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探讨

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探讨
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探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并发症;川崎病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及并发症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其间,山西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349例根据支原体抗体等测定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349例患者中,24例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325例确诊为mpp,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系统的肺外并发症,4例表现为典型的川崎病(kd),1例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血液系统异常等较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102例患儿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34例患儿并发典型的哮喘发作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侵犯肺部,但其肺部并发症多且严重,可涉及多个系统及多个脏器,而且此感染常年均可发病,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本组病例中年龄最小的仅3个月,不仔细观察病情变化,综合分析病情特点,易造成临床误诊、漏诊,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不利因素。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并发症;川崎病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重症mpp 肺损伤可能与增强的细胞免疫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春季多见,以往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近年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0年前,笔者统计该病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最小年龄为18个月,在太原地区2005年秋季至2006年春季本病再次流行时,不仅发患者数较前次明显增多,发病年龄也趋于低龄化,本组最小年龄为3个月。婴幼儿发病者,以喘息症状居多,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肺外并发症较前多见,并发症可涉及多个系统及多个器官,例如:川崎病(k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较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在以往的报道中并不多见。现将我院儿科从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34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并发症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患儿,共349例,其中男170例,女179例,发病年龄3个月~15岁,主要病例集中在当年秋、冬季及次年春季。全部病例均有3 d以上热程,热型不定,伴有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前均使用过青霉素类、头孢类及抗病毒类抗生素治疗3 d~5 d而无效。

1.2 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即拍胸片、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支原体抗体、心肌酶系列、肝功能5项、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沉等,根据患儿热程及临床症状,再查相关项目,以除外风湿热、结核等发热性疾病。

1.2.1 支原体抗体检测取静脉血清150 μl,用福建省三明市蓝波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金标免疫斑点试剂检测。

1.2.2 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降低49例,稍增高28例,正常272例,血红蛋白轻度下降156例,血小板降低15例,增高87例,中性粒细胞增高178例,降低52例,正常119例,网织红细胞增高12例,血沉增快176例。

1.2.3 其他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拍胸片,提示有弥漫性网状阴影或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270例,有大片状影16例,合并胸腔积液11例,仅有肺纹理粗重48例,x光片未见异常15例。谷丙转氨酶轻~中度增高27例,c反应蛋白&10 mg/l25例,心肌酶各项轻~中度增高154例,其中以ldh、ck及ckmb增高为著;免疫球蛋白3项iga、igg、igm增高29例;iga降低18例,尿蛋白±~+30例,潜血(+)14例;便脂肪球+~3+103例。

1.2.4 诊断标准均符合mpp(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持续剧烈咳嗽,x线可见远较肺体征为著;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高,血沉多增快;体温38 ℃~40 ℃,热型不定;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青霉素类治疗无效。

