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情”画“意”》

《欣赏诗“情”画“意”》
《欣赏诗“情”画“意”》

《欣赏诗“情”画“意”》

主讲:黄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吴晓珍

一、知识点概述

我们学习了“对话的形式与提示语”,弄清了对话的四种形式,知道如何使用提示语。当然,要把话说好,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决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里又有一个笑话与同学们分享。从前,有个叫憨大的人请客,本来请的是四位客人,可是左等右等好不容易来了三位客人,于是他对着三位客人说:“哎,等了老半天,该来的还没来。”他说的是什么话呀,难道来了的客人是不该来的吗?于是,其中的一位客人生气地起身就走了。看着那位离去的客人,憨大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说得真差劲,叫客人怎么坐得住呢?是不是说还没走的才是该走的呢?其中的一位客人气

愤地摔门而去。眼睁睁地看着只剩下的一位客人,憨大发起了牢骚:“你看,我又不是说他们的!”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他们的,是说我的呀!真不像话!脾气再好的客人也生气了,悻悻地离开了憨大的家。大家想想看,这憨大真不会说话,把所有的客人都得罪光了。看来想把话说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可得从中吸取教训啊!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欣赏诗‘情’画‘意’”,主要谈谈学习古诗的问题。

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首唐代诗圣杜甫的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同学们看见了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在江畔的小径上独自漫步。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得弯下了腰。嬉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又是那么婉转动人。“花枝繁茂、蝶舞莺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多美的春景图啊!

一首古诗又抒发了一份情。

上面的这首《江畔独步寻花》不正是诗人杜甫热爱和平宁静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诗歌尤其是流传千古的古代诗歌,以它精练的语言,使情景交融,给我们描绘着诗“情”画“意”。它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是精神的洗礼。在诗“情”画“意”中漫步,能让我们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认识社会;能使我们的感情不断细腻,想像更加丰富,谈吐日益高雅;能使我们的境界越来越崇高,

人格越来越健全,精神越来越和谐。让我们多朗读、多背诵一些好诗吧!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每当我们步入祖国的诗歌艺术之林时,总会有目不暇接之感。我国古代的诗歌,浩如烟海;“五四”以来的新诗,灿若繁星;名人名家的诗作,汗牛充栋;民间流传的歌谣,不计其数。早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相传就是由孔子选编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们一般所说的诗歌,是对古诗、现代诗、民歌等等的总称。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这就在于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如音乐的旋律,是很难用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的,但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却能借助人们曾经听到过的声音来唤起读者的听觉经验和想象。你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繁密的急雨、幽静的私语、错杂清脆的珠玉声、幽咽的流泉、铁骑的杂沓以及刀鸣、枪击、帛裂之声,逼真而传神地描绘了优美动听的乐曲,读者仿佛清晰地听到了一首完整的琵琶曲,心情也随着那多变的旋律而起伏。假若不用那一连串奇妙的比喻,就不可能达到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一首好的诗歌必然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有“愤怒出诗人”之说。如我国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他自幼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壮志,至86岁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一生写诗60年,写了一万余首慷慨激昂、爱国忧民的诗篇,诗人的绝笔诗《示儿》,唱出了最终悲壮的一曲,表达了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

诗歌还特别讲究炼字,因为只有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准确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强烈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界,古人写诗真可谓“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就是在反复斟酌而放弃了“到”、“过”、“入”、“满”等词后才选用的,一个“绿”字实在是用活了。还有如唐代的贾岛,甚至被称为“苦吟诗人”。

正由于讲究诗句的炼字,古今就出现不少的“一字师”甚至“半字师”。相传清代有位才女写了一首咏蓝菊的诗,诗中有这样两句:

“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

文人龚炜在几位朋友面前评论说:“这两句诗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别有诗意。美中不足的是……”说着他用笔把诗中“别”字的“刂”划去,“别”字变成了“另”。朋友们觉得“另”字用得响亮、顺

畅,真可谓“半字之改,妙手回春”。这以后,“半字师”的佳话就传开了。

我们湖北黄冈的著名作家梅白当年也曾帮毛主席的诗《七律·到韶山》的首联改过半个字,原诗的“白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梅白读后建议毛主席将“哭逝川”的“哭”改为“咒”,毛主席当场欣然接受了半字的改动,这也成为现代诗坛的美谈。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古代诗歌呢?具体地讲,我们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了解诗人的简单情况及时代背景。

古代诗歌由于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所以有必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等叛军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得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

第二,要反复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富有音乐感。我们只有在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思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一要读准字音。古诗中有些字是小学阶段学不到的,要注意把音读准。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读zhū yú;“前出塞”、“塞下曲”中的“塞”,读sài,不读sè或sāi。这些字如果一开始就读错,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

二要有节奏感。古诗有严格的音韵和格律,朗读时要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这样既有利于背诵,又可以加深对诗的理解。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三,理解古诗中的字义、词义。

古诗中的生字难词较多,它们的含义往往不同于现代常用的词语,我们不

能随便用现在的意义去解释它。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天寒白屋贫”一句,这个“白屋”不是白色的房屋,而是指用茅草覆盖的穷人的房子。理解字义、词义时,一定要把字词放到诗本身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这样才能讲出它的意思来。

第四,要学会直译诗句。

直译要求译句与诗句对应,使诗句每个字的意义都在译句中反映出来,并尽量保持诗句的原意和它的结构,基本做到“对号入座”。这种直译不但可以培养准确翻译古诗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确切地表达自己思想,有条理地组织自己语言的能力。例:

相思

红豆生南国,

红豆生长在(你老朋友现在生活的)南方,

春来发几枝?

