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地理学报_创刊80周年笔谈_刘昌明

_地理学报_创刊80周年笔谈_刘昌明
_地理学报_创刊80周年笔谈_刘昌明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9期

2014年9月V ol.69,No.9September,2014

1243-1247页

《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笔谈

刘昌明1,郑度1,蔡运龙2,张国友3,李文彦1,张丕远1,姚鲁烽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3.中国地理学会,北京100101)

1《地理学报》80年来的发展

1.1从《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看中国地理科学发展

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报》主编)

1934年9月,由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创刊第一期上首撰的论文拉开了《地理学报》的发展序幕,至今已有80年。作为大学科的平台的《地理学报》刊登了反映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色性的权威作者论文与大量具有深入地理成因研究的专业文章,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在1934年9月至2014年9月的80年间,《地理学报》共出版了69卷332期39953页,发表论文3300余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理学报》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纪元。特别是1978年复刊以来,《地理学报》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13年《地理学报》发表论文143篇,相当于1934-1949年的15年间刊登论文数量的总和。

国家建设重大项目和学科发展关键领域是《地理学报》选题的主要方向,严格的学术水平要求和科学的审稿选稿程序是《地理学报》办刊的质量保证。《地理学报》的主要期刊评价指标不仅在地理学科期刊名列前茅,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也处于领先水平。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2010年以来,《地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一直位于全国科技期刊的第3-5名,期刊综合评价总分2008年以来也一直位于全国的第2-5名。这不仅是《地理学报》取得的成绩,也说明我国地理学在全国科研领域有很重要的学术影响。

《地理学报》的学术质量不仅在地理学界获得承认,在其他学科中也取得认可。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统计,自2009年以来,每年引用《地理学报》论文成果的期刊数(被引刊数)从1010种增加到1108种,约占科技期刊种类的近20%。2009年以来每篇论文的年下载量(Web 即年下载率)也由173篇增加到226篇,一直位于全国科技期刊第一。这反映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其他学科广为吸收。

为了扩大中国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地理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JGS)于2001年诞生。近14年来,JGS 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在2007年进入国际SCI 刊物的行列,2013年期刊的SCI 影响因子达到1.123。学术影响力分区由Q4进入Q3。JGS 论文在Springer 期刊网www.springerlink.的下载量在2006-2013年的7年间增加了近32倍。

JGS 发表的一些重大地理学研究成果很快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例如:2012年1期发表郑度、戴尔阜的论文“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刘昌明、张丹、刘小莽等的论文“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in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sensitivity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China (1960-2007)(1960-2007年中国地表潜在蒸散发敏感性的时空变化)”,2013年2期发表赵玲玲、夏军、许崇育

地理学报

1244

69卷等的论文“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ion methods in hydrological models(水文循环模拟中蒸散发估算方法综述)”发表后一年的国际全文下载量就达到200次以上。

JGS在2010年4期发表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的论文“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21st century(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2011年4期发表刘小莽、郑红星、张明华等的论文“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climate factor for pan evaporation trend i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定量分析”发表后的SCI期刊年引用次数达到10次以上。

2008年以来,JGS在中国期刊网(CNKI)的每篇论文年下载量(Web即年下载率)也一直位于全国英文科技期刊第一。

1.2《地理学报》在陆地表层研究中的作用

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报(英文版)》主编)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综合性科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地理学报创刊于1934年,迄今已走过80年的历程,这80年正处于中国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自1950年代起,中国地理学家结合国家与地方建设的需求与学科发展,开展区域综合科学考察和区域开发研究,组织全国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研究,进行定位观测试验与地理模拟实验研究,推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促进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地理学家在了解评价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发展和改善生存状况等方面将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陆地表层是地理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舞台,近50年来中国地理学工作者进行陆地表层过程、格局及环境变化的研究,将陆地表层系统界面过程的研究和对地表过程与格局相互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发展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基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在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不同温度带的代表区域和研究站开展典型区域和定位观测实验的研究,探讨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如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响应与适应对策研究等。以地表自然过程和专门自然地理对象设立的诸多实验室,以分析测试、模拟实验或数值模拟等手段,为揭示地表自然过程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数据,为创建实验地理学和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领域,也需要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开展实地调研,将区域尺度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作为整体,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目标,探讨区域发展的结构、趋势与调控管理对策,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型并进行区域发展态势的预测。建立在数据库和计算机运用基础上的空间分析已成为揭示人文-经济地理过程、格局以及预测、规划工作的主要手段。

《地理学报》作为中国地理学界重要的学术期刊,80年来发表了地理科学领域基于实地调研、定位观测、实验模拟以及遥感演绎等方法手段所取得的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过程、格局以及对策与规划等的研究成果,为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地理学报的质量得以提升,影响不断扩大,今后将继续倡导自由探索和学术民主的氛围,促进国内外地理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理学要以陆地系统科学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指导,促进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自然与人文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将中国现代地理学提升到国际地理学研究的新水平。