2 结果

mpp时合并不典型皮疹及皮丘疹25例,并有肌肉痛及大关节疼痛102例,呕吐、腹痛、

腹泻者150例;肝损害27例;轻度贫血156例;心肌损害154例;急性粒细胞减少症49例;kd 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中毒性脑病13例,哮喘发作32例,并胸腔积液11例。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22T15:01:54.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作者:左佳 [导读]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儿科 621100 【摘要】小儿支原体肺炎、原发性不典型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生物,并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能够使患儿产生头痛、发热、厌食以及咳嗽等症状。目前,对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前言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支原体肺炎能够使患儿产生呼吸系统病变,还能导致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炎以及肾炎等疾病,甚至还会使患儿死亡。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一定传染源将支原体传播至人体呼吸道中。由于支原体的潜伏期较长,而且支原体肺炎早期产生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极易被患儿家长忽视;若将该疾病放任不管,则患儿会产生消化系统障碍、持续并反复的咽痛、头痛、咳嗽、高热、精神倦怠以及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胸腔积液以及咳血等情况,从而使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地威胁。因此,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为使该病症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得到扩展。 1 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概述 在临床上,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旦小儿患有此疾病,则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儿的成长与身心健康。肺炎支原体能够不依靠细胞进行生存,且该病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是世界上最小并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微生物之一[2]。在该病原体结构的透明腔中,能够看到一个浓厚的核状中心,该核状中心即为粘附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点。据报道,肺炎支原体与患儿进行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尖端结构。当呼吸道中存在肺炎支原体时,上皮细胞的表面受体上会紧紧地粘着尖端特殊结构,使纤毛与黏膜被清除,并使细胞被吞噬,从而引发细胞的毒性作用。由于粘附因子为PI蛋白,能够形成P30-P65、HMWI-HMW3与PI-P90-P40等蛋白复合体,进而在肺炎支原体的终端结构上进行定位,并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粘附,因此,使肺炎支原体获得良好的繁殖条件。 2 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与诊断进展 2.1 临床症状 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年龄为3~14岁的儿童群体,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道不适[3]。然而,患儿的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同的呼吸道不适症状与体征。具体为:年龄层较低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呼吸道不适症状通常均为不典型,并常伴有呼吸困难与喘息等症状。年龄层较高的患儿,夜间多发剧烈阵发性干咳为其早期临床症状表现,其正常睡眠会受到严重影响;痰量较多且粘稠、时有血丝为其后期临床症状表现,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喘息现象。另外,小儿支原体肺炎会使患儿肺部受到损害,还会损害部分患儿的组织器官与肺外系统并产生相应症状。 2.2 诊断进展 病原学检测为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标准,而主要诊断方法为快速液体培养法[4]。但是,快速液体培养法由于诸多因素被制约,其诊断价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支原体肺炎进行诊断时采用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技术为血清学检测,该检测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检测时间较短的优点,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该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试验方法。影像学检测能够诊断支原体肺炎发病早期的患儿,并能够将漏诊的几率进行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具有检测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式中准确地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但是,由于该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难以在基层医院中进行使用与开展。基因检测法虽然检测耗时也较短,特异性也相对较高,但是该检测法价格偏高,所以,广泛普及于临床治疗中尚有难度。 3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 目前在临床上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该方案能够针对支原体不断上升的耐药发生率进行相应的治疗。②纤支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有研究数据证实,该手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总有效率大于90%,疗效极为显著。③免疫干预方案。我国有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实施免疫干预后,其抗生素疗程、病程均有所缩短,且复发率显著降低。④激素干预治疗法。短程的激素治疗能够将患儿在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改善,同时还能将其并发生发生率进行降低。⑤抗生素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上有着较多种类并能够对抗肺炎支原体的抗生素[5]。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将各种抗生素的禁忌症与适应症进行充分地掌握;同时,还应将支原体肺炎患儿所处的年龄层、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具体信息进行结合,从而使患儿的合理用药得到有效地保障。 结语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一旦自身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与传染源进行接触,其患上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高。该疾病不仅使患儿产生相应的肺部症状,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组织器官产生障碍,进而使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医学界应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对该疾病进行准确地诊断,并对其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持续地研究与探索,从而达到使支原体肺炎患儿尽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莎.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5,35(S1):109. [2]娄兴旺,梁玉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2(08):1435. [3]杨光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6,15(01):24. [4]王月艳,叶代祥.小儿支原体肺炎抗菌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81-3183. [5]余德钊,徐嘉辉,王利.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08):815-818.

肺炎习题

A 型题 1 1.肺炎球菌肺炎的抗菌治疗应首选 A.红霉素 B.头孢菌素类 C.青霉素 D.链霉素 E.庆大霉素 2.肺炎球菌肺炎停用抗生素的指标是 A.体温降至正常后3日 B.体温降至正常后1周 C.体温降至正常后2周 D.体温降至正常后3周 E.X线示炎症阴影完全消失 3.肺炎球菌肺炎对症护理错误的是 A.气急、发绀者给予鼻导管吸氧 B.胸痛剧烈者取患侧卧位 C.高热者可使用退热药 D.腹胀鼓肠局部热敷或肛管排气 E.烦躁不安者,可注射吗啡镇静 4.休克型肺炎病人宜采取的体位是 A.头低足高位 B.半卧位 C.平卧位 D.侧卧位 E.去枕平卧位或头略高、足高的特殊体位5.休克型肺炎抗休克治疗首要措施是 A.补充血容量 B.应用强心剂 C.应用糖皮质激素 D.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E.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6.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痰为 A.大量脓痰 B.红棕色胶胨样痰

C.粉红色泡沫样痰 D.铁锈色痰 E.黄色脓性痰 7.肺炎球菌肺炎剧烈胸痛者宜取 A.平卧位 B.半卧位 C.坐位 D.患侧卧位 E.健侧卧位 8.休克型肺炎最突出的表现是 A.血压降低 B.高热 C.意识障碍 D.少尿 E.四肢厥冷 9.肺炎球菌肺炎病人不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A.寒颤 B.高热 C.胸痛 D.气急 E.咳红棕色胶胨样痰 10.医院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原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 流感嗜血杆菌 C. 革兰阴性杆菌 D. 支原体 E. 厌氧菌 A 型题 2 11.病人,男性,58岁。肺炎入院4日。体温39.5℃,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并躁动不安。此现象为 A.意识模糊 B.精神错乱 C.谵妄 D.浅昏迷

