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主要区域经济论题

“十二五”区域规划与政策取向

“十一五”国家区域政策的成效及对“十二五”区域规划与政策的建议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

略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型

区域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研究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取向

后危机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

加快完善区域规划的形成机制

关于新时期国土规划与其他空间规划之间关系的探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回顾与前瞻

基于区域合作视角的西三角经济圈规划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区域经济增长回顾及对区域“十二五”发展的启示

中国经济的空间布局和政策导向

福建省“十一五”发展评估和“十二五”发展展望

正确认识经济区及其划分原则

转型期我国区域规划特征及实证研究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结构变动跟踪分析

中国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研究:2001-2007——基于“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国地区工业增长与投资格局

都市圈规划与区域经济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实证研究

关于四川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年“呼包鄂”经济圈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分析

关于设立《淮三角城市群协作发展示范区》的构想

“呼包鄂”都市圈的形成及发展

“呼包鄂”区域内辐射力范围分析

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

建西南城市群,进南亚印度洋

加快建设西部高水平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

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转型发展:河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十二五”时期利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安徽产业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中部地区工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比较研究

安徽省工业结构及相对优势变动研究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莓产业化发展市场研究

动态环境下我国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海陆统筹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探索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江西产业转移承接研究

轻工业区域发展格局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一个从影响因子角度的分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

我国“十二五”旅游产业抉择: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业态的思考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类型和效率的区域差异

中国工业增长源泉与!FFP趋势增长率

我国西部地区制造业生产率的测算:1993~2007

城市经济与城多发展

城市集中度、经济增长与空间结构——一个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城市远郊的竞争力及其产业选择——以滨海新区茶淀镇为例

城乡统筹过程中要素对流及整合的机制研究

港城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与互动发展的理论思考

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分布调查报告

另一种视角:“三农”发展诉求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策略探索

“十二五”期间天津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

世界自由港的历史发展、规律及趋势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的科学思路

中国城市化:回顾、问题与展望

区域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

基于技术预见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

超越实体创新的空间:新产业集群研究初探

嘉兴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和特色的探讨

建设国家先导产业示范区,打造滨海新区发展新平台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

苏锡常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和比较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低碳经济发展

新时期民族区域发展

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选择

全球战略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基于30个民族自治州的研究

文献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生态足迹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区域规划、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2010年“十二五”区域规划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发改委解读十二五规划编制六特点力求更实一些中新网3月6日电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6日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六大方面的特点,在编制的过程中力求能够更实一些,使得这个

规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6日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副主任徐宪平就“十二五”规划纲要答记者问。

张平表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候,针对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一些问题,我们做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进程中解决这些矛盾。所以,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最突出的特点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可以说,我们现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始终贯穿着这一主题、这一主线。” 张平说。

“从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到政策导向,到发展的目标,到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如果朋友们认真地看一看“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话,就能够看出来从指导思想到最后规划的实施,都闪耀着这个主题、主线的光辉。在确定发展指标的时候,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这些方面我在后面还要说到,所以我想这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张平说。

第二,力求做到长短结合。五年规划是一个中期的规划,所谓“短”,我们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虽然全球的经济出现了缓慢的复苏,但还是在危机的阴影或者是危机的泥潭中艰难地跋涉,所以还要搞好和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的衔接,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所谓“长”,我们就要围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编制“十二五”规划,也就是说经过“十二五”的努力,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所以我们力求在规划中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第三,在规划中尽量要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作为发展的基

本立足点,所以在“十二五”规划中对这些方面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重点。

第四,还有一个值得向世人宣示的,就是中国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果说我们过去的五年规划比较注重增长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个五年规划更加突出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当然,我不是说过去“保增长”不应该,因为当时在解决温饱,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

“所以过去五年规划中,把“增长”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基础、物质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在就业的问题上、在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上,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张平说。

第五,中国还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够完善。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既有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需要我们继续去克服,而且伴随着前进的步伐,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争取到2020年我们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这个规划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规划,所谓“虚”,作为五年规划,要考虑到它的战略性、考虑到它的前瞻性。但是,在编制的过程中,力求能够更实一些。使得这个规划具有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规划中的一些专栏、图表,乃至于在文字的表述上,都力求更实一些。这样也便于将来的评估、便于将来的考核,更增强这个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这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规划纲要草案。体现了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的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又着眼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这是一个贯穿扩大内需导向的规划纲要草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需求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注重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这是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划纲要草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特别是提出了一个包含10条具体措施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用大量的篇幅谈到了增加最低工资、提高养老金标准、减轻所得税税负、扩大医保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普通老百姓真切地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前景。”农民工代表杨晓霞说。

