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两则)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五遍

2、掌握字词。

3、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3、讨论交流寓言的多重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评价任务: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默写词语及连词造句。

3、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4、比较怜悯、可怜的异同。

5、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交流明确寓言的多重寓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拾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请同学们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生谈: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较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刚刚老师讲的是中国的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的寓言——《农夫和蛇》,看它教给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展示明确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3、讨论交流寓言的多重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搜集的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教师导学案展示: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

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2、学生交流自己整理掌握的字词。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在笔记本上默写下列字词。

冻僵、怜悯、隆冬、后患无穷、窜、恳求、致命、纠缠。

同位之间互批互改。订正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用隆冬、后患无穷词语连成一段话。学以致用。

3、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可让学生上讲台,复述故事。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四、交流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讨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2)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他觉得这蛇挺可怜

..。

②我因为怜悯

..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明确:(1)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2)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3)“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达,自然效果更好。

五、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蛇”,不做盲目的“农夫”。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蛇”之心不可无。善良必须和智慧相联系,要相信善良终会战胜邪恶。……

(启发学生说下去)。

六、当堂检测:(导学案展示)

一、选字填空

(担耽)____心(垦恳)____求凶(狼狠)____ 教(迅讯)___ (和合)____解(致至)____命

二、填空。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的道理,给人以。寓言篇幅一般比较,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

或。

(2)《伊索寓言》主要为的寓言,相传为(国籍)寓言作家所作。

七、布置作业

见助学P68学习测评第5――8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经典性极强的寓言,让学生接触、了解、掌握寓言的特点是学习本课的关键。但是课文明明批判社会上象蛇一样的恶人,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这一点学生不好理解,教师要适当点拨。直接讲出来,思想鲜明,可能显得枯燥,无趣味。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通过对多重寓意的讨论交流,学生深刻明白了一些道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加强了对像蛇一样恶人的防范意识。总结扩展部分的师生、生生交流,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教学难点体会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处理的不够好。平时的作业试卷中出现的这类试题,得分率也很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也急需进一步培养。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掌握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3、讨论交流寓言的多重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评价任务:

1、让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读熟了,复述起来更准确。

2、比较课后两组句子,说说它们的不同表达效果。

3、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多益善。

4、讨论交流两则寓言在写作上的相同点。现实社会虽然美好,但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坑蒙拐骗的人,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习农夫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一。我们了解了蛇的本性,认识了社会上确实存在像蛇一样的恶人,他们品质恶劣,道德败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加深对这类人的认识,同时提高自己分辨社会是非的能力。

二、展示明确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3、讨论交流寓言的多重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 ()______

恶()______ 露

()______ ()______

2、区分辨别下列形近字:(加拼音组词)

狠()墓()

恨()募()

很()幕()

侯()恳()

候()垦()

独立完成后,同位之间互批互改,订正错误。教师巡视检查。

3、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②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然后进行复述故事情节。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四、交流研讨。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2、精读第四段蛇说的一番道理,你认为蛇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最后一句话?

明确:

1、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3、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五、总结课文。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们学习寓言,不只是了解内容,还要掌握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毒蛇一样的恶人,他们坑蒙拐骗,强取豪夺,败坏社会风气,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这些恶人恶事,同学们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农夫那种高贵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当堂检测:(导学案展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动僵了的蛇。

B.等到活动自如是,便露出惨忍的本性。

C.但没有砍中,却把洞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劈成两半。

D.铁路部门修定车票实名制相关规定。

2、选词填空。

(1)蛇毒很快( A灌满 B布满 C 充满)了农夫的全身。

(2)忽然,一条毒蛇从树洞里(A爬 B钻 C窜)出来,咬了农夫儿子一口。

(3)蛇吓了一跳,(A縮 B躲 C藏)在洞里再也不出来了。

3、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都是以假托的事件和拟人手法,讲述故事,给人以启迪和教育的。

B.第一则故事开头先交代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为下文故事展开作好了铺垫。

C.这两则寓言比较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主题。

D.这两则寓言都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使整个事件过程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流畅。

七、布置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运用拟人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是学生上初中以来首次接触寓言,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和特点。特别是寓意,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需要学生去辨别,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学习农夫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多重寓意的讨论交流,学生深刻明白了一些道理,。也加强了对像蛇一样恶人的防范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难点辨析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处理的任然不够好。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也急需进一步培养。当堂检测的测试结果不理想,不仅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而且在审题读题上也存在问题,有些学生总是看不清看不明白题目。

