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_朱铭来

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_朱铭来
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_朱铭来

·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朱铭来*尚颖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国外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对国内近年来在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将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和强制性社会保险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如下解决措施:提升公众健康保险的需求意识;准确定位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关系;保险经营者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需求;风险规避;获得动机;综述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1.11.011

Review on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demand

ZHU Ming-lai,SHANG Ying

Center for Health Economics and Medical Insurance Research,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etical models on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demand and introduce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We also provide full descriptions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demand in China.We find that factors which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purchases include income level,health status,educational level and compulsory social insurance.Finally,we analyze the reasons of low demand for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in China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First,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demand;Second,to clearly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and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Third,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provide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meet the various demands of all consumers.

【Key words】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Demand;Risk aversion;Access motive;Review

商业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所谓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购买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数量。换而言之,形成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购买者的购买意愿;二是购买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与其它产品一样,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也受价格机制的影响,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制约,这就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对保险产品产生无止境的需求。此外,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需求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医疗服务支出的一种融资方式,是国民健康与医疗需求的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它还存在严重的信息问题,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往往会扭曲其需求水平,破坏市场均衡等。因此,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准确分析和预测,是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科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8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KZXB10041)

作者简介:朱铭来,男(1970年—),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保险经济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E-mail:zhuml@nankai.edu.cn

1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1.1传统健康保险需求理论概述

关于人们为什么要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即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必要性问题,国外很多学者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传统的“保险需求理论”模型是建立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人们购买保险的欲望来自对财务风险的规避(或称回避),即相对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人们普遍偏好确定性,愿意通过支出保险费这种确定性代价,而换取对未来不确定性损失发生的补偿的一种承诺(或称保证)。根据这种理论,只要消费者足够的厌恶财务风险,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即使不够完全公平(fair premium),保险依然能够销售出去。[1]传统的“保险需求理论”模型得到了经济学大师Kenneth Ar-row的首肯,他在1963年明确指出了健康保险需求的一般原因在于风险规避特征。[2]

在实证分析中,很多学者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价格弹性做出了测算。对于个人投保,其价格弹性有-0.16、-0.41、-0.32、-0.54、-0.33。[3-7]虽然得出的价格弹性各不相同,却充分说明了健康保险需求对价格具有较强敏感性。在团体投保中,由于雇主提供的各种员工福利计划保障水平和内容都大大优于同类个人保险产品,导致其成本更加昂贵,因此团体健康保险的需求对价格则会更加敏感。[8-10]另外,商业健康保险还会因税收政策的实施而发生实际价格的改变。由于政府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多采取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导致健康保险的需求往往受实际价格影响高于名义价格。健康保险的价格也会随着免税比例的提高而降低。Thomasson 采用历史数据,探究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税收改革前后,人们拥有的健康保险的差异。最终得到的结论是,1954年美国实行税收补贴后,导致健康保险实际价格下降,保险需求增加。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税收补贴大约增加了9.5%的保险额度,价格需求弹性为-0.54。[11]

关于税收政策对团体保险需求的影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Gruber教授近年来作了系统实证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税率的变化)在雇主决定是否为其雇员提供健康保险的时候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数据结论有三个:第一,企业提供保险的需求弹性是中等的,大约为-0.25,企业保费支出相对于税后价格的需求弹性更大,大约为-0.7,政策模拟显示税收补贴是雇主提供健康保险计划的重要推动力。第二,小企业的雇主提供健康保险的弹性更大一些,而大企业在保费支出上的弹性相对更大一些,即针对小公司或平均工资较低的公司采用税收补贴政策效率较高。第三,对雇员承担部分保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最低效的,其原因主要在于雇员决策力的有限性、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团体保险与个人保险之间的替代性等。[12-16]

1.2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与道德风险

自保险制度产生以来,道德风险始终像阴影一样伴随左右,特别是对于健康保险,其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Pauly最早系统分析了健康保险的需求与道德风险的相关性,认为健康保险会诱发道德风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他的这一论点是通过构建一条固定的个人健康护理需求曲线来实现的,指出对于未购买保险的病人而言,效用最大化选择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医疗服务的边际购买意愿等于其边际成本;而对于同一个体而言,投保使其能对医疗服务支付更低的价格,由于价格的降低,一方面可以导致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或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会引起道德风险的发生,即人们消费更多的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最终导致医疗服务的边际成本超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状态,进而弱化了国民购买健康保险的可能性。[17-18]Pauly断言,由于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无论是自愿性的还是强制性的购买健康保险,都可能降低消费者福利。[19]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可。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经济补偿作用,而同时又有效的控制道德风险,这种关系的平衡成为了健康保险制度构建的永恒主题。[20-25]

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试图计算出过度保险需求(或称超额保险需求,是由于道德风险造成的)对福利损失数量的影响。Feldstein是早期的代表,他通过衡量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和保险的共付比例来计

95

算福利的损失。他发现,任何提高共付比例的措施都会降低过度保险需求,在当时参数设计条件下,通过提高共付比例可以导致的福利收益大约是每年278亿美元。[26]Feldman更新了Feldstein的估计,计算的福利损失范围在330亿~1090亿美元之间,大小取决于具体参数设计。[27]此后,Newhouse,Feen-berg,Nyman对因道德风险造成的福利无效率又做了补充性的测算。[28-30]

