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概述及其多功能性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概述及其多功能性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源于上世纪发生在美国的自然保护和绿道运动。与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铁路、桥梁和機场(即灰色基础设施)相对应,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植被,农作物,河道,雕塑,室外运动设施等,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生物多样性减少、绿地缺乏等一系列由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引起的不良影响。连接性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绿色基础设施与一般绿地的主要区别。此外,多功能性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优点之一,并且其多功能性可以通过一个单一项目实现以达到欧盟所要求的资源利用最大化。 标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 1、导言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铁路、桥梁和机场(即灰色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发展。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硬质土地的面积,减少了自然土地的规模,對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对城市本身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生物多样性减少、绿地缺乏等。 为了减轻这些不良影响,以及保护下一代的利益,在如今大多数的项目中一直强调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eco-lifestyle)。为了实现生态保护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是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Nazir,Othman& Nawawi,2014)。本文将首先讨论绿色基础设施(绿基)的含义。其次,绿基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功能性将通过世界各地的案例进行阐述。 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含义 绿基的概念源于上世纪发生在美国的自然保护和绿道运动。绿基是一个包涵水道、湿地、农场、森林、荒野与其他绿地在内,旨在提高自然生活的互动网络,可以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本地物种,以及支持人类生活(Benedict& McMahon,2012)。 欧盟在2013年也给出了相关定义: ‘绿色基础设施可以被广义地定义为一个自然和半自然环境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协调影响的战略规划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在农村与城市环境,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保护物种多样性’。 同时欧盟也强调了绿基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例如,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和减轻空气污染。

2019年-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考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 50 B. 100 C. 150 D.200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2. 生物屋顶是“被覆盖了植被的屋顶,是用生长着的植物来代替裸露的合成屋顶、复合和木质屋面板瓦、黏土和水泥瓦,以及金属板、拉膜等各种屋顶材料,其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是()。 A.减少雨水污染 B.降低噪音污染 C.减少热岛效应 D.减少暴雨径流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它注重()和可持续发展。 A.以人为本 B.和谐自然

C.绿色建筑 D.科学发展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 基于()模式的环境治理、服务与运营是近年来对于城乡环境问题治理的新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当地环境问题突出、短期内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地区,这一方式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A.PPP B.BOT C.BT D.TOT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 “可持续设计”DFS的基本内容包括()。 A.可持续城市设计

B.可持续城镇设计 C.可持续公共设施设计 D.可持续景观设计 E.可持续建筑设计 用户答案:[ADE] 得分:10.00 2. 绿色街道的设计目的包括()。 A.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面源污染 B.缓解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 C.将自然元素纳入街道 D.控制街道雨水径流 E.为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行提供机会 用户答案:[ABCE] 得分:10.00 3.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5道题】