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

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 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 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1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西北风呼呼地乱刮着,路上几乎没有一个行人。 一条蛇不幸被冻僵了,卷缩着身子躺在路旁不能动弹。这时,一个好心的农夫拿着一把锄头路过这里,无意中发现了那条快要被冻死的蛇。农夫看着奄奄一息的蛇,觉得它非常可怜。于是,悄悄地走到蛇的身旁,缓缓地伸出双手抱起它。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甚至还怜惜将它往自己温暖的怀里送。打算用自己暖暖的身体来温暖它冰冷的身躯,它说:"你好事做到底吧,我就喜欢咬人,不咬人我就不舒服。"使它慢慢苏醒过来。那蛇得到温暖以后,果然苏醒了。渐渐地睁开眼睛,缓慢地活动了一下身躯。醒来以后,说完就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忍着钻心的疼痛,悔恨地说:"我救了你,你不但不感激我,反而要狠心地咬我蛇就立刻露出了它的本性,农夫忍着钻心的疼痛,悔恨地说:"我救了你,你不但不感激我,反而要狠心地咬我是好,但不应该救那些本来

就很坏的人。"农夫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去可怜那些不知悔改的坏人了。 这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2 蛇想住进农夫家里, 便跑来向农夫游说, 她说她会替农夫照料孩子, 她说劳动所得的面包才有味。 她还说: “人类自古对蛇的看法我自知, 似乎蛇类具有最坏的品质: 无亲、无友、食子,还忘恩负义, 这一切足使他们声名狼藉。 也许世人们所说都是实情, 我的蛇品可与此截然不同。 我生平把谁都未咬过, 我最最忿恨各种恶行。 我愿拔去我的牙齿, 如果没有牙齿也能生存。 我是蛇中最善良者, 你的孩子我将钟爱万分。”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一松柏 材料作文慎独审题与写作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礼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作文慎独写作指导】 审读材料: 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把握住材料要旨很关键。细读材料,整体概括,此则材料由两点构成:一是《礼记》中一语,二是元代大学者许衡的一个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材料中慎独和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关键语。我们据此可以概括出两个角度的话题——自律(自我约束)和自主。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写作时可能会出现的不足: 审题时可能会因为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慎独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 【感悟材料】(主要从自律角度话题思考) 1、瓜田李下的释义: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 2、木匠刨家具的小故事:一个木匠制作家具,发现家具背板上有个疤痕,父亲主张刨掉,儿子认为别人看不到,又不影响外观漂亮,可以不刨。父亲严肃的一语别人是看不到,可我自己也看不到吗?极其震撼人心。同样强调了自律自觉的意义。 3、自律是自己给自己的承诺。 4、自律是思想的防火墙,自律是灵魂的洁净剂。 5、自律就要严格要求。思想上要高标准,行动上要重规范。严格是对错误的零容忍。千万不可懈怠。因为放松必将降低自己,放纵必将毁灭自己。 6、自律就要加强学习。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见贤思齐。以好人好事促进自己的修养,以真善美汲养自己的灵魂。努力学习,加深认识,提高境界。让自己脱离低级趣味,成为一个崇高的,纯洁的,有素质的人。 7、自律就要抵制诱惑。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丰富多彩。处处有诱惑,时时充满挑战。人是有欲望的,而且欲壑难填。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很难关闭。自律就要有坚持的原则,秉持的公义和平静的心境。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选择取舍的标准。我心我主宰。不管诱惑多么甜蜜,我都能克制。对不义之利,不存任何非分之想。

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

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乖瞪,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

