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学习方法

小古文学习方法
小古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邹春艳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①古今异义。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③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前两点即可。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有直译、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还可具体的采用“六字”翻译法,即“留、对、换、补、删、调”的翻译方法。①留: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文言文中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以及古今同义的词语等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②对:即对译。按照原文的字数、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的翻译。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蒲松龄《狼》)对译为:“咬断了它

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③换:遇到古今异义不同的词或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说法去臵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这里,“将”可换成“率领”,“并”可换成“合”,“逆”可换成“应战”。④补:文言文中多省略,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例如: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二章)“使子路反见之”前省略了“子”,“至”前省略了“子路”,“行”前省略了“隐者”,这些翻译时都要补出。⑤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这里,“者也”是语

尾助词,不译。⑥调:就是调换语序,把某些特殊句式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应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三、把握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内容。

1、学习文言文要树立语境意识,运用“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的方法较准确地理解文章。①“以文解文”,即根据古人行文的特点,根据词所处的位臵,在语境中较科学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中可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例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做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了。也可以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行为往往有对称性的特点,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对应位臵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求得正确解释。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与“奔”相对,都作宾语,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还可以借助上下文中,对应的事、人等等进行理解。②“以事解文”,这里的“事”指的是有关事实背景。学习时,可通过对课下注释的阅读,对此进行了解。③“以理解文”,既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合理理解。例如:可通过体会文章人物性格,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所叙述的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等理解文章。

2、学习文言文要树立古文文体意识,通过把握文体特征,快速把握文章内涵。古文的文体大致有:记(包括: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例如:《梦溪笔谈》。)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例如:《原君》(黄宗羲))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例如:《马说》《师说》)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例如:《六国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序、跋(赠序: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史传(一般先介绍某人的生平、性格、经历,然篇二: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

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

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

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

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

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

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

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

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

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

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

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80篇文言诗词。

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

一);(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附示例二);(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

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联系法的要领。(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

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

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篇三:古文学习方法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

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篇四:古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扶差资料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篇五: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文言文的阅读翻译和题目的练习,背诵大部分时间也用在了文言文上,可考试时却往往得不上高分,可以看出,文言文学习的效率还不高。文言文分值在高考中没减少,相反,分值有的时候还在增加,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有点烦躁,摇头叹息,有一部分同学,见到古文头疼,不想读,不知如何是好。

在高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浅易古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讲求适当的方法。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使文言文学习更加轻松,成绩上也不会成为拉分题型。

一、诵读,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被自己的读书声打动,忘记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习的乏味。那优美旋律的早晚读,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要学会断句,读懂句子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

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课件放映,调动多种感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再加上画面,拓宽空间;辅以音乐品味,使内容意境更美;辅以视觉和听觉,开拓想象的空间。自制、下载教学课件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享受学习的快乐,用快乐感化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丰富有趣,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不再是枯燥的词语解释记录,语法知识学习,而是学生自己从中得到快乐,这不失为更好的办法。

四、注重学习方法,无穷的力量会呈现出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要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要授人以渔。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

在练习、评讲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如流传千古的名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分小组学习,采取竞争机制

没有学习的竞争,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更没有效果。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我通过开展小组学习竞争和其他形式的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开展组内抽背、小组比赛、组员问答、文言文抄写、默写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组长督促,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促进的动力和活动的乐趣,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为以后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学习指导 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怕学”“不学”“拒学”等问题,更为了本、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讨利用诵读和其它各种激趣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诵读把握文境文意,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这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自主学习中培养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在多诵读感悟,仔细品味鉴赏,是学生进入文言文有效学习的关键。增大学生文言文的课外扩展阅读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在近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中初步把握文境文意,试译中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 诵读是学生利用有声语言对文章进行朗读、记忆和品味的过程,它是初步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自然朴素,有的清新绚丽,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和试译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背景介绍。学古文最重知人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常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或是先让学生上网、到阅览室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较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是学生诵读之基础。同时利用教师的个性化的声情并茂的诵读用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也应灵活运用,因为朗读毕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一千种把握,因而范读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以致欣赏积极性受阻。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消除其思想误区

常见文言文多义词

常见文言多义词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ɡ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ɡ,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ɡ,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成语:惩前毖后)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的技巧方法

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的技巧方法 一提到文言文,有些小升初孩子就头疼了,古文比较难学,学习古文也需要技巧。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奥数网编辑总结了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供小升初学生学习。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 具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具答之 3.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b副词:通“俱”,全、都) 绝 1.以为妙 ②群响毕绝 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君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空 1.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 乐

此乐何极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疠 呼嘘毒疠 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 临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渐近临之 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虏 ①壮志饥餐胡虏肉 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 旅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 履 ①直堕其履圯下