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评论说,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旨是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要将人民生活和生活质量置于经济快速增长之上。

这是一个推动改革开放的规划纲要草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鲜明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又力求更实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纲要草案采用了专栏、图表等一目了然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用彩图展示空间布局,鲜明形象。对主要指标实现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作了明确规定。最后一篇专门安排规划的实施,明确提出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的综合评价考核,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一些外国媒体注意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24个主要指标,除经济增长速度以外,其他都集中在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信号。

西部大开发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思想,以美国史上的“西进运动”作借鉴,供参考,(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另有拙作论述),紧密结合实际,来研讨如何进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及其有效的对策与措施,是颇有裨益的。

要搞好我国西部大开发,必须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应包括:既要发展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既要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同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既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又要创建知识经济;既要因地制宜,采取具体措施,又要统筹规划,注意综合平衡;既要有现实需要的迫切感,制订实施方略,又要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权衡利弊得失;既要依靠专家谋士周密策划,又要倾听各种不同意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满腔热情地献身,又要冷静地科学思考;既要考虑建设速度,也要考虑国家的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等。总之,要求达到经济、社会、自然、人文协调同步发展为目的。

早在1999年10月下旬,当时朱镕基总理曾提出,西部大开发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基础。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根本。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关键。第四,大力发展科技的教育,这是重要条件。根据朱总理的这一思路,参照美国的经验,提出以下十一条对策与措施,供参考讨论。

1、狠抓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是先决条件

我国西部之所以落后,除了历史与地理等原因之外,交通运输条件差,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于是造成货不能畅其流,人不能便其行,致使其经济发展滞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目前虽有很大改善,但在“穷山恶水”的峻岭山峰上的居民,仍有“隔山能呼应,往来一日程”的切身感受。在那里,以肩挑背磨来运输货物的情状,随处可见。如不从速改变这种状况,怎么能开发这些地带,促使其发展经济,又怎么能改变当地人的封闭意识?现在民间流行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头禅。可见群众也有此迫切愿望。交通运输既是工业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又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否则,物资与人才都进不去,出不来,遑论开发?!与各地政府已注意及此,各自提出修铁路,修公路,疏浚河道,开通空运等具体措施,是可喜的现象。青藏铁路等项工程已修筑竣工,在西藏境内就将修建公路2万公里,已列入国家计划,令人鼓舞。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群众集资修路的积极性,也是有效的途径。

美国在开展“西进运动”时,也是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作为先决条件。首先就利用一些通往西部的军事运输线路,又开辟了“荒野之路”。随即又修建了很多的公路和运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又着手修建铁路,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从奥马哈向西修筑;由中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从萨克拉门托向东修筑。于1869年在犹他州的朴罗特利城接轨,建成了通往西部的大动脉,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

我国在建国初期开工修筑的成渝铁路,为四川省腹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作用显著。因此开发西部,就应从狠抓交通运输等基本设施入手。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搞好开发西部的关键。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任务十分艰巨复杂,必须精心策划,次第实施。

在改造旧工矿企业方面:在原四川省境内及其邻近地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三线”建设时期,就建立了不少军工企业和重化工业与轻纺织工业,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对这批旧工业必须加以改造,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措施之一是实行军用工业转为民用工业,如将重庆的长安厂转为生产民用微型车的基地,将嘉陵厂转为生产摩托车的基地。措施之二

是关,停,并,转一些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在市场经济中无很大的发展前途与竞争能力的,如对重庆棉纺织一、二厂和重庆毛纺织一、二厂,就是实施的这种政策。措施之三是对这类企业实行合并重组,以增强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如正在筹建的重庆摩托车生产集团。措施之四是将经营不善、亏本严重的企业租赁出去,以便赋予它新的活力,如把原重庆轮渡公司的船只与重庆第三交通公司的一部分车辆租赁给“冠忠公司”统一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效。措施之五是实行拍卖转让,如将重庆二毛厂拍卖了,原重庆红岩电视机厂转让给“康佳”电视厂经营。或者将厂子出卖给私人去经营。……今后还将推出更多的新措施来改造旧工矿企业。总的方向是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工矿企业,逐步地改造或改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企业,以增强其竞争的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改造旧工矿企业的过程中,也特别需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工业,使之现代化。还要引进新的管理和营运方式。

在创建新的工矿企业与高新产业方面:美国和中国的西部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石油资源、水利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美国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也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变为了财富,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当今世界出现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背景下,根据现代区域经济的新观点,就不仅要借鉴美国当年的经验,更要瞄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策划如何创建高新产业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产业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路子与趋势,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可以创建资源导向型模式的有区域性特征的经济,即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地,种什么瓜”,有什么资源,就创建什么企业。这从因地制宜,吹糠见米,速见成效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应看到:资源优势,既有地区性,又有时限性与阶段性。它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暴露出它的弱点:不能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不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等。