1.3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理论的新发展

2003年,加州大学教授Nyman在其专著“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一书中,大胆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健康保险需求不同的理论,对于人们为什么购买健康保险给出了全新的解释。他认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并不一定是为了规避风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存在获得动机(access motive),即获得收入转移的动机。Nyman发现,一些因为生活水平较低而无法负担高昂医疗成本的人,可以通过购买健康保险获得一定的医疗救助。他认为,健康保险合同是一种补偿交易,消费者如果同意在健康时放弃其它一部分开销花费(其他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用来支付一定的保费,那么在他们生病时就可以从那些身体健康的人身上获得一定的收入转移,从而获取原本无法负担的医疗服务,正是这种巨大的收入转移效应才使得人们有动力去购买健康保险。[31]

根据Nyman提出的新理论,Rexford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进行了验证,认为健康保险边际获得动机效用可以通过将健康保险价格与医疗价格相除来合理反映。在Rexford的模型当中,将取得更大的边际获得效用作为度量健康保险需求的因素。模型把获得效用看作是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需求所产生的健康保险的需要,提出了边际获得效用指标。Rexford描绘了美国1960—2002年健康保险边际获得效用随时间变化的序列(图1)。[32]这只是表明一种发展趋势,并不需要考虑某一时间点上的具体数据值。根据这个图,健康保险边际获得效用是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波动。

针对商业健康保险边际获得效用随时间而发生的明显变化,Rexford

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此进行了解

图1健康保险的获得效用

释。实证结果显示,实际收入和边际获得效用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医疗技术的提高导致了预期寿命的变化,直接影响获得效用。[32]Nyman也认为,商业健康保险效用往往随着时间而增加,主要是因为健康保险保障了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以及新医疗技术的不断产生。但是,边际获得效用也并非一直以固定的速率在增长,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其增长速度明显放慢。[31]这可能与Medicaid的实施有关,Medicaid计划在20世纪60年引入、80年代初用以克服医疗费用的膨胀、90年代实现了医疗保障项目的扩大,其时间恰与边际获得效用的波动相吻合。原因很简单,因为Medicaid计划是免费的,所以其范围的扩展将导致商业健康保险边际获得效用的降低。此外,实例研究结果也表明,当管理式医疗(HMO)有更多的登记人数时,边际获得效用会减少。也就是说,管理式医疗能通过其对医疗资源使用的限制性政策减少了健康保险获得效用。

2国内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2.1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日益关注和探索。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有很多,许多学者在各自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2.1.1收入水平

徐美芳对上海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做了调研和数据处理,选择了4070个个体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按照不同的收入层次进行分组。最后研究显示,中低收入人群的个人收入与健康保险需求是有关系

06

的,而对于其他人群来说,个人收入水平与健康保险消费需求并没有显著关系。但是从有效需求角度讲,中高收入群体是健康保险的主要消费群体,所以总体看来,健康保险需求与个人收入水平关系不大。相反,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水平却与该消费者的健康保险需求有着显著的关系。她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家庭为保障单位的观念有关,收入较高的家庭成员可能为收入较低的家庭成员承担保费或其它方面的支出。[33]

与之类似,李琼认为可支配收入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低、中、高收入水平时期,低收入时期可支配收入对健康保险需求影响不大,中收入时期健康保险的需求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了高收入阶段,对健康保险需求又会表现出抑制作用。[34]王璐则采用宏观整体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并得出健康保险需求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的结论。她特别指出,目前因为商业健康保险的销售主要集中于城镇,因此将该影响因素的内涵缩小到城镇范围更加合理。[35]刘芳芳等也通过回归分析证明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36]

2.1.2价格水平

正如其它商品一样,价格是影响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价格越高,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就越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价格主要是指健康保险保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产品的实际价格,即纯保费部分;二是产品的额外价格,即附加保费部分,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易成本。关于交易成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可能使健康保险的实际价格部分相对较低,而纯保费的厘定势必与风险概率、个人健康以及赔付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低缴费对应的一定是低回报,这样就会降低投保者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如果交易成本过高,也会使保险公司提高健康保险价格,健康保费相应增加,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便会减少,当超过了人们对风险的回避限度时,人们便不会再选择购买保险。陈文、应晓华都提出并证实了商业健康保险价格对需求的重要影响。[37-38]2.1.3健康状况

这里提到的与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相关的健康状况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的个人健康状况;二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的主观评价。客观存在的健康状况就是人们发生疾病风险的概率和程度。张新民等称之为客观疾病风险,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概率及其对居民经济、生活等方面影响的严重程度。他们并不认为人们的健康保险需求直接取决于人们的客观疾病风险,而是认为取决于人们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和主观决策的心理过程。他们这样解释:现阶段我国居民的客观疾病不断加重,经济风险也会因此加剧,但事实上其并没有促进人们对健康保险需求的增加,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的主观风险认识能力尚且不足、整体素质较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客观疾病风险的推力。[39]其实,这一论点也为许多学者所阐述,认为疾病发生的主观概率影响健康保险的需求量,即感觉自身健康状况越不好购买保险越多,魏华林等也曾指出人们往往由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高估自信而抑制了对健康保险的需求,这也是逆向选择产生的原因。[40]2.1.4教育水平

