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气血亏虚——贫血、免疫力低下、缺乏营养。

气滞血瘀——循环系统产生障碍、血管痉挛、脑梗塞、心肌梗塞。手上纹理清晰、深刻,呈淡紫、深红、茶褐色。

气虚血瘀——供血不足,手上纹理浅淡。

气阴两虚——是指心肺的气阴两虚,常见于低血压人群。

症状:身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发黄。

中气不足——中气是由消化和外界摄入的营养所产生的,中气不足是由于营养不良产生的虚证,是由消化系统引起的。脾胃属中焦,为中气。

症状:无精打采、身疲乏力、吸收功能不良、胃蠕动消化系统缓慢。

阴虚——阴虚者一般体质消瘦。阴虚是指物质的缺乏导致功能亢进,重点指肾,属器质性病变(比如:肾阴不足,是因为却Zn、Ca所致。症状:盐酸困软、不耐劳作)。

火旺——心烦多梦、入睡困难、口干舌燥、心内燥热。

血热——高血压炎症、高血脂。

血瘀——血液微循环障碍、血脂黏稠、血肌缺氧。

常见中医证型辨证概要

阴虚火旺——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虚烦不寐、阳兴梦遗、口咽干痛、呛咳、小便黄、大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痰迷心窍——当痰热内扰心窍、影响神志时,可见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偏热的多苔黄、脉数。此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障碍的症候,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造型等。

痰淤阻络——肿瘤、囊肿,反应疾病的缠绵性。

痰火内扰——以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少苔、脉滑数等为基本症状。其心悸为时时动悸,胸中躁动烦热。癫狂的特点为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不寐多因恶魔纷纭、躁扰难寝。此外还可见面赤、口渴喜冷饮、吐血、衄血、小便热赤、溲血淋痛等症状。

心阳(气)虚——心气虚的主症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其症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若兼有形寒肢冷,是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则是心阳虚脱。

心气虚、心阳虚——以心悸、气短、脉弱而数或结代、舌淡苔白为基本症状。心悸的特点为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动则愈甚。气短表现为息促,尤其是活动的时候。心气虚兼见自汗、倦怠乏力、面色恍白、喜出长气,心阳虚则兼见形寒、脂冷。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脉微疾数散乱欲绝,则是心阳虚脱。心气虚通常是心阳虚的先导。心阳根于肾阳,故心阳虚亦与肾阳虚衰有关。

心阴(气)虚——心血虚的主症为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则为心阴不足。

心血虚、心阴虚——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脉细为基本症状。心悸的特点为悸动而烦、惊悸不安。心血虚兼见面色不华、唇舌淡白、脉细或结代,心阴虚则兼见低热、心烦、盗汗、面颊潮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则阳亢。心阴虚因具有阳亢症状而不同于心血虚。

心肾不交——肾之阴水不足,心之虚火上亢,表现为心火亢盛、神经衰弱、疲劳性脑组织缺氧、精神抑郁。

症状: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焦虑、记忆力下降、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梦遗、舌红、苔少、脉虚数等心肾功能失常的症候,白天腰酸腿痛。多见于神经衰弱等病人。

心血淤阻——多由淤阻心络所引起,主症为阵发性心痛,刺痛如绞,放散至左肩背,甚则可见唇及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紫色斑点、苔少、脉涩。此类似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心绞痛。

热入心包——热邪传心,其症见高热、烦燥、神志昏沉、胡言乱语、甚至狂躁不安、舌质红绛、苔干起刺、脉洪数或细数。此多见于温热病热邪炽热时,颇似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的症候。

心火炽盛——主症为面红目赤、心烦热、少寐多梦、口燥唇裂等。治以清泻心火,用泻心汤之类。

心脾两虚——多见于贫血、神经衰弱、心肌缺血的心脏病患者,或患有慢性结肠炎、营养消化或吸收不良者。

症状:心悸、多梦、健忘、失眠、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耐思虑、食欲下降、便溏、腹泻、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四肢疲倦、舌淡红、脉细软弱。

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便溏、甚则呕吐、脉细、苔薄白。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脾肾阳虚——营养吸收不良,性功能、免疫功能下降。