有鉴于此,窃以为我国西部开发的产业结构,就不能局限于资源导向型,更重要的是应当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要从传统的注重地区优势转变为培育竞争优势。从我有什么资源优势,就创建什么企业,逐步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去开发什么,生产什么。要注意掌握市场动向,遵循市场的供求法则,瞄准国外的经济发展趋势,迎接入世后的挑战与机遇。也就是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建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

如果我们再考察一下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腾飞的轨迹,从中可以领悟到:他们的自然资源都比较贫乏,迫使其采取市场导向型的产业结构,建立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赫的成绩。反过来看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的一些边远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而今,那里的群众仍坐在财宝上受穷。两相对照,也可以认识到:在我国西部该建立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了。

在改造旧企业的进程中,必然要出现原有的职工下岗、转岗、职业再培训等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必须要及时予以妥善处理。要“以人为本”,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管企业改造,不管群众的生活。尤其要防止出现“富了方丈,穷了和尚”,“拆倒了庙宇,遣散了和尚,养肥了方丈”的情况,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创建新企业中,一定要注意人、财、物的引进与利用,要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

畅其流,人尽其才。既要引进高新技术,使企业具有发展潜力,又要注意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还要注意处理好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全国一盘棋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浪费了资源与财力。在建设过程中,还应促使人口过分稠密,失业人员过多的人员往人口稀少的地区去安居乐业,实现再就业,图谋再发展,同时也要认真处理好移民、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务使各族人民其同繁荣康乐,严防贫富悬殊继续加大。

总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务求达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地区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得以提高,社会向前进步,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综合国力随之得以增强等目标。否则,就是失败。这也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畜牧业

我国西部国土与美国一样,位于北纬25—50度之间,属于温带与亚热带气候,适宜于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在千里沃野上也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西部广袤的土地拥有:肥沃的川西平原、优良的都江堰灌溉水系、四大盆地、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陆湖泽,重山峻岭,逶迤丘陵,连绵山川,无垠沙漠等地质地貌奇观,而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日照充足,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必须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只有采取相宜的发展思路。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美国的经验。当美国内战结束时,整个西部只有堪萨斯城和落基山之间的一片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未占领。那里每年的降雨量只有20英寸,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农业的需要。内战结束后,大批移民来到这里,深感难以谋生,迫使他们从困境中找到了两种办法来发展该地区的特色农业:一是旱地农业耕作法;二是发明和改进了能克服该地区自然障碍的各种农机具。

拓荒者由于发明了旱地耕作法,每年让一半的土地休耕以积蓄水分,就能把两年的水用在一年的庄稼上,从而使大草原的开拓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20年的旱地轮种,有4.3亿英亩地被拨用,其中有2.25亿英亩用于农耕,为开发这个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内战结束以来,边疆农机具的改进和发明不断取得进展。风车的改进对提取家畜和灌溉用水带来很多好处。多铧犁、中耕机、各类条播机均先后投入使用。打捆机还加速了农作物的收获。至90年代,一个农场主就能下种、管理和收获135英亩小麦。在这些发明之前,只能耕种5—7英亩。同时政府又颁布了《宅地法》,给移民到那里的每个定居者免费提供160英亩土地,供其发展农业。

美国人西进夺取了印第安土著的不茅之地的一大片草原,牧牛人很快认识到:这块土地可以自由获取,牧草丰美无垠,没有树木和栅栏的障碍,牛群可以在牧区之间随意移动。于是畜牧业便很快兴旺起来,数年之间该地区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牧牛王国”。它的中心在得克萨斯,这里的尖角牛是由西班牙引进的,很快代替了原有的“土牛”(被戏称为“移民牛”)。到1865年,该地区就拥有500万头牛。最初缺乏销售市场,不久便在芝加哥、堪萨斯城等地发现每头牛可卖得30—40美元。进而发现用船只将牛群运到北部密苏里太平铁路线上去,再运往其他地区,获利更大。这种“长途驱赶”到外地市场去销售的牛群,每年达400万头,获利甚丰。

于是,形成农业区由东向西推移,而牧牛业也逐步西移。两者交相辉映,携手前进,为西部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从中也可以看出:发展边疆经济,根据地区特点,从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入手,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市场导向型方向发展的轨迹。这对我国开发新疆、内蒙、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的大草原和大沙漠,给予了很大的启示,并具有示范作用。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参照美国的经验,制订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规划,已是当务之急。云、贵、川、渝的边远地区,也可以以美国的经验为借鉴,制订方案,次第实施。