农夫和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农夫和蛇两则练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比较括号内的形近字,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还可以跟同学比比看,谁能够用这些字组成更多的词语。 1.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疆)了的蛇。 2.(它)在农夫的胸(铺、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 3.一天,农夫带着他的儿子上山(坎、砍)柴。 4.农夫痛苦万分,拿着板(斧、爷),守在蛇出入的洞口。 5.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垦、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二、仔细阅读第二则寓言,回答问题。 1.“忽然,一条毒蛇从树洞里窜出来,咬了农夫儿子一口”,“(农夫)把洞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劈成两半。蛇吓了一跳,缩在洞里再也不出来了”,这两句中加点的两个词很能表现蛇的特点和心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你认为农夫妻子的看法有道理吗 答: 3.假使农夫听了蛇的话,知道和解是没有希望的,决定和蛇斗争到底,请求你帮他出谋划策,你会替农夫想出什么办法来制服毒蛇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的故事,思考问题。 有一个姓张的人,偶尔一次在山谷里行走时,听到山崖上有很大的响声,心生好奇,就找了一条路登上去察看。看到一条碗口粗的蛇,在树丛里摆动颠扑,尾巴打在柳树上,柳枝都噼里啪啦地折了。看它翻转跌打的样子,好象有东西在捉弄它,让它痛苦难忍,可是细看,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他非常疑惑。慢慢靠近它仔细观察,才看到一只小螳螂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蛇怎么颠扑也弄不掉它。过了不久,蛇竟然死了。看它额上的皮肉,早已被割得裂开了。 (选自包启新主编《中国寓言故事200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英语故事 农夫与蛇

Hi, friends! My name is ____. I’m a ____ and _____ boy\girl. I’m 12 years old.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 story: A farmer and the snake. It was a cold winter evening, an old farmer had done his work and was going home from the fields. On his way he saw some thing on the ground. He looked at it and found it was a snake. It was not dead, but it couldn't move because it was so cold. "Poor thing," the farmer said, "I must try to save your life." "He picked it up and looked for a warm place to put it in. But how could he find one in such cold weather? So he decided to put the snake inside his clothes, right next to his heart.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snake came back to life and began to move. When it had become strong enough, it gave the man a deadly bite. “Ah--” the farmer shouted. He killed the snake into two parts and went on. When he got home, he was very ill and had to lie down. The farmers died at last. That’s all for my story. Thank you. Hi, friends! My name is ____. I’m a ____ and _____ boy\girl. I’m 12 years old.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 story: A farmer and the snake. It was a cold winter evening, an old farmer had done his work and was going home from the fields. On his way he saw some thing on the ground. He looked at it and found it was a snake. It was not dead, but it couldn't move because it was so cold. "Poor thing," the farmer said, "I must try to save your life." "He picked it up and looked for a warm place to put it in. But how could he find one in such cold weather? So he decided to put the snake inside his clothes, right next to his heart.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snake came back to life and began to move. When it had become strong enough, it gave the man a deadly bite. “Ah--” the farmer shouted. He killed the snake into two parts and went on. When he got home, he was very ill and had to lie down. The farmers died at last. That’s all for my story. Thank you.

慎独自律;自觉自律,管现自我

慎独自律;自觉自律,管现自我 自律不但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准则,是一名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要对自己要严格。当别人做错是,责备别人时,不要像对自己那样严肃。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能远离别人的怨恨。 自律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一个人要担负起责任,没有这种品质是不行的;一个人如果想很好地为自己的团队服务,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自律之所以这样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任何人都希望具备的。 杰克.韦尔奇认为,一名优秀的职员应该具备出色的自制能力,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了的人,是无法胜任任何职位的,当然,最终他也不会成为一名好职员。 一名初入歌坛的歌手,他满怀信心地把自制的录音带寄给某位知名制作人。然后,他就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候回音。第一天,他因为满怀期望,所以情绪极好,逢人就大谈抱负。第十七天,他因为情况不明,所以情绪起伏,胡乱骂人。第三十七天,他因为前程未卜,所以

情绪低落,闷不吭声。第五十七天,他因为期望落空,所以情绪坏透了,拿起电话就骂人,没想到电话正是那位知名制作人打来的。他为此毁了希望,断了前程。 覆水难收,徒悔无益。我们在为这名歌手深深惋惜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明白了无法克制自己而带给别人的伤害。 对于自制自律的问题,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如果你有几分才华,工作量也实在不小,却始终无法获得上司的赏识,那么,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 曾经有一位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美国上将,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洗礼,孩子的母亲请他说几句话,以作为孩子漫长人生征途中的准则。将军把自己历经苦难,以至最终荣获高地位的经历,归纳成为一句简短的话;"教他懂得如何自制!"在职业生涯中,大多数人很难在开始的时候就具备出色的自律能力,往往是经历了他律、协助性自我管理之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 自律能力在完善一个人的个性方面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农夫和蛇》(两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农夫和蛇》(两则)教学设计北师大 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特点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Iyh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j:A 3、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o 教学过程:> 诱思导学 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 1、以蛇为话题导入新课:你对蛇有什么认识,当有人说蛇,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其特点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思考我们如何做人 二、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1、资料助学——了解常识r$ (1)关于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2)关于《伊索寓言》。`友情提示:请参考课下注释,要了解更多请参阅《动态新课堂》P58. 2、出示提纲,学生自学 走进课文@^v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推荐重点词语。 ③体会寓意。 (2)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复述一下。一个同学