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肺外感染的多种表现

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肺外感染的多种表现 发表时间:2012-08-21T15:41:25.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俏滢 [导读] 支原体(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独立生活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 周俏滢(南海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 2 8 2 0 0 ) 【病因】支原体(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独立生活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具有某些细菌特性的微小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因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小超过0.5m 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m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多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流行病学】本病容易在学校,社区引起流行,以学龄儿童较多,学龄前儿童亦可发生。-M p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恢复期带菌者,人与人之间传播缓慢,与患者持续密切接触者比偶而接触的更多发生感染。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但以秋冬季较多。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痊愈后有的可携带病原体。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约2~3周(8~35天)。 二. 症状 1. 肺部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1)2岁以下儿童,M P感染大多症状轻微和非肺炎的表现,其最主要的症状为不伴有发热的鼻炎、喘息及呼吸困难。 (2)2~5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个别病例可出现以气管及支气管感染为表现,以中高热为主,或为弛张热,热峰难以下降。 (3)5~15岁年龄阶段儿童患M P肺炎的风险最大,在此年龄阶段大约有超过35%M P感染发生肺炎M P感染呈亚急性、渐进过程,症状持续1~3个月甚至更长,临床症状从上呼吸道波及下呼吸道,最初临床表现为畏寒、头痛、胸骨下疼痛、声嘶、咽痛随后炎症累及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出现持续性痉挛性咳嗽。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M.pneumonia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Berkwick(1970)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在怪作时血清支原体抗体增高或在恢复期复查有4倍增长。 2.肺外症状: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吐、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我们曾见2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及主诉症状;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细菌性混合感染亦不少见。 ①神经系统损害:①病原体直接侵犯,②神经毒素介导的损害,③免疫机制介导的损伤。免疫低下者易并发,无季节性,好发年龄6~21岁。临床表现多样,多数病例先有呼吸道症状,相隔10天左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1.0%的病人呼吸道症状缺如,直接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 ②血液系统并发症:血清冷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至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 M P感染的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血清C o o m b s试验阳性,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常发生亚临床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理多为直接针对红细胞抗原,系冷凝素抗体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也有人认为溶血是由M P感染使过氧化物产生增高,引起红细胞膜变性,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也有报道血小板减少的。 ③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占16.8%表现为心悸、憋闷、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电图检查提示S T-T改变,传导阻滞,心肌酶谱异常。 2.3%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心肌炎、心肌酶谱升高等。2 3.3%心血管损害,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动过缓、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升高等。25.9%可有心血管损害的表现。 一般认为M P感染所导致的心血管损害,可能由于M P直接侵袭和(或)免疫损伤所致,而后者起了重要作用。 ④皮肤损害:儿童MP感染并发皮疹的发生率为3.0%~30.0%,男性居多,好发于5~20岁。80.0%MP感染患儿在出疹前平均11天左右有上感症状,皮疹形态多样,儿童和成人显著不同.有红斑,斑丘疹,水疱或大庖,斑点,丘疹,寻麻疹及紫癜等.但以斑丘疹和疱疹为多见.大多发生在发热期和肺炎期,持续约1~2周。有关皮肤损害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⑤肌肉、关节损害:肌肉,骨骼表现异常在M P感染过程中常见,大约有15.0%~45.0%的患者可出现非异常性肌痛和关节痛.肌肉的改变有肌肉酸痛,肌红蛋白尿,肌痛等.在关节痛及关节炎中,主要是多个大,中关节的多关节症状,多呈游走性小关节受累少见,预后良好。10~15%以关节炎症状为表现。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为免疫病理损害所致,但尚缺少病原学上的直接证据。 ⑥消化系统损害:12.0%~40.0%伴有胃肠道症状,大多为非特异性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常发生于疾病早期.肝大也常见,可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表现为急性肝炎,但大多数患者肝功能随肺部炎症痊愈而趋于正常.另外,M P感染引起消化道出血也有报道。13.3%肝功能损害,22.5%出现呕吐、腹泻,17.7%出现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⑦其他损害:MP感染除引起以上损害外,尚可引起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镜下血尿,尿中白细胞,尿蛋白轻度增高.