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说课稿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说课稿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说课稿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

处?中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的第二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主要是在上节感受大自然美景及鉴赏大自然之美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各种威胁,前后对比,形成

一种心理上的冲击,使学生树立自然忧患意识,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一内容,第一:介绍目

前自然物种减少的状况、原因及危害,使学生有善待大自然的一切生命的意识;第二:让学生了解当前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状况原因及危害,让学生树立保护自然景观的意识;第三:让

学生了解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自然物种减少和自然景观遭破坏的状况、原因、危害,知道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能力:能从自身做起珍爱和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提高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三、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难点: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的相关资料、图片。

学生:搜集本地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的事例,以及我们现

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备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作为大自然之子,应当对大自然抱感激之心,善待大自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却肆意破坏大自然,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伤痕累累,从而使人类也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四组图片(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乱伐、滥捕滥杀),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了以上图片,有什么感想?你还知道大自然面临的威胁有哪些?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出发,引发学生探究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入主题。

新课讲授:

一、合作探究(一)自然物种在减少

导语: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自然物种,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为大自然增添了勃勃生机,人与大自然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息息相关的生命大系统。生物是人类的朋友,可是我们的?朋友?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在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及动物灭绝速度的一份档案。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可问题是:人类够朋友吗?

下面是一份动物灭绝档案。有些动物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再见到了,而另一动物也正在灭绝的边缘挣扎!

1799年蓝马羚灭绝,原生活于南非

1876年欧洲野马灭绝,原生活于欧洲

1942年红鸭灭绝,原生活于印度

1948年袋狼灭绝,原生活于澳洲

……

华南虎仅余50只在动物园中

白鳍豚不超过100只

大熊猫野外生存有1000只左右

指猴 1966年曾有9只,后来命运不详

学生活动:看过这些画面和数据,你有什么感想?物种减少的原因有哪些?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原因:①自然因素: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

②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危害:

①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②②危及人类自身。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资料,以真实的画面和惊人的数数据,引发学生感悟,从而增强保护自然物种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导语: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自然景观来发展经济,本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举三得的事,但却有很多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展示四川九寨沟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资料:关于公开报道的九寨沟自然景观被破坏的事并不在少数,其中以?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破坏自然景观?最为轰动。

去年11月,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揭发,原本禁止游客?触水?的九寨沟,破例让张纪中的《神雕侠侣》

剧组多次?下水?拍摄。该知情者还指出,在张纪中的要求下,这部戏的选景都是九寨沟最美的地方,包括著名的珍珠滩瀑布。他向媒体透露:?张纪中不懂得怜香惜玉,让摄影师来回在水中走动,还让马在里面拼命折腾,这些都伤害了九寨沟的水环境。在没人管的状态下,工作人员也肆意破坏,把珍珠滩瀑布四周的青苔踩得七零八落,有些地面甚至已是一片空白,连植被都被破坏了。?这个消息引起了公众一片哗然。。

大多数人知道九寨沟因为它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了更方便游客到达,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设施,从进入九寨沟的公路到整个漳扎镇,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旅途的周折没有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向那个被誉为‘天堂’的童话世界——九寨沟。整齐优美的城市环境,功能齐备的服务设施,卡拉OK、大商场、洗脚屋、电玩屋……你可以享受到在任何一个现代城市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开发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缩小了发达与落后的差距,但同时使得有些事物的价值大打折扣。

专家预言:四川九寨沟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可能在20年后消失。

学生活动:看到四川九寨沟可能在20年之后消失,你们有什么想法?谈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小结:

现状:我国的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现象日益严重。

原因:以牺牲生态、破坏资源为代价发展旅游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

过渡:所以我们发展经济既要为当代人着想,又要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考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事实为依据,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树立保护自然景观意识的同时,也能适时地进行国情教育。

三、合作探究(三)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展示我国环境被破坏的四幅图片:(分别是:陕西省某地大规模发展工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云南某地有个癌症村,每年都有20多个人死于癌症,图中的女孩患的就是骨癌;安徽省马鞍山化工园区长江边上被化工厂污染的土地;在黄河边放羊的老汉受不了排水沟第三次排放出的臭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看了以上图片,你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满意吗?为什么?结合图片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性?为保护环境中学生应怎么做?(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总结:

(1)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2)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环境中学生应做到:树立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落实环保行动。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行

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激发学生热

爱家乡的情感。

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1、自然物种在减少

(1)物种减少的原因

(2)物种减少的危害

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1)破坏的原因

(2)破坏带来的危害

3、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环境问题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危害

(3)中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加强记忆。

总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有义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清除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的音符,保护好地球——我们

的家园。保护自然时不我待,拯救地球刻不容缓!就让我们

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大自然,关爱大自然。(播

放歌曲《地球你好吗》)。

课外延伸:

1. ?五一?长假到了,小明准备和父母亲一起去爬泰山,

去之前,妈妈告诉他,要注意保护泰山风景区的各种自然景观。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

①吃完十五后将包装袋妥善处理,不乱扔. ②在建筑物或

岩石上刻字留念. ③看到有人破坏自然景观,上前制止.