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板块过度:寓言是一个魔袋,虽然很小,却能拿出很多东西;寓言是一个魔豆,虽然很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寓言是一个魔杖,虽然很短,却能变出很多宝物……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则寓言 1、浏览第一则寓言,此则寓言共三节,请分别用一句话把每节大意概括出来。 2、你认为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精讲精炼 3、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呢?f0~H; 4、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5、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拓展提高 6、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7、依照下面思路,自主学习第二则寓言: (1)速读课文,概括每节大意。 (2)思考讨论:文中妻子讲话前后农夫对蛇的态度有何不同? (3)思考讨论:应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4)思考讨论:如何看待蛇的话? (5)思考讨论:两则寓言写作上的共性有哪些? (6)思考讨论:本文是在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吗?面对仇和很,拟持什么态度?请借助名言警句或俗语来回答。 8、你能说出带“蛇”字的成语或俗语吗?

“自律”材料作文导写

“自律”材料作文导写 1.【真题回放】河南百师联盟六月权威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材料二: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材料三:因新冠疫情而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成为一道分水岭,有的人逆流而上,占据高地,有的人不经意间,早已被冲刷到了末游。养成自律的习惯,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成绩,而是一个受用终身的强大助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将这几则材料联系起来思考,以“自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使用对偶式题目、并列式结构,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标题】 《自律以扣,慎独以行》 《扬慎独赤帜,奋自律风帆》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自律为舵,慎独前行》 《慎独以自鉴,自律以正身》 【范文楷模】 上榜理由:今人励志事,古人箴言语,相得益彰。 纵有疾风起,人生需自律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即自律。这是一种沉潜于渊薮的静美,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能“降伏其心”,返璞归于赤子,方能“降伏于世”,不染这一世纷杂。(点评:开篇即见名言,发乎情,合乎旨;典雅凝练,历史底蕴厚重隽永。)她以自律为帆,抵达梦想的彼岸。 任菜市场人来人往,她却岿然不动,以案板下面窄小潮湿的空间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七岁的柯恩雅在上网课时那全神贯注的神情,让我感动。尽管周围充斥着烟火气息、嘈杂人声,她却能不受影响,专心于学习,这种高度的自律是多少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所缺乏的啊。正如《围炉夜话》中所说:“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她用坚定的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很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慎独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就要做到“三个如一”,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言行如一,躬身笃行 言行如一是恭敬的为人准则,是做到慎独的第一要求。《论

语·为政》中记载: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夸夸其谈,鲜少施于实践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心口如一,襟怀坦荡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做人要实,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信可交之人。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对此,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而杨震由此也获得了“四知太守”的雅号。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⑵理解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体会多重寓意。 ⑶学习课文想象的新异以及动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两则寓言揭示的道理,分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蛇为话题导入新课:当有人说蛇,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你能说出哪些含“蛇”字的成语? 二、自主学习方案检测 1、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主要为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以动物为主的讽喻故事,相传为伊索所作。 三、走进课文 1、点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复述、概括故事。 3、讨论:这两则寓言中的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一则寓言 提问: 1、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呢? 2、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3、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慎独

慎独 书法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 “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平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平稳,莫显平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

