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的谛义-藏传佛教造像的笔记之一 (丁山 著)

公元前326年,希腊人追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步伐,穿越阿富汗进入了这块次大陆。马其顿的大军退去后,饱受劫掠的比亚斯河畔,留下了他们破坏的印迹,也树立起他们树立的丰碑。这些酷爱造神与雕塑的人们,把佛陀的形象从此留给了人类,并相延发展,直到今天。

在古印度的原始佛教时期,是严禁以人的体态来表现佛祖形象的。其最早起源于佛塔的刻画,只有佛的足迹等。

佛教的造像运动大约发生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二世纪间。当时中印度北部键陀罗(今巴基斯坦)地区的希腊化居民,由于受希腊、波斯雕塑传统的深刻影响,开始出现一种与古印度传统艺术相融合的造型艺术。随即在袜范罗(今新德里东南一带)的土著民族区也打破了原始禁忌,使造像艺术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一般来说,键陀罗风格的造像由于明显保留着希腊雕塑的影响,故佛的形象优雅而沉静。袜冤罗风格则体现了印度传统艺术的魅力,其佛像雄健、壮劲,胸部宽阔且睑颊浑圆。到了公元四世纪初的岌多王朝时,这种本土化的艺术与键陀罗风格相融合,终使印度的佛像艺术达到巅峰期。因此,当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后,它就一直和释迎牟尼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以致在许多古籍中都把佛教干脆称之为“像教”。

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大多属于键陀罗风格,约在北魏间开始了民族化的进程,并很快形成了独立的风格和模式。

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则明显保留了古印度斯瓦特河谷、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深刻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最终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明清之际,风格逐渐趋于一致。

从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期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品,以至于将造像艺术应有的神圣、庄严与蕴涵也连带着失掉了。这尽管是封建时代走向没落的历史与艺术的必然,却终究给后人留下了艺术上巨大的缺憾。可是反观同期的藏传佛教造像,或者是它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政治的原因等等,虽然在艺术的表现力及其精美程度上,也很难与元明之间的成就相媲美,但在不少的方面,至少保留了它那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艺术魅力。纵观其发展,它有着一条完整、连续和绵延不断的历史脉络;横察其风格,又由于地域和传承的不同,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现代图像学的分类习惯上,人们将它划分成尼藏、帕藏,或者藏中、藏西、藏东和内外蒙古及北京等不同风格,但是,它所表达的宗教理念和人本精神,却在宗教艺术上为世界竖起了一面独具风格的旗帜。

藏传佛教造像中,以祖师的地位最为独特、尊崇,这与密教特别注重师传是一致的。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成佛的途径却要靠师尊亲自指导,所以藏密各派均大量供养祖师像。当然,地位最尊贵的还是具有教主地位的本尊佛。其次是秘密佛(包括密修本尊)、佛母、无量诸佛、菩萨众、罗汉和护法诸天等。但这只是一般的习惯看法,并根据造像所遵从的量度标准划分,而不是宗教界认同的标准。实际上,藏传佛教的造像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成般若部和秘密部,同时,藏传佛教造像的供养与汉地也有很大不同。通常除了独尊而外,多为曼茶罗(即法坛、法