张新民等将健康保险需求的因素归因于人们的素质水平和文化程度。[39]徐美芳经过调查研究,证明了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健康保险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她指出,健康保险需求与教育水平并非呈现单一的同向发展趋势。并且研究表明,健康保险需求最多的人群为大专学历者,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人群的平均健康保险需求量并不是很高。原因在于教育主要通过保险意识和收入两个途径影响健康保险的消费,对于高学历人群来说,尽管他们的风险意识较强,但现有的保险产品并不被他们认可;对于大专以下教育水平的人群来说,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可能限制了其购买力,因此,他们的健康保险需求也不会很高。[33]

2.1.5强制性社会保险

对于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16

魏华林等认为社会医疗保险会弱化人们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在我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往往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会产生一种替代关系,他们指出,对于最为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的中高收入人群,如企、事业机关人员构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消费的主力,但他们一般又享有较好的社会医疗保险,因此就失去了关注和选择商业健康保险的兴趣。[40]相反,王璐收集了我国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和覆盖人群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在当前的保障水平、覆盖范围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并不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并未产生替代作用。[35]甚至,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变得越来越显著,我国各地区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之上,多通过商业保险运作方式,为城镇职工开办了补充医疗保险。陈文[37]、应晓华[38]、卢宪中[41-42]、张帆[43]等分别对上海、成都、温州、黑龙江等地区开展的补充医疗保险需求状况做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并对各种补充医疗保险的价格和收入弹性做了估计和测算。

总之,影响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因素很多,如税收政策、年龄、性别、种族、保险意识等。[36]值得一提的是信息的对称性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也开始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刘一鸣等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信息的充分提供可以使得小额健康保险需求水平显著提高。[44]此外,徐美芳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交叉分析理论,上述影响健康保险需求的各种因素可能会产生交叉项,这样就会缩小或增加某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而且,在不同的分析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如在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中,社会保险与健康保险需求会出现一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在中低收入组中,社会保险与健康保险需求出现的却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等。[33]这种分析方法的运用,使得对商业健康保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也为今后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2.2我国健康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

目前,我国对健康保险的需求依然不足。所谓健康保险需求不足,是指保险购买不足(under-insur-ance)或者保险未购买(un-insurance)。Ahking等从总体上分析了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的需求水平,将人们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原因分为五类:自愿性未保险(voluntary un-insurance)、摩擦性未保险(fric-tional un-insurance)、结构性未保险(structural un-in-surance)、周期性未保险(cyclical un-insurance)和替代性未保险(alternatives)。[45]自愿性未保险是指由于经济环境等的改变,比如保险价格的上升或收入的减少,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不参加商业健康保险或者选择只投保最低限度保障范围的险种。摩擦性未保险发生在人们因信息不匹配而造成暂时性的失去健康保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不得不花费时间去四处寻找合适的保险公司,而健康保险公司也同样在花费时间寻找适合的客户群。结构性未保险是指对那些因慢性疾病或先前就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不提供健康保险,即商业健康保险未实现合理匹配。而这些情况的循环往复就构成了周期性未保险。替代性未保险是指公共保险(社会保险)的存在减少了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数量。

应当承认,早期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收入问题,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有能力为购买健康保险支付保费。张新民等认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一,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不高,商业健康保险可能属于第一态,即健康保险为无能力消费品;大多数城市职工及沿海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介于温饱和小康之间,商业健康保险可能属第二态,即健康保险为奢侈品;另外还有少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商业健康保险可能属第三态,即必需品。显而易见,第一、第二状态的健康保险只能带来极少的保险需求,而第三状态的保险又占据较小的份额,所以,必然引起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不足。[39]魏华林等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强调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买不起保险,他们通过对我国中部三城市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调研,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风险意识不强,二是保险供给不当,三是社会保险的替代作用。[40]所谓保险供给不当,实际上就是造成上述摩擦性未保险和结构性未保险的祸首。调研显示,人们是这样评价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一些人觉得没有合适的商业健康保险可供选择,一些人觉得商业健康保险不稳定,还有一

26

些人觉得保险公司的信誉低、理赔难等,这些客观原因使得人们并没有购买商业保险,而是选择自保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的产品供给并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产品的个性化和专业化水准还有待于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不匹配现象,也导致了摩擦性未保险的产生。

当前,在我国的健康保险市场上,商业健康保险供给方对疾病高发人群采取谨慎承保甚至拒保的方式,这对于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是无可厚非的。但究其原因所在,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对于健康风险不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医疗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精算基础缺失、公司管控能力不足导致医疗机构协调能力欠缺。所以,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公司运营角度的考虑,必然要对高风险人群采取更为保守的风险估计,结果就是拒保或者对其大幅度提高保费,这就导致了高风险人群的结构性未保险。

