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考试试题

《人文地理学》考试试题 A 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2、斯特拉波,自然条件,人为条件(或人文条件)

3、因果原则,野外考察

4、《中国》

5、地理学的性质(或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6、《货殖列传》

7、〈元和郡县图志〉,政区

8、人口压力说,宴享说

9、教皇,主教,神父

10、外部交通(或客源地到旅游依托城市的交通),中心城市到旅游地及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或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

二、名词解释(9题×3分,共27分)

1.制度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2、文化史层说: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如同镶嵌的“壁毯”。因此,任何地域上的文化景观都为多重文化沉积的结果,区域某一文化沉积的时间断面,必是多种文化特征的综合。

3、信息农业: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

4、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成为地理人种。

5、世界性宗教:信奉的神灵是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着眼于全人类的灵魂和心灵问题,礼仪可适应不同民族的风俗,范围传遍世界。

6、逆城市化:中心城区因人口和产业过渡集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迫使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但城市核心区可能会失去过去的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的现象。

7、地理物象: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即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也就是大脑感应过的、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的图象。

8、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的旅游活动能力,也就是在不致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特性、质量及旅游体验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连续维持的最高旅游利用水平,又称为旅游承载力或饱和度。

9、.资源密集型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三、简答题(5题×6分)

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要点: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水陆之间,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2)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低地指向性)。

(3)城镇指向性。

2、简述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要点:

(1)光照强度影响肤色,光照强度影响黑色素的多少,从而影响肤色;

(2)气候影响人体结构,寒冷地区人的身体比炎热地区人的身体肥大;

(3)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都有影响;

(4)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简答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1).地理集团的影响地理障碍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传播扩散。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区域,是难以对外进行语言交流的。平原及港口、交通要道、河流附近等同外界交往密切,利于语言传播。

(2)行政区划的影响

同一行政区内,要求使用统一语言;地区分化和统一,引起语言分化和统一;行政中心可以促使语言很快传播。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是语言的载体,通过人的交谈和移动完成语言的传播扩散。

(4)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它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科学技术也比较先进,其所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仪器、军事武器等等比较多。可以创造新词汇,也往往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人们为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了促进和他们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是十分必要的,促进了发达地区语言的传播。

4、简答集市的特点。

(1)周期性。指交易活动时间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按照一定的周期事先确定了的。(2)巡回性。对商人、农民、手工艺人而言,一个集市的消费需求不能维持他的生计,他必须流动巡回于几个集市才能获得利益,集市日的不重叠性为他提供了巡回的可能性。(3)交易的地区性。交易的内容一般是地区内农民生产的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都是面向农民销售和服务的。

(4)集散性。集市起着商品集散的中心作用。

5、举例分析如何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

(1)政治性质如政府能否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内政策是否符合民意、顺应民心,对外政策是否合乎人类正义等;

(2)政府的政治化、民族化程度;

(3)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4)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等。

四、分析与论述题

1、分析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10分)

要点:

(1)积极影响:

○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如意识、科学技术等)。

○2.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2)消极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失去纯朴的美德。○2.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旅游开发、服务中,使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退化。

2、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欧洲传统农业和美国殖民农业的特点及原因。(13分)

要点:

(1)中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原因: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2)欧洲中世纪农业:在早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

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而不是作物轮种,以维持地力。后来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畜饲养的饲料来源。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

(3)美国殖民农业发展的特点:1. 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作物与技术的融合;2.殖民农业反映了农业技术、劳动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

开始带去了欧洲的较为集约的生产技术,但由于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原因:土地资源广阔,劳动力稀缺,通过轮种休闲,可以自然恢复地力,解决劳动力稀缺的问题,比在小块土地上实行投入大量劳动力的集约经营要经济的多。总之,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

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

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

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