②父曰:“履我!” 因长跪履之 良业为取履 下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 妙 ①众妙毕绝 ②以为妙绝(a形容词:奇妙b名词:妙处) 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a名词:名字、名称b动词:说出c动词:命名d名词:名声) 命 ①其命使各有所主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a名词:命令、指示b名词:命运c动词:派遣) 能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学阶段古文的学习方法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盛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盛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简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通。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确凿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 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首先,谈谈文言实 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 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代词都看成实词。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现 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 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要学习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同音的字的义。掌握好通假字的学习对学生学 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一词多义在古汉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的意义之间,关系 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远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确定。 (四)要学习和掌握古今异义。亦即古今同形异义词语。其次,要学习与掌握文言虚词。人们常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体方法是:⑴结合语境就句学习,学 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离开了句子就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方法指导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方法指导 杜少珍 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盛的积累,形成优良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盛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作为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呢? 首先,要掌握诵读的要求和方法。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诵读、理解、背诵。其中诵读是核心。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在诵读教学中,除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习古诗文,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字词的的读音、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的意义,都要通过读表达出来。而学生就要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对文章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这些,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我们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生僻字多,又有通假字、多音字等。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第二要注意停顿。要能正确划分句中的停顿和句间的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情感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学习古诗文,就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①古今异义。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③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在学习过

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前两点即可。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

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知识上的精华,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下面本人总结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使用方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言文“三步走”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学习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

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学习文言文的实用方法 1、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 预习是一项多重要的工作呢?当老师让大家集体读一遍的时候,不预习的后果是——咦,这个字是啥玩意啊!怎么读啊?然后其它同学读完一段了,你才刚找到这个字的读音。别急,这还只是开始,老师接着问,在上一段中,文章交待了这些事项1…2…3…而你还在一脸茫然,这篇文章说了个甚? 所以,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我们要自己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对重点字词进行归类整理,有很多文言文实词都是一词多用、一词多义的。 在遇到疑难字句的时候,拿不准它的确切含义,做好标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总之,文言文一定要“抢先学”! 2、字不离句 其实,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与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积累文言文字词要学会多去揣摩作者的意图。 语文与文言文关注日常的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从文章中,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文言文必考一词多义词

十、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 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4)计将安出(产生)着)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 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 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 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高一文言文的六种学习方法

高一文言文的六种学习方法 高一文言文学习比初中不一样,除了背诵,积累语言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为此,下面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可以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方法一:“三多”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

人教版文言文一词多义

人教版文言文一词多义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 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 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 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 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 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 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 度若飞) 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小学文言文学习方法

小学文言文学习方法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 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 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 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 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 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 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 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 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 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 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

2019年文言文专题复习——多义词.doc

文言文专题复习——多义词(136 个)13、诚:①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A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14、乘:①坐车,驾车(公与之乘《陈涉世家》) 兰诗》)② sh èng 辆(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安生,养身(衣食所安《曹刿论战》)15、驰:①骑(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③安全,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曹刿论战》) ④哪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奔走,引申为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B16、弛:①放松,放心(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②放下(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17、从:①听从,服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3、悲:①悲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跟随(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②哀怜,同情(余悲之《捕蛇者说》)③ zòng 堂房亲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4、备:①详尽,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18、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准备。(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陈涉世家》 / 次北固山下) 5、比:①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D ②靠近,挨着(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天涯若比邻《送19、当:①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杜少府之任蜀川》)②将要。(今当远离《出师表》) ③比较,比起(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③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6、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④值,正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20、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7、毕:①用尽,竭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完成,完毕(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④学说(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③全部(群响毕绝《口技》)⑤说,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病:①疾病,重病。(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21、得:①能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②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捕蛇者说》)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鱼我所欲也》) ③辱(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③施行(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薄:①迫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④同“德” ,感激恩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22、等:①等同,一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陈涉世家》) C23、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10、才:①刚刚(此印者才毕《活板》)②敌人(盖以诱敌《狼》) ②只,仅仅(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24、毒:①毒气(呼嘘毒疠《捕蛇者说》) ③能力,才能(才美不外见《马说》)②毒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1、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③怨恨(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5、度:① dúo 估计、推测(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②度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2、称:①称作,号称(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26、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核舟记》) 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F 27、发:①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②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达(征于色,发于声。同上) ④打开(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⑦ f à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⑧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⑨出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28、法:①方法,办法(其法:用胶泥刻字《活板》) )②法律,法令(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③有法度,掌握法度(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29、方:①区域,地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方圆(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方七百里《 移山》) ③正,正在(方出神《幼时记趣》 /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④将要(今方来,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30、分:① f ē n分开,分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 f èn,职责,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①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②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2、夫:① f ú,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 f 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③丈夫(夫齁声起《口技》)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33、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②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4、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轻轻擦过(以手拂之《活板》) ③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5、复:①再,又(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恢复(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36、赋:①赋税(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②征收,敛取(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③一种文体(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G 37、苟:①如果(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小学生理解古文的方法

小学生理解古文的方法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正确的节奏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这句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意思比较明显。但有些学生却把节奏划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划出朗读的节奏,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