会或称道场等)形式。其中佛与众圣依不同的曼茶罗,地位、座次的列置有着严格的规定。

早期的曼茶罗是印度密宗僧侣在修法时为防止敌对势力的侵扰,或所谓抵御邪魔而在密修之处建造的方形与圆形的土台。仪式进行时,为了邀请诸佛作证,遂在台上绘刻形象或印符,后来逐渐演变成独立的绘画、雕塑和造像组合等形式,大体可分为大曼茶罗、三昧耶曼茶曼、法曼茶罗和揭磨曼茶罗等。大曼茶罗用青、黄、红、黑、白五种颜色分别代表地、水、火、风和空,并在相应区域绘出诸佛、菩萨形象;三昧耶曼茶罗不表现诸佛形貌,仅以其印契标识来表示各自不同的本誓,法曼茶罗是由诸尊真言心种子所组成,看上去只是一些各不相干的梵文字母和符号;揭磨曼茶罗是通过绘画、雕塑等创作手法,来表现诸尊各种动作威仪和形象的组合。总之,曼茶罗的各种组成相当繁复,很难用语言简明地表达清楚。例如比较简单的金刚界根本曼茶罗,主尊是大日如来,为法界体性智,即已经证得绝对真理的象征,位于正中满月轮。四周有四个女相菩萨,称“四亲近”,即金刚波罗蜜多菩萨、宝波罗蜜菩萨、法波罗蜜菩萨、业波罗蜜菩萨,表示从大日流出的四方四佛之母。嬉戏菩萨、蔓菩萨、歌菩萨、舞菩萨称内四供养菩萨面向四方四月轮,是大日如来供养四方四佛的,故分别朝向一个外圈月轮;外圈四月轮依方位分别为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各自的四名眷属菩萨。大圆轮外的香、华、灯、涂香四外供养菩萨,表示各方流出供养中央大日如来,故外供养菩萨向内,朝向正中;加上四门的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这四摄菩萨,共有37尊。其间,大体再加贤劫千佛或千菩萨、外界金刚众等共1461尊,就是金刚界成身会曼茶罗。同时,金刚界又分佛、金刚、宝、莲花、揭磨五部,若分别构成曼茶罗,则各方之本尊就成为主尊了。

简言之,曼茶罗可以看作佛教理体的形象化表现方式,是密宗圣像崇拜高度发展的产物,但其同样反射出世俗社会的深刻印记,或者说它同样无法逾越世俗社会现实政治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影响。照理来说,佛经中提倡众生平等,在佛国世界也应当众佛、菩萨都平等。可是从上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曼茶罗实际上恰好反射出那时印度社会的影子。中央大日如来与四方四佛之间、主尊与众菩萨之间的关系,说得直白些,即脱离不了当时社会关系中保护与被保护,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关系,或者比作朝贡的关系。所以,古希腊人创造出的万神之神叫宙斯,长着希腊人的面孔,主宰着天上地下的神和人,并反过来创造着世间的一切;犹太人最早塑造出基督的形象,描绘出的天国、亚当和夏娃.绝对与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宫、玉帝和王母不同·““‘

藏密供养曼茶罗沿袭了印度教的传统,用正方形木完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口的和场合组成不同的规模。如原清宫内梵华楼二层供养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正中条案陈设五方佛及四部主菩萨等,两厢各供养菩萨众122尊,均置于正方形格子完中。刹刹佛(西藏独有的一种造像形式,类似于二维空间的高浮雕)的供养就更写意一些,如清宫和承德外八庙都有专门供养刹刹佛的佛堂,各陈设刹刹无量寿等10060尊(前述37, 0401、10060等各数为密教中习用的级差数,是不能随意增减的,因此,所谓的千佛、万佛在藏密中只是个约数)。

此外,藏传佛教的造像都是根据经典的仪轨制作的。在藏文大藏经中就有《造像量度经》、《绘画量度》、《造像量度》和《佛说量度经疏》这“三经一疏”的“工巧明”。其中对佛、菩萨、护法神等的身相、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沿袭下来。明代以来更受汉地雕塑的影响而趋向规整、严密,尤重衣饰的繁褥和装饰效果。

《造像量度经》经过蒙古僧译成汉文版后,藏传佛教造像的铸造地也就从青藏、内蒙发展到了内地,还出现了大量工不厌其精的宫廷造像。例如清代乾隆皇帝就极精此道,所以当时造办处铸造的藏式佛教造像都很精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活计档》里就有一些这样的朱批“四臂观音哈达板了,照释迹佛哈达一样往像里做,还要长些。钦此。”“传旨将佛冠不周正处收拾好。其手内经挪在肩花上安供,肩花上经换下呈览。”

造像比例的单位称模度,约等干十二指宽,并依此为基础放大或缩小。如佛和八大菩萨为十操度;佛母、罗汉、圣像等为九;忿怒金刚和布禄金刚等是八;吉祥王菩萨为六等等。因此操度愈小,头部就愈大,使得许多金刚、护法和诸天神抵变得比例怪异,头大腿短、躯干粗壮。