其实,就目前来看,我国健康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更在于人们对社会保险的依赖,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由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起步比较晚,同时社会医疗保险尚不完善,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二者之间混乱、分流、定位不明确的现象。现在出现的一种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有些人认为投保了社会医疗保险就没有必要再投保商业健康保险,因此,其综合的健康保障范围比较有限,保障水平也不是很高;而另一些人却走了相反的极端,买了许多种商业健康保险,最后却发现和已有的社会医疗保险相重复。

虽然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都是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而设计的险种,但是,它们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性质上的不同,一个是强制性,而另一个是自愿性;也可以体现在经营主体和目的上的不同,一个是政府主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另一个是公司主办的以盈利为目的;还可以体现在保障层次上的不同,一个以基本保障为主,而另一个则具有更高层次的保障水平。正是这些差别的存在,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不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因此,即使对于已经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群体,还可以购买一些社会保险无法提供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以满足他们多样化、深层次保障的需要。总之,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商业健康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填补了现有社会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并且已成为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3应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不足的建议

目前,解决我国健康保险需求不足问题,大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健康保险需求意识。提高人们的健康保险需求意识是健康保险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增强人们对保险的认知、认可程度,各商业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进行早期健康投资,用今天的支出来换取未来的赔付,用现在少量分散的投入来换取未来大额集中的回报。不断强化国民的健康保险意识,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第二,准确把握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首先,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其有利于消除由于疾病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健康保险需求,则可以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来实现。例如在重大疾病领域内,社会保险不仅设有起付线,而且还有封顶线,这些限制会使许多重大疾病患者的高额医疗费用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也给患者家庭和单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商业健康保险就弥补了社会保险在此方面的缺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健康保障。

第三,保险公司要不断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使健康保险产品的供给以需求为准绳,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目标。健康保险应该遵循专业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健康保险的发展定位。这种专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设计的专业化、服务技术的专业化和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另外,保险公司更要勇于创新,尝试新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在扩大保障人群、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开拓创新,开发长期医疗险、护理险等,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36

参考文献

[1]Friedman M,Savage L J.The Utility Analysis of Choices in-volving Risk[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66(4):279-304.

[2]Arrow K J.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5):941-973.

[3]Holmer M.Tax Policy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 [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84,3(3):203-221.[4]Farley P J,Wilensky G R.Household Wealth and Health Insurance as Protection against Medical Risks[M]//Mar-tin,Smeeding.Horizontal Equity,Uncertainty,and Eco-nomic Well Be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5]Short P F,Taylor A K.Premiums,Benefits,and Employee Choice of Health Insurance Option[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89,8(3):293-311.

[6]Manning W G,Marquis M S.Health Insurance:the Tradeoff between Risk Pooling and Moral Hazard[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6,15(5):609-639.

[7]Liu C F,Christianson J B.The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 by Employees in a Voluntary Small Group Insurance Program[J].Medical Care,1998,36(3):497-443.[8]Dowd B,Feldman R.Premium Elasticities of Health Plan Choice[J].Inquiry,1994/1995,31(4):438-444.

[9]Royalty B A,Solomon N.Health Plan Choice:Price Elas-ticities in a Managed Competition Setting[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9,34(1):1-41.

[10]Strombom B A,Buchmueller T C,Feldstein P J.Switching Costs,Price Sensitivity and Health Plan Choice[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2,21(1):89-116.

[11]Thomasson M A.The Importance of Group Coverage:How Tax Policy Shaped U.S.Health Insur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4):1373-1384.

[12]Gruber J.The Effect of the Tax System on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1,1(3-4):293-304.

[13]Gruber J.Taxes and Health Insurance[M]//Poterba.NBER/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Vol16.Cambridge:

MIT Press,2002.

[14]Gruber J.Tax Policy for Health Insurance[M]//Poterba.NBER/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Vol.19.Cambridge:

MIT Press,2005.

[15]Gruber J,Washington E.Subsidies to Employee Health In-

surance Premiums and the Health Insurance Market[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5,24(2):253-276.[16]Gruber J,Lettau M.How Elastic is the Firm’s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88(7-8):1273-1293.

[17]Pauly M V.The Economics of Moral Hazard:Com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58(3):

531-537.

[18]Pauly M V.A Measure of the Welfare Cost of Health Insur-ance[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69,4(4):

281-292.

[19]Pauly M V.More on Moral Hazard[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83,2(1):81-86.

[20]Zeckhauser R.Medical Insurance:A Case Study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Risk Spreading and Appropriate Incen-

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0,2(1):

10-26.

[21]Manning W G,Marquis M S.Health Insurance:the Tradeoff between Risk Pooling and Moral Hazard[J].Jour-

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6,15(5):609-639.

[22]Manning W G,Marquis M S.Health Insurance:Tradeoff Revisited[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1,20

(2):289-293.

[23]Nyman J A.The Value of Health Insurance:the Access Motive[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99,18(2):

141-152.

[24]Zweifel P,Manning W G.Moral Hazard and Consumer In-centives in Health Care[M]//Culyer,Newhouse.Hand-

book of Health Economics,Volume1A.Amsterdam,New

York:Elsevier,2000.