9期刘昌明等:《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笔谈

1245 1.3愿《地理学报》走向世界

蔡运龙(《地理学报》副主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地理学报》走过了80年的历程,已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据2013年的统计,《地理学报》在全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中居第5名,连续第12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的国际影响力指数在中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均位列前5%,两刊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奖。这样的学术地位固然归功于作者、编者、读者的努力,也与学科的地位密切相关。正如著名美国地理学者Harm de Blij最近的著作《地理学为什么重要》(Why Geography Matt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地理学为什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Why Geography Matters More Than Ev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所阐明的,地理学已经并将继续在应对人类和地球面临的挑战中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学报既是学科的窗口,也是学科的引导。未来《地理学报》应该在反映和导向地理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面向学术前沿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尤其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未来地球”计划特别强调在“为全世界各社会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种种风险提供所需知识”的同时,“提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加强科学家、科研资助机构以及用户之间的联系”,“抓住机遇,向全球可持续性转变”。地理学能够为这些目标作出贡献,《地理学报》应及时对此加以报道和引导。

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正在倡议联合国将2016年定为“全球理解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Global Understanding),该行动计划旨在通过研究、教育及信息传播等途径,缩小地区活动与全球性影响间的认知差距,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地理学报》也应及时跟进。

2016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将在北京举行国际地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Shaping our harmonious worlds)”,旨在为多样化的世界寻求应对各种变化、冲突和鸿沟的途径。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地理学、促进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的大好机会,《地理学报》当不失时机地向世界一展中国地理学之风采。

1.4与学会相伴、与学科共荣——纪念《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

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是《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80年来,《地理学报》风雨兼程,收获殷实。1934年3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创立之初,就开始筹划创办《地理学报》,并专门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这是当时中国地理学会下设的唯一专门委员会,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关于学术出版的专门机构之一。1934年9月《地理学报》创刊时,即由“出版委员会”负责《地理学报》的编辑工作。1937年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改名为编辑委员会,继续负责《地理学报》的编辑工作。直到今天,《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仍然是中国地理学会所属重要的学术机构。

作为中国地理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园地,《地理学报》记录着中国地理学会80年来的重要事件,记载着近现代中国地理学的核心成果,推动着地理学的交流与进步,促进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汇集《地理学报》有关中国地理学会活动的报道,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地理学会发展史。自1934年创刊到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科技期刊,她不仅带动了地理学的进步,也促进了诸多相关学科的兴起、形成与发展。即使到今天在全国科技期刊林立的背景下,在中国数千种科技期刊当中,《地理学报》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成为中国学术期刊之精品和典范,担当着我国地理学发展指示剂和方向标的重任。期望《地理学报》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地理学报

1246

69卷2《地理学报》往事回忆

2.1关于《地理学报》的片断回忆

李文彦(《地理学报》原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原副所长)

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时,就知道了位于南京的中国地理学会办有《地理学报》这个学术刊物;195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开始成为《地理学报》的忠实读者。以后的50年中,又先后成为它的作者和编者,受益匪浅。这里仅回忆两点。

(1)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在多次参与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中,同时也在各自学界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由于《地理学报》在1950年登载了任美锷和徐近之的两篇旧稿,1952年引发了一次对地理界影响甚大的批判活动。一方是批评文章上纲上线,批评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采用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对任文)和“模糊敌我界限,奴颜婢膝的赞扬国际地理大会”、“反动透顶的文章”(对徐文),另一方则是作者以及编委会不得不在刊物上作书面检讨,两方面文字不免分别有偏颇过激或辩解推脱之处,从而既造成当事人后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或思想波动,也对读者特别是地理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当时就觉得,发表论文可千万小心。继而195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一篇署名文章“评严重缺乏政治思想的地理学报”,认为三年来学报编委会“一贯忽视政治思想领导工作”和“以资产阶级的思想,来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为此,新改组的编委会及时作了“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的书面回应。加之1955年《地理知识》又闹出个所谓“泄密事件”(事后有关领导认为处理方式不合适),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我国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的调研工作与健康发展。接着又是全国性的“反右”运动,因而大家只能“学习苏联”,闭关自守,谨小慎微,生怕被扣上宣扬资产阶级地理学和犯政治性错误的帽子。此后相当时间内,《地理学报》也更加小心翼翼,循规蹈矩,成为以自然地理论文占绝大比重并且与国际地理学界相隔绝的地理刊物。经济地理方面,则仅能刊载少数偏重农业调研或是理论方法研讨等的文章,极少涉及工业、交通、城市等领域。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则因被苏联和国内的某些学者一概批判为“为帝国主义服务”和“伪科学”,更是成为地理学界的禁区,无人敢著文阐述。在这种政治气氛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地理学报》在中国科学院各类学报中属于一般水平。