也可引起贫血,中耳炎,淋巴结炎,过敏性紫癜,反复鼻血,还可使哮喘患儿体内过敏抗体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支原体感染在新生儿也较常见。 三.体征依年龄而异 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有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 四.病程:自然病程自数至2~4周不等,大多数在8~12日退热,恢复期需1~2周。X线阴影完全消失,比症状更延长2~3周这久。偶可见复发。 五.实验室检查 1. 胸部X片检查:多表现为单侧病变,约占80%以上,大多数在下叶,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两肺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消散而他处有新的浸润发生,即所谓游走性浸润。有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观察并总结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确诊率。方法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总结其特点。结果100例患儿中,右肺有病灶的有60例,左肺有病灶的有27例,双肺均有病灶的有13例。两种方式的检查特点均为肺组织实变,CT扫描以高密度、不均匀状态的肺部阴影为表现形式,X片则以间质浸润为表现形式,两组患儿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0%(40/50)和74.0%(37/50)。结论根据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比X片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临床上可以为患儿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查,以提高儿童肺炎的确诊率。 标签:儿童肺炎;影像学特点;X胸片;CT扫描 儿童肺炎高发于冬春和夏秋的季节交替时期,气候的突变使得幼儿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导致呼吸道感染[1]。儿童肺炎的传染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病情较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将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多使用X片或CT进行影像学检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其中CT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5.5± 2.1岁);X片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6.6±4.1)岁。100例患儿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多痰、食欲不振、怕冷畏寒,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咽喉疼痛、生命体征微弱症状。进行肺部听诊时,干啰音24例,湿啰音11例。进行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9例水平稍高。100例患儿入院后全部行以支原体阳性检测,全部呈阳性结果,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及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全部患儿均选择药物治疗方式来抗支原体感染,CT组50例患儿行以CT扫描,X片组50例患儿行以X线片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比较其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有关患儿例数、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据统计,患儿及自身病灶的分布有以下特点:右肺病灶60例,左肺病灶27例,两肺病灶13例,见表1。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肺炎支原体(MP)主要感染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导致肺炎,症候群简单:主要是发热和咳嗽;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 支原体是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 物,广义上属于细菌类,也被称之为缺细胞壁的真细菌。因此MP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广州儿童医院173例因重症肺炎死亡儿童的尸检肺组织标本,以巢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MP,总阳性率为92.4% [1]。MP急性感染易导致肺炎,我们报告的一组双份血清确诊的住院儿童MP急性感染病例,体温峰值≥39℃者占91.6%,全部X线诊断肺炎[2];我们已报告的2组成人MP急性感染病例,X线诊断肺炎比率分别为77%和92%[3-4]。依照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获得性肺炎应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经验型治疗。因此我们以为对症状明显且来到医院就诊的MP急性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抗菌药物的选择 主要根据2个方面考虑决定:药效(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不良反应。多种抗菌药物对MP 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范围见表1。 1.因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MP无效。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2.从理论上说,只要不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MP感染治疗均可能有效,但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磺胺类、嘧啶类、多粘菌素、萘啶酸和利福平对MP均无效。体外药敏试验林可霉素(洁霉素)无效,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有效,但有限的报告提示,克林霉素在体内可能没有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酰胺醇类的氯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虽在敏感范畴,但在敏感的临界值区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老人、小儿患者尽量避免使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同样,由于氯霉素对MP的抗菌活性低,且又有血液系统毒性,也不建议用于MP感染的治疗。 表1.不同抗菌药物对M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μg/ml) [5] 抗菌药物 MIC (μg/ml) 注意和建议 大环内酯类 肝毒性。 红霉素