症状:身体消瘦、不耐寒冷、腰酸、不喜生冷食(喜食热食)、性功能下降(男性表现为阳痿、早泄,女性表现为性冷淡、月经不调)、四肢无力、浑身发冷、消化系统功能下降、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次数多)、神疲乏力。

脾湿犯肺——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肝阴虚——眩晕头痛、耳鸣耳聋、目干咽干、两肋隐痛、急躁易怒、舌质红干少津、苔少、脉弦细数为基本症状。其眩晕、头痛为头目昏眩欲倒,不欲视人,昏而胀痛,绵绵不停;耳鸣、耳聋系逐渐而起,鸣声低微,经常不已,按之可减,或有麻木、震颤,甚者四肢痉挛、雀目。此外,尚可见面部烘热、午后颧红、少寐多梦等,此属阴虚而阳亢的症状。

肝郁脾虚——消化系统疾病、神经官能症。

症状:情绪不畅、食欲下降,身体乏力、长吁短叹、胁肋胀满。

肝胃不和——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汁淤积综合征。

症状:情绪不佳、呃逆、胃脘胀满、疼痛。

肝气郁结——胁痛、呕逆、腹痛便泻(便后不爽)、苔薄、脉弦等为其主要症状。其胁痛为胀痛或流窜作痛,不得转侧;呕逆的特点是嗳气频频,呕吐吞酸或呕出黄绿苦水;腹痛便泻(便后不爽)的特点是时有小腹作痛、泻后不减,每因情致不遂而发,积聚之部位在胁下,癖积或左或右,或聚散无常,时觉胀痛或刺痛。此外,尚可出现易怒、食欲不振等。

肝火上炎——胁痛、呕吐、眩晕、头痛、狂怒、耳聋、耳鸣、目赤、吐血、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腻、脉象弦数等为其主要症状。其胁痛为灼痛而烦;呕吐为苦水或黄水;眩晕、头痛为头晕不支,自觉筋脉跳动,额热而痛,痛若刀劈,或为胀痛;耳鸣、耳聋为暴作,鸣声如潮,阵作阵止,按之不减;目赤多兼暴痛或肿;吐血亦为骤然发作,血涌量多,冲口而出。此外,尚可见大便干燥、小便热涩黄赤、面赤而热、口苦、口干等。

肝气犯胃——胸脘满闷时痛、两胁窜痛、食入不化、嗳气吐酸、舌苔薄黄、脉弦。治以泄肝和胃,用四逆散合左金丸之类。

肝脾不和——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溏、苔薄、脉弦缓。治以调理肝脾,用逍遥散

之类。

肝胆不宁——虚烦不寐或噩梦惊恐、处事易惊或惶恐、短气乏力、目视不明、口苦、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养肝、清胆、宁神为主。

肝胆火盛——主症为耳聋胁痛、头痛目赤、烦躁而怒、口苦筋痿或淋浊溺血等。治以清泻肝胆为主。

胆胃失和——胆汁淤积、胆道功能失调。西医上相当于胆汁反流性胃炎。

症状:口苦、发酸、酸嗝。

肝肾阴虚——面色憔悴、两颧嫩红、头眩目干、腰膝酸软、咽喉干痛、盗汗、五心烦热,或大便艰涩、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治以滋阴降火和大补阴丸之类。

肝火犯肺——胸胁刺痛、咳嗽阵作、咳吐鲜血、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苔薄质红、脉弦数。治以清肝泻肺,可用黛蛤散和泻白散之类。

胃寒——胃脘疼痛(绵绵不止)、喜热恶寒、泛吐清水、呕吐呃逆、脉迟、苔白滑。治以温胃散寒,可用高良姜汤之类。

胃热——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或食入即吐,兼有口臭,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脉滑数,舌赤苔黄少津。治以清胃散之类。

胃虚——口干唇燥、干呕、纳少、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胃生津,用益胃汤之类。

胃实——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口臭嗳腐,或呕吐、脉滑、苔薄黄。治以消导化滞,用保和丸之类。