(2)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形势带来了地理学大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大大改善了人文地理全面与深入调查研究的条件,从而产出了日益丰硕的成果,并在《地理学报》中有了较好的反映。地理所和地理学会适应形势加强了对《地理学报》的支持和领导,在黄秉维和吴传钧先后担任主编共历18年过程中,健全了编委会的组成,成立了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投稿、审稿与定稿制度,加强了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从而显著改进了学报的报导内涵,使学报的科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多次获得中科院及其他单位颁发的优秀期刊奖。

我在1978年被聘为编委,1984年任常务编委,1992年任副主编。最初仅把自己看作是个次要的学科代表,认为有那么多的老专家在,开会时多听听学习而已。后来吴传钧先生一再要求各位编委,既要主动写稿,更要积极组稿、严格审稿、协同定稿,以充分发挥编委会的集体作用。我于是先后投了几篇反映自己多年调研成果和对分支学科发展问题的论文。同时也加强了作为学报编委的责任感,十分注意物色所内外科研项目的优秀成果,及时联系和推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向学报投稿,并向编辑部推荐优秀论文。这样,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同我在所内外一度担任负责职务的部分有关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为学报做出了些许贡献。

9期刘昌明等:《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笔谈

1247

2.2《地理学报》编委会的点滴经历

张丕远(《地理学报》原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原副所长)

(1)我一直在想,《地理学报》编委会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就是艰苦朴素。20世纪80年代编委会开会时总是插在某些会议的中间,这样既节约了房租又节省了旅差费。记得有一次开编委会是在中关村福利楼二层召开,插在一次会议的末尾。当时在一个四张单人床的客房内,编委们一排排坐在床边。屋内仅有两张椅子,一个是北京大学李孝芳教授坐,另一张变成作记录用小桌。后来编辑部的梁珊编辑出去不知从哪找了一只小凳子,丁怀远编辑趴在椅子上作记录,会议环境是那么拥挤、局促。会后我与北京大学的编委林超先生同路回家,我发现他走路腿脚利落。他说,他在清华任教时,如果进城,是要乘学校班车的,但是返校末班车常常过早开动,使他赶不上车,那就只好徒步走回清华了,所以现在走走路不算什么。他的朴素言语使人至今怀念。

(2)在我参加过的各类会议中,要说畅所欲言,当以《地理学报》编委会为最。因为会议中讨论每一篇稿件时往往要涉及到人,所以对每一篇稿件的评价,都会关系到一个人、几个人、甚至一个集体。按人情常规,应十分谨慎,或者会显得十分拘谨。但在编委会上,大家都是认真地、毫无顾忌的提出意见,甚至争议。向科学负责,这是编委会的精神,这点使我从中受到很大教育,并深有体会。编委们来自四面八方,专业又不尽相同,但大家相处无间。尽管讨论中有很多争议,然而到最后会议结束时总是愉快的欢声笑语,这是我对编委会的又一个深刻印象。

2.3《地理学报》编辑部工作的回忆

姚鲁烽(《地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我是1998年6月调到《地理学报》编辑部工作的,在《地理学报》从事编辑工作整整16年时间,其中在2000年9月-2014年6月的近14年时间任《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这期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迅速增加。在我任编辑部主任期间,《地理学报》共出版了139期19000页,刊登论文1700篇。约占《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出版量的50%。做为《地理学报》编辑,在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在《地理学报》工作能有机会接触地理学各专业最杰出的学者,他们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投到《地理学报》来,使我们能很快了解到地理学各专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接受他们学术智慧的启迪。特别是很多作者的来稿时间是在节假日期间和深夜,作者们这种勤奋钻研的精神成为我们编辑学习的榜样。

(2)在处理审稿选稿过程中,很多审稿专家给予《地理学报》宝贵的帮助。从众多审稿意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学者审阅稿件的方式、发现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技巧。审稿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奉献,既提高了期刊稿件的学术质量,也增强了我们编辑的业务工作能力。

(3)《地理学报》编委会和《地理学报》编辑部是非常团结进取的集体。不论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每年的编委会上,刘昌明院士、郑度院士、陆大道院士和《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的编委们都给予编辑部工作很多重要的学术指导,编委们从大到期刊发展方向,小到论文编辑细节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使学报编辑工作不断得到改进。编辑部的全体编辑在工作中也表现出配合默契、团结一致,大家既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尽量相互帮助,圆满地完成了每期《地理学报》的出版。