4、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经济

在广大平原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主要是应抓紧改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如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与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同时还应注意开拓、发展、培育高附加值农业。从而创造起优势农业与农副产品的加工业,以增强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在保证足够的粮食、棉花生产的同时,还应建立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的基地,畜产品与副食品的加工生产基地,以求提高其综合附加值。如肉类、奶类、绿色食品、豆薯、调味食品等类的加工生产基地。通过这些渠道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荒漠地区和丘陵高寒地带,可以利用草地沃土,放牧历史悠久,牧场广阔,水源条件较好等有利因素,选择优良品种,发展畜牧业。在丘陵、山川地带,发展药材业或种值优良品种的水果。在干旱地区可仿林则徐开坎儿井之法,打井吸水,有利于灌溉。

在有历史传统的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的,应加以继承推广。如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中药材,陕甘宁新的水果,哈密瓜,吐鲁蕃的葡萄,昭通梨子,泸州桂元,西双版纳的多种热带水果,临保苹果,陕西大枣,宁夏枸杞,永川沙梨,江津广柑等。

我国西部的地形独特,文化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旅游经济。如古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西安大小雁塔、碑林、秦兵马俑、华山、太白山、翠华山、法门市、华清池与骊山、拉萨、日喀则、塔尔寺、长江源、黄河源、西双版纳、大理风情、路南石林、西山风景、世博园、黄果树、龙宫洞、须弥山、克拉玛依、天池、神农架、大小三峡、九寨沟、黄龙寺、峨眉山、都江堰、乐山大佛、大足石刻、金佛山、仙女山等,均可利用起来,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同时并配以地方特产,广为推销;搞好交通运输,以利综合开发,才会赢得综合效益。

在创建旅游经济时,应认清它是消费性经济,是建立在工农业生产高度发展,广大群众都富裕了起来,并有必要的交通设施条件,才能建立发展。不能破坏生产环境,盲目发展,得不偿失。

我国西部的石油储量很大,天然气、煤炭、水电等资源丰富,有发展能源工业的广阔前途,可将开采、输送、化工、加工、提炼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其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应根据地区特点,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在充分利用稀有金属和贵重金属资源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以促进产品品种升级换代。

5、在人烟稀少的荒漠地区,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实行土地使用权私有与铁路、公路民办

在“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曾提出:土地私有;民办铁路、公路;倡导土地投资等政策;有助于开发荒芜之地。同时还将一些地段的铁路与公路也卖给了私人,并将铁路沿线两旁的土地送给了私人,以资鼓励大亨们和开发商去着手开发。政府还颁发了《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与中国公民只要到西部去居住了五年以上,就可以免费得到160英亩的土地进行开垦。这就激励了一大批的小农移民到西部去安家创业。于是既有了劳力,又有了资金,政府也不必为此增加财政支出,却使西部地区得以开发出来。在有些地方,政府可以不花钱,免费给开发者一份土地去开发。首先是沿水陆运输线,提供优惠条件,让开发商去从事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从而使沿交通线两旁的大约占全国矿藏种类的90%左右得到开发,并使成片的林业与畜牧业得以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借鉴或仿效美国的作法,在荒漠的地区内实行土地使用权私有与铁路公路民办。各级政府可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吸引东部的人与开发商到那里去进行开发。并使其能较快地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

总之,应采取让利于民的政策,提供优惠的条件,将成片的荒漠土地让人去作开拓性的开发。土地使用权需要实行私有化的,则实行之。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与运输干线和重要企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要害地区,仍应以国有为宜。

6、在近西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搞点线结合的经济特区来开发西部

我国在开发东部的时候,按小平的思路,确定了四个经济特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它开发出来。因此,可以考虑运用这个经验,按西部的地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首批选定以下三个点为特区,展开点线结合的开发计划。一是以西安市为沿黄河一线的中心;二是以重庆市为沿长江一线的中心;三是以昆明市为沿边境一线的中心。以这三个点的中心城市为特区、为支柱、辐射联结周围与沿江沿线的一些中小城市,在经济上连成一线,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圈。再以波浪式和阶梯式推进全面开发的计划。

第二批可以考虑选定成都市、拉萨市和乌鲁木齐市为三个点,根据它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与资源特点,将它在经济上连成一线,形成一个经济发展圈,以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何全面推进开发远西部,促进各个地区间相应平衡发展等类的问题。这在工作方法上也贯彻了行之有效的:以点带面,波浪式向前稳健推进的方法。同时,在选点定线时,既要考虑地区间的龙头城市,也要考虑到各地区内的产业结构的龙头,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