肺阴虚——阴虚则肺燥,故咳呛气逆、干燥无痰或痰少质黏、咯吐不利、咳而痰中代血(或为血丝,或见血块);阴虚则阳亢,故可见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脉象细数。

肺气虚——咳而短气、痰液清晰、倦怠懒言、声音低怯、畏风形寒、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易感冒。

肾精亏虚——生育功能:女性不排卵,男性精子减少。

症状:不孕不育、腰酸腿软,先天不足也能造成此症。

肾气不足——属暂时症状。

肾气不固——面色淡白、腰脊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滑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不纳气——短气呃逆(动则尤甚)、呃逆汗出(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面浮色白、苔淡薄、脉虚弱。

肾阳不振——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痿、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白、脉沉弱。

肾阴虚亏——形体亏虚、头昏、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或有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 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二、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 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

年龄 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 感冒 辩证症状治法方剂中成药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 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 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 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 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 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 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 颗粒、桑菊感冒片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腹泻:汉唐时期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称“泄泻”。 息肉:古称瘜肉。能脱出肛门外的称:“樱桃痔”。 大肠癌:通常称之为“脏毒”、“肠覃”、“锁肛痔”、“结阴”等。 阿米巴肠病:“下痢、疫痢、赤痢、白痢”等。 痔:痔 肛乳头肥大:中医无此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有记述,列入痔门之中,称为葡萄痔。 肛周脓肿: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名称有:穿裆发、坐马痈、跨马痈、下马痈、上马痈、悬痈、涌泉痈、脏毒等。明清以来多称肛门痈。 肛瘘:称漏或瘘,又称为痔瘘。 肛裂:古时列在痔门,称为“钩肠痔”、“裂痔”、“裂口痔”等。 直肠脱垂:脱肛。 肛门瘙痒症:《诸病源候论》中称“风痒”,《五十二病方》中称“朐痒”。后世医书称“肛门痒”。 肛门湿疹:“浸淫疮”、“血风疮”。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锁肛”、“肛门闭塞”。 肛门直肠痛:“谷道痛”、“魄门痛”。 排便失禁:“遗矢”、“大便滑脱”。 肛管直肠狭窄:“谷道狭小”。 肛乳头肥大→悬殊痔 肛管直肠狭窄→谷道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大瘕泻、肠氵癖 多发性息肉→珊瑚痔 直肠癌→锁肛痔 化脓性大汗腺炎→臀痈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风湿性心脏病--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 气管--支气管炎--肺咳 支气管哮喘--哮病 肺脓肿--肺痈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最全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的病名对照 说明:中西医的病名对照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实践技能第一站时还是要以主症辨病为主。中医的病名基本是以主症为主,中西医考生对于中医病名的理解,详见“中医病名的概念”。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3、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4、支气管哮喘:哮病 5、肺炎:咳嗽,喘证 6、肺结核:肺痨 7、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胸痹(真心痛) 8、心律失常:心悸 9、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中风 10、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 慢性胃炎:胃痛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 17、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8、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 19、糖尿病:消渴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24、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25、癫痫:痫病 26、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 27、急性阑尾炎:肠痈 28、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 29、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30、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 31、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带下病(中西医大纲的中医病名直接用的就是“盆腔炎”,传统中医病名是“带下病”) 3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未被列入中西、中西医实践大纲中的中医病种)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 34、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 35、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西医没要求,但“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有要求) 36、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3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38、小儿腹泻.:小儿泄泻 39、颈椎病:颈椎病 4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 中医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常见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对应的病名比较 气血亏虚——贫血、免疫力低下、缺乏营养。 气滞血瘀——循环系统产生障碍、血管痉挛、脑梗塞、心肌梗塞。手上纹理清晰、深刻,呈淡紫、深红、茶褐色。 气虚血瘀——供血不足,手上纹理浅淡。 气阴两虚——是指心肺的气阴两虚,常见于低血压人群。 症状:身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发黄。 中气不足——中气是由消化和外界摄入的营养所产生的,中气不足是由于营养不良产生的虚证,是由消化系统引起的。脾胃属中焦,为中气。 症状:无精打采、身疲乏力、吸收功能不良、胃蠕动消化系统缓慢。 阴虚——阴虚者一般体质消瘦。阴虚是指物质的缺乏导致功能亢进,重点指肾,属器质性病变(比如:肾阴不足,是因为却Zn、Ca所致。症状:盐酸困软、不耐劳作)。 火旺——心烦多梦、入睡困难、口干舌燥、心内燥热。 血热——高血压炎症、高血脂。 血瘀——血液微循环障碍、血脂黏稠、血肌缺氧。 常见中医证型辨证概要 阴虚火旺——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虚烦不寐、阳兴梦遗、口咽干痛、呛咳、小便黄、大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痰迷心窍——当痰热内扰心窍、影响神志时,可见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偏热的多苔黄、脉数。此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障碍的症候,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造型等。 痰淤阻络——肿瘤、囊肿,反应疾病的缠绵性。 痰火内扰——以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少苔、脉滑数等为基本症状。其心悸为时时动悸,胸中躁动烦热。癫狂的特点为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不寐多因恶魔纷纭、躁扰难寝。此外还可见面赤、口渴喜冷饮、吐血、衄血、小便热赤、溲血淋痛等症状。 心阳(气)虚——心气虚的主症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其症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若兼有形寒肢冷,是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则是心阳虚脱。 心气虚、心阳虚——以心悸、气短、脉弱而数或结代、舌淡苔白为基本症状。心悸的特点为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动则愈甚。气短表现为息促,尤其是活动的时候。心气虚兼见自汗、倦怠乏力、面色恍白、喜出长气,心阳虚则兼见形寒、脂冷。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脉微疾数散乱欲绝,则是心阳虚脱。心气虚通常是心阳虚的先导。心阳根于肾阳,故心阳虚亦与肾阳虚衰有关。 心阴(气)虚——心血虚的主症为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则为心阴不足。 心血虚、心阴虚——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脉细为基本症状。心悸的特点为悸动而烦、惊悸不安。心血虚兼见面色不华、唇舌淡白、脉细或结代,心阴虚则兼见低热、心烦、盗汗、面颊潮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则阳亢。心阴虚因具有阳亢症状而不同于心血虚。