[25]Cutler D M.The Anatomy of Health Insurance[M]//Cu-lyer,Newhouse.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Volume

1A.Amsterdam,New York:Elsevier,2000.

[26]Feldstein M S.The Welfare Loss of Excess Health Insur-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2):

251-280.

[27]Feldman R,Dowd B.A New Estimate of the Welfare Loss of Excess Health Insur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

view,1991,81(1):297-301.

[28]Newhouse,the Insurance Experiment Group.Free for All?

[M]//Lessons from the RAND Health Insurance Experi-

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29]Feenberg D,Skinner J.The Risk and Duration of Cata-strophic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J].Review of Econom-

ics and Statistics,1994,76(4):633-647.

46

[30]Nyman J A,Maude-Griffin R.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oral Hazar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1,1(1):23-42.

[31]Nyman J A.The Theory of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 [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2]Rexford J.Route optimization in IP networks[M]//Re-sende,Pardalos.Handbook of Optimiza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Chapter2.New York:Elsevier,2006.

[33]徐美芳.中国健康保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以2006年上海保险市场为例[J].世界经济文汇,2007(10):

30-40.

[34]李琼.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北京、上海三地的比较[J].南方金融,2009(7):

55-59.

[35]王璐.我国健康保险有效需求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00-102.

[36]刘芳芳,王秀华,卞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9):

38-44.

[37]陈文,应晓华,胡善联,等.补充医疗保险的需求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12):17-21.

[38]应晓华,姜丽萍,陈文,等.温州市补充医疗保险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5,8(1):

30-33.

[39]张新民,周海洋,沈杰,等.我国居民健康保险需求现状剖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1):24-26.[40]魏华林,李文娟.中部三城市健康保险需求调研[J].中国保险,2007(5):29-31.

[41]卢宪中,陈文,周艳阳,等.成都市补充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0):

27-30.

[42]卢宪中,姜丽萍,应晓华,等.温州市高收入职工对特需服务补充医疗保险的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8(2):76-78.

[43]张帆,孙涛,林海峰,等.黑龙江省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需求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2):20-21.

[44]刘一鸣,段誉,李昭.信息对小额健康保险需求影响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保险研究,2010(10):97-106.[45]Ahking,Giaccotto,Santerre.The Aggregate Demand for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9,76(1):133-157.

[收稿日期:2011-09-15修回日期:2011-10-25]

(编辑薛云)

·信息动态·

欢迎订阅《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卫生政策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1674-2982,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694/R。

杂志以“传播政策、研究政策、服务决策”为办刊方针,及时报道卫生政策研究最新成果和卫生改革发展新鲜经验,促进卫生政策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及卫生政策研究者与决策者的交流合作,提高卫生政策研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政府科学决策、改进卫生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重要学术支撑。主要适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卫生政策与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等阅读。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医疗保障、药物政策、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国际卫生、理论探索、经验借鉴、书评等。

杂志为月刊,每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本,进口高级铜版纸彩封印刷,定价15元/册,全年180元(含邮资)。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80-955,也可向编辑部直接订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编辑部邮编:100020

E-mail:cjhp@imicams.ac.cn

healthpolicycn@gmail.com

电话:010-5232866752328669

传真:010-********

56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 调研报告 正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二〇年二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前我们国家建设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现状以及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现将调研结果作如下报告: 一.建筑业的大发展,市场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19 年已达75131亿元,较之2018年又增长了12.6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要出自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完成,近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4%,增加值年均增长7.29%,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6.98%的增长速度。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不断加,行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使得行业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地增长。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2011年到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由38.9%迅速提高到5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当低。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三.建设事业中新兴行业的出现,拓展了急需人才的技术领域 伴随着建设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市场化进程,近年来出现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的新兴行业,比较突出的有建筑装饰业、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2019年这三业中从业人员数量分别已达950余万、258万和323万。这些新兴行业的出现,明显加剧了人才市场中建筑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 四.建筑领域的科学进步,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工程已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建筑工程施工先进技术水平的试题和工程投资的取向正在发挥重要影响,目前在建筑工程智能化方面的投资已占建筑工程总投资的8%—15%,大量的现有建筑正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的改造,建设行业的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单位,已经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尤其是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一线人才,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我国建筑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在建筑52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的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5.4%,技师不足2%,高级技师不足0.8%.专业技术人员194.6万,经营管理人员25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采掘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数量上严重短缺,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建筑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这三个专业领域。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领域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们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而引起重大疾病屡屡发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人们对健康方面越来越重视。作为国民医疗体系中重要补充作用的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多,它能够充分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同时在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不仅有自身的问题,还存在着外部的影响因素。对此,我国根据自身情况并借鉴外国经验出台了相应的一些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 展的对策。 商业健康保险不仅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已经成为人们一生当中需求最大的保险险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前景非常广阔,理应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我国现有“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导致人们发展一直存在巨大的阻力。因此,就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描述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自身问题。而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借鉴德国和美国的成功发展的案例对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让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得到完整的发挥,从而保证社会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是用被保险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来保障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导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赔偿的保险,包含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护保险和持久看管保险。疾病保险指以疾病的产生为给付前提的保险;医疗保险指以商定治疗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收入保护保险指以因无意伤害、疾病致使收入间断或削减为给付保险金前提的保险;持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名称: 印刷技术 系 别: 包装印刷系 专业负责人: 陈海生 日 期: 2010年5 月20 日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制 二O一O年四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印刷技术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印刷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指导思想 为使我院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高职教育的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也有必要对广东省内兄弟院校的印刷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有: (1) 中山火炬开发区及周边地区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 (2) 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 (3)考察、了解省内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情况。 主要采用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及座谈等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现状、印刷技术专业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等。调查计划表见表1。 表1:调研企业及兄弟院校计划表 时间段调研单位及部门名称调研内容负责人 5.10—5.20 中山中荣纸类制品有限公司 人才结构、人员招 聘情况,企业的主 要就业岗位、典型 岗位工作任务对 学生核心技能的 具体要求、所需的 知识结构等 陈海生、付文亭金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陈海生、付文亭中山鸿兴印刷有限公司陈海生、付文亭中山松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皮阳雪、蒲涛安姆科软包装(中山)有限公司李新芳,陈海生广东省印刷复制协会蒲涛、陈海生珠海豪迈印刷有限公司陈海生、付文亭中山市包装印刷协会蒲涛、陈海生东莞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陈海生、付文亭中山伟达印务有限公司官燕燕、谢文彬中山华力包装有限公司付文亭、李新芳东莞富阳彩印有限公司官燕燕、李新芳广州天禧科技有限公司付文亭、官燕燕东莞虎彩印刷有限公司官燕燕、陈海生