7、把我国远西部从口袋底的地理位置转换成为口袋口的优势地理位置,以充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东部地区面向大海,沿海岸有很多出海口城市。东部地区的产品运销到国外,运输费用很低,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我国西部与西北部就没有出海口,就好像是一个口袋底一样。如西部的产品只靠东运出海到国外去,把东部沿海当成袋口,西部产品的外销就始终会处于劣势。因其运输线太长,运输费用特别大。地理条件的限制,形势所逼,必须别辟蹊径扬长避短。应在西部开辟通道,营造新的运输线,直接通往东欧市场。即沿着古丝绸之路,以乌鲁木齐为起点,径直往西延伸,瞄准中东各国与俄国市场,进而打入欧洲各国的广阔市场。这样就能将西部这个口袋底一变而成为通往中东与欧洲的广阔市场的口袋口了。从而也

可以变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劣势为优势。

如打通了这样一条通道,东部的产品如要运往欧洲市场,其运费必然要比西部的产品径直运往欧洲高。从而使其无法与西部产品竞争。对内,从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汉口→南京→上海,形成一条从西到东的运输线,从而可以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料和产品,运送出去占据中部和东部市场。就这好比给西部产品插上了两个翅膀,能往前腾飞,摆脱困境,遨游四方。

对比分析起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品应抓住出海的港口多,海上运输的成本低,盯住东南亚、日本、东北亚与美国市场,以发展壮大自己。而西部地区的原料与产品,除攀枝花矾土之类的独特原料可以朝东运往国外市场外,一般的原料与产品应沿欧亚大陆桥的运输通道进入东欧、俄国、中东与欧洲市场,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调动各方面开发西部的积极性。这就会形成我国东西两部同时展翅双翼齐飞,在国际市场上占得可观的份额;也会促使国内市场供需两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8、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美国西进的前期,拓荒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后期峰拥而至的淘金者与开发商也是在只顾开发致富,不注意保护生态资源。在平原地区,大农场主为了扩拓自己的种植园地,不惜乱伐森林,并将原住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全部赶出了家园,在生态上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捕兽者自发侵入落基山脉捕捉河狸的狂潮,不惜破坏大片森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的情况。后来,美国花了很长时间,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使其有根本的好转。

美国在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我国的森林惨遭乱砍乱伐,毁林造田,填湖造田等类破坏森林与花草植被的情景,随处可见。河流江湖的污染情况也日趋严重。污水横溢、臭气熏天、煤烟滚滚、尘埃飘逸等情景,在一些工矿区内,屡见不鲜。那种“先开发、后治理”的思想,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针对这一严重情况及其发展的恶劣趋势,江泽民曾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西北黄土高原的植被一旦被破坏,便会出现水土流失,黄沙弥漫,形成沙尘风暴,侵袭华北平原和京津地区,造成巨大的危害。青藏高原的草原与森林资源一旦遭破坏,就会使泥沙化蔓延,影响到三江源,出现大面积的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金沙江、嘉陵江、岷江、长江的水质已经污染,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到沿江城镇数千万居民的身体健康。滥伐森林,破坏植被,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和气候反常。所以,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西部经济的短期发展,必须以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来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如何加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严格督察。内蒙、宁夏、新疆、河北等地应实行层层布防的植树绿化地带,以防治沙尘飞扬,出现沙尘风暴。在已经沙化地区,要建设以保护绿洲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大力扩展草地与森林的覆盖率,疏浚水系灌溉通道。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省要大力保护三江源及内陆河流源头,要减缓和遏制江水污

染趋势。沙漠、干旱地区,要合理利用水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质。沿江流域,应制止污染,合理利用,逐步达到山清水秀。在云贵高原与西双版纳等地,要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矿产。在风景名胜与旅游区,应注意保护自然景观,不得肆意伐建。

总之,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遵循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则,恪守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

9、依靠科技,不断创新发展

由于美、中西部开发所处的时代不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不相同。十九世纪初,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出现或运用;而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为主要内容的高科技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已大大提高。

如前所述,在十九世纪中,美国西部的开拓者,由于农机具的改进和发明,就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成倍地增长。二十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西部的崛起而逐步赶上东部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依靠了新兴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化,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巨大优势,才得以赶上东部,与之并驾齐驱。由此可见:后进地区的开拓与发展,都必须要依靠科技来缩短赶超的时间,加快发展的速度,才有可能赶上先进地区。

