合众国官员;……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二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总统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不过,1787年宪法所指的“人民”并非无差别地指社会上所有人,不包括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也不包括21岁以下的男性公民。宪法以“生命、自由和财产”代替了<<独立宣言》中提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明确反映了对财产的保护。

——[美]特伦斯·M·汉弗来《美洲史》

材料三……任何人、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者,均为合众国及所居住之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定或执行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任何州,如未经适当法律程序,均不得剥夺任何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对任何在其管辖下的人拒绝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

——《关于黑人公民权利的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了权力的制衡原则?(3分)《1787年宪法》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特征。(2分)为什么《1787年宪法》要修改《独立宣言》的有关内容?(2分)

(3)材料三中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对《1787年宪法》做了什么补充?(2分)从材料一到材

料三,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建设怎样的趋向?(1分) .

2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3分)

(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高三历史综合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21.(1)地位、作用: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巨大影响。

(2)否定孔子思想的权威性;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3)洪秀全汲取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陈独秀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或“打倒孔家店”)。

(4)孔子以人为本,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当今世界政治冲突不断,局部战争不断。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矛盾。

22.政治: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侵略加剧;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制约因素: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主义,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23.(1)陈独秀右倾;王明左倾;主观: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客观:共产国际的干扰。

(2)“伟大的精神”的内涵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吃苦的革命精神,不怕艰险的英雄气概,集体主义的高尚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3)“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是指红军长征(或答出“从‘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转移到毛泽东的军事主张”),“政治上的战略转变”是指由反蒋转变为抗日。“新的伟大长征”的目的是指导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材料四: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材料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4.(1)制衡: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总统批准:总统缔订条约等必须经议会批准:包括大法官在内的官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

影响:建立了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巩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任意2点)

(2)特征:民主范围比较小;重视财产保护。原因:独立战争已经胜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

(3)补充:赋于黑人公民平的权利或扩大民主范围。趋向:民主制度不断完势。

25.(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2)暂时义务农民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改革后取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中的村社管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

(4)农民“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5)证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65届高三历史课程组 寄语:试题千万套,方法千万种,基础是根本,心理是关键,技巧是捷径,发挥是能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祝同学们2018年高考取得佳绩! (一)心理是关键,准备要充分 一、考试过程中心态的调整 ①树立自信心,给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②克服临考前夕“这里还模糊、那里未掌握”的心理障碍,事实上临近高考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③要走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模拟考试受挫不等于高考失败! ④即使出现“知识空白”现象,保持镇静,善于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整体把握,早定作战方案,对全卷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 三、答题顺序安排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非选择题,可按试题顺序从易到难跳着做。 四、时间分配 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选择题,每题50秒钟,不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非选择题,每题用15-20分钟,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数量,一般每条要点2—3分。 (二)技巧是捷径,方法有多种 一、选择题——选择题的灵魂是审题 1.最佳选择题: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2.因果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排序选择题:把历史事实或现象按一定顺序排列,如时间先后等。 【解题方法】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

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摘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但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更加注意启发与预习、提问与思考、讲授与巩固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启发预习思考巩固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新的时代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无疑是教给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金钥匙。历史学法指导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下介绍: 一、启发与预习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