由于佛教造像对脸部的要求极严,除祖师像有明显的面相特征外,佛、菩萨多呈天男或天女(指16岁。如图1、明绿度母像)形象,所以按照经轨的规定,

又有尺

度、手印、标识、坐骑的不同以及色相的区别。以五方佛为例;大日如来居中。手印为智拳印,标识是塔,坐骑狮子,色相为白色;不动佛居东方、手印为触地降魔印,标识是金刚柞,坐象,色相为青;阿弥陀佛居西方,手印为禅定印,标识是莲花,坐孔雀,色相为红;宝生佛居南方,施与愿印,标识是摩尼珠,坐骑为马,色相是黄色,不空佛居北方,施无畏印,标识是五色交杆,坐金翅鸟,色

相为绿。又如八大菩萨中的弥勒菩萨,标识是法轮,色相为杏黄;观音菩萨的标识是莲花,色相为白色;虚空藏菩萨的标识是肩生宝剑,色相为蓝。前文我们曾提及花教的例子,其庙墙所画颜色各代表一位菩萨。但在其它场合,颜色通常又有另外的含义。一般地说,白色多表示平和或代表和平。蓝色除代表佛的理体外,也表示忿怒,绿色是考验,黄色常表示智慧,红色是力量、怀爱的意思,或者是长寿的象征。有时这五种颜色还表示宇宙的五大本源或五方佛,而金色则可以代表所有的色彩。

在佛教的造像中,还有不少佛、菩萨等属异体同名,这在藏传佛教里亦如是。如佛教各派均视为主尊的释迎牟尼佛,在金胎两界、密宗四部及九会曼茶罗中即表现为法身相,称毗卢遮那佛或者大日如来。又如,圣救度佛母常略称度母,依颜色的不同等,共有二十一种之多,但相传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如果用显密二教对造像加以区分的话,显教造像多为静寂相,或者称之为说教相;密教造像则多忿怒相,或称寓言相(以示多寓意)。当然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形而言,绝不是分类的惟一标准。首先,如果将西藏的佛教均视为密教的话,则藏传佛教造像无论是皇静寂相的还是忿怒相的,就理应归入密教造像之列。其次,除了人们通常认为最典型的双身相外,藏密其他品类的造像尚丰。比如释迎佛,典型的般若部造像为佛装,秘密部造像多着菩萨装,戴宝冠,饰理玲,以表现佛祖修菩萨行时的庄严妙相。又如持金刚(图2,元持金刚像),是表现释尊讲密法的形象,是为秘密主或本初佛;金刚萨唾唐密称金刚心菩萨等,其修法是密宗法的一切基础法。所以,许多密宗菩萨表现为静寂相的亦多。此外还有一些,但呈忿怒相者较普遍罢了。如布禄金刚(藏密财神)就有黄、白、红、黑及三面六臂等多种,面目均狞恶丑陋,最明显特征是左手握着吐宝白助;大黑夭的形象更是狰狞可怖,但却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保护神。十一面观音被认为是整个藏区的枯主,若以普通人的艺术标准论,其造型也属于相当怪异了。

特别应当提及的是罗汉,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汉地寺庙很少有不塑罗汉金身的,但藏密寺院里似乎又极少见到他们的形象。其实,藏传佛教也流行十六罗汉等造像,只是造像的种类与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由于大乘佛教认为,罗汉仅仅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小乘教的究竟果位,但远远没有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大体上只相当于修菩萨行42信位中的第7位。虽然在成佛的道路上,罗汉已达第八地解脱的基础,却缺乏人世以度众生的慈悲心和理想,所以地位在佛、菩萨之后。密教追求的是即身成佛,对此就更不以为然,造像与供养者自然只出现在显宗修习和供养的场所了。

小乘佛教认为,以空间而言,只有释翅牟尼是佛,以时间而论,在释迎之前还有毗婆尸佛、户弃佛、毗舍婆佛、拘搂孙佛、拘那含佛、逝叶佛,连同释迎佛,通称过去七佛。藏传佛教中的六勇佛,表现的正是这一题材。而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因此,在十方三世中佛有无数,造像的种类和数量也丰富了许多。密教,特别是藏传密教,其造像的种类及数量就更是多的惊人。早年有人估计过,认为是x000余种,这似乎是有些冒头儿,但千种左右看来绝对不为过,因为,三世章嘉和一址h土观活佛所述及的圣像分别达300和500尊,故宫梵华楼(六品佛楼)_[供养的般若部、无上瑜伽父续、母续、

瑜伽部、事部、行部六品中有名有姓的佛、菩萨786尊,如果再加上藏区俗信中转为佛教护法的神众,谁又能准确地说清呢!所以说,藏传佛教造像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

