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产前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孕产妇产前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孕产妇产前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

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 分娩是十月怀孕正常的生理现象,目前分娩可自然分娩和手术分娩,即顺产和剖腹,此时就需要做孕妇凝血四项,这是孕妇必须做的一项检查,我们要先了解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这样孕妇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避免患者在检查时发出疑问,就会造成对医院产生不信任。 正常状态下,机体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促进和抑制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凝血机制的自我调节。临产孕妇机体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这种状态有利于快速、有效止血,但同时又易形成血栓和产科并发症。因此,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妊娠是一段特殊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机体的各项指标会有所变化。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四项指标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特别是妊娠晚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是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T主要反 映血浆中外援性凝血因子I、Ⅱ、V、Ⅶ、X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 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常用的筛

选试验。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实验,也可反映血液中FiB 的质和量。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最终导致临产孕妇血浆中的PT、APTT、TT时间缩短,FIB升高,可使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促使血黏度增高,增强止血功能。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倾向,为产后迅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使其发生意外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产前及时监测凝血四项指标,对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及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保护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孕妇凝血四项不检查会影响正常的分娩,临床的孕妇必须做孕妇凝血四项检查。 孕妇凝血四项主要包括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查的目的是发现血液的异常,防止患者有止血功能障碍,会造成分娩时发生大出血无法控制,当患者了解了孕妇凝血四项对分娩的意义后,临产时一定要做这项检查,尤其是剖腹产的孕妇更要注意。

20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DIC: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6.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8.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 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 为(37.06±3.41)s、PT为(19.46± 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肝硬化 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炎病毒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1]。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机体凝血机制随之发生异常改变,因此,研究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对及早发现和诊治肝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肝硬化提供数据参考,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同期43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排出妊娠期妇女,两组近期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 2.78±4.46)岁;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 3.16± 4.51)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嘱咐两组空腹,于清晨采集3 ml静脉血,并与0.1%枸橼酸钠(0.3 ml)进行混合抗凝,以3000 r/min及8 cm半径进行离心分离取得上层血浆并检测。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四项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进行分析,采用Clauss法对FIB进行检测,采用凝固法对APTT、PT、T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按照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无菌,且在2 h内完成检测。

D -二聚体临床意义

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 00:2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与临床意义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与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9T15:46:16.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王晓琴[导读] 妊娠是妇女的特殊生理过程,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体内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尤其是临产前的变化更为明显。王晓琴(山西省静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035100)【中图分类号】R27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411-02 【摘要】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与分析,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或DIC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 P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出血和DIC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应用。【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临产孕妇高凝状态出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1.1 临产孕妇组本院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产科住院的正常待产孕妇100例,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20~38岁,孕龄38~41周。 1.1.2 正常对照组 60例,年龄30~40岁,均来自本院外科胆囊结石的女性病人,查无出血性疾病,无肝、肾疾病。 1.2 试剂、仪器、方法 1. 2.1 试剂与仪器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原装试剂,质控品为随机配套。每天用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结果均在控。 1.2.2 方法用专用血凝真空管(0.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采取临产孕妇空腹肘静脉血2ml,3000r/min离心30min。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所有标本均在采血后2h之内检测完毕[1]。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2 测定结果见表 从表可知:与对照值相比,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妊娠是妇女的特殊生理过程,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体内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尤其是临产前的变化更为明显。因此,须对临产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四项进行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较为敏感的筛检指标,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Ⅺ的活性,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和常用的筛检试验。凝血酶时间(TT)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抗凝。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较高的凝血因子,与凝血酶活性有关,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凝血四项的检测已被产科筛检和外科手术凝血机制项目。孕妇为了胎儿的生长发育,血液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血液呈生理性稀释,却又呈高凝状态,机体的这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能保证机体快速有效的止血,减少在分娩过程与产后的大量出血,但这一变化有使母亲血液粘稠,产后易发生血栓,如发生胎盘缺血羊水和胎粪内释放大量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循环,通过免疫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而促进凝血,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易于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并发症,在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居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孕妇妊娠后期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产后出血和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产前须做凝血四项检测,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时治疗,对于做好围产期的三级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临产孕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凝血酶原时间(P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T缩短与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Fbg升高可使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促使血粘度增高,增强止血功能,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孕妇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随着孕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这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有效地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但是如果在一些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对凝血与纤溶方面的变化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了,就可能造成血栓,重度高凝者易发展为妊高征,如不及时治疗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来势凶猛,发病骤急,是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预防和控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向严重阶段进展对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监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及时掌握凝血纤溶功能状态,可预防在分娩过程以及产后出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阻止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凝血四项的检测作为产科筛检是非常必要的。参考文献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