因此,我国的西部开发,必须根据实际与地区优势,跟踪国内外高科技前沿,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新设备与先进的管理体制,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使其既有活力又有发展潜力,才有可能赶上东部与沿海地区。如建立风能、太阳能、水能、天然气、石油能源研究基地。如完善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中心的配套设备。如创立生物技术研究与高原经济和防止沙漠化的研究基地。还可以建立沙漠转化与高原经济示范园区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军转民的经验,找出如何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的途径。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它的西部建立了不少军火工业。战后,便利用其军事高科技的设备与技术基础,将原有的军火工业转为民用工业,它卓有成效地利用高科技,创建并发展了原子能、电子、生物、宇航、火箭等高科技产业。我国西部的四川与重庆市等军火工业与重工业的基础也较雄厚,科技力量并不弱,也进行了军转民的工作,却由于未能抓住时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效益不佳,值得反思。

今后在这些地区内如何充分发挥科技潜力,推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可以考虑在工业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地区或行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其成为“龙头”,以带动和促进其他地区发展。如将重庆市建为汽车生产基地,兰州为石油化工基地,酒泉与西昌为卫星发射中心与宇航中心,西安为飞机制造基地,成都为轻纺织工业基地,昆明为民族特色工业生产基地,拉萨为中藏药提炼基地等等。这样,既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还可以带动、促进其他地区的高新产业诞生。

10、切实做好移民工作,大力引进人才,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提高人口素质

美国与中国西部,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部的人口素质又较东部为低。中国西部又是多种民族杂居之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各异。如要动员组织东部素质较高的人口移民到西部去安家立业,开发西部,是一件十分复杂的艰巨任务。这比美国当年的移民运动要困难得多。美国

人有开拓创业的传统,而中国人有“乐土安居”恋眷故乡的浓厚的乡土观念,不愿离乡背井,远出创业。还有罪犯流放边疆戌边赎罪的余毒影响。而且东部的经济、科技、文化基础与气候条件,均较西部优越,自然不愿舍优取劣,自愿到西部去的人必然很少。所有这一切都会使移民与引进人才往西部的工作,困难重重,障碍甚多。

要妥善地解决好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国家除了在舆论上展开宣传鼓动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地区引进、吸收、使用和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做好移民工作,促使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由东向西流。要设法扭转“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逐步形成让金鳳凰飞往西北去营造金穴银窝。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创建和完善人才导向的激励机制,从各地吸收精强力壮的劳动力,从海内外吸引一批研究人才,一批善于经营擅长管理的人才,一批有见识有才干的人才,还有一批廉洁精明的干部,共同奔赴西部去献身创业,才有可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带领好群众开发好大西北,建设好西部。

由于经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原因,致使西部教育落后和人才相对匮乏。这已成为西部发展的绊脚石、颈瓶口,大力加快发展西部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应采取的措施与途径有: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扫盲运动,限期扫除;从小学到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少年儿童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免费教育;创办职业大学与中等师范与高等师范学院;根据实际需要与合理布局,改建或成立大专院校,并利用高校阵地,举办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设立教学辅导站,为各地区培养急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动员社会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系统学习与短期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新旧劳动力的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对当地已有的人才和从各地引进的人才,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使其成为既是技术革新的排头兵,又是发展教育的中坚力量。

总之,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贫穷愚昧状况,使其由贫变富,必须要从发展教育入手,以人为本,这也是搞好西部开发的重要条件。

11、充分发挥政府与人大的杠杆作用,是搞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保证

纵观历史,政权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必须和必然要起到杠杆作用。其作用的大小与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成败。因此,政府和人大在开发西部中,必将起到杠杆的作用,并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财政上,政府必须从较发达的东部与沿海地区征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发西部。

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教育,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改进生产技术设施,发展交通运输,移民和引进人才……处处需要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没有物质基础,就无法展开工作,一切设想都会落空。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的重任。

为此,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对西部实行优惠和倾斜政策。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力度,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强化管理,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开发的社会条件。要完善分税制,改进投放资金的机制与方式,创造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要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的资金尽早到位,以保证青海钾肥资源开发、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青藏铁路

和公路的修筑等项工程尽快实施。还要采取一些具体优惠政策,促使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港台资本与外国资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

其次,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法规,以法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以保证开发工作能持续、顺利推展。而且还可以起到弘扬法治,养成干部遵纪守法的思想。