中医西医疾病名称对照

中医西医疾病名称 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 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 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 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 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悸、眩晕、厥证-- 风湿性心脏病-- 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喘证、痰饮、心悸、水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胀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肺热病 气管-- 支气管炎-- 肺咳支气管哮喘-- 哮病肺脓肿-- 肺痈肺结核-- 肺痨胸腔积液-- 悬饮肺性脑病-- 肺厥胃溃疡-- 胃疡、胃脘痛胃炎-- 胃脘痛、痞满、纳呆胃下垂-- 胃缓胃石-- 胃结石 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腹痛、大瘕泄肠结核-- 肠痨 习惯性便秘-- 脾约 急性胰腺炎-- 胰瘅 慢性胰腺炎-- 胰胀 乙型病毒性肝炎-- 黄疸、胁痛、积聚、虚劳 肝硬化-- 肝积、胁痛、积聚、膨胀肝硬化腹水-- 膨胀 幽门梗阻-- 胃反

神经性失眠 -- 不寐 三叉神经痛 -- 面风病 肝脓肿 -- 肝痈 肝结核 -- 肝痨 脂肪肝 -- 肝癖、肝痞 肝昏迷 -- 肝厥 慢性肾盂肾炎 -- 肾着、淋证 肾病综合征 -- 肾水、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 -- 皮水、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 -- 石水、水肿 慢性肾功能衰竭 -- 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 肾结核 -- 肾痨 尿潴留 -- 癃闭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虚劳、血证、髓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病