唐喀在表现圣众的大型组合时,众圣多是按照主尊、秘密佛、上师、佛母、无量佛、菩萨、罗汉、护法排列的,其中主尊可以是佛、秘密佛,也可以是祖师、出世间护法、佛母、菩萨和度母,而无量诸佛虽然从理沦上讲与作为本尊的佛(般为教主,如释迎、阿弥陀沸等)在量度上应有差别,可具体操作上,除了用于大型供养曼茶罗中一些体量较小的佛造像可以归入无量佛,大多很难区分。

为方便读者对藏传佛教造像的辨识,本文仅依据藏传佛教造像存世较多的大类别,分佛(包括秘密佛和本尊佛等)、佛母(包括度母、明妃、空行母)、菩萨、护法等分别介绍,祖师像、法王像、罗汉像等民间较少见,笔者在《雪域远播的庄严》一中大多有所涉及,故本篇介绍中就不占用更多的篇幅了。

(一)诸佛圣像

据《报恩记》等记载,最早为佛陀造像的是拘翼国的优填王。他出于对佛的思念,用一种叫旋檀的上好木料,雕塑了一个等高的如来像。这个佛像呈站立状,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右手曲臂向上,结施无畏印,表示能解脱众生的苦难。由于佛家传说这种造像是目键连按释迎真身雕成的,当佛复降人间时,族檀佛像升至空中参拜释尊,佛为其摩顶授记,故后世依此为法,广为传播,且不论是何种质地,都一律叫做族檀像了(图3清铜奕金拚檀佛像),并且是藏式造像中数量相当大的一类。

藏式造像由于更多地保留了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影响,而印度早期佛像又深受希腊传统雕塑的影响,所以佛和菩萨多宽肩细腰、高胸软腹;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关系准确,脸部特征与汉地佛像的判别也相当明显,同时习惯将发髻染成青色,俗称“佛顶青”,复在肉髻上现金色宝顶。

释迎牟尼佛在藏密中同样为最高的尊神,但主要侧重佛的法身和报身,其组合的方式与汉地也有异有同。在藏密的唐卡上,佛、菩萨等头后均有满月轮,造像则多有头光和身光(图4明藏式铜夔金释迎牟尼佛坐像),背光中又有以大鹏、鲸鱼、龙子、童男、兽王、象王,分别象征慈悲、保护、救度、福资、自在和善师之相。铜佛造像下多为莲台,有单层、双层、仰莲、覆莲等不同的形式,也有坐在须弥座上的形式,但骑坐在生灵座上的佛、菩萨极少。

1,狭义的佛和佛国世界的教主们

释巡牟尼佛,是略称中狭义的佛,藏译作“导师”,是所有寺院中都要供奉的至尊偶像。按照藏密的说法,释迎佛是法、报、应三身中的应身化身,所以属于般若部首位,造像一般是以佛传故事为依据。汉地佛传故事主要讲兜率天降生、白象入胎、住胎说法、右肋降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双林人灭,即“}\相成道”。藏传佛教则更强调“十二事业”,即多了学书习定、婚配赛艺、行苦行、降魔成佛等内容。但是释迎佛常见的造像,仅为成道像和说法像两种制式。

佛像最常见的形象是出家比丘相,身着架装,螺发高肉髻,姿势是盘坐状,即结枷跌坐。如果盘坐时是以右脚脚心向上压在左大腿上,然后把左脚依法压在右腿上,叫降魔坐,或者勇健坐;反之,先将左脚叠于右腿,再以右脚如是交叉的结枷跌,就称吉祥坐。诸佛中,只有弥勒佛的坐法有时很随意,其典型的姿势为小腿与大腿垂直,两脚踏于实地,称倚坐或善枷跌坐,藏民认为那是由干他将要从兜率天的静修中站立起来了。再就是所谓的“交脚弥勒”等等。

佛传故事中,有些通过造像的形式可以表现,有些则只能通过唐卡等表现,例如兜率天降生、白象入胎等。因此,造像所表现的佛传故事是从降生相开始的。

释迎降生像在藏传佛教中有不表现其幼稚之态,只不过上身赤裸复现其双手所结手印的形式,但中原地区大多仍塑成幼童的形象。另外,太子像的供养以文成公主带进藏的12岁等身“觉卧”(佛)像和尺尊公主带进藏的8岁“米决多杰”(不动摇)佛像为著名。表现“行苦行”的造像不多见,常见为立姿的托钵乞食形象,辨识的方法为右手与地面平行伸展的“乞食印·(图5)。