当年,美国政府曾陆续制定了一些法规,以保障各种政策措施的落实。如《宅地法》、《迁移法》、《先买权法》、《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田纳海流域管理法》、《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新垦地权益保护法》、《淘金法规》等获得良好的效果。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应制订一些相应的区域经济开发与企业管理法,以确保国家的政策措施得以认真落实。并可藉以打击违法违纪的行为。随着开发的推进,根据今后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及时出台一些相应的新法规,以保证开发战略的健康地正常地推进到底,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严惩有权者的“寻租”行为,不准官员从事经商。

“寻租”是指手中掌握有实权的人,在幕后大搞权钱交易的行为。如利用划拨土地,租赁转让重组企业,利用国家资源,谋取个人暴利,瞬息之间,变成百万富翁事例,便是“寻租”行为。这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所在,应予清除,对触犯者必须严惩,才能做到反腐倡廉,保证西部开发健康发展。

不准官员及其亲属从事经商活动,中央早有禁令,只是有的人未认真贯彻执行。如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形成官商勾结亦官亦商,发展官僚资本主义,恢复剥削制度,侵吞人民血汗,使社会倒退,激起群众不满。

第四,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我国目前的贫富悬殊差中已超过了美国。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予以遏制,必然要激化社会矛盾,难以维持持久的稳定局面。让一部分为社会真正作出贡献的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群众共同富裕,这是合理的,可以的。

但应防止目前已出现的“劳者不富,富者不劳”,埋头苦干仍贫穷,不三不四的找大钱,“傻博士、穷教授”,“拿手术刀的,还不如拿剃头刀的”等等反常违理的现象,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再现蔓延。这类极端不合理现象在东部开发中发生了,是极为严重的教训。它是目前社会上出现很多伤风败俗、腐朽糜烂,违反人性,精神空虚,残虐肆杀……等丑恶现象得以产生、滋长的根源与温床。必须要从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我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它,予以有效防止。

第五,要充分发挥群众揭发,舆论监督,法纪制裁的威慑作用。

开发工作是政府行为,各级干部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干部必须接受群众与舆论的监督,才能避免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目前,在很多开发区内默默出现了“寻租”行为、贪污渎职、侵吞公款、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欺诈群众等等腐败行为,之所以得不到及时的揭发纠正,以致使国有资产平均每天流失达1.6亿元之巨。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无认真保护群

众揭发的积极性的机制。往往是群众检举揭发后,不是遭到暗中打击报复,就是有关机关不闻不理不问,既不给揭发人以回复,也不认真去查办。官官相护,使之石沉大海,致使腐败之风得以蔓延,势不可遏。同时,也大大挫伤了群众积极性,扭曲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形象。

由于我国既有喜鹊文化的余毒,又有现行政治体制的桎梏,致使舆论监督黯然失色,苍白无力,社会的阴暗面被掩饰,官场的腐败内幕难以被揭露,失去舆论监督的作用。如不从根本上扭转改变,在开发西部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很多问题,是难以及时得到曝光和纠正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又源于我国有刑不上大夫,官官相卫,官本社会,以人代法,有钱能驱使鬼推磨等传统,再加上法制很不健全,以致法纪松弛,失去它应有的扶正惩邪作用。在民间流行“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大建设,大官捞”,“小建设,小官捞”;“大贪官坐正堂,小民贪利坐牢房”等,值得发人深省。执政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予以惩处。

(1)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党历来重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首先,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

目前看来,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国家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东部地区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许多领域产品出现剩余,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三是建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布局和建设了大批能源和工业项目,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西部地区要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引进和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第三,中部地区要承东接西,发挥区位优势,争取自身的较快发展。

第四,东部地区要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赂的机遇,提升产业层次,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开发打好基础。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同东部沿

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决定,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点,从战略高度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

一是水利。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

二是交通运输。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形成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

三是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

(3)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包括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荒山荒地,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等。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人点。

①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②当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

③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

④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⑤搞好规划和试点示范。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水平落后和由此带来的人们价值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和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只有加速发展科技教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创造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5)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新思路的深刻内涵就是不能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老办法,必须要有新方法、新内容、新机制。具体要在两个方面有新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开发物转变为既开发物又开发人,且以开发人为主s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各类软要素为主。同时在开发的方法和手段上必须要有质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计划经济和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调节为主的开发方法;由过去单纯靠有形资本投入转变为既靠有形资本投入又靠无形资本投入,且主要靠无形资本投入的开发手段。具体内容由五大战赂构成:

①知识发展战略。

②人力资源开发战赂。

③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⑤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赂,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来,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继续抓紧抓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任务

西部开发办2000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的总体规划;二是抓紧制定促进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突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扎实打好西部开发基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落实“五结合”,加快建立生态建设综合协调机制。加快退牧还草进度,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搞好重点城市、三峡库区和重点矿区的环境治理和国土整治;继续加强对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度加工。继续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等增收渠道;加强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继续推进扶贫攻坚计划;统筹规划,优化布局,