支气管肺炎培训试题

肺炎培训考试题 姓名:科室: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6题) 1、婴幼儿时期易患的肺炎是(B ) A、大叶性肺炎 B、支气管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干酪性肺炎 E 、支原体肺炎 2、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E ) A、病原体侵入 B 、高碳酸血症C、毒素作用 D低氧血症 E 、肺动脉高压 3、小儿肺部感染易引起肺间质性炎症是因为(B ) A、呼吸中枢不健全 B 、肺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 C、下呼吸道口径小,纤毛运动差 D 、呼吸肌不发达 E、血IgM及IgG含量少 4、肺炎的心力衰竭常以什么衰竭为主(A ) A、右心衰竭 B、左心衰竭 C 、全心衰竭 D末梢循环衰竭 E 、以上都不是 5、肺炎并发脓胸的常见病原体是:(D ) A、肺炎双球菌 B 、大肠杆菌 C 、溶血性链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 E 、绿脓杆菌 6、小儿肺炎引起全身各系统病理变化的关键是( E ) A、病原体的侵入 B 、组织破坏C、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D毒素作用E 、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7、以下哪项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特点(D) A、起病缓慢B 、多为低热C 、肺部体征出现较晚D较易发展成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E 、氨苄青霉素特效 8、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应优先考虑下列哪项情况?( D) A、高热 B 、酸中毒C 、心力衰竭 D脓气胸 E 、肺炎加重 9、婴儿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最重的是(C ) A、鼻病毒肺炎B 、副流感病毒肺炎C、腺病毒肺炎 D合胞病毒肺炎E 、肠道病毒肺炎 10、关于肺炎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 A、按病理分类可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及间质性肺炎 B、急性肺炎为病程小于1个月 C、慢性肺炎为病程大于3个月 D按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可分为典型性肺炎和SARS E、新生儿患肺炎称之为新生儿肺炎 11、小儿肺炎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停药时间为:(C ) A、体温正常,咳嗽消失 B、体温正常后5?7天,症状消失 C、体温正常后5?7天,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后3天 D体温正常后2周,肺部体征消失 E、体温正常后3?4天,症状消失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0T15:01:52.0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曹进军 [导读] 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 隆尧县医院 05535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影像表现差异。结果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5周岁肺部病变以双肺为主(51.67%),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周岁组以右肺病变为主(53.33%),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左肺病变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肺部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对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不同年龄儿童;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67-01 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检验设备的改进,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轻重不一,易合并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2]。因此,提高对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支原体肺炎。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患儿诊断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并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31例,病程在1-14d;>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30例,病程在1-14d。两组患儿在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即做胸部CT纵膈窗及肺窗摄片检查,治疗1-2周再行CT复查,根据患儿病情情况定期复查,直至病变消失。并观察患儿的胸部影像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部位、种类、类型等。 1.3统计学方法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肺部病变影像学特点比较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为肺纹理增强、模糊、散在淡片影、高密度影。其中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有研究报道:儿童支原体肺炎在儿科门诊所占比例较高,约20%-40%,占住院患儿的10%-20%[3]。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是支原体由唾液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粘膜层的粘液层并粘附在粘膜上皮细胞上,释放有毒代谢产物而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细胞损伤,并激发机体相应的免疫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水肿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弥漫性肺泡坏死和透明膜病变[4]。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腹泻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肺外并发症[5]。因此,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检查方法至关重要。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学异常比例高,对疾病的诊断更敏感。而CT最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能清晰分辨出肺实