灰、绿基础设施耦合消纳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确定

灰、绿基础设施耦合消纳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确定 发表时间:2019-12-16T13:49:21.27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1期作者:刘毓婷 [导读] 本研究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看作整个收排雨水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摘要:本研究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看作整个收排雨水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在调查、分析场地现有雨水管网的布置情况以及场地状况的基础上,计算出场地灰色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值。其次,以灰、绿基础设施共同消纳雨水的耦合协调度作为已知标准,以绿色基础设施消减最大雨量和其建设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构建多元优化目标方程组,最后,计算出拟建各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规模。该研 究结果为现有场地合理的绿色化改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度;规模确定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多,城市地表综合径流系数日趋变大,致使城市内涝不断发生。目前单纯依靠现有的雨水管道以及雨水篦子、检查井等附属设施构成的雨水收集排除系统(灰色基础设施),已达不到对城市雨水的排除需求。同时,城市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1]。为了缓解这个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应运而生。然而单纯依靠绿色基础设施或者单纯依赖灰色基础设施来消纳城市的降雨水,是不现实的举措。只有城市灰、绿基础设施配合,共同完成城市排雨水的任务,才能彻底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与雨水直接排放造成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 2模型建立 2.1灰——绿基础设施耦合目标 在本研究中,耦合协调度依据下述公式(1)(2)(3)进行计算[2],耦合度C即为研究区域内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耦合程度,耦合协调度D表示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调程度,T为两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表示两者在整个系统运行中的重要程度且α+β=1。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以下九个等级,见表1 [3]: 式中: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为[0,1];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为 (0,1]。 对于灰、绿色基础设施两个系统所构成的复合收排雨水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高低作为直接指标,反映出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本研究依据场地和雨水管网具体情况,根据表1中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指定出灰、绿色基础设施两个子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大协调等级,从而确定出最大协调等级下对应的最小耦合协调度,并以此作为灰、绿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目标。 2.2绿色基础设施优化目标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消纳排除雨水的辅助性设施,就其自身系统而言,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满足以下相应指标要求:a)绿色基础设施控制指标 查询《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可得到对于不同种类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控制率要求如下[4]: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45%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70%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5% b)径流消减率 径流削减率反应绿色基础设施对降雨截流效应的关键性指标。依据《指南》可知,不同区域所处位置可确定出其相应径流控制率要求,削减率(R)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4)式中:为出流量(溢流量),为入流量; c)绿色基础设施改建成本 根据《指南》中给出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单位面积建设成本,可建立出关于改建成本的计算公式: (5) 式中:为绿色屋顶的改造成本,取40~50元/㎡;为雨水花园的改造成本,取150~800元/㎡;为下凹式绿地的改造成本,取60~200元/㎡; 为透水铺装的改造成本,取 100~300元/㎡。 2.3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的确定 基于拟达到的灰、绿基础设施系统耦合协调度,并以绿色基础设施环境效益、建设成本等相关要求作为给定耦合度下的优化目标,以此为原则构建多元目标方程组,即可求得成本最低情况下满足场地耦合程度的各类型绿色基础设施面积。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_特征及借鉴_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_朱金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特征及借鉴 ——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 朱金蒋颖王超 【摘要】通过对国内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基于对英国卡莱尔市和美国纽约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案例解读,总结了两个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各自的规划背景、规划目标、规划框架及经济效益分析,详细介绍了其规划步骤和要点。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范畴、规划的功能定位、方法手段几方面对两个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的侧重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谈及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内涵与特征;启示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针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简称GI)的起源和概念发展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如吴伟、付喜娥(2009)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内涵,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强调我国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土地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0;周艳妮、尹海伟(2009)简要介绍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案例总结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切入点和一般步骤0;李开然(2009)对GI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其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工程、节能利用等均息息相关0;贺炜、刘滨谊(2011)分析了GI概念的来源,总结GI相对于绿带、绿道等绿地规划的优势,并指出目前GI实施所面临的挑战0。在相关案例研究方面,付喜娥和吴人韦(2009)从美国马里兰州的案例详细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系统0;沈清基(2005)评价和讨论了“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0。 近年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厘清GI概念的起源与演变,而对GI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国外GI概念的发展趋于多元化并受地方自身条件的影响,欧洲与北美地区对GI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在下一层次的各个城市运作中,GI规划也呈现了多样化态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条件、尺度差异各有侧重,只有深入研究具体案例,方能对不同地区GI概念及其规划实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我国的规划实践提供经验的借鉴。本文对英国、美国两个城市的案例作进一步研究。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考试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64.0分,用时 2576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 ),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2. 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利用,突出自然环境的( )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化生态功能网络结构。 A.自我调节 B.自我修护 C.生命保护 D.生命支撑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下列属于雨水管理结构性措施的是( )。