④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 ⑤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破坏

环境的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

④⑤.

2、大自然是人类可亲可敬的朋友,它不但养育了我们,也

为我们提供了娱乐休息的场所。下面把大自然当朋友的句子

是()

A、我们要做世界的主人。

B、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C、人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D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

3、中国是一个物种特别丰富的国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

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

的濒危物种就占约25%,共156种,形势十分严峻。造成物

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生物界的优胜劣汰。

B、人类进步动植物无法适应。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D、是自

然因素造成的。

4、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朋友大自然却遭到了极大的伤害,弹奏出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下面不属于这种不和

谐之音的是()

A、自然物种在减少。

B、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C、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D、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5、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可有人为了眼前利益,捕捉青蛙,把它作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

①吃了,反正已经端上了餐桌。②不吃,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③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④我不吃,他们吃我就不管了。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旨在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保护自然的能力。

所以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设臵各种活动,运用多媒体教学,

辅之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参与面较广,且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部分学生的观点很新颖。通过学习,学生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

的提高。尤其是在讨论四川九寨沟这一环节上学生活跃,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讲到环境这一问题时,有很多学生提出了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及意见;真正的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上能注意学生行为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从现在、从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有大量的图片及相关的资料,容量较大,环节多,学生参与也多,故课堂节奏相对紧张,没有及时的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后备课要注意详略得当,合理安排课堂有效时间。