儿科常见试题与答案

E ) B ) D ) A ) B ) C ) 得分 C 原虫 C 扁桃体红肿 C 流涕 C 提倡母乳喂养 ) c ?呼吸音降低 C.心力衰竭 C 呼吸音粗 C 间歇热 ( C ) C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C 消化道出血 ) C 代谢性酸中毒 C ) C.60~80ml B ) C.5~7 日 B )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儿科常见试题 单位 学号 姓名 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 A. 细菌 B 病毒 D.真菌 E.混合感染 2. 小儿上感的常见体征,哪项不正确? A.—般好 B.咽充血 D.肺部湿罗音 E.颌下淋巴结肿大 3. 婴幼儿上感的症状与年长儿不同处是( A.发热 B.咳嗽 D 纳差 E.可高热惊厥 4. 小儿上感的最重要的防治措施是( D) A.经常户外活动 B.经常开窗通风 D.合理使用抗菌素 E.对症处理 5. 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最主要鉴别点是: A.发热咳嗽 B.呼吸困难 D.固定细湿罗音 E.血白细胞增高 6. 重症肺炎可出现以下表现,哪项除外( A.心肌炎 B.肾炎 D.脑水肿 E.肠麻痹 7.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主要体征是 A.喘鸣音 B ?细湿罗音 D.呼气延长 E.呼吸音降低 8.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热型常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D.波浪热 E.不规则热 9.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哪项不正确? A.新生儿婴幼儿多见 B.中毒症状重 D.猩红热样皮疹 E.易有并发症 10. 重症肺炎消化系统的严重表现是 A.食欲减退 B.频繁吐泻 D.肠鸣音消失 E.严重腹胀 11. 婴幼儿肺炎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 A.低氧血症 B.高碳酸血症 D.呼吸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12. 小儿肺炎时支持疗法补液总量每日每公斤不大 A. 30~50ml B.50~70ml D.80~100ml E.100~120ml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7-01T15:46:45.3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作者:陆春云 [导读]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陆春云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儿科 533000) 【摘要】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但易引起肺外多系统受累,可威胁生命或死亡。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约占肺炎总数的15%~30%,随着抗生素的泛用,使得临床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因此本次研究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077-02 1.流行病学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发生在婴幼儿甚至新生儿,但高峰发病年龄依然是学龄前和学龄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有散发,达到10%~45%,我国北方以冬季为多,南方则以夏秋季较多,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1、2012、2013、2014连续4年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率分别为14.9%、15.1%、13.8%和11.6%[2]。肺炎支原体肺炎每隔3~8年可在社区中流行一次。肺炎支原体感染无显著性别差异,人类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普遍易感性[3]。还有研究认为肺炎支原体多发于3~7岁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并可以持续 2年以上。此外不同地域的气候,包括气温、湿度等均可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曲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年龄特征是明确的,4~20岁是最易感人群。有学者指出3~6岁是发病第一高峰,最高峰年龄10~16岁,占总数的25%,而发病率最低为0~6个月龄组,仅0.8%。 2.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不直接侵入上皮细胞及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4]。机体的细胞产生代谢受损,如上皮细胞纤毛脱落、空泡变性、氧气消耗、葡萄糖利用、大分子合成、氨基酸合成均减少。此外还有研究认为肺炎支原体可直接穿过受损的上皮细胞间隙进入血液,并随血流转运到远处器官引起肺外表现。还有研究发现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后,机体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研究显示免疫功能低的患儿病情明显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体内CD4+、CD8+、CD4+/CD8+、Th1/Th2明显增高。CD4+ T淋巴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次是CD8+T淋巴细胞,二者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发挥免疫应答作用。而免疫功能低的患儿T细胞活化下降,因此导致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绝对数、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异常。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肺内炎症进一步加重,快速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3.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2~3周,一般起病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刺激样咳嗽为主要表现。其中发热见于80%的患者,多为不规则发热,热程较长﹔咳嗽呈剧烈干咳,有的似百日咳样咳嗽,可持续数周。部分患儿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有时不易想到肺炎的诊断。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肺部啰音明显﹔而年长儿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肺部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伴有胸膜增厚、气胸等,严重者可致闭塞性支气管炎甚至ARDS[5]。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发生率高达25%左右,可累及血液系统、皮肤、消化道、中枢神经及心血管。具体如下:1.皮肤损害,发病率最高,约20%~25%,皮疹形态有红色斑疹,猩红热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近年还有伴渗出性红斑的Steven- Johnson 综合症的报道。2.神经系统损害,以支原体脑炎为主,其他还有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炎、瑞氏综合征等周围性或中枢性神经病变。3.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以心包炎、心肌炎、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为表现,发生率占4%~5%。4.消化系统损害约占10%~15%,以肝功能损害为主。5.泌尿系统损害可有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表现为MP相关性肾炎性肾病综合症或肾炎。6.血液系统损害以溶血性贫血多见,也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噬血细胞综合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报道7.其他系统损害如虹膜炎、关节炎、中耳炎、鼓膜炎、耳聋等。 3.诊断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因此辅助检查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约1/3的支原体肺炎患儿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伴血沉增快,结合胸片或者是经验性药物治疗青霉素无效,要高度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 3.1 肺炎支原体培养 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是肺炎支原体检测的金标准。标本由咽拭子、气管吸出物、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对环境营养要求高,而且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因此临床使用时受到限制[6]。 3.2 血清学 目前临床各大医院血清学检查是诊断肺炎支原体的主要方法[7]。常见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冷凝集试验及间接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诊断当属MP-IgM检测。研究指出ELISA 敏感性、特异性优于其他抗体检测方法,是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 3.3 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实验时间短,特异性高。有学者发现聚合酶链反应对诊断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以达到85.6%和92.3%,但操作复杂,需用同位素,限制了临床上的使用[8]。PCR技术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MP-DNA是最敏感的,为更进一步早期快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可能。有研究认为如果将实时PCR和EIA检测肺炎支原体-IgM相结合,则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急性期可达到83%阳性检出率。 3.4 冷凝集试验 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2~4 个月消失,但敏感性较差。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导致冷凝集试验阳性,故临床上并不常用。 3.5 基因诊断 核酸杂交技术针对靶基因为 16S rRNA 片段,故能测出微量肺炎支原体,具有特异性高,时间短的优点,但是操作繁杂,需较高的耗