癫痫-- 痈病、癫痫脑血管性痴呆-- 痴呆、呆病血管神经性头痛-- 偏头风、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症-- 脑络痹、健忘、眩晕面神经麻痹-- 口僻帕金森病-- 颤病、脑风表脑血栓-- 中风、偏枯脑出血-- 中风 高血压脑病-- 厥头痛、真头痛过敏性休克-- 风厥流行性感冒-- 时 行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春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温二】外科 肾结石-- 石淋、血淋泌尿系结石-- 石淋胆石病-- 胁痛、黄疸胆囊 炎-- 胆胀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肠痈肠梗阻-- 肠痹胰腺炎 -- 胰胀 前列腺增生-- 癃闭、淋症、精癃前列腺炎-- 精浊 血栓性静脉炎-- 脉痹、股肿 睾丸炎、附睾炎-- 子痈 附睾结核-- 子痰 隐睾-- 子隐 龟头炎-- 龟头痈 男性不育-- 不育 三】妇科 痛经-- 痛经 闭经-- 闭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崩漏 经前紧张综合征-- 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前后诸症 更年期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症 子宫肌瘤-- 石瘕 乳腺炎-- 乳痈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症状表现

中内 肺系疾病 1感冒:风寒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 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去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风寒恶寒发热, 风热发热重 风燥口舌干燥 痰湿痰多 痰热痰有腥味 肝火犯肺烦躁易怒,胁肋痛 肺阴亏损烦热,阴虚 3哮病冷哮鸡鸣音 热哮吼 肺脾气虚脾虚:四肢不温,拉肚子 肺肾两虚腰膝酸软 风哮时发时止 4喘证风寒恶寒发热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痰黄 痰浊痰多 肺虚出汗,虚脉,细脉,弱脉 肾虚腰膝酸软 5肺胀风寒泡沫痰 痰热痰红色 痰瘀阻肺舌头紫色 痰蒙神窍神志嗜睡 肺肾气虚腰膝酸软,呼多吸少 阳虚水泛水肿 6肺痈初期痰粘液性 成痈期腥痰 溃脓期米白色痰 恢复期潮热盗汗 7肺痨肺阴亏损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虚火灼肺热多,烦热,口渴心烦,男子遗精 气阴耗伤畏风,怕冷,自汗盗汗并见 2胸痹心血瘀阻舌有没有瘀斑 气滞心胸叹气

痰浊闭阻舌胖大有齿痕 寒凝心脉手足不温 气阴两虚阴虚烦热潮热 心肾阳虚腰膝酸软 3不寐肝火扰心情志加重 痰热扰心舌苔黄腻 心脾两虚不爱吃脾虚纳差 心肾不交腰膝酸软 胃病 1胃痛寒邪客胃得热缓解 肝气犯胃:叹气协痛 饮食伤胃暴饮暴食 湿热中阻口中甜腻 胃阴亏耗隐痛 淤血停胃刺痛 脾胃虚寒得食缓解 2呕吐外邪犯胃起病急 食滞内停呕吐食物 痰饮内阻呕吐痰涎 肝气犯胃情志 脾胃气虚呕吐拉肚子 胃阴不足饥不欲食 3腹痛寒邪内阻 温湿壅滞 肝郁气滞 淤血内停 中虚脏寒 4泻泄 寒湿水样便 食滞不消化食物 湿热大便黄褐色 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 肾阳虚衰清早拉肚子五更泄泻 肝虚乘脾腹中雷鸣切痛 5痢疾寒湿白多赤少 湿热赤白脓血 疫毒高热 阴虚口干心烦 虚寒形寒畏冷 脾胃虚弱

中医各类病名翻译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 8、高原胸痹(高原病) 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中医基本证型

中医基本证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 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 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 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 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 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 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 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 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 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 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 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 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 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 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 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 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 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 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 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 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 郁结 五)呃逆 2.虚喘1.气虚血瘀2)癫—心脾 两虚 1)胃中寒冷 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3)狂—痰火 扰神 2)胃火上逆 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4)狂—痰热 瘀结 3)气机郁滞 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5)狂—火盛 阴伤 4)脾胃阳虚 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