春天来了,又长出了多少新枝?

愿君多采撷,

但愿你多采集一些吧,

此物最相思。

这东西啊,最惹人相思。

经典题型1

你知道下面诗句中应填什么“颜色”吗?

(1)万条垂下()丝绦

(2)春来江水()如蓝

(3)孤帆远影()空尽

(4)两个()鹂鸣翠柳

(5)霜叶()于二月花

(6)日照香炉生()烟

(7)千里莺啼绿映()

名师一点通

我们说一首首古诗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画是离不开缤纷色彩的。这道题让我们填写下面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就是让我们直接感受古诗中的色彩美。我们在填写这些诗句的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色彩丰富的画面,感受到诗句所描绘的带彩“画”面。这些诗句所填的答案分别为:绿、绿、碧、黄、红、紫、红。

经典题型2

你听说过崔颢一诗引出“三绝唱”吗?唐代诗人崔颢游览武昌蛇山头上

的黄鹤楼后,题了一首《黄鹤楼》。由此,在中国诗坛上引出了千古三绝。

第一绝唱当称崔颢的原作《黄鹤楼》。据说,一次李白游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正待挥毫,可读了崔颢的题诗后,也不得不发出深深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仙李白站在黄鹤楼前,面对绿树掩映的汉阳城,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有景道不得”,诗情难抒,后来终于在游览南京的凤凰台时一抒胸臆,写出了《登金陵凤凰台》。这是第二绝唱。

第三绝唱为现代文豪鲁迅仿拟的佳作。1931年,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又把魔爪伸向榆关,逼近当时的北平。那些声称“保护文化”、“尊重文化”的老爷们挟文物南逃,置爱国学生与广大群众的生死于不顾。在他们看来,尽管河山丢了大半,但“文化”可以变钱,他们仍然可以在烟花场上过纸醉金迷的生活。鲁迅先生义愤填膺,写下了一首《仿崔颢〈黄鹤楼〉》,辛辣讽刺了那些“阔人”们。你能找到这三篇绝唱读一读吗?

名师一点通

这道题实际上是一次诗歌阅读的拓展练习。作者把与黄鹤楼相关的三首诗放在一起,先让我们在读题的同时了解了三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然后通过查找、朗读、比较,激发我们读诗的兴趣,培养读诗的能力。这三首诗分别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经典题型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名师一点通

这种说说诗句意思的练习,是学习古诗时最常见的训练形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要学会直译诗句。当我们对诗句每个词语的意思都弄懂了以后,再说诗句的意思就是水到渠成了。对这种说说诗句意思的练习最好是在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用自己的话去说,完全没有必要照相关的资料去死记硬背。它们的意思分别是:(1)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2)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3)风雪在呼啸,嘈杂的声音打破了夜的静寂,梦都被惊醒了,再也睡不着了。

经典题型4

有这么一首打油诗: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高气爽才好耍,冬寒难熬盼来年。

现在,请你来修改这首诗。要求按照句序在原诗的基础上,第一句修改一个字,第二句修改两个字,第三句修改三个字,第四句修改四个字,使诗意完全相反。

名师一点通

原来这首打油诗有它的来历。相传从前有一个私塾先生教学生练习写七言诗,并要求用“春、夏、秋、冬”四个字作为每句诗的头一个字。上面这首诗就是一个调皮鬼写的一首打油诗,尽管诗在形式上基本达到了要求,但思想内容不健康,表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我们对这首诗的修改就是要改变原诗的消极懒惰的倾向。可以这么修改:春天正(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莫贪(正好)眠,秋高气爽勤学习(才好耍),冬寒难挡意志坚(熬盼来年)。

经典题型5

请你填写出下面古诗中的“数字”。

(1)飞流直下()千尺,疑是银河落()天。

(2)窗含西岭()秋雪,门泊东吴()里船。

(3)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仞山。

(4)碧玉妆成()树高,()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1)三、九;(2)千、万;(3)一、万;(4)一、万。

经典题型6

读诗句,辨季节。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忽如一夜春风到,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春季;(2)夏季;(3)秋季;(4)冬季。

经典题型7

将下面古诗的上句与下句用线连接起来。

渭城朝雨浥轻尘唯见长江天际流

洛阳城里见秋风客舍青青柳色新

京口瓜洲一水间欲作家书意万重

孤帆远影碧空尽钟山只隔数重山

答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经典题型8

根据要求填写下面的诗句。

(1)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

(3)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

答案:(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2)童孙未解学耕织,也停桑阴学种瓜。(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返回 -

同步测试

读下面的古诗,想一想,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路人,能把看到的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隐藏答案

答案:

我在迷路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满头乱糟糟头发的小孩在水边学钓鱼,你看他随意坐在阴凉的地方被草丛遮挡了身影。他听见我在向他问路,老远就摆摆小手,原来他是生怕把鱼吓跑了,所以不回答我的问话。

-EN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