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地理学报

文章编号:1000-0585(2001)03-0274-08 收稿日期:2001-01-05;修订日期:2001-05-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000101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18602) 作者简介:张光辉(1969-),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 动力学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张光辉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 摘要:对土壤侵蚀进行准确预报,是指导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 的有效工具,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外土壤侵蚀模型发展过程进 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了详尽的分析,并从研究 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论述了今后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问题。 关 键 词:土壤水蚀;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土壤侵蚀造成大量水土资源的流失,营养元素的迁移、泥沙淤积水质污染等不良后果。因而研究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而对其进行预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总体结构而言,现有土壤侵蚀模型可以分为经验统计模型和理论模型两大类型。 1 国外水蚀预报模型简述 国外土壤侵蚀统计模型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77年德国土壤学家Ew ald Wollny 定量化研究土壤侵蚀开始[1],到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出现以前结束。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单个因子展开,诸如坡度、覆盖、坡长等,大量径流小区的建立和观测,促进了统计模型的发展,其中H.L.Cook [2] 、 A.Zingg [3]、和D.Smith [4]等人的研究为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U 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965年USLE 问世,到80年代初期。1965年W.Wischmeier 和D.Smith 在对美国东部地区30个州10000多个径流小区近3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5]。 A =R #K #L S #C #P (1) 该方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通过降雨侵蚀力(R )、土壤可蚀性(K )、坡长坡度(LS )、作物覆盖与管理(C)和水土保持措施(P )五大因子进行了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U SLE 占居了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在随后的很多年里,世界各地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对USLE 中五个因子在不同地区的修正和应用。1978年,W.Wischmeier 和D.Sm ith 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U SLE 进行了修正[6]。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初期到RUSLE 的完成。随着对土壤侵蚀第20卷 第3期 2001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ol.20,N o.3July ,2001

地理学报投稿格式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1) 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资料。 (2) 来稿(包括图、表及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0个版面(10 000字)。稿件请用WORD文件,论文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期刊格式。 (3) 内容摘要100~200字左右, 关键词3 ~ 7 个,包括:研究专业、研究要素、研究方法、研究地区。 (4) 论文的1、2、3级标题分别按1,1.1,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5) 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6) 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t”等。各种专业术语一律按已颁的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7) 表格格式为三线格(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明1)。表格标题为中英对照,在表格上居中。 (8) 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凡涉及国界线的图件,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有审图证明的亦可。插图标题为中英对照。在插图下居中。 (9) 参考文献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出版的用脚注说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引用之处在右上角标注编号)。引用他人的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如J. C. Smith 文献著录为Smith, J. C. 为便于国际检索机构和读者查阅,中文和非英文参考文献应译成英文。(先英文,后其他语种文。)排列顺序为: 1)专著:作者(列前3名). 书名. 版次(首版不录).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文集:作者(列前3名). 文题. 见(In): 编著者.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3)期刊:作者(列前3名). 论文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

地理学报 论文格式

《地理学报》审稿原则:审稿人与作者不在一个单位、不在同一课题、没有师生关系;编辑不向作者和审稿人透露对方的姓名和单位;交叉学科稿件分送不同学科的专家审稿;二审后由相关专业编委审定。编辑严格遵守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公正处理稿件。一般稿件可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得到审稿意见。 1)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 (2)来稿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来稿(包括图、表及英文摘要)一般 不超过10个版面(10000字)。稿件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期刊格式。用电子信箱投稿者需将附图文件分别附上,发送前请务必杀毒。 (3)内容摘要200字左右,包括采集使用的数据、分析研究的方法、所得主要的结论等。关键词3~7个,包括研究区域、研究时段、研究方法、研究学科等。 (4)论文的1、2、3、4级标题分别按1,1.1,1.1.1,(1)编号,各级标题 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5)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6)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m2”、“t”等。各种专业术语按国家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7)表格格式为三线格(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 明1)。表格标题为中英对照,在表格上居中。 (8)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凡涉及国界线的图件,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全国地图要有南海诸岛、钓鱼岛。插图标题为中英对照。在插图下居中。 (9)参考文献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出版的用脚注说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引用之处在右上角标注编号)。引用他人的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如J.C.Smith文 献著录为Smith,J.C.为便于国际检索机构和读者查阅,中文和非英文参考文献应译成英文。(先英文,后其他语种文。)排列顺序为: 1)专著:作者.(列前三名)书名.版次(首版不录).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 止页码. 2)文集:作者.(列前三名)文题.见(In):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 止页码. 3)期刊:作者.(列前三名)论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018年主要地学类期刊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China Geology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球环境学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华东地质火山地质与矿产 气象学报山东地质矿产勘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工程石油科学(英文版) 中国地质调查资源与产业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冰川冻土测井技术安徽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沉积学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英文版)城市地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地层学杂志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科学 地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报(英文版)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球信息科学 地下水地学前缘地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质调查与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科学译丛 地质力学学报地质论评地质通报 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刊(江苏地质) 地质与勘探地质与资源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地质找矿论丛第四纪研究海相油气地质 非金属矿粉煤灰综合利用福建地质 地学前缘(英文版)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 甘肃地质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工程勘察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古地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广东地质 广西地质硅酸盐通报硅酸盐学报 贵金属贵州地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国土资源遥感国外地质勘探技术国外铀金地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海洋学报海洋学研究 海洋与湖沼海洋预报河南地质 核地知与行黑龙江地质湖泊科学 湖南地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地震科学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华东地质学院学报华东铀矿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化工矿产地质环境科学学报 黄金黄金地质黄金科学技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地质极地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江西地质江西地质科技