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二章心系病证 一、填空题: 1.心悸的病位主要在————,由于————或————,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2.心悸以————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3.————为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主方。 4.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其病位以————为主,然其发病多与————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5.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的亏虚,其中又以————最为常见。 6.《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痴呆的治疗首当分清————,其实证类型以————为基本病因。 8.痫病系指脏腑受伤,————,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疾病。 9.痫病源于《内经》而称“————”,属“巅疾”范畴。 10.痰火扰神型痫病选方为————。 11.控制————是防止痫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12.痫病发作期尤要注意————,保护舌头。 13.癫病除药物治疗外,————亦格外重要。 14.狂病以动而多怒、————精神失常为证候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主证?( ) A.心悸气短 B.善惊易恐 C.头晕目眩 D.神疲乏力 2.归脾汤治心悸哪一型最适宜?( ) A.心虚胆怯 B.心脾两虚 C.心阳不足 D.阴虚火旺 3.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首选何方?( ) A.桃仁红花煎 B.血府逐瘀汤 C.丹参饮 D.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属心悸何型? ( ) A.心脾两虚 B.阴虚火旺 C.心虚胆怯 D.痰火扰心 5.下列除哪项以外,皆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年老体虚 D.肝阳上亢 6.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不促,属胸痹心痛何仲类型?————( ) A.寒凝心脉 B.痰浊闭阻 C.瘀血痹阻 D.心阳不振 7.瘀血痹阻型胸痹的主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心胸疼痛剧烈,痛有定处 B.伴有胸闷 C.感寒受热则痛剧 D.舌质暗红脉弦涩 8.下列哪项是寒凝心脉的主要指征?( )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胸疼灼热,烦闷不适 D.胸中闷痛,心悸不宁 9.痴呆患者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瘦质红,少苔,脉沉弦数者,选用何方?( ) A.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 B.知柏地黄丸合转呆丹 C.知柏地黄丸合还少丹 D.知柏地黄丸合七福饮 10.患者头晕耳鸣,记忆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选何方治之?( ) A.七福饮 B.洗心汤 C.转呆丹 D.还少丹 11.痫病的病理以下列哪些最为重要?( ) A.脏腑失调 B.气机逆乱 C.痰邪作祟 D.风阳内动 12.以下哪项不是痫病的主证?( ) A.突然仆倒 B.口眼歪斜 C.两目上视 D.四肢抽搐 13.某女,30岁,半年前因情志不遂,整天抑郁不乐,渐至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出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一、感冒 感冒之病虽平常,彻底治愈最相当。万病之源莫小视,时时刻刻要提防。 感冒源于西医名,鼻塞流涕气不通。恶寒发热身不适,咳嗽咽痒头也疼。 小秘方: 各型感冒:葛根30克、白芷20克、辛荑20克、连翘15克、兰根30克、贝母15克、黄豆20克。 高度发烧:加生石膏50---100克 热而无汗:加麻黄20克 风寒感冒:加桂枝20克 风热感冒:加桑皮20克 湿热感冒:加生薏米仁50克 身体虚弱:加沙参50克 经我几十年观察,运用此方,如辨证准确,三天内可彻底治愈重感冒,治愈率高达95%以上。 二、头痛 头痛外感与内伤,病因两类最平常。内伤七情入髓海,外感六淫犯清阳。

风寒头痛连项背,川芎茶调散荆防。 风热头痛胀欲裂,石膏川芎芩连尝。 风温头痛多发烧,可用大剂白虎汤。 风湿头痛重如裹,薏苡汤内加藿香。 肝阳头痛烦易怒,天麻钩藤饮正方。 肾虚头痛腰酸软,金匮肾气丸相当。 血虚头痛心悸动,随证加减四物汤。 气虚头痛晕绵绵,补中益气可生阳。 痰浊头痛昏蒙闷,半夏天麻白术汤。 瘀血头痛如锥刺,加味通窍活血汤。 太阳头痛蔓荆引,阳明头痛白芷尝。 少阳头痛柴芩用,厥阴头痛吴芋良。 痛如雷鸣雷头风,湿热挟痰直冲上。除湿化痰驱邪出,可用醒脑清震汤。 偏头痛证病势剧,或左或右不正常。其痛暴发连眼齿,加减镇肝熄风汤。 三、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咳,总体表现肺脏多。固本培元重脾肾,开门打狗不留邪。 肺气不清难宣肃,咳嗽咯痰病立生。有声无痰是为咳,有痰无声是嗽名。 痰声并见为咳嗽,辨证论治莫放松。外感麻杏石甘汤,内伤