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三次战争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而且,在预习后,要求学生将课后习题完成,我在教授新课中将书本上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第1~3题: 1.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 【解析】B。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B属于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B、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C、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解析】A。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开始得到改变。3.下列历史人物,将自己的思想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有 ①葛洪②李贽 ③洪秀全④康有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权威;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B 、在西汉时期内部出现过混战与分裂 C 、经过西汉的三次重大打击之后,再也不对汉朝构成威胁 D 、西汉时期威胁西域,东汉时期不构成对西域的威胁 【解析】B 。A 错误:统一北方草原的是冒顿单于;C 错误: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东汉时期仍然威胁东汉的中原、河西以及西域;D 错误:东汉初年汉朝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5.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国现存的石窟艺术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秦汉时期开始修造 B 、云冈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D 、最精美的作品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 【解析】C 。A 错误:魏晋以后,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开始建造;B 错误: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洛阳的龙门石窟佛像才具有中原文化特征;D 错误:大多是隋唐时期作品。 6.王安石变法规定,进士科专考 A 、明经诸科 B 、诗赋 C 、经义和时务策 D 、律令和断案 【解析】C 。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考查。王安石变法废除 了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和断案等 7.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解析】C 。A 不符合实际情况;B 项不对,该图反映的 是贸易场景,而不是生产场景;该图与D 项中城市的发展无关,所以答案应该体现出农业生产与贸易的关系。 8.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下列属于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有 A.美国公使进驻北京 B.江苏的南京、苏州和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 C.允许美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解析】A 。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指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从中渔利或通过片面棉花图·收贩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 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 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集权政治的趋向 B. 宗法观念的消亡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礼乐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青铜器上对生产官员及工匠姓名的记载和量器的简介”可知政府对生产领域 的严格控制,体现的是集权政治的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 未体现,B选项排除;政府在青铜器上的记载与生产力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春秋战国时 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D选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古代中国农民阶级处于被压迫地位,其社会地位并不高,故A错误;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并未 因为“抑商”政策而停滞,故B错误;材料“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说明国家 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存商业、进官商”,即官府对商业 的控制,而不是说明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D错误。故选C。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 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答案】C 【解析】 宋朝出现交子,明清出现商帮,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坊市界限严,不利于城市发展,B错误;商业发展繁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C。 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 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枢密副使 D. 知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的管理 财政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A;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B;知 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D。 5.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 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 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 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理论指导 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

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理论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2019.5高三历史综合练习(3)

高三历史综合练习(3) 班级学号姓名 24.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 A.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B.外儒内法得到运用 C.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D.仁政思想受到推崇 25.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26.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B.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2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B.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本质变化 C.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言有误D.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 28.1964年1月9日,时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利普斯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据此可知,中法建交A.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极大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C.是中法间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的相似处境 29.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 另一方面“弛商贾之律”,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反映出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30.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啤酒法》,解除地方治安法官对啤酒经营许可的发放权,大量啤酒馆涌现,民众中不道德行为、贫穷和堕落惊人增长;1879年,议会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英国 A.自由主义内涵的渐变B.立法为经济利益服务 C.工业化推动议会改革D.中央与地方权力较量 31.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高三期末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将第1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第工卷可不上交。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创立后,在我国延续了二千多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1-4题。 1.我国最早设立乡级行政机构是在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以下法津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是 A.《法律》B.《秦津》C.《唐律》D.《大明律》 4.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一些朝代统冶者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下列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一方法? 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更戍法④将兵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回答5—8题。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是 ①尽地力之教②相地而衰征③初税亩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最后使用五铢钱的皇帝是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7.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唐代秘色瓷主要产自 A.邢州B.越州C.宣州D.益州 8.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哪些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摊丁人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从鸦片争战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9-12题。 9.我们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当时主要是指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10.清朝同治年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①他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意图的一项是

四川省仁寿一中北校区2021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仁寿一中北校区2021届高三9月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24.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25.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出处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西汉)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东汉牛耕壁画 A.犁耕技术得到不断提髙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C.精耕细作实现质的突破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26.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27.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期间,万历年间成书的防诈骗的公案类笔记小说《杜骗新书》,将当时市面上的假银类做了一番整理; 民间日用类书《三台万用正宗》则专门有《银色》一目。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出现 A.推动了世俗小说的繁荣B.规范了当时的商业资本市场 C.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8.毛泽东说“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

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这体现出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B.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C.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29.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货币数额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C.抗战后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D.此项做法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30.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以联合国为中心 31.自1956年以后,“雇工”几近在中国绝迹。改革开放后关于“雇工”问题,1979年中央规定“不准雇工”,1981年变为“雇工不能超过8个”,到了1987年则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该变化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B.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C.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D.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2.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D.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高考历史备考 名师经验谈——考前调整最佳状态,沉着应对人生第一次大考