商业模式发展现状综述

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现状综述 1:商业模式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成本,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所以说,很多的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成果也都不同。从总体上看,商业模式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根本性质与目标进行的研究结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资源获取、生产、营销、售后、研究开发、客户资源、成本及收入等等。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他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所以商业模式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都能够用创新性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事实上人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商业关系和经营管理理论有更进一步认知,让以后利用其理论更加的简便。 2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第一次是出现在《经营研究》这一篇文章中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了被学者们所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商业模式称之为经营理论,而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将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国外的学者加里·哈默尔以及C.K. 普拉哈拉德两人,所提出的“战略意向”这一概念也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意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具体规划,因为成功的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的一种意象。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20世纪 90年代后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商业模式的通用 性概念,找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的总结越来越完善,提出的观点就越来越符合一般规律。当商业模式的概念比较清晰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商业模式的一般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系统的观点出现。 3: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要远远晚于国外关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所以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阶段,也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理论研究阶段的。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阶段中,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还主要是处于商业模式的跟踪研究阶段。王波和彭亚利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中提出的“何为商业模式”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理论,其最终成果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并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后续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曾涛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程愚博士。他们各自都在自己所著的文献中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市场营销专业社会和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目的 认真落实“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及时了解市 场营销专业发展前景、营销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 海南岛发展特色相关岗位有特殊能力的需求。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知识、素 质要求,构建与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就业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与专业建设目标。 二、人才培养状况 目前全国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达到1180所,在校生的规模超过45 万人。有数据表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3%以上,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深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型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一般销售人员无人问津,大量积压。 三、调查的范围和方法 1、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法。 2、被调查者: 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 四、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营销行业人才需求背景分析 1、营销人才需求量增加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增加 由于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这个专业,导致连年供给不断增加,反映在人才市上就是低层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被拉低,人才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现状 (一)保费收入现状 2006-2018中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与增长速率统计表 单位:亿元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509 716 871 1142 1594 2507 4136 商业健康险保 费收入 增长速率\ 40.7% 21.6% 31.1% 39.6% 57.2% 64.9% 2008-2018中国商业健康险收入占比统计表 单位:亿元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716 871 1142 1594 2507 4136 人身险保费收入9755 10147 11028 13124 16388 24231 商业健康险占人身险保 7.3% 8.6% 10.4% 12.1% 15.3% 17.1% 费比重 从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状况来看,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从2012年至 今一直保持着持续上涨状态,2018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23735亿 元,同比增长高达24.15%,而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则有4136亿元,同比 增长64.9%。由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 并且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在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 的初期阶段,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长率有着较为明显的波动,在对数据以及相 关文献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后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业健康险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市场规模都 相对较小,在缺少强大且稳固的市场环境下,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就会受到诸多因 素的影响变得极不稳定;其次,在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业健康险 的经营主要是借助寿险的经营经验,因此早起商业健康险具有明显的寿险公司特 点,因此保险产品多具备理财、投资等方面的功能,并且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业绩 与利润的提升,因此在初期阶段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重视度并不高,进而导致 商业健康保险保费增长速率较不稳定。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开放的网络 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 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 地区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的基于 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 子方式完成。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电子商务是当下中国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购物方式、营销方 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京东和阿 里巴巴的境外挂牌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每个国人和各大公司关注 的焦点。 1999 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从这一年电子商务步入实质性的 商业阶段至今发展壮大已有将近15 年。那么,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发 展现状如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怎样等 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合理改进这种商 业模式,趋利避害,为社会谋福利,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也可以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及其长远发展产生积 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将参考各方意见,阐述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与媒体、网络、机构等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带动了中国移 动网购步入快速的上升通道。《2014 年 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表明: 2014 Q1 中国网购总体市场规模达 6478.5 亿,环比增长 11.7%,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网购用户规模方面,截止 2014Q1中国网 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3.1 亿人。正如西安交大的李琪教授在《改革创新 全面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所描述的:”这确实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行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行业,它的数量增长有这么快。” 中国电子 商务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增长点,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加大,加速形成经济竞争 新态势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 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 入融合的发展态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商务部和工信部专家王健在