地理学科

一、服务社会开拓进取——地理学(学科介绍排序依据什么标准)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学专业于1950年筹建,1952年秋正式建立地理系。 1954—1966是地理系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地理系以全国比较强的雄厚师资力量,开展了丰富的科研活动。1955年,陈数仁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的棉作物的气候条件及其发展前途》论文。同年,郭敬辉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中国的地表径流》论文,发表了中国第一张年径流模数图。1957年,发表了中国河川径流量的第一个估算结果。1958年,李庆泽主编了河北省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专著《河北省经济地理》、;1958年,在地理系的主持下,由河北地理所、南开大学、河北农大等单位参加,首次进行了河北省综合自然区划;1960年,谷宝庆主编出版了第一部《河北省地图集》;这一时期,地理系先后参加了全国水运网规划、国家大地图集编辑、土壤普查、矿床及水文地质普查、南水北调研究,新疆治沙研究、热带植物资源调查等全国性科研工作和省内多项科学考察工作。这些科研成就在这一时期的全国省级高校地理系中是首屈一指的。1958年下半年,成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地理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分院地理研究所,由河北省科学院和石家庄师范学院双重领导,学院党委书记续树伟兼任所长,地理系主任邓绶林兼任副所长,行政机构设在地理系(该所1963年划归河北省科学院)。

1966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地理系的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只是到了“文革”后期,开始从事一些应用农业科学的研究。 稳步发展(1979—2004年)1979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地理系进入了在改革中稳步发展时期。1983年获得区域地理硕士学位授予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我校最早也是我国较早的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在实施“211”工程中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成为河北省重点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于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79年以来地理系的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全国高师地理系首次统编教材中,地理系主编了《普通水文学》,参编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植物地理实习指导书》等教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摄制了《泰山》、《地图投影》、《热带雨林》、《荒漠植被》、《板块运动》等一批电化教材。主持或参加了“河北省海岸带资源调查”、“中国人口图集”等一批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地学动态模型”和“三维斜角坐标系组合图型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持或参加了多项省内重大科研项目,如:综合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河北省综合地图集等。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数十部。出现了邓绶林、李庆泽、葛以德、张志学、谷宝庆、刘濂等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上形成了下述主攻方向:(1)自然资源评价、开发与决策,(2)环境生态系统与灾害对策研究,(3)区域开发规划与治理研究,(4)量化地图、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地理系积极参加全国和全省的

自然地理学报格式要求

《自然资源学报》稿件基本格式要求 每篇论文请勿超13页(每个页码约为38字×39行,字体5宋,包括页下地脚、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等),下列各项须齐全。 1 题名20字内。 2 作者姓名、单位例: 李志刚1,陈向东1,王平2,张玉顺3 (1.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2.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3.广东省地震研究所,广州510070) 3 中文摘要:300字内(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有实际数据等支撑,忌指示性)。 4 中文关键词:不少于4个(第1个:该文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第2个: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3个: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或所用方法的名称;第4个:前3个关键词中未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在文题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各词间用“;”分隔)。 5 中图分类号: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分类。 6 文献标志码:如下: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志码。 7 篇首页地脚下按序排 收稿日期:例:1998-06-09;修订日期1998-12-20 基金项目: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370561);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2011BAC09B07)。[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9370561; 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 & D Program of China, No.2011BAC09B07 ] (第一)作者简介:100字内,按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等顺序列出。例: 李永遂(1956- ),男,河南武陡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遥感技术应用和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影 响。E-mail: ysli@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 8 正文一级、二级、三级标题分别为1、⒈1、⒈⒈ 1,编号左起顶格,后空一字。 9 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顺序用方括号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 [1]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WU J G.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 Process, Scale and Hierarch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7. ] [2] 余大富, 何昌慧. 论山地的基本概念[C]// 刘彦随, 杨子生, 赵乔贵. 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 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5-33 [YU D F, HE C H. Discussion on conception of mountain // LIU Y S, YANG Z S, ZHAO Q G. Land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Man-L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China.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0: 25-33. ] [3] 段利民. 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9. [DUAN L M. The Resource Curs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2009. ]