有关肺炎的试题

1.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真菌 E 立克次体 A 2.院内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 A 真菌 B 病毒 C 耐药金葡菌 D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E 肺炎球菌 D 3.院外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 A 肺炎克雷白杆菌 B 流感嗜血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肺炎球菌 E 支原体 D 4.下列哪种肺炎可呈爆发性流行 A 肺炎球菌肺炎 B 肺炎支原体肺炎 C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 D 军团菌肺炎 E 金葡菌肺炎 D 5.肺炎球菌肺炎的抗生素治疗停药指标是 A 热退停药 B 热退3天 C 热退5~7天 D 症状体征消失 E 胸片病变消散 B 6.肺炎球菌的主要致病作用在于 A 产生毒素 B 产生溶血素 C 产生杀白细胞素 D 产生组织坏死物质 E 荚膜对组织的侵袭力 E 7.肺炎球菌肺炎痊愈后,一般肺部常遗留什么样的病变 A 轻微肺纤维化 B 局限性肺气肿 C 局部机化性肺炎 D 小囊肿 E 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E 8.下列哪项不是促进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病增多的因素 A 抗肿瘤化疗 B 辅助呼吸 C 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D 营养不良 E 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D 9.下列哪项对肺炎球菌肺炎的诊断最有价值 A 高热、咳铁锈色痰 B 白细胞升高,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 C 胸片大片均匀致密影呈肺叶或肺段分 D 肺部湿性啰音 E 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 E 10.哪种肺炎容易并发脓气胸 A 肺炎球菌肺炎 B 支原体肺炎 C 病毒性肺炎 D 克雷白杆菌肺炎 E 葡萄球菌肺炎E 11.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突出症状是什么 A 发热 B 咳嗽 C 气短 D 恶心 E 休克 B 12.关于葡萄球菌肺炎,以下哪项不正确 A 重患早期可发生休克 B 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致病力强 C 可并发心、脑、肾脓肿 D 大剂量青霉素静点后,原发病灶一般不需处理 E 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D 13.不能引起肺部化脓性病变的病原体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肺炎杆菌 C 肺炎球菌 D 嗜肺性军团杆菌 E 厌氧菌 C 14.关于葡萄球菌肺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是急性肺部化脓性感染 B 病原菌经呼吸道或由皮肤感染灶经血行到达肺脏 C 可引起全身多发性化脓性病变 D 不易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E 确诊有赖于痰培养 D 15.肺炎球菌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 A 气道阻塞 B PaCO 2 升高 C 限制性通气障碍 D 高热 E V/Q比例失调 E 16.引起肺炎球菌肺炎低氧血症的原因是 A 痰液阻塞气道 B 支气管痉挛 C 高热 D V/Q<0.8 E V/Q>0.8 D 17.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抗生素治疗哪项不正确 A 早期大剂量,联合用药:青霉素+ 妥布霉素 B 静脉点滴给药 C 疗程要略长 D 可用头孢曲松,头孢他定 E 确定病原菌后应调整用药 A 18.肺炎球菌肺炎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满意应想到 A 选药不当 B 用药方法不当,立即将肌注改为静点 C 没有联合用药 D 诊断是否正确 E 是否出现并发症 E

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364呼吸系统疾病(A1型题)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婴幼儿上感常见的并发症,错误的是 A.中耳炎 B.乳突炎 C.肺炎 D.喉炎 E.风湿热 正确答案:E 2.3月婴儿,因急起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2天于99年2月27日入院。体查:T39.5℃,呼吸55次/分,P156次/分,精神萎靡,嗜睡状态,面色苍灰,皮肤见较多的猩红热样皮疹,双肺听诊闻及较多的中细湿啰音,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胸部X线浸润阴影,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炎球菌肺炎 B.肺炎支原体肺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D.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E.间质性肺炎 正确答案:C 3.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首选的抗生素是 A.青霉素 B.复方新诺明 C.红霉素 D.氨苄西林 E.阿莫西林 正确答案:A 4.小儿易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原因是 A.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 B.呼吸中枢发育不健全 C.气道黏膜柔嫩,血管丰富 D.肺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 E.呼吸肌不发达 正确答案:D 5.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干咳 B.低-中度发热 C.呼吸困难 D.喘憋 E.严重的中毒症状 正确答案:D 6.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婴儿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 B.小婴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食欲差、呕吐腹泻等 C.年长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及发热等 D.咽部充血,有的可有扁桃体肿大 E.并发症在婴幼儿多见 正确答案:A