脾肺用补中。 风寒袭肺咳声重,咽痒气急鼻不通。疏风散寒宣肺气,三拗止嗽最相应。 风热犯肺痰稠黄,头痛干咳又恶风。疏风清热兼化痰,加减桑菊饮力雄。 风燥伤肺兼头痛,咯痰带血咳连声。疏风清肺润肺燥,桑杏汤内二地冬。 痰湿蕴肺咳反复,粘痰咯出咳即停。健脾燥湿化顽痰,二陈三子力最雄。 痰热郁肺气息粗,咳嗽声高痰味腥。清热化痰肃肺气,百合石膏加款冬。 肝火犯肺咳胁痛,痰滞咽喉咯不清。清肺平肝降气火,龙胆泻肝泻白从。 小秘方: 1、风寒型 紫苏20克、杏仁20克、川贝10克、生姜20克、红糖20克 水煎服,日2---3次。 2、风热型 双花30克、薄荷20克、桑皮20克、杏仁20克、冰糖20克 上为一日量,水煎随意饮。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证型

中西医结合内科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一呼吸系统疾病 热闭心神――清营汤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中医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实证: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阴亏损――月华丸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气阴耗伤――保真汤 虚证:肺气虚――补肺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关系密切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宿根:痰伏于肺 痰湿毒蕴——导痰汤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热哮――定喘汤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脾虚――六君子汤 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为标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急性期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常见体质证型

分析: 随机抽样病例300例,其中肝胆湿热兼脾气虚1例,肝火炽盛1例,肝火炽盛兼肝气郁滞1例,肝火炽盛兼脾气虚3例,肝火炽盛兼肾气虚3例,肝火炽盛兼肾阳虚1例,肝火炽盛兼痰湿困脾1例,肝气郁滞1例,肝气郁滞兼脾阳虚1例,肝气郁滞兼心阴虚1例,肝血虚3例,肝血虚兼内热1例,肝血虚兼肾阴虚1例,肝阴虚1例,内热2例,内热兼肝血虚1例,内热兼肾阳虚1例,内热兼痰湿困脾1例,脾气虚11例,脾气虚兼肝胆湿热1例,脾气虚兼肝火炽盛7例,脾气虚兼肝气郁滞6例,脾气虚兼肝血虚1例,脾气虚兼肝血瘀阻1例,脾气虚兼肝阴虚1例,脾气虚兼内寒1例,脾气虚兼内热3例,脾气虚兼脾胃湿热1例,脾气虚兼肾阳虚6例,脾气虚兼肾阴虚9例,脾气虚兼肾阴虚内热8例,脾气虚兼湿热1例,脾气虚兼痰湿困脾7例,脾气虚兼胃火炽盛14例,脾气虚兼阴虚1例,脾气虚兼心火炽盛1例,脾胃湿热1例,脾阳虚1例,脾阳虚兼肝气郁滞1例,脾阳虚兼脾胃湿热1例,气虚4例,气虚兼肝气郁滞1例,气虚兼肾阳虚1例,气虚兼肾阴虚1例,气虚兼肾阴虚内热2例,气虚兼湿热1例,气虚兼胃火炽盛2例,肾气虚8例,肾气虚兼肝火炽盛16例,肾气虚兼肝气郁滞9例,肾气虚兼内热3例,肾气虚兼脾胃湿热4例,肾气虚兼肾阳虚4例,肾气虚兼肾阴虚2例,肾气虚兼肾阴虚内热5例,肾气虚兼痰湿困脾16例,肾气虚兼胃火炽盛15例,肾气虚兼心血瘀阻1例,肾气虚兼心阴虚2例,肾气虚兼阳虚4例,肾阳虚2例,肾阳虚兼肺热炽盛1例,肾阳虚兼肝阴虚2例,肾阳虚兼内热1例,肾阳虚兼肾阴虚内热1例,肾阳虚兼痰湿困脾2例,肾阴虚2例,肾阴虚兼肝血虚1例,肾阴虚兼脾气虚2例,肾阴虚兼肾气虚3例,肾阴虚兼肾阳虚1例,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