A.制定管理政策 B.加强公民环保意识 C.规划建设渗透设施 D.制定体系化的规范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4. 下列属于常见的初期雨水弃流方法的是( )。 A.雨落管弃流 B.渗透弃流 C.弃流池 D.容积法弃流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5.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50 B.100 C.150 D.200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3道题】 1.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2. 雨水湿地的出水池主要起( )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A.防止沉淀物的悬浮 B.净化 C.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 D.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E.降低温度 用户答案:[CDE] 得分:0.00 3. 基于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 )。 A.供应服务功能 B.支持服务功能 C.辅助服务功能 D.调节功能 E.文化服务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1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屋面雨水污染负荷由两方面组成:径流污染和降雨污染。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蔡笑昂1柴荣2 1浙江联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2浙江联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组成出发,分析了其建设规划中的原则及具体方法,并就其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关键词:景观设计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natural,activity place,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1.1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生态的稳定程度是由种群活动的自由度决定的,而被城市建设隔绝了的斑块型绿地,严重限制了生物种群间以及种群内部个体的接触和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岛效应的产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稳定平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从景观环境及其设施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促进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态稳定性及多样性的同时,减少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1.2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自然资源、再生性生态元素及风景要素,是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与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与其他保护区域,以及农场、牧场、荒野、循环土地等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公园体系和循环土地为例,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区域、公共公园与运动场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而对垃圾处理场及矿地等区域进行重新修复与改良,形成的循环土地也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构成元素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网络中心,这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着起源地或目的地。而连接这些中心的廊道则起到了保障生物迁徙顺利进行与风景连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状、大小与分布均取决于被保护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核心是水循环。 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河川水文学;②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③沼泽水文学;④冰川水文学;⑤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⑴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①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②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水文概念

水文概念 1.什么是水文? 答: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环、时空分布、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2.水文条例中对水文事业的定位? 答: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水文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水文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艰苦地区水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3.什么叫水文要素?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答:水文要素是构成某一地点或区域在某一时间的水文情势的主要因素,它描述水文情势的主要物理量,包括各种水文变量和水文现象。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同时,把水位、流量、流速、水温、含沙量、冰凌和水质等列为水文要素。水文要素通常由水文站网通过水文测验加以测定。 11.水文测站的定义是什么?分哪几类? 答: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12.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辅助站的设站目的各是什么? 答: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站; 专用站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辅助站是为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点。 13.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小河站的划分条件是什么? 答:(1)控制面积为3000-5000km2以上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为大河控制站;(2)干旱区在300-500km2以下,湿润区在100-200km2以下的小河上设立的流量站为小河站;(3)其余的天然河道上的流量站为区域代表站。 14.布设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小河站的目的是什么? 答:布设大河控制站的目的是为防汛抗旱、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科学研究及其他公共需要,提供基本数据。 布设区域代表站的目的在于控制流量特征值的空间分布,通过径流资料的移用技术提供分区内其他河流流量特征值或流量过程。 布设小河站网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小面积暴雨洪水资料,探索产汇流参数在地区上和随下垫面变化的规律,以便无资料小流域移用。 15.什么是水文站网? 答: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把收集某一项水文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则构成该项目的站网,如流量站网、水位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