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本框题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内容。 一. 说教材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从理论上讲,本框题内容十分重要,从现实的角度讲,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 2、能力目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4、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因而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说教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讲解点拨。具体采用如下教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滕州在一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习惯资料。 2、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 (二)讲授新课 (探究式导入)播放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欣赏,结合滕州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的地区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东北二人转与山东柳琴)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导入新课。 (难点突破):除了刚才提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戏曲,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传统文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完成表格,最后 每组一名代表通过举例强调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师生一起来感受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小组竟学、表格对比突破难点。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情境材料一:(见教材P37页图片) 图1:滥捕滥杀图2:乱砍滥伐 图3:大气污染图4:水污染 (指导学生看图,交流) 探究讨论—— ①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 ②对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自己知道多少? 2、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1、自然物种在减少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8页)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了有关物种灭绝的惊人信息:…… 讨论交流—— 读完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探究讨论——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危害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共同归纳: 原因:人为因素、不可抗拒的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 影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这种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比如:全球化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扩展严重;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的不断耗损,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等,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 为此我们呼吁——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吧! 体会与交流—— 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有什么危害? 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9页) 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升温,一大批供游人食宿、娱乐、休闲、购物的楼堂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到张家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城市化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限期拆除。否侧,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将被摘除。面对联合国亮出的“红牌”,张家界人痛定思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此次拆迁将耗资3亿多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山和新景区建筑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80年代中期,约为7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约为17万平方米;而到2001年,则达到20万平方米。尤其是近10年来,黄山核心景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量宾馆、饭店、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等。种种人工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黄山的自然景观。 在全国许多风景名胜区均存在这类问题,有的地方比张家界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规划,在核心景区内随心所欲乱建宾馆、商店和娱乐设置,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旅游经济。 讨论交流—— 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说课稿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说课稿 王书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大方面对本框教学的构思进行说明。 一、学生分析 高二年级的文科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分析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存在一定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围绕赵本山的艺术人生这一事例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进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所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框题是《文化生活》第2单元第5课第1框,主要是讲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前承文化交流与传承,下启《文化创新的途径》,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比较分析、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增强进行文化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依据:本框探究的问题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同时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比较陌生,理解二者的关系有一定难度,所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理应成为本框重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经典片段,导入新课。 依据:用学生喜欢的演员的小品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能使学生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文化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 环节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展示赵本山诸多小品的经典画面及赵本山的成功历程,根据这些内容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八个人。每组就探究题目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最后选出代表集中展示,其它组的代表可以予以补充,我简单引导、总结,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能十几年称霸央视春晚舞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小品王”?的目的旨在学生明确:1、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余秋雨对赵本山的评价——“赵本山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他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他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余秋雨 得出结论: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而赵本山正是用他极具乡土气息的表演,以及作品中紧密结合当下生活的内容,加上幽默的语言,成为公众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小品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院系: 姓名: 学号: 联系方式: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在近代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经常遭受饥饿、疾病的折磨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蹂躏。虽然那时在局部范围也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场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处于同自然的不和谐状态。自近代以来,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从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条件改善了。但是由于过度甚至盲目地改造自然,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资源日趋短缺乃至面临枯竭,形成一些生态安全隐患。诸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各种污染问题,都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的表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然苦于生产落后和生活贫困,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人类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同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安全隐患则是新的不和谐因素。 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为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正确认识自然 2.科学改造自然 3.合理利用自然 4.有效保护自然 (郑志国-《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谈到生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十分激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 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追求物质享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抛弃的传统做法,对生态破坏极大。”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目前大自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2、认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激发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教学难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声由心生:教师出示教材37页中的四组不同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用自己的自然流露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看到图片后的内心感受。 2、教师小结导入:从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听出了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有看到美景的舒心,也有看到不和谐景象的气愤与无奈。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令人尴尬的不和谐,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 1、明确目标:学生齐读“我们的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难点。 a.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有哪些表现? b.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c.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情况? d.环境问题的含义原因危害 教师强调自学方法:圈点勾画学习法。 2、学生结合自学提示展开对课本的自学,可以遗留自己的自学疑惑。 3、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所学,力争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 4、交流展示:小组代表交流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力争用一些实例来说明情况,可以把自己组的共性疑惑提出来在班内求助。由其他小组帮组解决。 5、教师引导、归纳、强调。 a.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 b.物种减少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c.正确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现象。(饮鸩止渴) d.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分享读书感受:大家自学的很好,读书要有感悟,老师今天带来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阅读“惊叹”“担忧”“无奈”。(幻灯片) 7、学生小组活动:“我们在思考” 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惊叹、无奈、担忧一起来反思自己或身边,看看有哪些对大自然的破坏的行为!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拓展练习、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 我说的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展开。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教科书从唐都长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引起共鸣。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 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化抽象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 二、说教材 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改变这种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协调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通过它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二,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其三,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如道家的“与物成春”、佛教的“万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三种态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三种态度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 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意。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 然相和谐的社会呢?我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倡导三种态度。 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 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 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 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 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就如同 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 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 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 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以便为我们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 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这些 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美索不 达米亚文明如此,玛雅文明如此,哈巴拉文明也如此。 直至今天,我们仍未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甚至采用更加强大的手段破坏着更大范围的生 态系统。如果说,过去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一个 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难以设想,一个 失衡的地球怎么能够支撑起一座庞大的文明大厦呢?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不要过度迷恋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信条,实际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 脱目前的困境。 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几千年来,文明人足迹所过之处常常留下一片 沙漠,这是文明的悲剧。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 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也许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不会重演,但 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面对如此前景,我们必须以人类的良知、远见和 气魄,采取坚实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 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设计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设计 寿光市洛城二中秦金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 2、学科: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3、课时:1课时 4、课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前将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情。 2、【百度搜索】:1、滥捕滥杀图片及资料 2、乱砍乱伐图片及资料 3、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 4、水污染现象及资料 学生准备:1、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分别就“自然物种减少状况”、“自然景观遭破坏情况”、“环境状况”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百度搜索】进行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对数据归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2、依据学案导学中的预习新知的要求,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看电视、百度搜索等),搜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时事或热点事例,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简洁明了的文字并做相应评述。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物种减少和自然景观遭破坏的现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危害,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从自身做起关爱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平等的对待一切生物,提高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环境的忧患意识,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原因。 难点: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五、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感受大自然第二课时,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内容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自然界面临的威胁,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材从三个层次上介绍了这一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目前自然界物种减少的状况、减少的原因及危害;其次,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景观的意识;最后,让学生了解目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通常说“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问题是人类的一些所作所为够朋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一)教师【百度搜索】最新环境破坏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221051.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 0&word=%D7%EE%D0%C2%BB%B7%BE%B3%C6%C6%BB%B7%CD%BC%C6%AC 让学生观看并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身边事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明辨是非,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二)新知初探 1、教师展示四组图片 【百度搜索】滥捕滥杀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221051.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 0&word=%C0%C4%B2%B6%C0%C4%C9%B1%CD%BC%C6%AC 【百度搜索】乱砍滥伐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221051.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 =ala0&word=%C2%D2%BF%B3%C2%D2%B7%A5%CD%BC%C6%AC 【百度搜索】大气污染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221051.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 =-1&fm=ala0&fr=ala0&sf=1&fmq=1332590109283_R&pv=&ic=0&z=&se=1&showtab =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4%F3%C6%F8%CE%DB%C8%BE% CD%BC%C6%AC&s=0 【百度搜索】水污染图片