地理学术论文题目100篇

作者文章名杂志发表日期刘纪远张增祥 庄大方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地理学报1996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 张捷,都金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 风景区为例 地理学报1999 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赵哈林赵学 勇张铜会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地球科学进展2002 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学术期刊文 摘 2007 王芳王浩陈敏建等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2)——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的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及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2 马振华、李小苗、 郭本泓等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地理学报2016 乔伟峰、刘彦随、 王亚华等 21世纪初期南京城市用地类型与用地强度演变关系地理学报2015 胡最、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地理学报2015 李仕冀、李秀彬、谈明洪乡村人口迁出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覆被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 为例 地理学报2015 李春芬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地理学报1982 刘志高、王琛、李 二玲等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14 孙敬之、邓静中、 李慕贞等 冀南地区经济地理地理学报1954 戴尔阜、黄宇、吴 卓等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地理学报2016 王瑞丽、于贵瑞、 何念鹏等 中国森林叶片功能属性的纬度变化特征地理学报2016 邵全琴、樊江文、 刘纪远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地理学报2016 何慧、廖雪萍、陆 虹等 华南地区1961-2014年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地理学报2016 侯西勇、侯婉、毋 亭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地理学报2016 刘晓燕、党素珍、 刘昌明 天桥泉域与黄河河段的补径排关系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地理学报2016 陈晓玲、曾永年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 湖南省为例 地理学报2016 刘永超、李加林、袁麒翔等人类活动对港湾岸线及景观变迁影响的比较研究——以中国象山港 与美国坦帕湾为例 地理学报2016 顾朝林、蔡建明、 张伟等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地理学报1999 张君珏、苏奋、周 成虎 不同海岸地貌背景下的南海周边岸带35年建设用地扩张分地理学报2016 叶舜赞香港与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开发地理学报1998 罗华玲、李劲松美国地理学教育发展探析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李雪莲、李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吴合进、王建栋基于学生成长的地理能力课堂的构建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 2015

《地理学报》投稿须知2

《地理学报》投稿须知 地理学报, 须知, 投稿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地理学报》审稿原则:审稿人与作者不在一个单位、不在同一课题、没有师生关系;编辑不向作者和审稿人透露对方的姓名和单位;交叉学科稿件分送不同学科的专家审稿;二审后由相关专业编委审定。编辑严格遵守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公正处理稿件。一般稿件可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得到审稿意见。 (1)撰稿人应在写稿前广泛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引用的文献,以保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文章要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练。观测、实验、统计数据应包括新近的。 (2)来稿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来稿(包括图、表及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0个版面(10 000字)。稿件格式请参照本刊最新期刊格式。用电子信箱投稿者需将附图文件分别附上,发送前请务必杀毒。 (3)内容摘要200字左右,包括采集使用的数据、分析研究的方法、所得主要的结论等。关键词3 ~ 7 个,包括研究区域、研究时段、研究方法、研究学科等。 (4)论文的1、2、3、4级标题分别按1,1.1,1.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5)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的中英文名称和编号。 (6)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m2”、“t”等。各种专业术语按国家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7)表格格式为三线格(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明1)。表格标题为中英对照,在表格上居中。 (8)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凡涉及国界线的图件,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全国地图要有南海诸岛、钓鱼岛。插图标题为中英对照。在插图下居中。 (9)参考文献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出版的用脚注说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引用之处在右上角标注编号)。引用他人的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如J. C. Smith 文献著录为Smith, J.C. 为便于国际检索机构和读者查阅,中文和非英文参考文献应译成英文。(先英文,后其他语种文。)排列顺序为: 1)专著:作者.(列前三名)书名. 版次(首版不录).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文集:作者.(列前三名)文题. 见(In): 编著者.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3)期刊:作者.(列前三名)论文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

地理学报

第68卷第8期2013年8月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 ol.68,No.8 Aug.,2013 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 李琰,李双成,高阳,王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摘要: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作为未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 容,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然而,当前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分类仍存在争论,概念的 混乱导致研究中对服务理解的分歧。本文在综述国内外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方案的 基础上,利用从生态系统服务到人类福祉的服务级联框架,辨析生态系统服务形成过程中不 同级联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人类福祉的内涵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提出使用终端生态 系统服务来连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以此建立连接服务与多层次人类福祉的服务分类框 架。根据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所产生收益与不同层次人类福祉的关联,将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 福祉构建、福祉维护和福祉提升3大服务类别。这种服务分类框架可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及 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服务分类;人类福祉;服务级联 1引言 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自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1]发表以来,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内容主要集中于服务分类系统、服务间的相互作用、服务的形成和影响机制、服务评估的空间制图、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等方面[2]。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定义和分类方案仍存在争论[3]。生态系统服务本身与服务产生机制间难以被清晰界定[4],使得不同学者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和收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5-6],在应用中造成了混乱[7-8]。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自适应系统,具有非线性反馈、阀值、滞后效应[9];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也具有区域差异大、价值观多元、管理模式和应用背景复杂的特征,以及受多种利益相关方影响。因此,理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多样化使得难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建立清晰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体系。 目前,在研究与应用实践中己发展出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与分类方案,不同的服务分类方案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同特征。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从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1]、服务的环境经济核算[10],服务的空间流动[9]、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9]、服务的通用分类[11]以及服务与人类需求[5]等方面对服务进行了分类。然而,作为连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载体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言,考虑服务与多层次人类福祉关联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仍不多见。实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应用前景,可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与生态补偿等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与多层次人类福祉相连接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有鉴于此,一些国内外学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Wallace[5]按照不同人类价值属性将服务分为充足的资源、捕食者/疾病/寄生虫保护、友好自然和化学环境、社会文化成就等4大类别。张彪等[12]从生态系统服务满足人类需求的角度制订了服务分类,将人类的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收稿日期:2012-12-27;修订日期:2013-05-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534)[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130534]作者简介:李琰(1987-),男,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E-mail:pkmn99@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 通讯作者:李双成(1961-),男,教授,博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6531M)。E-mail:scli@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 1038-1047页