以其善而润万物,以其三态之变而求创新。以其生态而求绵延,以其汇聚而纳团结。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海陆循环),小循环(陆陆循环,海海循环)。 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降水,蒸发,渗流,径流)称为水文现象。 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河流比降(S=(Z1-Z2)/L)计算时以米为单位。 河流断面:横断面(一般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断面)。 纵断面:(一般是指沿河流深泓线的断面)。深泓线是指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水系形状:(扇形水系,羽毛形水系,平行水系,混合型水系)。 河川径流的组成:(地上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 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产流,汇流)。 影响合川径流的因素:(气候因素影响,下垫面因素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水线:地形向两侧倾斜,是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去。 关于河流经流的计算: 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水量。 经流总量W=QT(一年T=3.154x107秒) 径流模数M=1000Q/F。 径流深度:R=W/1000F(单位mm)。 径流系数:@=R/P,(R为径流深度,P为降水量,单位都为mm)。 例题:水文站面积54500平方千米,平均降水量1650mm,平均流量1680m3/s。 W=QT=1680x3.154x107=5.30x1010m3. R=W/1000F=5.30x1010m3/54500=972mm. M=1000Q/F=1000X1680/54500=30.83(L/s.km2) @=R/P=972/1650=0.59 水量平衡计算:P=R+E+V; P降水量,R出口端面径流量,E流域平均蒸发量,V蓄水量之差。 概率事件:加法定律,乘法定律。 A,B为独立事件:P(A+B)=P(A)+P(B)。A,B不互斥:P(A+B)=P(A)+P(B)-P(AB)。 A,B为独立事件:P(AB)=P(A)xP(B)。 A,B不互斥:P(AB)=P(A)xP(B/A)或P(AB)=P(A)xP(A/B)。 重现期:T=1/P,(P<50%)或者P=1/1-P(P>50%)。 经验平率和经验平率曲线计算步骤:使用皮尔逊3型曲线。 1.将流量排序, 2.P=(m/n+1)x100%, 3.将P值点会在坐标纸上, 4.目估点群中央的光滑曲线。m为序号数,n为观测资料的项数。 统计参数:均值x=【Xi/n,模比系数Ki=Xi/X(均),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nCv。 统计参数对P3曲线的影响: 均值X:一般不考虑.变差系数:矮胖,绕某点顺时针旋转。偏态系数:瘦高,两头挤合。相关分析,简单的直线相关,采用插补延长。y=a+bx,a=r(Sy/Sx)。 资料的审查:1.可靠性,2.一致性,3.代表性。 洪水的三要素:1.洪峰刘翔,2.洪水过程线,3.洪水总量。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法,2.泰森多边形法(加权平均法),3.等雨量线法。 暴雨强度的推求公式,左右岸判断,面向河流下游,左边为左岸,右边为右岸。 降水三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目前我国对计算小流域暴雨洪水强度的公式有,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水文模型,综合单位线法。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探讨

Green Design缀色设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探讨 Utilizati on of Green Rain w ater Facilities in Sha nghai Social Housing Projects 施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硬质铺装逐渐覆盖土地,原本渗入土壤的雨水在水泥地、柏油马路、大理石广场横流,一旦排水不畅,“海”就在脚下形成。海绵城市的落实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探讨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降低场地径流系数、径流量和径流污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保障性住房;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调蓄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4X(2019)03-065-03 推广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人民政府关心百姓居住生活的重要体现。目前,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均要求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现行国家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百姓出行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条文即有关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一项。该设施的落实有助于减少老百姓家门口“看海”和“趟河”出行的烦恼。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换言之,即部分能够控制场地综合径流系数、径流量和径流污染的技术与设施。基于现行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求,从绿色建筑设计角度对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提出适宜性分析,并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探讨保障性住房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应用展望。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种类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GB/T50378-2014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下沉式绿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100-200mm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置、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即釆取相关措施将屋面和道路雨水进入下沉式绿 地、生态树池、植草沟等地面生态设施,以减少径流污染。 (3)硬化路面的透水铺装。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 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构造。根据铺装结构下层 是否设置排水盲管,分为半透水铺装和全透水铺装。透水铺 装有透水砖、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嵌草砖 等。 (4)雨水回用设施。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 水,以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或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 措施。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上海市住宅项目中的适 用性 收集8个已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的上海市保障 性住房项目资料,对其中4个基地进行现场调研和综合分 析。经数据分析可知,通过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绿 色建筑评价得分措施的项目有6个,采取的措施均为透水铺 装。某个项目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下凹绿地,但无雨水蓄水池 的设计。可见在本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设计师较倾向于采 用透水铺装来作为绿色建筑的得分项。 结合GB/T50378-2014和实际调研情况,本文选取常 见的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和雨水调蓄池3种设施讨论其在上 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适用性。 绿色建筑065 2019年第3期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把空气、大地和谁提高到与人造的道路、机场、桥梁等灰色基础设施同等的地位,将开阔的空间从“有它更好”改变为“必须拥有”,对整个自然生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法律认定的过程和方法。 绿色基础设施是对社区自然的生命支持系统进行战略规划并管理的,由生物栖息地、公园、林荫道路、自然保护设施所构成的网络。这个框架网络养护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物种地带,维持自然的生态过程,维护区域整体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持空气和水资源,有利于健康高质量的社区生活。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包括广泛的地貌构成,包括湿地、林地、水道和生物栖息地这样的自然地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走廊、林荫道路和公园、公共和私人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地面,例如森林、农场和牧场。另外还包括户外的休闲娱乐和步行道网,以及赋予社区特征的文化和历史资源。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公共投资。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该在地方的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规划制定之前进行实施。这是个系统的、大规模的,需要与经济发展规划、交通规划及其他公共政策进行很好的协调与整合。绿色基础设施区别于过去独立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它是旨在维护自然界的他形态表述的生态过程、连续性和连接性,保护其生命的脉络以及伴随的生命的律动。因此,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应该是全方位的,并且是跨越行政地缘界线的。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一般分为三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关联的部分:生态网络、景观地貌、户外休闲娱乐与步行网络。例如美国弗洛里达州全州的林荫道路计划就是用一种整合地貌的方法来确定由自然门户、自然连接、河流走廊以及海岸线组成的生态网络,并且连接公园、市区和文化场所的休闲、娱乐、步行系统。这种方法提供一个开发的框架,通常确定五类空间:文化、生态、可供开发、农业、娱乐。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以法律的方式明确禁止开发建设的生态形体与形态,让每一个开发商都必须明确,从而从制度上制止开发项目的空间与环境之战。 城市化使大量的街道、公路和建筑等不透水区域向城市周围蔓延。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雨水难以渗入地下,形成了远高于城市开发前的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洪峰,导致产生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引入“绿色基础设施”新理念,应用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通过一系列绿色雨水设施削减城市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城市雨洪问题,实现环境、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减少洪涝灾害、科学利用雨水资源、保护城市水环境、促进城市良性水循环