电子商务前沿【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湖北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答卷 考核课程: 电子商务前沿讲座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形式:开卷(文献综述)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班 级: 0153005441 试 卷 A 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始于2009年,是高校竞赛式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营销核心能力,每个学期各举办一期,到2016年下半年已进行16期,超过7000个大中专院校的20万师生参加过网络营销能力秀。能力秀——网络营销开始的地方。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及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前言 研究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到 2015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6.88 亿,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 50.3%。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 6.20亿,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且 2016 年,全国的网上购物、网络团购等类似业务再创新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 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在这种环境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电子商务的重创,生意惨淡,面对这样的局势,就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以求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平衡发展。 研究目的: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和其他网络资源,研究不同学者对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对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提供参考价值。 看题 号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事业理性发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好坏影响着移动电子商务顺利进展。本文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将给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全面的发展空间。 第二,本文借助移动网络技术,探索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将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细分,促使研究的理论方法更加全面。 第三,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对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可以促进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同时也为今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第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使其更好地发展,给 用户提供服务带来便利,企业明确自身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企业与企业间合作,达成利益共享。 第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对促进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的进展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及成败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对商业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传统企业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商业模式、特点及评价 (一)核心概念 1.商业模式概念 刘丽侠[1]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模式,它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与实现价值。它也是由一系列生产、销售、运营等经济实体之间的商业活动,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企业的价值,以及建立良好的协作网络关系,节约大量的成本,创造属于自己本企业的模式。宋娜[2]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李沂濛[3]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大方向的布局,从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到交付运营部门进行包装和宣传,包括管理部门在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直到产品走向市场,最终收回资金流,是一个具有详细规划和规定的运作流程,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盈利,而是如何保持持续盈利,即站在客户的角度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为自己创造商誉等无形资本,让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肯定了顾客价值,顾客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以客户创造价值展开,商业模式是一种体系,它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它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活力。 2.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是指在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下,进行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商业活动,并能使其企业创造价值,最终获得利润。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在智能终端上开展商业活动,需要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平台提供商搭建一个平台供内容服务商将服务呈现给用户,在整个流程进展中,双方互赢互利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商业模式贯穿每一个环节,是由企业的内部资源,盈利模式,外部协作模式,支付模式,商家信用等级等部分组成,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和物联

康复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背景: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据有关方面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 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 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 要。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就业前景更是可观。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国富民强,健康为本,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重视的程度,对健康和医疗保 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由治疗服务扩大到康复服务,国家提出2015年达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学校为适应人民医疗观念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要求,组织力量对省内相关医院进行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题调查,目的是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课程设置、技能培训、课程改革等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时间: 2012-2013-2学期暑假期间、2013-2014-1学期寒假期间以及平时学院与医 院交流期间。 (三)调研对象: 1、长期从事临床康复治疗技术的行业专家。 1 / 20 2、临汾市内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含三级、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康复科主任或主管康复工作的负责人。 3、临汾市内从事临床康复工作的一线大夫。 4、我院康复专业毕业后从事临床康复工作2-5年的毕业生以及高职康复专业的 实习生。 (四)调研内容: 1、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了解我国医疗卫生行

赢利模式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一个企业能否寻找到一套优秀、成熟的赢利模式,往往是这个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赢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经历了要素驱动、能力驱动之后,到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赢利模式来决定。实际上,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其根本已经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也就是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3之前的这个阶段称其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人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性阶段,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对赢利模式的构成、表述、演化、评估多数采取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得出特定的结论。本文的阶段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的一个大概的描述。 1、代表性学者著作简介 表1:企业设计要素

资料来源: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心出版社,2003.13.页 表2 :赢利模式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10,11] 3、赢利模式的分类研究综述 分类研究是赢利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文献中关于赢利模式分类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评价每个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且,这些赢利模式分类研究一般都没有提供一个框架使得