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

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 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 导语:分娩是十月怀孕正常的生理现象,目前分娩可自然分娩和手术分娩,即顺产和剖腹,此时就需要做孕妇凝血四项,这是孕妇必须做的一项检查,我们 分娩是十月怀孕正常的生理现象,目前分娩可自然分娩和手术分娩,即顺产和剖腹,此时就需要做孕妇凝血四项,这是孕妇必须做的一项检查,我们要先了解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这样孕妇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避免患者在检查时发出疑问,就会造成对医院产生不信任。 正常状态下,机体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促进和抑制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凝血机制的自我调节。临产孕妇机体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这种状态有利于快速、有效止血,但同时又易形成血栓和产科并发症。因此,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妊娠是一段特殊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机体的各项指标会有所变化。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四项指标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特别是妊娠晚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是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T主要反映血浆中外援性凝血因子I、Ⅱ、V、Ⅶ、X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常用的筛选试验。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实验,也可反映血液中FiB的质和量。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最终导致临产孕妇血浆中的PT、APTT、TT时间缩短,FIB升高,可使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促使血黏度增高,增强止血功能。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在心内科响石潭常见到的一个检查就是D2聚体的检测,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但要强调的是它只是一个生化指标,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其他诊断指标综合判断,不能单凭这一个指标诊断一种疾病。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

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院测定58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原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二聚体和FDP 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静脉血管造影。目前D-二聚体监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度高,对患者无侵袭性。 2、用于排除肺血栓栓塞(PTE) 肺血栓栓塞(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D-二聚体监测对PTE 非常敏感,文献报道,敏感性为90-95%。 3、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在DIC诊断中,一般的实验指标不特异或不敏感,D-二聚体和FDP 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的凝血四项的检测等。 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溶栓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明显升高,一般可维持7天。在溶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5、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有凝血功能和纤溶的异常,且与肿瘤侵润密切相关。 7、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症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着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着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11674讲课讲稿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11674

精品资料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 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可提高试验的敏感度。 特点:定量报告,快速简便,敏感性高。 测试范围:0.1—5mg/L 正常参考值:<0.3mg/L,接近或>0.3mg/L应考虑疾病状态。 使用说明: (1) 血浆未经彻底离心,血浆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高血脂或高粘度血浆,这些物质停留在检测板的膜表面,导致渗滤减慢时间过长,可能出现假性高值,应彻底离心(4000转20分钟为宜),并小心吸取血浆。 (2) 各个不同厂家的D-二聚体试剂盒的正常参考范围值也不一样,有的以<0.3mg/L为正常,而有的试剂盒以<0.6mg/L为正常。此外有的以PEU单位模式报告,有的以mg/L的模式报告,其值正好相差一半。所以在评价D-二聚体结果时应注意上述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汇集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维所特有的代谢产物。其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作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纤维鉴别的可靠指标。D-二聚体是辅助诊断或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又是指导溶栓药物剂量应用的关键数据。 D-Dimer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常规类: 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肺栓塞(PE)的排除;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 3、溶栓治疗的监测; 4、急性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 5、肝脏疾病辅助诊断; 6、恶性肿瘤辅助诊断; 7、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 8、外科手术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9、糖尿病引起广泛的血栓病变; 10、感染及组织损伤、坏死。 妇科类: 1、妇产科病人妊高症、先兆子痫的检测; 2、D-二聚体的检测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较 高的敏感性; 3、用于肺栓塞孕产妇的逐级诊断; 4、妊娠合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监测; 5、用于复发性流产的查因。 儿科类: 1、儿科危重新生儿检测凝血功能;(儿科各种急慢性感染、各种系统严重病变及新生 儿时期的各种病例导致IDC的发生,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及新生儿重度窒息; 2、新生儿肾病的应用:D-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肾病高凝状态的诊断和疗效检测指标 之一;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临床判断有无肾损伤的指标之一; 3、D-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儿童监测全身炎症反应(SIRS)危重程度,预测器官衰竭 情况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4、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防治,监测和预后的评估有重大临床实用价值。 引起D-Dimer升高的可能因素: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组织损伤、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糖尿病、长期卧床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适用人群:孕产妇、白血病患者、心梗、脑梗、外科手术者、栓塞患者、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体内出血者、长期卧床者 适用科室:血管外科、肾病科、普通外科、创伤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ICU、呼吸科、儿科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在临床上通常作为PTE及DVT的重要疑诊指标之一。是怎样产生的呢?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血浆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及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自从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阴性的结果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盲目的抗凝治疗 .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作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增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