水文循环

第一章水文循环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简单概念) 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地球上的水从大气到地球表面至地核各个层圈都赋存有水。 即:地球浅部层圈水,如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地球深部的地幔和地核中。 (1)地球浅部层圈水 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我们从表1-1中,可以建立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状况与数量概念。 (2)地球浅部层圈水的淡水 从表1-1中可知,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但是,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3)地球深层圈水(一般性了解) 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在地壳下部深约 15~35km处,地温达400℃以上,压力也很大,这里的水不可能以普通液态水或气态水形式存在,而成为被压密的气水溶液。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关于地幔的含水量,有关学者通过不同方式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未经去气作用的地幔物质约含5%—7%的水。假定地幔总重量为4×1027g,其中熔融物质占25%,则地幔软流层中所含的水分总量约相当于现代海洋水总量的35~50

倍。据推测,在极高的温压下,这里的水电离为及,甚至近一步电离为 及。当软流层的岩浆沿通道上升,温压降低时,氢、氧离子将结合为自由态的水()而析出〔区永和等,1988〕。 第二节水循环 水循环概念:上述讨论的地球上各部位(层圈的)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是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图1-1 自然界的水循环 〔据阿勃拉莫夫〕 Ⅰ—海洋水;Ⅱ—沉积盖层;Ⅲ—地壳的晶质岩;Ⅳ—岩浆源;Ⅴ—地幔岩;Ⅵ—大陆冰盖;1—来自地幔源的初生水;2—返回地幔的水;3—岩石重结晶脱出水(再生水);4—沉积成岩时排出的水;5—和沉积物一起形成的埋藏水;6—与热重力和化学对流有关的地内循环;7—蒸发和降水(小循环);8—蒸发和降水(大循环);9—地下径流;10—地表径流 地质循环的概念: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水文循环的概念:地球表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的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交替与转化。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初探 Green infrastructure searching 摘要: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特征、结构和规划研究3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进行分析,认识到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框架下,为城市(乡村)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网络提供了指引和借鉴;并对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进行研究,指出国内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不足之处及整改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基础设施;分析;整改策略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GI)from thre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and planning, and realized that in the framework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providing a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ity(country) green space to constitute a organic combination,maintain the natural process of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 of dynamic green network; And researches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domestic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 infrastructure; analysis; improvement strategy 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是相对于公路、下水道、公用设施线路“灰色基础设施”(gray infrastructure),或者学校、医院甚至监狱等“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而提及的一种概念。其思想始于150多年前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主要受F.L.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有关公园和其他开敞空间连接以利于居民使用 的思想,以及生物学家有关建立生态保护与经营网络以减少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影响[1]。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来源于2个方面,其一是维护人的多种利益而相互连接的公园和绿地系统;其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栖息地的自然保护网络[2]。1999年,美国保护基金会(Conservation Fund)与农业部森林管理局联合组建了由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工作组,由它制订一项计划,以帮助把绿色基础设施纳入州、地区和地方计划与政策之中。该工作组给绿色基础设施下的定义为:绿色基础设施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nation's natural life support system)——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3]。 在空间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网络中心(hubs)与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天然与人工化绿色空间网络系统引[4]。 绿色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对于灰色基础设施的依赖,节省国家公共资源的投入,减少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及人类健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是维持自然生命过程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5]。 2 绿色基础设施特征、结构和规划研究