关于农夫与蛇民间故事

关于农夫与蛇民间故事 农夫与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经典民间故事。那你知道关于农夫与蛇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农夫与蛇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农夫与蛇民间故事篇【1】天寒地冻,西北风呼啦啦乱窜,路上只有零散的几个行人。一条冻僵的蛇躺在路边无法动弹。此时,一位心底善良的农夫拿着锄头路经此处,看见那条即将被冻死的蛇。农夫看见奄奄一息的蛇,觉得它很可怜。因此,走至蛇的身旁,伸出双手将它抱起。用手轻抚它,甚至还怜惜把它往自己温暖的怀里送。 准备用自己温暖的身体来暖和它冰冷的身躯,它说:“你好事做到底吧,我就喜欢咬人,不咬人我就不舒服。”使它慢慢苏醒过来。那蛇得到温暖以后,果然苏醒了。渐渐地睁开眼睛,缓慢地活动了一下身躯。醒来以后,说完就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忍着钻心的疼痛,悔恨地说:“我救了你,你不但不感激我,反而要狠心地咬我”。蛇就立刻露出了它的本性,不应该救那些本来就很坏的人。”农夫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去可怜那些不知悔改的坏人了。 关于农夫与蛇民间故事篇【2】严冬雪后的一天,一位农夫上山砍柴. 在一棵老槐树下,农夫看见了一条冻得半死的蛇.农夫可怜蛇,把

它带回家,并把它放在火炕上. 蛇苏醒了,问农夫自己怎么会睡到农夫家的火炕上.农夫一五一十把整个过程告诉了蛇.蛇听后,冷笑了笑,谢过农夫就告别了. 二个月后,农夫收到法院的传票.原来蛇把农夫告上法院了. 蛇在严冬里冻了一天一夜,农夫把它带回家,没有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却把它放到火炕上.这一冷一热,蛇虽然活了过来,却落下了终生残废,后半辈子再也不能自食其力了.蛇要求法院判令农夫赔偿各种费用一百万元. 法院支持原告.农夫上诉失败,再上诉高院又失败.走头无路的农夫最后只好在自家柴房上吊自杀了. 做好事也一定要小心啊,不仅要看清楚对象,还要注意过程,千万别好事办成坏事,甚至好心招雷打哟? 农夫与蛇民间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简短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善良、勇敢、信任、无私 善良的人们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这个道理在今天这个社会同样适用。对于蛇的本性而言。冬季无论是路边还是洞穴里面因为温度的

农夫和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农夫和蛇两则练习题及答 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比较括号内的形近字,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还可以跟同学比比看,谁能够用这些字组成更多的词语。 1.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疆)了的蛇。 2.(它)在农夫的胸(铺、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 3.一天,农夫带着他的儿子上山(坎、砍)柴。 4.农夫痛苦万分,拿着板(斧、爷),守在蛇出入的洞口。 5.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垦、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二、仔细阅读第二则寓言,回答问题。 1.“忽然,一条毒蛇从树洞里窜出来,咬了农夫儿子一口”,“(农夫)把洞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劈成两半。蛇吓了一跳,缩在洞里再也不出来了”,这两句中加点的两个词很能表现蛇的特点和心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你认为农夫妻子的看法有道理吗 答: 3.假使农夫听了蛇的话,知道和解是没有希望的,决定和蛇斗争到底,请求你帮他出谋划策,你会替农夫想出什么办法来制服毒蛇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的故事,思考问题。 有一个姓张的人,偶尔一次在山谷里行走时,听到山崖上有很大的响声,心生好奇,就找了一条路登上去察看。看到一条碗口粗的蛇,在树丛里摆动颠扑,尾巴打在柳树上,柳枝都噼里啪啦地折了。看它翻转跌打的样子,好象有东西在捉弄它,让它痛苦难忍,可是细看,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他非常疑惑。慢慢靠近它仔细观察,才看到一只小螳螂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蛇怎么颠扑也弄不掉它。过了不久,蛇竟然死了。看它额上的皮肉,早已被割得裂开了。 (选自包启新主编《中国寓言故事200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思行合一,慎独自律

思行合一,慎独自律 廉政故事宣讲活动通过公园系统的12位宣讲员分别讲述了11个不同廉政小故事,其中既有伟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故事,也有普通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故事;既有古代政客勤政廉政、为民服务的故事,也有当代官员坚守岗位,一心为民的故事。这些廉政小故事提醒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反腐力度,有很大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反腐中落马,大多数落马官员在刚踏上从政之路时也是廉洁的、也想好好干事、并且许多也确实是能干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忘却自己的职责使命,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官本位思维的影响,现有的监督机制的缺位,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部分党员干部自我修养不够,思想腐化堕落。因此,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增强防腐抗腐能力,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做到思行合一,慎独自律。 思行合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动决定思想的价值。思想放松必然导致行为偏差,方向偏轨,只有先树立廉政勤政的思想,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警惕。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没有行动的支撑都只能是空想,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切实践行廉政勤政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四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廉洁奉公,才能真正为民服务。 慎独自律,自律是慎独的基础,慎独是自律的升华。所谓“自律”,