考前调整最佳状态,沉着应对人生第一次大考 历史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目前在学校任教研组长,在CSSCI发表论文多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获省优质课一等奖,为多家教辅机构编写教辅资料。本科毕业二十余载,先后在吉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高中和大学都有丰富教学经历,对历史有独到认识。任教高中六年来,年年带毕业班,所指导的学生多人在山东省高考中名列前茅。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尽管每年高考的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但考前各位家长和考生出现各种"症状";考生和家长们又该怎么做才能以最佳状态冲刺高考呢?在备战高考的"战场"上,如果说考生是冲锋陷阵的"士兵",那么家长就是运筹帷幄的"参谋"。 一、考前四大"症状" 症状一:部分同学过于紧张焦虑,在谈到学习时,表情显得不是那么很自信。一位学生介绍,之前,平时觉得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现在有时候面对类似的题目居然不会做了,貌似突然增加了"难度",心里会逐渐紧张起来,大脑一片空白。当两三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心里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就开始自责、心虚并产生生理反应,如胸闷、呼吸急促等现象。 每年高考前,学生普遍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别把它太当回事情。学生对于以前做过的题目,当再次遇到时,或许会因为麻痹大意,或许是人的身心正处于极度疲劳时期而出现的短期空白,或许是身心过度紧张所致。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短时间的,有可能是几秒钟时间,人的意识会立即恢复过来,学生不要太过在意。如果真的出现空白期,要学会自我调整,冷静思考,相信并不是你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暂时没想到罢了。逐步审题,继续做正在做的事情。充分准备,坚定信心。 有些同学临考前精神紧张、记忆模糊、文字表达混乱,皆因缺乏自信所致。而信心十足的同学则神态自若、平心静气,能集中注意力,记忆清晰、反应敏捷、判断正确、再现和运用知识顺利。所以,树立信心显得非常重要。当然,自信心一方面是建立在平时扎实的基本功上,如考前系统的复习和训练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信心的训练。 考试前要通过训练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首先,答题时先易后难、逐步适应;其次,碰到难题先暂放一下,选容易和会做的;再次,掌握快与准的关系。答题时首先要求准,在准的基础上再求快,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速度相对慢些,但因为减少复查过程,其实也不慢;在复查时如发现太多的错误,容易导致情绪紧张。 通过各种调整来克服焦虑情绪: (1)睡眠调整。据以往接触过的大量案例来分析,许多临考学生状态不佳是由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2016.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 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 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5.“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

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 6.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 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7.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很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土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9.“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 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 10.《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2021-2022年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A.国民党统治区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农村革命根据地 2.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29-1937年处应该填写 A.星火燎原,北上抗日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坚持和平,民主建国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有力声援了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C.杜绝了亲日派的投降行径 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4.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中美、中英新约的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到中国的博物馆。”材料中“中美、中英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5.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是 A.它的主要斗争形势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 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 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志丹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总结并制定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总结: 主要优点 1.课堂教学路子总体上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目的明确,紧紧围绕着巩固落实基础知识这个重点进行。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基础,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基础落实的力度和层次。 (2)教师对讲评课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理解的透,操作熟练。表现在:学情了解充分,讲评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思维误区得到充分展示;注意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归类讲评;补偿练习选题典型、针对性强。 2.根据课时少、任务重的新情况,注意落实学生自主预习的前置,并有督促检查措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示点拨比较到位,并注意与现实生活沟通,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使知识得到活化。

4.教学观念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总结、落实基础知识。 5.教师合作意识强,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搞好集体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明显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基础知识复习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处理不到位;简单记忆,基础落实的层次低等。学生方面:观察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的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和重组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的整合为答案;答题时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三、目标 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四、采取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简单指导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痪ωrdquo;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

2019-2020年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12.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 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 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 13.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上述言论反映了 A.克己复礼的主张B.独尊儒术的建议 C.顺应自然的理论D.君权神授的思想 14. 钱穆《国史大纲》写道:北宋初年,宋太祖“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军之阙(缺),其老弱者始留州。”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 A.强干弱枝B.分散兵权 C.以文制武D.重文轻武 15.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体现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16.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的“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用。”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 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17. 曾有人指出“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新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以及错综的国内外政局,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充满了复杂性。它一方面强调科学、推崇理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过于情绪化。”下列各项体现了“过于情绪化”的是 A.“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 B.“要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和旧文学” C.“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任何政府皆为强权,惟个人自由不受侵犯,需为无权、无秩序之态。” 18. 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国共破裂,武装反抗”B.“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C.“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D.“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42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3.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 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 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 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 4.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 A.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B.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 C.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D.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 5.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