城市生态文明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生态文明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生态文明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对于高速城市化和日益恶化的城市自然环境而言,是需要高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最早由美国保护基金会和农业部森林XX 局,XX 局组织的“ GI 工作组”( Green Infrastructure Work Group)于1999年正式提出,“ GI工作组”将绿色基础设施定义为“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即一个由水道、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农场和其他保护区域等组成的维护生态环境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相互连接的网络[1]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有关城市自然生态和绿色空间的术语,旨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框架的构建来突破传统生态保护的局限性,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提高了城市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构建城市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减少和治理城市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色基础设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恶化与城市污染,还可以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导城市科学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是构建更加生态宜居、低碳绿色城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3] 。 第二,优化城市空间合理发展,提升城市总体经济价值,促进城市绿色转型。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设施,需要系统化、规模化的规划建设和整体布局,需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其他公共政策规划进行很好的协调与发展,调整城市内外部的空间结构[4] 。可以根据城市人口的变化,合理发展城市住房与用地,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缓解城市压力。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优化城市空间,还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总体形象,促进城市低能耗的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发展。良好的城市绿化,会使更多人投身到户外运动中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人性化的绿色基础设施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城市投资,提高政府税收,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再次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吸引绿色投资,同时为城市增加经济收入与就业机会,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城市空间。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虽然丰富,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绿色基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_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 ——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唐勇 王钰溶 魏宗财 摘要: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区,其低碳生态发展模式的确立对于城市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来达到减少碳排放、打造低碳CBD的途径。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使其与地区交通、建筑、绿色公共空间等相结合形成复合系统,考虑商务区土地效益形成生态弹性格局,最后落实至地块的绿色容积率控制,实现CBD的低碳规划。 关键词:低碳规划;绿色基础设施;中央商务区;生态弹性格局;绿色容积率 1 引言 2008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针对当前及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形式的严峻性,应该把低碳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 顾朝林,谭纵波等认为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开发建设强度高、能源消耗大,需通过合理组织不同功能的用地和建筑物布局,控制适当的开发强度,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能源集中供给、区内能源再利用、绿化汇碳以及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等手段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目的(顾朝林等,2009)。周向红认为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分布、土地利用方式、工业化水平及趋势的综合表现,而高度聚集导致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人口过于密集等负面效应的出现(周向红,2008),须尽快开展健康城市规划。 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CBD)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区,其低碳发展模式的确立对于城市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拟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以构建生态弹性格局、增加绿化汇碳等手段减少碳排放,打造低碳CBD。 2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指的是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开放空间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Benedict M, McMahon E.,2006)。在比较微观具体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代具体的相关工程设施或绿地的斑块、廊道,甚至一片次生林、一棵树,绿色屋顶,都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基础设施(李开然,2009),它可能是自然的、半自然的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