7.小儿上呼吸道解剖特点,错误的是 A.婴儿鼻腔血管丰富,炎症时可呼吸困难重 B.6个月可患鼻窦炎 C.喉腔狭窄,炎症时气道梗阻严重 D.咽鼓管较宽、短,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E.婴儿易患化脓性扁桃体炎 正确答案:E 8.2岁男孩,发热伴咳嗽4天,呼吸困难1天,体温40℃,口周发绀,气管向左侧移位,右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左侧可闻及中细湿啰音诊断可能为 A.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B.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C.腺病毒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D.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E.衣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正确答案:D 9.小儿肺的呼吸功能,下列哪项不正确 A.安静时婴幼儿需用30%肺活量呼吸,呼吸潜在量较年长儿低 B.正常婴幼儿每分通气量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成人相似 C.小儿气道阻力较成人小,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D.正常婴幼儿每分C02排出量以单位肺容积计算与成人相似 E.小儿肺的适应性较成人低,当有呼吸道感染时,易致通气不畅 正确答案:C 10.婴幼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致,但应除外 A.鼻和鼻腔相对短小 B.鼻道无鼻毛 C.鼻道黏膜柔嫩 D.喉呈漏斗形较成人宽 E.4~10岁咽扁桃体发育达高峰 正确答案:D 11.以下是小儿支气管肺炎WHO推荐的第1线抗生素,但应除外 A.复方新诺明 B.青霉素 C.氨苄青霉素 D.羟氨苄青霉素 E.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正确答案:E 12.易并发脓胸,脓气胸的肺炎是 A.呼吸道合胞病毒 B.腺病毒肺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D.支原体肺炎 E.衣原体肺炎 正确答案:C 13.病毒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 A.疱疹病毒 B.柯萨奇A病毒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肺外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肺外并发症 摘要: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不仅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外其他器官病变。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以及MP感染引起的肺外表现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MP感染呼吸道的临床表现以及肺外并发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临床表现;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MP)主要感染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并通过血行到达肺外器官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肺外并发症。 一、MP感染呼吸道的临床表现 MP感染潜伏期2~3周,高发年龄为5岁以上,婴幼儿也可感染,目前认为MP感染的年龄有低龄化趋势。起病一般缓慢,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和咳嗽。可呈高热、中等度热或低热。MP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时,咳嗽有特征性,病程早期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剧烈,类似百日咳,影响睡眠和活动;后期有痰,黏稠,偶含少量血丝,部分患儿伴喘息。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或病变广泛,以间质性浸润为主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婴幼儿MPP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多伴喘鸣和呼吸困难,病情多较严重,可发生多系统损害。MPP肺部体征少,可有呼吸音减低,病程后期可出现湿性啰音,肺部体征与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为其特征。MP可与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如MP与肺炎链球菌、或EB病毒混合感染,可使病情加重。MP感染后可发生慢性咳嗽,有时持续长达3~6个月。一些重症MPP患儿遗留肺不张,临床上可表现为长期轻度咳嗽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国外文献以及作者在临床上发现个别MPP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严重时一侧肺细支气管几乎全部闭塞,导致一侧肺不张,出现呼吸困难。个别患儿在肺炎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肺纤维化。MP感染可诱发哮喘的首次发作,或引起已患哮喘患儿的频繁发作。 根据作者统计病例资料分析,MPP临床表现、病情轻重、治疗反应及胸部X线片表现不一,胸部X线片示肺叶实变者,往往症状重,表现为高热、顽固咳嗽,虽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但体温下降缓慢,咳嗽较难控制,多并胸腔积液,严重者可发生肺坏死,易遗留肺不张。胸部X线片示双肺间质性改变者,除表现高热、咳嗽外,严重者急性期可发生肺损伤、呼吸窘迫,个别以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肺纤维化。 二、肺外并发症 1.神经系统疾病在MP感染的肺外并发症中,国内外报道最多的为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不明确。与MP感染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可累积大脑、小脑、脑膜、脑血管、脑干、颅神经、脊髓、神经根、周围神经等,表现为脑膜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周围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脑梗死、Reye综合征等。作者在临床上发现,MP感染引起的脑炎最常见。近期作者收治1例MMP并胸腔积液患儿,发生右颈内动脉栓塞,导致右半侧脑组织全梗死,国外有类似病例报道。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于MP呼吸道感染之前、中、后,少数不伴呼吸道感染而单独发生。多数病例先有呼吸道症状,相隔1~3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发热、惊厥、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精神症状、颅神经障碍、共济失调、瘫痪、舞蹈-手足徐动等。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异常者表现为白细胞、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类似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可出现异常。头颅CT和MRI多数无明显异常。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很快缓解,重者可遗留后遗症。 2.泌尿系统疾病在与MP感染相关的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类似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少尿、高血压,血清补体可降低。与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比,潜伏期一般较短,血尿恢复快。文献认为与MP感染相关的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预后与其病理损害有关,病理损害重,肾功能损害也重,病程迁延,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病理类型可多种多样,有膜增生型、系膜增生型、微小病变型等。MP感染也可引起IgA肾病,小管性-间质性肾炎,少数患者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3.心血管系统疾病MP感染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甚至心功能衰竭。常见临床表现为心肌酶谱升高、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MPP可并川崎病或MP感染单独引起川崎病,近年来有关MP感染与川畸病的关系已引起国内的关注。此外,MPP可引起心内膜炎,作者曾收治MPP同时并心内膜炎患儿,心内膜出现赘生物。 4.血液系统以溶血性贫血多见。另外,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异常,出现脑、肢体动脉栓塞及DIC。国外文献有多例报道ΜΡ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目前噬血细胞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除与病毒感染相关外,ΜΡ感染的致病作用不容忽视。由于ΜΡ可与EB病毒混合感染,当考虑Μ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时,应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