做大做强西部地区能源、石化、煤化工、矿产加工、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切实推动法制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建立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六是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建设美好家园。

胡锦涛强调,全党全国要从大局出发,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新构建了关于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辩论框架。报告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早期经验,旨在为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非洲和亚洲那些被陆地包围或者与世界市场分割的最贫穷国家,报告讨论了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的有效政策组合来推动这些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而对于那些发展中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来说,普遍的繁荣不能掩盖一些地区的持久的贫困。因此,对于这类国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以推动这些国家国内的一体化和帮助那些最不幸地方的穷人。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复杂,山地、高原、丘陵比重较高(占国土面积近70%),生态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的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践,它不但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变迁既影响国内各地区的发展趋势,也会影

响世界经济地理变化趋势。

从世界银行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之初向世界学习、模仿他国的做法不同,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学习借鉴样本。

那么本年度的世界银行报告为我们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有哪些最重要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我想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和评论。

一、经济集中与生活水平趋同并行不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平的”。①但是实际上从经济地理角度上看,“世界是不平的”。这是报告的一个核心观点。正如报告所提到的:世界半数生产活动位于1.5% 的陆地区域。如果以单位面积总产值为海拔高度的话,我们看到的世界经济图景是十多个大都市圈形成的高耸入天的山峰,星罗棋布的城市组成的高低不一的小山包,由农村地带构成的广阔平原,以及萧条地区形成的洼地。

经济集中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地区差距扩大的担心,报告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就是: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报告研究表明,随着收入增加,经济密集区和非密集区的生活水平趋同,但趋同之前确定有一个分化过程,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首先家庭基本消费领域最早出现趋同现象;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出现趋同;最后工资和收入出现趋同。日本就是一个经济集中与生活水平趋同并行不悖的典型案例。日本三大都市圈集中了全国73.6%的GDP总值,但与此同时也集中了总值68.7%的人口,因此它的人均GDP仅为全国的1.08倍,除东京外,日本各地区的人均GDP最高与最低比值仅1.8倍。②这种趋同并不是市场机制的“自然结果”,而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政府在地区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日本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财政转移支付之前,1989年日本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财政能力之比为6.8∶1,财政转移支付之后,这一比值降为1.56∶1。这也是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原因。③

二、分析经济地理的多维度框架

如何认识经济地理变迁?本期世行报告浓缩了过去一代人的政策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

报告将密度、距离和分割视为经济地理的三个基本特征。密度指每单位面积的经济总量,它反映了经济的集中程度,往往是经济越集中的地方,越富裕;距离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由此落后地区应重新定义为相对于经济聚集区的偏远地区,这不单指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制度障碍造成的经济距离;分割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知识流动的限制因素,简而言之,就是阻碍经济一体化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这一分析框架吸收了新经济地理和新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聚集效应、迁移、专业化和贸易作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驱动力。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聚集的规模效应以及生产要素与人口的自由流动,会促使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交通成本的下降则促进了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新经济地理和新贸易理论都强调市场是重塑经济地理的“无形之手”,但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看,也要考虑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因为中国基本国情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必须考虑重要特征,这不仅要符合经济规律(如市场机制、经济全球化趋势),更重要的是符合自然规律,准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经济集中并不是无限的、任意的,其中最大的制约条件就是不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限度,对一些生态极度脆弱和敏感地区要限制和禁止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

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 《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 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 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 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由于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因此,杜能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杜能圈进行修正(如下图)。他假定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镇,若水运的费用只有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 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区将 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 另外,如果“孤立国”周 围出现其他小城市,这样大 1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封建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互相交错。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每一块土地在连续 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 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

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 世纪50 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于2006年经硕士学位点同意,2007年开始在经济学院招生。该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朱舜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累计科研成果250余万字,其中出版《县域经济学》、《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等专著、教材18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各10余项。导师组成员近三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的论文8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牢固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能力;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四、培养方式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

区域经济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 B. 杜能 C. 熊彼特 D. 韦伯 满分:3 分 2. 德国学者()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廖什 满分:3 分 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 B. 韦伯

D. 胡佛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 B. 知识性 C. 综合性 D. 应用性 满分:3 分 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满分:3 分 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

C. 引进的 D. 独创的 满分:3 分 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 B. 物力 C. 资源 D. 技术 满分:3 分 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 B. 应用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满分:3 分 9.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实用性 B. 知识性 C. 应用性 D. 综合性 满分:3 分 10. 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克里斯塔勒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 B. 汉斯·辛格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