文化对人的影响说课稿

《文化对人的影响》说课教案 【理论基础】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架设一个合适的平台,由学生搜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资源,扩大自身认知空间,增大其信息量,以支持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而确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人教版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从“人的发展看文化”这条主线呈现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共设两框教学内容,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它是对第一课的补充和深入,同时和第一课组成起始单元,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知识目标: ①记住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多方面表现。 ②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③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①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 往

方式、思维方式。 ②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分析文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②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③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体认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树立不断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观。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作为消费者,明确自己的各项主要合法权利,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本课的重点,这是因为,从内容上看,掌握消费者的权利是什么并不会感到困难,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具体分析侵犯了消费者什么权利则很重要;从实践上看,作为消费者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该怎么解决是本课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弄清楚怎么办,在现实操作上才能更好指导实践。

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教案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 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说课稿 高二政治 田德鹏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说课稿 高二政治田德鹏 一、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和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社文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解《文化生活》模块内容的基础,在整个模块起着中的统领和导入作用。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影响?这些就是第一单元要探讨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懂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从感悟文化现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巨大力量,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早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第二课从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入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第一单元分别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透视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从知识方面看: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理解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从能力方面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比如,透过纷繁的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本质,透过西方文化输出认识文化霸权主义的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辩证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通过感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感受先进文化的对人的巨大影响,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谈起人与自然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便已经存在,并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可见,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回避的密切关系。 上周二由马哲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影片中介绍了一支巡山队伍是如何与屠杀藏羚羊的凶手们的战争,如何用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拯救藏羚羊的真实故事。 巡山队的队长日泰带领着队员们在夜晚出发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在广阔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堆白骨,是藏羚羊的,他们熟悉的断定道。一只,两只…五百多只,看到这样的一幕所有人都沉默了。队员们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些万恶不赦的凶手们,另一边将这些尸体埋掉。第六天,有人生病了,刘栋带着他回去看病,第八天,有车没油了,第十天没有粮食了…这些问题在日泰看来都不会成为阻挡他找到杀害藏羚羊凶手的决心,即使最后只剩一辆车,即使最后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没有退缩,但是,结局却让每个人都揪心的痛。 刘栋在返回的途中活活被沙窝埋掉,两个人在雪中被活活冻死,队长日泰却被凶手活活打死。他们的梦想就这样灭了,他们的信念就这样断了,他们只知道藏羚羊已经快要灭绝,他们只知道一定要找到杀害藏羚羊的凶手,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没有任何私利,他们心中只有保护藏羚羊,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们都感触很深很深,有的人为了自然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有的人为了获得一己私利可以大肆破坏自然,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这不得不让我们人类深刻反思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似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英国的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伦敦带来了雾都的称号,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强大的了,可是空气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啊!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多少国家将面临被淹没,多少动物将面临灭绝,多少环境遭到毁灭…这些问题我们不敢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想。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人类应该要醒了,人类应该要拯救家园了,人类应该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了。 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要呼吁人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我做起,

《晋商文化》说课稿

《晋商文化》说课稿 一、课程的性质 《晋商文化》课程是为我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我校今年来研发的一门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性质,与山西民俗、太行革命史等课程形成了政史系所开设全部课程中的一大亮点。课程以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为主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主要介绍明清晋商的发展轨迹、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票号的产生与发展、晋商精神、晋商家族、晋商大院与会馆以及晋剧与老字号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西地方史,熟知晋商在明清时期的基本概况、晋商的名门名人、商号票号以及镶嵌在晋中大地上的著名大院和散落在祖国各地的会馆,了解晋商的发展壮大对山西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有意识地保护地方文物与文化,更加自觉的为山西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此外,使学生在广泛的研究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以史为据,具体生动地向同学、朋友、国内外游客介绍晋商文化,宣传山西文化,一达到促进山西文化发展,共促共进之目的。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晋商文化》开设对象为在校外语系大二年级学生,

共七个班。学生是来自各地的普高文科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可以史学生积累更多的地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人文修养。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①外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具有普遍性。并且与其专业课程结合形不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尤其是明清历史知识的缺乏,学生普遍没有较高的学习目标。②一部分同学适应性比较差,对大学里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无所适从,上课不想听讲,课后也不愿意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从来没进过图书馆和阅览室。中学里那种等靠老师安排督促的学习习惯还很严重。③还有一部分同学很不情愿走进了这所学校,对将来从教根本不感兴趣,认为现在的学习是无用的、没意义的。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其观念;其次要在内容整合上、学法上进行指导。由于晋商文化课程时间跨度不大,知识线索较好梳理,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和政治思想课上已有所接触,所以再学习这门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该课程内容丰富,史料浩如烟海,国内外学术界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这些都对晋商文化课程的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想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使教学工作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精心安排教学的内容与重点,在系统、深入、扎实上下功夫,力求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