就是自己约束的意思。提倡自律意识,就是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依照党纪国法或单位规章制度去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积小善而成大德”。所谓“慎独”就是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其行为更应当谨慎,不做任何违背党纪国法的事。慎独是一种自律,更是一道屏障,是在人们心中提升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个警钟,只有做到慎独,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行动,才不会陷进泥潭、掉下深渊,甚至走入坟墓。 “思行合一、慎独自律”是自我思想修养的良方,是抵制腐败的指路明灯。我们应铭记格言,牢记宗旨,认真做到“思行合一、慎独自律”,做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品德风范的共产党员。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七上)

《农夫和蛇》两则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做人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è)______ ( lù)______ 恶( wù)______ 露 (ě)______ ( lòu )______ 3、选字填空。 (担耽)____心(垦恳)____求凶(狼狠)____ 教(迅讯)___ (和合)____解(致至)____命 4、解释下列词语。 ①本性: ②布满: ③下场: ④对手: 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九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练,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不能比拟的。 A、只要就这才 B、只有才就更 C、不但而且还 D、不是而是也 【语言表达训练】 6、你是如何理解第二则寓言中“(妻子)就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

后患无穷。”一句中的“纠缠”“后患无穷”的? 7、你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是列举一二。 8、谨记寓言学会做人。假如生活中你面对此种情况你该怎么做?id ①面对坏同学敲诈你的零用钱。H\\1J! ②面对大街上不时遇到的乞丐。9)2 9、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10、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仿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5题。 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11、农夫为什么要救蛇?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12、蛇为什么要咬救蛇的农夫,体现了它怎样的性格? 13、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可怜”能否改为“怜悯”?为什么? 14、第一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 15、这则寓言借蛇写人,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农夫与蛇的故事英语英语故事农夫与蛇.doc

农夫与蛇的故事英语[ 英语故事农夫与蛇] It was a cold winter evening, an old man had done his work and was going home from the fields. On his way he saw some thing on the ground. He looked at it and found it was a snake. It was not dead,but it couldn"t move because it was so cold. "Poor thing," the mansaid, "I must try to save your life." "He picked it up and looked for a warm place to put it in. But how could he find one in such cold weather? So he decided to put the snake inside his clothes, right next to his heart. A few minutes later,the snake came back to life and began to move.

When it had bee strong enough.it gave the man a deadly bite. He killed it and went on.When he got back,he was very ill and had to lie down. He knew he was dying. 内容仅供参考

慎独自律,成人成才

慎独自律,成人成才 【活动背景】 2009级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 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更重要的是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上课自习精气神不足,睡觉的多,自习说话的多;课外上网的多,违纪的多,很多学生走下坡路明显。为了帮助每一位同学成人成才,经过充分准备,班级决定召开“慎独自律,成人成才”的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全员参与,班内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本次班会活动。,结合班级和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诊断,进行自我评价,对班级和学生的不良风气进行评论,增强班级凝聚力。 2、注重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个人、他人和班级的不良习惯和风气自评、他评,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深度。明确了自律的重要性和层次性将有助于理解“自律的最高境界为慎独”,并能促使学生将其作为整个高中阶段乃至自己终生的修身目标。 3、正确评价自己,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班内榜样的谈话真实可信,由此引起学生对自己放任自己、不思进取心理和行为的反思,坚定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的决心,从而追求奋发向上、积极健康的高中学生生活。 4、“慎独自律,成人成才”的誓言,让全体同学心动行动,彻底改变学生精神面貌和班级面貌。