《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9期 2014年9月V ol.69,No.9September,2014 收稿日期:2014-06-20;修订日期:2014-08-01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Foundation:Project for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a STM Journals,PIIJ ] 作者简介:赵歆(1961-),女,副编审,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6136M),主要从事地理学中英文期刊的编辑工作。 E-mail:zhaox@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 1358-1368页 《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 赵歆,郑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全面回顾《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在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系统分析《地 理学报(英文版)》创刊23年来在扩大期刊国际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地理学报》中、英文版 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包括:期刊编辑出版形式国际化、国际出版与发行业务扩大、国际来稿量 和刊稿量增加、国际网络下载量和引证数量等国际影响力指标提高。 关键词: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期刊国际化;编辑出版 DOI:10.11821/dlxb201409009 1《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的国际化进展 《地理学报》自1934年创刊以来,一直注重提高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在编排格式、出版发行、国际稿源等方面都参照国际期刊标准。 1.1编辑出版工作的国际化进展 1.1.1编排格式的国际化期刊编辑出版格式是为了方便学术交流而设置的,期刊格式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和办刊的方针。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首先是在期刊编辑出版形式上适应国际读者的要求。 1934年《地理学报》创刊时,英文刊名定为“Journal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地理学报》创刊伊始,便注意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根据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决议,从《地理学报》创刊第1期起,每篇论文都有英文摘要[1]。 1953年第1期起,《地理学报》的外文刊名改用拉丁文“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当年,《地理学报》取消了论文的英文摘要。在《地理学报》的征稿简约上明确提出征稿范围包括“苏联地理科学的先进理论与研究成果的介绍”,“国内外地理学发展情况的报道”。 1954年起,《地理学报》开始增加了外文目录。《地理学报》编辑方针仍遵循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结合国家建设,提高地理科学水平,以介绍苏联地理先进地理学理论,发表国内地理学者的实际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2]。 1955年是《地理学报》外文摘要变化最多的一年。第1期和第2期刊登的是俄文目录,第3期改为采用英文目录,第4期又改为英文与俄文混排的外文目录。 1956年起,《地理学报》开始刊载英文目录,并且所有论文都加英文标题和英文摘要。 1983年第1期开始,《地理学报》刊登论文的图表都增加了英文标题。 1992年,在《地理学报》编委会上,《地理学报》主编吴传钧先生提出对期刊工作的要求:提高外文摘要内容质量,加强外文摘要的审查把关,摘要要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达到500~800个词,最好能排一面[3]。

地理类核心期刊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2015) [1] 《冰川冻土》,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ISSN:1000-0240 [2] 《测绘科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ISSN:1009-2307 [3] 《测绘学报》,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ISSN:1001-1595 [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ISSN:1004-8227 [5] 《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ISSN:1002-1329 [6] 《城市规划学刊》,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ISSN:1000-3363 [7]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等,ISSN:1671-5942 [8] 《地理科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ISSN:1000-0690 [9] 《地理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ISSN:1007-6301 [10]《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SSN:0375-5444 [11]《地理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ISSN:1000-0585 [12]《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ISSN:1672-0504 [13]《地球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ISSN: 1001-8166 [14]《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SSN:1560-8999 [15]《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ISSN:1005-2321 [16]《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学会,ISSN:0001-5717 [17]《第四纪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ISSN:1001-7410 [18]《干旱区地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ISSN:1000-6060 [19]《干旱区研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土壤学会,ISSN:1001-4675 [20]《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ISSN:1003-7578 [21]《极地研究》,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ISSN:1007-7073 [22]《经济地理》,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ISSN:1000-8462 [23]《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ISSN:0023-074X [24]《旅游科学》,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ISSN:1006-575X

SCI收录的地质类期刊

SCI收录的地质类、海洋类期刊 地理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CHINESE GEOGR SCI 1002-0063 125 0.426 0.308 地球科学(英文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J EARTH SCI-CHINA 1674-487X 34》 地球科学集刊(英文版,台湾)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a Editio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地质幕(英文版) Episodes 地质学报(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国际泥沙研究(英文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Applied Geophysics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工程学刊(英文版,台湾)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英文版)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ACTA OCEANOL SIN 海洋学报0253-505X 629 0.481 0.656 CHINA OCEAN ENG 中国海洋工程0890-5487 245 0.26 0.423 PETROL SCI 1672-5107 49 0.174 J HUAZHONG U SCI-MED 1672-0733 384 0.311 EARTHQ ENG ENG VIB 1671-3664 183 0.614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0890-5487 146 0.32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文版)1001-6538 4256 0.77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50 21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地理学报》退修稿件修改规范与要求