佛传故事中称,摩耶夫人45岁时梦见白象人体而有孕,临分娩前,她遵照当地习俗,准备回家生产。在经过蓝毗尼花园时,刚伸手打算折一支无忧树开满鲜花的枝条时,太子便从她的右肋降生了。佛祖生下后即朝东、西、南、北各走七步,然后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时作大狮子吼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汉族传统尚左,故降生像手印也多为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造像中最常见的佛陀形象为释迎佛成道像。造像为螺发佛装,结枷跌坐于莲台,左手定印托钵,右手为触地降魔印。相关的佛教故事中说,悉达多出家后,经过六年的苦修,变得衣衫槛楼,蓬头垢面,却收获甚微。他来到尼莲禅河,洗去多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使身体复原,精神饱满,坐在菩提迎耶的菩提树下,发出大祈愿,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起来。他这样静坐禅定49天,终于在一个明月夜领悟了无上谛理,即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这一年,他刚好35岁(图6宋帕藏风格释迎牟尼佛像7、元藏中风格释迎牟尼佛像。8、明藏中风格释迎牟尼佛像;9、明藏中风格释迎牟尼佛像;10,清乾隆款北京风格释迎牟尼佛像)。

释迹佛说法相也常见,一般为螺发佛装,结枷跌坐,双手当胸相对结说法印,下置莲台。亦有双手掌心向前于胸前翻举结说法印和一手定印,一手结说法印等形象。

说法相也称初转法轮相,是表现释迎牟尼45岁时正式传教的形象。佛传故事中称,最初侍从他逾城出家的五位长老闻其初转法轮后,便投人佛门,是为“五比丘”。此后,佛陀有了自己的僧团组织,使得佛、法、僧俱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宗教组织。

释迎佛涅璧像俗称卧佛,是佛陀80岁人灭时的形象,作右侧睡卧状,但多不示衰老,仅偶尔有在其螺发前部辟出一小块无发区域,表示他老年卸顶。金铜佛像中单独出现的涅粱相很罕见。

除了释迎佛之外,还有一些具有教主意义的佛。但是,这些佛有的只能在特定的组合中才可加以分辨,有的则用特定的标志加以区别。标志大致可以解释为众圣持执的法器,比如有些特定的法器持于手中或者置于肩花中,亦有些置干佛前莲台正中,与手印类似,用以表示他们的心咒和本愿。如果没有特殊的手印和标志,一些造像还会在佛座后镌刻藏文名颂,如不注意解读自然很容易认错。

阿弥陀佛梵文是Amitabha,汉译有无量寿、无量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等等共十三个不同的名称,常见为螺发佛装,全枷跌坐于莲台,双手结定印托钵。

佛经里说,阿弥陀佛成道前是个王子,父亲叫月上转轮圣王,母亲名殊胜妙颜。有一次,他听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深感人生的痛苦,于是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取法号为法藏。据说他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四十八大宏愿,不仅欲求得自身的解脱,还要改善众生苦难的境遇。经过数劫修炼,终于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佛经上说,他至今已历十大劫世,现仍在西方净土说法。

根据佛经的描述,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比美好的,财富和环境普天下难与匹敌,而且“聋者能听,暗者能语,楼者能伸,跋者能行,愚者黯慧”,想活多少年,就能活多少年。但往生西方净土很难,其中至少需要具备信、愿、持名三个基本条件,所以禅唱中最为人熟悉的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在颂赞时读作n a-muo,是顶礼或致敬的意思,与道教的“万寿无疆”等宗教性赞颂词大体一样。净土宗认为,往生西方净土众生的业力轻重不同,因此往生后的果报就有了高下,称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一共有“九品”。具体来说,修大乘法往生上品,修小乘法往生中品,修五戒十善往生下品。基于这种说法。在净土宗多有供养“九品无量寿”的禅林,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庙中就有专门供养九品无量寿的佛殿。在唐密天台宗,常以阿弥陀居中,由观音和大势至为二胁侍,合称西方三圣,藏式造像中也有这种组合(图3西方三圣像),但密宗无量寿佛曼茶罗中九尊无量寿又各有名号:正中为宏光无量寿佛;其面对的是金刚无量佛,代表东方。顺时针依次为东南方德行无量寿佛、南方珍宝无量寿佛、西南智慧无量寿佛、西方莲花无量寿佛、西北不动无量寿佛、北方智行无量寿佛和东北普明无量寿佛(图4无量寿佛树、5无量寿佛曼茶罗)。