【设计思路】 这堂班会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贯穿情感教育,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理解慎独自律的深刻含义;二,深刻体会拥有慎独这种品质的重要意义;三,如何养成慎独的行为和习惯。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入了图片,影视资料,学生讲述和评论等,通过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的荣辱观,让他们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把意识内化为具体的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具有高度自我约束力的人。 【活动方法】 1、点评,质疑。点评身边一些现象,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从而对慎独行为习惯有深刻认识。 2、互动,体验。在动手做游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筋思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拥有慎独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3、挖掘,升华。本课教学不仅要明确行为要求,讲出行为意义,更要注意激发情感,让学生树立鲜明的荣辱观,以拥有慎独品质为荣,把认知转化为切实行动。 4、集体宣誓和签名。 【活动准备】 1、召开班干部、团支部会议,分析班内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统一思想,确定班会主题“慎独自律,成人成才”。 2、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诊断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3、自拍的班级自习或课堂DV录像。

自律最高为慎独

自律最高为慎独2009-12-2 15:07:00阅读12782 次参与讨论(6) 收藏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不欺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康熙《庭训格言》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人之心,朕与卿辈日所食,皆取诸民者也,故封官委任皆为民也。” ——唐太宗李世民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清张伯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朱熹《朱子语类》 “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李二曲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庄子·大宗师》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礼器》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

《农夫和蛇(两则)》练习题

7 农夫和蛇(两则) ⊙收获平台 一、比较括号内的形近字,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还可以跟同学比比看,谁能够用这些字组成更多的词语。 1.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疆)了的蛇。 2.(它)在农夫的胸(铺、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 3.一天,农夫带着他的儿子上山(坎、砍)柴。 4.农夫痛苦万分,拿着板(斧、爷),守在蛇出入的洞口。 5.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垦、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二、仔细阅读第二则寓言,回答问题。 1.“忽然,一条毒蛇从树洞里窜.出来,咬了农夫儿子一口”,“(农夫) 把洞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劈成两半。蛇吓了一跳,缩.在洞里再也不出来了”,这两 句中加点的两个词很能表现蛇的特点和心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你认为农夫妻子的看法有道理吗? 答: 3.假使农夫听了蛇的话,知道和解是没有希望的,决定和蛇斗争到底,请求你帮他出谋划策,你会替农夫想出什么办法来制服毒蛇?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的故事,思考问题。 有一个姓张的人,偶尔一次在山谷里行走时,听到山崖上有很大的响声,心生好奇,就找了一条路登上去察看。看到一条碗口粗的蛇,在树丛里摆动颠扑,尾巴打在柳树上,柳枝都噼里啪啦地折了。看它翻转跌打的样子,好象有东西在捉弄它,让它痛苦难忍,可是细看,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他非常疑惑。慢慢靠近它仔细观察,才看到一只小螳螂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

蛇怎么颠扑也弄不掉它。过了不久,蛇竟然死了。看它额上的皮肉,早已被割得裂开了。 (选自包启新主编《中国寓言故事200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弱小的螳螂是怎样战胜强大的毒蛇的? 答: 2.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3.与课文比较,两位比蛇壮大的农夫反而被蛇打败,比蛇弱小得多的螳螂却能置蛇于死地,在比较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答: 二.阅读《伊索寓言8226;受伤的狼与羊》,说说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狼被狗所咬,伤势很严重,痛苦地躺在地上,不能外出觅食。这时,他看见一只羊,便请求他到附近的小河里为他取一点水来。他还说:“你给我一点水解渴,我就能自己去寻找食物了。”羊回答说:“如果我给你送水喝,那么我就会成为你的食物。” 答: ⊙轻松一刻 阅读下面的寓言,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把故事说给父母听听,与父母讨论生活中可能遇到哪些类似的事。 牛缺遇盗 《吕氏春秋8226;必己》 牛缺住在秦国上地那个地方,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有一次,他要到赵国的邯郸去,在一个叫耦沙的地方,碰上了一群强盗。强盗要他交出袋中装的钱财,他就很顺从地交出自己的财物;强盗又提出要他的车马,他也给了他们;强盗又提出要他的衣被,他也给了他们,没有丝毫的抗议。强盗用牛缺的车马载着从牛缺那里“要”来的东西欢天喜地扬长而去,牛缺只好步行赶路。 走了一段路,有一个强盗突然对其他人说:“看样子,这个人很可能是天下名声显赫的人物。今天被我们侮辱到这个地步,他一定会到君主那里去告我们的状,君主一定会动用全国的力量来剿杀我们,我们就再也无法活命了。我们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