《地理学报》稿件修改规范与要求 1.修改稿要求:本刊只接受电子稿件(A4版面大小),排版格式按《地理学报》最新出版刊期的排版格式进行电子稿件排版(一律用Word 2003或Word 2007格式排版后的电子文件)。作者直接将修改后的电子稿件(含图像文件)和修改说明按在线稿件处理系统(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里提示上传,在传送文件前请务必杀毒。 2.稿件内容应包括:(依次为)标题、作者名、单位名称、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含图表及中英文图表题)、致谢、参考文献、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名、英文单位名称、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文章首页下方的收稿日期、修订日期、基金项目中英文及编号、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简介等内容(格式见本刊)。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语;论文中的1、2、3级标题分别按1、 1.1、 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中文摘要一般为300 ~ 500字。关键词 3 ~ 7 个。英文摘要一般要求为500个英文单词,其中应包括:简要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实验、观察、统计数据;分区、分类、分级指标;关键的数学公式和基本观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需用铅笔标出文种、大小写、上下角注等。外文的中国地名用汉语拼音拼写。本刊的论文将在因特网上全文发布,本刊的网络版在国外已有很多读者,为扩大本刊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特别强调英文摘要不能泛泛而写,必须有引用价值。本刊的英文摘要都将送国外审改,需附相应的中文,以便检查。 3.论文篇幅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图表、参考文献及首页下方内容在内,一般不得超过10000字(A4纸15个版面以内)。超出规定字数将适当加收版面费。 4.计量单位一律采用1984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规定的单位符号表示。如“m”,“hm2”,“t”等。各种专业术语一律按已颁的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 5.公式及文字里出现的外文字母依照相应的外文文种、正斜体、大小字、上下角等。动植物的拉丁文名称科为正体,属种为斜体;变量斜体,常量及化学元素符号正体。 6.表格格式为三线格(在Word软件中选:表格-插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简明1)。表格标题为中英对照,在表格上居中。表中文字、数字为6号宋体。表格宽度不超过14cm。放在正文中表序号出现后的位置。如: 表1 1997-2007年黄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分布单位:t/km2?a Tab.1 ?????? 时间流域 洛河汾河渭河 1997 ????????? 2007 ????????? 7.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凡涉及国界线的图件,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有省市级测绘部门审图证明的亦可。插图尺寸应与出版时的一样。插图标题为中英文对照,在插图下居中。图中的坐标要有中文坐标名称和坐标单位。插图的宽度不超过14cm,插图中的字体为6号宋体。图中的字体尽量不要与线段重叠,数字与数字间不要重叠。图中线条黑(避免用浅色),图例反差大,图例一律放在图内,不要使用大面积的黑色图斑。图中论文附图需作成TIF、BMP等图形文件。Excel数据图形以Excel图文件形式,注意加上纵横坐标的标注。 8.参考文献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书刊),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文字右上角以“[]”注明序号,必须引用的内部文献,写在在文章的相应部位并用半圆括号“()”注明。引用他人的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对,注明出处。英文文献中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如J. C. Smith 文献著录为 Smith J C。中文参考文献应译成英文(先英文,后中文)。各

地理信息科学重要刊物

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刊物和会议 GeoInformatica[J](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进展杂志)美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英国 国际期刊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国际摄影测量遥感杂志)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计算机、环境与城市系统)(英国)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制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制图学杂志), UK Cartographica(加拿大地图学国际期刊), Canada Cartography,Australia(澳大利亚地图学国际期刊)《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Computers & Geosciences(计算机与地学) Spatial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空间认知和计算)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环境遥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国际遥感杂志) 顶级会议 COSIT(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空间信息理论会议) * 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机器人科学领域的学者会聚讨论空间信息理论 * 1993年发起,每两年一次分别在欧洲、北美举行; * 是公认的GI理论研究的最高权威会议,论文严格ccccc评审,由Springer-Verlag出版ACM-GIS[C](计算机协会ACM关于GIS的学术讨论会) *每年举行一次,在ACM网站上公布,(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 *2001年,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ACM_GIS2001/ *2002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ACM_GIS2002/ 有影响的学术会议 SDH(Spatial Database Handel)(空间数据处理会议) *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http://www.hku.hk/cupem/igugisc/)组织; * 从84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第九届在北京召开(http://www.hku.hk/cupem/igugisc/sdh2000/) * 为Refereed conference, 论文集由权威出版社ccccTaylor Francis出版; * 2002年7月在加拿大(http://132.156.33.55/committees/sdh_e.html) SSD/SSTD(大型时空数据库学术会议) *1989年由美国NCGIA发起,每两年一次,99年在香港; *更多的关注GIS的计算机技术,参加学者多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GIS研究人员;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sstd01/ 其他学术会议 ISPRS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859456.htm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