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了更好的进行专业建设~更准确的进行专业定位~我们组邓军~唐艳~陈佑明~唐铮、张艳辉学员在此培训期间对计算机专业就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了市场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侧重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主要地点是湖南省联龙投资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维修维护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电脑销售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维修维护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电脑销售岗位的需求~能根据就业市场对计算机维修维护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电脑销售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教、学、做”合一为总体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培训者理解和吸收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强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创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深化计算机专业“校企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合本专业本层次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品质。(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时间:2011-7-14 地点: 湖南省联龙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省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 对象: 调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以及计算机维修维护及电脑销售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用人单位: 湖南省联龙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省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部分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1、专家座谈会 调研中~我们在湖南省联龙投资有限公司分别请到了郭海清董事长、张宝文总经理和联龙公司通信事业部包迎松总经理参与了座谈。在湖南省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请到了费锡秋总经理和李丁事业IV 部总经理助理参与了座谈。会上各专家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各层次岗位的人才需求及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等都表示了不同意见。会上~专家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就业人才的要求~首先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能很好地与客户沟通等, 其次才是技术过硬型人才。至于学历~那是没有制约性的影响的。 2、参观交流本次调研我们分别参观了湖南省联龙投资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各部门办公室和工作室以及他们的零售卖场部。发现这两公司都有各自的特色~联龙公司是以销售为主~需要的人才主要是懂计算机的有经验营销人员, 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设计、施工和服务为主~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精通计算机硬件或精通计算机网络以及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的人。 至于学历、个人品质, 如积极向上~善于学习、沟通能力、服从意识、团结协作意识, 与岗位的关系~从交流中发现~从事销售业务、与客户沟通等岗位与学历没有直接关系~而技术主管、人事经理等与学历有一定联 2 系~而对于维修技术人员来说~学历的影响还是占相当的比重。 (二)调研内容 (1)湖南联龙投资有限公司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们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而引起重大疾病屡屡发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人们对健康方面越来越重视。作为国民医疗体系中重要补充作用的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多,它能够充分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同时在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不仅有自身的问题,还存在着外部的影响因素。对此,我国根据自身情况并借鉴外国经验出台了相应的一些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 商业健康保险不仅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已经成为人们一生当中需求最大的保险险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前景非常广阔,理应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我国现有“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导致人们发展一直存在巨大的阻力。因此,就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描述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自身问题。而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借鉴德国和美国的成功发展的案例对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让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得到完整的发挥,从而保证社会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orking pressure, significant diseases occur repeatedly, that is a heavy blow to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ocial economy. So People give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ir health problem.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Health and people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 for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It can fully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to reduce the economic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 while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zing the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to expend,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in China for the formation of basic health insurance knowledge theor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n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medical insurance is far behind of the level of the economy. The reason i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itself, but also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outside.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to Germany and America as an example. And i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in China. Finally, the fourth part of the first thre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explains th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in China. Keywords Commercial health insurance; Development status;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商业模式创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安防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以电子商务为依托 学院:_动力与机械学院___学号:__2009301470073___ 姓名:_张凯歌______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安防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是一个有一定特殊性的行业。它包括了视频监控、门禁、防盗报警设备等安全防护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防护工程、安全防护系统维护等服务提供。安防行业本质上属于工业品领域,其服务对象一般为政府公共部门、工厂、企业、商场、社区等组织,因而在需求、购买、交易等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电子商务在安防行业的应用,恰恰相反,安防行业实施电子商务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与电子商务的联姻也是必然趋势。相对于其他IT行业应用而言,安防又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安防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加之安防产品隶属于电子类工业品范畴,受到了产品安装、维护、售后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与规模无法和服装、化妆品这些大众商品相比,但即便如此,安防电子商务在信息化大潮的推进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仅淘宝一个平台,安防产品的销售额也在数亿左右。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安防市场需求出现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拓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数据显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未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陷入困境的比例高达84.2%,而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16.8%。由此可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电子商务对一个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研究意义 从本质上而言,安防行业实施电子商务是对其原有商业模式的一种改进和创新,其过程符合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所提出的一般规律,本文旨在借助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安防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以促进这一过程的成功实施。 电子商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安防行业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不可避免地要与电子商务发生联系。 随着安防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规则日臻完善,一些新兴企业的不断进入,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的利润也随之变薄,市场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传统模式的转变就成为安防企业所要面临的尖锐问题,为了能够接触更多的产品用户和潜在消费者,增加产品影响力,增加产品利润,安防企业必须由传统的分销渠道向立体化营销转变,而无论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5516644.html,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作者:陈倩如,杨成森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9期 摘要:目前,有关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是一个前沿问题和热点关注度的对象,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的十年里。在现有文献中,对商业模式的含义、理论解释以及模式创新的内容与步骤等方面虽有所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因而对商业模式的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属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在对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汇总的基础之上进行综述,为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商业模式;发展背景;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1-02 一、商业模式发展的背景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这一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对传统的管理、营销、物流等公司运营环节进行改造,提高企业效率的一个过程。 随着微软、谷歌、戴尔等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就的现实,令“商业模式”备受瞩目。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者利润甚至数倍于传统经济形式,所以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开始对自身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反思和审视,试图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速提升自身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中国企业来讲,改革开放前几乎不存在商业模式。企业就是以政府“调配”、“划拨”等计划为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学到了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并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国外时间相差不多,所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模式概念的炒作在国内也变得十分普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世界工厂”中转型出来的艰难时期,所沿用的“低成本+大市场”的模式已经处处碰壁。 事实说明,改变企业设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和重要,甚至比科技方面的创新更为重要。如戴尔、宜家、沃尔玛等世界领先的企业,并不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是这些企业重新定义了所在行业的服务标准,为顾客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及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国企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