还应当注意的是,在藏传佛教中,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不仅形象不同,而且不再是同一尊佛了。阿弥陀佛在般若部,无量光、无量寿则属秘密部。无量光叫做俄潘麦,为原生佛,即五方佛中双手禅定印的那位具有“妙观察智”红色身色的佛。而无量寿称瑟巴麦,是无量光所化现或派生。

无量光佛的肋侍菩萨为金刚手和莲花手。无量寿佛则双手结定印托宝瓶,瓶口现吉祥花卉,又称长寿佛(图1元无量寿佛像;2明无量寿佛像),藏传佛教寺庙中多有供养长寿千尊者。藏密唐卡中有以长寿佛居中,尊圣佛母在右,白救度佛母在左的长寿三尊组合。当无量寿居中,左白度母,右绿度母组合时,则分别代表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此外,藏式佛像中双手结禅定印托钵的造像中也有的是表现释迎佛禅定的形象。

药师佛梵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简称,为螺发佛装,结枷跌坐于莲台,左手定印托钵,右手以拇指、食指拈一仙草或药丸,也偶有双手结定印托一丸药者(图6明景泰款铜羹金药师佛)。藏式的药师佛与汉地的没有大的区别,而作为一方教主,在密宗供养中也有药师本尊及圣众的大型组合。

传说药师成佛前在因地修菩萨行时,曾发十二大愿,后经历世修炼,终成正果,并化现东方净土,成为净琉璃世界教主。由于佛经中称东方净琉璃世界又是光胜、妙宝、圆满香积、无忧、法幢、善往宝海和净琉璃七个世界构成,其中各个有佛,所以汉地常有供养药师七佛者。又因其当年所发十二大愿:愿自他身均光明炽盛;愿威德开晓一切众生。愿众生得到一切满足;愿一切众生安心修行大乘佛法。愿一切众生修为如法清净;愿六根有全众生完美;愿一切众生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愿女身转男身;愿众生解脱天魔外道缠缚和邪思恶见;愿众生脱离恶王劫贼等

横祸。愿饥渴众生得到上食;愿贫穷无衣众生得到妙衣,故在一些寺庙中也有供养十二愿药师佛的。另外,唐密以药师佛居中,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合称东方三圣或者药师三尊。

藏传佛教中除一主二胁侍的组合外,也有药师七尊的供养形式,即善相完胜勇佛、调音王佛、善金无垢室佛、无垢最胜勇佛、法称海音佛和药师琉璃光佛。组合中诸圣像均为如来相,仅背后藏文名颂不同。

药师佛与无量寿同样,也是以持名号念佛为众生祈愿的方便法门,佛经称念此可不人畜生道、地狱道和避免生老病死的苦难,并免除九种横死。

弥勒佛按照意思译为慈氏者,藏语又称强巴佛。按佛经的说法,是将于未来世中从兜率天下界,重振佛法的佛。与过去七佛中的迎叶佛和燃灯古佛类似,在常见的造像组合中,只有凭所处的位置和手印相结合加以辨识(相关问题本章将在造像的常见组合中具体述及)。

由于佛经中解释弥勒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劫世”中处于因地和果位均不相同,既是说有着佛和菩萨两种不同的身份,所以造像中也有佛与菩萨、佛装和菩萨装的区别。当用作单独供养时,则多有明显的标识和持物,例如手中握军持(图8; 9 16-17世纪西藏弥勒佛像)或者发髻与宝冠正中显化出辜堵波(宝塔)。弥勒佛在藏传寺庙中的供养非常普遍,最著名的是后藏扎什伦布寺中供奉的强巴佛,共用铜料23.1万斤,黄金6700两,眉间白豪更为1400多颗钻石和珍珠镶嵌。

此外,在藏传佛教般若部还有一些狭义佛的造像,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